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及答案(共6页)

上传人:wz****p 文档编号:42918137 上传时间:2021-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及答案(共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及答案(共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及答案(共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及答案(共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及答案(共6页)(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九年级化学知识点6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一、碳的几种单质1、金刚石化学式 ,是自然界中 的物质,可用于 ,石墨化学式 ,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作铅笔芯是因为 ,可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因为 ,可作电车的电刷是因为 、 、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活性炭、木炭具有 性,是因为它们具有 的结构。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C60中60是指 。2、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1) 性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2) 性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由 及 决定

2、:制备气体的收集方法由 及 决定: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原料: 方程式 (2)不用稀硫酸的原因是 。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是 。若用浓盐酸,怎样除去CO2(HCl) 。(3)收集方法: 原因是 。(4)验证方法: 。(5)验满方法: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 色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叫 。2、向放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现象: 。结论: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同时还说明它的一个物理性质是 。上述结论可以推断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是 。3、在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

3、水,立即旋紧瓶塞,振荡。观察到现象是 。该实验说明 。4、CO2的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能 ,也不 ,不能 (2)与 反应 (紫色的石蕊试液变 )(3)与 反应 (检验二氧化碳)(4)与 反应 5、编号操作石蕊 +稀醋酸石蕊 +水石蕊 +CO2石蕊+水+ CO2现象 6、向盛有紫色的石蕊试液的试管里通入二氧化碳,可观察到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把该溶液微热,可观察到试管内有 产生,溶液由 色变为 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7、二氧化碳的用途(1) 。 原因: 。 。(2)供光合作用,作 。 (3)作工业原料制纯碱、尿素、汽水(4)干冰易 , 热量使 ,可作 及 。8、二氧化碳多环境的

4、影响:过多排放引起 效应。会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有 、 、 、 。9、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要做 试验。CO2可用于灭火的原因是(1) (2) 。10、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原因是(1) (2) 。11、温室效应造成的危害有: 。12、“低碳”是指 ,控制CO2排放量的措施有 。四、一氧化碳1、物理性质: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 结合,使人 。3、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1) 性: (点燃前一定要 )(2) 性: (与氧化铜反应)现象: , 。步骤:先 ,后 ,目的是 ,实验结束后先 ,继续 。目的是 。尾气要 (因为 )与氧化铁反应

5、 ,现象 。4、煤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上层 中层 下层 5、除杂:COCO2 CO2CO CaOCaCO3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6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一、碳的几种单质1、金刚石化学式 C ,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可用于 划玻璃、切割大理石 ,石墨化学式 C ,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作铅笔芯是因为 石墨质软 ,可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因为 石墨具有导电性 ,可作电车的电刷是因为 石墨熔点高 、 导电性 、 润滑性。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活性炭、木炭具有 吸附 性,是因为它们具有 疏松多孔 的结构。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分子的构成

6、不同 。C60中60是指 一个C60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 。2、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稳定 。(1) 可燃 性 氧气充足 C + O2 点燃 CO2 (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热) 氧气不足 2C + O2 点燃 2CO (2) 还原 性 C + 2CuO 高温 2Cu + CO2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C +2 Fe2O3 高温 4Fe + 3CO2 C + CO2 高温 2CO 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由 反应物的状态 及 反应条件 决定:制备气体的收集方法由 气体的密度 及 溶解性 决定: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

7、制法(1)原料: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方程式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2)不用稀硫酸的原因是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 。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是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不纯 。(3)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原因是 因为CO2密度比空气大 。(4)验证方法: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5)验满方法: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如果木条熄灭,证明已满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 无 色 无 味的

8、气体,密度比空气 大 , 能溶于水,固体二氧化碳叫 干冰 。2、向放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现象: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 。结论:该实验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同时还说明它的一个物理性质是 CO2 密度比空气大 。上述结论可以推断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是 灭火 。3、在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塞,振荡。观察到现象是 塑料瓶变瘪 。该实验说明 CO2 能溶于水 。4、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能 燃烧 ,也不能支持燃烧 ,不能供给呼吸。 (2)与 水 反应 CO2+H2O= H2CO3 (紫色的石蕊试液变 红

9、色 )(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 Ca(OH)2= CaCO3+H2O (检验二氧化碳)(4)与 碳 反应 CO2+C高温2 CO 5、编号操作石蕊 +稀醋酸石蕊 +水石蕊 +CO2石蕊+水+ CO2现象 变红 无现象 无现象 变红 6、向盛有紫色的石蕊试液的试管里通入二氧化碳,可观察到 紫色变成红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 H2CO3 ;把该溶液微热,可观察到 产生气泡, 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 H2O + CO2 。7、二氧化碳的用途(1) 灭火 。 原因: 密度比空气大 。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供光合作用,作 温室肥料 。

10、 (3)作工业原料制纯碱、尿素、汽水(4)干冰易 升华 , 吸收 热量使 周围温度较低 ,可作 制冷剂 及 人工降雨 。8、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 温室 效应。会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有 CO2 、 CH4 、 O3 、 氟氯代烷 。9、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要做 灯火 试验。CO2可用于灭火的原因是(1) 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 密度比空气大 。10、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原因是(1) 人类消耗化石燃料的不断增加 (2) 森林不断减少 。11、温室效应造成的危害有: 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 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12、“低碳”是指 较低的二氧化

11、碳排放 ,控制CO2排放量的措施有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四、一氧化碳1、物理性质: 无 色 无 味的气体, 难 溶于水。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 血红蛋白 结合,使人 缺氧 。3、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1) 可燃 性: 2CO + O2点燃2CO2(蓝色火焰) (点燃前一定要 检验纯度 )(2) 还原 性: CO + CuO Cu + CO2 (与氧化铜反应)现象: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步骤:先通CO,后加热CuO,目的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实验结束后先

12、熄灭酒精灯,继续通CO直到玻璃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成氧化铜) 。尾气要点燃处理(因为CO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与氧化铁反应 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现象 红色粉末变成黑色 。4、煤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上层 2CO + O2点燃2CO2 中层 CO2+C高温2 CO 下层 C + O2 点燃 CO2 5、如何除去下列杂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方法 化学方程式(1)CO(CO2) 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O2+ Ca(OH)2= CaCO3+H2O (2)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 + CuO Cu + CO2 (3)CO2(H2O) 通过浓硫酸 (4)CO2(H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H2 + CuO Cu + H2O (5)CO2(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2Cu + O2 2CuO (6)Cu(CuO) 通氢气并加热 H2 + CuO Cu + H2O (7)CuO(Cu) 通氧气并加热 2Cu + O2 2CuO (8)KCl(KClO3) 加热 2KClO3 2KCl + 3O2 (9)CaO(CaCO3) 高温加热 CaCO3 高温 CaO + CO2 (10)NaCl(Na 2CO3 ) 加稀盐酸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