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冲刺:专题6.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2882777 上传时间:2021-11-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6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地理冲刺:专题6.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冲刺:专题6.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冲刺:专题6.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冲刺:专题6.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冲刺:专题6.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9学年地理教学精品资料 2019.56.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过知识基础知识梳理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是_圈、 _圈、 _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_和_、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具体如下图所示: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_与_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2.地理环境_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以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危害为例:3._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以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为例:感悟园1.

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地理学习的影响整体性是地理学科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一种基本观念,更是一种先进的地理思维方式。在地理学习中,“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较强的因果推理和发散思维能力,如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就是在大气、地形、洋流等要素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在分析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时,又往往是“一因多果”,要注意学会分析可能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如分析森林破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可以从气候、水文等五大要素进行分析,建立思维模型。“整体性”是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很好载体。它可以使地理学习“有章可循”,帮助解决许多地理

3、问题。“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比如说,在试题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设问,要求分析“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最基本的要素组成,并且要了解各个要素的特征及其对这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样,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条件,评价某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问题,也需要坚持整体性的思维方式。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只有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正确地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几乎都是人类在进

4、行区域性活动时缺乏整体观和全局观,忽视了地理环境整体性作用的结果。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存在;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的的生产、生活活动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人类盲目开垦草原,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许多环境问题的发生,都是忽视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作出综合的评价。地

5、理环境的整体性直接命题较少;有可能利用区域地图或文字材料,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相结合,间接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 “整体性”知识点在高考中的体现从考纲要求来看,高考对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考试要求为:(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考查的方式来看,有的是显性考查即直接问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回答问题;有的是隐形考查即分析某一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考查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考查的载体来看,有的是结合资源利用来考查,有的是集合环境问题的治理来考查,有的是结合自然灾害来考查,

6、有的是结合大型工程项目来考查,有的是结合区域整治来考查,类型趋向多样化、灵活化。微拓展:利用整体性观念分析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解析地理现象或成因方面的运用3分析推测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过能力名校模拟欣赏1(2015 广东广州高三一模)城市别称常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哈尔滨纬度较高,冬季气候寒冷,被称为“冰城”B昆明受洋流影响,气温年较差小,被称为“春城”C广州终年高温多雨,花常开,树常绿,被称为“花城”D拉萨海拔高,气压高,太阳辐射强,被称为“日光城”2(2015 上海金山调研)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

7、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读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完成(1)(2)题。(1)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2)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 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库面积增加经济林面积增大灌溉面积增加A B C D3.(2015 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二模)读“某区域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图(图5)”和河流流速与颗粒半径关系图(图6),回答第3题。有关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区域最可能位于亚欧

8、大陆东部 B. 甲地气候受到洋流的影响降温减湿C. 图中海水等温线 D. 植被的变化主要是以水分的变化为基础感悟园: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思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1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

9、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

10、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滥伐森林,将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增多,引起气候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而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使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3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

11、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使下游地区的河床水位增高,加剧洪涝灾害;河口泥沙堆积,使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河流出现断流;河流两岸土壤盐渍化加重等。过感悟实战体验探索1.(2014 安徽卷)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又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1)(2)题。(1).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位置(2).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

12、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2.(2014 新课标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表1年 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1.181.2

13、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 生物量降低 植株密度改变 植被分布改变A B C D(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3.(2014

14、 新课标卷)科隆群岛(上图)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 地处赤道附近 B. 远离大陆C. 构造运动强烈 D. 地形复杂4.(2014新课标卷)图4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读图4,完成下题。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盛行西风 地形抬升 暖流增湿 反气旋活跃A. B. C. D. 5.(2014 重庆卷)图1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l,完成(1)(3)题。月均降水量滑坡频率月均降水量(mm)滑坡频率(%)图1 2502001501005006050403020100(1)图1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

15、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2)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3)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水生植物增加 B水体富营养化 C鱼的种类增加 D水面面积扩大6(2014山东日照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晋陕内蒙古区位于农牧业交错地带,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8310多万。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该区实施“波动农牧业”的原因。(6分)7. (2014浙

16、江绍兴一中考前模拟)结合材料,完成(1)-(3)题。材料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 材料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产业增加值和同比增长图请从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海面封冻对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8分)参考答案及解析:过知识基础知识梳理一、岩石、大气、水、物质运动、能量交换。二、1.各要素、环境总体特征。2.各要素。3.不同区域。过能力名校模拟欣赏1. 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哈尔滨纬度较高,冬季气候寒冷,被称为“冰城”,A正确;昆明不受洋流影响,B错误;广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夏季高温多雨,C错误;拉萨海拔高,气压低,D错误。故选A。2.(1)C(2)B 解析

17、:第(1)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2)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过感悟实战体验探索2. (1)A(2)D(3)D 解析:(1)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从表中数据分析,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总和是增加的,所以生物量提高,对,错。植株密度是比较植株的数量,表中灌木数量没有变化,但草本植物数量明显变化,所以密度增大,对。图示信息不能体现出植被分布改变,错。所以A对。B、C、D错。(2)根据表中数值判断,灌木植物数量未变,A错。总生物量整体上都是上升状态,B错。地上生

18、物量基本是上升状态,C错。地下生物量的灌木植物相对减少,草本植物相对增加,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D对。(3)读图表,结合前面分析,灌木数量不变,草本植物数量不断增加,地下灌木植物生物量减少,地下草本植物生物量明显增加,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D对。A、B、C错。3. B 解析:本题强调该地生物种群的独特性。由于科隆群岛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造就了岛上独特而完整的生态系统。4. A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定位能力和综合分析区域气候特点的能力,需要熟练分析各因素如何影响气候特点。地图信息显示该岛纬度大部分位于南纬4246,地处太平洋中,中部山脉海拔较高(

19、超过3000米)、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河流、湖泊众多。南纬4246,地处西风带,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高达山脉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因此降水丰富。岛屿西南部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较大,而非暖流。反气旋(高压)控制、降水少,错误。6.该区位于我国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降水量不稳定(2分);植被随降水变化发生茂盛或稀少的变化;(2分)土地就会发生恢复植被或加速退化的变化,为控制该区土地退化,载畜量和耕地量也随之波动(2分)。解析: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要注意从区域的一系列要素的联系进行分析。7.封冻以后冰面增大了海面的反射率,使得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引起气温下降(3分);冰面阻断了海面的水汽蒸发,使得降水减少(3分);封冻海面由于缺乏氧气和太阳辐射,生物生产率将会大幅度降低,影响海底生物的生存质量。(2分)解析:海面封冻的环境效应要从对气温、降水、海洋生物的影响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