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某原油地下库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毕业论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2851565 上传时间:2021-11-2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5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黄岛某原油地下库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黄岛某原油地下库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黄岛某原油地下库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黄岛某原油地下库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岛某原油地下库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毕业论文(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黄岛某原油地下库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 摘要石油液化气既是一种清洁能源,又是甲级易燃易爆化学品, 石油液化气地下储库是利用地下洞室及水封技术来储存液化气,具有安全、经济、储量大的优点。地下储库也是未来石油气能源储存的发展方向,在国外已有几十座各类地下油气储库,而我国目前正在试验研究石油液化气地下储库的各项技术。地下工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岩土工程发展的趋势,许多大型的工程建筑在地上空间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由于我国能源的发展需求,地下工程也必将在能源工程中得到大力的发展。地下储气库就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既然是地下工程,其围岩的稳定性及其支护

2、设计便成为了工程的关键技术。地下储气库围岩的稳定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储气库工程的正常使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黄岛某原油地下库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首先是理论准备,对原油地下库洞室进行介绍;然后对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介绍;再次对洞室稳定性进行评价,分为整体和局部进行,整体稳定性利用围岩的应力重分布的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根据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或实测结果,求出围岩中的最大拉应力或压应力,将其与岩体的抗拉或抗压强度比较,来评价围岩的稳定性,而局部稳定性利用块体理论进行分析,又分为拱顶和侧壁两种分别进行评价;最后利用平衡拱理论算出围岩压力,然后以围岩压力作为参考,计算出锚杆面积,从而

3、给出支护建议。关键词:稳定性评价、块体理论、平衡拱、围岩压力、支护ABSTRACTLiquefied petroleum gas as a clean energy source, but also a Grade flammable chemicals,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underground storage is the use of underground caverns and seal technology to store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a safe, economical, large reserves adva

4、ntages. LPG underground storage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energy storage, in a foreign country has dozens of types of underground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nd our pilot study is currently being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underground storage of various technologies. Underground engineerin

5、g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oci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any large space on the ground is not only a waste of land resources, but there is a big security risk.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ergy needs, underground works will also be vigorously

6、in the energy project development.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China's energy development, but since it is underground, and its surrounding rock stability and support design engineering has become the key technology.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i

7、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normal use of gas storage project, is a problem worthy of study and discussion.This study is a crude Huangdao underground cavern stability evaluation library. The first is the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for crude oil underground repository caverns are introduced; Then geologic

8、al region were introduced; cavern stability was evaluated again divided into global and local for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re-use stability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distribu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calculations or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

9、ined in the maximum tensile stress of surrounding rock or compressive stress to tensile or compressive strength with rock compared to evaluate the rock stability, while the local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use of block theory, is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vaults and walls were evaluated; finally calc

10、ulated using a balanced rock pressure arch theory, and then rock pressure as a reference to calculate the anchor bar area, which gives support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stability evaluation, block theory, balanced arch, rock pressure, support目录第一章 绪论1第一节 课题研究意义1第二节 水封地下气库原理2第三节 课题研究现状2第二章 工程地质条件4第一节

11、 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概况4第二节 地震与区域稳定性5第三节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5第四节 地应力11第五节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12第六节 不良地质12第三章 稳定性评价13第一节 整体稳定性13第二节 局部稳定性18第四章 支护建议22第一节 围岩压力的计算22第二节 围岩支护方案的建议27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28第一节 结论28第二节 展望28致谢29参考文献30附图 主洞室轴线工程地质剖面图3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毕业论文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课题研究意义随着世界工业进程的发展,石化能源作为国家战略能源,各国对石化能源的储备更加重视,在世界各地都修建了各种类型的油气储库。而储库的类型则由一

12、开始的地上储库逐渐转向地下。石油液化气作为石化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年消耗量达2300万吨。由于我国石油炼厂的增加,石油液化气作为炼化厂的副产品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而各个炼厂的液化石油气体储存能力有限,因此液化石油气体储库对于炼厂的安全健康运营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对液化石油气体需求随季节变化波动显著,液化石油气体储库对能源的季节调峰作用显著。而从目前世界已建造的液化石油气体储库来看,当储库规模大于5万吨时,地下储库和地上储库相比较,具有投资省(节省资金30%)、节约占地(只相当于地上油库的5%)、安全性好(地下40米以下)、定员少(只相当于地上油库20%)、污染小、运营成本低、节省外汇等优点

13、。因此,结合我国实际地质条件和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建立水封式地下液化石油气体储备库是液化石油气体储备方式的最佳选择,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因此,地下空间正被人们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的发展、地下商场、地下储库的建设等、其中地下液化石油气体储库的建设就是人们利用地下空间的又一崭新领域、目前,国内建设的液化石油气体储库较少(仅在汕头、湛江和宁波),没有类似的施工经验可以借鉴。由于储存物质的特殊性,所以对地下洞室的整体稳定性要求较高。洞室开挖过程及开挖后岩体内部的初始地应力将发生重新分布,洞室围岩的

14、内力和变形将怎样变化,尤其是在复杂地质条件和工况下(如高水位情况、受动荷载影响等)对围岩的应力和变形进行定量的分析,对围岩的安全稳定性做出正确的判断,为结构设计和科学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因此研究具体地质条件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由于这种液化石油气体地下储库是具有高边墙,大跨度,不砌衬的超大断面地下洞室群,不仅要解决好在开挖过程中的围岩稳定问题,更重要的是确保地下洞室群能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因此分析洞室群开挖的洞室群效应及围岩稳定和支护方式等问题,对解决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水封地下气库原理地下岩石裸洞储存石油液化气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密封;二是

15、具有一定的强度,以保证油品不渗不漏,不易挥发。地下水封储气洞库一般修建在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的岩体中。洞室开挖前,地下水通过节理裂隙等渗透到岩层的深部并完全充满岩层空隙。当储油洞库开挖形成后,周围岩石中的裂隙水就向被挖空的洞室流动并充满洞室。在洞室中注入油品后,油品周围会存在一定的压力差,因而在任一油面上,水压力都大于油压力,使油品不能从裂隙中漏走。同时利用油比水轻以及油水不能混合的性质,流入洞内的水则沿洞壁汇集到洞底部形成水床,并由油泵抽出,这就是水封式储气的原理。石油液化气在常温、常压状态下是气体加压20oC时,丙烷约为0.84MPa,丁烷约为0.3MPa或冷却0.1MPa气压下,丙烷为-4

16、2oC,丁烷为-1oC都容易使液化石油气体变成液体。液化石油气体的储藏方法可采用低温常压或常温高压,或两种方法同时采用,使之变成液体后储藏,其体积为气体时的1/250。目前几乎都采用常温下地下水封储藏方式。在稳定地下水位下,储洞埋设深度每增加10m,即增加0.1MPa的水压。如在20oc的岩层内储存丙烷时,只要所处地下水压为大于丙烷蒸汽压0.84MPa的洞室就可以实现储藏。在这一深度内,围岩渗水压比蒸汽压大,液化石油气体就不可能向外渗漏。为防止液化石油气体渗漏,丙烷设置深度为100m左右,丁烷为40m左右。而国内石油液化气是石油炼厂的副产品,其中包括丙烷,丁烷及其他烷烃类气体。在20oC的岩层

17、中,国产液化石油气体蒸汽压力为0.6-0.7MPa间,为防止气体渗漏,国产液化石油气体洞库设置拱顶深度为-90m。第三节 课题研究现状早在1938年瑞典的哈哥博士(Hagcon)就提出地下水封洞库储油的设想。20世纪40年代,瑞典在斯德哥尔摩郊区建成了第1座30m3的试验库,20世纪50年代地下水封洞库储油试验取得成功。20世纪6070年代,除法国、芬兰、挪威、瑞典等欧洲国家外,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以及中东地区也建有该类油库。1950年,美国建成库容3000m3的地下不衬砌石油液化气洞库。我国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7年,在山东某地修建了第一座总库容为15万m3原

18、油地下水封洞库,1980年代在浙江象山又建成1座容积4000m3的地下成品油库,2001年我国第一座液化石油气体地下储库在汕头建成,相继宁波,珠海液化石油气体储库也成功建成。在液化石油气体储库稳定研究方面,我国专家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王芝银教授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试验了石油洞库群的优化设计,为油库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王怡通过三维流固祸合分析发现地下水渗流对洞库围岩强度弱化,特别是在洞室交叉部位,塑性区及围岩变形明显增大。段压刚采用ansys对洞库断面形状进行了优化,五心拱能更好的减小拱顶的沉降,并对洞库的间距做了探讨。杨明举对液化石油气体洞库的渗流场进行了分析,证明了采用水封技术

19、储存液化石油气体是可行的,同时提出气泡在岩体裂隙中的流动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在2003年,建立了地下水封裸洞储气弹塑性祸合模型,证实了渗流会增加洞室的位移,影响洞室的稳定性。李友强讲述了挪威法在汕头液化石油气体储库的成功应用,但目前很少关于液化石油气体地下储库施工过程围岩应力应变规律分析。在液化石油气体支护中采用了工程经验类比方法,很少有关于洞库支护优化的详细分析。第二章 工程地质条件第一节 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概况2.1.1 气象国家石油储备黄岛地下水封洞库工程建设场地位于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为华北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受海洋环境影响及调节,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气候

20、温和,四季分明,具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特征。据近百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2.2。春季为-0.611.1,易出现低温,干燥多风;夏季为2126,最高出现在8月,盛吹东南季风,气候凉爽宜人;秋季为720;冬季为-2.50.2,最低气温在1月。年平均霜期达90天,年平均结冰期为82.1天,多年平均冻土深度约为43cm。多年平均风速为2.8m/s,春、夏季以南风、东南风为主,冬季以北风、西北风为主,秋季南风、北风相当。由于临海,雾大而频繁,年平均浓雾天51.3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4%,夏季最高。工程建设场地所在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介于711.2798.6mm,降水特点有一定时空分布规律:其一,年

21、内各季分配不均匀,汛期(69月)占7076%,多集中于几次暴雨,枯水期(35月)占13.5%,平水期仅占5.02%;其二,年际间降水量变化悬殊,枯水年系列持续时间较长,1995年至2000年降水量除1997年(753.8mm)外呈上升趋势,即545.71025.0mm,平均降水量821.4mm,降水形式以雨为主,年均陆地蒸发量为1410mm,月平均最高值出现在5月,为175mm。2.1.2水文工程建设场地所在区域属频临黄海的低山丘陵区,区内山海相连,发育河流均属东南沿海水系。区域内有南辛安河、辛安前河、辛安后河、横山河、周家夼河等12条,总长139km,流域面积113.2 km2,为季节性河流

22、,源短流急,单独入海。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5条,即南辛安河、辛安前河、横山河、周家夼河、独垛子西河,径流分别汇入胶州湾和黄海。区域内规模较大的水库为小珠山水库,起设计库容量为3111×104m3, 汇水面积达34km2,19962000年平均汛前蓄水量为542.8万m3/a,汛后蓄水量达889.6万m3/a,主要用于城镇用水,灌溉面积仅10km2。工程建设场地山脊南侧发育殷家河,北侧发育龙河,均属流域面积极小的山溪性河流。场地山脊南北两侧发育较多的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冲沟,切割均较深,雨水汇集沟中,形成季节性溪流。建设场地南侧地表径流通过殷家河或以冲沟溪流形式汇入殷

23、家河水库,北侧地表径流部分汇入解家水库,部分直接汇入胶州湾。工程建设场地南侧的殷家河水库属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规划的级饮用水水源地,流域面积6.0km2,建成于1973年8月,总库容410.3万m3,兴利库容262.0万m3,通过殷家河水厂给城区供水,年供水约100万立方米m3。2.1.3地形地貌库址区处于胶南台隆北缘,属低山丘陵地貌。洞库山体为龙雀山,近东西走向,山脊标高280350m,山脊北侧为陡崖,南侧为陡坡,地形坡度一般为3555°,山脊南北两侧发育近南北向及北东向冲沟。洞库主体位于龙雀山南侧,地面平均标高约220m,最高点位于大顶子,标高为350.9m,最低点位于ZK

24、012钻孔处的竖井口位置,标高97.50m,相对高差253.40m。库址区大面积分布松树、槐树及杂树林,为一级防火森林,部分区域基岩裸露,竖井口附近的山脚处有少量农田分布。第二节 地震与区域稳定性库址区所在区域涉及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洞库场地位于郯庐地震带内。区域范围内共记录到Ms4.7级的地震44次,最大地震为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区域地震活动具有与华北地震区一致的平静期、活跃期,区内未来100年内可能发生67级地震,最大震级可达7.5级。近场区地震活动较弱,未记录到历史强震,自1970年以来仅记录到3次ML2.0级以上地震。场地遭受的最大历史地震影响为度,是由166

25、8年郯城地震引起的。依据2002年国家地震局颁布的第四代区划图及其对应的地震动参数关系,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青岛7个市辖区(包括黄岛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第三节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本次勘察基本查明了库址区内的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洞库范围内断层(包括破碎带)及各种岩体的分布情况。2.3.1地质构造图2-1 洞库场地区域构造示意图库址区所在区域属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结合带之胶(南)威海造山带,区域显示造山带主要发育韧性剪切

26、带及脆性断裂构造,褶皱构造不甚发育。库址区位于牟(平)即(墨)断裂带南缘,主要发育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断裂,库址区西侧为北东走向的老君塔山断裂,东侧为北东走向的孙家沟断裂,北侧为近东西走向的前马连沟断裂。以上断裂均处于库址区外围,仅对库址位置选择起控制作用,对洞库工程建设影响较大的是分布在库址区内的次级断裂(包括断层及破碎带)及节理。详见洞库场地区域构造示意图(图2-1)2.3.1.1次级断裂洞库范围内的断裂主要包括:断层F1、F2、F3、F4、F7及F8、F9断裂破碎带F1位于大顶子北,呈北东走向,倾向南东,倾角5055°,具有小规模右行位移,地表围岩破碎轻,破碎岩不发育,主要表现为宽

27、约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的裂隙,仅在陡坡裸露可见。ZK001钻孔在139.5140.5m深度揭露为破碎带,推测倾角为50°;ZK002钻孔在273.16274.41m深度揭露为破碎带,推测倾角为52°。综合考虑,破碎带的宽度不超过1m,断层影响带宽度不超过10m。F2位于大顶子北东,北东走向,倾向南东,倾角68°,断层北端发育一条平行于断层方向的闪长岩脉。ZK002钻孔在147.28148.52m深度揭露为破碎带,推测断层影响带宽度不超过10m。F3呈北东走向斜穿洞库区,倾向南东,倾角5370°呈冲沟负地形,在南北两端冲沟中均有露头,山脊鞍部位置有闪长岩脉出露

28、,地表破碎带宽度0.401.00m,具右行压扭性质。ZK007钻孔在211214.2m深度揭露为夹泥破碎带,推测倾角为57.5°;ZK006钻孔在285.85287.06m深度揭露为破碎带,推测倾角为62°;ZKk004钻孔在303.45304m深度揭露为破碎带,推测倾角为70°。综合考虑,破碎带的宽度不超过2.5m,断层影响带宽度不超过25m。F4位于灵雀山北西侧之北西向冲沟中,发育小型破碎带,宽约0.5m,岩石破碎强烈,但尚未形成构造角砾岩,可见延伸1km。该断层前期为压扭性,现今为张扭性,沿断层走向有岩脉侵入,断层南端为晚元古界花岗片麻岩与早白垩系二长花岗岩

29、分界线,山脊北侧倾向北东,倾角72°,山脊南侧近直立。该断层未见钻孔揭露,对本工程影响不大。F7位于大顶子南侧,根据次级节理与主断面的夹角及局部拖拽现象分析,其力学性质为右旋走滑,该断层地貌特征不明显。未钻孔揭露,推测受断层影响围岩质量变差的宽度不超过10m。F8属破碎带,位于F3断层南侧,地表表现为冲沟负地形,无完好露头,钻孔zk012在163.4m以下揭露为破碎带,垂向厚度超过7m,推测倾向北东东,倾角80°,破碎带水平宽度约1.25m,受其影响围岩质量变差的宽度不超过10m。F9属破碎带,位于大顶子北西侧,地表有宽60100m的破碎带出露。钻孔ZK001在330m以下

30、出现厚约70m的夹泥破碎带,推测倾向南东,倾角52°,破碎带向西南延伸逐渐变窄,至洞库西侧地表破碎迹象已不明显。该破碎带对洞库西北角洞室及施工巷道影响较大。2.3.1.2节理(1)节理成因根据地表节理调查分析,库址区节理成因主要有三种类型。A、构造成因:此类节理是伴随区域内几条主要断层的形成而同时产生的。主要是与断层伴生的剪切结构面,往往发育有两组,其中一组与断层产状相同和近于一致,另一组与断层面斜交,两组结构面在剖面上成大角度相交,并形成“X”型。B、物质分异成因:此类结构面是由于变质岩成岩过程中物质分异作用形成的物质分异面,在后期造山运动中,由于应力的释放形成的节理,此类结构面产

31、状一般与地形的坡度一致,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C、岩脉侵入成因:此类结构面是由于后期岩浆沿已有的结构面侵入而在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岩浆的侵入和冷凝,使周围岩体进一步破坏,从而形成大量结构面。该类结构面主要分布在岩脉与花岗片麻岩接触的花岗片麻岩岩体中,其产状变化较大,密度较大。(2)节理水平方向分布特征及结构面分区图2-2 黄岛油库库址区结构面分区图根据区域断层和结构面等的调查,发现该区结构面在平面上存在如下的分布特征:该区主要发育五组结构面:产状为6075°7080°;产状为8388°7582°;产状为112°56°;产状为136143&

32、#176;7485°和缓倾角结构面(该组结构面为物质分异形成,规模较大,延伸长度2030m,产状一般与地形一致,由于地表卸荷作用,该组结构面隙宽在0.51cm,露头间距为36m。)。依据断层分布和结构面成因,依据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可将洞库区划分为五个区,见图2.3.1.2-1。从图中可以发现,V区主要为NW330345°,北东方向较少;I区主要为NW345°;II区为过渡区,近南北方向结构面较多,并出现优势方向NE45°结构面,由于受F3和F8断层的影响,该区亦出现较多NW300°结构面;III区主要为近南北方向和NE45°结

33、构面;IV区主要为NE4560°、NE30°和近南北方向结构面。总体趋势为:自正北逆时针旋转,结构面走向存在自NW(NW330345°)逐渐向NE(NE4560°)变化趋势。(3)节理纵深方向发育特征在地表结构面分区的基础上,对各区内钻孔摄像和岩芯的节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节理在纵深方向上发育特征。和区在洞库之外,对洞库影响不大,在此不做深入的统计分析。、II、III区节理线密度都随高程降低而减小,均出现密集区和稀疏区间隔发育的特点(见图2-3、2-4、2-5)。依据节理发育的密集程度可以将I区分为三个区段:高程13030m段节理发育,平均线密度为1.

34、4条/m;30-20m段节理较发育,平均线密度为1.1条/m;-20-76m段节理微发育,平均线密度为0.6条/m。II区分为三个区段:高程15070m段节理发育,平均线密度为1.56条/m;高程70-10m段节理较发育,平均线密度为0.76条/m;高程-10-60m段节理较发育微发育,平均线密度为0.35条/m,其中-20-30m和-40-50m段较发育,线密度为0.55条/m和0.8条/m。图2-3 区节理线密度纵深方向变化曲线 图2-4 区节理线密度纵深方向变化曲线III区可分为四个区段:250190m段节理发育,平均线密度为1.54条/m;1900m段节理微发育,平均线密度为0.71条

35、/m,局部发育,线密度达1.25条/m,;0-30m段节理发育,平均线密度为1.34条/m;-30-60m段节理微发育,平均线密度为0.55条/m(图2.3.1.2-4)。图2-5 区节理竖直方向线密度纵深方向变化曲线2.3.2 地层岩性根据地质时代、成因岩性及工程性质的不同,库址区内的地层岩性可分为4大类:第四系残坡积、洪积层(Q4el+dl+pl),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K1),晚元古界花岗片麻岩(Pt3gg),及早白垩世中煌斑岩脉、闪长岩脉(K1、)。为了确定洞库区各种岩石的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及准确定名,对岩芯样及地表岩块样进行了岩矿鉴定。各类地层特征及分布情况分述如下:第四系残坡积、洪积

36、层(Q4el+dl+pl):残坡积层主要分布在山坡及竖井口附近的坡脚处,山坡处厚度较小,一般不超过0.30m,多为黄褐红褐色砾质粘性土或砂质粘性土,硬塑坚硬状态;坡脚处厚度较大,一般厚度为2.05.0m,多为褐黄褐红色砂质粘性土或砾质粘性土,含碎块石,硬塑坚硬状态。洪积层主要分布在冲沟内,多为含粘性土碎块石,松散稍密,厚度一般为0.52.5m。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K1):浅肉红色灰白色,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体较完整完整,强度高,属坚硬岩。该类岩体主要分在库址区东侧F4断层南端,zk016钻孔也有揭露。晚元古界花岗片麻岩(Pt3gg):

37、浅肉红色浅青灰色,主要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细粒花岗片麻结构,块状构造,岩体较破碎较完整,片麻理大部分倾向SW方向,局部地段倾向S,倾角一般为3060°。该岩体占洞库岩体80%以上,主要为南华系小河西及苏家沟残斑状细粒花岗片麻岩,洞库的西南及西北部分布有青白口系庙山细纹状细粒花岗片麻岩,二者工程性质差异不大,均属坚硬岩。从接触关系上看,南华系的残斑状细粒花岗片麻岩为后期侵入岩体,青白口系的庙山细纹状细粒花岗片麻岩多为熔融残留岩体,至主洞室深度基本上变为南华系的残斑状细粒花岗片麻岩。局部岩体绿泥石化严重,裂隙面呈灰绿色,岩块强度明显降低。早白垩世中煌斑岩、闪长

38、岩 (K1、):灰绿深灰色,细晶隐晶结构,块状构造,强度稍低于与其接触的花岗片麻岩,地表多呈条带(脉)状产出,局部呈小岩珠产出,ZK002、ZK004、ZK005、ZK006 、ZK007、ZK012钻孔揭露厚度较大,因此,可判定该6个钻孔所在区域为岩脉密集区。该类岩体的显著特点是:抗风化能力差,与空气、水接触后(加上卸荷作用),强度降低较快,局部岩体甚至出现强度完全丧失的崩解现象,下图为ZK014钻孔的岩脉崩解照片;因岩脉属后期侵入的新岩体,受应力影响,与之接触的花岗片麻岩岩体也往往较破碎。图2-6 岩脉崩解照片第四节 地应力本次勘察,在ZK002、ZK006及ZK008三个钻孔进行了地应力

39、测试,详见地应力测试报告。根据地应力测试报告,洞库建设场地的地应力评价结果如下:(1)最大主应力为1316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69 MPa,垂直应力为310MPa。三向主应力之间的关系表现为SH> Sh> Sv,最大主应力为水平主应力。(2)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W向,优势方向为N73°W。(3)最大地应力方向随深度增加具向西偏转趋势,最大地应力数值随深度增加具线性增大特征。(4)水压致裂测试过程中获得钻孔孔壁岩石的原地抗拉强度一般为49 MPa。第五节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对洞库区岩体采取岩芯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试验成果见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表。根据岩石试验成果,

40、按岩性并考虑对洞库的影响程度,对岩块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5-1。主洞罐洞顶标高为-30m,标高+20m以上的岩体对洞罐影响已较小,因此,以标高+20m为界,将不同深度的花岗片麻岩试样进行分别统计。表2.5-1中的块体密度、软化系数、弹性模量及泊松比指标为平均值,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指标及抗拉强度指标为标准值。表2-1 岩块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值类别块体密度(g/cm3)单轴饱和抗压强度(MPa)软化系数弹性模量(GPa)泊松比抗剪强度指标抗拉强度(MPa)粘聚力(MPa)内摩擦角(°)+20m以上花岗片麻岩2.6486.990.7748.30.188

41、.1458.7912.24+20m以下花岗片麻岩2.6390.740.8952.70.1910.1771.1411.74严重绿泥石化花岗片麻岩2.5123.140.5733.80.152.5555.046.32岩脉2.8172.820.8964.60.265.3266.3211.76第六节 不良地质库址区地形陡峻,基岩裸露,经调查在库址山脊两侧的陡崖处存在崩塌及小规模岩体滑坡现象,但因洞库埋深较大,可不考虑其对洞库工程的不良影响。另外,部分竖井口临近冲沟边缘,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洪水冲刷措施。第三章 稳定性评价第一节 整体稳定性对于整体状或块状岩体,可视为均质的连续介质,其围岩稳定性分析,初研究

42、局部不稳定影响外,应着重于围岩整体稳定性的力学计算。计算方法是根据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或实测结果,求出围岩中的最大拉应力或压应力,将其与岩体的抗拉或抗压强度比较,来评价围岩的稳定性。洞壁围岩的稳定性条件为: (3-1) (3-2)式中:、为洞壁处最大的环向压应力和拉应力;、为岩体饱和抗压与抗拉强度;Fs为安全系数,一般取Fs。铅直天然应力v等于上覆岩体的自重,即: (3-3)水平天然应力 (3-4) (3-5)式中:为岩体的密度(gcm3);g为重力加速度(9.8ms2);Z为深度(m); 为天然应力比值系数;为岩体泊松比。为了最有效和经济地利用地下空间,地下建筑的断面常需根据实际需要,开挖成非

43、圆形的各种形状。下将讨论洞形对围岩重分布应力的影响。由圆形洞室围岩重分布应力分析可知,重分布应力的最大值在洞壁上,且仅有,因此只要洞壁围岩在重分布应力的作用下不发生破坏,那么洞室围岩一般也是稳定的。为了研究各种洞形洞壁上的重分布应力及其变化情况,先引进应力集中系数的概念。地下洞室开挖后洞壁上一点的应力与开挖前洞壁处该点天然应力的比值,称为应力集中系数。该系数反映了洞壁各点开挖前后应力的变化情况。圆形洞室洞壁处的应力可表示为: (3-6)式中:,为应力集中系数,其大小仅与点的位置有关。类似地,对于其他形状洞室也可以用(8-13)式来表达洞壁上的重分布应力,不同的只是不同洞形,也不同而已。图3-1

44、列出了常见的几种形状洞室洞壁的应力集中系数,值。这些系数是依据光弹实验或弹性力学方法求得的。应用这些系数,可以由已知的岩体天然应力h,v来确定洞壁围岩重分布应力。由图8-5可以看出各种不同形状洞室洞壁上的重分布应力有如下特点:椭圆形洞室长轴两端点应力集中最大,易引起压碎破坏;而短轴两端易出现拉应力集中,不利于围岩稳定。各种形状洞室的角点或急拐弯处应力集中最大,如正方形或矩形洞室角点等。长方形短边中点应力集中大于长边中点,而角点处应力集中最大,围岩最易失稳。当岩体中天然应力h和v相差不大时,以圆形洞室围岩应力分布最均匀,围岩稳定性最好。当岩体中天然应力h和v相差较大时,则应尽量使洞室长轴平行于最

45、大天然应力的作用方向。在天然应力很大的岩体中,洞室断面应尽量采用曲线形,以避免角点上过大的应力集中。图3-1 各种洞形洞壁的应力集中系数这里对主洞室2进行整体稳定性评价,附图1为主洞室1轴线工程地质坡面图计算过程如下表:31里程岩体分级变形模量(MPa)泊松比重度(kN/m3)内聚力C(MPa)内摩擦角(°)抗拉强度(MPa)单轴抗压强度(干燥)深度Z(m)vh(圆A)(圆B)(矩A)(矩B)FsK0+000040III7.20.2625.10.841.24.530160.841.40.2210.70.1753.4962.8K0+040080III7.20.2625.10.841.2

46、4.530174.24.41.50.2411.60.1893.7872.6K0+080120IV1.40.3223.20.328.42.5151874.321.79111.4293.2671.4K0+120160IV1.40.3223.20.328.42.5151994.62.21.911.71.5213.4761.3K0+160200II20.50.2126.31.751.7660209.15.51.5-1.115-0.895.214K0+200240II20.50.2126.31.751.7660213.15.61.5-1.115.3-0.915.313.9K0+240280II20.50

47、.2126.31.751.7660200.45.31.4-1.114.4-0.854.9944.2K0+280320II20.50.2126.31.751.7660198.25.21.4-1.114.3-0.844.9394.2K0+320360II20.50.2126.31.751.7660215.25.71.5-1.115.5-0.925.3623.9K0+360400II20.50.2126.31.751.7660233.26.11.6-1.216.8-0.995.8113.6K0+400440II20.50.2126.31.751.7660260.66.91.8-1.418.7-1.1

48、16.4943.2K0+440480II20.50.2126.31.751.7660291.37.72-1.620.9-1.247.2592.9K0+480520IV1.40.3223.20.328.42.515307.97.13.42.9418.12.3535.3780.8K0+520560III7.20.2625.10.841.24.530325.78.22.90.4421.70.3547.0811.4K0+560600II20.50.2126.31.751.7660348.99.22.4-1.925.1-1.498.6942.4K0+600640III7.20.2625.10.841.2

49、4.530377.19.53.30.5125.10.4098.1991.2K0+640680V0.80.3622.30.0524.11.58380.48.54.85.8320.74.6665.6460.4K0+680720V0.80.3622.30.0524.11.58378.18.44.75.820.64.6375.6120.4表3-1岩体干燥情况下的稳定性系数计算过程:表3-2 岩体饱和情况下的稳定性系数计算过程:里程岩体分级变形模量(MPa)泊松比重度(kN/m3)内聚力C(MPa)内摩擦角(°)抗拉强度(MPa)单轴抗压强度(饱和)深度Z(m)vh(圆A)(圆B)(矩A)(矩

50、B)FsK0+000040III7.20.2625.10.841.24.525160.841.40.2210.70.1753.4962.3K0+040080III7.20.2625.10.841.24.525174.24.41.50.2411.60.1893.7872.2K0+080120IV1.40.3223.20.328.42.5101874.321.79111.4293.2670.9K0+120160IV1.40.3223.20.328.42.5101994.62.21.911.71.5213.4760.9K0+160200II20.50.2126.31.751.7650209.15.5

51、1.5-1.115-0.895.213.3K0+200240II20.50.2126.31.751.7650213.15.61.5-1.115.3-0.915.313.3K0+240280II20.50.2126.31.751.7650200.45.31.4-1.114.4-0.854.9943.5K0+280320II20.50.2126.31.751.7650198.25.21.4-1.114.3-0.844.9393.5K0+320360II20.50.2126.31.751.7650215.25.71.5-1.115.5-0.925.3623.2K0+360400II20.50.212

52、6.31.751.7650233.26.11.6-1.216.8-0.995.8113K0+400440II20.50.2126.31.751.7650260.66.91.8-1.418.7-1.116.4942.7K0+440480II20.50.2126.31.751.7650291.37.72-1.620.9-1.247.2592.4K0+480520IV1.40.3223.20.328.42.510307.97.13.42.9418.12.3535.3780.6K0+520560III7.20.2625.10.841.24.525325.78.22.90.4421.70.3547.08

53、11.2K0+560600II20.50.2126.31.751.7650348.99.22.4-1.925.1-1.498.6942K0+600640III7.20.2625.10.841.24.525377.19.53.30.5125.10.4098.1991K0+640680V0.80.3622.30.0524.11.55380.48.54.85.8320.74.6665.6460.2K0+680720V0.80.3622.30.0524.11.55378.18.44.75.820.64.6375.6120.2图3-2 不同情况下的稳定系数结论:由图3-2可知主洞室在天然状态下大部分稳定

54、性系数大于1,大部分围岩处于基本稳定或者欠稳定状态。但在裂隙水的作用下可能会失稳,且失稳的地段安全系数比较小,应谨慎处理。同时也说明裂隙水对洞室的稳定性影响极其大。第二节 局部稳定性在裂隙岩体中,由于结构面的切割,在围岩的某些部位形成不稳定分离体。如图3-3所示,若结构面走向与洞轴平行,可取垂直于洞轴的剖面进行分析研究。3.2.1 洞顶分离体的稳定性如图3-3所示,在洞顶由L1、L2两组结构面切割成三角形分离体ABC。结构面的倾角、,抗拉强度为、,分离体底宽度为L3,则分离体的高度b为: (3-7)由于分离体是悬挂在洞顶的,失稳时L1和L2被拉开,而分离体单位长度重量W1和抗拉力T为: (3-

55、8)   (3-9)所以分离体的稳定性系数为:  (3-10)>2时分离体稳定,反之不稳定。图3-3 局部稳定性计算简图如上图计算洞顶的稳定性系数过程如下表所示:表3-3 拱顶计算过程岩体分级重度(kN/m3)内聚力C(MPa)内摩擦角(°)L1L2L3A2W1TI26.42.364.316.516.35.135.126.710.286.423.60.273II26.31.751.716.516.35.135.126.710.286.117.40.202III25.10.841.216.516.35.135.126.710.282.28.20.1IV23.2

56、0.328.416.516.35.135.126.710.275.93.080.04V22.30.0524.116.516.35.135.126.710.2730.510.007由上表可知对于拱顶存在如图3-3这样的结构面是非常危险的,基本上处于失稳状态,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要及时的支护。图3-4 拱顶稳定系数3.2.2侧壁分离体的稳定性如图3-3,侧壁分离体在自重W2的作用下沿L4滑移,而后缘切割面L4的抗拉强度可忽略。这时分离体DEF的稳定性系数为:如图3-3计算侧壁的稳定性系数过程如下表所示:表3-4 侧壁计算过程岩体分级重度(kN/m3)内聚力C(MPa)内摩擦角(°)L4A2

57、W2I26.42.364.338.8510.22682.652565II26.31.751.738.8510.22671.625556III25.10.841.238.8510.22551.113826IV23.20.328.438.8510.22360.682643V22.30.0524.138.8510.22270.558119由上表可对于I、II岩体处于稳定状态,而对于III岩体处于欠稳定状态,需要进行支护,而对于IV、V岩体处于失稳状态,应该着重支护。图3-5 侧壁稳定系数第四章 支护建议第一节 围岩压力的计算4.1.1平衡拱理论这个理论是由普罗托耶科诺夫提出的,又称为普氏理论。该理论

58、认为:洞室开挖以后,如不及时支护,洞顶岩体将不断跨落而形成一个拱形,又称塌落拱。最初这个拱形是不稳定的,如果洞侧壁稳定,则拱高随塌落不断增高;反之,如侧壁也不稳定,则拱跨和拱高同时增大。当洞的埋深较大(埋深H5b1,b1为拱跨)时,塌落拱不会无限发展,最终将在围岩中形成一个自然平衡拱。这时,作用于支护衬砌上的围岩压力就是平衡拱与衬砌间破碎岩体的重量,与拱外岩体无关。因此,利用该理论计算围岩压力时,首先要找出平衡拱的形状和拱高。图4-1 平衡拱及受力分析示意图如图所示,为了求平衡拱的形状和拱高,取坐标系xoy如图,曲线LoM为平衡拱,对称于y轴。在半跨Lo段内任取一点A(x,y),取oA为脱离体考察它的受力与平衡条件。oA段的受力状态为:半跨oM段对oA的水平作用力Rx,Rx对A点的力矩为Rxy;铅直天然应力v在oA上的作用力vx,它对A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