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化概论论文材料

上传人:ai****ue 文档编号:42839191 上传时间:2021-11-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化概论论文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化概论论文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化概论论文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化概论论文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化概论论文材料(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态文化概论课堂笔记什么是生态学)?海克尔:有机体及其无机环境关系(的学问)奥德姆:生态系统结构与机能(的学问)马世俊:研究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学问什么是文化?广义:一切与人相关的物质、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均是文化本质特征:属人性狭义:与科学概念相对的,研究人、社会的思想、精神、活动及其成果什么是生态文化?用生态方法研究的文化为什么要研究生态文化?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并在日益转化为危机生态环境是我们时代的主题之一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经济、政治、科学技术、人生态文化概论都研究什么内容?几个专题:环境问题、生态与历史、生态与传统文化、生态危机与现代化、生态与经济、生 态与政治(环境运动、绿党

2、、环境政策与公众参与)、生态与哲学(自然观、环境伦理、环境与法律)、生态与文学生态环境问题 包括原生问题和次生问题自然资源的破坏和衰竭资源的概念和延伸、 物种消失、森林减少、海洋生物种类下降、矿产资源和化石燃料面临枯 竭生态与经济自然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存在价值);也可以分为生态价值和经济发展价值使用价值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自然承载的价值分为生命支撑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基因多样性的价值什么是生态?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Eco-) 词源于古希腊字

3、,意思是指家( house )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 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 冠以生态”修饰。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 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

4、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等。什么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 人类中心主义 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生态化理论的形

5、成,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色彩。为什么要研究生态文化?(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是: 经济、政治、科学技术、人)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并在日益转化为危机。生态环境是我们时代的主题之一。在研究生态文化过程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 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 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

6、、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 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 员惟GDP曽长论英雄的观念。 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 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 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 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

7、的意志 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 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

8、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 想和观念。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 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 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 促进环保工作方

9、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环保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 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 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中的先锋作用。三、严格执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 取得了较大成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一支较为过硬的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和落实这些方针、政策。有许多方针、政策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

10、政策, 是国家的基本职责。问题是这么多年来,有些政策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达到可以具体执行的程度或者是能够 依法可靠执行,政策制定得再完美,如果在实际中无法执行,它就不是一个好的政策, 需要我们多做实际工作。第一,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要切实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行为。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和治理,国家环保总局甚至动用了区域限批、 流域限批、绿色信贷等政策,有些地方环保部门也采取了挂牌督办、 专项行动、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但环境污染仍然屡禁不止, 原

11、因何在?一是地方保护主义, 二是环境执法手段软, 再加之目前的确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使部分企业宁可冒险偷排偷放,也不按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办事。怎么办? 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制度,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说到底是要真管用,如果只停留在文件法规中,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第二,要严格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加大惩处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 的相互融合,社会责任要具体落实到政府部门,强调政府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责任。个人责任则要使每个社会公民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自觉的行动,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

12、、一粒米、一块煤等。环保工作者要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坚决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有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执行起来就比较难,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环保工作者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来,顶住压力, 为民办事。通过环保队伍整体的严格执法,使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得到有效遏制。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 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环保干部队伍是关键。必须进一步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环保干部尤其是一线执法队伍的权力,使他们在执法中不受任何干扰,确保执法到位;其次环境执法

13、队伍的建设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实的保障;第三要建立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环境违法行为或生态破坏行为是由群众举报才发现的,建设生态文明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有些问题不会得到及时处理, 至少目前或相当长一段时期, 这种情况会 依然存在。为了使破坏生态或污染环境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必须建立群众参与的社会机制。同时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也是对政府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监督。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者分内的责任。环境社会问题有什么特点?中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包括:1、污染面

14、积广。如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淡水资源的枯竭等。2、生态破坏严重,修复难度高。如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土壤退化及沙漠化、森林面积等。3、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发生频繁,化学品的污染日趋严重并且转移速度快。4、污染来源复杂,影响范围广,危害长远等。什么叫生态城市?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 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

15、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 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 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 人居环境 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 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环境的生态化表现为: 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 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 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 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 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 终保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生态城市的特点】生态城

16、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 不仅仅所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在人与人关系 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乃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工业城市高能耗”、非循

17、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 各得其所,优化配置,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物流畅通有序、住处快流便捷,废 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 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不因眼前的利益而 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 繁荣”,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不仅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重视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对人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

18、发展。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的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个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上的,而且城市之间 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 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人自然和谐 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 广义的要领就是全球概念。结构合理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地系统, 完整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关系协调 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能力协调。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

19、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 和商品 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 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 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

20、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今后 1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 国家,环境问题是否处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环境问题 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 论和实际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 环境意识 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 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有关专家认为,21

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 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 成为下一轮 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 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

22、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 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 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 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 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 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

23、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建设生态城市应注意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当前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城市的功能定位问题生态城市”首先是城市,这就有个功能定位问题。城市定位就像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成败。一个城市的定位要优先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自然条件,包括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状况;其次是城市所处的区域位置,比如是省会城市还是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或是位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等;再者是城市的历史及文化传承,这一点从现代城市发展看显得越来越重要;第四就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基础,这是城市发展的经济条件。这些对城市定位至关重要的因素,即

24、有城市内部的,又有城市外部可能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必须统筹加以考虑。只有正确的把握市情,才能扬长避短、科学地给城市定位。城市定位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定位。这里指的是带有基本性质的、 城市功能的定位,他决定了将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城市功能定位要抓住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切忌大而空、华而不实。前些年有报道称全国有100多个城市都提出定位为 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我想其中必有许多是不切实际的。作 为要建设生态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要特别注重城市自然条件的约束。城市的功能定位需要有稳定性,但又应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丰富其内涵,扩宽其领域。二、关于城市规划问题城市规划决

25、定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布局,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是城市各项工作的龙头。生态城市建设亦应从抓城市规划入手。当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规划的科学性问题, 即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规划,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要指导思想,同时要解决规划的预见性问题;二是规划的权威性问题,即保持规划的稳定性, 依法定的程序编制和修改, 而不是一任领导一套 规划;三是规划执行力问题,由于受长官意志和各方面因素干扰,部门配合不到位,规划得不到有效实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 需要有一套体现生态城市特点的指标体系。目前国内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

26、城市改造,创建生态城需要制定规划,这是大多数;另 一种是新建的城市或一个老城的新区,比如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城等编制规划。后一种比较好处理,可用先进的生态城市规划理念来指导规划的编制。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一要有高新技术的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难以成为一座有活力的城市。但生态城不能再搞可能产生污染的、落后的工业,需要有对资源环境消耗小、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来支 撑。二是注意城乡统筹,规划要考虑周边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必要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以避免造成新的巨大的城乡差异。三是要有适宜的清洁技术作依托,使规划提出的目标得以实现。对于老城市建生态城就存在城市发展转型问题,难度是非常大的。

27、这方面国内外也有不少研究可以参考。我强调的是要选择适应各城市特点的指标和标准,先简后繁,先易后难, 分步实施。城市规划新的理论和观点也很多,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要始终注意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指导,始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这个主线,要始终突出强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一些不好的倾向,这是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比较突出的有:(一) 到处建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大会展中心、超高层建筑等等,美其名曰现代 化”、大手笔”和 超前预见性”等等。如一位华人专家所描写的:城市道路日渐沦为车水马龙的跑车场”人在宽阔的道路和车流中越来越显得渺小和孤单;人们变得越来越行色匆匆,精致休

28、闲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孩子们没有了可用于踢球玩耍的就近场地,绿地是禁止入内的;适合居住的环境被一步步吞噬,空气越来越浑浊,往日洒满阳光的小院被长年淹没在临近高楼的阴影中;我们非但找不到 大”带来的荣耀和自豪感, 反而在茫茫的车海和人海中不 知所归。说的多好啊!生态城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但其前提是城市应该是宜居的, 居民有较强的幸福感。 我们很多城市建设进展很快,但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成正比。大不一定美,城市要以人的尺度来规划设计。(二) 是 圈地热”搞各种名目的 开发区”、新城区”、大学城”等,有报道称,27个省市区规划建设的新区就有多达 748个,规划总面积2

29、7011平方公里。中小城市发展需要适当扩 充城市规划用地面积,但一定要集约、高效用地。要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承载力,通过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高居民的舒适度。生态城市规划必须要平衡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素, 作为经济较为发达 的地区,环境是制约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这也是生态城市 规划的真谛所在。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生态保护问题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保护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基础设施除了传统的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等的供给外,还包 括环境保护、生态服务、减灾防灾、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当

30、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 与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必须整体规划与设计,并适度超前,避免建设滞后和盲目性。要 保证这些基础设施各系统之间协调及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首先是城市自然生态的保护,包括水、土壤、大气等各种自然要素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构建。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可以依山傍水,利用自然森林、河流、湿地进行建设,要像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护好 这些自然要素,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丰富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 要改变目前简单脆弱的城市生态结构

31、,规划、重建和维护适宜的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恢复健康的生态过程,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二是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的、适应需要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环境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最起码的要求,过去长期得不到重视。近年有了进步,但要继续完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要特别重视污泥的处理和资源化以及中水回用问题。要发展分类、密闭、压缩、资源化的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加强再生资源特别是废旧电器的回收和处置,以及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三是构建城市清洁能源系统。城市耗能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要改变原有的能源结构和利用方式,实现城市

32、能源清洁化、低碳化。要尽快实现城区无原煤直接燃烧,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电力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包括供电、供热、供气 在内的城市能源系统要与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交通系统等统筹考虑。通过建设智能电网,为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和电动交通系统提供便利。要把各行各业节能放在突出的位置。 要强制推行建筑节能,完善供热、供水、供电的分户计量,利用经济手段鼓励节能节水。四是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公共交通。生态城市的交通系统应以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 为主导,将铁路、地铁、轻轨、快速公交、停车场等系统全面规划、科学布置、精心设计, 形成方便快捷、高效低碳、人性化的公共交通体系,够促进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同时通 过优

33、化城市功能分区和道路交通管理系统,降低交通需求总量,减少机动车尾气和噪声污染。还应建立人性化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系统,鼓励人们在短距离出行中选择自行车和步行方式。五是构建城市和谐水系。古今中外的城市大都是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水系是城市重要的功能载体、生态之魂。生态城市的水系既包括各种自然和人工水体,也包括给排水系统, 它们承担着蓄雨排洪、补充地下水源、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生态绿化用水、废水处理回用、 美化景观、缓解热岛效应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着力构建城市区域健康的水循环系统,尽可能保留自然水体,实行水环境综合管理,将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和节水、节能紧密结合。特别要注意增加城市透水

34、地表面积,就地渗蓄,减少地表径流,恢复植 被及修建蓄水池塘、洼地等人工湿地。四、重视文化传承,倡导生态文明,实现协调发展问题城市越是现代化,越需要历史和文化的支撑。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城市魅力的重要方面。 生态城市的文化建设应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城市领导人要有高尚的精神文化追求,市民有比较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城市政府要有促进文化繁荣的政策措施,较好的机制体制保障;二是城市有比较完善的科普教育文化设施;三是有比较发达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四是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这既包括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35、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它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我国是发展中 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针对环境差、 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提出以下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1)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从不可持续发展思想向可持续发展思想转变。其内涵包括:从追求近期的直接经济效果转向追求长期的间接经济效果;从追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率转向追求经济、 生态合并的高效率。 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没有这个转变就不可能有忧患意识、 危机感和责任感。 这对决策者和企业家尤为重要。因为决策者的思想影响一片,企业家

36、影响一个企业,企业往往是环境污染大户。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历史文化,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2)加快理论研究,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现在可持续发展到处都在讲。但是,如果没有能够指导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经济理论和具体的评价指标,又如何知道决策和实践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呢?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政策都是重资源开发,以发展国民经济为主线兼顾市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因此,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建立一套适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理论和指标体系。第一,生态城市应采用整体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地理解城市环 境、经

37、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政府应积极支持和组织环境经济学家和相 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研究,使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扩大,发展成为包括新财富理论的多科学、多层次、多分支、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第二,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多元化的。 分解为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目标、结构优化目标以及效率公平目标。这些目标又 应按生态城市建设的阶段(初级、过渡、高级阶段)分解为阶段性的目标,形成评价指标体 系。用它在建设的各个阶段来衡量城市生态化速度与变化态势、能力和协调度。在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来编制城市规划条例、械市建设条例和城市管理条例。(3)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

38、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建立政 府主导、市场推进、 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城市政 府的主要职责是规划好、 建设好、管理好城市。从社会主体角度看,社会行为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这三种行为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不可持续发展或可持续发展都决定于这三种行为。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都没有考虑到自 然环境的有限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制约,没有把自然环境纳入到经济系统中,致使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大。政府应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应加大力度、有效的引导、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行为:第一,国家应提升国家 环保

39、主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实质性的参与国民经济决策活动,重大项目从初步方案拟订就应征求国家环保总局的意见;第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队伍的建设,完善体系、加强力量、提高人员素质和敬业精神;第三,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中设置生态城市建设和管理 的协调机构,负责政府各部门间管理职能的协调和监控,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计划的实施; 第四,强调城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行为中的地位和责任。制订和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市场推进就是环境保护引入价值观念,建立和推广市场机制。通过税、费和环境产权的手段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企业与自然的关系,配合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契约意识, 以达到遏止环境滥用,

40、 促进公众和企业认识环境的使用价值、自然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功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目的。有效执法监督的前提是: 有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律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有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化建设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这在西方国家法律上有明确规定。而且公民环境权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现已包括环境知情权、 环境议政权和环境索赔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公众参与,应体现在环境决策参与、环境监督参与、环境投资

41、参与和个人环境行为等方面。(4)把握关键环节一一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全面的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人为本制定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它必须具备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一旦批准,必须具 有法律的权威性,任何改变都必须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第一,修改现行的城市规划条例。充分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第二,改进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改变建设项目提出者、计划者、决定者、运作者同属一个体系的状况,使每个环节都能有效的得到控制。第三,建立 新的城市规

42、划过程程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全局的观点。第四,强调专家论证的科学性和独立性,以避免 拍脑袋工程”、政绩工程”和 长官意志”。第五,建立公众参与的正常渠 道,以提高公共决策的正确性。 代表市民的最大利益和生态建设的社会公平。生态城市规划除了常规内容外,还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应确定城市人口承载力, 人口承载力不是指城市最大容量,而是指在满足人们健康发育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人口的最大限量。第三,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性质以及城市的基本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及空间分布。因地制宜地按照生态学中的共生”原理,通过企业之间以及工业、居民与生态亚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

43、和输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物质、能量的综合平衡。第四,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在城市区域 内建立高效和谐的物流、能源供应网,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重新确定废物”的价值,减少污染产生。(5)突出城市个性特点,树立城市生态风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 融 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 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

44、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为有 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及其成果的保护,管理者应建立制度, 提倡良好的公众环境行为,形成生态城市的规矩和风尚。(6)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 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及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 息的交换。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 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繁荣,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人工自然熵生态文化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9-01-20 15:21:00 作者:郭晓磊 郭辉 编辑:studa0714摘

45、要:人类在创建人工 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超额熵增,自 然环境本身提供的负熵却不足以抵消与平衡,从而引起了生态危机。本文试图运用熵理论来解读这一现象,认为人类在积极寻找诸如能源负熵”、科技负熵”的同时,更应该在认识系统中引进 文化负熵”一-态文化来指导、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协 调和有序发展。关键词:熵;负熵;人工自然;生态文化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前进 脚步。如何从文化观念上重新认识人类与人工自然的关系,延缓和减少自然环境熵增的速度,促进人、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寻找规律,从

46、而能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去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以创造出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人工自然。一、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 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就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熵的概念是表示能量总和的测度,熵是不能再被转化为做功的能量。熵的增加,意味着有效能量的贬值、 退化或耗散。熵的概念表明,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转换,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序到无序, 从有用功到无用功, 从有使用价值到无价值, 从利用到污染。熵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 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生态学、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等自然、生 命、思

47、维、社会各个领域中。普利戈金对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了惊人的重新诠释,他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所阐述的系统概念及其科学认识论,引起了全球思想界对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观念的反思,不仅是改变科学本身的一个杠杆”,而且也是 迫使我们重新考察科学的目标、认识论、世界观的一个杠杆” 1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物质、信息和能量 的交换,可以从外界吸收负熵流抵消自身的熵产生,使系统的总熵保持不变或逐步减少,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 从而形成并维持一个低熵的非平衡态的有序结构。实际存在的系统大都是开放系统,例如自然界、生命体、人类社会、人类的认知系统等。自组织理论告诉我们, 系统的进化和退化

48、是同存共生的。自然界既存在着大量的进化事实,也存在着大量的退化事实。系统的进化意味着有序度的提高,需要以负熵流的摄入作为代价,相当于把系统内部产生的熵转移到环境中去。也就是说,系统的进化和有序化是以环境中的某些方面的退化和无序化作为代价的。正如拉兹洛所指出: 在整个自然系统范围内,没有什么不受价值约束。自然系统全都尽可能地损害这个物质宇宙,向内部集聚秩序和可利用的能量,把无秩序和熵留给它们的环境。在环境走向衰败的同时, 这些系统自己却保持稳定状态,甚至还能增长和增加它们自己的组织性。M2熵从根本上揭示了人工自然演化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使人类看到自己的行为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互动的关系中到底产生了怎

49、样的影响、为什么会发生、应该怎样去做。熵,的确改变着人类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世界观。二、人工自然超额熵增的文化根源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 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摄取能量和物质,同时也向周围环境排出废物,是以环境的更大熵增为代价来减少本身的熵。因此,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环境的熵增是不可避免的。在天然自然或者是人类诞生的初期,由于人类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还是微不足道的。地球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通过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能够承受保持地球正常运行和演进所能容纳的熵流的最高极限,包括人类少量的能源开发、消费和废物的排放所产生的熵流。也就是

50、说,大自然既能够向人类提供所需的熵流,同时又能分解处理人类排出的熵,这样人类的生存环境会处于某种稳定的状态之中。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人类通过科技和生产实践活动大大改变了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创造出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人工自然。但是, 人类在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过度地开发、利 用自然,如矿物燃料的过度使用,废水、废物、废气的大量排放,以及大面积森林砍伐,引 起自然环境的超额熵增, 超过了生态系统对熵增的调节的限度,全球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进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人类创造了一个与自身相对立的人工自然。由于人工自然的生成与变革一方面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另一方面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

51、实践中的精神积淀,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观念、意识形态的变化,对人类行为具有指导意义,不同的文化环境创立的人工自然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全球环境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的文化危机。因此,应从人类自身的文化深处去探究和追问危机的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占:八、唯经济主义发展观。奉行的是一种简单、功利、线性的思维,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用 经济价值标准来衡量自然界一切物质的价值,度量人类实践的成败, 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天然宝库,是唯经济决定论,或称为经济万能论。亚当?斯密把社会发展简单地归结为经济的增长过程,归结为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财富的过程, 追求效益是他奉行的格言。约翰 ?洛克

52、提出了所谓的 利益扩散理论”,个人财富积累越多,整个 社会得益就越多,追求个人利益就是社会的唯一基础。现代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都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将社会的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以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评判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可以用发展=经济”这个公式概括这种发展模式。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 经济增长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世俗宗教和政治溶剂成为个人动机的源泉,政治团体的基础,动员社会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根据。” 3工业经济时代把经济发展依托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基础上,人类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导致了外部环境的超额熵增,极目四望,世界的熵已增大到惊人的程度” 4 185。科技至上主义的科

53、技观。 在古代,人类的生存方式主要是自然生存,即依赖自然界所提供的自然物而生存。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尤其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伟 大胜利使人类逐步形成了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笛卡儿、培根等人鼓吹 我们积累的财富越多,世界就必然越有秩序。而科学技术就是履行这个使命的工具” 4 24。现代社会,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类的生存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人类陶醉于科学技术对自然的胜利中,由过去依附于自然变为能动地支配自然,由崇拜自然的力量转向崇拜人自身、 崇拜人的理性一一科技理性。在经济活动中唯科学主义、科技至上主义、科技决定论思想完全占据主导地位。认为科技万能,科技至上,人类所面

54、临的各种问题都能够用科技来解决, 发展科技和提高技术物的功能是人类的最高目标。然而,里夫金告诫说:由于环境的熵值已经提高,新的问题又要棘手得多。要维持与创造秩序的困难越来越大,代价越来越高。我们越是把技术扩散到整个文化中去,整个社会就越是支离破碎,熵的增加也就越快, 混乱程度也就越大。” 4 74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在发挥人的创造力,改变人从属、依附于自然的地位, 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有它的历史功绩。然而,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片面地凸现和张扬人的主体性,没有认识到主体性发挥应有的度。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天人二元对立,认为人类力量所向无敌,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驱

55、使、征服自然,极力 营造人工自然。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产生了傲立于尘寰之上的巨人感,大有普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违背自然规律,恣意征服”、主宰”自然。其次,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还是形形色色的群体中心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不同的利益主体往往以小我”的利益和需要为尺度, 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巧取豪夺自然界的负熵流,却丝毫不考虑这种行为对生态环境,对他人及后代人产生的影响。熵增原理告诫人类: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界限,不能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源和无限大的生存空间;夺取负熵是以加大其他环境的熵增为代价的。三、负熵:消解人工自然无序的唯一途径地球上生命体的生存与发展,

56、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摄入低熵物质,排出高熵物质。要将地球生态环境维持在低熵水平,地球生态系统必须有负熵的来源。同样,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开放系统,社会系统要维持内部的有序性与进化,必须依靠能量、负熵的输入。普利高津指出,系统的熵增量由系统内的熵增diS和来自外界环境的熵 deS两部分组成,即dS=diS+deS,diS总是大于零,deS可以等于零,也可大于零或小于零。当系统为一开放系统时,系统的 总熵便取决于熵增 diS与负熵流deS竞争的结果。当deS小于零而其绝对值大于 diS时, diS+deSv 0,即当系统从外界吸收的负熵的绝对值超过系统自身的熵增时,系统的总熵就会减小,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

57、的状态。反之,系统会向着混乱有序的方向发展。因此,负熵是 自然界中一切系统有序化和进化的唯一途径。量子力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薛定谔于1944年最先提出负熵的概念, 他认为一个生命有机体是在不断地增加着正熵,并趋于熵为极大值的状态,那就是死亡,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里不断汲取负熵去抵消体内正熵的增加,这样它才能维持自己的有序状态,避免退化到无序的死亡状态。因此,面对自然环境的熵增,人类要寻找地球环境负熵的供应者。我们知道,太阳、太空、 自然界本身能提供少量的负熵流。如依靠太阳能,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不但能产生氧气, 生成低熵物质(如葡萄糖、淀粉等),满足有机体能量和负熵的需

58、求,而且还能吸收有机体 排出的二氧化碳,起到清洁地球、减缓生态系统熵增的作用。但是,与工业社会中人类强大的干预自然而引起的熵增相比,这些负熵流就显得微不足道,不足以抵消与平衡。 也就是说自然界的熵增速度大大超过负熵的增长,系统将无可挽回地呈衰落趋势,以致逐步走向崩溃。因此,消解自然界的危机需要引入负熵,通过“新能源负熵”、“生态科技负熵”、“智能负熵”,来减少和克服人工自然演变过程中的熵增和无序化。如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新能源,如风能、水能、潮汐能等;开发废物再利用技术,使得废物资源化,实现清洁生产。里夫金也认为:“环境的熵变得如此之大,以致社会必须进入一个新的能源环境,创造新的技术模式,产生新

59、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 4 58笔者认为,人类必须引进信息负熵流一一“文化负熵”。通过“文化负熵”来改变和调整人类传统文化模式, 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观来指导人类科学合理地创建人工自然,有利于抑止和减少创建过程中无谓的熵增现象。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当一种新文化输入、蔓延或渗透到人类的“自组织社会认识论系统”中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系统内部的认识秩序、思 想秩序、理论秩序就会发生失稳。然后,再通过涨落,即由一定外部条件的影响或渗透并达到一定阈值后,系统可能从原有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即形成了一个科学、 合理的文化模式来指导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建立一个对人类

60、和自然界都合理、合适的最佳生存模式一一负熵社会,能以尽可能少的熵增换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的子孙后代造福。这种新的文化就是生态文化。四、生态文化:创建有序自然环境的“文化负熵”所谓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5生态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协调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工自然的双重效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6,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经济和社会相得益彰、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生态文化的创建意首先,生态文化坚持科学的

61、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在社会发展方向上实现从以物本主义转向以人本主义的根本转化。把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把“以人为本”贯穿到社会发展的各种关系中。第二,发展不 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发展也不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依靠 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发展是集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协调发展。第三,发展必须倡导和构建符合生态规律和环境特点的朴素、健康、文明的能源消费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工业生产农业化(生态化卜 城市建设乡村化(生态化)、人的生存发展自然化(生态化卜

62、人工自然天然化(生态化)” 7, 实现低熵的生态文明社会。第四,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动整个社会共同走上和谐 发展、牛活富裕、牛】态良好対丈明发展道路。其次,生态文化坚持科技生态化和人性化的科技观。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是把生态学观点和生态学思维应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它向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既要有社会和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和生态目标,为人类提供诗意化生存的环境和条件。美国生态学家康芒纳在封闭的循环一书中指出:“在人类成就的每一个例子上,新技术的应用都加剧了环境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新技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并警告说:“当前的生产体系是自我毁灭性的,当前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是自杀性的。如果任 其发展下去,必然走向自我毁灭的不归路。” 8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技术,盲目地反璞归真,而是改变传统的技术范式,从人类长远的、根本利益出发约束自己的技术行为, 理性地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