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工学六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2661629 上传时间:2021-11-27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1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建筑热工学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建筑热工学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建筑热工学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资源描述:

《建筑热工学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热工学六课件(6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1第一篇、建筑热工学第一篇、建筑热工学第五章、第五章、建建 筑筑 防防 热热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栾栾 蓉蓉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2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一 室外热环境 构成室外热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构成室外热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温度温度、湿度湿度和和风风等。等。1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是房屋外部的主要热源:如下图太阳辐射是房屋外部的主要热源:如下图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又可分为:又可分为: 直接辐射直接辐射 散射辐射散射辐射。进入大气上界的进入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100被气体分

2、子被气体分子与尘埃吸收与尘埃吸收15云吸收云吸收 3因散射而反射因散射而反射5云反射云反射21地面反射地面反射 6总反射:总反射:32总吸收:总吸收:68地面吸收地面吸收50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因素: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 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 地理纬度地理纬度 云量和海拔高度等云量和海拔高度等太阳辐射图解太阳辐射图解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3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一 室外热环境2 2、风、风 风:就是大气的流动。大气环流是各地气候差异的原因。风:就是大气的流动。大气环流是各地气候差异的原因。地球的自转把赤地球的自转把赤道上空向两极流动的气流变成西风道上空向

3、两极流动的气流变成西风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4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一 室外热环境1 1)风的种类风的种类 季候风季候风:由大气环流形成的风,在一年内随季节不同而有规律变换方向。:由大气环流形成的风,在一年内随季节不同而有规律变换方向。例如:我国气候特点之一就是季风性强。例如:我国气候特点之一就是季风性强。 地方风地方风:由于地面上水陆分布,地势起伏,表面覆盖等地方性条件不同:由于地面上水陆分布,地势起伏,表面覆盖等地方性条件不同而引起小范围内的大气环流。如:水陆风,山谷风,庭院风,巷道风,这些而引起小范围内的大气环流。如:水陆风,山谷风,庭院风,巷道风,这些都是由于局部受热不均

4、而引起的,其特点是日夜交替变向。都是由于局部受热不均而引起的,其特点是日夜交替变向。2 2)风的描述风的描述风玫瑰图风玫瑰图 风通常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空气运动。风的描述包括风通常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空气运动。风的描述包括风向风向和和风速风速。风玫。风玫瑰图能直观反映一个地方的风速和风向。如下图。瑰图能直观反映一个地方的风速和风向。如下图。某地的风向频率分布某地的风向频率分布实线为全年,虚线为实线为全年,虚线为7 7月份月份某地一年的风某地一年的风速频率分布速频率分布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5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一 室外热环境海陆风和山谷风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6第一节、室外热

5、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一 室外热环境3 3、气温、气温: : 气温:指空气的温度。一般气象学上所指气温是距地面气温:指空气的温度。一般气象学上所指气温是距地面1.5m1.5m高处的空气高处的空气温度。温度。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入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热量,地形与地表面的:入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热量,地形与地表面的覆盖以及大气环流的热交换作用等。其中,太阳辐射起决定作用。覆盖以及大气环流的热交换作用等。其中,太阳辐射起决定作用。 气温变化:四季变化气温变化:四季变化(年变化)、日变化和随(年变化)、日变化和随地理纬度的变化。地理纬度的变化。1820222426283032024681

6、012141618202224时间时间(小时小时)温度温度()空气温度的日变化空气温度的日变化武汉九月初一天武汉九月初一天的气象数据的气象数据(由图可知,(由图可知,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下午下午2 23 3时,最低气温一般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出现在凌晨4 45 5时)时)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7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一 室外热环境3 3、气温、气温: :-100102030400730 1460 2190 2920 3650 4380 5110 5840 6570 7300 8030 8760时间(小时)温度()空气温度的年变化空气温度的年变化武

7、汉某年的气象数据武汉某年的气象数据 一年中最热月一般在一年中最热月一般在7 7、8 8月份,最冷月一般在月份,最冷月一般在1 1、2 2月份。月份。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8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一 室外热环境、空气湿度、空气湿度: : 空气湿度:表示大气湿润程度。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空气湿度:表示大气湿润程度。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通常与气温的日变化相反:如下图相对湿度的日变化通常与气温的日变化相反:如下图 我国各地的相对湿度:我国各地的相对湿度:受海洋气候影响,南方大部分地区相对湿度一年内夏季最大,受海洋气候影响,南方大部分地区相对湿度一年内夏季最大,秋季最小;

8、华南和东秋季最小;华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因春季海南沿海一带因春季海洋气团入侵,且此时洋气团入侵,且此时温度还不高,形成较温度还不高,形成较大相对湿度,大约以大相对湿度,大约以35月为最大,秋季月为最大,秋季最小,南方地区在夏最小,南方地区在夏季之交气候潮湿,室季之交气候潮湿,室内地面常出现泛潮现内地面常出现泛潮现象。象。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9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一 室外热环境、空气湿度、空气湿度: :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10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一 室外热环境、降水、降水: :指从地球表面蒸发出去的大量水汽进入大气层,经凝结后又降到地面上指从地球表面蒸发出去的大量

9、水汽进入大气层,经凝结后又降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水分。如:雨、雪、冰、雹等。的液态或固态水分。如:雨、雪、冰、雹等。降水强度降水强度:2424小时的降水总量,单位小时的降水总量,单位 mm (mm (或或cm)cm)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气温;地形;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气温;地形;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我国降水分布:我国降水分布:基本集中在夏季,长江流域在夏初有基本集中在夏季,长江流域在夏初有“梅雨梅雨”;降雪则集中在;降雪则集中在北纬北纬3535以北地区。以北地区。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11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二 防热途径1 1、室内过热的原因、室内过热的原因: : 室内过热的原

10、因:主要是强烈室内过热的原因:主要是强烈的太阳辐射和较高的室外气温,室的太阳辐射和较高的室外气温,室外风速、风向,空气湿度及环境特外风速、风向,空气湿度及环境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起作用。点也在某种程度上起作用。 夏季室内热量的主要来源:如图示。夏季室内热量的主要来源:如图示。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12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二 防热途径2 2、防热途径、防热途径: : 减弱室外热作用减弱室外热作用:主要办法是正确选择房屋朝向和布局,防止日晒;同:主要办法是正确选择房屋朝向和布局,防止日晒;同时绿化周围环境,降低环境辐射和气温,并对热风起冷却作用;外围护结构时绿化周围环境,降低环境辐射

11、和气温,并对热风起冷却作用;外围护结构表面采用浅色,减少对太阳辐射吸收,从而减少结构的传热量。表面采用浅色,减少对太阳辐射吸收,从而减少结构的传热量。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和散热外围护结构的隔热和散热:对屋面、外墙(特别是西墙)进行隔热处理,:对屋面、外墙(特别是西墙)进行隔热处理,减少传进室内的热量,降低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减少传进室内的热量,降低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房间自然通风房间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排除房间余热、改善人体舒适感的主要途径。:自然通风是排除房间余热、改善人体舒适感的主要途径。房屋朝向要力求接近夏季主导风向;选择合理布局形式,正确设计房屋的平房屋朝向要力求接近夏季主导风向;选

12、择合理布局形式,正确设计房屋的平面和剖面、房间开口的位置和面积,以及采用各种通风构造设施,以利房间面和剖面、房间开口的位置和面积,以及采用各种通风构造设施,以利房间通风散热。通风散热。 窗口遮阳窗口遮阳:主要是阻挡直射阳光从窗口透入,减少对人体的辐射,防止室:主要是阻挡直射阳光从窗口透入,减少对人体的辐射,防止室内墙面、地面和家具表面被晒而导致室温升高。遮阳方式:利用绿化(中树内墙面、地面和家具表面被晒而导致室温升高。遮阳方式:利用绿化(中树或攀缘植物);结合建筑构件处理(入出檐、雨蓬、外廊等);采用临时性或攀缘植物);结合建筑构件处理(入出檐、雨蓬、外廊等);采用临时性的布篷和活动的合金百叶

13、;采用专门的遮阳板设施等。的布篷和活动的合金百叶;采用专门的遮阳板设施等。 几种途径要综合处理,但主要是屋面、西墙隔热、窗口防辐射和房间自几种途径要综合处理,但主要是屋面、西墙隔热、窗口防辐射和房间自然通风,同时也必须同环境绿化等一起综合考虑。然通风,同时也必须同环境绿化等一起综合考虑。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13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三 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无论在房屋布局,细部处理和建筑形式等方面,都因气候条件和地理环无论在房屋布局,细部处理和建筑形式等方面,都因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手法和地方特点。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手法和地方特点。例例2 2、干热地区的

14、传统住宅、干热地区的传统住宅例例1 1、云南省西双版纳一带民居、云南省西双版纳一带民居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14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三 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15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三 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用干雪沏成厚度500mm的墙体可以提供较好的保温性能。当室外平均温度-30时可维持室内-5以上。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16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三 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月份月份 将兽皮衬在雪屋内表面,通过鲸油灯采暖,可使室内温度达到15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17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

15、三 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18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三 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屋顶表面温度屋顶表面温度室外空气温度室外空气温度室内空气温度室内空气温度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19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热途径之三 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土窑洞借助土壤大热惯性,达到冬暖夏土窑洞借助土壤大热惯性,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凉的目的。四合院建筑冬季有效地利用了太阳能四合院建筑冬季有效地利用了太阳能采暖和抵御北风侵袭,屋顶设计避免采暖和抵御北风侵袭,屋顶设计避免了夏季室内过热。了夏季室内过热。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20第一节、室外热环境和防

16、热途径之三 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21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一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1 1、屋顶隔热、屋顶隔热。 外围护结构外表面受到的日晒时数和太阳辐射强度以水平面为最大,东外围护结构外表面受到的日晒时数和太阳辐射强度以水平面为最大,东西向其次,东南和西南又次之,南向较小,北向最小,所以屋顶隔热极为重西向其次,东南和西南又次之,南向较小,北向最小,所以屋顶隔热极为重要,其次是西墙和东墙。要,其次是西墙和东墙。2 2、降低室外综合温度、降低室外综合温度。 其办法有其办法有: : 结构外表面采用浅色平滑的粉刷和饰面材料。如:马赛克、小瓷砖

17、等,结构外表面采用浅色平滑的粉刷和饰面材料。如:马赛克、小瓷砖等,以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以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在屋顶或墙面的外侧设置遮阳设施,可有效降低室外综合温度。在屋顶或墙面的外侧设置遮阳设施,可有效降低室外综合温度。3 3、在外围护结构内部设置通风间层、在外围护结构内部设置通风间层。 通风间层与室外或室内相通,利用风压和热压的作用带走进入空气层内通风间层与室外或室内相通,利用风压和热压的作用带走进入空气层内的一部分热量,从而减少传热室内的热量。的一部分热量,从而减少传热室内的热量。4 4、合理选择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能力、合理选择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能力。主要根据地区气候特点,房屋的使用性

18、。主要根据地区气候特点,房屋的使用性质和结构在房屋中的部位等因素来选择。质和结构在房屋中的部位等因素来选择。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22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一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5 5、利用水的蒸发和植被对太阳能的转化作用降温、利用水的蒸发和植被对太阳能的转化作用降温。如:蓄水屋顶,植被屋顶。如:蓄水屋顶,植被屋顶。这些屋顶具有很好的隔热能力,但也增加了结构的荷载,而且如果蓄水屋顶这些屋顶具有很好的隔热能力,但也增加了结构的荷载,而且如果蓄水屋顶防水处理不当,还可能漏水、渗水。防水处理不当,还可能漏水、渗水。6 6、屋顶和东、西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应通过验算,、屋顶和

19、东、西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应通过验算,要求内表面最高温度应低于要求内表面最高温度应低于当地夏季室外计算最高温度当地夏季室外计算最高温度,保证满足隔热设计标准。,保证满足隔热设计标准。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23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一)屋顶隔热:(一)屋顶隔热: 1 1、实体材料层屋顶隔热:、实体材料层屋顶隔热:是一种从提高围护结构本身热阻和热惰性来提是一种从提高围护结构本身热阻和热惰性来提高隔热能力的处理方法。要注意材料层层次的排序,因排序不同也会影响衰高隔热能力的处理方法。要注意材料层层次的排序,因排序不同也会影响衰减度,必须进行比较选择。如图(

20、减度,必须进行比较选择。如图(a a)、()、(b b)、()、(c c)(a a)无隔热层,热工性能差。)无隔热层,热工性能差。(c c)加一层蓄热系数大的粘土方砖(或混凝土板)。其粘土方砖外表面)加一层蓄热系数大的粘土方砖(或混凝土板)。其粘土方砖外表面T Tmaxmax比卷材屋面降低比卷材屋面降低2020o oC C左右。但自重大,傍晚蓄热层蓄存的热量仍继续向室内左右。但自重大,傍晚蓄热层蓄存的热量仍继续向室内散发。散发。 (b b)加一层厚)加一层厚8cm8cm泡沫混凝土,隔热效果显著。内表面泡沫混凝土,隔热效果显著。内表面T Tmaxmax比(比(a a)降低)降低19.819.8o

21、 oC C, 低低7.67.6o oC C。对防水层要求高。对防水层要求高。T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24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2、封闭空气间层隔热:、封闭空气间层隔热:采用空心板屋面,利用封闭空气间层隔热,可减轻自采用空心板屋面,利用封闭空气间层隔热,可减轻自重,解决隔热和散热矛盾。重,解决隔热和散热矛盾。 封闭空气间层内传热方式主要是辐射换热,可在间层内铺设反射系数大,封闭空气间层内传热方式主要是辐射换热,可在间层内铺设反射系数大,辐射系数小的材料,如铝箔。辐射系数小的材料,如铝箔。 左图左图 间层设铝箔后,结构内表面温度比右图降低间层设铝箔后

22、,结构内表面温度比右图降低7oC,效果较显著。,效果较显著。 下图外表面铺白色光滑的无水石膏,结果结构内表面温度比上左图低下图外表面铺白色光滑的无水石膏,结果结构内表面温度比上左图低12oC,比上右图低,比上右图低7oC,说明选择屋顶面层材料和颜色的重要性。,说明选择屋顶面层材料和颜色的重要性。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25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二)通风屋顶:(二)通风屋顶:1 1、通风屋顶隔热性能及其作用:、通风屋顶隔热性能及其作用: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多雨,为了隔热防漏,创造了双层瓦通风屋顶和大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多雨,为了隔热防漏,创造了双

23、层瓦通风屋顶和大阶砖通风屋顶。如图阶砖通风屋顶。如图以大阶砖通风屋顶为例。如教材图以大阶砖通风屋顶为例。如教材图 是一个对比性实测结果。是一个对比性实测结果。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26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二)通风屋顶:(二)通风屋顶:2. 2. 通风屋顶传热过程与影响隔热的因素:通风屋顶传热过程与影响隔热的因素: 通风屋顶是当室外空气流经间层时,带走部分从面层传下的热量,从而通风屋顶是当室外空气流经间层时,带走部分从面层传下的热量,从而减少透过基层传入室内的热量。如下图所示减少透过基层传入室内的热量。如下图所示 间层通风量愈大,带走的间层通风

24、量愈大,带走的热量愈多。通风量大小与空气热量愈多。通风量大小与空气流动的动力,通风间层高度和流动的动力,通风间层高度和通风间层内的空气阻力等因素通风间层内的空气阻力等因素有关。有关。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27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二)通风屋顶:(二)通风屋顶: 风压和热压是间层内空气流动的动力。风压和热压是间层内空气流动的动力。 试验表明:在同样风力作用下,通风口朝向与风向的偏角(即风的投射试验表明:在同样风力作用下,通风口朝向与风向的偏角(即风的投射角)愈小,间层的通风效果愈好,故角)愈小,间层的通风效果愈好,故应尽量使通风口面向夏季主导风向

25、应尽量使通风口面向夏季主导风向。由。由于风压愈风速的平方成正比,所以风速大的地区,利用通风屋顶效果显著。于风压愈风速的平方成正比,所以风速大的地区,利用通风屋顶效果显著。 试验还表明,试验还表明,将间层面层在檐口处适当向外挑出一段,能起兜风作用将间层面层在檐口处适当向外挑出一段,能起兜风作用,可提高间层的通风效果。可提高间层的通风效果。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28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二)通风屋顶:(二)通风屋顶: 通风间层高度通风间层高度 试验表明:间层高度增高,对加大通风量试验表明:间层高度增高,对加大通风量有利,但增高到一定程度后,其效果渐

26、趋缓慢。有利,但增高到一定程度后,其效果渐趋缓慢。如图几种通风屋顶在不同高度的空气间层情况如图几种通风屋顶在不同高度的空气间层情况下的热工效果。下的热工效果。 由图可见,间层高度以由图可见,间层高度以202024cm24cm左右为好。左右为好。因此,一般情况下,采用矩形截面通风口,房因此,一般情况下,采用矩形截面通风口,房屋进深为屋进深为9 912m12m的双坡屋顶或平屋顶,其间层的双坡屋顶或平屋顶,其间层高度可考虑取高度可考虑取202024cm24cm,坡顶可用其下限,平,坡顶可用其下限,平屋顶可用其上限;如为拱形或三角形的截面,屋顶可用其上限;如为拱形或三角形的截面,其间层高度要酌量增大,

27、平均高度也不宜低于其间层高度要酌量增大,平均高度也不宜低于20cm.20cm. 通风间层内的空气阻力。通风间层内的空气阻力。 室外空气流过间层的阻力有室外空气流过间层的阻力有摩擦阻力摩擦阻力和和局部阻力局部阻力。 为降低摩擦阻力,间层内表面不宜过分粗糙;为降低摩擦阻力,间层内表面不宜过分粗糙; 为降低局部阻力,进、出风口的面积与间层横界面的面积比要大。若进为降低局部阻力,进、出风口的面积与间层横界面的面积比要大。若进出风口有启闭装置,应尽量加大其开口面积,并注意使装置有利于导风,以出风口有启闭装置,应尽量加大其开口面积,并注意使装置有利于导风,以减少局部阻力,增大通风量。减少局部阻力,增大通风

28、量。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29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二)通风屋顶:(二)通风屋顶: 间层通风组织形式和隔热措施:间层通风组织形式和隔热措施:组织方式:组织方式:a.a.从室外进气(采用兜风檐口可加强风压作用);从室外进气(采用兜风檐口可加强风压作用);b.b.从室内进从室内进气;气; c.c.室内、室外同时进气。室内、室外同时进气。 另外,有的为提高热压作用,在水平的通风层中间,增设排风帽,造另外,有的为提高热压作用,在水平的通风层中间,增设排风帽,造成进、出风口的高度差,并且在帽顶的外表涂上黑色,加强吸收太阳辐射,成进、出风口的高度差,并且在

29、帽顶的外表涂上黑色,加强吸收太阳辐射,以提高帽内的气温,有利于排风。以提高帽内的气温,有利于排风。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30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隔热举措举例:隔热举措举例:编号构 造间层高度(cm)外表面温度内表面温度室外气温最高平均最高平均最高出现时间最高平均1双层架空粘土瓦548.331.632.128.814:3033.326.62山型槽板上铺粘土瓦1552.032.430.027.815:0033.729.43双层架空水泥瓦954.534.136.430.014:0032.227.14钢筋砼这般下吊木丝板6356.032.829.15钢

30、筋砼板上铺大阶砖2456.036.329.828.820:0035.531.36钢筋砼板上砌1/4砖拱6059.038.433.832.318:0034.931.37钢筋砼板上砌1/4砖拱装百叶6056.538.334.031.819:0035.531.3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31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三)阁楼屋顶:(三)阁楼屋顶: 在提高阁楼屋顶隔热能力的措施中,加强阁楼通风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在提高阁楼屋顶隔热能力的措施中,加强阁楼通风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如加大通风口的面积,合理布置通风口的位置等。通风口可做成开闭方法。如加大通风口的面积

31、,合理布置通风口的位置等。通风口可做成开闭式的,夏季开启,冬季关闭;组织阁楼的自然通风也应充分利用风压和热压式的,夏季开启,冬季关闭;组织阁楼的自然通风也应充分利用风压和热压的作用。的作用。 阁楼通风形式有:山墙上开口通风,从檐口下进气有屋脊排气,在屋顶阁楼通风形式有:山墙上开口通风,从檐口下进气有屋脊排气,在屋顶设老虎窗通风等。如下图设老虎窗通风等。如下图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32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 水的比热大,而且蒸发也可带走大量热量,因此,利用水作为隔热材水的比热大,而且蒸发也可带走大量热量,因此,利用水作为隔热材料,可取得很好的隔热效

32、果。料,可取得很好的隔热效果。 重庆地区对同样结构的蓄水屋顶(水厚重庆地区对同样结构的蓄水屋顶(水厚100mm100mm)于不蓄水屋顶实测结果)于不蓄水屋顶实测结果表明:蓄水后外表面温度比不蓄水低表明:蓄水后外表面温度比不蓄水低1515,内表面低,内表面低88;蓄水屋顶内、外;蓄水屋顶内、外表面温度的振幅仅为不蓄水的表面温度的振幅仅为不蓄水的1/21/2;蓄水后通过屋顶传入室内的最大热量只;蓄水后通过屋顶传入室内的最大热量只是未蓄水时传入的是未蓄水时传入的1/31/3;蓄水后通过屋顶传入室内的平均热量只有未蓄水时;蓄水后通过屋顶传入室内的平均热量只有未蓄水时的的1/351/35。 水面上敷设铝

33、箔或其它浅色漂浮物,或在水面上种植漂浮植物水浮莲、水面上敷设铝箔或其它浅色漂浮物,或在水面上种植漂浮植物水浮莲、水葫芦等将反射或吸收大量太阳辐射,能取得更好的隔热效果。水葫芦等将反射或吸收大量太阳辐射,能取得更好的隔热效果。(四)蓄水屋顶:(四)蓄水屋顶: 蓄水屋顶的水层深度,从白天隔热和夜间散热的作用综合考虑,宜小蓄水屋顶的水层深度,从白天隔热和夜间散热的作用综合考虑,宜小于于5cm5cm而大于而大于3cm3cm。 水隔热屋顶要求屋顶有很好的防水质量,否则,易发生漏水现象。但从水隔热屋顶要求屋顶有很好的防水质量,否则,易发生漏水现象。但从另外角度考虑,由于用水隔热后,大大降低了结构的平均温度

34、和振幅,可以另外角度考虑,由于用水隔热后,大大降低了结构的平均温度和振幅,可以保护防水层,防止发生漏水现象。保护防水层,防止发生漏水现象。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33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五)铺土(或无土)种植屋顶:(五)铺土(或无土)种植屋顶: 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上铺土,再在上面种植作物,即为铺土种植屋顶。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上铺土,再在上面种植作物,即为铺土种植屋顶。 铺土种植屋顶时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叶面的蒸腾作用以及对太阳辐射铺土种植屋顶时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叶面的蒸腾作用以及对太阳辐射热的遮挡作用,来减少太阳辐射热对屋面的影响。此外,土层

35、也具有一定的热的遮挡作用,来减少太阳辐射热对屋面的影响。此外,土层也具有一定的蓄热能力,并能保持一定水分,通过水的蒸发吸热也能提高隔热效果。蓄热能力,并能保持一定水分,通过水的蒸发吸热也能提高隔热效果。 以蛭石、锯末或岩棉等作为介质代替土壤,再在上面种植作物,即为无以蛭石、锯末或岩棉等作为介质代替土壤,再在上面种植作物,即为无土种植屋顶。土种植屋顶。 无土种植屋顶的重量进位同厚度铺土种植屋顶的无土种植屋顶的重量进位同厚度铺土种植屋顶的1/31/3,而保温隔热效果却,而保温隔热效果却提高提高3 3倍以上。倍以上。对有、无蛭石种植层的屋顶进行对比测定对有、无蛭石种植层的屋顶进行对比测定建筑热工学建

36、筑热工学(六六)34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五)铺土(或无土)种植屋顶:(五)铺土(或无土)种植屋顶: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35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六)外墙隔热:(六)外墙隔热: 外墙的室外综合温度较屋顶低,因此在一般的房屋建筑中,外墙隔热与外墙的室外综合温度较屋顶低,因此在一般的房屋建筑中,外墙隔热与屋顶相比是次要的。但对采用轻质结构的外墙或需空调的建筑中,外墙隔热屋顶相比是次要的。但对采用轻质结构的外墙或需空调的建筑中,外墙隔热仍需重视。仍需重视。 粘土砖墙;两面抹灰一砖墙;空斗墙;实砌砖墙。粘土

37、砖墙;两面抹灰一砖墙;空斗墙;实砌砖墙。 为减轻墙体自重,减少墙体厚度,便于施工机械化,近年来大量采用空为减轻墙体自重,减少墙体厚度,便于施工机械化,近年来大量采用空心砌块、大型板材和轻板结构等墙体。心砌块、大型板材和轻板结构等墙体。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36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六)外墙隔热:(六)外墙隔热: 轻型墙板有两种类型:一是用一种材料制成的单一墙板,如加气混凝土轻型墙板有两种类型:一是用一种材料制成的单一墙板,如加气混凝土或轻骨料混凝土墙板;另一种轻型外墙板是由不同材料或板材组合而成的复或轻骨料混凝土墙板;另一种轻型外墙板是由不同材

38、料或板材组合而成的复合墙板,其构造如图。合墙板,其构造如图。 无论何种形式的外围护结构,采用浅色平滑的外粉饰,以降低对太阳辐无论何种形式的外围护结构,采用浅色平滑的外粉饰,以降低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率,隔热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射热的吸收率,隔热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37第二节、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原则和措施之二 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六)外墙隔热:(六)外墙隔热: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38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一 自然通风原理 基本原理:基本原理: 只要建筑开口两侧存在压力差只要建筑开口两侧存在压力差 P P,就会,就会有空气流过开口。流过的风速为:有空气流过开口。

39、流过的风速为: PP22 热压热压温差引起的空气密度差导致建筑开口内外的压差。温差引起的空气密度差导致建筑开口内外的压差。 风压风压室外气流绕流引起建筑周围压力分布的不同形成开口处的压差。室外气流绕流引起建筑周围压力分布的不同形成开口处的压差。热热压压通通风风)()(nwababghPPPP 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39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一 自然通风原理热压通风的基本概念热压通风的基本概念hbaoo2h1中和面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40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一 自然通风原理多层建筑的热压引起的自然通风多层建筑的热压引起的自然通风大中和面小中和面Hh5 . 1/15 . 1)1

40、1()()(mgHFtotalLiiioutidial 5 . 1/1)(ghZhFLiiinioutiiidia 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41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一 自然通风原理每每层层有有上上下下两两个个开开口口热热压压作作用用模模拟拟的的建建筑筑模模型型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42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一 自然通风原理室内空气速度分布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43室内空气温度分布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44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一 自然通风原理风压作用下的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45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一 自然通风原理风压作用下的

41、自然通风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wwfKP 22 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46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一 自然通风原理风洞模型实验风洞模型实验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47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一 自然通风原理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48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一 自然通风原理风压和热压的联合作用风压和热压的联合作用hbKbxbPawtwtnnxaPKawwwbnwxawwbxbbKhgPKPP 2)(222 wwaxaaKPP 22 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49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一 自然通风原理风压和热压的联合作用风压和热压的联合作用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50第三节

42、、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二 自然通风的组织1. 1. 自然通风:自然通风:由于建筑物的开口(门、窗、过道等)处存在着空气压力差由于建筑物的开口(门、窗、过道等)处存在着空气压力差而产生的空气流动。而产生的空气流动。 作作 用:用:利用室内外气流交换,可降低室温和排除湿气,保证房间正利用室内外气流交换,可降低室温和排除湿气,保证房间正常气候条件与新鲜洁净的空气;同时,房间有一定空气流动,可加强人体的对常气候条件与新鲜洁净的空气;同时,房间有一定空气流动,可加强人体的对流和蒸发散热,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流和蒸发散热,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2. 2. 造成空气压力差的原因:造成空气压力差的原因:

43、热压热压和和风压风压 :进、排风口中心线间的垂直距离;:进、排风口中心线间的垂直距离; :室内、外空气容重。:室内、外空气容重。higg,0 热压:取决于室内外空气温差所致的空气容重差和进出气口的高度差。热压:取决于室内外空气温差所致的空气容重差和进出气口的高度差。如图。如图。 计算公式:计算公式:)(0ihPgg 风压:风作用在建筑物上而产生的风压差。如图。风压:风作用在建筑物上而产生的风压差。如图。 计算公式:计算公式:gvkP202g :空气动力系数;:空气动力系数; :风速;:风速; :室外空气容重。:室外空气容重。Kv0g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51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二 自

44、然通风的组织3. 3. 风向投射角:风向投射角:风向投射线与房屋墙面的法线交角。如下风向投射线与房屋墙面的法线交角。如下图。图。 从室内通风来说,风向投射角愈小则对房间通风愈有利,从室内通风来说,风向投射角愈小则对房间通风愈有利,但屋后旋涡区较大,为保证后一排房屋的通风,两排房屋间距但屋后旋涡区较大,为保证后一排房屋的通风,两排房屋间距一般要求达到前幢建筑物高度的一般要求达到前幢建筑物高度的4-54-5倍,这样用地太多。倍,这样用地太多。 若有一定风向投射角,对室内风的流场范围和风速都有影响,如表若有一定风向投射角,对室内风的流场范围和风速都有影响,如表11-311-3。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

45、六六)52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二 自然通风的组织4. 4. 穿堂风的设计要求:穿堂风的设计要求:一是气流路线应流经人的活动范围,二是必须有一是气流路线应流经人的活动范围,二是必须有必要的风速,最好达到必要的风速,最好达到0.3m/s0.3m/s以上。对有大量余热和有害物质的生产车间,组以上。对有大量余热和有害物质的生产车间,组织自然通风除保证必要通风量,还应保证气流的稳定性和气流线路的短捷。织自然通风除保证必要通风量,还应保证气流的稳定性和气流线路的短捷。5. 5. 组织自然通风应着重考虑的问题:组织自然通风应着重考虑的问题:正确选择建筑的朝向和间距、合正确选择建筑的朝向和间距、合理的布置

46、建筑群,选择合理的建筑平、刨面形式,合理的确定开口面积及位置、理的布置建筑群,选择合理的建筑平、刨面形式,合理的确定开口面积及位置、门窗装置的方法及通风的构造措施。门窗装置的方法及通风的构造措施。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53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三 建筑朝向、间距与建筑群的布局(一)建筑朝向的选择:(一)建筑朝向的选择:原则:原则:首先争取房间自然通风,同时综合考虑首先争取房间自然通风,同时综合考虑防止太阳辐射以及防止夏季暴雨的袭击等。防止太阳辐射以及防止夏季暴雨的袭击等。 应使房屋纵轴尽量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例应使房屋纵轴尽量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例图所示广州地区各朝向太阳辐射,风向及出

47、现高图所示广州地区各朝向太阳辐射,风向及出现高温和暴雨袭击方向的范围。温和暴雨袭击方向的范围。 间距和投射角:间距和投射角:要根据风向投射角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程度来选择合理的要根据风向投射角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程度来选择合理的间距,同时也可结合建筑群体布局方式的改变以达到缩小间距的目的;综合考间距,同时也可结合建筑群体布局方式的改变以达到缩小间距的目的;综合考虑风的投射与房间风速、风流场和旋涡区的关系,选定投射角虑风的投射与房间风速、风流场和旋涡区的关系,选定投射角45450 0左右较恰当,左右较恰当,据此,房间间距以据此,房间间距以1.31.31.5H1.5H为宜。为宜。建筑群布局和自然通风的关系

48、:建筑群布局和自然通风的关系:一般的平面布局形式主要有:行列式、一般的平面布局形式主要有:行列式、错列式、斜列式、周边式等几种。如图。错列式、斜列式、周边式等几种。如图。(二)房屋的间距与建筑群布局:(二)房屋的间距与建筑群布局: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54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三 建筑朝向、间距与建筑群的布局 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不仅高层建筑对室内通风有利,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不仅高层建筑对室内通风有利,高低建筑物交错地排列也有利于自然通风。高低建筑物交错地排列也有利于自然通风。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55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四 房屋的开口和通风措施

49、 开口位置与气流路线的关系:开口位置与气流路线的关系:(一)房间开口的位置和面积:(一)房间开口的位置和面积:开口高低与气流路线的关系:开口高低与气流路线的关系: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56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四 房屋的开口和通风措施 入口位置相同而出口位置不同时,室内气流速度变化。入口位置相同而出口位置不同时,室内气流速度变化。如下图。如下图。 调节室内气流处理:调节室内气流处理: 开口面积对气流影响:开口面积对气流影响:如右图。如右图。 据有关试验资料表明:当进、出口面积相同,室内平均风速随进、出风口的宽据有关试验资料表明:当进、出口面积相同,室内平均风速随进、出风口的宽度增加而有

50、显著增加,但当窗面积足够大时,例如已达室内宽度三分之一时,如再增度增加而有显著增加,但当窗面积足够大时,例如已达室内宽度三分之一时,如再增加窗宽好处就不明显了;加窗宽好处就不明显了; 当窗高超过当窗高超过1.1m1.1m之后,对人们活动区范围内的空气流通所起的作用就较小,室内之后,对人们活动区范围内的空气流通所起的作用就较小,室内气流场与进、出风口面积关系极大。当窗面积与地板面积之比较大时,则室内气流愈气流场与进、出风口面积关系极大。当窗面积与地板面积之比较大时,则室内气流愈均匀,但当比值超过均匀,但当比值超过25250 0/ /0 0后,空气流动基本上不受进、出风口面积影响。后,空气流动基本

51、上不受进、出风口面积影响。 当扩大面积有一定限度时,可在进气口采用调节百叶窗,以调节开口比,使室内当扩大面积有一定限度时,可在进气口采用调节百叶窗,以调节开口比,使室内增加流速或气流分布均匀。增加流速或气流分布均匀。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57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四 房屋的开口和通风措施门窗装置方法对室内自然通风的影响很大:门窗装置方法对室内自然通风的影响很大:窗扇的开启有挡风或导风作用,窗扇的开启有挡风或导风作用,如下图左中(如下图左中(c c)进气口设置挡板后气流示意图。)进气口设置挡板后气流示意图。挑檐的作用:挑檐的作用:如上中图。如上中图。一般房屋建筑中窗扇常向外开启一般房屋建

52、筑中窗扇常向外开启90900 0,这种开启,这种开启方法,当风向入射角较大时,使风受到很大阻挡。方法,当风向入射角较大时,使风受到很大阻挡。如右图。若如右图。若增大开启角度,则可改善室内通风效增大开启角度,则可改善室内通风效果。果。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58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四 房屋的开口和通风措施百叶窗、上悬窗及可部分开启的卷帘百叶窗、上悬窗及可部分开启的卷帘等不同窗户形式对室内气流模式的影响等不同窗户形式对室内气流模式的影响如下图示。如下图示。 遮阳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遮阳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室内气流。室内气流。如下图。如下图。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59第三节、房间的自然

53、通风之四 房屋的开口和通风措施 建筑物周围的绿化,不仅对降低周围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影响有显著建筑物周围的绿化,不仅对降低周围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影响有显著作用,当安排合理时,也能改变房屋通风状况。作用,当安排合理时,也能改变房屋通风状况。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60第三节、房间的自然通风之五 建筑平面布置与剖面处理基本原则1.1.建筑布局采用交错排列或前低后高,或前后逐层加高的布置;建筑布局采用交错排列或前低后高,或前后逐层加高的布置;2.2.正确选择平面的组合形式,主要使用房间应布置在夏季迎风面,正确选择平面的组合形式,主要使用房间应布置在夏季迎风面,背风向则布置辅助房。并以建筑构造措施改善通风效果;背风向则布置辅助房。并以建筑构造措施改善通风效果;3.3.利用天井、楼梯间等增加建筑内部的开口面积,并利用这些开利用天井、楼梯间等增加建筑内部的开口面积,并利用这些开口引导气流,组织自然通风;口引导气流,组织自然通风;4.4.开口位置的布置应使室内流场分布均匀;开口位置的布置应使室内流场分布均匀;5.5.改进门窗及其它构造,使其有利于导风、排风和调节风量、风改进门窗及其它构造,使其有利于导风、排风和调节风量、风速等。速等。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61课后思考题及作业题: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六六)62The End 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