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2479941 上传时间:2021-11-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6.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二一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2、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2、相关资料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

3、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4、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5、0;  2、 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6、;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7、60;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8、160;                无论     古义:              今义 :             

9、0;      不足        古义:              今义:  开朗: 古 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10、60;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11、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 ); 遂迷( ) 

12、  4、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黄发垂髫,并

13、怡然自乐。(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     6、渔人“从口入”

14、,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

15、#160;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8、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

16、160;           9、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10、用一个句式回答:桃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是因为 。【精读精练】(一)积累运用    1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

17、)著名诗人。      1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18、60;                        。      1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渔人甚异之  (        )     

19、0;     具答之(        )      复前行,欲穷其林(        )       欣然规往(        )      诣太守 (     

20、;   )                未果,寻病终(        )     (二)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21、#160;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缘:                    &#

22、160;       俨然: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渔人甚异之 :          &#

23、160;                                       林尽水源:           &

24、#160;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5、#160;                                 16、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6、;         2                     3                      

27、  17、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18、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19、由“

28、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2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拓展提升】25、.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教(学)反思】二二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

29、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类似现代的杂文。2、走近作者(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

30、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 有仙则名 2、 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

31、、 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 8劳形    9、 何随之有 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 “世人甚爱牡丹” 1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 “予谓菊” 16、 “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19、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2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2、”这两句写什么? 21、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22、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精读精练】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2填空。  陋室铭的作者

33、是         ,字          ,是         朝人。  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34、0;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水不在深,         &

35、#160;   。              ,草色入帘青。斯是陋室,          。  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陋室铭处处紧扣

36、60;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37、;     。  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38、160;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3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9、6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4翻译句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5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F、凑足音节,不译。  何陋之有?(   )  忘路之远近(   )  渔人甚异之(   )  具答之(   )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40、160; )  君之病在肌肤(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6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7下列词语能够统领全篇的是(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8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本文却省略了前句,为什么?  

41、                 【拓展提升】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教(学)反思】二三 核舟记【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2、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学习重点】1、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 一只“曾不盈寸”的桃核上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由此反映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2、走近作者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魏学洢:字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

43、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3、课文简介课文介绍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自主学习】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 )膝() 髻() 倚() 戌() 篆() 八分有()奇()诎( )右臂支船 朗读示范: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珠可历历数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

44、文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2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合作探究】1、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2、品析语言,真切

45、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1)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A、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B、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C、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D、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示范分析B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

46、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请选例评点:【精读精练】1、找出通假字,并分别写出本字。(3分)诎右臂支船          (        )通(        )左手倚一衡木        ( &#

47、160;      )通(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通(        )2翻译下面句子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          &

48、#160;    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9、60;                 4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5核舟雕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画面,表现出了画中人物怎样的神情?                    &#

50、160;                                                 &#

51、160;             6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的?【教(学)反思】 二四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学习重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

52、会的基 本特征。   【学习难点】   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2、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

53、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男有分( )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亲:以为亲,意动用法;亲:亲人。

54、    不独子其子:子:以为子,意动用法;子:孩子,儿女;4、理解重点句子: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合作探究】   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7、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8、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

55、思想意义。    10、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精练精读】1、解释下列加点字      选贤与能 (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     

56、0;男有分( )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 2、翻译下列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57、#160;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拓展提升】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二五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

58、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

59、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2、相关资料(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

60、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自主学习】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合作探究】1、诗言志,诗歌创

61、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品味春望。(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精读精练】阅读望岳诗文,回答文后各题。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造化钟神秀( )(2)会当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的景象。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两句,这两句

62、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而_,时间是从_至_,并由_遥想将来的_。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的。阅读石壕吏,回答: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9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拓展提升】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