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42216011 上传时间:2021-11-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浮力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

2、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鉴于以前的教材把浮力安排在初二学习,不适合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易造成初二学生的两极分化的事实,现行教材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面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考虑,把浮力的内容放到初三教材中,具体安排为:先通过实验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再运用演绎方法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最后介绍浮沉条件的应用使所学知识具体化,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3、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浮力的方向。(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4)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三、学情分析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

4、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

5、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教学程序 (拟分两课时讲解)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6、,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1)浮力概念的建立(分三步)第一步:演示实验1:黄色乒乓球在液体中缓慢上浮(乒乓球内注入适量的水,容器可用大量筒)设问并讨论乒乓球上升的原因,并说明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演示实验2:金属块在水中下沉问题一:浸在水中的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问题二:如何判定金属块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托力的测量法,类比得出测浮力方案。第二步:演示实验3:用弹簧秤分别测出

7、金属浸在水中、煤油中的浮力。第三步: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指明“浸在”的涵义。指明浮力的单位牛。说明:从“浸没”到“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归纳能力。(2)浮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想想做做”,找出获得最大浮力的办法。教材图13.52实验的基本器材,通过手压易拉罐的方法,体验易拉罐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水中的深度的关系。过这个“想想做做“的内容为探究活动做铺垫。(3).探究 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阿基米德原理(分四步) 第一步:根据称量法测浮力的演示,猜测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尝试性实验排除无关

8、因素。从力的三要素角度提出,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运用演绎法:因为浮力是一种力,而力具有三要素)类比:手对物体施加的托力的大小跟施力物体(手)有关,那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学生猜测可能因素:深度h、物体的密度物、物体的形状、空心与实心、浸入液体的体积V排等。问题一: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物体受到的浮力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它呢?(引导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问题二: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并上台演示。学生实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所设计的实验研究的目的、控制的条件分别是什么。(学生实验探索并演示,可能出现两种意见:)A: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

9、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B: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当橡皮泥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秤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h有时有关,有时无关。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再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谈起:人进入浴缸的水中后,会感到水的浮力,同时,我们也看到水面上升了,水上升的原因是因为人在水中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也就是人排开了一部分的水,人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人感受到的浮力越

10、大。引导学生使用溢水杯,使学生观察得出F浮与排出液体的多少有关。第二步: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放在第二课时讲解)师: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学生分组实验,分三次测出浮力与排开的水重 铝块全部浸没 铝块部分浸没 铁块全部浸没比较、得出F浮与物无关(扫除学生的又一个思维障碍)比较、得出F浮=G排液第三步: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1教师演示(并借助于实物投影)在煤油中F浮=G排液说明:这里采用教师演示的目的只是为了节约时间,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让学生分组,分别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2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3讨论原理的适用范围,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第四步:简单

11、应用讲解课本例题,不要直接引入F浮=gV排公式,而应根据F浮=G排液来计算。强调应用定律求浮力时,必须搞清两点:一是液体的密度;二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实践性作业第一道题:能否利用1牛的水产生比1 牛大的浮力?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第二道题:设计实验,证明气体中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第三道题:让学生上网查有关潜水艇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六、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七、结束语: 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的班级,本课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到实验室甚至到教室外面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等,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总之,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