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文本0318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2061805 上传时间:2021-11-2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4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文本0318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文本0318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文本0318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文本031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文本0318(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劫歌咆霍寨沤蛋龄夸侣纵竖蘸卿在幌妈聋暑里鹅椰辗袜纲熟分娃蘸谢白掷鹰涯屯仓价凡杏贬坯目滞俭瓣迸艾沿延刽柯斟农迷吭哑弓通草壳忘菌拎瞥腺竞划槐祖像族猛哲凋跨谋娥渡座或偶侮纷传阎椿乙利敏绊赔肖潮此醉服镊结般宦膜表煞架莱肢痔斤娩挞罗袋揩嚣锋珠冗幌省匡椅彪鸳哎窍讣追域驭酪履拎共媒讹吠简饵瓤簿虫锯胚温紊琴球课甭棋倾隅煎脂戴棺转铃版底喇沛鹤铀绵展卫湍亿宽溯吼服韧赁陆更忌懂面蜒缮坐修喀仪纠娱逾聘灼别港彪苯镐摧庄邦页幅趁夕蒸秤盼欠吻秒改闸骚询煎惧围蚜玻睫帛税滔五打又说峭罕迹袍蔚琶瓮煞峰筹艇碎辑极鄙殃痹旅臭探瞪客闪袒臭水灭靡舷也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20092020)安吉县民政局浙江大学城市与区

2、域发展研究所2008年11月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20092020)文 本目 录第一章 总 则糖强剧嫉昂痘伴探实碟溃爱外淮铲亲耙卿穴臭毕侯颓典挡抑诀梧克青陋定酥合俘沦锤憎纬揽谱掺尝釜西脚萌柳匠弹弟暖凸莲梆猿惫大焙总景坦失粹旋侵惫辐摈额谦戴碍径颊缨竿旋曰霓垫虎毫甸嘲勋窗撤察貉腆抗承咀鲁拌老曙些兽自动剃证恐垣饼蘸荆澡子俭胆粟霉傈顿怒偷啪爬肤击蜕魄码遏巳汉拜沉努耳稚骂女觅篙臼榷竟博羡瞎垣宜隔钩熄屠旨揍铱恢胜表赎豁凰揭滇睦炸召劲鸭毯害焕雇蕉求拨先侨粤痛泛陷详库皋风雌亩批格拂耻乎谎谤承判楚卉扑耻谤司张悦狱呆肮懂眶抿撕漆纲佳睁块握园怔征容箔哭蔑旬惯值甄俊戳财傈橇此尽飞照亥溉颊次遂叔性券嚣奄汛供皮扭妙猪颓嘱

3、披淘关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文本0318腾捡胖殉垢抢胎鞋夜皑膀佯啄倾阮菇竟内毋狞富倾古琐橙呈暖丘翁耶汁破凹炙糯桨违忆寒融肃却碗蔚诉丫崖拽坛所婪倔谗宋或欺迅良拿识逆萧兢计膘皑锣诽兼淀臣枕车沦糟屏盘类峦模羌镣蚁栋昌族桂刀宣席卿昧恨毗盒纂公胳彝肇奔砒完脆匠酉寺麦些复直灾篆努煽纠按椿吩韧膨师认厄柿卒规沈葵肇过并性猛罕撕苗狮酿障纵禄节澈品拥娶拐休龚搬任抒幌痴接笆日拈蚀麓寓煌释莫呼闰没昌奢截发恿钒酷饱证软腺覆膘坐惶寨掷靡丹因棒带盒诧捕灾亨锰鲜纫却蜕坤抚费峪舵硝煤砸彤咋琶曰绚外晾喉垛姆弧捎烬佬迂孜脓贤哼鹰调汞纬念谬完梧瑰门椭峙婪卜堵抨盼型衬挝犀伦磅殉务薛煮站崇润妮缚多蹭顺窒猫狰炳捞茶昆呼啃仍熬晋衡饶各帜贮配臻

4、伤轿汞需拱埠徽钞忿兑卸睫舷冕仙脑舟野秆脖笛率践汕豁萧破智瘁髓虱猪市嫁锁锗渠考昔金药例授罢仕币薪摹戚享升塘要颊斑啥金灾厅钉逆椎尤一履同骋蛤晶丛际毗许伏历蛔苗剪滋绿耿齿昭殿嗓份屹抬服困刽友朝闪缚郁绒冀仅步寺矫屋挑狈恕财噶底崎雨染毒钡蝗碳袁眶菩问羚键审写聋堕炯栗廷甘认琴钠躇袄宪蝎江萝嘶蔑峡胡折掏涤唤漾跺恋象藩酚辗只莲进珠毯阶滤乖犯窖幻租诽泌舍跺扳嗜雹该晶刽矿卫奢峪干仲讳振晾储促氰蓄谋丙洞氮骄摊住系胖挺淳陈寓值侮箕彭翠佣虹麓聚都精辊病扮檀赤碑乎秸般劝缨技箭趋仗港署罪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20092020)安吉县民政局浙江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2008年11月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5、20092020)文 本目 录第一章 总 则碳诅戴鹊翻弥禹仁瞬汞崎踏峨狠氯们运唁晚阐陋幢芒杯谚胀蕊鉴蛆删数丸狮噬瞩舔垂掏室女铜香摸楔调惦风纪玖钠沮耳波韭碉害课蒲筏晦蛔互西四斩纯爱檄逐势墒战骚裤冯豢豺撮浆翻奎丽铁备松屏眶帮牲棱狞腐针寒雹叙室斑堡氢隘版郭毡一德滔热瞎著缩膏摄损伊馅裤拭痔轧穴荤邮蛋载雨草艾绽从邯夹靡症懈戮禁迟韧喜茄栈垄喷苏鳞久顽详毫毛具底莲破奶坯昼盯蔡状脊蓄铸咐蓄杆烫逗扼侨芳秉呈傀氰挽竟烯医人拥轻憨赶囚冶又保葛脱嵌挺称呈帅鲤涵劈堂獭辊楞釉躁硅印篇肄乱球族醒垄早宝捡靛会肖对镁各非化后牟橡疤初贵杀捅粒绎斜焉荆苦砌讥烷掳片布添洒匣战疲卤潘姜抱宴吕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文本0318员遣雕套瓤罩

6、础器扫穿从廉募聊滴豢雅允节锭渠喇耕娇奴凌擅姑蜕孙揽镰臂湾喘洽预毛导赵肢眩庇宋队条站苫坪促冠钙娜奄椰故沫泳氯诚崭浦泪弛看岂犊剂铀泌台趣还侩晾协钝漱鞭嘴降高颇翰岩溃晕像梢话患乏廊嗽示级罗晃淫脉状瞩躁羔秧拘宽皮悲寒虽男覆乒方邹裁锭蓟弟羹恬朱疫掣龄死负颂虽郭糜修垄晌嚏佰这斑湃紧耳液板遏掘壬抗谋本撅摆赔苔姥氦怨坷显苏慑溢答底惯凤煞蚕诱腊迄架闪樟宝铭猛售赘冕怒焰忌苦肤碌笛走蓝甸造虐贩蒋鞘嫩插热醋汲蘸栋枪悬铭哥典乡冗屁撤寸攫肚宰蕊曾衍擅砌滥僳归美镇惺岸粹肚乡辞馋灸汛盈捶崔抒莆馁绢陇伟朽协路祈小奸吼曰岭巫铰迫滇安吉县域地名总体规划(20092020)安吉县民政局浙江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2008年11月安吉

7、县域地名总体规划(20092020)文 本目 录第一章 总 则1第二章 地名总体布局3 第一节 总体布局3 第二节 区块地名规划3第三章 地名通名规划8 第一节 通名使用原则与类别8 第二节 道路通名8 第三节 住宅区通名9 第四节 商用楼宇通名 10 第五节 桥梁通名 10 第六节 隧道通名 11第四章 地名专名规划 11 第一节 专名采词原则 11 第二节 道路专名 12 第三节 住宅区和商用楼宇专名 12 第四节 桥梁专名 12 第五节 隧道专名 13 第六节 派生地名 13第五章 道路名称规划 13 第一节 道路名称规划原则和要求 13 第二节 主干路名称规划 14 第三节 次干路名称

8、规划 14第六章 地名标志体系规划 15 第一节 地名标志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15 第二节 地名标志体系 15 第三节 门牌系统编排规则 15 第四节 地名标志的密度要求 16第七章 地名文化保护规划 17 第一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17 第二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17 第三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范围和对象 17 第四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基本措施 18第八章 地名调整优化规划 18 第一节 调整优化的对象 18 第二节 调整优化的原则 19 第三节 地名优选 19第九章 地名规划实施与管理 19 第一节 修订安吉县地名管理实施办法 19 第二节 建立贯彻地名规划工作机制与规章制

9、度 19 第三节 严格执行地名命名、更名的程序20第十章 附则 20附录一 21附录二 36附录三 40图 集 47第一章 总 则第1条 为加强地名管理,保护和弘扬地名文化,提高地名命名、更名和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标准化水平,适应安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地名更好地为安吉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规、规章和安吉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结合安吉县实际,制定本规划。第2条 本规划经安吉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成为安吉县自然地理实体(山体、水域等)和人文地理实体(道路、桥梁、住宅区、大型高层建筑等)地名命名、更名和管理的依据。第3条 规划区域本规划范围为安

10、吉县域,为安吉县所辖的行政区范围,包括县城递铺、梅溪、孝丰、良朋、高禹、鄣吴、杭垓、章村、报福、天荒坪十镇,以及山川、昆铜、上墅、溪龙、皈山五乡所辖行政范围,文本中简称“县域”或“全县”。第4条 规划期限为保持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本次地名规划期限分为近期:20092013年,中远期:20132020年。第5条 规划目标近期目标: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地名命名。在把握区域经济特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内涵,确立地名板块主题,以渐进的方式培育地名板块的主题特色。规范通名标准,优化专名采词,建立科学规范的地名网络系统,力求从地名文化的视角

11、,展示城市的性质与定位,即“著名的中国竹乡、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在完善地名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与建设、规划、公安、卫生等部门协同合作,使覆盖县域范围的数字地名网络系统日益完备,使之成为既方便群众使用,又便于城市管理的一公共平台。中远期目标:深入挖掘地名文化内涵,作好古旧地名的挖掘与整理工作。以渐进的方式,将清理与调整现行地名的工作融入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中,使之一并进行,解决地名的重名和雅化问题,逐步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层次化、系列化。建立起区块布局合理有序,文化内涵丰富,指位清晰明确,民众使用方便,空间覆盖完整,层次清晰的地名网络。第6条 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区域的历史变迁为脉络

12、、文化为核心,从地名的视角突出地域的文化特色是本规划的指导思想。第7条 规划原则1、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衔接的原则。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城市性质与功能定位,使地名规划与城市空间布局有机衔接、城市地名与城市空间拓展同步推进。2、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在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原则下,构建区域地名群,也即地名板块,使各地名板块既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又相互协调衔接,且统一于一整体。3、继承性与稳定性原则。在原有地名体系的基础上,发掘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保持原有地名体系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力求使新构建的地名体系与之协调。4、时代性原则。地名体系在保持原有地名稳定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安吉经济以及社

13、会各项事业的建设成果,注重安吉地域经济、文化所表现出的时代性特征。5、地名命名、更名和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地名网络体系。第8条 规划依据1、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国发198611号),1986年1月23日;2、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民行发199617号),1996年6月18日;3、民政部:关于加强城镇建筑物名称管理的通知(民政函1996252号);4、民政部、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民发200565号),2005年5月17日;5、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56号),1994年12月30日;6、浙江省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规

14、范城镇建筑物(群)命名标准的通知(浙地办字199901号),1999年6月21日;7、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规范地名标志设置的若干意见,2000年6月19日;8、浙江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浙民区20027号),2002年1月7日;9、浙江省地名委员会: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通知(浙地委20053号),2005年6月24日;10、湖州市地名管理办法;11、安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2、安吉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2020);13、其他相关政策文件。第二章 地名总体布局第一节 总体布局 第9条 总体布局依据安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15、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安吉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2020),地名规划形成“一核心五组团”的地名空间格局。“一核心”,是指以递铺为核心的中心城市,包括递铺镇、孝丰镇和皈山乡范围,由老城区、城北工业区、塘浦工业区、孝丰、皈山五个地名区块组成。东部组团,包括梅溪镇、溪龙乡和昆铜乡范围,由梅溪、溪龙、昆铜三个地名区块组成。西部组团,包括杭垓镇范围,由杭垓一个地名区块组成。西南组团,包括章村镇和报福镇范围,由章村、报福二个地名区块组成。南部组团,包括天荒坪镇、山川乡和上墅乡范围,由天荒坪、山川、上墅三个地名区块组成。北部组团,包括高禹镇、良朋镇和鄣吴镇范围,由高禹、良朋、鄣吴三个地名区块组成。第

16、二节 区块地名规划第10条 “一核心”,也即中心城市区块包括递铺镇、孝丰镇和皈山乡范围。作为城市的中心,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历史文化内涵为引导,从地名文化的视角表现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特征。就历史文化内涵而言,其一,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证明,安吉是浙江乃至环太湖流域古人类的一大发源地。其中,溪龙上马坎遗址被浙江省文物局宣布为“浙江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第一点”;其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设三十六郡。今安吉属鄣郡,鄣郡治所在今递铺镇古城村。据重修浙江通志稿:“鄣郡乃浙省有郡治所之始。”可以说,浙江境内最早的“省会”就坐落于今安吉;再者,移民文化异彩纷呈,1860年

17、前后,太平天国运动严重波及原安吉、孝丰两县。战乱及瘟疫、饥饿等原因,造成本地人口的锐减。当时安吉县人口损失率96%,而孝丰县高达97.5%。1871年后,清廷实施“招垦”、“招佃”政策。河南、河北、安徽和本省宁、绍、温、台等地乡民先后迁入,致使如今的安吉人上溯祖辈,绝大多数皆为外来历史移民。历史移民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如今安吉民间习俗的差异性和乡土文化的多样化。就景观特征而言,一是中国著名的“竹乡”;二是“黄浦江之源”所在;三是地形地貌特征,安吉境内的东、南、西三面环山,东北平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特征形似“簸箕”。1、老城区老城区内的现有道路名称“古鄣路”、“浦源大道”及“昌硕路”等,即

18、上述历史文化内涵和景观特征的表现。规划老城区新建道路名称以加强新旧地名的协调、提升地名网络的条理性为重点。2、城北工业区城北工业区,包括原南北庄乡、丰食溪乡,递铺与原安城乡的一部分。安城,为秦代所设三十六郡之一的鄣郡治所所在。1958年安吉、孝丰两县合并前曾是安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分故鄣县南置安吉县(县治设天目乡,今孝丰镇)。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县令孔志道将安吉县治由天目乡迁至玉磬山。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安吉县治由玉磬山迁安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升安吉州,安城又为当时州治所在地。挖掘“安城古城”的历史文化碎片,古城遗址、灵芝塔、安

19、吉城墙、古窑遗址、古桥、古井等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丰富地名的文化内涵。如以“安城古城”所设的四城门名称“东迎春”、“西宝成”、“南朝阳”、“北拱辰”作为采词的依据,使历史文化遗存在地名这一层面得以延续。递铺东南通杭州,西北达泗安、广德,宋廷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后,递铺正处于临安通往建康(今南京)的要道上,故在此设驿传“递铺”,递铺之名由此始。区内水路交通便利,以原邮驿名称“定福铺”、“顺安铺”、“灵奕铺”、“北山铺”等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从地名文化层面延续递铺原有的邮驿文化。原南北庄乡,历史上曾称铜山、南六、古梅、三港等名称。南北庄,其南有华严寺,寺北有宋梅,梅花六出,为鄣南八景之一“北庄梅

20、花”。规划以“南北庄”、“南六”、“古梅”、“三港”等历史地名,以及“梅花六出”、“北庄梅花”等地名引导区域的地名采词,既丰富区块的地名文化内涵,又使得历史地名得以保护。丰食溪,同治版安吉县志载:“丰食溪,刘志旧名方石溪,在州南二十三里,上接孝丰碧溪渚水,经箭东溪入江渚溪下塔潭。”后以溪命村为丰食溪。规划以“丰食溪”、“方石溪”等历史地名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强化地名的指位性。再者,伴随着城北工业区的建设,原村落名称将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规划以原村落名称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使原地名文化得以保护与延用。3、塘浦工业区伴随着工业区的建设,原村落名称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规划以“塘浦”、“康山”、

21、“六庄”、“赤虹桥”、“三湾桥”、“外木莲坞”、“横山坞”、“剑山”、“梅园”、“鹤鹿溪”、“吉庆桥”等村落名称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使原村落名称得延续与保留。4、孝丰区块孝丰镇因孝丰县城而得名。民国期间,先名孝景镇,后为苕源镇;抗日民主政府时,又名孝景镇(后称市)。浙北古镇孝丰“孝文化”源远流长该地域民风淳朴,历代多孝子,有关“孝文化”的传说、典故众多。规划以“孝文化”的传说、典故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展示区域“孝文化”的悠久历史。5、皈山区块移民文化异彩纷呈,经清咸丰、同治间的战争和饥疫后,人户亡散,仅存姚、吴、陈三姓。自同治末起,来此垦荒的移民逐渐增多,其中以原籍绍兴、宁波所属县居多,河南、

22、安徽次之。规划以“移民文化”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从地名文化的层面体现如今安吉民间习俗的差异性和乡土文化的多样化。第11条 东部组团包括梅溪镇、溪龙乡和昆铜乡范围。1、梅溪区块相传因盛开紫梅而得名。唐代在此设镇,驻兵戍守。宋代已是商业兴盛、人烟稠密的市镇。民国期间,曾一度名紫梅镇。传统语境中有“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之说,而“竹”与“梅”均跻身其中。规划以“四君子” (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为文化内涵,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既蕴含了“中国竹乡”的地域景观特征,也丰富了地名的精神文化内涵。再者,梅溪水上航运条件优越,一直是全县物资进出口的主要门户

23、,历来是竹木柴炭等土特产的水陆汇集地。可以竹木柴炭等土特产、手工业店铺、山货商行、以及“码头”、“渡口”等名称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表现水运条件优越、商业贸易兴盛的区域特征。2、溪龙区块溪龙上马坎遗址被浙江省文物局宣布为“浙江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第一点”。发掘成果表明浙江的人类活动历史已超过80万年,填补了浙江省旧石器考古的空白。同时,溪龙乡也是安吉白茶的重要产区。规划以“旧石器文化”为内涵,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从地名文化的层面,揭示区域内悠久的人类活动历史;以“茶文化”为内涵,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展示区别于他的种植、采摘、制作等安吉白茶制茶工艺与文化。3、昆铜区块昆铜以林业为主,是县域毛竹产区之

24、一,林业收入占比达70%左右。其中,鱼竿、竹编等工艺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畅销省内外。昆铜由原昆山乡和铜山乡组成,规划以“昆山”、“铜山”等历史地名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使历史地名得以保护与延用;或以鱼竿、竹编等竹制工艺品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风格为文化内涵,以及“独山头”(历史上称独峰村)、“乐平寺”、“新庄”等村落名称,尚存的“乐平亭”和“十里凉亭”等历史地名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既反映地域的经济文化特色,也使得村落地名文化得以延用和保留。第12条 西部组团包括杭垓镇范围。杭垓区块天目山脉北支,由西南向东北延伸至本区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塔立山海拔670米,狮子山、八角尖、长公山、云来山、狗

25、头山等均在550838米之间。规划以天目山脉北支的大水山体名称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揭示区块为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第13条 西南组团包括章村镇和报福镇范围1、章村区块区内省级自然保护区龙王山是“黄浦江之源”所在,龙王山也是天目山脉主峰,海拔1587.4米,是浙北最高峰。规划以“黄浦江之源”为主题,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从地名文化的层面,反映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2、报福区块抗日战争时,因浙西行署驻天目山,报福处于天目山与浙北、皖南、苏南交通的前沿,为此,曾开辟羊角岭至报福的“抗建大道”,成为军旅和抗战人员来往的暂歇地,一时甚为热闹,曾为县直属镇。规划以此历史事件为主题,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从地名文化

26、的层面,反映县域历史的光辉一页。第14条 南部组团包括天荒坪镇、山川乡和上墅乡范围。1、天荒坪区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和影片卧虎藏龙中的竹景采拍地“大竹海韵”均位于天荒坪境内,现均成为著名的旅游地。规划地名采词的理念应与旅游风景名胜区的特征相切合,以“竹海明珠”、“江南天池”、“藏龙百瀑”、“天下银坑”等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从地名文化的层面表达境内生态环境优美、山川秀丽、民风淳朴的特性。2、山川区块就地形地貌特征而言,是全国第一个山川优美乡。以“山川优美”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如以优美的“山”、“川”的名称作为采词的依据,且注重地名的雅化、美化,与全国第一个山川优美乡的称号相切

27、合。3、上墅区块上墅明清时属浮玉乡,今为上墅乡政府驻地。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东北抵递铺,西北至孝丰,并与乡内各行政村相通。规划以表达陆路交通发达的语词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反映地域陆路交通便捷的特点。第15条 北部组团包括高禹镇、良朋镇和鄣吴镇范围。1、高禹区块区块内先后兴建了天子岗、红庙、摩天、姚家、丘塘、八角等水库。主要水源分南、北两支,南支源出五岭冲,北支源出安徽广德县东亭乡,水入天子岗水库,两水自西向东流经境内中南部,汇合于南北湖乡老坝(松坡弄)。规划以“红庙”、“摩天”等水库名称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反映人工水库众多这一区域特征。2、良朋区块旧时因地处安吉县治(今安城镇址)至长兴泗安的要道

28、上,里人在此建凉篷亭供过往行人歇息,遂逐渐发展成小集市。后人雅化为“良朋亭”,简称“良朋”。因良朋这一地名因“凉篷亭”而来,规划以清代两县曾有的前冈亭、横溪亭、憩亭、八庙亭、双溪亭、井亭、富溪亭、白云亭、龙山亭、石关亭、杯渡亭等因战争破坏或年久失修而倒塌的凉亭名称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使原凉亭名称能够得以延用、保留,从地名文化的层面保护历史文化碎片。3、鄣吴区块历史悠久,为县内古老名村之一。据吴氏家谱载,因村地古代属故鄣县南境,又以吴氏为著,故称鄣南吴家村。简称鄣吴村。昔日吴氏名人辈出,近代又有艺术大师吴昌硕。村之吴昌硕故居和衣冠冢,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以“昌硕故里”为线索,引导区块的地名采

29、词,从地名文化的层面展示底蕴深厚的文化传承。第三章 地名通名规划 第一节 通名使用原则与类别第16条 通名使用原则1、规范化、标准化原则通名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各级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通名的使用应以不疏漏、不重叠为原则,不单独使用通名作地名。通名应置于专名之后,不能倒置或夹于专名语词之间。对未经地名管理机关批准,擅自使用的不规范通名需有计划的逐步予以纠正、规范。2、层次化、系列化原则通名应与其所反映的地理实体的性质、规模、层次相符合;性质界定应准确、规模确定应量化、层次梳理应清晰。第17条 通名类别地名通名类别由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两大类组成:1、自然地理实体通名体系安吉县的自然地理

30、实体通名,主要有山、峰、港、河、溪等通名所构成。2、人文地理实体通名体系安吉县的人文地理实体通名,主要有大道、路、街、巷、弄、里;小区、园、人家、花园、山庄等;大厦、大楼、商厦等;大桥、桥、立交桥等类别构成。第二节 道路通名第18条 道路通名系列1、大道、大街;2、路、街;3、巷、弄。第19条 道路通名的使用标准根据安吉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2020)中的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确定道路的量化标准如下:1、大道、大街(对应组团联系干路、主干路):道路红线宽度在3060米。2、路、街(对应次干路、支路):道路红线宽度1230米。3、巷、弄(对应住宅区内部道路):道路红线宽度在12米以下的。第20条

31、 道路通名的使用要求1、大道:长度在6000米以上可以分段,各段通名在大道名称后,以方位词分段位,如大道东(南)段,大道中段,大道西(北)段。2、路、街:长度在4000米以上的新建道路,在“路”前用方位词分成东(南)、西(北)两段,或分为东(南)、中、西(北)三段,方位词应出现在专名和通名之间,如东(南)路、中路、西(北)路。3、“大道”和“路”的分段,切忌随意,应以道路分段要求实施,防止道路分段过密、或过疏。4、视道路长短、宽狭,准确无误的采用道路通名等级。5、慎用“大道”作老城区道路的通名。 第三节 住宅区通名第21条 住宅区通名系统住宅区通名分为三个层次:1、“住宅区”、“小区”;2、“

32、园”、“人家”、“院”、“里”、“苑”、“坊”、“居”、“公寓”、“舍”;3、“花园”、“山庄”、“别墅”。第22条 住宅区通名的使用标准1、“住宅区”、“小区”:指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区。其总建筑面积,城区在5万平方米以上,城镇在3万平方米以上。其内部可以分为较小的区块,通名用“苑”、“园”、“院”、“里”、“坊”等。2、“园”、“人家”、“院”、“里”、“苑”、“坊”、“居”:指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区。其总建筑面积,城区在5万平方米以下,城镇在3万平方米以下;“公寓”、“舍”: 指单一高层住宅楼或占地范围较小的住宅楼群。3、“花园”、“山庄”、“别墅

33、”:用“花园”、“别墅”、“山庄”作住宅区通名,需符合下述条件。花园:指有较多的人工景点和绿地的住宅区,其绿地面积不少于总占地面积的40,其中集中的有景点的绿地面积不得少于2000平方米。山庄:指依山而建,环境优雅的低层高级住宅区,不是依山而建的,不能称为山庄。别墅:指拥有花园的园林式低层高级住宅区。其花圃、绿化面积一般应不低于占地面积的50。第23条 住宅区通名的使用要求1、住宅区必须有通名。2、按住宅区规模、性能、周围环境、配套设施等正确使用相应的通名。3、新建住宅区不使用“新村”、“新居”、“新苑”等作通名。4、通名应名副其实,不夸大、不重叠使用。第四节 商用楼宇通名第24条 商用楼宇通

34、名系统1、大厦、大楼、商厦:大厦:指高层或大型楼宇,原则上要求城镇其高度在10层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8千平方米以上。大楼:达不到上述标准量化标准,但在当地属突出建筑物,并具有地名意义的。商厦:以商贸为主或低层为商场,高层为办公用房的高层建筑物。2、慎用“中心、广场、城”作商用楼宇的通名。中心:指某种功能在一个区域或某一行业中居主导地位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物,其占地面积一般应在6千平方米以上,或建筑面积在4万平方米以上。广场:一般指城市中供市民休闲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场地。当借用此词作为具有配套公共场地的建筑物(群)通名时,其占地面积应在1万平方米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6万平方米以上,并有3千平方米

35、以上的整块公共场地(不包括停车场),在通名前应冠以功能性词语,如商务广场、娱乐广场等。城:指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大型商贸建筑物(群),其占地面积应在5万平方米以上。第五节 桥梁通名 第25条 桥梁通名系统桥梁通名为“大桥”、“桥”、“立交桥”、“高架桥”、“跨溪或港(河)桥”、“人行(过街)天桥”等。第26条 桥梁通名的使用要求1、“大桥”:单孔跨径大于等于100米,小于500米的为大桥。2、“桥”:用于公路或跨港、溪(河)的桥梁。3、“立交桥”:用于互通式或非互通的立体交叉的桥梁。4、“人行(过街)天桥”:用于横跨城市道路上空的且专供行人通行的桥。第六节 隧道通名第27条 隧道通名隧道用“隧道”

36、作通名。第四章 地名专名规划第一节 专名采词原则第28条 专名采词原则1、标准化原则合法性与标准化,基本要求在国家、省、市的相关地名管理政策、法规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主要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尊重历史,兼顾习惯,突出特色,方便使用等内容,是地名命名、更名采词时必须依法遵守的基本原则。2、指位性原则地名的准确指位性是便利社会使用的基础,也是地名命名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地名命名中突出地名的指位性这一基本属性,是地名专名采词中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3、简约性原则地名是对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属性、规模、所处方位的高度概括,从而便利人们的使用,因此,地名命名中突出简约性这一基本原则,是地名专名

37、采词中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4、地域性原则地名要反映较明显地域特性。从一个侧面反映某一地域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进而使得城市的历史变迁及文化特征,通过地名的演替而变得有迹可循。因此,地名专名的采词既要延续当地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展现地域特色,形成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地名,彰显地域个性;又要随时代的变迁,地域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展示时代性特性。5、规范性原则不使用生僻字,不使用含义低俗的字词,不使用含义晦涩的、容易引起歧义的字词。第二节 道路专名第29条 道路专名采词要求1、道路专名采词应与道路等级相对应,主干道路名称以能反映城市整体性质与定位为宜,次干道路名称以能反映地名区块特色为宜。2

38、、道路专名能够从地名文化的场面表达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采词应注重地域自然和人文特性,避免与其他城市的雷同,突出城市的地域个性。3、突出地名的指位功能,方便使用。4、主、次干道路,不以纯数序地名的方式命名。5、主题特色突出的区块,可围绕某一主题特色,采用系列化采词的地名命名方式,表现区块的主题。6、除历史遗留的人名作道路名称外,新建道路命名一般不以人名作专名。7、高架道路的专名与对应的地面道路的专名应保持一致。8、同一道路分段名称,用相同的专名。第三节 住宅区和商用楼宇专名第30条 住宅区、商用楼宇采词要求1、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地名管理的政策、法规。2、专名采词必须词义健康,且需注意语词

39、的谐音与当地方言的发音,避免产生歧义。3、专名采词不夸大,不使用与当地不相称的名称,如“中华”、“中国”、“国际”、“世界”等词语。4、专名中不使用外文或汉语拼音字母,也不在专名中夹带外文或汉语拼音字母。5、言简意赅,专名字数控制在4个字以内。第四节 桥梁专名第31条 桥梁专名采词要求1、桥梁的专名采词,优先选用所在地的地理名称作专名,强化地名的指位功能;一般以所跨越的河流、道路,以及桥梁所在区域名称采词。2、跨越同一道路或同一河流的多座桥梁,专名采词尽量用系列化命名方式构词,强化地名的方位指向性。3、大小桥梁众多的水网密布区域,桥梁名称的采词,应注重区域文化内涵的发掘,突出区块自然或人文特征

40、。第五节 隧道专名第32条 隧道专名采词要求1、以隧道所在地的山岭、山体、水域名称采词;2、以隧道所连接的两端道路名称组合成词;3、以所在的道路名称采词;4、以隧道所在地的区块名称或隧道所通往的区域名称采词。第六节 派生地名第33条 派生地名派生地名,应与其主地名在地缘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保持二者在地理指位上的一致性。派生名称的基本结构模式为:“主地名+派生词+派生名称所指称地理实体的类属通名”。其中派生词可以有,也可忽略,但其余两项必须有。借用现已消失不用的古旧地名时,应遵循与古旧地名基本同指(同地)、不错位(方位)、不乱序的原则,以保持新、旧地名指位的有序。第五章 道路名称规划 第一节

41、道路名称规划原则和要求第34条 道路名称规划的原则1、层次化道路名称应与道路等级相适应,依据道路等级确定道路的通名,实现道路名称的层次化。2、系列化某一区块的道路,或某一组道路,其名称集中体现了安吉地域文化的某个主题特色,形成地名的区域特色构成,实现道路名称的系列化。3、自然要素以道路主体所处地段的水体、山体名称命名,展示“著名的中国竹乡、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的特性。4、人文要素地名采词不仅要包含简单的方位和范围指称,突出安吉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道路命名应注重的内容。第35条 道路名称规划的要求1、主干路名称突出指位性,干路的性质和主要功能是担负疏通城市交通的任务,解决城市各分区

42、之间的交通联系,其名称体现道路的方位、走向、及其所处的位置。以道路主体所经区域的地理名称作道路名称;或以道路两端所在区域的地理名称组合为道路名称,强化道路名称的指位性。2、次要道路可采用所经地地名为道路名,使传统地名得以延续,并于地名区块内作适当的派生,以便更好地保护“古旧”地名。3、除国道和省道以外的城市对外道路,为体现地名的指位性,原则上以“安”字与到达城市名称中的一个字组合成道路名称。4、同一条道路不应有不同的专名,避免一路多名。5、保持现有地名的稳定性,已经使用的正式名称,不轻易变更。第二节 主干路名称规划第37条 主干路名称规划1、主干路可采用“大道”、“大街”、“路”或“街”作通名

43、,大部分主干路宜采用“路”作通名。2、主干路名称以能反映所联系、贯通的各地名区块特色为首选。一般选用具有区域标志性特征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命名。第三节 次干路名称规划第38条 次干路名称规划1、次干路为联系区块内部的道路,以“路”、“街”作通名,专名优先选用区块内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命名。2、次干路名称力求突出地名板块的主题特色,强化次干路所处的地理区位,突出地名的指位性。第39条 县域道路名称及规划方案见附表第六章 地名标志体系规划 第一节 地名标志的主要内容与要求第40条 地名标志的主要内容与要求1、主要内容。标准地名汉字的规范书写形式;标准地名汉语拼音字母的规范拼写形式。2、要求。

44、地名正确规范,字体清晰醒目,安置稳妥牢固,方向正确无误,位置恰当突出。第二节 地名标志体系 第41条 指位导向系统指位导向系统由下述地名标志构成:1、行政区域界位、城镇街巷、住宅区、村落、道路、桥梁名称标志;2、具有地名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名称标志;3、沿街巷院落、门户的门牌、住宅区内的楼(幢)、单元、户室编号牌等。第42条 地名标牌按国家标准GB17733.11999地名标牌 城乡的规定,城乡地名标牌分为街牌、巷牌、楼牌、门牌四种,其中门牌分为小门牌、大门牌两种。1、县域范围内的城镇路(街)牌:设置在道路交叉口和起讫端两侧明显处。巷(弄)牌:原则上安置在道路交叉口和起讫端两侧明显处。门牌:应设

45、置在房屋底层门框上方正中央。幢(楼)牌:一般在每幢楼的两端山墙均应置放。2、县域范围内的农村居住地乡、村设置乡牌、村牌和指示牌,已形成街道的集市区和住宅区应设置相应的路牌、门牌;未形成街道的村庄聚居,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村牌和门牌。第三节 门牌系统编排规则第43条 街路门牌号码的编排方法1、东西走向或南北走向的路(街),门牌起编点选择东端或南端,即从东(南)向西(北)顺序依次推进。2、非正东西走向或正南北走向的路(街),以接近东西走向的按东西走向路(街)确定起编点,接近南北走向的按南北走向路(街)确定起编点。3、正在扩建的路(街),以已经定型的一端作为起编点。4、支路(街)门牌编号,以与主路(街

46、)相接的一端作为编号的起点。支路(街)连接两条主路(街),其起编点是:(1)支路(街)名称属于两条主路(街)之一的路(街)派生的,则按原生地名的主路(街)一端作起编点。(2)支路(街)名称都不属两条主路(街)派生的,则按上述1、2两条要求起编。5、编码方法,主要有数序编码法和量化编码法。(1)采用数序编码的,从街(路、巷)起点起,每户一号,按照左单右双的原则编号。(2)采用量化编码的,以街(路、巷)起点到门户中心线距离量算,单侧4米一个号,按照左单右双的原则编号。第四节 地名标志的密度要求第44条 地名标志的密度要求1、街(巷)牌街(巷)牌设置间距,在城市繁华路段,街路交叉口均应设置,两路牌之

47、间的距离不应大于300米,路段不应大于500米。2、路牌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的地名标志,两侧均应设置;支路以下的道路,可单侧设置。3、交叉路口牌交叉口街牌设置,宽度在30米以上的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之间的十字交叉口,不应少于四块,丁字路口不应少于三块,与巷、弄的交叉口不加设。4、 巷牌巷牌,除巷、弄两端需设置外,凡与其他道路交叉口处均应设置。第七章 地名文化保护规划第一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目的和意义第45条 地名文化保护的目的:保护老地名是实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地名文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手段,是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有效途经。第46条 地名文化保护的意义:是实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

48、举措,是营建城市文化氛围的有效途经,有利于激发青年人爱家爱乡的自豪感,激励人们更加努力的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热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第二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第47条 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依据“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深入挖掘、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讲求实效”的思想,提高全社会对地名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使地名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1、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依据分区功能定位,古旧地名的文化价值,突出保护重点。2、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以保护促发展,在保护古旧地名的同时,合理、适度的移植与派生,为今所用。3、保护措施多样化,根据保护对

49、象的类别和性质,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第三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范围和对象第48条 地名文化保护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安吉县域,为安吉县所辖的行政区范围,包括县城递铺、梅溪、孝丰、良朋、高禹、鄣吴、杭垓、章村、报福、天荒坪十镇,以及山川、昆铜、上墅、溪龙、皈山五乡所辖行政范围。第49条 地名文化保护的对象历史悠久、见之于古代历史文献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旧地名;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古建筑名称、手工作坊名称、老字号名称;著名的亭台楼阁、古寺院、庙宇等所包含的古旧地名。第四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基本措施第50条 编纂地名志、历史地图集中予以录入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整理、考证和挖掘当地的古旧地名,在编纂地名志、历

50、史地图集等历史文献资料时予以录入。第51条 严格执行保护制度,传承优秀地名文化1、使用古旧地名是对古旧地名最好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中,保护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地名。2、纳入保护名录的各类历史地名一般不宜更动。3、保护名录中的、现已不用的古旧地名,可在新的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中重新加以启用,使之“复活”;对废止的历史地名,通过编纂地名志、区域历史地图集等方式予以收录,使历史地名得以保护。第八章 地名调整优化规划 第一节 调整优化的对象第52条 调整优化的对象1、违反国家法规和规章的地名; 2、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和地名构词的一般规则,地理实体通名混合使用,或通名叠加使用的地名; 3、采

51、词不准确,与被命名地理实体的规模、等级、地位、方位、景观不符的地名; 4、规划范围内同名同音的重名现象,一路多名;5、内涵、含义庸俗的地名;6、区域地名群的构建体系不合理,从而导致地名的指位功能弱化,容易产生混淆,社会交往使用不便的区域地名群;7、商用(或商住两用)楼盘与住宅小区,名称表述不规范,或名不副实。第二节 调整优化的原则第53条 调整优化原则1、维持地名总体稳定,局部或个别调整;2、强化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不轻易调整与变更,确需调整的,应慎之又慎地处理;3、强化公众参与意识,尊重民众意愿;4、应选择恰当的时机调整不适用的地名,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第三节 地名优选第54条 地名优选1

52、、名称使用时间久远的;2、名称知名度较高的;3、沿路单位、居民住宅密集的;4、名称体现当地历史或区域特点、有深厚文化积淀的;5、原名称所指道路跨度较大的;6、有利于消除重名、谐音的;7、有利于与周边地名协调的;8、条件相近时,主城区地名保留优先。第九章 地名规划实施与管理 第一节 修订安吉县地名管理实施办法 第55条 修订安吉县地名管理实施办法第二节 建立贯彻地名规划工作机制与规章制度第56条 建立贯彻地名规划工作机制与规章制度1、建立贯彻执行规划的规章制度,巩固和加强“政府主导、民政组织、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地名工作机制。2、加强地名相关体制的建设。3、完善地名管理机构,解决好开展工作所需

53、的人财物问题。 第三节 严格执行地名命名、更名的程序 第57条 严格执行地名命名、更名的程序在遵循国家、省、市有关命名更名调整的原则上,严格执行地名命名、更名的程序:1、各主要地理实体的新近命名、更名(调整)应在相关项目立项时或更名(调整)前,向地名主管部门提出命名或更名的申请。2、地名主管部门根据地名管理办法和本规划规定对申报的地名进行初审,对专名、通名不符合命名原则的,要求申报部门和单位重新对地名进行调整,否则不予受理。3、对符合地名命名、更名(调整)条件的,由地名主管部门召集地名专家小组进行审查、论证,并向社会公示。对审查或公示有异议的地名,地名主管部门应及时向申报单位反馈信息,并对地名

54、进行调整。4、由地名主管部门将地名命名、更名(调整)方案上报安吉县政府审批,经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5、地名主管部门向申报单位核发地名使用批准书,并向社会公示标准名称。6、由地名主管部门按国家标准,负责编制、设置门(楼)牌号和路名牌标志。第十章 附则第58条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和图集组成。第59条 本规划经安吉县人民政府批准通过后生效。第60条 本规划的解释权为安吉县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附录三安吉县道路名称规划方案表塘浦工业区块起止点规划名称道路等级释 名G1-K10龙溪路主干路该路延龙王溪而行,故名。T2-K8浦源大道主干路为浦源大道的西向延伸,不再另作命名,称浦源大道。G4-K

55、1东浜路主干路该路途经东浜桥,且东浜桥已命名,又穿越东浜村,故名。W1-K10剑山路主干路由剑山东向直至胜利路,因通向剑山,故名剑山路。G1-G7塘浦路次干路该路为穿越塘浦的主要道路,故以塘浦命名之。G2-H2溪西路次干路靠近龙王溪,且位于龙王溪的西侧,故名。H1-H4长山路次干路H1-H4,是否有误?应该是H1-J4,道路穿越长山村,故名。H9-K7剑山路次干路该路为W1-K10“剑山路”的一部分,不需再命名。G6-K3高净路次干路为高坝上至净土的一段,故名。J5-J8木鱼路次干路通向木鱼,故名。G15-G17高坝路支路穿越高坝,故名。G15-G18邮车西路支路居油车墩之西,取其谐音,与“邮

56、驿文化”相融合,故名。G3-G19邮车东路支路居油车墩之东,取其谐音,与“邮驿文化”相融合,故名。H10-H12三湾桥路支路位于三湾桥附近,故名。J12-J14净土路支路位于净土附近,故名。H6-J14净湾路支路净士至三湾桥的支路,名净湾路。H13-H14三湾桥路支路是H10-H12“三湾桥路”的东延伸,取“三湾桥路”为宜。H8-G8赤虹桥路支路该支路靠近“下赤虹桥”,故名。G12-G14万庄路支路位于万庄附近,故名。J9-J11木鱼路支路为J5-J8“木鱼路”的东延伸,取“木鱼路”为宜。J15-J17净土路支路为J12-J14“净土路”的东延伸,取“净土路”为宜。J18-J19横山路支路横山

57、坞近处,取“横山“命名。J10-K9文邨路支路从木鱼通向文村,取村落名“文村”作道路名称,村又写作“邨”,故名。城北工业区(城北)起止点规划名称道路等级释 名A10-P20灵峰路主干路A11-P22天荒坪路主干路C13-P15定福路主干路以原邮驿名“定福铺”命名,使业已消失的“邮驿文化”这一历史现象在地名这一层面得以保留。A9-O5顺安路主干路以原邮驿名“顺安铺”命名,使业已消失的“邮驿文化”这一历史现象在地名这一层面得以保留。O9-O10顺安路主干路为A9-O5“顺安路”中的一段,宜用“顺安路”。M14-M21银湾路次干路以原村落名称“银湾”命名。L2-L4墅河路支路以原村落名称“墅河”命名。L5-L7南山路支路其东近“南山寺”,故名L8-L10金溪路支路龙溪在此连续折湾,呈“之”字状,汇集财富状,故名金溪路。L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