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试题汇编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1860226 上传时间:2021-11-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9.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试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试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试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试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试题汇编(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检测与评价练习检测题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7分)(1)郑人买履( ) (2)遂( )不得履(3)宁( )信度 (4)遽( )契( )其舟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3分)(1)遂:(2)涉:(3)坠: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1)置之其坐 坐: (2)而忘操之 操:(3)反归取之 反: (4)遽契其舟 遽:(5)楚人有涉江者 涉: (6)宁信度,无自信也 无: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4分)(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5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6分)

2、(1)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是:(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是:6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4分)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1)做代词,代物的:(2)做动词用的:7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8分)(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8读句子,回答问题。(8分)(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刻舟求

3、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9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0分)(1)郑人最可笑的“言”:(2)楚人最可笑的“行”:10填空。(4分)(1)郑人买履选自_,作者是_。刻舟求剑选自_。(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综合题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参考答案基础题1(1)l(2)su (3)nng(4)j q(5)du d2(1)容易与“逐”混淆。(2)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3)容易与“堕”混淆。3(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

4、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4(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5(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6之:指量好的尺码之:到去之:指剑(1)(2)7(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8(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9(1)宁信度,无自信也。(2)从其所契

5、者入水求之。10(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 吕氏春秋察今 (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综合题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等第评定参考意见:优:郑人和楚人的共同点概括得正确,能准确举出现实中的例子,说得简要。良:郑人和楚人的共同点概括得正确,举出的例子尚可,但不够准确。中:分别说了郑人和楚人的特点,也能联系实际来举例。下:不会概括这两个人的特点,举例也不准确。古代寓言二则综合能力测试(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

6、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郑人买履选自_,作者_,_(朝代)人。2给下列字注音。履( ) 宁( )3解释字词。(1)履( )(2)操( )(3)宁( )(4)罢( )4翻译下列句子。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宁信度,无自信也。_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_(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编者是_。2为下列字注

7、音。坠( ) 遽( ) 契( )3解释下列词语。涉( ) 是( )遽( ) 求( )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5翻译句子。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参考答案(一)1韩非子 韩非 战国 2履(l) 宁(nng) 3(1)鞋子 (2)拿 (3)宁可 (4)集市已经解散 4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5启发人们要正确认识实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二)1吕氏春秋

8、 吕不韦 2坠(zhu) 遽(j) 契(q) 3渡江 这儿 急忙 寻求 4涉江者 代“舟” 5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6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古代寓言二则同步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自du( )其足 nng( )信 zhu( )于水 j q( )其舟2填空。郑人买履选自_,作者韩非,_时期哲学家,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置之其坐_至之市_及反_不亦惑乎_遽契其舟_4翻译句子。人曰:“何不试之以足?”_求剑若此,

9、不亦惑乎?_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_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02年浙江)北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北人:北方人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啖:吃。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 )或曰:“啖菱须去壳。”( )欲以清热( )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_8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_参考答案1度 宁 坠 遽 契2韩非

10、子 战国 法 吕氏春秋 吕不韦3同“座”,座位;到;到、等到;同“返”,返回;迷惑,糊涂;立即、匆忙;雕刻4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像这样去找自己的剑,不是很糊涂吗?5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6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7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8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

11、,应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学生只要求作如下之一概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将闹出笑话;学习(求知)要有诚实的态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无知(弱点)。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课内评估语段,回答问题。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

12、音。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2 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至之市()而忘操之()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而忘操之 (2)及返(3)遂不得履 (4)遽契其舟(5)何不试之以足 (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 翻译下列各句。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宁信度,无自信也。 是吾剑之所从坠。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 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1) 通(2)通6 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7 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外延读】拔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

13、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悯其苗( )揠之( )苗则槁矣(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悯长揠谓予趋槁非徒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返归取之其子趋而往视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A、相同,不同B、不同,相同C、相同,相同D、不同,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

14、何?6、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课外延读二】月怀一鸡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攘窃取、偷盗。斯那么就应该的意思。道个人的举止言行。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其:或:是:损:已:非义:2、下列对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请损之A、都相同B、相同相同C、相同相同D、都不相同3、翻译下列句子。是非君子之道。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片断作文训练】仔细阅读拔苗助长一文,试想假如宋人看到禾苗干

15、枯了,他会怎么想?现在根据人物性格特征,补写一段文字,着重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字数在100字左右。参考答案:【课文精读】1、dudsuljq2、量长短、量好的尺码自己、从到去、它(代“鞋”)3、操:拿,携带;及:到,等到;遂:终于;履:鞋;遽:立即;契:雕刻;以:用、拿;于:到。4、他先量好了自己的脚,却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宁可相信量好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5、“坐”同“座”、“反”同“返”。6、甲文标题是“郑人买履”,这个寓言讽刺了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的人。7、不能找到他的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

16、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课外延读一】1、mn y go2、悯:耽心、忧虑;长:生长、发育;揠:拔;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趋:赶去;槁:干枯;非徒:不仅只是。3、D4、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课外延读二】1、其:他的;或:有人;是:这(代词);损:减少;已:停止;非义:不符合于正当的事理。2、B3、这不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

17、如果知道这不符合正当的事理,那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待来年呢?4、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原谅自己,必将种下祸根。古代寓言二则一、文章内容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文学常识1、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三、语音1、先自度其足(du)2、

18、吾忘持度(d)3、遂不得履(su)(l)4、宁信度(nng)5、遽契其舟(j)(q)四、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2、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五、古今异义词六、词类活用七、一词多义1、度(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2)吾忘持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3)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2、之(1)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履)(3)至之市(到去)(4)入水求之(代指剑)3、置:郑人有且置(备办,这里当“购买”讲)履者而置(放)之其坐。4、市:至之市(集市)市(集市)罢。八、重点词语解释1、而忘操之操:拿,携带2、及反及:到,等到3、遂不得履遂:终于4、宁信度宁:宁可5、无自信也

19、无:不,没有6、遽契其舟遽:立即,匆忙。契:雕刻7、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8、不亦惑乎惑:迷惑,糊涂九、特殊句式十、朗读节奏十一、理解性默写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3、是吾剑之所从坠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7、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哪句?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3、郑人置履讲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

20、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办法的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十四、开放性试题1、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中。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请你再列举一些!*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2、你怎样看待郑人置履和刻舟求剑?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