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李家楼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字报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1457347 上传时间:2021-11-20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86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山西省太原市李家楼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字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山西省太原市李家楼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字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山西省太原市李家楼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字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李家楼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字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李家楼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字报告(9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i目目 录录前前 言言.10.1 任务的由来.10.2 方案编制的依据.10.3 方案的适用年限.2第一章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矿山基本情况.31.1 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31.2 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61.3 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9第二章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地质环境背景.172.1 自然地理.172.2 地形地貌.202.3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232.4 水文地质条件.322.5 工程地质条件.342.6 矿体(层)地质特征.352.7 矿山及周边其它人类工程活动情况.40第三章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413.1 评估范围和级别.413.2 现状评

2、估.443.3 预测评估.50第四章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654.1 分区原则及方法.654.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65第五章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715.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71ii5.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715.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72第六章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776.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776.2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81第七章第七章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经

3、费估算与进度安排.887.1 工程量估算.887.2 经费估算.907.2 进度安排.92第八章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938.1 保障措施.938.2、效益分析.94第九章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979.1 结论.979.2 建议.98附附 图图图号图号 序号序号 图图 名名 比例尺比例尺1 1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1/50002 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 1/50003 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部署图 1/5000附附 件件1.评价单位资质证书;2.报告编写人培训证书;3.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1前 言0.1 任务的由来为减少矿山建设及生产

4、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的顺利实施,促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 44 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关于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要求,*委托*承担*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工作,并按有关技术要求编制完成本方案。0.2 方案编制的依据 法律法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 年 11 月 24 日国务院第 394 号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2009 年 3 月 2 日国土资源部第 44 号令) ;土地复垦规定 (1989 年 1 月 1 日

5、国务院第 19 号令) ;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0 年 9 月 27 日); 规程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 (DZ/T223-2009)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试行)1995国土规字第 103 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 号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年 6 月(煤行管字200081 号通知)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18-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崩塌、滑坡、泥

6、石流监测规范(DZ/T021-2006);技术资料与文件2*、*及选煤厂改扩建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2009 年 5 月;采矿许可证,证号:1000000420071,国土资源部, 2004 年 12 月;“关于山西省河东煤田沙曲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国土资储备字【2005】154 号, 2005 年 7 月;山西省河东煤田沙曲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截止 2004 年 12 月 31 日),*, 2005 年 5 月;*土地利用现状图。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委托书。0.3 方案的适用年限据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 2

7、009 年 5 月提交的*、*及选煤厂改扩建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设计生产能力 500 万 t/a,矿井服务年限 120.3a,其中,第一水平服务年限 64.9a。考虑到第一水平服务年限较长(上组煤),下组煤的开采仅做了规划性方案。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总则,确定本次编制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适用年限为 65 年(基准年为 2009 年),每 5 年进行一次调整,本方案的适用期为 20102014 年。3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1.1 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1.1.1 矿山地理位置及交通*井田位于吕梁山脉西侧,地处*境内,井田走向长约10.1210.86km,倾斜

8、宽 5.328.18km,井田面积 73.98km2。井田行政区划属山西省吕梁市*管辖。矿井工业场地东距*城约 5km。井田地理座标为:北纬 371854373027,东经 11045331111941,井田境界拐点坐标见表 1-1。表 1-1 *井田境界拐点坐标表序号XY序号XY14152372.0019487260.00104143064.0019485833.0024148880.0019487910.00114143209.0019484742.0034148880.0019487300.00124142742.0019482089.0044143650.0019487300.0013

9、4144600.0019480700.0054144420.0019488700.00144152940.0019478700.0064143820.0019488630.00154152940.0019480000.0074143000.0019488444.00164152500.0019482500.0084141748.0019486544.00174152480.0019485000.0094142112.0019486333.00矿井批准开采 2#、3#、4#、5#、6#、8#、9#、10#煤,开采深度由 600m 至100m 标高。三川河在井田南部边界自东向西流过本井田,太(原)

10、军(渡)绥(德)国家级公路(307 国道)沿三川河北岸从本井田南部穿过,汾(阳)军(渡)高速公路与307 国道并行穿过本井田;孝(西)柳(林)铁路从南同蒲铁路介西支线的孝西站起,经中阳、柳林沿三川河北岸至沙曲井田穆村镇,全长 116km,现已运营,*井铁路专用线在其终点穆村站东端接轨,线路长 1.96km,在建的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沿三川河穿过沙曲井田,矿区公路、铁路交通方便。4图 1-1 交通位置图1.1.2 社会经济概况*所在*位于山西省中西部边缘,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与陕西省吴堡、绥德、清涧县隔河相望,东邻离石,北与临县交界,南与中阳、石楼接壤。 全县国土面积 1288km2

11、,辖 8 镇 7 乡,总人口 30.12 万。2008 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13.38 亿元,财政总收入 30.98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 11046.2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 3228 元。经济社会发展指数跃居全省第 9 位,在全国中部百强县(市)排第 65 位,并入围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的 100个中小城市行列。全县有耕地 62.2 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 32,农作物以小麦、谷子、高梁、玉米、大豆为主。名列全国“八大枣系”之首的“柳林木枣”成林面积 26.5 万亩,年产量 3000 万公斤左右。畜牧业较发达。*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蕴藏矿产 15 种,包括有烟煤、褐铁

12、矿、铝土矿、重晶石、黄铁矿、白云岩、石灰岩、耐火粘土、石膏、大理石、紫砂陶土、石英砂岩、高纯度石灰岩、膨润土伊利石粘土、煤成气等,矿产地 50 多处。全县储煤面积 800 多 km2,探明储量达 54 亿吨,远景储量 80 亿吨,其中被誉为“国宝”的 4优质主焦煤占 60%以上,为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主要工业有煤炭、电力、机械、化肥、水泥、石灰、陶瓷、制砖、食品加工等行业等。矿区范围包括薛村、贾家垣、穆村镇、柳林等 4 个乡镇 62 个村的土地,42 个村庄居民地,总人口约 20600 人,耕地总面积 51280 亩。经济类型以采矿业和农业为主。当地居民以农业人口为主,农作物主要为谷子

13、、高梁、玉米、大豆等,农村人均纯收入 400500 元。表 12 *矿区范围社会经济特征表类别特征描述备注村庄62 个村庄,4620 户,20600 人,耕地 53279.51 亩可能受采煤影响公路井田南部的太(原)军(渡)绥(德)国家级公路(307 国道)矿区内延伸 6.9km;可能受采煤影响5汾(阳)军(渡)高速公路矿区内延伸 50m,在矿区南侧外围延伸 6.5km。铁路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在井田南部延伸7km(在建) ;孝(西)柳(林)铁路在井田南部沿三川河延伸 4.5km;*井铁路专用线长 1.96km。可能受采煤影响工矿企业沿三川河建有柳林电厂、沙曲洗煤厂、南北工业场地及矿

14、山集中生活、办公区。可能受采煤影响1.2 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1.2.1 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成立于 1992 年,由原国家计委、能源部和山西省政府联合组建,国务院生产办公室批准成立。2001 年 2 月按照国务院国办通(2000)10 号文精神,改组为国有股份制企业,股东为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和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各持 50%的股份。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建设山西河东煤田的离柳矿区和乡宁矿区,建设大型、特大型矿井和选煤厂。根据华晋焦煤公司发展规划,至 2012 年,*井将达到 800 万 t。由于*井资源/储量与矿井服务年限严重不匹配、该矿井煤层瓦斯含量大、瓦斯压力大,面积过大不利于管理、

15、三川河两岸地面村庄、地面建筑密集分布,孝柳铁路、307 国道、正在建设的太中银铁路和汾军高速公路沿三川河两岸穿过本井田,煤矿为其共同留设的保护煤柱沿井田中部形成了一个宽约 2.3km 的保护煤柱带,将沙曲井田自然分为南、北 2 个区域。为此,2008 年中国国际咨询公司以咨能源20081301 号关于山西晋中煤炭基地离柳矿区总体规划的评估报告同意将沙曲井田划分为*、*。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 2009年 5 月提交的*、*及选煤厂改扩建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拟将沙曲井田沿南北走向方向中部,以三川河、孝柳铁路、307 国道、太中银铁路、汾军高速公路保护煤柱带为界划分为两个井田,保护煤柱

16、带以北为*井田,保护煤柱带以南为*井田;*和*利用原*井的生产系统严格分开后分别进行改扩建,其中,*利用原*180 万 t/a 的能力及部分生产系统扩建到 5006万 t/a;*利用原*120 万 t/a 的能力及部分生产系统扩建到300 万 t/a。*的前身沙曲煤矿始建于 1994 年 12 月,2004 年 11 月竣工投产。原矿井在北翼(即*井田)+400m 水平布置三条大巷,分别为胶带输送机大巷、辅运大巷和回风大巷,各条大巷大部分沿 5#煤层底板岩石布置,从井底车场向南延展长度约为 6800m.。井下煤炭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方式;辅助运输现采用调度绞车牵引矿车方式。矿山投产以来北翼主要开

17、采北一采区和北二采区,利用+400m 北翼大巷倾斜长壁布置。截止目前,北一采区已回采完毕 14101、14102、14103、14301 等 4 个 4#煤条带,北二采区已回采完毕 14201 一个 4#煤条带,根据华晋焦煤公司计划,目前生产工作面在北一采区 4#煤。综采一次采全高回采工艺,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采高约 4.2m,工作面长度 180m,工作面顺槽主要是“两进一回”布置。2008年北一采区产量约 150 万 t。根据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国土资矿评储字200548 号,*采矿许可证范围内(一矿、二矿井田)煤炭资源总量 218415.6 万 t,工业储量 214274.

18、6 万 t, 20052008 年共动用资源/储量 1052.7 万 t(一矿、二矿井田),沙曲井田(一矿、二矿井田)截止 2008 年底煤炭资源总量 217362.9 万 t,工业储量 213221.9 万 t。据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提交的*、*及选煤厂改扩建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2009 年 5 月),井田重新划分后,*井田范围内保有工业资源/储量 135283.52 万 t,设计资源储量为 110781.9 万 t,设计可采储量为 84230.92 万t。1.2.2 矿区周边矿井及小窑*井田北部以聚财塔断层与双柳井田相邻,南部为*,井田西部以采矿权边界与郭家沟井田相邻。沙曲井

19、田东部井田露头附近分布有 28个地方煤矿,其中在井田东及东北部与本井田相邻的地方煤矿有 9 个,分别为柳林煤矿、贾家沟煤矿、后山垣煤矿、刘家焉头煤矿、庙湾煤矿、康家沟煤矿,详见井田四邻关系图(图 12)。7柳林煤矿位于井田的东北角,面积 8.9436km2,其中本井田面积重叠部分约为3.5km2。开采 4#、5#煤层,生产能力 21 万 t/a,由于该矿生产历史较长,矿区内形成了较大范围的采空区。图 1-2 煤矿四邻关系图(示意图)贾家沟煤矿,位于井田外东北部,与井田东部边界相接,面积 2.089km2,开采4#、5#煤层,生产能力为 15 万 t/a。刘家焉头煤矿,与井田东部边界相接,面积

20、1.211km2,开采 4#、5#煤层,生产能力为 6 万 t/a。后山垣煤矿,与井田东部边界相接,面积 1.6862km2,开采 4#、5#煤层,生产能力为 6 万 t/a。店庙湾煤矿位于井田外东南部,与井田东南部边界相接,面积 1.9538km2,开采 4#、5#煤层,生产能力为 30 万 t/a。康家沟煤矿位于井田外东南部,与井田东南部边界相接,面积 2.089km2,开采4#、5#煤层,生产能力为 15 万 t/a。1.3 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矿山建设规模及服务年限矿山建设规模及服务年限井田进行重新划分后,*开采 2#、3#、4#、5#、6#、8#、9#、10#煤,*可采储量 842

21、30.92 万 t,设计生产能力为 500 万 t/a,服务年限为120.3a,其中,第一水平服务年限 64.9a。 工业场地布置工业场地布置*为在原*基础上进行的改扩建矿井,*现有包括主斜井、副立井、北翼进风立井、北翼回风立井、下龙花垣进风立井、下龙花垣回风立井在内的 6 个井筒,考虑到后期西部北五采区距离较远,设计后期在麻任村附近增设一个进风立井和一个回风立井。即*以 8 个井筒开拓全井田。8矿井地面总平面布置,受河流、铁路等自然条件限制,使矿井工业场地分为南、北两部分,三川河南岸为主斜井和选煤厂为主体的工业场地(亦称南工业场地);河北岸为副立井为中心的辅助生产、生活福利区场地(亦称北工业

22、场地)。北风井场地:位于副立井以北约 3.5km 的山丘上,布置有北风井场地,已建有北进风立井、北回风立井两个井筒,北进风立井尚无永久装备,现只担负部分北大巷和北一采区临时提升任务。下龙花垣风井场地:位于井田北翼下龙花垣村附近,距北工业场地副立井约6.6km,是矿井北翼通风系统改造工程新增的场地,场地内布置下龙花垣进风立井和下龙花垣回风立井两个井筒。表 13 *现有工业场地、井筒情况一览表场地名称井筒名称井筒特征功能及装备南工业场地主斜井净宽3.8m,斜长1383.0m,角度161400mm胶带输送机,煤炭提升、安全出口北工业场地副立井6.5,井深375.5m一宽一窄罐笼,升降人员、材料及设备

23、,进风井北进风立井6.0m,井深496.0m专用北三采区进风,无装备北风井场地北回风立井6.0m,井深495.0m专用北一采区回风,无装备下龙花垣进风立井8.0,井深611.0m1.5t矿车罐笼、梯子间,进风、提矸等下龙花垣风井场地下龙花垣回风立井7.0,井深583.0m梯子间, 回风、安全出口 开拓方案开拓方案煤层分组、水平划分及标高9根据煤层间距,设计全井田 8 层煤划分为上下 2 组,上煤组为山西组的2#、3#、4#(3#+4#)、5#号煤层,下煤组为太原组的 6#、8#、9#、10#号煤层。*改扩建井下开采水平划分是在目前生产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由于目前一水平+400m 水平已形成,因此

24、,设计维持现有水平划分不变,即全井田由两个水平开拓,一水平标高+400m,开拓上煤组 2#、3#、4#、5#煤层,二水平开拓下煤组 6#、8#、9#、10#煤层。采区布置+400m 水平三条大巷按现有的方位向北延伸至井田北部边界,+400m 水平大巷以东北三采区均利用+400m 水平大巷作为准备巷道倾斜长壁布置;在下龙花垣村附近,沿纬线 4149000 线附近向正西方向布置+400m 水平西辅运、胶带大巷,用于开拓北五采区。考虑到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5#煤层为突出煤层,根据“防突细则”的要求,一水平南北向、东西向大巷沿均 5#煤层底板岩石布置,大巷距 5#煤层间距不小于 5m,大巷平面间距

25、约 38m。*上煤组划分 5 个采区,分别为北一采区、北二采区、北三采区、北四采区、北五采区、其中北一、北三,北二、北四采区利用+400m 大巷两侧布置的倾斜长壁采区,北五采区利用+400m 西大巷双翼走向长壁布置。达到设计 500 万 t/a 生产能力时共布置 3 个采区,分别为北一、北三和北二采区,其中北一采区,保留原有 4#煤工作面的装备工作面开采 5#煤,生产能力为 200万 t/a;北三采区装备一个高产高效智能化工作面开采 4#煤层,生产能力为 250 万t/a;北二采区为开采保护层采区,装备 2#薄煤层综采回采工作面,生产能力为 50万 t/a。上煤组采区开采及接替关系:北三采区

26、4#煤层北三采区 5#煤层北二采区 4#煤层北二采区 5#煤层北一采区 4#、5#煤层北四采区 4#煤层北四采区 5#煤层北五采区 4#煤层北五采区 5#煤层北二采区 2#煤薄煤层综采北四采区 2#煤北五采区 2#煤北五采区 3#煤。*利用原有的 1 号、2 号、3 号井底煤仓,实现 2#煤、(3#+4#)与5#煤的分采分运,分别通过主斜井提升至地面煤仓。10*利用原有的 1 号、2 号、3 号井底煤仓,实现 2#煤、(3#+4#)与5#煤的分采分运,分别通过主斜井提升至地面煤仓。*开拓方式为立、斜混合开拓方式,倾斜长壁、走向长壁为主的采煤方法。井下煤炭运输采用带式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

27、车方式。北三采区工作面生产的煤炭经北三采区工作面胶带顺槽通过溜煤眼运至+400m水平北翼胶带大巷,该大巷运来的煤炭经主斜井运至地面;北一采区工作面生产的煤炭经北一采区工作面胶带顺槽通过溜煤眼运至+400m 水平北翼胶带大巷,该大巷运来的煤炭经主斜井运至地面。下组煤开拓方案下组煤约在 50 年后才开采,设计对下组煤规划了如下开拓方案。保持现有工业场地位置不变,主斜井和副立井不再延伸,在北进风立井和北回风立井井底车场附近掘进下组煤辅运暗斜井(倾角 6)、胶带暗斜井和回风暗斜井至+260 水平,然后布置井底车场、硐室及下组煤井底煤仓等。并布置+260m 水平北翼大巷向井田北两翼延伸,采区内布置上下山

28、巷道开采,工作面为走向长壁布置。下组煤采用+260m 一个水平开拓全井田下煤组,下龙花垣进、回风立井井底车场布置进、回风暗斜井与北五采区上山相连。北四采区在马塔村附近施工进风立井和回风立井。下煤组共划分为 5 个采区,分别为北一采区(下)、北二采区(下)、北三采区(下)、北四采区(下)、北五采区(下)。下煤组采区接替顺序为:北一(下)、北三(下)采区北二(下)、北四(下)采区北五(下)采区。井下煤炭运输采用带式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方式。图 13 *采掘工程示意图(1/10 万)井下开采井下开采*达到设计产量时,井下共布置 3 个采区、1 个 5#煤中厚煤层综采面、一个(3#+4#)煤

29、大采高综采面和一个 2#煤薄煤层综采面来保证矿井设计产量,11其中北一采区 5#煤综采工作面为利用原有设备布置;北三采区(3#+4#)煤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北二采区 2#煤薄煤层综采面为改扩建新增工作面。分述如下:北一采区考虑到北一采区 4#煤部分条带已回采完毕,其下的 5#煤已经被解放,具备增加产能的条件,另考虑到对 5#煤与 4#、2#煤进行合理配采,设计推荐移交北一采区 5#煤工作面。北一采区位于主井井底附近,为利用+400m 大巷布置的倾斜长壁采区,属矿井生产采区之一,采区南北走向长 1.653.7km,东西倾斜宽 12.4km,面积 5.765k m2,北一采区内可采煤层为 2#煤、3

30、#+4#合并煤层及 5#煤层;北一采区内 2#煤可采范围内厚度 0.721.25m,平均 1.02m,(3#+4#)煤层厚度 3.825.7m,平均4.2m, 5#煤层厚度 2.433.20m,平均 2.8m 左右;倾角一般 57,煤层顶板为砂质泥质、泥岩,其单轴抗压强度为 10.834.8MPa;煤层结构较简单。采区内可采储量 3394 万 t,该采区目前 4#煤已经开采完 1-4 条带,预计到本改扩建工程投产时,将有 6-7 个 4#煤条带回采完毕,设计在第二个条带布置一个 5#煤倾斜长壁综采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综采一次采全高回采工艺,区内后退式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综采工作面

31、长度为 180m。考虑到 5#煤已经被解放,煤层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已大幅度减小,设计工作面年推进度按 2800m 考虑,采区设计生产能力为 200 万 t/a,采区服务年限 12.1a。北三采区紧邻北一采区北侧,为本次改扩建新增采区,采区南北走向长 2.622.71km,东西倾斜宽 1.391.8km,面积 4.17km2,北三采区内可采煤层为(3#4#)煤合并层和 5#煤,采区内(3#+4#)煤层厚度 3.244.78m,平均 4.2m,倾角一般 57,煤层顶板以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底板主要为砂质泥岩、泥岩,其次为粉砂岩;采区内 5#煤层厚度 3.565.04m,平均 4.3m。*井现有的生

32、产采区生产实践表明,4#煤层及其顶底板均较软,属于“三软”煤层。根据北一采区的生产经验,设计北三采区内(3#+4#)煤层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大采高综采一次采全高回采工艺,区内后退式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北三采区综采工作面长度 260m、采高为煤层厚度,约 4.2m,设计工作面年推进度为 1800m。采区可采储量 3770 万 t,采区设计生产能力按 250 万 t/a 考虑,采区服务年限 10.8a。12北二采区2#煤薄煤层综采主要为开采保护层采区,该采区位于工业场地北侧、+400m 北翼大巷西侧,采区南北走向长约 3.75km,倾斜宽约 2.0km,面积约为 7.0km2,采区2#煤平均

33、厚度为 1.08m,倾角一般 57,煤层顶板为砂质泥质、泥岩,煤层结构均较简单。根据北二采区 2#煤层赋存情况,北二采区内 2#煤层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结合国内类似条件的薄煤层机械化开采经验,设计北二采区内 2#煤层采用薄煤层综采回采工艺,区内后退式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综采工作面长度为 150m, 设计工作面年推进度为 2200m。采区可采储量约为 900 万 t,由于受地面村庄及设施的影响,初期可开采的 2#煤面积约为 3.27 km2,可采储量为 420 万 t,采区产量 50 万 t/a,服务年限为 6a。巷道掘进*现有 2 个煤层综掘工作面、1 个大巷普掘工作面,为保证采区接替、

34、工作面接替和瓦斯抽采巷的需要,*扩建新增 5 个煤巷、半煤岩巷综掘工作面(其中 2 个在北三采区、3 个在北二采区)1 个岩巷普掘工作面(用于开拓掘进),达产时全矿井共有 9 个掘进工作面,矿井采掘比为 1:3。预计*井下矸石量为 20 万 t/a。分别通过下龙花垣进风立井和副立井提升至地面。 矿山固体废弃物堆放矿山固体废弃物堆放矸石处置及利用矿井改扩建期间(沙曲一、二矿)排放的矸石量为 58.52 万 m3,主要用于平整风井场地、铺筑路基等,剩余部分运至排矸场堆放。*生产期矸石排放量为 20 万 t/a,选煤厂洗选矸石 75 万 t/a,矸石处置方式:初期仍运至排矸场。一矿井下矸石经主场地原

35、有副立井和下龙花垣进风立井提升至地面。副立井提升至地面的矸石由矿井原有的矸石系统处理(杜峪矸石场、北风井场矸石场),一矿下龙花垣进风立井提升至地面的矸石采用矿车运输至下龙花垣风井场地排矸场处理。13杜峪矸石场位于杜峪村东侧,为一沟谷型排矸场,现阶段矸石主要用于充填沟壑造地,矸石充填过程应分层压实,待矸石堆至设计标高时候,矸石堆平整覆土进行绿化或造地;北风井场排矸场位于北风井场地东北侧,为一沟谷型排矸场,目前矿井矸石沿沟边排放。下龙花垣风井场地排矸场位于下龙花垣风井场地北侧,为一沟谷型排矸场,目前矿井掘进矸石沿沟边排放。根据离柳矿区总体规划,拟在*井附近建设 2150MW 规模的综合利用电厂,消

36、耗洗选矸石 98.39 万 t/a,煤泥 46.20 万 t/a。可使*井及选煤厂的洗选矸石、煤泥得到综合利用。*后期产出的矸石大部分将送往电厂进行综合利用。锅炉灰渣和生活垃圾处置沙曲一、二矿目前锅炉灰渣产出 70t/d,生活垃圾 11.56t/d,均运至矸石场统一填埋。预计改扩建工程实施后新增锅炉灰渣 673t/a,生活垃圾 537 t/a,后期锅炉灰渣可用于矿区水泥厂及建材厂作生产原料进行综合利用。主要建筑物及作业场所安置垃圾桶,定点收集垃圾。配备垃圾车,垃圾定期运至当地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中转站。 矿坑排水及处置情况矿坑排水及处置情况目前一、二矿矿井水均提升至南工业场地,正常情况下总排水量

37、 1095 m3/h,排水设备每天工作时间 1216h。南工业场地现有 Q=160 m3/h 的矿井水处理站,使用情况正常, 现有废水处理及排放情况统计见表 14。改扩建工程拟新建矿井水处理站,设计采用超精密煤泥水净化器处理工艺。新建矿井水处理站正常处理能力为 1100m3/h,每天工作 14.3h。满足改扩建后矿井排水处理要求。矿井水处理后首先回用于井下洒水、绿化洒水、洗煤厂生产补水、瓦斯电站循环冷却补充水、黄泥灌浆站用水等矿井内部生产,多余矿井水回用到柳林电厂,使处理后矿井水全部回用,不排放。*改扩建工程新增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小,矿山矿现有一座 240 m3/d处理规模的生活污水处理站,改扩

38、建后满足沙曲一、二矿新增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 Q=30m3/h,每天运行 18h,最大处理能力为 720m3/d(表 15)。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要求。生活污水达标处理后全部回用到矿井黄泥灌浆站用水,不排放。14表 14 现有废水处理及排放情况(沙曲一、二矿)名称主要污染物处理情况矿井水SS正常涌水量为140m3/h,最大涌水量为210m3/h,主井设置有规模为3000 m3/d矿井水处理站,处理工艺为穿孔旋流反应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洗煤厂生产补充用水主井场地生活污水BOD5,CODcr污水量约186 m3/d,洗煤厂附近设置有规模为240 m3/d生活污水处理站

39、,处理工艺为二级生化处理(生物转盘),处理后回用于洗煤厂生产补充用水副井场地生活污水BOD5,CODcr副井场地和联合居住区的生活污水进入位于付井场地西南规模为3000 m3/d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工艺为二级生化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污水处理后用于农灌或排入三川河洗煤厂煤泥水SS煤泥水闭路循环,不外排表 15 *改扩建工程废水产生(新增)情况一览表 类 别产生量主要污染物产生浓度或强度井下涌水一矿正常涌水量360m3/h,最大650m3/h;SS=200800mg/LCOD=90600mg/L矿井水处理后首先回用于井下洒水、绿化洒水、洗煤厂生产补水、瓦斯电站循环冷却补充水、黄泥灌浆站用水等矿井

40、内部生产,多余矿井水回用到柳林电厂,使处理后矿井水全部回用,不排放。15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2.1 自然地理2.1.1 气象*属温暖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内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大;夏季短而炎热;秋季温度适中多雨,常阴雨连绵;冬季寒冷干燥,多西北风。气温历年平均 10.50C,一月份最冷,平均最低气温7.00C,七月份较热,平均最高气温 22.70C;19582006 年 49 年平均降雨量为 494.0mm,雨水一般集中在 7、8、9 三个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 67.5。历史上年最大降水量 632.0mm(1978 年),日最大降水量 90.6mm(1977 年

41、 8 月 5 日),一小时最大降水量 49.3mm(1994 年 8 月 5 日 20:5221:52),十分钟最大降水量 28.6mm(1994 年 8 月 5 日 21:),年平均蒸发量为 1901.0mm,历年冻结厚度70.0cm,一般 11 月底封冻,2 月下旬解冻,封冻期约 110 天,无霜期历年平均 200天左右。2.1.2 水文*境内主要河流为三川河、留誉河、屈产河,均属黄河一级支流。三川河是井田内唯一河流。三川河的上源是北川河、东川河和南川河,在离石交口镇汇合后,称为三川河(柳林段又名清水河),流经方山、离石、中阳、柳林四县市,于石西镇西的两河口入黄河。干流全长 168km,河

42、床比降 4.14%,流域面积 4161km2。三川河*境内全长 78km,河床比降 0.38%,流域面积 925.5km2,河谷宽度5001200m。三川河由井田南部流过,井田内径流长度约 8km。三川河长年流水,据井田以西的后大成水文站 19561980 年观测资料,三川河平均年径流量 2.88 亿m3,平均径流模数 2.23L/s.km2,洪水期最大流量为 2260m3/s。最高洪水位标高南侧(主斜井场地)+768.14+771.96m、北侧(副立井场地)+763.59m。柳林泉以泉群的形式出露于井田东南界外三川河两岸,属于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内出露的上升泉。在东起寨东,西至薛家湾近 2km

43、的河谷中,泉水呈集中和分散状16出露,大小泉点近百个,向三川河排泄。泉水出露高程 790801m,据 19831991年长年观测资料,平均流量为 2.53m3/s,最大流量 6.17m3/s。井田内其余沟谷平时无水,只有在雨季才有短暂水流汇入三川河或直接流入黄河。2.1.3 土地类型与植被矿区范围包括薛村、贾家垣、穆村镇、柳林等 4 个乡镇 62 个行政村的土地,矿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可归并为 7 类(表 21)。表 21 *矿界内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亩乡镇穆村镇贾家垣乡薛村镇柳林镇合 计村庄穆村一村、穆村二村、穆村三村、杨家坪、杜家湾、高明、张家山、安沟、堡上、沙曲、康家沟等11个村及工矿、

44、政府驻地贾家垣、柿则垣、阎家山、后崖底、红管、冯家畔、龙花垣、大耳上、梁家渠、下龙花垣、龙沟、北李家垣、韩家峪、曹家沟、冯家沟、杜家峁、李家焉、王家沟、李新村、马塔、西刘家山、冯家塔、北洼、黄腰渠、车家塔、冯家崖底、大草圪堆、郭家庄、白地峁等29个村及乡农场薛村、薛家垣、小李家垣、董家庄、焉哉、新庄、大中咀、双则、车家庄、港村、焉头、斜则、高家庄、大风山、郝家津、郭家山上、李家沟、北焉、任家塔等19个村及工矿、政府驻地等后山垣、庙湾、杜家湾等4个村及工矿、政府驻地等面积百分比(%)耕地8288.5928843.3815829.16318.3853279.51 48.01园地250.062891

45、.8322.63164.492.85有林地2298.8411212.684237.1333.8717782.52 16.02人工草地72.18201.75190.27464.20.42居民区1470.723415.551783.2237.226706.716.04工矿用地2645.86108.5696.972851.392.57其它非耕地4449.4612514.629438.85317.0926720.02 24.08合 计19475.7159079.7631609.8803.53110968.8100备注:地类面积为图斑面积,耕地未扣除田坎、零星地类、现状地物等。本方案使用上述统计数据进行

46、分析17图 21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耕地:大部分为旱作耕地,分布于坡度较缓的山梁及宽缓沟谷中,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面积 53279.51 亩,占矿区面积 48.01。有林地:包括疏林地、幼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等,树种为松、柏、刺槐、杨树。面积 17782.52 亩,占矿区面积的 16.02%。园地:主要果木为枣类等,面积 3164.49 亩,占矿区面积的 2.85%。人工草地:面积 464.2 亩,占矿区面积的 0.42%。农村居民地及工矿用地:区内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约 6706.71 亩,工矿及政府驻地占地面积 2851.39 亩,二者合计占矿区面积的 8.61%。荒地、裸土(岩)地、水体等

47、其它非耕地,面积 26720.02 亩,占矿区面积的24.08%。矿区自然植被覆盖率低,在裸土(岩)区,夏秋季节,草被泛绿,稍有生机,春冬季节,草木枯死。 照片 1:矿区中耕地多位于梁顶 照片 2:未成林造林地2.2 地形地貌井田位于吕梁山脉中段西部,为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类型,依形态分为侵蚀地形和堆积地形。侵蚀地形表现为侵蚀切割强烈的梁峁状黄土丘陵,冲沟密集而狭窄,形状多呈“V”字型,较大的沟谷多呈 NNWSSE 向展布,冲沟与黄土梁、峁相间分布,并发育黄土陡崖、黄土残柱及黄土陷穴等微地貌。堆积地形主要发育在井田南部的三川河河谷及较大的沟谷中,为冲、洪积堆积,三川河河谷中发育有、级侵蚀阶地,第

48、四系沉积物厚 510m。井田地形总的趋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三川河河谷是一个低凹地带,地形标高一般为 750750m,最高点在东北部山梁,高程 1037.0m,最低点位于西部矿界西南部三川河河谷,标高 750.00m,一般相对高差 100200m,最大高差 287.0m。18照片 3:矿区地貌纵观井田沟谷分布,较大的沟谷为:井田南部宽缓的三川河谷,及王家沟、马家塔沟、冯家塔沟等(图 22)。三川河谷位于井田南部,自东向西流向黄河,纵坡降 0.38%。王家沟自东南向西北穿越矿区中部,沟谷长约 7.4km,纵坡降 2.6%,流域面积10.1km2,相对高差 352m。马家塔沟由东南向西北穿越矿区中

49、北部,沟谷长约 5.6km,纵坡降 2.6%,流域面积 8.1km2,相对高差 319m。冯家塔沟由东南向西北穿越矿区北部,沟谷长约 9.2km,纵坡降 2.6%,流域面积 16.1km2,相对高差 360m。上述河谷剖面形态以“V”型谷为主,下游宽缓处剖面形态为“U”型,河谷两侧边坡坡度一般 2540,局部地段地形陡峭,地表残坡积层厚 510m,区植被覆盖率较低,一般 1030%,沟谷切割深度:主沟 50250m,支沟 20100m。图 22 *矿区地形略图2.3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2.3.1 地层岩性井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河东煤田中段,井田内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

50、s)、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井田内地表只出露下石盒子组及以上地层,其余出露于井田以东。根据地表及钻孔揭露资料,将井田地层分述如下: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19出露于井田以东,与下马家沟组整合接触。本组共分三段:下段为灰、灰白色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厚 2753m,平均厚 48m;中段为青灰、灰黑色中厚层石灰岩、灰白色白云质灰岩、豹皮状灰岩,厚 110159m,平均厚 122m;上段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

51、白云质灰岩、豹皮状灰岩,夹白云质泥灰岩及泥质白云岩,厚 6173m,平均 72.7m。中统峰峰组(O2f)出露于井田以东,与下伏上马家沟组整和接触,本组厚 103.54147.41m,平均 124.16m。下、中部多为浅灰、灰白色角砾状泥灰岩、砾屑灰岩,夹薄层白云质灰岩及铝土质泥岩,含不稳定的近似层状、透镜状细晶石膏 23 层,厚 17m,或为巨厚层状的泥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石膏层混生,并有纤维状石膏脉充填于不规则的裂隙中,石膏脉宽 0.55m,统称为石膏带。上部为中厚巨厚层状灰白、深灰色微晶石灰岩、薄层状黑灰色泥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砾屑泥灰岩,局部夹薄层含铝质泥岩。本组变形层理及岩溶、裂隙

52、较发育,地表见岩溶溶洞,钻孔中溶孔直径 13cm。产头足类化石。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出露于井田以东的沟谷中,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本组厚 16.2939.00m,平均 27.37m,北部较薄,向南增厚。本组岩性分为两段:下段岩性为铁铝岩段,厚 016.29m,平均 4.29m。其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呈透镜状鸡窝状,厚 04.90 一般 1m。地表多为褐铁矿,钻孔揭露为深灰、褐灰色铝土岩(G 层铝土岩)及黄铁矿。上段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深灰色铝质泥岩、粉砂岩夹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灰岩及煤层,灰岩 03 层,本段厚 8.8132.17m,平均厚 21.70m。上统太原组

53、(C3t)本组零星出露于井田以东的一带沟谷中,底部以 K1砂岩与下伏本溪组分界,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 81.02116.76m,平均 96.22m,厚度变化为中部厚,西、南薄。根据岩性特征,本组可明显分为三段:下段(C3t1):由 K1至 8 号煤层顶,厚 37.3370.55m,平均 52.70m。底部砂岩为灰、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含岩屑、白云母,含黄铁矿及泥质包体,接触20式铁-泥质及少量钙质胶结,具交错层理和缓波状层理,厚 0.3217.33m,平均厚4.81m。其上为一套灰、灰黑色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的碎屑岩段,夹 02 层不稳定的生物碎屑灰岩(L0)及薄层铝质

54、泥岩,含煤 37 层,其中8、9、10 号煤层为全区可采或局部可采的主要煤层。中段(C3t2):由 L1灰岩底至 L5灰岩顶,厚 25.66-57.76m,平均 36.21m。岩性由 35 层深灰色生物泥晶(微晶)石灰岩夹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少量薄层粉-细粒砂岩和煤层组成。石灰岩 L5、L4层位稳定,L1、L2多合并为一层;本段所含的 6 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7 号、7 下号煤层为不稳定煤层。上段(C3t3):由 L5灰岩顶界至 K3砂岩底,厚 013.93m,平均 6.62m,为深灰 -黑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夹薄层铝质泥岩和薄煤层(6 上),本段底部泥岩中含动物化石。

55、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为井田内另一主要含煤地层,底部以 K3砂岩(相当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全组厚 42.8979.92m,平均厚 60.80m,其变化为东南、西北部较厚,中部较薄。岩性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含煤 510 层,其中 2 号、3 号、4 号、5 号煤层为稳定可采或局部可采的主要煤层,井田北部 3 号、4 号煤层合并,称为 3+4 号煤层。5 号煤层顶板为黑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富含黄铁矿结核,我们称之为“海相泥岩”该层产丰富的动植物物化石。下统下石盒子组(P1x)零星出露于井田东部,以 K4砂岩连续沉积于山西组之上,厚66.121

56、02.18m,平均 81.93m。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下部偶夹 12 层煤线。底部 K4砂岩为灰白-深灰色中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厚0.5521.70m,平均厚 5.41m。向上为灰色、绿灰色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深灰黑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21上部为灰绿色细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夹灰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顶部为一层灰白浅灰色铝质泥岩(桃花泥岩),富含铁质鲕粒及结核,露头上常呈网格状褐红色褐铁矿细脉,可作为上、下石盒子组分界的辅助标志。上统上石盒子组(P2s)全组厚 269.70457.40m,平均 371.00m。以 K6 砂岩连

57、续沉积于下石盒子组之上,主要由灰色、灰绿色、灰紫色、紫红色、紫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由下向上紫色渐深。全组分为三段。下段(P2s1):主要为灰绿色、灰白色砂岩、粉砂岩与杂色、深灰色及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厚 121.00156.90m,平均 137.13m。下部以砂岩为主,底部砂岩 K6 厚 1.2523.57m,平均 10.06m,为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孔隙式胶结,碎屑颗粒多呈点-线接触。本段产羊赤类化石。中段(P2s2):厚 73.67116.23m,平均 91.40m。主要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夹灰色、绿灰色砂岩及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多呈团块状,水平层理发育,夹泥岩条带

58、,层面上有云母片;砂岩横向不稳定;底界砂岩为黄绿色厚层状粗中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上段(P2s3):厚 102.00184.30m,平均 142.58m。以紫红、蓝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色、灰绿色砂岩及燧石条带。砂岩中多含长石,胶结疏松,易风化成浅灰、灰白色碎屑,出露于泥质岩中,是本段的特征标志;泥质岩厚度较大,为紫色、蓝灰色夹灰色、灰绿色条带。底部砂岩 K7厚 2.3910.52m,平均 6.83m,为浅灰-灰绿色厚层状含砾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砾石成分为石英岩及燧石。本段中上部含结核状锰铁质砂岩。露头顶部常见一层黄色砂质泥岩,可作为K8 的辅助标志。上统石千峰组(P2sh)厚 101.

59、00193.50m,平均 141.07m。以 K8砂岩连续沉积于上石盒子组之上。岩性以紫红色、深红色、红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不稳定浅红色中-细粒长石杂砂岩,上部泥质岩中含丰富的似层状、透镜状钙质结核。22底部砂岩 K8厚 7.5016.00m,平均 11.71m,为浅灰绿色、灰白色间紫红色厚层状含砾中粗粒长石杂砂岩,底部含砾石,夹透镜状紫红色砂质泥岩。本组以其色调鲜艳为特征。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出露于井田西北边界聚财塔断裂带之间和西南侧沟谷中,最大出露厚度 409.80m,以 K9砂岩连续沉积于石千峰组之上。本组岩性主要由浅灰紫、灰红色薄层、中厚层及厚层状细粒长石杂砂岩,夹紫红色

60、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数层不稳定的透镜体,砂岩中含磁铁矿条纹条带。层理很发育,具交错层理,变形层理和水平层理,岩层常呈薄板状。层面上可见波痕、泥裂及印模等构造。下部普遍具有浅色钾长石质胶结物集合而成的斑状构造,底部夹砾岩薄层,上部含同生砂岩球,夹多层紫红色粉砂岩及砾岩透镜体。底部砂岩 K9厚 6.0032.00m,平均 19.00m,为浅红、浅灰红色中厚层状铁质细粒长石砂岩,具小型交错层理。新生界上第三系上新统(N2)井田内分布广泛,出露于冲沟中,厚 4.0094.50m,平均 32.73m,分上下两部分:保德组(N2b):底部为沙砾岩层,厚 018.00m,平均 2.84m,与下伏地层呈角

61、度不整合接触,砾石成分以砂岩为主,少量为灰岩、伟晶岩、石英岩、角闪岩,砾径 210cm 为主,大者 50cm,棱角状至圆状,孔隙式砂质钙质充填;其上为棕紫、棕红色及黄红色的粘土、砂质粘土、钙质粘土夹砂砾石层,含大量钙质结核。本组含化石: Hipparion sp. 三趾马 Chilotherium sp.齐鲁兽 静乐组(N2j):与下伏地层保德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以紫红色、红色粘土为主,夹数层钙质结核层,粘土中含豆状锰铁质结核。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即“离石黄土”。广泛分布于井田内沟谷两侧,厚 2.50140.00m,平均27.28m,主要由浅红、黄灰色砂质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组成,底

62、部常有一层砂砾石层,厚 011.20m,平均 5.07m;下部含 26 层古土壤及小型钙质结核和冲积小23砾石;上部为红黄土,夹土壤层及小型钙质结核,发育垂直节理,地貌上多形成陡壁、黄土株等。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既“马兰黄土”。广泛分布于黄土梁、峁、垣顶部、河流三级阶地上部和河流二级阶地,厚 040.00m,与下伏离石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由浅灰黄、浅黄、棕黄色砂质粘土、粉砂土、亚砂土组成,颗粒均匀,结构疏松,具大孔隙,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黄土陡壁。第四系全新统主要分布于三川河河谷、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上,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为近代河流冲积层。由不同时代的沙、砾、泥质碎屑组成,一般厚

63、 10m 左右,富水性较强。井田煤系地层综合柱状见图 23。2.3.2 地质构造区域构造特征本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边缘,区域构造单元属晋西挠褶带中部,岩层总体上呈南北向,向西缓倾斜。离柳矿区位于离石柳林东西向构造带,由于受印度洋板块及太平洋板块的推挤作用,造成本区东西向构造应力不均衡,产生了以离石柳林聚财塔东西方向为转折、弧顶向西突出的弧状褶皱,及离石鼻状构造。中部王家会背斜将本区分隔成离石中阳向斜煤盆地和三交柳林单斜煤产地;东北鼻状构造与离石盆地相接部位,发育有一系列近南北或北北东向的断裂、褶皱构造。在鼻轴部位,由于张力作用的结果,产生了东西向的聚财塔断裂带。地表未见陷落柱,仅三川河附近钻

64、孔中发现有陷落构造。未见岩浆活动。区域地质构造见图 24。24 地层单位柱状煤层编号平均层厚岩 性 描 述深灰色粉砂岩,薄层状水平层理.1234566下78910浅灰色石英细砂岩,泥质胶结灰色泥岩,水平层理深灰色粉砂岩煤,条带状结构浅灰色细粒石英细砂岩煤,半亮型煤,层状构造深灰色泥岩,富含植物根部化石灰色粉砂岩,薄层状,水平层理。灰色石英细砂岩,中厚层状深灰色粉砂岩,薄层状,水平层理。浅灰色石英细砂岩,厚层状,层理发育深灰色砂质泥岩,薄层状。煤,半暗型煤,均一状结构。深灰色泥岩,薄层状。煤,褐色条痕,条带状结构黑灰色含炭质泥岩灰色细粒石英砂岩,厚层状,交错层理。灰黑色泥岩,薄层状,水平纹理煤,

65、条带状结构,内生裂隙发育黑灰色泥岩,质地细密深灰色泥灰岩,厚层状浅灰色泥灰岩,厚层状煤条带状结构深灰色粉砂岩,水平层理浅灰色石英细砂岩,泥质胶结。深灰色粉砂岩,水平层理煤,褐色条痕,层状构造灰黑色铝质泥岩,层面光滑黑色炭质泥岩,薄层状深灰色粉砂岩,水平层理黑灰色炭质泥岩,薄层状灰白色石灰岩,厚层状,煤,条带状构造,内生裂隙发育深灰色泥岩。浅灰色石英细砂岩,厚层状,泥质胶结,质地疏松。浅灰色粉砂岩,薄层状浅灰色粗粒石英砂岩,厚层状,泥质胶结灰白色灰岩,厚层状,煤,条带状构造。黑色炭质泥岩,夹有煤线。黑灰色泥岩,薄层状,煤,条带状构造,质地松软,黑灰色泥岩,薄层状,煤,玻璃光泽,光亮型煤,层状构造

66、浅灰色石英中砂岩,厚层状L1L4L50.89(m)1.052.982.730.813.911.391.664.502.202.601.110.742.930.832.001.001.100.804.191.541.055.800.678.812.004.010.890.801.060.231.060.351.002.705.870.441.256.044.700.805.610.400.424.643.25图 2-3 *井田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25图 2-4 离柳矿区构造纲要图矿区构造井田位于离柳矿区西部,三交柳林单斜含煤区中南部,为一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西向为主,倾向南西,地层倾角平缓,一般为 315,局部地段受小褶曲及断层影响可达 1823。井田内以宽缓的小型褶曲构造为主,断层稀少且断距小,仅井田北界为一地堑式断裂带。地表未见陷落柱,仅三川河附近 4 个钻孔见陷落构造,井田构造属简单型。褶曲褶曲轴向以北北西和近东西向为主,延伸长度超过 500m 的有 5 条,其特征见表 22。表 22 井田主要褶曲特征表序号名 称位 置产 状延伸长度(m)1S2背斜聚财塔南断层南侧轴向近E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