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2)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41446966 上传时间:2021-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送东阳马生序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送东阳马生序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送东阳马生序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 (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送东阳马生序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点。 (二)了解赠序的文体知识,学习本文通过对比阐发主旨的写法。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的谆谆教诲,感受作者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省义乌县一带)人。明初文学家。他幼年家贫,学习十分刻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借口父母年迈辞不就职,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朱元璋让他为太子讲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

2、撰写,被认为是“开国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被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文章内容深广,辞采丰富,闲雅从容,善于变化,又以传记文学最为出色,能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代表作有王冕传等。宋濂一生勤奋好学,“未尝一日去书卷”,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读书。著有宋学士文集。 (2)文体知识 古代的赠序与序言不同。赠序是友人临别时所写的赠言,多用“送序”为题。如柳宗元的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东阳马生序即是“送给东阳县姓马的年轻人的临别赠言”。序言则是作者或熟悉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的人写在

3、书前面的话,多是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过等方面的内容。 三、自学检测 1给划线的字注音 余幼时即嗜学( ) 不敢稍逾约( ) 或遇其叱咄( )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负箧曳屣( ) 足肤皲裂而不知( ) 媵人持汤沃灌( ) 以衾拥覆( ) 右备容臭( ) 烨然若神人( ) 2、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 假借: 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 致: 益慕圣贤之道。 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 游: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 请: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支: 汤: 乃: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绮绣: 假诸人而后见也。

4、假: 诸: 之弗之怠当余之从师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以以衾拥覆 生以乡人子谒余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俯身倾耳以请 以中有足乐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并译成现代汉语。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四讨论探究 1、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 (3)诵读策略:指

5、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 5讨论活动 (1)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 明确: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缘起和意图。同乡的年轻后生马君则来拜访“我”,因觉其“善学”,在他将回乡省亲之际,作者作了这篇临别赠言,目的在于勉励马君则进一步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提出告诫。 (2)活动策略 抓住关键词“善学”。“是可谓善学者”的结论的得出有三个依据:一、同辈的评价“流辈甚称其贤”;二、“善学”的结果,“辞甚畅达”;三、“与之论辩”时的表现“言和而色夷”。 结尾交代写作意图,是“赠序”的文体特点。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力

6、争成诵。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诵读课文 要求:请学生自己高声朗读课文第1段,边读边圈出仍有疑难的词句和感触最深的句子。 2讨论交流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清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质疑活动 活动策略: 鼓励大胆质疑和相互交流释疑,以解决语言上的一些难点和重点;巩固前一堂课所学知识,落实翻译任务。 余幼时即嗜学。 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很冷,砚台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从不(因此)对抄书有所懈怠。 未尝稍降辞色。 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援疑质理。 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询问道理。 盖余之勤且艰

7、若此。 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交流感受 第1段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活动策略: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交流可围绕下列几方面进行: 第一,幼时求学的情形。面对“嗜学”与“家贫”这一对矛盾,作者的勤苦求学令人感动。借书抄录,手自笔录,虽苦不怠,走送不逾期,结果是“遍观群书”。 第二,成年后求师的情形。这一层着重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在老师面前还要毕恭毕敬,“立侍

8、左右”、“俯身倾耳”地求教,“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第三,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行走于“深山巨谷”,冒着“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支僵劲”形象地写出了长途跋涉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 第四,求学时的生活情况。衣食粗劣不堪,生活极其简朴,但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 第五,作者“勤且艰”的求学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是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作者现身说法,用自身的实例不仅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作者对青年人的期望之殷切也由此可见

9、一斑。 这一段结构层次较清楚,在交流谈论过程中可理清本段的层次关系。 第一层幼时求学(开头至“余因得便观群书”) 第二层成年求师(“既加冠”至“卒获有所闻”) 第三层跋涉艰难(“当余之从师也”至“久而乃和”) 第四层简朴生活(“寓逆旅主人”至“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第五层勤奋艰苦(最后一句) 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活动策略: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想准确生动地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二)研读探究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听读的同学思考如下问题:(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

10、什么?(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2学生活动要求:结合自己读的感受,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辅助策略:理清层次,注意与第一段的对照。 3讨论交流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明确: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禀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11、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经过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明确: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是否专。这一段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学习条件好,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因而应多反省,知警惕。 (三)提高升华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作者所提倡的刻苦向学和诚恳专一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 活动要求与策略: 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谈自己独特的认识。要求阐述观点时要备足理由。 (四)活动总结 1活动方式 教

12、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主题方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本文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技巧:对比的手法 (五)课外迁移 1古人“嗜学”的事例很多,试搜集一两个,并与同学交流。 2课外阅读清朝文学家袁枚的黄生借书说,巩固对古人苦读精神的认识。 (六)拓展训练 补出下列语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明确:先达、余、余、余、余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借书手自笔录不稍逾期 勤且艰若此叩问援疑质理色恭礼至 从师负箧曳屣足肤皲裂对比 寓旅再食敝衣中有足乐 业精德成勤苦专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