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生错误”生成教学资源

上传人:卢****6 文档编号:41430021 上传时间:2021-11-2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巧用“学生错误”生成教学资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巧用“学生错误”生成教学资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巧用“学生错误”生成教学资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巧用“学生错误”生成教学资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用“学生错误”生成教学资源(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巧用“学生错误生成教学资源摘要:以一道高三化学模拟题的分析和加工为例,巧用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生成高三复习课的教学资源。具体做法为: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梳理知识,然后以教材中的素材为背景,将试题进行整合,开展变式训练;去芜存菁,对试题再改编,为下一届高三备考所用。关键词:学生错误;教学资源;变式训练;高三复习文章编号:10056629202190038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学生进入高三要进行大量的试题训练、经历屡次大小考试,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再针对试题的难点和易错点,开展变式训练是我们常用的复习策略。笔者认为,学生在考试中出现

2、的错误是我们高三复习课的珍贵资源,教师要“借题发挥引导学生找出知识上的漏洞、挖掘课本上的素材,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再把相关知识的试题进行优化整合、合理变式,使我们的检测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本文以2021年朝阳区第一次理综模拟考试第26题为素材,通过课前分析试题的考点和答题状况,课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拓展,并及时开展了变式训练,旨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总结表述能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之后,笔者又将试题进行改编,为下一届高三备考所用。1试题考点和答题状况分析试题答题情况调查分析的样本是笔者任教的两个平行班的全体学生。原题:2021年朝阳一模T2614分:Cl

3、2、漂白液有效成分为NaClO在生产、生活中广泛用于杀菌、消毒。1.1试题的考查内容及方向此题以氯水、氯酸钠为素材,重点考查了氯化钠的电解、氯水的漂白原理、铁制品的电化学腐蚀、化学反应的程度大小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知识;考查面比较广,考查方式比较新颖。1.2答题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问题1:“解释不直接使用氯水而使用漂白液做消毒剂的原因。大多学生能答出:“在使用氯水过程中会有氯气逸散造成污染,“次氯酸钠的储存比氯水方便,“次氯酸钠的稳定性比氯水好等,只有少局部学生能把“K2K1,反应的有效成分比反应的有效成分大也答出来,所以大多数学生只得1分。

4、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试题的设问没有明确说明答出几条理由,所以学生挑选最熟悉的作答;二是试题没有明确提醒学生“根据以上信息解释;三是学生没有灵活的领悟能力,不知道应该在该题展示的语境下做题;四是知道利用K2K1这一重要信息,但是表达不准确。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一是教材上没有这个反应,且该题没有对相关产物进行提醒;二是学生不善于利用教材所学的次氯酸分解、氯酸钾分解等知识进行类推;三是次氯酸钠的分解反应确实复杂,出现不同的答案可以理解。问题3:“48d,中NaClO=mol/Ld。该设问在整套试卷中得分率最低,能拿到2分的学生不到1/4。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局部学生习惯性地在理综考试中,感觉计算难而主动

5、放弃;其次是该题以质量分数的变化为条件来计算反应速率,此种形式的训练比较少;再者学生对于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不熟练,且未关注到“溶液的密度为1,忽略溶液体积变化等重要条件,导致不会做。2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环节1精细阅读,引领学生分析错因1是否认真解读了试题意图?例如:“解释不直接使用氯水而使用漂白液做消毒剂的原因。教师引导:是否关注到该设问是在什么环境下提出的?如何利用题给信息作答?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是代表化学反应的快慢还是化学反应的程度?两个反应程度的大小与试剂的消毒效果有什么关联?2是否能借助已有知识对陌生知识进行解答?例如:“NaClO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教师引导:教材中和试题

6、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NaClO如何分解,但能否从次氯酸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来推测NaClO分解可能生成氯化钠和氧气?当然,NaClO在一定温度下也可以按照歧化的方式分解生成氯化钠和氯酸钠。3是否关注到题给信息和设问中的关键条件?例如:“48d,中NaClO=mol/Ld。教师引导:该步骤研究的是漂白液的稳定性,图像展示的是漂白液在放置过程中NaClO的质量百分含量的变化,如何利用质量分数的变化计算出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是此题的关键,所以要从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这两个物理量的换算公式中寻求突破,再借助“常温下漂白液的密度约为1g/cm3,且变化忽略不计这一关键信息,求出物

7、质的量浓度的变化:c=100016.5%-5.1%/74.51,进而计算出速率。环节2借题发挥,引领学生挖掘课本素材人教版教材对氯水作消毒剂的缺点有明确陈述,同时对“漂白液的稳定性以及“NaClO的分解等问题也有提示。?化学1?P8485内容摘录如下:最初,人们利用氯气作漂白剂,但因其溶解度不大、生成的HClO不稳定,难以保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在常温下,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可以得到以NaClO为有效成分的漂白液。NaClO虽然也会分解,但它的水溶液在低温下存放三年才分解一半左右,比HClO稳定得多。将氯气通入冷的消石灰中即可制得以CaClO2为有效成分的漂白粉。当学生在教师的

8、引导下细读教材上的这两段话后,顿时恍然大悟,这比平时教师提醒他们“要多看书的效果要好很多,因为这两段话不仅陈述了NaClO作为漂白液相对于氯水的诸多优点,还提醒了NaClO能分解,只是没有介绍如何分解,那么究竟NaClO如何分解呢?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在此根底上笔者就把大学?无机化学?教材内容展示给学生当学生读完这段话后就陷入了沉思,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逐步理解了曾经遇到过的一些问题,比方:为什么存放漂白液时要避光低温保存?为什么在制备漂白粉时要“将氯气通入冷的消石灰中?为什么工业制备漂白液时要研究如何提高其稳定性?为什么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会有不同的产物?笔者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体会颇

9、多:教材中所展示的诸多内容,给高考命题者提供了可供挖掘的素材和空间,引领学生品味教材所展示的知识和内涵是高三复习的重要环节;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锻炼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环节3变式训练,检测学生的能力提升由图2可知,溶液的pH越大,次氯酸钠的稳定性越填“强或“弱,但是溶液的pH过大又会影响其消毒效果,试用平衡理论解释pH增大消毒效果降低的原因。Fe3+对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试题的设计意图意在检测学生对次氯酸结构的掌握,并提醒学生理解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源于+1价的氯元素;基于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再次检验学生对平衡常数

10、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用平衡常数为依据解释问题的能力;是对原题设问3的比照,检验学生对NaClO性质的推测和陌生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给学生提供思考次氯酸钠性质的空间;意在检验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笔者先展示了一瓶84消毒液并把标签上的本卷须知读给学生听,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制备84消毒液时为何需要低温?控制其溶液为碱性有何目的?pH过高或过低有何影响?84消毒液的成分有哪些?在使用84消毒液时假设参加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会出现什么状况?为什么要在阴暗处保存84消毒液?为什么储存84消毒液时不能使用铁制容器等问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对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剖析深刻,同时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得学生对84

11、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产生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2021年的北京高考中恰好考到了该考点,学生能在高考中遇到比较熟悉的素材,发挥起来自然得心应手。高考原题2021北京第11题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以下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此题北京市考生的得分率为0.57,本校学生的得分率为0.7,而笔者任教的学生得分率为0.82。学生的出错原因并不在根底知识点上,而是没有重视和理解“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这一重要信息,而NaClO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就是B选项对应的答案,所以想当然地认为B选项正确

12、。3模拟题在下届高三备考中的再整合作为高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改编、整合试题,让试题既恰到好处地发挥复习作用,故笔者在2021届的复习备考中,对上述试题进行整合改编,并在2021年的一轮复习中使用,编题如下:取漂白液适量于试管中,参加稀硫酸后溶液变黄且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试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可能原因:。为了提高漂白液的稳定性,在制备漂白液时通常控制氢氧化钠溶液的利用率在92%94%,但溶液的pH太高其漂白性又会减弱,试结合化学用语解释:。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假设所得溶液恰好为中性,那么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选项是。84消毒液不能用于消毒钢铁含Fe、C制品,易发生电化学腐蚀导致钢铁制

13、品外表生成红褐色沉淀。正极反应为。3某同学用以下图装置制取漂白液气密性已检验,试剂已添加,结果制得的漂白液中NaClO的浓度偏低。查阅资料:在溶液中发生反应:反应a的反应速率很快,反应b在室温下较慢。根据资料,请对装置提出改进建议:。改编意图考查Cl2、HClO、NaClO的性质,NaClO的制备及化学反应原理局部的根底知识,使学生熟悉根底知识、拓宽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突出化学反应原理在元素化合物局部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NaClO的不稳定性,进而理解工业制备漂白液和漂白粉时的条件控制。参考文献:【1】曹锡章,宋天佑等修订.无机化学下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354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