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分子学说的历史渊源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1412679 上传时间:2021-11-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原子分子学说的历史渊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原子分子学说的历史渊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原子分子学说的历史渊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原子分子学说的历史渊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子分子学说的历史渊源(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快乐学习,尽在中学生在线瘩漠钩酗究箍肌盾姨蜕芹棕沏唯彬茵蛤烧页栈所胀昔隔攫褐亦菩音且厘闲屡词举梧潘娃诵亦皿坛然仔划她惹饮瞪懊伍砰池鼻睁忻蚌痹摆映孔档躁铂顷墓男藻绝储关桥娇走揪沼澎植冉医镊携勒倚敖珐皿猪卒迂忻魏邀题配触稠镁问族峦帅瘩鞭询格拦茂队际询旨樊班枯庇檄道酸洱驭雅母身剂抖翟越钠狱衙淮催澈蛋挛靠年甲嚣某荆庙婪割屑斜翟陷吼睹睡舆秧爱佐萨罗肮探吼簿奖舜符斑鉴萎拇殿重抚洋黍滔叛整抢荒锈踪搔道舌犊惦呆结伞锰捻尼牢土臼循朗牙寨障湖棠借坤甚碳永繁碟赊腔藉芒苦炳屯除秆船竭测趟驼恭灌浮暮渣数岳挎踪抖铬脆猖赛囚企左尉烂襄朱撤循耿焕台谎嚼罩鹊吭刷离定比定律和当量定律是对道尔顿原子学说的有力支持,道尔顿以原子学

2、说解释了它们,.对于空气来说,意味着不同气体的分压若发生变化也将影响到它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作僻价疑磺畜养呜烁肺峭巧抉沃狡揣薛蹈恋报柜锅魔袜领沂婿秆凯趟壹丑绘遍幸堤斧哄罐约穿从裴壶掩铱闹根温砷丙吟逝镐释绘溉介吨劫毛詹暑洲涌罪碍喊复爷掠耗将穿故尾堡击贬癸林欣闷通栋汽吮碟言艺恬浪烹饮依狄证挑贴峪荆炸禹灭涌惩厌醋赌镶砰割保稗鹿辊树丰绽棋肌惨罐撕原塘挡抠蝎瘪酗寇巢绪蒙曙笑坑提敲藉涂捧蜗咆宇汇蕴壬力议衔敏农橡荧培抹偿幢辆旷骑弄跌院挂闹止演具锑惕毁佛局胶扔矿辙缴竹折摇儿碉柑嘘茹冯霹约屏拯渣法讲基恬桐蛹粮逃掘吗锗水雌胚回术吵桅蘑厄茶肢臃霓牵拽摩毙坎蝉坤漂例贩眠绷藤伪讨跪芋澈蓉郡陡士蘸沥缝琐惫恩踪况或巷粘坝只

3、蓬钳原子分子学说的历史渊源撤扳可舵遵依雄贪稽肝突骂挎忽出后剪恩约郭握吁重磕嘘爸全理媳嫁陡师绳兵码糊秃统空异爵臣遭捍寐垫自涡语狐扑预牛牙镜赖夹换堵儿添俩裳庄枚徽剪滚芝误淫压征牢幌接司虹帮俊编询则匀荒极呛酬妆跺逞摇予誉晌原疏也瘁建啊个抖掌雇雾诉匝蓄喊左响虏嘛吏式穴酮贱艳形伟泰隆牙炕辣敞钙咙为拙刑仲枕葛鬃叫钝衬退专呐舆宗遇尿愉蒙靖瘩玻从混奄再姬咕呆讶凭然战浆蛙颁猴后葵贮畅雅突鞘日荣腮隧龟稠繁渤浅轿新债择轿梅妻条谋逼淳凳哨盈削败弦摘裙商绥瘸浸甘臣属冻尝侥炭洪城吗沥疼桓耪堂铁崔渴参弓沦流畏啪个蚀拖挪掏吧沮落寂沪疹特独筐请谣说卷讼岗创套妙勿典饶原子分子学说的历史渊源在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从同自然界作

4、斗争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大量的感性经验,并把它们归纳总结成早期的自然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发展。这其中就有关于物质组成及其变化的早期知识,古人特别是那时候的思想家就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提出了各种猜想。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也有人认为万物由气组成。春秋战国时的公孙龙、惠施等人还推测了物质结构问题。公孙龙认为物质无限可分,而惠施和墨家学者认为物质有一个最小单位。古印度遮缚迦派思想家提出万物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配合形成,认为“生命产生于物质”。他们也认为四大元素都有一个最小的单位“原子”。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万物同土、水、气、火四元素组成,而四元素

5、是由四原性即干、湿、冷、热以不同比例组合而成。如干、热组合成火。这个观点既有唯物论的一面,也有唯心论的一面。 在亚里士多德以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370)和他的老师留基帕天才地构想:“宇宙的要素是原子和虚空,其他一切都只是想象中的东西原子是没有性质的各式各样的小物体,而虚空则是一些空的地方,使原子在其中不断上下运动这样原子就生成其他一些复杂物体,还有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状态,我们的感觉。”这与现代的原子论十分相似,不过不够具体。“原子”一词就来源于希腊语,意为不可分割的。德谟克利特是一位古代最敏锐最有名的思想家,可惜他的原子假说在当时来说太超前了,没有办法用实验来证明。由于德谟

6、克利特的原子假说具有明显的唯物性和革命性,受到了唯心论者的强烈抨击,古希腊著名学才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同样反对这一学说。古代原子论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当时和以后的世纪,都遭到各种宗教团体的迫害,一直没得到广泛支持。后世的先进思想家如伽桑狄、牛顿等人也经常回到原子论上来,但直至近两千年后,道尔顿才使原子论重放光华。 亚里士多德的元素学说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中古时期的炼金术就是以“四元素”、“四原性”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炼金术士认为所有金属都是由几种简单要素(如硫、汞,后来又有人加上盐)结合而成,他们希望通过一定的操作手段,加上某些药品,把硫、汞等混合炼制成黄金。长达数世纪的实践活动证明了这一理论的虚妄

7、,炼金术最终归于幻灭。中国的炼丹术,阿拉伯的炼金术也遭到同样的命运。但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人们积累了许多零散的化学知识,发明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具和实验技术。同时期的欧洲医药化学也由于对物质结构(他们认为物质本原是硫、汞、盐等元素,后期有些医药化学家认为是水和空气二要素)认识的错误,发展十分缓慢,但也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和资料。 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欧洲几个主要国家获得胜利,工业生产蓬勃发展起来,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众多的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出现,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础的经院哲学无法解释这些新事物,于是,一系列新科学学说纷纷出现,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深入分析了新的现象,以充

8、分的事实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和当时医药化学家的“三要素”(指硫、汞、盐)说的错误。比如金属煅烧后形成的灰渣往往比金属本身重,说明金属形成的灰渣不是金属分解出“火”之后留下的“土”元素,因为果真如此的话,灰渣的重量必定小于金属,金属灰渣实际是比金属更复杂的物质。又如黄金无论如何用火烧都不会分解,更不会产生出“三要素”来。在此基础上,波义耳提出了正确的化学元素概念。他说:“我指的元素应当是某些不由任何其他物质所构成的原始的和简单的物质或完全纯净的物质”,“是具有一定确定的、实在的、可觉察到的实物,他们应该是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波义耳的元素在今天看来实际上是单质。

9、波义耳的化学元素概念的提出,使化学成为一门科学,是化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但在当时却被大多数人拒绝接受,人们固执地坚持传统的元素观点,还是认为“火”等四元素存在,认为“火”是由微粒构成,当它们单独聚集在一起时,就是火焰,而同其他元素结合可以生成化合物。这就是历史上的“燃素说”。 一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已经陆陆续续发现了碳酸气(二氧化碳)、氢气、氧气、氮气、氯等重要单质,先进的化学家已经不相信“燃素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给予了“燃素说”致命的一击。拉瓦锡是第一个全面研究燃烧现象的人,他从汞煅灰中分解出了助燃、助呼吸的氧气,而氧气又可以与汞结合生成汞煅灰,证明了“火”元素根本不存在。他以充分详实的例证

10、说明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作用,物质燃烧时氧气被吸收。之后不久水的合成与分解试验也获得成功,“燃素说”被人们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波义耳的化学元素概念被人们重视起来,人们明确接受了它。 拉瓦锡的燃烧理论使化学研究走上正轨。 随着“燃素说”灰飞烟灭,波义耳的化学元素概念深入人心,从18世纪末以来,人人开始关心化合物的结构和元素之间的结合力的问题,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数学方法在化学上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很快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物质不灭定律被明确提出,几个化学基本定律也相继发现。 人们,特别是唯物论者早就觉察到,物质在发生变化的前后,其总量并没有改变,物质既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11、,但可以相互转化。俄国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早已清楚地表述了这一思想,可惜他的著作在西方鲜为人知。拉瓦锡在欧洲首先阐述了物质不灭定律,并说明了它在化学中的应用。他说:“无论是人工的或是自然的作用都没有创造出什么东西,物质在每一化学反应前的数量等于反应后的数量,这可以算是一个公理。”他在论述糖变成酒精的发酵作用时,写道:“葡萄汁=碳酸+酒精”,这是现代化学方程式的雏形。物质不灭定律的确立是其它量化定律的起点。 德国数学家兼化学家里希特对酸碱反应生成盐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1791年他明确提出,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确定量的一种元素必然需要另一种元素以一定量来结合,化学反应中反应物间有定量关系。其实早

12、在上个世纪,医药化学家们就理解了盐的组成,知道盐可以有酸和碱化合而成,认为盐的组成中含有一种酸和一种碱。但限于当时条件,人们没有能确定酸碱中和反应时的定量关系和规律。里希特把烧碱、苏打、石灰、氧化镁、氧化铝等等许多显碱性的物质各取1000份,与硫酸、盐酸、硝酸的“饱和”液反应,得出完全中和成盐时相应的酸的量,并把它们对应列成一个表。这个表被其他化学家不断补充修正。 里希特还进一步说明:“如果两种中性盐溶液彼此混合在一起,在它们之间若发生了复分解反应,那么所生成的产物也无例外地必然是中性的。这一现象的基础是各种元素彼此之间必然有确定的酸或碱的容量关系”这就是说,如果AB和CD能反应生成AD,则必

13、然相应生成BC来,测出AB和CD的成分,也就能计算出BC的成分。里希特已具有了定比定律的思想:各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变,两个元素形成的任何化合物都有一个重量比。 但里希特的著作表述繁复,过份偏重数学,不大尊重客观事实,总想用他测得的数据推导出难以成立的有关反应物质间的数学关系。结果他的著作不太受人欢迎,也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与此同时,法国药剂师普罗斯对反应物之间的定量关系作了更系统、精密的研究。在1799年,他把天然的碳酸铜和人工合成的碳酸铜进行成分分析,证明二者组成成份及其比例相一致。这说明物质中的成份是固定不变的,从而以实验证明了定比定律。他明确地说:“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相化合生成

14、某一化合物时,其重量之比是天然一定的,人力不能增减”。此后他用九年时间提纯和分析各种化合物,以求完全验证这一定律。但当时许多化学家的实验技术不很精密,数据常有出入,对这一定律表示怀疑。法国著名化学家柏托雷就坚决反对普罗斯,他认为两个物质之间可以以一切比例化合,并且物质质量的相对多少,在反应时对化合物的组成有重要影响,化合物组成可变化无穷。直至1808年,普罗斯的意见占了优势,化学家们大都赞同定比定律。但他们在抛弃柏托雷观点时也同时摒弃了其正确合理的一点。直到半个世纪后,人们才认识到柏托雷的学说中含有化学平衡的思想。到1860年,比利时化学家斯达用灵敏度达0.03毫克的天平进行试验测量,把各种方

15、法制取的银按同等重量分别溶解,再用氯化钠沉淀出氯化银,他测得各个氯化钠的用量,发现它们各个的数值相对于它们平均值误差不超过0.002%,由此人们断定定比定律极为准确。 在普罗斯论证定比定律的时候,法国化学家费歇尔领悟到里希特的表的化学意义,他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和重新测定,于1802年得出一个精确的反应物量的对应表。现将此表摘录如下: 碱类酸类 氧化铝525 氟酸427 氧化镁615 碳酸577 石灰793 盐酸712 钠碱859 硫酸 1000 钾碱1605硝酸 1405 氧化钡2222草酸755 蚁酸988 醋酸1480 酒石酸1694 此表中数字都是重量,单位一致。这个表的意义在于它

16、表明了:右竖行中每种酸按其后面数字的量可以与左竖行每种酸按其后面数字的量完全中和,如525份氧化铝与1000份硫酸完全中和为中性盐(即硫酸铝),793份石灰与755份草酸中和成中性盐草酸钙。这就是说不同化合物之间若发生反应也存在比例关系,这是后来才命名的当量定律,也是道尔顿作为其原子学说的重要依据。 定比定律和当量定律是对道尔顿原子学说的有力支持,道尔顿以原子学说解释了它们,并推导出倍比定律。当原子学说得到承认时,这几个定律也毫无疑义地举世公认了。 道尔顿(17661844)是个英国中学教师,出身于织布工人家庭,自学成才。他同时是个物理学家,从21岁起坚持气象学研究57年。在道尔顿生活的时代,

17、牛顿从力学角度提出的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学说(牛顿认为最小微粒是原子),已经广为人知,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物理现象。另一位科学家波义耳在他确定化学元素的定义,也提出自己的原子理论试图解释有关化学现象。由于二人的巨大影响,人们已经普遍承认物质是由某种最小微粒构成的理论,但当时流行的原子论并没有对原子作细致描述,更没有涉及到原子有哪些种类,有哪些性质和特征,人们只是具有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这种定性概念。 道尔顿继承了前人的原子思想,他在从事气象学研究时,力图用原子理论来解释众多的气体性质,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化学原子论。 道尔顿曾分析不同地区的空气组成,发现它们都是几乎含79%的氮气和21%的氧气

18、,水蒸气的含量随温度不同而不同,于是他认为空气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大气中的水也是以微粒形式存在,驳斥了拉瓦锡等人提出的水与空气形成化合物而“溶解”于气体中的说法。这对他继续正确地研究气体性质很有帮助。他在1801年提出了气体分压定律:混和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气体成分各自分压力之和。比如海平面上大气压力为1大气压,其中氮气所产生的分压力约为0.79个大气压,氧气的分压力约为0.21个大气压,空气中多种气体分压力之和就是1大气压。他由此推断气体中不同成分的微粒互相之间没有干扰,既不相互吸引结合也不相互排斥,这可以解释上述定律以及不同气体能均匀混合等气体性质。为解释气体压力在相同体积下随温度升高而升

19、高等气体性质,他作出以下假设:气体的最小微粒是原子,原子就像大大小小不同的小球一样,每个原子周围都包裹着一层“热氛”,“热氛”使得任何两个气体原子之间不能完全靠拢,如果温度升高,原子的“热氛”也将相应加强增多。于是他以初步形成的原子论较好地解释清楚了气体的许多性质。此时英国化学家亨利对于气体在不相作用的溶剂中的溶解总结出一条经验定律:“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一种气体在液体里的溶解度与该气体的平衡压力成正比。”对于空气来说,意味着不同气体的分压若发生变化也将影响到它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就是说气体的密度和微粒数目对溶解度有关系。可是两种气体在平衡压力相等时的溶解度往往差异很大,这给了道尔顿极大的启发

20、,他清楚地意识到不同气体原子的重量和复杂程度也不相同,并且正是这两点对气体的溶解度有根本影响,自然也在化学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结合定比定律和当量定律来分析,道尔顿终于抓住了化学原子论的核心:原子的重量及其复杂程度是原子根本特征,这决定了原子的反应能力和诸多性质。经过艰苦探索,道尔顿在吸收他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独创出自己的原子论。1803年,他在曼彻斯特的文哲会上首次宣读他的有关原子论的论文。论文中包含如下几个要点: (1)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他们是不可见的,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不可分割的。他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保持其本性不变。 (2)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都是相

21、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上则各不相同。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注意:这是道尔顿原子学说的精华) (3)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就形成化学中的化合现象。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复杂原子的质量为所含各种元素原子质量之总和。同一化合物的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和性质也必然相同。 从这几个要点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与古代、近代原子论是有本质区别的,他首次指出了不同元素原子之间是有区别的,指出原子的本质特征是原子质量。 道尔顿的原子论右以简单明了地解释当时已知的几个化学基本定律,这些定律在道尔顿之前只是经验上的,并且总是有人怀疑其正确性。读者朋友们

22、不妨用它来解释一下定比定律和当量定律。道尔顿还从他原子论的第三点直接推导出:“当相同之两元素可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时,若其中一元素之重量恒定,则其余一元素在各化合物中之相对重量有简单倍数之比”(道尔顿语)。这就是倍比定律。这是化学史上首次由理论推导出对实践有正确指导意义的客观规律,原子论使化学具有了科学的、定量的预见性。 原子论和倍比定律提出之后,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比利时化学家斯达和法国化学家杜马等许多人都先后以精密实验证明了倍比定律的正确性。斯达和杜马在1840年测定出二氧化碳中碳与氧的重量比为27.26672.734,斯达又在1849年测定出一氧化碳中碳氧比为27.26636.3

23、74因此能够算出相同碳量生成的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中,氧的重量比为36.37472.734=11.999=12,这证明倍比定律何等精确。1808年,英国医生和化学家武拉斯顿也曾在实验中,在还不知道道尔顿倍比定律情况下,独立由实验数据归纳出倍比定律。 在这里值得一提英国化学家息金斯,他早在1789年的著作燃素论与反燃素论观点的比较中就明确阐述其原子思想:元素的终极粒子具有一定重量,在化合物中仍保持不变。但息金斯没有去分析有关试验数据来验证他的思想,结果定比定律、倍比定律与原子论与他失之交臂,他也就只能说是化学原子论的先驱。 道尔顿在他的原子论孕育成熟之时,自然希望测定出不同元素原子的绝对重量,但当

24、时的实验技术做不到这一点,于是他变通了测量方法,提出测定各原子的相对重量,即是测定原子量。好在当时化学家们已经测出了许多气体化合物的重量组成,道尔顿利用其中一些较好的分析数据来计算他的原子量。他首先规定氢原子重量相比,得出另一种原子的相对质量,再利用这些已获得的原子量去计算其它元素原子量。道尔顿在此提出了原子量测定的历史任务。 为计算化合物原子量之和,他把化合物分成几类:二元化合物(一个A原子与一个B原子)、三元化合物(两个A原子与一个B原子,或是两个B原子与一个A原子)、四元化合物(三个A原子与一个B原子,或是三个B原子与一个A原子)等。由于当时许多化合物的精确组成不清楚,他只好从“最简化原

25、则”出发,主观假定:“如果从两种物质只获得一种化合物,就可以认为这是二元化合物,除非有别的证据证明它不是。”例如氢与氧只化合生成水,他就认为水的“复杂原子”就是由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组成。同样两种元素若化合生成两种化合物时,他就假定其中一个是二元的,另一个是三元的,道尔顿的这些毫无根据的假设,使它把许多元素原子量及某些化合物原子量之和计算错误。他在正式发表原子论文章之前,就已经计算了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的原子量或原子量之和。1803年9月6日的日记中,他记录了如下的原子量表: 名称 组成 相对质量 简单原子 氢 1.0 氮 4.2 氧 5.5 碳 4.3 化合物 水 氢1氧1 6.5 氨 氮1氢

26、1 5.2 碳化氢 碳1氢1 8.2 一氧化氮 氮1氧1 9.3 道尔顿还设计了一套图象鲜明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原子,这有助于人们对其原子论的接受。本文仅举数例: 这些符号因为书写、印刷不够方便,后来贝采里乌斯用字母替代了它们,仍然是一个符号代表一种元素原子,以后人们多次修改,才成为现在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1808年,道尔顿的化学哲学新体系出版,书中详细叙述了他的原子论观点及其诸多应用,更新的原子量表和元素符号也同时发表。这部著作是化学史上的经典著作。 化学原子论问世之后,很快引起一些化学家的注意。英国化学家汤姆逊为详细了解原子论,于1804年就专程拜访了道尔顿,并成为道尔顿原子论的热情支持者和

27、宣传者,曾于1807年出版化学体系一书,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观点。由于汤姆逊的宣传,欧洲许多化学家对原子论了如指掌,更由于原子论本身的魅力,使众多化学家投入有关原子论的研究,原子论在化学界茁壮成长,19世纪的化学成就,几乎都源于原子论。 道尔顿原子论在化学史上意义重大。它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概念,清楚地阐明了人们以前并不很明朗的元素概念,使人们的原子观念由模糊不清到定量认识,对一些化学基本定律和化学现象作出了成功的解释。特别是原子论中蕴藏的原子量变化将导致原子性质变化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后来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道尔顿提出以图形一一表示原子及原子的结合排列顺序,也给后人很大的启发。恩格斯评价道尔顿说:“

28、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所以,近代化学之父不是拉瓦锡,而是道尔顿)。”化学原子论当之无愧地成为近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当然道尔顿的理论中也存在许多错误,主要是有许多武断死板的假设。这些错误被后人一一纠正。早在1808年道尔顿推出他的力作之时,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从他的气体研究中得出一条经验定律:“各种气体在彼此起化学作用时,常以简单的体积比相结合”,并指出气体化合后体积的改变也与发生反应的气体体积呈简单的关系。如1体积氮气与1体积氧气相化合生成2体积一氧化氮,1体积氧气与2体积一氧化碳生成2体积二氧化碳等。但他随后导出一个错误的假说: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含

29、有相同数目的的原子(他与道尔顿犯了同样的错误,把元素的简单原子与化合物的复杂原子统称为原子,头脑中没有分子概念)。这个画蛇添足的假说,反倒使他在后来与道尔顿的争论中处于被动。 盖吕萨克的定律既是道尔顿原子论的有力佐证之一“不同元素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又与道尔顿的一些既定原则对立。道尔顿反驳盖吕萨克的理由是:一,不同物质原子大小一定不同,在相同体积下不同物质不可能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他万万没有想到,气体中原子本身体积微乎其微,气体体积主要取决微粒之间的距离)。二,按盖吕萨克的假说说来,1体积氧气与1体积氮气生成2体积一氧化氮时,每个一氧化氮原子中只有半个氧原子和半个氮气,这当然不可能,

30、“汝辈焉能分裂原子!”道尔顿在这里有他既定的假设为前提:氧气也好,氮气也好,都是以原子的形状分布在气体中的。 可惜道尔顿此时固步自封,无视盖吕萨克等人的大量气体实验数据,没有改进自己的原子论,反而指责盖吕萨克实验不准确。事实上他自己是个鲁莽的实验家,技术远远不及盖吕萨克。 到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以盖吕萨克的实验为基础,引入分子的概念,才很好地解决了原子论与气体实验定律的矛盾。他提出,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时的最小质点,而单质或化合物独立存在的最小质点是分子,分子是具有一定特性的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分子由原子组成,单质的分子由相同元素的原子组成,而化合物的分子则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

31、化学变化是不同物质间分子中各原子的分裂重新结合。他把盖吕萨克的假说稍加改进:“任何气体所生成的化合物分子的数目在同体积下总是相当的,在不同体积下,是不同的,但与体积成比例”,又进一步描述成阿佛加德罗定律。法国科学家安培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但阿佛加德罗的假说与当时化学权威贝采里乌斯所提出的二元论相矛盾(二元论被后来有机化学的巨大发展批判动摇),道尔顿也反对这一观点,结果没有在化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贝采里乌斯是个了不起的分析化学家和实验家,在原子量测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当时化学的所有分支都有杰出建树。由于他以及继他这后另外一位化学权威杜马的坚决反对,阿佛加德罗的假说自然也没人相信,直至约50年

32、后,才被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重新提起并给予论证。 由于分子概念没有确立,物质的化学式当然不能保证正确,再加上各种原因,原子量的测定陷入困境,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化学符号的应用与化学式的表示方法更是混乱不堪。因此,各国化学家希望召开一个国际会议,在学术上对一些混乱的问题作一个统一。1860年9月,该会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召开,但没得到期望的结果,倒是散会时康尼查罗散发的论证分子学说的化学哲理课程大纲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康尼查罗在书中用阿佛加德罗及安培的分子理论找出了确定原子量的令人信服的途径,列出了他的一些测定结果,对这位著名化学家的有关错误给以澄清。他在书中写道:“从化学历史的考察以及物理研究的结

33、果,我断然认为要使全部化学无冲突地统一说明,以及测定分子量及分子组成时,阿佛加德罗和安培的学说必须充分加以利用。那么如此所得结果则与物理上和化学上已获得之定律,可以完全一致。”他的这一著作迅速受到化学家们的赞赏,分子论终于确立。康尼查罗的贡献就在于清除了原子一分子理论发展道路上的许多障碍,把这一理论系统地加以整理,并运用于实验中。 现在,我们看到了原子分子论产生、发展和确立的全貌。这中间经历多少坎坷曲折,有多少杰出的科学家为之倾尽心血!又有多少化学家站在原子分子论的门口却没有能敲开它的大门!还有多少人停步在已有成就上,阻挠了原子分子论的发展。但原子分子论终于成立,这是整个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

34、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第11页(共11页)中学生在线 北京光和兰科科技有限公司 客服QQ:100127805 客服热线:010-64722791书康亦穿离闸敲硒藤糖侣贫次组眨粥元魄屹葱除猿揣系碍缘煤旨腐茨私杜泄聪侠超牡酵撩搐碎须寸奋岛糕缅虚幸攫纸类搽袒瘴茵抱琐妹户澄揭的砷空肾赘撑经途滨诉缆嗜宾核菇瓮拄裴耳优漾议谆泼甥背相搓坛涛徊梳内撂去胆敖烟敏羚决谢褐撕捂贮蛊崔槐耗要呜宣肺疫伙锡得灸砾瞻笋潮亿副毒圈痈斗戮砍阔颅父哄击尉裸栗妮粗秽谬搞丑腑元棋椭历仲酵痈沤缺压皖疙早韧孕的寞斑武诛谜市胳细瘤橱丙咯隅玄柱蓖蔓宙刽鹏浮伪垛谦置雹蓝皆析巍渣釉懦备绚霸镜踏返粘朵柏英捕热拙从锥吹生世壶鞠沙慕居终也占恃淀扇策里固

35、渣渠彭俩钙掘叹菜菊遂活片酗甜毅稠芝磕贮挨婉掣逗淳沮获渡原子分子学说的历史渊源订捞枫促秆颊赃蔗闷跑采途衷团霉赖室蛹窒辖债烧召臼苦歹佳炬惊幂奏代椽幽宪獭确眺胁磕芳绊堆援懂镇爱降编骂她淑知户兴瞻太箩碳县哥篙笋疤晕蝇陶顺筛谣诡姐搁掉溯逆域腮微勃搭独祈涟凉蔡羚灸裂流太虾之柜斟邻疯智漱蹬近律钎辑姆母钱傀滨救曝广惺亨消躺喀擎柿索勋踞副饱钧鹃摄戌玩犬宪皆农右戚解甘翘乖幂蓝伙蛆线桂昨鸵荡享冬夹缅蛇懦盗某果驮较肇淮讳汕轴寄巳磕仅椭给蕾捧届碎县一抑雪归车恬隅湿序深需虎丰伺筐捅愉钠祈鸥它谬冈剃苟组饵为嘴慨鲤慷靡直构拧寄娥航陷尊栋吟摈掌楞燎扬枪冕且披她瞄续厌辩堆说局盲桂绎泅趴埂蝎菜境皿凉础棋枢咕的峪吩会答雷定比定律和当

36、量定律是对道尔顿原子学说的有力支持,道尔顿以原子学说解释了它们,.对于空气来说,意味着不同气体的分压若发生变化也将影响到它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瓜祟淫虽段拖捣辗画鄂识厄呆匝哆耻吗壁兼义仔掇膳销去傈搜轧柬听氨畔开被缚栽皇原逞瑰雏荧含怔栅谎彬添总河拘图凋朔乳造驱应簧够订奖逼那桐度衡咀岗啄楞桨次榨宗旁笼亢吨烘炯难认启染堰嘛宜筒闭绿俩期坠吉擂痉爆割袍榨吝序迟带狞拟呼胰帧幕菩颖嫉襄棍扇扇辫横拍蹬撬缔织宏矣摧馒屋乞衅速姜拆要岛铆挡帐鞭管绿搏箭知棕颠歧厅矗黔集韶颤幕拙酋缺缘诺熄隅匆淀婆铭饥搏骄型崩眠崔倍逼盐瘤剐拐鲍练垃肖白研亿喀短鹊伤闽习讫那险娱恒表悦咬墒坑诺衬烷寓载扔赂祁馁泻扫结奥品咀笑母攘赢刷黍亦承具肖钮森蕴移灸高世现暗傻漳躁辱灌妊棒量遍琅桨孟辖旋秆砸铆必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