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1360529 上传时间:2021-11-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七年级上册·第1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

2、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下设4课: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

3、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 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

4、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

5、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地理环境不同;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农作物不同;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 (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

6、(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 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 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

7、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比如: 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 “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

8、松自如。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总之,这幅彩图是无不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 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 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

9、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 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1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0、引起学习的兴趣。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方式一: 谈话法“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历史课,在教学时,可以使用谈话法。师:“我是大家的历史老师,从今天开始,我给同学们上历史课,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历史吗?”生1:“历史就是这本书!”有位同学站起来拿着课本大声说。生2:“历史就是思想品德”一位学生看来对小学时的思想品德记忆深刻。生3:“历史就是稀”后面的一位同学说了句粗话,全班哈哈大笑。第一堂课宽容点吧,我也笑起来。师:“历史有两个字组成,一个是历,一个是史,谁能用历组一个词?”我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生:“经历”、“历来”。看来学生的词汇也不多。师:“经历、历来是什么意思

11、呢?”生:“已经过去了!”沉默了一会,有个学生大声地说。师:“对,历就是过去的意思,史就是事情,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被牢牢抓住了。方式二:图片显示法向学生展示一组旧中国,特别是晚清王朝时期,中国民众的图片:男子长长的辫子,女子的三寸金莲小脚,面黄肌瘦的鸦片吸食者,等等。由此,中国人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东亚病夫”。中国人被外国人看不起,他们认为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他们来到中国,是向中国传送文明的。殊不知,当中华民族已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时,他们的祖先还没有出现呢!那么中国民族的祖先又是如何生活的呢?由此导入。方式三:实物(家谱)导入老师带来一本家谱,可以使自家的,也可以是

12、借的,向学生展示,然学生发表对家谱的认识,老师一辈一辈向上说最后导入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其他建议见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参与者:陈集二中徐爱香 【认定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3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4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老师让我来说!【自主学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回答12题:1.元谋

13、人距今年代:约170万年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注意:时间不能忘了“约”字。2. 元谋人使用什么工具? 他们能吃到熟食吗? 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使用简单的石器。一种说法:(老师以此种说法为主)能吃到熟食。根据是在元谋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科学鉴定证明,这是原始人类的遗物、遗骨。另一种说法:(老师简单介绍,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在元谋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虽然科学鉴定证明,这是原始人类的遗物、遗骨。但这并不能证明这是元谋人主动使用火,也许是雷击而起的火,因而留下了火烧的痕迹。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3.北京人距今年代:约

14、7020万年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体质特征有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手发展较快。下肢和大脑发展缓慢。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生产和生活生产工具:打制石器。(也可以是石器)用火:使用天然火。生活方式:由于环境险恶,工具简陋,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注意:(1)学生看书时,向学生说明,生产工具后就一个空。(2)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天然火。也可以提问学生什么是天然火。(3)提示旧石器时代。【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1我国伟大的首都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1.8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洞人。请看图思考:山顶洞人

15、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让学生先看教材第三目“山顶洞人”原始人类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用火北京人保留猿的一些体质特征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和现代人没有多大区别磨制石器和骨器等会人工取火我来回答!注意:(1)解释人工取火比天然火有何优越。(不用保存火种、可以随时取火等)(2)怎样人工取火?(钻燧取火,进一步解释燧石;另一种说法就是钻木取火。)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1)分布广泛,遍布全国各地;(2)大河流域多,沙漠戈壁地区少。如果课堂时间允许,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沙漠戈壁地区少?学生可能会回答:沙漠戈壁地区环境恶劣。动脑筋想一想【归纳整理】

16、试一试:自己设计一下本课的知识网络图。可以让学生看老师的板书提纲;也可以领着学生再列一遍板书提纲;也可以把板书提纲擦一部分,留一部分,让学生爬黑板。最好别让学生直接到黑板去做;也别留在课下,留在课下不会起到作用。【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老师最好别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选择题,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一)选择题1(2010·湖南邵阳)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2(2010·山东威海)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1.8万年的远古人类,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

17、已会人工取火。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3(2010·湖南岳阳)你认为下列原始人类中距离我们最为久远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4(2010·广东深圳)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5(2010·湖南湘潭)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把本题讲一讲)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10万年6(2010

18、3;湖南娄底)某外国朋友想考察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A云南元谋 B浙江河姆渡 C北京周口店 D湖南道县 (二)材料解析题“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 恩格斯请回答:人类是由什么进化来的? 猿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重要的作用? 劳动举例说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制造和使用工具提问:现在有动物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吗?(学生可以回答;老师可以直接讲:一些动物园的猴子会用石块砸核桃,一些黑熊会折断树枝掏蜂蜜等)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可以有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三)时空隧道:假如你们学习小组的同学组成记者团,穿

19、越时空隧道,回到20万年前,对北京人一天的生活进行了采访,请把你们采访到的情况向全班汇报一下吧! 举例:清晨起来,20多个北京人从山洞里走了出来,一天的生活开始了,他们有的手拿木棒,有的手持石块,他们要去打猎。很快,他们发现了一只剑齿虎(20万年前的古生物,已灭绝)便呼啸着围了过去,嘴里不断的发出短促的叫声,他们投出了手里的石块,有的打在老虎身上,大事老虎太凶猛了,冲出了北京人的包围圈,还咬死了两个人。一个上午很快过去了,他们一无所获。他们胡乱吃了一点野果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休息,下午,他们运气不错,打死了一头小牛,然后拖进山洞,放到小心翼翼保存的火堆里烤起来,开始共同享受劳动果实。说明:包

20、含打制石器、天然火、群居、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等即可。【教学案例】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

21、#16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    三、教学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

22、160; 四、教学过程    导入:非洲起源论教师活动:曾有一部分欧洲人认为,亚洲人并没有自己的本土祖先,而是非洲古猿移民的后代,并以此作为侵略亚洲的借口。事实是如此吗?其实,作为亚洲第一大国的中国,早在170万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人类的足迹。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我们本国的祖先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元谋人(从牙齿元谋人)    幻灯片:元谋人的牙齿    引出元谋人的概念,着重指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约170万年

23、前)。    过渡性提问:是不是在几十乃至几百万年前中国境内只生活着元谋人这一种远古人类呢?    挂图: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引导学生看图:请数一数,我国有多少处原始人类主要遗址?从图上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我国境内分布着很多的远古人类遗址,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多元化概念)。    提问:从图上来看,这些原始人类都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    教师总结: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黄河、长江、珠江,可指出黄河是

24、我们的母亲河)土地肥沃的地方。    过渡性提问:在远古,既没有发达的交通,又没有可口的美食佳肴,更没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那么他们是怎样打发一天的时光的呢?下面我们选择一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人类,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    引出北京人的概念。    2、北京人(时间、地点)    相貌特征:看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学生回答。(猿的特征)    提问:从外部特征来看,北京人似乎更象猿,但为什么称他

25、为人呢?(学生讨论)    直立行走(人的特征)    提问:为什么要直立行走?(环境改变,解放双手劳动手、下肢及脑的发展)    提问:手、下肢及脑的发展是同步的吗?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强调劳动的决定性作用)    使用并制造工具(人的特征)提问:大自然给原始人类提供了哪些天然工具呢?    提问:有一天,十几个北京人围追一头鹿,请问,从他们获得这头鹿到吃掉这头鹿需要哪些特殊的工具

26、?    可是有些工具自然界没有,怎么办?(制造:打制)    使用火(天然火)(人的特征)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会使用火的?              你知道火的来源吗?             &#

27、160;火给他们提供了哪些方便?他们是怎么知道吃熟食的(可想象具体情景)?熟食与生食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              既然火对他们如此重要,那如何保存这珍贵的火种?    过渡性提问:北京人使用简单粗糙的工具,却要面临恶劣的环境,还要和猛兽搏斗,怎样才能增强生存的能力?能否个体生活?    生活方式:群居    过渡性提问:

28、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在一起,劳动的分工会一样吗?怎样分工才是最合理最能发挥集体力量的?    情景设置:    请你当一回北京人的首领,给你的成员具体的劳动分工    在食物非常充足的特殊情况下分配食物     但大多数情况下食物是不够的,例如今天就很不幸,派出打猎的人一无所获,只有采集的人带回为数很少的野果,请你合理分配这些有限的食物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提示:  &

29、#160;劳动分工              食物分配         成年男子              成年女子        老  人

30、         小  孩    布置作业:1、根据所学内容,想象原始人一天的生活(从日出到日落)    2、自学“山顶洞人”这一部分。     自学提示:为什么称为山顶洞人?(发现地点 )             &#

31、160; 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哪些改进?(骨器、磨制石器、钻孔技术)他们是如何懂得人工取火的?(摩擦生热,来源于生活经验)               山顶洞人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了什么?(原始的对美的追求)      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谁的生活年代离现在更近?谁是更像今天人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