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类种植及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科研项目信息表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1144315 上传时间:2021-11-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薯类种植及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科研项目信息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薯类种植及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科研项目信息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薯类种植及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科研项目信息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薯类种植及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科研项目信息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薯类种植及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科研项目信息表(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项目信息表项目名称薯类种植及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第一承担单位单位名称地址邮编单位负责人联系人联系人办公室电话联系人手机职工人数工程技术人员数资产信用状况(单位:万元仅限企业填写)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资产负债率%上年产值流动负债上年税收企业销售收入总额上年利润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协作单位单位(部门)名称子项目名称四川农业大学行政主抓领导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电话学历学位职务、职称单位主抓领导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电话学历学位职务、职称项目负责人姓名邬应龙性别男出生年月1963。08电话13980173681学历学位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职务、职称教授博导项目组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其他主要研究人员姓名性别年

2、龄学历职称从事专业所在单位项目概述(250字以内)本项目以培育壮大兴文山区薯类产业链为目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产业开发主体,通过薯类标准化栽培、保鲜储藏、精深加工与新产品开发等关键产业链环节的技术创新,研制开发特色薯类全粉、粉条、保鲜粉条、专用变性淀粉、紫薯酒、紫色薯类鲜食产品等新产品,形成年产2600吨薯类新产品加工能力和1万亩薯类专用品种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四川10万亩薯类专用品种生产。为做大做强兴文山区薯类现代产业链提供先进的、系统的科技支撑和示范样板。所属技术领域预期成果形式创新类型预期知识产权获得发明专利 项,实用新型专利 项,其他 项。产学研联合经费预算总投资 万元

3、,其中市科技局拨款 万元一、立项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800字以内)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迅猛发展,我国薯类产业已进入了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产业创新阶段。薯类(马铃薯甘薯等)作为兴文县主要的旱地作物,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最具增产潜力、增收潜力和加工潜力的高效作物。以薯类高新科技为基础,创新兴文县薯类科技价值链,做大做强兴文县薯类科技产业,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本课题以培育和壮大我县薯类科技创新产业链为目标,以专用薯类良种标准化栽培、安全贮藏与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为重点,为做大做强我县及川南薯类现代产业链提供先进的、

4、系统的科技支撑和示范样板。当前我国许多省区已把薯类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势作物,并逐步向效益型经济作物转变,加工和食用的比例不断提高。薯类有独特的营养和保健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发独特的保健食品有巨大的潜力。在食品加工领域中,薯类全粉是重要的健康食品来源。近几年出现的薯类全营养粉已经在糕点、膨化食品、肉制品等产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日本、韩国的薯类系列加工产品类型多,但成本高、售价高、自身供不应求,需从我国进口大量薯类原料和加工产品。欧美发达国家薯类加工产品以马铃薯薯条、薯片、全粉为主体,技术先进,生产消费规模大,80%以上的国际交易额被少数跨国公司控制,但其薯类生产规模小,消费以鲜食为主。薯

5、类的研究和利用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薯类全粉保持了鲜薯的全部营养保健成分,其加工产品可增值58倍,是粉丝的升级换代产品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将成为今后食品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利用薯类全粉可以进一步加工系列食品,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应用十分广泛。目前,薯类全粉已经在小食品、薯类面粉等产品中应用,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可以预计,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营养保健意识的提高,薯类加工食品在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对薯类及其加工食品的需求会迅速上升,将更加行销国内外市场。二、项目研究主要目标、主要内容、技术关键、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800字以内)1、项目研究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1)针对制约兴文山区

6、薯类现代产业链种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整种植结构,扩大名优高产专用品种种植面积,提高薯类的品质和产量。利用标准化简化高效的生产关键技术体系建立薯作物的原种基地,研究提出薯类轻简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和薯作病虫害预测预警系统综合防治技术。(2)采用产业化贮藏技术体系延长薯类作物原料持续供应期,解决鲜食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高损耗问题。研究薯类生长、储运、加工过程和成品营养成分及生理变化规律研究。开展薯类规模化贮藏技术及设备集成研发与示范。(3)研究营养薯类全粉、保鲜薯类粉皮生产工艺并优选确定最佳工艺路线。深入研究保鲜薯类粉皮保鲜关键技术,确定最佳工艺路线。2、技术关键:(1)薯类标准化有机

7、栽培薯类标准化有机栽培技术体系构建和薯类优质商品原料基地建设是培育和壮大薯类科技创新产业链的基础。在其技术体系构建和原料基地建设中有两大关键点:一是必须按照有机食品标准进行标准化栽培,采用生物农药、生物化肥与综合防治相结合的植物保健技术;二是必须实现省力、简化与高产高效的统一,探索栽培技术体系。(2)薯类鲜食产品的保鲜安全贮藏薯类含水量高,富含淀粉和糖类等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其特别容易腐烂。因此,需要研究薯类作物的适时收获、分选技术,收获后薯块贮藏期各项环境、生理指标变化,以及各种病原微生物对其的影响。采用简便、低成本、适合农户小型分散贮藏及企业百吨级贮藏的保鲜安全贮藏技术及其相关设备设施。(3)

8、薯类加工业的产业化当今薯类加工业的竞争主要是技术竞争,提高技术含量已是薯类加工业的发展主题,在薯类加工方面采用自动控制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高效分离技术以提高淀粉质量,采用高剪切破碎技术、全旋流分离技术以提高淀粉游离率与提取率等。3、薯类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路线图原料 提升机 浸泡机 清洗机 分选台 切条机 输送机 螺旋进料机 热源 薯类专用干燥机 一级干燥 一级旋风收集 热源 二级干燥 二级旋风收集 三级干燥 三级旋风收集 四级冷却四级旋风收集振动筛产品(薯类全粉)三、项目的创新性。(理论创新、应用创新、技术创新等。500字以内)1、理论创新加强多学科广泛协作交流与合作,以技术、环境、产量

9、与品质形成的动态关系为生长调控主线,以高产、优质、高效的作物生产为主要目标,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2、应用创新本项目采用统一投入、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服务有效连接机制,形成投入有集中有力、品牌共享风险共担,标准产品统一,原料供应和市场统一供应服务的有机整合体,促进薯类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其它产业作好典范。实现了省力简化与高产高效的统一,探索以简易小型机械化栽种收挖与节本省劳农艺措施相结合的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3、技术创新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简化高效标准化有机栽培关键技术;原料均衡供给的保鲜安全贮藏关键技术及设备。本项目以薯类精深加工、薯类生物发酵及紫色薯类新产品工艺及设备

10、等关键技术为基础的薯类现代产业链发展科技支撑体系;集薯类全粉和全薯粉丝无生物污染排放技术,薯类精制淀粉,营养口服液和膳食纤维的循环综合利用技术和薯块、薯尖叶茎综合利用,为农产品加工树立的典范。四、已有研究基础和承担优势(包括与项目有关的前期研究状况、实验设备及设备条件、近三年主持或主研的科研成果;获奖及发表论文情况等。500字以内)课题技术需求企业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薯类深加工为主的高新技术型、科技产业型民营企业。公司是国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双龙头企业,拥有52项国家专利(其中12项发明专利),二十多项国际国内金奖,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

11、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被国际马铃薯中心授予“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马铃薯中心中国科技示范基地”。2009年制定了国家标准1个,召开了红国际薯精深加工的薯类之路中日专家座谈会。公司生产的光友薯类绿色方便粉丝与全薯畅销世界多个国家。本课题的主要技术依托单位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是全国最早从事薯类育种的单位之一。在薯类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究推广领域,四川省农科院成功地开发了薯类中小型淀粉加工、精制淀粉加工、薯类系列小食品加工和薯类及其应用产品的加工技术与设备。其中,薯类淀粉产地加工的中小型设备具有投资小、加工量大、风险小、适合与精深加工结合的特点,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国

12、内40多个县(市)和国外成功地推广500余台套设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五、项目计划进度和阶段目标(各栏内容限100字)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项目总体方案制定和启动实施阶段:完成项目整体设计;将项目任务分解到课题,课题落实到责任人;准备课题研究所需的软硬件设备;进行课题开展的国内外技术调研;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对所需薯类专用品种引种、种植。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开展薯类良种繁育栽培技术及营养储藏研究。研究营养薯类全粉、营养全薯粉丝等食品的研究及工艺参数试验;开展营养薯类全粉等精深加工研制应用;同时建立薯类简化高效标准化有机栽培关键技术示范。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开展薯类

13、新产品加工工艺熟化及中试应用;开展薯类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示范。完成红薯饮料、营养红薯口服液等食品工艺确定和中试设备型。研究形成营养薯类全粉、营养全薯粉丝和紫色薯类全营养复合产品工艺。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完成红薯饮料、营养红薯口服液等产品的调试、试产。建成以薯类科技产业链为基础的薯类科技产业发展体系和共性技术科技支撑体系,构建薯类现代产业链。研究所有产品、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及对人体健康功能影响。年月至年月年月至年月年月至年月验收时间六、项目预期目标(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项目实施能达到的技术指标(如形成的专利、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论文专著等数量、指标及其水平等)本项目以发展四

14、川农区薯类大产业为目标,以科研院校为技术创新源,以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产业创新主体,着力培育和壮大薯类现代产业链。以薯类现代产业链为主线,以企业关键技术需求为核心,以薯类生产共性关键技术为支撑,实现企业与科研单位有效对接,全力打造构建薯类现代产业链,开展薯类专用品种标准化简化高效生产、产业化贮藏和薯类精深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进薯类加工企业形成2.6万吨薯类加工产品的年生产能力。考核指标:1、技术指标构建薯类现代产业链,申请专利12项,制定技术标准7个,申请品种权3项,研发共性技术5套。2、经济指标建立生产种薯繁殖基地10万亩,生产营养薯类全粉10000吨、营养全薯粉丝10000吨、紫

15、色薯类鲜食产品5000吨、紫色薯类全营养复合产品5000吨、高粘度精淀粉2000吨、保鲜薯类粉皮1000吨、营养薯粥500吨、专用变性淀粉500吨、薯类膳食纤维食品5吨、营养红薯口服液5吨、营养金薯尖50吨、保健红薯茶5吨、紫薯酒500吨、红薯烧酒500吨、红薯饮料500吨、种植机械1000台、收获机械1000台、精深加工设备1000台,实现年产值39985万元,利润4248.5万元,上交税金1999.3万元,建设薯类基地10万亩,直接带动农民增收4910万元。同时,带动四川薯类作物主产区推广应用薯类作物专用新品种和新技术200万亩。辐射带动四川薯区农民增收约10亿元。3、其他指标建设薯类产学

16、研创新联盟,加强薯类产业资源整合,为做大做强四川薯类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和示范样板,将光友薯业打造为全国薯类产业第一品牌。培养薯类中青年技术骨干100人,培养薯类博士硕士研究生5人。投产后直接经济指标及效益分析(万元)年增产值年增税收年增利润年创汇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实施以发展四川农区薯类大产业为目标,以科研院校为技术创新源,以四川薯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产业创新主体,着力培育和壮大薯类科技创新产业链。对于培育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优质产业,加快灾后生产能力的恢复和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将起到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效益显著。同时,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专用型薯

17、类育种的科技进步,推动薯类科技产业化的跨越发展,还将带动薯类加工机械业、包装业、运输业、贸易、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金融业务的发展,提高行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转移劳动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做大做强四川及我国薯类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和示范样板。本项目主要采用薯类精深加工工艺及设备,研究开发无环境污染的薯类无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其环境效益是正效益,整个课题实施中无“三废”问题。七、经费预算(万元)经费投入其中科技经费支出科目金额科目金额申请科技经费1。设备费政府其他部门经费2。材料费自有资金测试化验加工费其他资金4。燃料动力费银行贷款5。差旅费6。会议费7。合作与交流费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9。劳务费10。专家咨询费11。管理费12。其他费用投入合计支出合计开户行名称及银行帐号八、主管部门审查意见各区(县)经济商务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科技局)或市级主管部门审查意见审核人(公章)年 月 日专家论证意见 年 月 日主评人单位专业职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