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非对应现象及根源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1037395 上传时间:2021-11-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学论文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非对应现象及根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非对应现象及根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非对应现象及根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非对应现象及根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非对应现象及根源(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非对应现象及根源 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非对应现象及根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非对应现象及根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非对应现象及根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英汉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教育、宗教、习俗和社会环境等有很大的差别。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词语用法在许多方面存在非对等现象,甚至同一个词语

2、的表达形式在表面意义上大相径庭。有时候同一个事物,由于地域、视觉、兴趣以及认知方法等的不同,赋予它的理据也不同。关键词 :民族文化;语义差异;理据一、引言不同民族的人对事物的认知方式直接影响着母语词语的创造。而这些词语的趋向性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异民族不同的认知特点。比如,汉语中的称谓具有“从子称谓”、“从夫称谓”的习惯。他们的文化表现在看重个人本位,也就是突出“自我”。这种差别在运用称赞语时尤为明显。汉语的称赞语一般是以“你”或“你的”开头,而英语称赞语主要是以I(我)开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往往反映了语言意义的差异。二、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相悖的特点及理据1、时间概念的差异 在高速发展

3、的当代社会,人们对时间尤为重视。但time一词在汉英两个民族中的认识和利用上有很大差异。中国人虽然也很珍惜时间,但在具体利用时间上有比西方人更多的不守时或者浪费现象。而英美人最讲究“守时”,而且习惯于一个单位时间内有效地作好一件事,不轻易浪费时间。因此特别讲究计划的周密性。2、道德观念的不同 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本位或者权利本位,而汉民族文化的主线是人伦本位或义务本位。西方人时刻不忘捍卫个人权益,一方面他们注意不侵犯他人权益,另一方面一旦个人权益受到侵害,就要据法力争,上法庭打官司。然而,中国人有不少矛盾和纠纷,可通过居委会或派出所协调解决。当然,中国是个法律比较健全的大国,同样以法治国,但在

4、育人方法上却首先继承了“向榜样学习”的传统美德。然而,在英美文化中,个人本位、权利本位必然事事服从律令。他们认为,没有一套严格周密的法令法规,个人权益就不可能得到保障。这句话断言美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法律保护和规范全体美国人民的行为和道德。所以,morality 表现出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育人方式和道德观。3、自然环境的区别 不同的地域气候造成某些词语的不同内涵。比如,“西风”一词在汉语里用来象征衰败,有时预示黑云暴雨的到来,或者给人一种冷飕的感觉。而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这首诗无疑刻画了“西风”的力量和魅力,表达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这种不同的认知方式无疑不和一个民族所在国家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5、。4、数目习俗的差异在语言交际和使用中,一些数字成了人们衣食住行、社交往来和兴隆生意的法门。虽然今天的科学发达,社会日益进步,人们的迷信思想程度大量削弱,但他们的宗教和政治信仰,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依然紧系着吉利和灾难。他们把某些数字看成“吉祥”或“厄运”的象征。然而,这些数字所包含的信息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中有异常差别。比如,中国人一般喜欢双数,从古以来就有“双喜”一说。有些爱讲究的人在碰到自己特别满意的物品时,哪怕多花点钱、哪怕是多余的东西,也要买上一对,或者多双数。英美人则不一定,他们通常把英语中的two 看成不吉利的数字,有的人甚至十分忌讳这个数,因为它源自die(骰子)的复数dice,而

6、die 有“死”的意思。5、视觉因素的差异 从共时角度看,英汉民族给同一事物的命名也是从不同的视角而为。汉语中的”银河”,英语叫做the Milky Way。然而,汉语“银河”既不是银,也不是河,而是采用了与同样的理性意义相匹配的内部形式来构成这个词,即“银色河流”。银河又叫天河,意即在天之河。天河固然与牛奶无关,也不是一条路,但为什么英语叫milky way 呢?这得追本溯源,古希腊人认为,天河是天上的一条道路,是泼在那里的牛奶形成的,故称它为glacticos,意思是“牛奶的”。这些例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英汉两个不同民族对事物的形象和特征的认知观。也体现了异民族文化词语的多源性或排他性特征

7、。 三、结语英汉文化认知差异以及语义相悖现象远远不只上述各种情况,但这些例证足以说明汉语语言的博大精深和英语词汇的奥秘。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在许多方面存在的语义不对应甚至相悖的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看,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英汉各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因而使这两种语言形成它自身 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所以,两种语言之间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对等就必然显得少见,在许多情况下语义出现很大差异甚至对立也就不足为奇。但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并不断探索这些语言特征。参考文献:1关世杰.

8、跨文化交流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3王艾录等.语言理据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9、: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

10、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11、,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