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0916896 上传时间:2021-11-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 论文关键词:自我意识 新 市民 人的本质论文摘要:在青年马克思的中,对人的问题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内在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内在连续性是指马克思探讨的主题是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问题,而非连续性则指他对该主题探讨的思路前后期具有较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是,博士论文阶段对人的问题的思考是从自我意识出发,莱茵报时期转向人的生活世界,而德法年鉴时期则立足市民社会,其思路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变迁”特征。 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是一个有着内在连续性的非连续性过程。就连续性来说,在青年马克思文本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思想主题:什么是人的本质,该如何实现人的自由与解

2、放。在这个主题中,其人学色彩非常浓厚。就非连续性来说,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是在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等思想流派的影响下和对现实的对照中不断批判各派思想得失,反思自我而独创自己哲学的过程。本文拟通过对博士论文、莱茵报和德法年鉴三个阶段著作的解读,初步探讨青年马克思人学思考之路径变迁与相应特点。一、博士论文时期的人学思辨:以自我意识为基点的主体性色彩 青年马克思哲学观的第一次自觉表达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哲学观的显著特点是从“人”的角度来谈哲学,从哲学的高度来谈“人”,提出了以自我意识为特征的人的主体性哲学。在博士论文的第一部分,马克思比较了伊壁鸡鲁和德漠克利特两人

3、自然哲学的本质差别。这种差别集中体现在他们关于人的感性知觉的可靠性以及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对立上。 德漠克利特站在怀疑论的立场上,把人的感性知觉当作人的主观假象,认为切卜种能向他提供内容的认识(即感性知觉作者注)又没有真实性”C17(P2o2>,而“真实的那种知识是没有内容的”C17(P2o1)。相反,伊壁鸡鲁则采取独断论的态度,相信人的感性知觉,认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驳倒感性知觉”,“概念也不能驳倒感性知觉,因为概念依赖于感性知觉”17(P2oo> o 马克思在这里突出二者对人的感性知觉的不同观点,目的在于揭示二者关于“人”的不同哲学观。在马克思看来,德漠克利特否定人的感性知觉的真实

4、可靠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生活现实中的完整的人的否定,是一种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去寻找“真实的知识”的路径。而这种基于现实生活之外去追问的思路,必然会导致他将这种形而上学的存在当作一种不可捉摸的必然性。所以,尽管德漠克利特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去探索这种必然性,甚至将自己的眼睛弄瞎,“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至蒙蔽理性的敏锐”,但必然性始终像神秘的“自在之物”一样操纵着人生和。最终,德漠克利特只能以决定论看待历史,以悲观痛苦的心态对待人生。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德漠克利特对人生和历史的这种哲学观本质上是抹杀了人之为人的根本点以“自我意识”为根本特征的人的主体能动性。 相反,马克思认为伊壁鸿鲁则充分信任人的感性知觉。

5、由于人的感性知觉往往带有极强的个体色彩,所以伊壁鸿鲁对感性知觉可靠性的确认就是对个人主体地位的一定程度的肯定,由此也导致他对偶然性、任意性的强调。他说:“被某些人当作万物的主宰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宁肯说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则取决于我们的任意性。”仁1(P204)而人的感性知觉是人的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伊壁鸿鲁对感性知觉可靠性的确认,也就是主张从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像德漠克利特那样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去发现哲学。这样,伊壁鸿鲁既从生活中获得了哲学,又从哲学中获得了生活的自由,从而人生在他看来是享受和幸福,历史是开拓和创造。 总而言之,在马克思看来,德漠克利特和伊壁鸿鲁在感性知觉的可

6、靠性上,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上,体现了二者在“人”的哲学观上的对立:德漠克利特的哲学观是决定论,它掩盖了完整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和自由本性;伊壁鸿鲁哲学则是对人的主体能动性、自由本性的呼吁和对神性的否定。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其余部分都是围绕这个观点展开分析和论证的。 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倾向来看,他将二者的哲学进行比较,从表层意义上看是在纠正人们长期形成的对伊壁鸿鲁哲学的偏见。从深层意义上来看,他是在突出伊壁鸿鲁哲学的历史重要性,并借此表达自己的哲学观:哲学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人的生活之外的玄想;哲学的功能在于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并使人在自我意识中获得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哲学的特征在于从怀疑和批判中学会思考,树立自我意识。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