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艺术 论文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0736362 上传时间:2021-11-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代诗歌艺术 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艺术 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艺术 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艺术 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艺术 论文(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析李贺诗歌的意境美【论文提纲】一、 引言在李贺以瑰丽色彩描绘出的诗歌意境中,天上的神仙世界和地下的鬼魂冥界这两种意境是最动人、也最能体现李贺诗歌“虚荒诞幻”的艺术特色的。同仙境的光明、热烈、宁静、欢乐、神奇、美丽相反,李贺笔下的冥界,大多显得黑暗、寒冷、神秘、恐怖,诗人借以表达他在黑暗、冷酷的现实社会中的切身感受,诗人用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凄寂的意境。二、 分析1、 李贺与中唐后期文学2、 诗歌意境3、 李贺的诗歌意境三、 小结李贺诗歌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幽邃朦胧、鬼艳凄迷、色彩缤纷的艺术意境。【内容摘要】: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李贺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

2、。他的诗歌意象风格独具,具体表现为虚荒诞幻、阴幽飒沓。呈现出的是幽暗、晦涩、冷艳,凄迷的意象和意境。【关键词】:李贺 诗歌 意境【Abstract】: untimely death of the genius poet Li is a "speech still Strangeness," said a poet. His unique style of poetic images,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he virtual absurd fantasy, Sa Da Yin quiet. Shows that the dark, ob

3、scure, glamorous and, chilling imagery and mood【Keywords】: Li Poetry poem Artistic conception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也是时代的歌手。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一定的文学艺术总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无论谁也不可能离开特定的时代而凭空创造。像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作品,就是盛唐军旅生活的镜子,而像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等,也无疑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透露出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代气息。不仅如此,即使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写出来的作品,也会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一李贺(790816)字长吉,

4、河南昌谷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皇室后裔的家庭。是唐代中叶的一位杰出的诗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死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终年二十七岁。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终不得登第。李贺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了唐代德宗、顺宗、宪宗三朝。而他的创作年代,则主要是宪宗当政时期。这时,唐王朝的统治已经开始衰败,曾经是强大统一的唐王朝,由于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开始走向衰落。唐王朝潜在的各种矛盾,也愈加的激烈,宦官擅权,同大地主官之间又勾结又斗争;藩镇割剧,吐蕃等外族上层统治者趁机侵扰。而这一切矛盾激化所造成的恶果,又都转嫁到老动人民

5、头上,使了、他们陷入苦难的深渊。我们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之农民起义便不断发生。面对疮痍满目的现实和农民起义的冲击,一些地主阶级中下层出身的人士,从缓和社会矛盾,挽救唐王朝出发,主张进行政治上的革新。李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危机日渐严重而又尚有希望的时代,虽然从贞元后期至元和年间,是唐后期政治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但却是一个饱经丧乱,残存喘息的苟安时代,是一个开始走下坡路,日趋没落的时代。社会的动荡,人民的流离,以及各种矛盾的激化,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却有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很多有爱国主义,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为了变革现实,写了很多抒发自己理想和要求的作品。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出现了一个异彩纷呈

6、的繁荣景象。如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韦应物、李商隐等等。李贺处在这样一个政治上充满苦难,江河日下,而文学上百家争鸣的时代,他的诗歌自然不能不带有这个时代的特殊气息。他的一生以诗为业,在中国文学史上,他的诗呈现出极为独特的精神状态和艺术风格。学者大多把他归入韩孟奇崛一派,他的诗更多的借古讽今。因为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他的手法更隐晦曲折,往往借助想象或神话,运用离奇的语言,表达他的苦闷。他的诗歌笼罩着一层奇绚诡异的色彩,透过诗歌我们看到的是诗为人悲剧性的伤感。时代在为诗人提供创作源泉的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忧伤的悲剧人格基础。二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 。黑格尔说:“诗人应当深入到精

7、神内容意蕴的深处,把隐藏在那里的东西搜寻出来,带到意识的光辉里。”在这个艺术的光辉里,我们看到得其实就是“意境美”。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辞海里有意境一词的解释:“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在诗歌欣赏过程中,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是客体的情景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关于意境,中国历代文人学者都有精辟独到的论述。“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

8、谓之智。这里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对意境多有阐述:欧阳修六一诗论:“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大抵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诗匠宜高,捃拾宜情。”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从唐朝开始,最初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是王昌龄。

9、在他的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是指形似;“情境”是指传情;“意境”实际上是指表意。近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等一系列著作中对“境界” 有多种精辟的理解:“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何以谓之有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

10、其口出也。”(宋元戏曲考)可见,王国维对意境的探讨与看法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人对意境的理解了。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诗歌是通过创造意境和意象来表达情志,它所创造的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不灭的灵魂。如果说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那么意境则是诗人通过各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三李贺的诗以凄艳诡激诗风,“惊迈时辈”,屹然别立于中国诗歌长河。其诗歌意象独具,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追求,李贺的诗歌意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虚荒诞幻、设色浓艳、阴幽飒沓、雕锼刚硬四个方面。虚荒诞幻黑格尔曾说过:“诗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艾青也认为“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李贺可以说是最

11、富于想象的作家之一。李贺的想象是一种常人的思维很难进入的,甚至近于病态的天才幻想。正是这种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得李贺笔下的诗歌意象“幽深诡谲”、“奇而入怪”。对李贺诗歌意象的这一美学特点,杜牧在李长吉诗歌叙里有非常形象的概括:“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李贺诗歌意象的“虚荒诞幻”首先表现为大量超现实意象的塑造。为表达其苦闷情怀,总是竭力创设虚幻的、超现实的意象世界,如:“百年老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等。设色浓艳李贺是我国古代诗人中运用色彩最具特色的一位。众所周知,我国古典诗歌是讲究恬静、不重色彩的,李贺却敢于突破传统的局限,他“穿幽入仄,惨淡经

12、营,都在修辞设色”,把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感触,破译成复杂变幻的色彩意象,呈现在读者眼前。纵观李贺的诗歌创作,我们不难发现,被李贺用来借代物名的,大多数是与此物有关的色彩词语。比如:“空绿”、“细绿”、“紫腻”、“冷红”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浓重艳丽的画面。阴幽飒沓李贺生活在各种矛盾复杂交织的唐贞元元和年间,虽然才华横溢、有远大抱负,但腐朽的政治、险恶的世态、沦落的家境、卑微的官职、乃至孱弱多病的身体,无不给他以致命的打击,使他陷入未老先衰的生命悲秋之中:“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我当二十不如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年轻的身躯内包裹着的竟是一颗临老的心。正是这种与其生理发育极不相称的

13、心态,赋予了李贺以老人般的审美感受能力,将他的审美发现和审美选择引向了一个相当特殊的范围,那就是“于昏黑杳冥中写出一派阴幽飒沓景象,令人毛悚”。南山田中行一诗较能体现李贺诗歌意象的这一特点:秋野明,秋月白。塘水繆繆虫唧唧。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荒畦九月稻叉芽,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诗写秋野凄清幽冷之景:月色如霜,西风萧瑟,寂寥的旷野上杂草丛生,苔藓遍地,庄稼谷物稀稀落落;秋虫在夜幕下唧唧哀鸣,山花在寒风里幽幽啜泣,流泉在石缝中低低呜咽,残存的萤火在荒芜的田垄小路上飞来飞去,更有那鬼灯似的磷火,在黑暗的松林间飘荡闪烁。秋月、寒虫、冷花、荒畦、鬼灯等意象,织成了

14、一张阴冷的网,使人不寒而栗。雕锼刚硬李贺写诗,求新求奇,刻意雕琢。值得注意的是,李贺在雕刻意象时,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好取金石硬性特征作比喻”,“变轻清者为凝重,使流易者具锋芒”,所以其诗歌意象刚硬尖锐。如“霜重鼓寒声不起”、“黑云压城城欲摧”等。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创造都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而这些物与景是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筛选提炼浸润而成的。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还常常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气质和个性。比如李白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就显得开阔、奔放、豪迈,这与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和灵动飞扬的想象密不可分。李贺诗中呈现的却是幽暗、晦涩、冷艳、凄迷的意象和意境。他的诗极力营造一个寒冷幽暗、悲凉凝重的世界,来表达他那种

15、无可奈何的情绪。就像晚唐诗人杜牧在李贺集序所言:“云涸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跳跳,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然,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邱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杜牧所所说的其浓丽,其虚幻、其怨恨、其荒诞,准确的反映了李贺诗歌意境的特色。他在虚幻幽暗的世界中展开想象,形成了完全异于其他诗人的一种幽奇冷艳的凄迷意境。他在虚幻幽暗的世界中展开想象,形成了完全异于其他诗人的一种幽奇冷艳的凄迷意境。在李贺那里,盛世不复,壮志不遂,时光不再,生命不永等种种因素构成了生

16、命的悲剧意识。翻开李贺的诗稿,那奇特的语言,怪异的想象,幽奇冷艳的诗境便会迎面扑来,宛如进入了一个别样的世界。在五色斑斓的氛围中充满着森森的寒意。“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月年树立影,一山惟白晓。”(感讽五首其三)“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神弦)在这些诗句中,作者写荒芜的山野,写惨淡的黄昏,写阴森可怖的墓地,而活动于这些场所的则是忽闪忽灭的鬼灯、萤光、食人山魅,读后令人深感其“险怪如夜壑风生,暝岩月堕”。(谢榛四溟诗话卷四)王思任说“李贺人命之促,好景尽虚,故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寒字、血字,如此之类,幽冷溪刻”。的确,李贺在刻画物象时,津津乐道于物象的

17、老、死、枯、瘦。而对物象的雄浑壮阔的一面,仿佛视而不见。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诗歌感情化,由此形成了他诗歌独特的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如“牛鬼蛇神、白骨幽魂、寒蟾老兔、怨月啼花、枯枝败叶”等。这些幽凄悲冷的意象,让诗充满了一种凄冷的意境美。李贺常常把黑暗的现实,用冥界鬼怪、死亡、寒夜等来展示。以抒自己难以言状无法排解的内心悲痛和凄苦。如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遗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魂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诗人闻秋风吹叶而惊心,痛心于世无知音。只能在阴冥世界寻觅同调:香魂来吊、鬼唱鲍诗、恨血化

18、碧。以鬼魂凭吊生死,是悲苦至极的奇想。读李贺的诗,我们不难发现,他刻意追求诗歌语言的瑰美、冷峭,来营造一种衰灯明灭,迷离恍惚的意境。再比如他的鬼诗代表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竹,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诗歌由景起兴,通过描绘凄迷的景色,画出了在冥路上飘飘忽忽行着的人物形象。在这个令人心悸的特写的镜头里,首先突出了墓地所特有的幽冷的氛围,给人以阴气森然的感觉。“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生死悬绝,阴阳两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墓周围那凄迷如烟的荒草野花,也不堪剪来相送,一切都成了泡影。“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

19、,水为佩。”写苏小小的饰服,用华美艳丽的意象,呈现出一片令人心碎的境界。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在凄风苦雨之中,那闪烁着暗淡绿光的鬼火,蕴含着人物的哀伤和无奈。诗人将想象与幻觉相伴随,使全诗笼罩在梦幻迷离的境界之中。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幽暗的非现实的世界中,让人更深入的体会到了诗人心中的悲凉和落空之痛。李贺的想象大多源于梦幻,而梦幻本身就是一种想象力,他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其诗歌意象风格独具。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他的诗歌大量使用“泣”“啼”“冷红”“愁红”“寒绿”“颓绿”等字词,构成极具悲剧色彩的意象群,营造幽凄诡异的诗歌意境。注释: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第52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辞海1999缩印本第2453页王昌龄诗格中国历代诗话选<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8-39页王国维人间词话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第8页参考书目:刘瑞莲李贺,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第一版刘衍李贺诗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董海龙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识论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张福庆唐诗美学研究,华文出版社,2000版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第21次印刷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