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0724789 上传时间:2021-11-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于2011年4月份申请,5月份获课题组立项。自开展研究以来,本课题组在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专家指导下,全体成员认真按照课题申报书计划,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开展实质性研究和实践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向课题研究目标迈进。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现汇报如下:一、问题的提出1、开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的基本走向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着重指出:

2、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看来,知识经济最主要的动力资源是创新,人才资源优化的资本是创新,世界教育改革的焦点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创新。创新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一个人就很难说是开发和实践了生命的价值。2、信息技术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核心的问题是要注重研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他们所能接触和使用的教学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既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动能,享有广泛

3、的信息资源,又能满足学生选择和处理多种形式信息的需求;既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能动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体现自主学习的原则,又能灵活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向我们提出了研究的必要性。综观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国外已经开始从整体上重构和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课堂教学过程,并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及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国内广大教师对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也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并积极尝试研究,但还处于研究实验的初始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具有符合一

4、般规律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选择“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推广理念与应用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国际国内关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体现了较高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经验和理论总结,对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为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提高和改进教育方法、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对传统

5、学习进行一次革新,从而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重课文理解、逻辑推理,轻质疑求新,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的陈旧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二、概念的界定1、信息技术:是指应用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呈现、传递、加工、处理的理论和实践。它包括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2、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在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的求变求新的能力。它由多种能力构成,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三、课题的理论依据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

6、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和脑科学理论与创造学与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并在教学活动充分得以体现的实验研究。1、从脑科学上讲,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是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对输入的各种信息不断进行编码、组合、储存和提取,从而形成复杂的信息系统,在青少年时期,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的大脑两半球能均衡发展。2、信息技术的快捷性和交互性,更有利于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去创新。由于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行动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富有启迪的资料,将会极大地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运用这一理论指导课题研究,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途径。四、研究的目标本课

7、题的研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使学生扩展感知时空、激发质疑探索,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以期实现如下目标:1、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过程中教与学方式的转变。2、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策略和途径。3、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教学模式。4、整理、归纳、总结 “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成果,并形成基本理论。五、研究内容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索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

8、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2、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教法转化为学法,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法的优化,努力构建“互动式”、“实践启发式”、“自主学习、探究创新”等新的教学模式。3、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把“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获取、发现、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创新素质,增强信息素养。4、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程教学的能力。六、研究措施为了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研究实验的有效性,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保证措施:1、组织人员确保。为了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们建立了强有力的

9、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的周明芳校长担任课题组组长,由具有丰富课研经验和务实精神的教导主作罗梅兰担任副组长,由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副教导主任毛会珍和来自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科研精神的年青教师肖爱梅和杨清香共同参与实验研究工作。2、硬件设施确保。学校深知“科研兴校”的道理,在抓好软件建设的同时,学校在信息化工程方面相继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200多台计算机,建了三个多媒体教室,一至六年级各教室均配置了三机一幕,全校实施了“班班通”信息技术化教学。同时,学校为每个教师办公室装备了计算机,连接了宽带,建了校园网,开通了教师博客,建立了学校QQ群,这是教师进行学习、课件制作和

10、科研交流的大平台。去年,学校还给每位教师配置了笔记本电脑,全校实行了电子备课。以上硬件设施的建设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3、理论学习确保。理论水平的提高是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提高的保证,为此,在研究前及研究过程中,学校组织研究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专著及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著作,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凭据和行动指导。同时,学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教师培训,组织研究成员积极参加省市电教馆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提高研究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4、培训力度确保。为了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全校教师多次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熟练

11、、自如地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5、多项原则确保。为了保证课题的研究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有序前进,我们确定了以下几项原则,规范整个研究工作。(1)、全面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考虑学有所长的学生,更要考虑学习一般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2)、趣味性原则。“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为创新奠定基础。(3)、民主性原则。教学活

12、动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教师要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积极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共同探讨新技术、新方法、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七、研究方法本课题以课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理论、认知心理理论为指导,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2、行动研究法。3、案例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5、文献研究法。6、实验研究法。八、研究对象此次“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一至六年级的教学实验班级学生。九、研究步骤课题研究预期2年,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课题申报阶段(2011、42011、8)1、进行课题资料的检索,针对信息化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确定课题研究方向

13、;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准备工作,开展课题设计与论证,申报课题与立项。2、组建课题组,明确课题组人员分工。3、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并确定实施步骤。4、上报省课题组审批,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1、9 2012、4)1、按照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2、定期进行课例评析、课件评析,适时组织经验交流、专题研究等活动,形成课例录像、系列课件、论文等。3、收集、整理各种有效资料,强化课题研究档案资料的建设与管理。第三阶段:调整阶段(2012、42013、1)进行中期小结,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寻找失误,调整研究细节,继续研究。第

14、四阶段:总结阶段:(2013、12013、4)1、收集整理教师研究成果,论文、课件、教案、活动体会等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归纳整理。2、收集整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活动的报告、照片、课件、活动体会等资料。3、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4、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组织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宣传研究成果,并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的交流。十、研究过程1、在课题研究工作正式启动之前,完善了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根据摸底调查分析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知识培训。一是学习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二是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研究方案,熟悉“方案

15、”的理论框架,每一阶段的操作要求和方法;三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规范课的研讨,让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指导思想、内涵、基本结构及操作策略。2、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即课题组成员全员参与,齐心协力,突破各子课题的研究课。具体做法是把说课备课上课研课结课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向落到实处。说课:由执教老师在备课之前陈述教材处理、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业设计、扶优帮困措施等教学环节的理论依据。备课:在上述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设计好最佳的教学方案。上课:执教老师按方案施教,课题组成员参与听课。评课:上课完毕,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体评课,对涉及课题研究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

16、,指出优劣,扬长避短。结课:对研究课做好小结工作,并对该课题作出定性评价,记入“课题研究工作日记”,执教老师记好“教学后记”,制订整改措施。3、定期召开阶段性研讨会。通过研讨,课题组成员把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摆出来,共同研究矫正措施,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4、持之以恒,抓好课题研究的常规工作。课题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严格按实验制度开展实验。第一,课题组长抓好每节研究课的“教学后记”收集和存档工作;第二、课题研究成员要深入课堂,做好课题研究指导和调整工作;第三,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研究观摩课,课题组成员互听互补,共同提高;第四,课题组成员每个学期要上一次课题研究公开课;第五,及时做好材料整理和

17、归类工作。5、组织成员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汇集研究成果。在成员开展专题研究、记好教学后记的基础上,课题组组织成员进行经验总结,撰写成论文,并汇集研究所得,收集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为便于管理,课题组专门建立了课题网页,设识字、阅读、习作专栏,按论文、教案、课例、反思、课件五个类别保存电子资料。目前我们收集了各类资料几十份,为课题结题提供了充足的资料。6、做好研究成果推介工作。“实验研究法”是我校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我们在运用,也在完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更懂得了实验的科学性。通过实验,我们形成了理论引领,集体探究,个人反思,超越创新的研究模式。一旦我们研究有了收获,就在全校进行推广。甚至

18、通过“送课下乡”活动和“信息技术开放日”等活动将研究成果向校外推广。十一、研究成效本课题自立项以来,我们认真按照课题方案进行实施,两年来,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为指针,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改变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初步形成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与环境。学校老师人人会上机操作,搜寻资料、网上编制课件,能熟练运用电教多媒体从事教学活动。学校现代化教育环境与教学资源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充实。已达到较高水准。(一)、老师方面1、增强了老师的科研意识。经

19、常性的科研活动,增强了老师的科研意识,在集体备课、研究教学设计时,教师关注了运用多媒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注重了运用多媒体;在评课时,教师着重寻找了规律。学校逐步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逐步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2、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在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看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活力大增,教学效果明显,大家都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上实践课。在两年的学习交流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育思想正在逐步改变,大家在实践中渐渐明白,运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确实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时有迸发,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现在,教师们渐渐明白了提高教育教

20、学效果的关键在于不断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只有不断改变观念,努力改革课堂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我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气氛空前浓厚。3、构建了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教师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初步构建了我校在信息技术下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着重构建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创设活动情境,趣味识字温习识字内容,方法识字丰富识字素材,创造性识字”模式;阅读教学“创设情境提出课题探讨交流深化拓展”教学模式;作文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生合作,查找资料自主选择,开放课堂探索写法,主动创作成果展示,开发潜能”模式。

21、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更大程度上凸现了信息技术的特点与功能,构建起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型的课堂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师在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要求。4、锤炼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学校已培养了一支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具有一定教育技术和科研水平的新秀群体。在实验研究中,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了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从理论与技术两个层面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实验中,学校要求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备信息技术的运用,体现教师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22、的探讨,并且积极向课题目标逼近。5、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实验研究法”是我校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我们在运用,也在完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更懂得了实验的科学性。通过实验,我们形成了理论引领,集体探究,个人反思,超越创新的研究模式。一旦我们研究有了收获,就在全校进行推广。甚至通过“送课下乡”活动和“信息技术开放日”等活动将研究成果向校外推广。(二)、学生方面1、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本课题研究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老师的努力探索,初步掌握了以信息技术进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的基本要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代替了老师讲

23、,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大胆创新,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及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进而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知道,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在开展创新思维的时候,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正是这种内部的推动力,才会有刻苦地学习,才会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进而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育。对儿童来说,主动性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强烈地好奇心、求知欲、浓厚的兴

24、趣等等。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直观性和新颖性。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感受性和新颖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电教媒体具有个性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特征,视听觉媒体和交互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学内容和方法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变得新颖、多样,充满情趣。同时,增加了知识的容量,扩大了信息的传递范围,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

25、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创新的能力。2、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适时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在高昂、活泼、有深厚兴趣的情态中,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有教师在教学新课前、中、后时,适当地运用了信息技术,使课上得有声有色。同时,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计算机、网络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能运用网络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分辨出网络对我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与不足,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3、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培养学

26、生质疑、假设、分析、综合、探究、解疑、想象、联想、发散、聚合等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创新精神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本课题组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建立全面的实验数据检测体系,针对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的各项目进行了从单项到综合的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与提高。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形成了宽松的支持性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合作精神,拓展了学生灵活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多媒体网络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真实的、仿真的形象情境,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形、有情、

27、有声、有色,可以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或进入课文角色之中,再加上形象情境跟抽象文字相结合,可以同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左右大脑功能协调发展。而且形象化情境更能充分启迪学生的质疑、揭疑、想象、发散等多种思维能力,从而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所以经常性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以及创新思维意识。十二、实验结论本课题研究以计算机为平台,以网络资源为教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交流讨论为模式,建立网络化、信息化的立体课堂为目标,开展不拘一格、兴趣盎然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善于创新的良好习惯,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终身学习,成就自我。

28、实验两年来,我们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创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1、信息技术环境下识字教学互动平台模式:创设活动情境,趣味识字温习识字内容,方法识字丰富识字素材,创造性识字。2、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兴趣;根据文章重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2)、引领朗读,培养语感。(3)、运用信息技术,加深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4)、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5)、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延伸。3、信息技术环境下作文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生合作,查找资料自主选择,开放课堂探索写法,主动创作成果

29、展示,开发潜能(二)创办了班级优秀习作集和开设了“小小作文梦工厂”专栏。自实验研究以来,各实验班汇编了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既让学生的写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又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些优秀习作在班内传阅,供学生借鉴学习,从而使全班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习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红领巾广播站开设了“小小作文梦工厂”专栏,是全校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好载体,满足了学生发表作品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氛围更浓、兴趣更高了。(三)、提高了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手段,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多维性、刺激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增强了形声效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发展了智力,

30、提高了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使许多教学内容得以精减,许多繁锁的讲解得以省略,既提高了教师的兴趣,更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四)、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和多元学习的环境,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信息数量增加,信息质量优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释疑思辩、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五)、培养了合作精神。由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构成的教学场所,可以模拟许多实际情境,学生在完成研究任务过程中,需要共同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其间就学会了沟

31、通与协作,从而发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觉、社会能力,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六)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首先让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是使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就是一本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一言堂,死气沉沉,没有丝毫的活力,更无从谈及学习兴趣。学生的语文水平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不会提高。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之后,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去做充分的准备,无论是课件的准备还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或者各种素材等方面的准备,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这样,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就必然改变,教

32、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就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而教师的成长,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其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使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上,教师真正做到了创造性地理解并使用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师们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课外,教师们又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课堂资源,并将自己实验的体会撰成论文、编成教案,制成课件。经过两年的实验,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十三、研究的体会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自觉选择、

33、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网络教学的环境和条件不容乐观。学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目前已高达近六千学生),可机房只有三个,电脑总数不过二百余台。电脑房与电脑数量严重不足,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课题研究的进展。2、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彻底转变过来。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在真正的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架, “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3、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等等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也影响到实验

34、的进一步推广应用。4、学生的学习能力跟不上。受生活条件制约,只有少部分家庭有互联网,学生很难按教师的布置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集、处理的练习。部分家长“唯分数论”的观念还很严重,对我们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做法热情不高,对我们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学生的上网技能和文字录入的速度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实施。教师在课上经常因为学生上网技术问题而影响了教学进程,又由于学生录入文字的速度差异很大,导致教师无法科学地控制教学时间,因此网络教学中的组织难度较大。十四、未来的打算1、今后的工作我们更是任重道远,尤其是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是技术上的,更重要是理念上的。培养学生创新

35、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首先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具备创新素质,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除此之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要领悟蕴含在信息技术中的设计理念,能够通过教学过程有意识地促进思维模式的更新,进而激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使课题研究更有利地发展。2、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扎实开展一些研究活动,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上深化研究,使教学手段的运用能真正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3、不断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经验得失,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和语文案例分析,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并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共商探讨办法,使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十五、参考文献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北京市西城区电教馆,黄国翰)2、网络时代教师角色如何转变 (宋广文、苗红霞)3、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刘儒德)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马宁、余胜泉)5、现代教育技术与识字教学方法整合六法 (宜宾市农业街小学 邱英)6、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7、浅谈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杨玉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