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直线运动专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0625797 上传时间:2021-11-1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12.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直线运动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直线运动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直线运动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资源描述:

《高考直线运动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直线运动专题(4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直 线 运 动 专 题一、考纲点击,真题再现一、考纲点击,真题再现1 1、考纲要求:、考纲要求:质点的直质点的直线运动线运动内容内容要求要求1.参考系、质点参考系、质点2.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位移、速度和加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2 2、知识精要、知识精要(1 1)基本公式)基本公式 不含不含x 不含不含vt 不含不含t 不含不含a 不含不含v0 普遍适应普遍适应atvvt02021attvxxavvt2202tvvxt20221attvxttxv (2 2)两个推论)两个推论txvvvvttt2102/、2

2、2202/txvvv2/2/txvv2123122aTxxxxxxxnn、2)(TNMxxaNM逐差法求加速度方法:逐差法求加速度方法:位移段数对称组合位移段数对称组合(3 3)比例关系)比例关系(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xxxxN135(2N1)t1t2t3tN1( -1 )( - )( - )321NN2 v1v2v3vn123nx1x2x3xn122232n23 3、高考真题、高考真题1(2011年新课标卷)年新课标卷)(13分)分)甲、乙两辆汽车都从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

3、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求甲乙两车各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规律的直接应用题型、规律的直接应用题型2(2008年全国年全国1卷)卷)(14分)分)已知已知O O、A A、B B、C 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为

4、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AB间的距离为间的距离为l l1 1, ,BCBC间的距离间的距离为为l l2 2, ,一物体自一物体自O 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依次经过A A、B B、C 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AB段与段与BCBC段所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用的时间相等。求O O与与A A的距离的距离. .3(2011年安徽卷)年安徽卷)一物体做匀加速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x所用的所用的时间为时间为t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x所用的时间为所用的时间为t2。则物体运动的加

5、速。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度为( ) A. B. C. D.121 2122()()x ttt t tt121 212()()x ttt t tt121 2122()()x ttt t tt121 212()()x ttt t tt4 4(20062006年全国年全国1 1卷)卷)(1616分)分) 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d=3.0km3.0km处进行一次爆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

6、声时间上相差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t t=6.0s=6.0s。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 v=1/3km/s=1/3km/s。、规律处理实际问题题型、规律处理实际问题题型5 5(20102010年新课标卷)年新课标卷)(14(14分分) ) 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100m100m和和200m200m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分别是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分别是9.69s9.69s和和l9.30s.l9.30s.假定他在假定他在100m100m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比赛时从发令到起

7、跑的反应时间是间是0.15s0.15s,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做匀速运动.200m.200m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l00ml00m比赛时相同,但由于比赛时相同,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l00ml00m时最大速率的时最大速率的9696. .求:求:(1)(1)加速所用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加速所用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2)(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8、(结果保留两位小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数) )6(2007年全国年全国1卷)卷)(15分)分) 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在接力区前S S0 0=13.5m=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处作了标记,并以v v=9m/s=9m/s的速度跑的速

9、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 L=20m=20m。求:。求:(1 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a;(2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7(2007年全国年全国1卷)卷) ( 16 分)原地起跳时,分)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

10、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为“竖直高度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的“加速距离加速距离”d1=0.50m , “竖直高竖直高度度”h1=1.0m;跳蚤原地上跳的;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加速距离离”d2=0.00080m,“竖直高度竖直高度”h2=0.10m 。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加速距离

11、速距离”仍为仍为0.50m,则人上跳的,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竖直高度”是多少?是多少? 8(2011年上海卷)年上海卷)如图,质量如图,质量m=2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面的A处,处,A、B间距间距L=20m。用大小为。用大小为30N,沿水平方向的外,沿水平方向的外力拉此物体,经力拉此物体,经t0=2s拉至拉至B处。处。(已知已知cos37=0.8,sin37=0.6。取。取g=10m/s2)(1)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用大小为用大小为30N,与水平方向成,与水平方向成37的力斜向上拉此物体,使的力斜向上拉此物体,使物体从物体从A处由静

12、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时间t。、运动力图象综合应用题型、运动力图象综合应用题型一、考向聚焦,突破高考一、考向聚焦,突破高考1 1、考向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考向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例题例题1(10分分)相同的小球从斜面的某一位置每相同的小球从斜面的某一位置每隔隔0.1 s释放一颗,连续放了几颗后,对斜面上正释放一颗,连续放了几颗后,对斜面上正运动着的小球拍下部分照片,如图所示。现测运动着的小球拍下部分照片,如图所示。现测得得AB15 cm,BC20 cm,已知小球在斜面上,已知小球在斜面上做加速度相同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做加速度

13、相同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初速度为零),求:求: (1)各球的加速度的大小;各球的加速度的大小;(2)拍片时,拍片时,A球上方正运球上方正运动的球有几个?动的球有几个? 解析:解析:(1)每一个球的运动都是每一个球的运动都是重复的重复的,故,故对所拍的照片上的球可认为是对所拍的照片上的球可认为是一个球一个球在在不不同时刻同时刻的位置的位置由由xat2可得可得(2)vBat,得,得t0.35 s,则,则A运动了运动了0.25 s,故,故在在A之上有之上有2个球,它们运动的时间分别为个球,它们运动的时间分别为0.15 s、0.05 s。答案:答案:(1)5 m/s2 (2)222222/5/

14、1 . 010)1520(smsmtxasmsmtBCABvB/75. 1/1 . 0210)1520(22练习练习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途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途中依次经过中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三点,已知AB=BC=l/2,AB段和段和BC段的平均速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度分别为v1=3m/s、v2=6m/s,则,则(1)物体经)物体经B点时的瞬时速度点时的瞬时速度vB为多为多大?大?(2)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2m/s2,试求试求AC的距离的距离解析:解析:(1)设加速度大小为)设加速度大小为a,经,经A、C的的速度大小分别为速度大小分别为vA、vC。据匀加速直线

15、运动。据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可得:规律可得: 联立可得:联立可得:(2)由上可计算出:)由上可计算出:vA=1m/s,vC=7m/s,据据vC2 vA2=2al ,代入,代入a=2m/s2即得:即得:l=12m2222lavvAB2222lavvBC12vvvBA22vvvCBsmvvvvvB/5212221ABCl/2l/22 2、考向二、考向二、规律处理实际问题规律处理实际问题 例题例题2. 2.(1414分)分) “ “30m30m折返跑折返跑”中。在平直的跑道上,一学生站立在中。在平直的跑道上,一学生站立在起点线处,当听到起跑口令后(测试员同时开始计时),起点线处,当听到起跑口令后(测试

16、员同时开始计时),跑向正前方跑向正前方30m30m处的折返线,到达折返线处时,用手触处的折返线,到达折返线处时,用手触摸固定的折返处的标杆,再转身跑回起点线,到达起点摸固定的折返处的标杆,再转身跑回起点线,到达起点线处时,停止计时,全过程所用时间即为折返跑的成绩。线处时,停止计时,全过程所用时间即为折返跑的成绩。假设学生可视为质点,加速或减速过程均视为匀变速,假设学生可视为质点,加速或减速过程均视为匀变速,触摸杆的时间不计。该学生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触摸杆的时间不计。该学生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a1 1=2.5m/s=2.5m/s2 2,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a2 2

17、=5m/s=5m/s2 2,到达折返,到达折返线处时速度需减小到零,并且该学生全过程最大速度不线处时速度需减小到零,并且该学生全过程最大速度不超过超过v vm m=12m/s=12m/s。求该学生。求该学生“30m30m折返跑折返跑”的最好成绩。的最好成绩。运动过程分析:运动过程分析:第一种情形:先第一种情形:先匀加速匀加速到速度到速度v再以速再以速度度v匀减速匀减速到静止到静止从从B向向A返回:返回:从从A向向B运动:运动:第二种情形:先第二种情形:先匀加速匀加速到最大速度到最大速度vm 再再以以vm匀速匀速最后最后匀减速匀减速到静止到静止先先匀加速匀加速到速度到速度vm再以速度再以速度vm

18、匀速匀速到到AABCv匀加速匀加速匀减速匀减速vmABD匀加速匀加速匀速匀速解:解:设起点线处为设起点线处为A,折返线处为,折返线处为B,学生从,学生从A到到B的过程中,先的过程中,先做匀加速运动到做匀加速运动到C,紧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速度为零到,紧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速度为零到B点,从点,从A到到B用时最短。(用时最短。(2分)并设此过程中达到的最大速度分)并设此过程中达到的最大速度为为v,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1,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2,则,则由运动学公式,有:由运动学公式,有: v=a1t1 (1分)分) v= a2t2 (1分)分

19、) LAB=v(t1+t2)/2 (2分)分)联立联立式,可解得:式,可解得:v=10m/s t1=4s,t2=2s(2分)分)因为因为vvm,所以从,所以从A到到B的过程中,学生的确先做匀加速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确先做匀加速运动,然后做匀减速运动。(然后做匀减速运动。(2分)分)从从B到到A的加速过程中,速度从零增大到的加速过程中,速度从零增大到12m/s到到D点需用时:点需用时: 加速过程的位移加速过程的位移最后阶段的匀速运动用时:最后阶段的匀速运动用时:所以,该学生所以,该学生“30m折返跑折返跑”的成绩为的成绩为t=t1+t2+t3+t4=10.9s(1分)分))1 (8 . 413

20、分savtm)1 (8 .2823分mtvxm)1 (1 . 0128 .28304分ssvxLtmAB练习练习2(13分)酒后驾驶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是分)酒后驾驶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是因为驾驶员的因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反应时间”变长、变长、“思考距离思考距离”变变大、大、“制动距离制动距离”也变大。也变大。“反应时间反应时间”是指驾驶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思考距离思考距离”是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的距离,“制动距离制动距离”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

21、到汽车停止行驶的距离。已知某汽车驾驶员以车停止行驶的距离。已知某汽车驾驶员以v40ms的速度行驶时,正常的速度行驶时,正常“思考距离思考距离”为为x116m,酒后,酒后“思考距离思考距离”为为x235m,正常,正常“制动距离制动距离”为为x366m。假设该汽车驾驶员正常和酒后制动时的加速度。假设该汽车驾驶员正常和酒后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都相同。则:大小都相同。则:(1)该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多少)该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多少?(2)汽车制动时,加速度大小为多少)汽车制动时,加速度大小为多少?(3)该驾驶员酒后)该驾驶员酒后“制动距离制动距离”为多少为多少?解:解:(1)设该

22、驾驶员正常反应时间为)设该驾驶员正常反应时间为t1,酒后反应时间,酒后反应时间为为t2,该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该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t,有:,有: x1=vt1 x2=vt2 t= t2- t1 解得:解得:t1=0.4s,t2=0.875s,t=0.475s (2)设加速度为)设加速度为a,有:,有: 解得:解得:a=16m/s2 (3)设驾驶员酒后)设驾驶员酒后“制动距离制动距离”为为x4,有:,有: 解得:解得:x4=85m 评分标准:评分标准:每个公式每个公式1分,分,每个公式每个公式2分,分,t、x3 、x4每个答案每个答案2分。共分。共13分。分。avxx

23、2213avxx2224例题例题3(10分)如图所示,甲为操场上一质量不计的分)如图所示,甲为操场上一质量不计的竖直滑杆,滑杆上端固定,下端悬空,为了研究学生竖直滑杆,滑杆上端固定,下端悬空,为了研究学生沿杆下滑的情况,在杆的顶部装有一拉力传感器,可沿杆下滑的情况,在杆的顶部装有一拉力传感器,可显示杆的顶端所受拉力的大小,现有一学生手握滑杆,显示杆的顶端所受拉力的大小,现有一学生手握滑杆,从杆的上端由静止开始下滑,下滑从杆的上端由静止开始下滑,下滑5s后这个学生的下后这个学生的下滑速度为零,并用手紧握住滑杆保持静止不动,以这滑速度为零,并用手紧握住滑杆保持静止不动,以这个学生开始下滑时刻为计时

24、起点,传感器显示的力随个学生开始下滑时刻为计时起点,传感器显示的力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g=10m/s2,求:,求:(1)该学生下滑过)该学生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程中的最大速度;(2)5s内该学生下内该学生下滑的距离。滑的距离。3 3、考向三、考向三、运动力图象问题综合运动力图象问题综合 由由F-t图象分析该学生的运动情况图象分析该学生的运动情况(1)5s后后学生保持静止学生保持静止平衡平衡有有Ff=mg(2 2)01s :Ffmg向下作匀减速运动,向下作匀减速运动,处于处于超重超重状态状态解:解:(1)传感器显示的力大小即为杆对这名学生的拉力(静摩擦力或滑动

25、摩)传感器显示的力大小即为杆对这名学生的拉力(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由图象可得,第擦力)。由图象可得,第1s内,杆对学生的拉力内,杆对学生的拉力F1=380N;第;第5s后,杆对学生后,杆对学生的拉力的拉力F3=500N,此时学生处于静止状态。设学生在第,此时学生处于静止状态。设学生在第1s内的加速度为内的加速度为a,取,取向下为正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在第向下为正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在第1s内:内: mgF1=ma (2分)分) 第第5s后:后: mgF3=0 (1分)分) 解得:解得: a=2.4m/s2 (1分)分)由图象可知,这名学生在下滑的第由图象可知,这名学生在下滑的第1s

26、内,内,F1mg,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学生做,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学生做匀减速匀减速直线运动,所以直线运动,所以第第1s末末这名学生这名学生的的速度达到最大速度达到最大,即为:,即为: v=at=2.4m/s (2分)分)(2)设这名学生第)设这名学生第1s内加速下滑的距离为内加速下滑的距离为x1,第,第2s内匀速下滑的距离为内匀速下滑的距离为x2,25s内减速下滑的距离为内减速下滑的距离为x3,则有:,则有: (1分)分) ( 1分)分) (1分)分)所以所以5s内该学生下滑的距离内该学生下滑的距离x=x1+x2+x3=7.2m (1分)分)mtvx2 . 1211mvtx4 . 222mt

27、vx6 . 3233变式训练变式训练(13分)为了缩短下楼的时间,分)为了缩短下楼的时间,消防员往往抱着楼房外的竖直杆直接滑下,消防员往往抱着楼房外的竖直杆直接滑下,设消防员先以可能的最大加速度沿杆做匀加设消防员先以可能的最大加速度沿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再以可能的最大加速度沿杆做速直线运动,再以可能的最大加速度沿杆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名质量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名质量 m=65kg的消防员,的消防员,在沿竖直杆无初速度滑至地面的过程中,重在沿竖直杆无初速度滑至地面的过程中,重心共下降了心共下降了h=11.4m,该消防员与杆之间的滑,该消防员与杆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最大可达到动摩擦力最大可达到fm=975N

28、,消防员着地的,消防员着地的速度不能超过速度不能超过v=6m/s(g=10m/s2)求:)求:(1)消防员下滑过程中速度的最大值;)消防员下滑过程中速度的最大值;(2)消防员下滑过程的最短时间)消防员下滑过程的最短时间分析与解答:分析与解答:(1)消防队员抱着竖直杆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有最大加速度设消)消防队员抱着竖直杆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有最大加速度设消防员下滑过程中速度的最大值为防员下滑过程中速度的最大值为vm,则,则 vm2=2gh1 (2分)分)对消防员匀减速直线运动,设最大加速度的大小为对消防员匀减速直线运动,设最大加速度的大小为a,则,则 vm2-v2=2gh2 (2分)分)由牛顿第二

29、定律得: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mg=ma (2分)分) a=5m/s2由题意:由题意: h=h1+h2 (1分)分) 联立解得:联立解得:vm10m/s (1分)分)(2)对消防员自由下落:)对消防员自由下落: vm=gt1 t1=1.0s (2分)分)对消防员匀减速直线运动:对消防员匀减速直线运动: v=vmat2 t2=0.8s (2分)分)故消防员下滑过程的最短时间:故消防员下滑过程的最短时间: t=t1+t2=1.8s (1分)分)答案:(答案:(1)vm10m/s;(;(2)t=1.8s 小结小结(1)题型分类)题型分类 直线运动规律的直接应用;直线运动规律的直接应用; 应用规律

30、解决实际问题;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与力图象的综合应用。运动与力图象的综合应用。(2)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分析运动过程并画出分析运动过程并画出过程图过程图或建立或建立运运 动模型动模型; 灵活选用运动学公式或推论;灵活选用运动学公式或推论; 解方程并验算结果。解方程并验算结果。谢谢大家!1在水平导轨在水平导轨AB的两端各有一竖直的两端各有一竖直的挡板的挡板A和和B,AB长长L4 m,物体从,物体从A处开始以处开始以6m/s的速度沿轨道向的速度沿轨道向B运动,运动,已知物体在碰到已知物体在碰到A或或B以后,均以与碰以后,均以与碰前等大的速度反弹回来,并且物体在前等大的速度反弹回来,并且物体

31、在导轨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导轨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为了使物体能够停在变,为了使物体能够停在AB的中点,的中点,则这个加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则这个加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课后练习:解:解:设物体与两端的挡板碰撞设物体与两端的挡板碰撞n次物体次物体停在停在AB中点中点,其路程为:其路程为:s = nL +L/2 (2分)分)由由vt2- v02 = 2as得:得: (1分)分)a = (1分)分)代入数据解得:代入数据解得:a = m/s2, n = 0,1,2,(2分)分))2/(22LnLv129nABCv02(13分分)飞机静止在水平直跑道上,飞机静止在水平直跑道上,其起飞

32、过程可分为两个连续的匀加速其起飞过程可分为两个连续的匀加速运动阶段。已知第一阶段飞机的加速运动阶段。已知第一阶段飞机的加速度为度为a1,运动时间为,运动时间为t1,当第二阶段,当第二阶段结束时,飞机刚好达到规定的起飞速结束时,飞机刚好达到规定的起飞速度度v。飞机起飞过程中,通过的总路。飞机起飞过程中,通过的总路程为程为s,求第二阶段飞机运动的加速,求第二阶段飞机运动的加速度和时间。度和时间。2. (13分)解:设飞机在第二阶段运动的加速分)解:设飞机在第二阶段运动的加速度为度为a2,时间为,时间为t2。飞机第一阶段结束时的运动速度:飞机第一阶段结束时的运动速度:v1=a1t1 (2分)分)运动

33、距离运动距离: (2分)分)起飞速度:起飞速度:v=v1+a2t2 (2分)分)第二阶段的距离:第二阶段的距离: (2分)分)总距离:总距离:s=s1+s2 (1分)分)联立联立到到式,可得:式,可得: (2分)分) (2分)分)211 112sa t221 22 212svta t2112121222tastava1121122tavtast3(14分)一辆轿车违章超车,以分)一辆轿车违章超车,以108 km/h的速度驶入左侧逆行道时,猛然发的速度驶入左侧逆行道时,猛然发现正前方现正前方80 m处一辆卡车正以处一辆卡车正以72 km/h的速度迎面驶来,两车司机同时刹车,的速度迎面驶来,两车司

34、机同时刹车,刹车加速度大小都是刹车加速度大小都是10 m/s2,两司机的,两司机的反应时间反应时间(即司机发现险情到实施刹车即司机发现险情到实施刹车所经历的时间所经历的时间)都是都是t.试问试问t是何数值,是何数值,才能保证两车不相撞才能保证两车不相撞?3(14分)解:设轿车行驶的速度为分)解:设轿车行驶的速度为v1,卡车行驶的速,卡车行驶的速度为度为v2,则则v1108 km/h=30 m/s,v272 km/h=20 m/s,在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t内两车行驶的距离分别为内两车行驶的距离分别为s1、s2,则,则s1=v1ts2=v2t轿车、卡车刹车所通过的距离分别为轿车、卡车刹车所通过的距离

35、分别为s3、s4 则则s3 m45 m s4 m20 m 为保证两车不相撞,为保证两车不相撞,必须必须s1s2s3s480 m 将将代入代入解得解得 t0.3 s102302221av202102222av4(13分)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甲分)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甲、乙,质量乙,质量均为均为m = 0.8kg,在同一粗糙水平面上以相同的,在同一粗糙水平面上以相同的初速度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图中的两条直线初速度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图中的两条直线分别表示分别表示A物体受到水平拉力物体受到水平拉力F作用和作用和B物体不物体不受拉力作用的受拉力作用的v-t图像,求:图像,求:(1)物体)物体A所受拉力所受拉力

36、F的大小;的大小;(2)12s末物体甲末物体甲、乙之间的距离乙之间的距离S由由v-t图象分析图象分析甲、乙甲、乙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1)甲)甲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2)乙)乙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3)由)由v-t图象可以分别求出图象可以分别求出甲、乙甲、乙两两物物 体运动的加速度和初速度体运动的加速度和初速度Ov0甲乙甲乙乙乙甲甲BAx2x4.解析:解析:(1)由)由v-t图得图得 (2分)分)mg= maB 解得解得 = 1/15=0.067 (2分)分) (1分)分)由牛顿第二定律由牛顿第二定律Ff = ma1 解得解得 F = 0.8N (2分)

37、分)(2)设)设A、B在在12s内的位移分别为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由,由v-t图得图得x1 = (4 + 8)12m = 72m (2分)分)x2 = 64m = 12m (2分)分)故故x = x1x2 = 60m (2分)分)2222/32/0640smsmtvaB2211/31/01248smsmtvaA21215在平直的飞机跑道上进行了一次特殊比赛,飞机与在平直的飞机跑道上进行了一次特殊比赛,飞机与摩托赛车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摩托赛车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飞机的加速度为加速直线运动。已知飞机的加速度为a1、最大速度为、最大速度为

38、v1,摩托赛车的加速度为摩托赛车的加速度为a2、最大速度为、最大速度为v2,且,且a1a2、v12v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初始阶段摩托赛车在前,经过时间运动初始阶段摩托赛车在前,经过时间v1/a1摩托赛摩托赛车与飞机相距最远车与飞机相距最远B运动初始阶段摩托赛车在前,经过时间运动初始阶段摩托赛车在前,经过时间v2/a2摩托赛摩托赛车与飞机相距最远车与飞机相距最远C当飞机与摩托赛车再次相遇时,当飞机与摩托赛车再次相遇时,飞机已经达到最大速度飞机已经达到最大速度D当飞机与摩托赛车再次相遇时,当飞机与摩托赛车再次相遇时,飞机没有达到最大速度飞机没有达到最大速度解析:解析:画出如图所示的画出如图所示的vt图像,从图像,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图像中可以看出t1时刻摩托车速度达最时刻摩托车速度达最大值大值v2,但飞机速度仍小于,但飞机速度仍小于v2。摩托车。摩托车匀速运动一段时间到匀速运动一段时间到t2时刻与飞机相距时刻与飞机相距最远,最远,A、B错;从错;从vt图像可以看出图像可以看出D正确。正确。答案: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