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06808 上传时间:2021-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2.9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 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提高 鉴赏能力。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杜甫 (712 770)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 1

2、400 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 ,是“千古绝唱” ,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 , “诗圣” ,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2、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 766 年(大历元年)、55 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 结构严密、 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 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 (755)已十一年。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 字

3、数、 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4、诗歌鉴赏指

4、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朗读吟诵,整体感受。披词入情,激发感情。展开想象,探究意境。何谓“意境”?这里的“意” ,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 ; “境”是指客观世界(景) ,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 因此, 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 虚 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感受韵律,品味语言。二、研读诗歌。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整体感知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 烘托出阴

5、森, 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三、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问:如何感受意境?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 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问: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

6、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 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 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 秋意却越来越深了, 秋风也越来越冷了, 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 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 “砧” , 是捣衣石, 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 我始终没有一个安

7、定的生活, 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四、小结。这一首诗, 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 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 “故园” 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二、鉴赏要点。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8、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3、昭君怨恨什么?诗眼: “怨恨” :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空归月夜魂”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 )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 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

9、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板书: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独” 实写青冢, 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

10、境遇, 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例子: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1)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乃自刎。( 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

11、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3)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 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 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 再针对杜诗的说法, 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小结: 诗人漂泊异地, 远离故乡, 处境和昭君相似, 寄寓思乡之情, 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第三课时一、题解。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 767 )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12、。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杜甫诗以律诗见长, 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 767 )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

13、心的感慨。二、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明确诗歌意象特点。风急天高猿啸哀孤独无依、漂泊痛苦渚清(意境凄凉)沙白鸟飞回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 (沉郁)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 (高昂)感受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三、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

14、: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四、诗歌鉴赏方法总结。移情入境法: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 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

15、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五、方法实践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 、 “孤月” 、 “落、 “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片云” 、 “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落日” 、 “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答: “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 ,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