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学期末复习汇总

上传人:非****1 文档编号:40177738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62.4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海洋环境学期末复习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海洋环境学期末复习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海洋环境学期末复习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资源描述:

《海洋环境学期末复习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环境学期末复习汇总(5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结论考试内容概念解释:3分10个判断题,1分-10个简答题:7分-5个论述题:15分+10分1 .水半球和陆半球的划分:以经度0°、38。N和经度180°、47° S为两极。2 .海洋的分类(I)主体部分:洋(2)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3 .洋:4海:5 .海湾:6 .海峡:7 .中国海(四海)8 .海洋环境的划分(I)地理划分大陆架大陆坡或大陆边缘大洋底部(2)区域划分近岸海域近海海域远海海域(3)主权划分内水领海毗邻区专屈经济区公海,.,专属经济区 内水领海涉连区(4)水层划分 近海带:又称沿岸区或近岸区: 大洋区:又称远洋区,可分为上层、中层、深层、

2、深渊层和超深渊层:界限:通常是在200m等深线处,一般是大陆架外缘,大体上相当于水层环境中真 光带和无光带的界限。(5)水底划分海洋的水底环境:潮间带 潮间带: 环境特点:潮上帝大潮高潮找小潮商潮线小潮低潮线大潮低潮线 (慕准面),潮间带图9 1潮间带示意图潮上带:是高潮时浪花能飞般到的地带6 高潮带:由大潮高潮线至小潮岛湖线之间的地带, 中潮带:从小潮高潮线至小潮低潮线之同的她带”低潮带:从小潮低潮线至基准面之间的地带C潮下带;大潮退潮不能使之暴露在空气中的水下带0潮下带 潮下带: 环境特点:深海带和深渊带: 环境特点:9 海洋环境的梯度变化(1)(2)(3)1().海洋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

3、(1)主要包括:(2)归为四类:11 .海洋环境的特点(1)(2)(3)12 .海洋环境问题(I)海洋环境污染:(2)海洋生境的破坏:(3)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海洋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导致海洋荒漠化:(4)有古赤潮频发:(5)全球环境变化影响到海洋环境。13 .海洋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1)海洋环境:海洋中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一切事物(因素)的总和:(2)海洋环境科学 研窕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海洋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海 洋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9方法的科学: 综合应用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知识,运用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社会、经济、 法律因索,实施保护海洋环境及其

4、资源的综合性新兴学科。14 .海洋环境的影响因素(I)内因:海洋环境内部原因引起的自然变化:(2)外因:来源于海洋环境的外部影响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滩涂围垦 海洋污柒特点: 后果: 海洋资源利用 河流水利工程和流域土地利用方式 后果:减少了河流入海水量,达不到河口的生态需水量 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21世纪全球将拙著变暖问题1 .了解海洋的分类,并能够区分各个部分的差异2 .南大洋3 .海洋环境的水层划分。4 .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第二章海洋环境的主要生态过程1.1872年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第一次测定了海水的化学组成。2海水:(1)常量元素(2)微量元素(3)痕量元素

5、2 .海水的盐度和氯度(I)海水的盐度:指水中全部溶解的固体与水重量之比;(2)海水的氯度:每T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3)盐类:3 3) Marcet-Dittmar 怛比定律:3 .海水中的营养元素(生源要素、植物营养盐和生物制约元索)(l)N:溶解氮,无机氟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不溶于海水的颗粒态氮;能被海洋浮游 植物直接利用的是溶解无机氮化合物,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铉盐。(2) P :磷酸盐是海洋生物必需的营养盐之一,P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控制因素之一,对 脊椎动物,P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无机磷酸盐溶解态(DIP):主要存在形态颗粒态(P1P):有机磷酸盐溶解态(DOP):颗粒态(P

6、OP):(3) Si溶解硅酸盐悬浮的颗粒二氧化硅(4)氮、磷、硅在海洋中的分布 由于浮游植物的吸收,溶解态氮在海洋表面浓度最低,其浓度随深度增加,在1000m 深度处有一个大值,但一般认为,最大值应该处于底层海水中;海水中磷的浓度一般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浅海高于大洋;海洋中的硅,在春季因浮游植物繁殖而被吸收,使海水中的硅被消耗,在熨、秋、冬季植物生长缓慢直至死亡,硅有一定回升,未溶解的硅卜.沉至海底。4 .海水中的溶解气体(N2、。2、co2)(I)气体的来源大气:海底火山活动;海水化学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沉积物的放射衰变。(2) 02和CO2含量变化 光合作用及呼吸

7、作用会影响和CO2的含量,因此 对。2和CO2在海洋中含量分布有很大的影响。2:表层深层,CO?:表层V深层。5 .海水中的CO?体系6 .海洋富营养化(I)富营养化:(2)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如果水生动物如鱼类、虾类等消耗浮游生物的速度赶不上濠类的 繁殖速度,水中的藻类就会越积越多,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红色、 棕色或绿色等,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洋上就称为赤潮,发生在江河湖泊中就称为水华。7 .赤潮(1)定义:(2)赤潮的危害对养殖区水产资源的破坏对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危害 赤潮毒素的富集与传递: 病原体大量繁殖对沿岸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赤潮与海域污染的相互影响和加

8、和作用 对沿岸景观的破坏(3)成因 化学因索:赤潮的发生与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密:切相关、营养盐是形成赤潮的 物质基础和主要条件。 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倾注;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物理因索 上升流: 海温或盐度: 气象条件: 水团影响: 城市暴雨和洪水:(4)赤潮的预防与治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加强赤潮监视;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开展赤潮的预报服务: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8.海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1)生态效应:对生态系统进化产生影响的现象。一是指有利于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即良性的或有益的生态效应:另一方

9、面指不利于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变化,不利于生态系统功能实 现的变化,即不良生态效益:目前通常把不利于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统称为生态效应。(2)海洋污染生态效应:(3)海洋污染的生物效应:9 .海洋污染的生态效应的变化(I)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影响因索(2)海洋污杂的生态效应的变化10 .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层次(I)海洋生物个体污染效应(2)海洋生物群体污染效应指海洋环境污染在生物种群以上层次上的反应主要表现在:趋异适应:(3)海洋生态系统污染效应11 .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发生机制(1)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后,污染物与污染物之间、污染物与海洋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最 后可能转化为能

10、够对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作用的状态。进而被海洋生物体吸收,并 随食物链传递,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产生各种复杂的生态效应。(2)由于污柒物的种类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与生物个体T差万别,所以海洋污染的生态效 应的发生及其机制也多种多样石油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3)海洋污染的生态效应的主要机制物理机制化学机制 生物学机制:指污染物进入海洋生物体后,,时生物体的生长、新陈代谢、生理生化 过程产生各种影响。 海洋生物体的累枳、富集机制 例:海洋鱼类体内重金属的来源途径 海洋生物吸收、代谢、降解与转化机制 综合机制(巧合污柒生态效应) 协同效应: 加和效应: 拮抗效应: 竞争效应: 保护效应: 抑制效应:

11、 独立作用效应:12.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基本类型(1)组成变化类型 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变化生物体内成分的变化群落生物种类组成的变化(2)结构变化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结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3)功能变化类型、与 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污染物作用于生态系统环境激素(4)基因突变类型(污爽物的致突变性)(5)个体毒害类型(作用部位)(6)生理变化类型(7)综合变化类型海洋污染生态效应发生往往是一个综合过程。一方面,污染生态效应不仅仅体现在上述内容的某一单一方面,而是同时体现在几 个方面,即污染物造成生态系统组成的变化,也带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还对生物个体的生理变化甚

12、至造成个体毒害乃至诱发基因突变;另一方面,单一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效应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见,海洋生态系 统所面临的大多是由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污染效应,或协同、或拮抗、 或加和、或独立、或以其他方式相互作用。 海洋环境的巧合污染效应不仅取决于化学污柒物的(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还与 其浓度水平有关。在一定条件卜.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发合污染效应还与海洋生物种类有关,特别是生态系统类型有关,也于污染物作用 的生物部位有关。© 叁合污染生态效应的研究,已成热点。13.几种典型污染物质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1)石油(几个例子)海洋石油污染:油品入海途径:影响和危害 对环境的影响:

13、对环境的危害: 对水产业的影响:(2)重金属定义:来源:迁移转化 进入海洋的重金属,一般要经过、一、一等迁移转化过程; 一般认为重金属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如下:(3)农药(4)放射性物质(5)塑料污染(生物营养不良)问题1 .海水的化学组成,海水中的营养元素.2 .海洋富营养化9赤潮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3 .海洋污染生态效应及其发生的主要机制.4 .重金属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和危害.6.海洋中CO2的比例为什么远高于大气中所占的比例?第四章主要海洋环境类型1 .近海主要海洋环境类型(I)潮间带海洋环境(2)河口海洋环境(3)海湾海洋环境(4)浅海海洋环境(5)大

14、洋海洋环境2 .潮间带海洋环境(1)潮间带:位于平均大潮的高低潮位之间的地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2) 一般环境特征交替暴露于空气中和淹没于海水中; 温度、光照、盐度等变化剧烈: 受波浪和潮汐过程影响,冲刷作用非常明显: 潮间带底质状况也很复杂,不同类型的底质栖息者与之相适应的的生物,形成各具 特点的生物群落,耐受性高;潮间带濒临大陆,污染物质也易在此枳累。(3)潮间带类型泥滩潮间带 环境特征 海岸平缓、开阔; 波浪小,一般出现在半封闭的海域; 沉积物颗粒小,主要是粉砂和淤泥,有机质丰富: 生物多样性较高,生物量较大。 典型区域一红树林海岸 概念: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泥滩上的常绿灌木和小

15、乔木群落,其中主要种类为适 应盐土和沼泽条件卜的红树型植物。素有“海上森林”之称,不是单一的分 类类群,是对一个生境的描述。 环境特点 温度:2427,大约在南北回归线之内分布: 盐度:变化大: 潮汐:强烈,水流交换好; 底质:细质冲积土,pH<5,沉积物下部形成黑色软泥: 地貌:多分布于隐蔽的堆积海岸,广阔平坦的潮间带中潮区以上。岩岸潮间带 环境特点 基质为各种坚硬岩石,构造多样,地形多变; 坡度大,潮间带狭窄,海流、波浪冲刷大: 海岸带沉积物松散、颗粒大: 生物分布有成带现象。 生物分布 分布特点 生物种类多、生物量高,生物多样性大: 生物多附着、固着生活: 分布有成带现象。 成带分

16、布原因 潮汐作用:潮上带、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潮卜.带; 波浪冲刷作用:冲刷与溅水范围: 岩岸朝向:内向型、外向型; 生物因索影响:竞争、捕食等。沙滩潮间带 环境特点 海岸平缓、开阔: 水动力较强; 底质为粒径不等的沙粒; 沙粒处于活动状态: 透气性好; 有机质含量低: 生物贫乏。3.河LI海洋环境(I)定义: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令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受潮汐作用影响强烈,是淡水 和海水两类生态系统的交替区。(2)河II分类:依据自然地貌、潮汐、盐度梯度等,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依据水 循环和河II区水域分层现象,可以分为 高度分层的河口:河水流量大大超过潮汐作用,淡水易覆孟在较重的盐水

17、上层。 局部混合或适度分层的河II:河水流量和潮汐大致相当,水体混合是由潮汐作用形 成的湍流引起,这类河I 1湾的盐度剖面不明显。 完全混公或垂直均质的河口:潮汐作用强烈,水由表层到底层充分混合,水体盐度 较高。(3)环境特征盐度(河I类型、季节等)水温:更加多变 悬浮物、浑浊度与沉积作用(水流、河口形态) 底质:柔软,富含有机质,严重缺氧(有机质丰富、细菌数最多、淤泥颗粒细小限 制了溶解氧的交换)波浪和水流 河口三面与陆地接壤,因而风的吹程很短。由于波高取决于吹程,所以河I I水域只 能发生小波。 河口狭窄,水又较浅,因而来自海洋的任何波浪的影响很快便在河口消散,河I I通 常是风平浪峥的水

18、域。 河口的水流主要由潮汐作用和河水流动引起。©海水营养盐与DO 海水营养盐:丰富: 溶解氧:表层水体高,分层河II底部缺氧。河口三角洲 河流流入海洋处形成的三角形沉积物堆积,即为三角洲: 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河II地区沉积物的堆枳体。(4)生物组成组成特点:广温、广盐、耐低氯:生物种类贫乏,某些种类丰度高。 主要起源:来自海洋的种类(主要),半咸水种类,广盐性的淡水种类(少数)。 生物类群:大型植物(种类少),浮游生物,大型动物(广盐、种类少、多来自于 海洋)。 生物对河口环境的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形态适应。4 .海湾海洋环境(1)海湾:被陆地环绕成明显水曲的水域,旦

19、是面积不小于以口门宽度为直径的半圆面枳 的海域,是海洋的边缘部分。广义的海湾是指海洋深入陆地形成明显水曲的水域。(2)环境特征:水文,生物。5 .浅海海洋环境(1)浅海海区:是指海岸带海水深度较小的区域,包括从潮间带卜限至大陆架边缘内恻的 水体和海底。浅海海区平均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2)环境特征 环境要素一般性:受大陆影响较大,水义、物理、化学等要索相对大洋区史朵多变, 并具有季节性和突然性变化的特点。 温度:由于水较浅,温度变化受大陆的影响较大,昼夜温差大。不同纬度的浅海海 区海水温度的变化各有白身特点。浅海海区的温度有时还受沿岸流的影响。 盐度:浅海区也在不同程度上受降水和径流的影响

20、而呈季节性变化,总的来说,这 些变化的程度从近岸向外海方向逐渐减弱。因此,浅海海区的盐度要低于大洋区, 特别是在汛期的河口区。海流:浅海海区的海流通常包括沿岸流和受大洋流系侧支的影响。 营养盐:浅海海区由于有大陆径流和上升流的存在,营养物质丰富。因而该水域生 产力水平高,生物资源丰富,而且平均食物徒较短,所以终级产量较大洋区高得多, 常形成甫要的渔场。© 生物:海洋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的组成和分布发杂。(3)比较典型的浅海海区珊瑚礁海藻场海草场近岸上升流区域6 .珊瑚礁海岸(1)珊瑚礁: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由生物作用形成的碳酸钙沉积而成的。(2)珊瑚礁的形成过程:由造礁珊瑚虫、含钙

21、的荻类(红藻、绿荻)、软体动物等不断生长 繁殖,它们的骨骼不断积聚,其后代又在这些骨骼上成长,如此逐年枳累,形成珊瑚礁。(3)珊瑚分类珊瑚分类:腔肠动物门、珊瑚纲“八放珊瑚亚纲:不产生外骨骼一非造礁珊瑚; 二六放珊瑚亚纲:包括5目,其中石珊瑚目和角 珊瑚目能够产生外骨骼一造礁珊瑚。珊瑚虫消化道衬层细胞内有共生的虫黄藻, 在珊瑚骨骼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4)珊瑚礁的分布:南北半球20等温线内。(5)影响珊瑚礁生长发育的因素温度:20 等温线以内,最适2329。A光照:多数小于70-80米深度,少数可达 100 米。盐度:真正海洋性种类,对盐度要求严格。 一般分布范围3242。下水质:要求

22、清澈、畅通、氧气充足。底质:岩石基底。(6)珊瑚礁的类型珊瑚礁的类型:“岸礁(裙礁或边缘礁)堡礁环礁大部分珊瑚礁是通过火山活动形成的玄武岩岛屿上发展形成。 最初,珊瑚礁沿着新形成的火山岛周围以形态生长。后来,由于陆地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底层的珊瑚死亡,新的珊瑚礁 相应地迭加生长成为o当岛屿最后下沉完全被海水淹没时, 形成。“大堡礁”7 .海藻场(I)是分布在潮间带卜区和潮卜带以卜.至数米深的浅水区硬相海底的大型海藻繁茂丛生的 场所;这些海藻主要是褐藻类。(2)是以底栖大型海藻为支撞生物,其他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以及与之共存的 环境因子共同构成的近岸生态系统。(3)是中、高纬度浅海海区典

23、型的生态系统类型。常见种类:巨藻属、海带属等。8 .海草场(1)是中、低纬度海域潮间带中、低潮区和低潮线以卜数米乃至数十米深的浅海海区海生 显花植物和草栖动物繁茂生长的软和平坦海底场所,通常在接近潮卜.带最为茂盛。(2)常见种类:大叶藻属、喜盐草属、海昌蒲属、丝粉藻属、二药藻属、泰米源属、川曼 滉属等的种类。9 .沿岸上升流区域(1)上升流是深层海水涌升到表层的现象;(2)根据上升流在海洋中的分布可分为近岸上升流和大洋上升流;(3)近岸上升流的产生依赖于特定的风场、海岸线或海底地形等特殊条件。10 .大洋海区海洋环境(I)大洋海区是指大陆缘以外深度较大、面积广阔的区域,包括水体环境和海底环境。

24、(2)大洋海区由于不受大陆的直接影响,其环境相对稳定。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显著, 随经度变化较小。(3)盐度基本稳定。表层海水溶解氧含最接近饱和。虽然深海区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区, 但是迄今人民对其的了解还不充分。问题1 .潮间带定义及其一般特征2 .红树林定义3 .珊瑚礁定义,珊瑚礁的形成过程4 .浅海海区定义,典型的浅海海区类型第五章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I .海洋资源(1)狭义定义:物质和能最(2)广义定义(3) 一般定义:2.海洋资源种类(1)海洋物质资源 非生物物质资源(矿产资源and海水资源)生物资源(2)海洋空间资源: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3)

25、海洋能源(再生性能源):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海流能及盐度差能等。(4)海洋环境与生态资源(5)海洋气候资源3.海洋生物资源(1)分类海洋微生物资源海洋植物资源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海洋脊椎动物资源(2)功能作用:初级生产者,分解者,共附生,经济意义。(3)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从四个方面考虑: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特点,海洋生物资源对 海洋环境的依赖性,海洋环境状况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对海洋环境 的影响。(通用)(3)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4 .海水及水化学资源:指现代或未来的技术条件能够开发利用的海水和海水中所含的化学元5 .海水水资源的利用(I)海水直接利用:指

26、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相关技术的总称。(2)海水淡化:6 .海底固体矿产与油气资源(1)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是指海底石油、天然气和海滨、浅海中的砂矿资源。(2)六大类石油和天然气(主要)煤铁等固体矿产海滨砂矿热液矿藏可燃冰(3)海底油气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人类通过在沿海及河口的石油开发、油轮运输、以及炼油工业的废水排放等过程将 石油带入海洋,产生影响海气交换,降低海洋初级生产力,危害生物生存,破坏海 滩休养地及风景区的景观等环境恶化的现象:海洋石油污染以船舶运输、海上油气开采及沿岸工业排污为主。(4)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河流携带输入 污染源:炼油厂、石油化工厂等工矿企业: 特点:

27、废水量大,含油浓度高。沿海工业排污 大气沉降物(大气输送)输入方式:干沉降,湿沉降:来源:机动汽车的排气是大气中石油燃的主要来源,石油工业产生的石油蒸发。船舶污染海底石油开采污染 主要途径:油井井喷,油管破裂,钻井过程(5)环境效应对海洋生物的危害:耗氧:IL油:400m3海水中氧,油膜覆盖在海面,影响光合作用,也影响氧的产生,就可能影响到海域自净能力:破坏海滨环境。7 .海洋空间资源(I)海洋空间资源与环境(分布、依赖性、环境影响、开发影响)海岸与海岛空间资源海面空间资源海洋水层空间资源海底空间资源(2)滩涂围垦的环境效应8 .海洋资源保护(1)海洋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理论:(2)生态足迹(

28、EF)理论定义:单位:生物承载力(BC):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枳的总和第五章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海洋生态足迹概念:人类单位水域海洋生物资源的捕捞 量,也就是消费量,及人类踏在海洋上的足迹。海洋生物承载力概念:海洋单位水域供给人类生物资源的能力。密度大,海洋生物承载力则大;反之相反。海洋可持续发展:控制最大海洋生态足迹增长率。(3)循环经济理论(3R):减量化一再利用一资源化9 .海洋环境保护(I)污染物来源 (1)海洋污染物的直接来源:海洋中的船舶倾废,作业倾废, 以及油船事故中进入海洋的石油等;(2)大量的工业废物(破 渣、废油、汞等),农业废物(有机汞

29、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 化肥、家禽粪便等),生活废物(垃圾、食品废渣、洗涤剂、杀 虫剂等),军事废物(放射性废物等)最终都基本汇入海洋。此外,大气中的各种燃烧生成物和大气层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散 落物,也有一部分进入海洋.(2)海洋白然保护区 定义:指以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为目的,依法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 的海岸、河口、岛屿、湿地或海域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类别 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类别海洋自然保护区; 海洋生物物种类别海洋自然保护区; 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类别海洋自然保护区。问题1 .海洋生物资源类别.2 .海水淡化.3 .海洋矿产资源的种类。4 .海洋石油污染的

30、来源。5 .海洋石油开采的环境效益.6 .生态足迹理论第六章海洋灾害1 .海洋灾害: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芹发生的灾害(I)海洋气候灾害(2)海岸带地质灾害(3)海洋生态灾害(4)其它海洋灾害2 .海洋化候灾害(I)风暴潮灾害 风暴潮:由于热带风暴、温带气旋、海上霍线等风暴过境所伴随的强风和气压骤变 而引起的海面非周期性异常升高(降低)现象:风暴潮灾害:风暴潮引起的沿岸涨水造成的灾害;风暴潮漫潍范围:一次风暴潮过程,潮水淹没海岸线以上陆地的最大范围:警戒水位:当潮位达到一既定值时,防护区沿岸可能出现险情,须进入戒备状态, 预防潮灾的发生,这一潮位称为警戒水位; 危害:风

31、暴潮是破坏作用特别强烈的海洋灾害.若与天文大潮同时发生,二者叠加, 可使滨海地区潮水暴涨,甚至冲毁或漫过海堤,吞噬城镇、村庄、码头,淹没耕地, 造成特别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时风暴潮还引起崩塌、滑坡,进一步加剧 灾害的破坏损失程度。中国风暴潮灾害分布广泛,几乎遍及整个沿海地区:灾害较 严重的地区主要包括:渤海湾至莱州湾沿海、长江口和杭州湾、浙江中部沿海、 福建北部沿海、广西沿海地区,(2)海浪灾害 海浪灾害:指因海浪引起的船只损坏和沉没、航道淤枳、海洋石油生产设施和海岸 工程损毁、海水养殖业受损等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灾害性海浪:一般指波高大于等于4m的海浪。海浪灾害主要是风暴浪灾宙。风暴

32、浪的产生:由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引起。 风暴浪灾害:以其波高4m以上的巨浪和波高6m以上.的狂浪对船只、沿岸设施、 农田造成严重破坏。其波高有时可超过20m,狂浪区范围可达T余公里。 根据形成灾害性海浪的天气系统,将海浪分为四类:冷高压型海浪(亦称为寒潮型 海浪)、台风型海浪、气旋型海浪、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海浪(3)海冰灾害一白色灾害:由海冰造成的灾害,主要是指由海冰引起的影响到人类在海岸 和海上活动实施和设施安全运行的灾害,特别是造成生命和资源财产损失的事件。如航道阻塞、船只及海上设施和海岸工程损坏、港口码头封冻、水产养殖受损等。(4)厄尔尼诺现象 定义: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

33、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 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特征:持续好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ENSO现象属于一种准周期气 候变化,约每隔7年出现一次。一般认为海水表层温度连续三个月高出平均值0.5 摄氏度以匕 即可认为是一次ENS。现象。由于该现象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 气候灾害仃预兆意义,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影响:突然增强的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 鼠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 损失。对中国的影响 台风减少。 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北方地区夏

34、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 洪涝。 秋季降水偏少;气温除内蒙占北部、东北北部偏低以外,其他地区偏高。 ENSO现象发生后的冬季,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5)拉尼娜现象定义:又称反圣婴现象,是一种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现象。具体是指赤道附近, 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同时伴有全球性气候混乱的情况。特征 表现为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度以上,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征兆 是网风、暴雨和严寒。 一般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 23年。影响 拉尼娜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 北大西洋的飓风会异常活跃。 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

35、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爆发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3.海洋地质灾害:指在海岸带及其邻近区域由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I)海岸侵蚀 定义:指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者两种因素叠加产生的海洋动力作用卜.,沿岸供 沙少于沿岸来沙而引起的海岸线位置的后退、岸滩下蚀等现象。危害:海岸侵蚀是普遍又相当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会使土地大量失去、海岸构筑 物破坏、海滨浴场退化、海渡生态环境恶化、海岸防护压力增大、侵蚀下来的泥沙 又搬运到港湾淤积而使航道受损。原因 自然因索:江河输沙的变化、海平面上升、风暴潮、风暴浪的侵袭等。 人类影响:近岸采砂、江河水利工程拦截泥沙、不合理的海岸工程、不合理的围海

36、造地和水产养殖等人为因素,都会导致当地或异地的海洋侵蚀。(2)海水入侵 定义:指由于白然或人为原因,海滨地区地卜.水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使海滨地区 含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与海水有水力联系的 高矿化地卜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侵的现象。多数发生在地势低洼的平原淤泥 质海岸地区。原因 自然因索: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和风暴潮等引起的。 人为因素:如过量开采地下水和大量开采油气导致地面下沉等而造成海水入侵。 后果:海水入侵走人为活动强烈干扰自然生态系统而诱发的缓慢发生而又长期危害 的人为自然灾害,具有隐蔽、多变、难治理的特点。它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 而且是一个与社会

37、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会造成广泛而严重的灾害,使生态环 境趋于恶化,人畜吃水发生困难,工业发展受影响,土地盐碱化,农业大幅度减产。(3)港湾河I 1淤积 港湾河1I淤积主要是由于江河输沙的变化,海平面上升,风暴潮,风暴浪的侵袭等 白然因索,不合理的海岸工程,不合理的围海造地和水产养殖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港湾河口淤积往往造成航道堵塞,港II交通受损,严重的会报废某些港II、航道或 严重增加运行费用,淤枳也会破坏海洋,海岸带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从而形成新 的海洋和海岸带方向或灾害。(4)地震海啸灾害 定义: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 速高达每小时70080

38、0 T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 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分类:海啸按成因可分为地震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4.海洋生态灾害(I)赤潮灾害 赤潮现象:又称有害辣华是指海洋微藻、细菌和原生动物在一定的海洋和气象条件 下暴发性繁殖(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因为最 先发现的这种生态现象时水体呈现红色,故名赤潮。随着诱发赤潮的生物种类的不 同,发生赤潮时,海水除了会变成红色,还能变成桔红色、黄色、绿色、喝色等。原因 沿海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为赤潮发生提供了条件: 世界航运业的不断发达,促进了赤潮茨种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生物类别 甲藻赤潮生物

39、 硅藻赤潮生物 其它危害 影响水体的酸碱度和光照度.海水的pH通常8.0电2,而赤潮发生时海水的pH值 可达8.5以上,甚至可达9.3。赤潮水面厚厚的赤潮生物层,阻挡了阳光在水中的 传播,深层的各种藻类大量死亡,致使底层生物僦锐减。 竞争性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分泌一些抑制其它生物生长的物质,造成水体 中生物量增加,但种类数量减少。 许多赤潮生物含有毒素,该毒素可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许多海鸟、海狮、 鲸鱼均可因赤潮生物毒素的枳累和食物链传递作用而中毒死亡或生长繁殖受到影 响。 部分以胶着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萍,可使海洋动物呼吸和流食活动受损,导致大最的 海洋动物机械性室息死亡” 处在消失期

40、的赤潮大量死亡分解,大量消耗水体中溶解氧:同时在缺氧条件卜,分解的赤潮生物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生态系统方可能受到严重危 害。防治(2)海洋生物入侵: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 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 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外来物种:一些物种由原生存地借助于人为作用或其它途径移居到另一个新的生存 环境并在新的栖息地繁殖并建立稳定种群,被称为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分类:有益、有害、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有些外来物种在到达新的定居区后,由于原栖息地的压力消失,在 新的栖息地发生暴发

41、性生长并失去控制,成为入侵物种,形成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的生态影响 入侵物种与土著物种争夺生存空间、食物,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威胁土著物种生 存: 入侵物种直接杀死当地物种(例如取食当地物种的卵子、幼体、甚至成体),影响 本地物种生存: 入侵物种与亲缘接近的土著物种杂交,造成当地土著种的遗传基因混杂,造成遗传 污染,影响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 入侵物种由于缺乏压力和竞争对手,极易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从而降低物种多样 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性的其它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破坏景观的自 然性和完整性: 入侵物种可能随之带来病原生物和寄生虫,给土著物种造成毁灭性打击,对当地的 生态环境造成巨

42、大危害; 入侵物种通过捕食、竞争等机制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和食物网结构,造成 生态系统失衡; 入侵物种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它物种生长。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外来物种入侵途径主要是人为引进:沾粘在旅游者身上带 入;自然传播。防治 人工防治:依靠人力,捕捉外来害虫或拔除外来植物。 机械去除:利用专门设计制造的机械设备防治有害植物。 替代控制: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自身规律用有经济或生态价值的本地植物取代外来 入侵植物。 生物防治:指从外来有害生物的原产地引进食性专一的天敌将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 控制在生态和经济危需水平之卜.,类似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综合治理:将生物、化学、机械、人工、替代等单

43、项技术融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 弥补各自不足,达到综合控制入侵生物的目的。(3)病原生物暴发灾害原因 海洋污染加剧:生活在其中的海洋生物健康状况卜降,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病原 生物。 海水养殖影响: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模式容易导致病原生物的滋生,养殖废水若没 及时有效处理,这些滋生的病原生物会大量扩散进入海洋。 海洋生态环境退化: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后,其生态功能降低,失去平衡,使得 许多病原生物得以迅速繁殖。 外来物种带入。 其它原因:有些病原生物可以通过大陆径流从陆地被带到海洋,然后在海洋生物体 内滋生。危害 海洋中的病原生物多种多样,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海洋中几乎所仃的生物类别都

44、受到病原生物的威胁。仃些生物发生大面积病害,有 些生物类别甚至灭绝。 人类取食了感染病原生物的海洋生物体后也会感染疾病。防治:主要在海水养殖领域。(4)滨海湿地退化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国际通常的定义是指适宜野生动植物生存、具有调节 生态环境功能的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地带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 泽、湖泊、河流、滨海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或重点野生植物原 生分布的人工湿地。 退化后果: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被 誉为“物种基因库,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 了生存环境:湿地给人类和陆地上的其他动物提供了源

45、源不断的物质能源:联合 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 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同时湿地还是碳封存 的容器,固封了 1/3陆地的碳,因此一旦退化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灾难。而最新 的湿地现状调香显示,全球湿地破坏严重,部分地区已经面临绝境(中国)。退化概念:指由丁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不利的自然因素影响卜.使湿地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不合理、弱化甚至丧失的过程,并引发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力、生产 力以及服务功能在多个层次上发生退化。在这一过程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 改变,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等过程失调,系统燧值

46、增加,并向低能量级 转化。特征 生物群落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下降: 土壤有机质含量卜.降、养分减少、土壤结构变差; 水体富营养化、水位降低、水域面积减小以及水分收支平衡失调等。 湿地退化包含了三个重要部分,分别是生物、土壤和水体的退化,这三部分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并最终导致湿地最为重要的标志一湿地生态环境功能的退化。 监测技术:遥感,环境监测,植被监测。© 退化湿地恢复技术:植被,土壤,水纹。我国现状 湿地退化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农民造田耕地(仅浙江近4年就造田 57万亩)、引水、富营养化、污染、过度捕捞(灭绝性捕捞加速滩涂生态退化)、 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

47、主要间接原因:人II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 更为根本性的原因:湿地保护缺乏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湿地研究存在的问题5.其它海洋灾害(重大溢油事故)(I)海上溢油 定义:海上溢油指在石油勘探、开发、炼制及运储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或操作失误,造成原油或油品从作业现场或储器里外泄,溢油流向地面、水面、海滩或海面, 同时由于油质成分的不同,形成薄厚不等的一片油膜。危害 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危害植物(海草、微生植物、海生植物等)、动物(鱼类和贝类、海底微生物、海鸟等)的生存和繁衍,以及对海洋食物链的危害等: 造成环境的危害:污染了土壤、表层水,同时对沉积、沉降和沉淀的过程危害,以及危害大气循环等: 造成

48、经济、社会的危害:工业、商业、渔业、旅游业的损失,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健康和安全等。海上溢油控制方法 物理技术:清污船、围油栏、吸附剂法、撇油法、沉淀法、磁性分离法: 化学技术:燃烧法、分散剂法、凝油剂法: 生物技术:天然微生物加入到溢油中,经过更杂的生物降解,能够将油品中的大分子炫类降解为小分子烧类,再通过化学作用,最后完全氧化成CO2和H2。处理技 术。不同溢油处理方法的比较表处理技术处理方法优点缺点清污船可根据不同溢油情况选型只适用平静海域物理围油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回收油水需进一步处理技术吸附剂法吸附效果好只适用浅水少量溢油, 且不能生物降解撤油法设备种类多且能处理厚油膜回收不完全化学

49、燃烧法大规模治理溢油将油污染转移到大气中技术分散剂法适用大规模溢油和恶劣海况有毒且引起二次污染凝油剂法防止溢油扩散,毒性低需进一步处理生物营养剂法适用上述方法受限时和薄油膜,除富营养化和赤潮技术菌种法油效率高,费用低,无一次污染受海况影响大(2)失误海洋工程问题1 .海洋环境灾害的种类。2 .风暴潮灾害,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3 .海洋地质灾害的种类.&海洋生物入侵及其危害.5 .湿地退化概念及其特征.6 .海上溢油的危害第匕京海洋环境调查检测与评价1 .海洋环境调查:利用各种仪器设备立接或间接对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 及其他海洋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手段。2 .海洋环境

50、调查-,殷是在选定的海区、测线和测点上布设和使用适当的仪器设备,获取海洋 环境要素资料,揭示并阐明其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 工程建设、航海安全保证、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预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3 .海洋环境调查一般分为综合调查和专业调查两大类(I)单船调查时期(20世纪60年代前)(2)多船联合调查时期(3)无人浮标站的使用取得全天候的连续资料(4)卫星海洋遥感获得大面积同步资料(5)深潜器海洋调查4 .海洋环境调行内容(1)调查要素(2)调查方式与采样方法调查方式 大面观测 断面观测 连续观测 采样方法与采样种类 采水样 拖网采样 底质采样 挂板和水中设

51、施上采样(3)相关概念与术语浮游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运动能力,悬浮在水层中,常 随水流移动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底栖生物 定义:栖息在水域基底表面或底内的生物。在海洋中,这类生物自潮间带至水深大 于万米以上的超深渊带(深海沟底部)都有分布,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 态类型,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和微型定生海藻类和海洋种子植物。 分类 大型底栖生物:凡被孔径为0.5mm套筛网目所截留的生物。 小型底栖生物:凡能通过孔径为0.5mm套筛网目,而被孔径为0.042mm所截 留的生物。无损生物:生长在船底、浮标、平台和海中一切其他设施表面或内部的生物5 .海

52、洋生物调查的步骤(I)调查时间逐月调查季度调查远海调查(2)定位要求(3)出海准备(4)主要仪器设备实验测量的仪器设备调查船(5)采样(6)记录(7)采样工具、设备的要求(8)样品分析样品处理样品测定鉴定、计数样品保存(9)资料整理及编写报告(10)资料归档、验收及成果鉴定6 .海水化学要素调查(1)调查要素海洋生物要素调查海洋环境要素调查人类活动要素(2)调查方式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计划及组织实施资料处理质量保证(3)相关概念与术语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海洋生态系统随著时间的进程有活力并且能维持其组织结构及 自主性,在外界胁迫卜.容易恢更。指示种:海洋生物群落在一定海域一定状态出现的标志性的物种。

53、生态压力:来自陆地、海洋、人气的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胁 迫。7.海洋环境监测(1)定义:在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内,使用统一的、可比的采样和检测手段,获取海洋环 境质量要素和陆源性入海物质资料。(2)分类依监测介质分类 水质监测 生物监测 沉积物监测 大气监测 从监测要素分类:常规项目监测、仃机和无机污染物监测。 从海区的地理区位来分:近岸海域监测、近海海域监测和远海海域监测等。海洋环 境监测分类。以监测目的分类(3)工作程序海洋监测计划编制海洋监测的组织实施样品和原始资料的验收样品室内分析与测试 海洋监测资料的整理©监测成果报告的编写监测资料和成果归档监测成果报告的鉴

54、定和验收(4)任务:包括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风险监测、海洋环境监管监测、公益服务监测4 个方面。8.海洋环境评价(I)定义: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环境质量标准,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对海洋环境要索(水质、底质、生物)进行评价,为海洋环境规划和管理以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具体 地讲,就是要明确地回答下列问题:该海域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破坏,程度如何: 海域内什么地方环境质量最差,污奥最严重:什么地方环境质量较好,污染和破坏较轻; 可能和己经造成的损失如何,造成污染严重的原因等。(2)分类 按评价要索划分:水质评价、底质评价、生物评价和综合评价; 按评价区域划分:可依评价范围命名: 按评价目的划分:

55、一般评价和特殊评价;按评价时间序列划分 回顾评价:根据一个海区历年积累的环境资料进行评价,据此可以回顾该海区环境 质最的发展演变过程; 现状评价:根据环境监测资料时一个海区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影响评价:针对某一海区的海洋开发规划、海岸带开发规划、某项海岸工程或海洋 工程,预测其对海区未来环境质最的影响及变化。(3)基本程序:准备工作一环境预测一对策分析(4)方法选择评价参数 单因子评价法:水质、沉积物质量、生物质量的评价; 综合指数法; 水体营养水平评价 营养指数(E)法:21水体富营养化;第匕章海洋环境调查检测与评价 营养状态指数(M)法:24中营养水平 水质布.机污染程度评价 生物生

56、态评价 生物多样性调查 群落均匀度评价:如果群落内各个种类个体数完全相同,其均匀度为1。 种类丰富度评价:一般而言,健康的环境,种类丰富度高:污柒的环境,种类 丰富度低。 种类相似性指数 群落相似性指数 群落演替评价确定评价标准常用评价方法(5)海洋环境评价报告的编制 概况:海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污染源分布状况。海洋环境概况综合结论、建议和对策9.海域使用论证(I)目的:针对“无序、无度、无偿”状态 查清项目所在海域及毗邻区域自然环境、资源及产业分布的背景资料: 预测项目用海对海域资源、环境与海洋功能区的影响程度;提出海域使用控制和保护目标:为有序开发海域资源、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强化海域使用

57、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实现 海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及海域的可持续利用。(2)意义:海域使用论证强调项目用海的适宜性和合理性,着重解决与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以及海域使用总体布局的协调性,实施主导功能优 先、局部服从整体、地方服从中央的海域使用总体战略: 与相邻海洋活动的关系,分析周边产业的结构与布局、敏感区分布、相互排它或兼 容的水平,分析周边特殊区域的状况,分析对相邻产业活动的影响,解决海域使用 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预测项目用海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影响; 论证项目用海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问题,强调各效 益统一: 从海域整体出发,为项目选址、用海面

58、枳提出合理建议,制定排他性及项口用海突 发事故的预防对策与建议。(3)工作程序准备工作阶段实地调查阶段分析论证阶段报告编制阶段(4)论证原则: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应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坚持节约用海,促进海域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坚持国家利益优先,维护国防安全和海洋权益。问题L海洋环境调查2 .海洋监测3 .海洋环境评价4 .海域使用论证5 .浮游生物分类6 .底柄生物7 .污损生物8 .常规海洋调查要素一般包括的内容9 .海洋生态要素调查内容10 .海

59、洋生态系统健康11 .海洋环境监测定义12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程序13 .海洋环境评价海域使用论证的目的和意义第八章退化海洋环境生态修复I.海洋生态系统健康(I)生态系统健康:指的是生态系统组成稳定,结构复杂,功能健全,有能力供养一个平 衡、完整、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群落,并能够在外界干扰中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稳定与可持 续发展的状态。(2)内涵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维持与更新能力;满足人类社会的合理要求的能力。(3)健康的生态系统特征不受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胁迫综合症的影响:具有恢史力,能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在没有或几乎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不影响相邻系统,也就是说,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会对别的系统造成压力;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上可行:维持人类和其它布.机群落的健康,生态系统不仅是生态学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经济 学的健康和人类健康。(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