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开心****21 文档编号:40111386 上传时间:2021-11-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浙 江省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国21世 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一五规划纲要、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生 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等规 划,并参考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 规划范围为全省行政区域;规划期为2006 2010年。一、现实基础浙江是我国气象灾害种类最多、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 省份之一。影响浙江的主要气象灾害(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 雨、洪涝、大风、雷电、寒潮、大雪、彳氐温、冷害、干旱、热害、

2、冰雹、龙卷风等。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因自然灾害造 成的经济损失中有80%以上是气象灾害所致;1992年至2004年 间,浙江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677.5亿元,占同期 国内生产总值的2.4% ,其中1997年灾害损失达332.7亿元,占 当年GDP的9.06% ,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灾害损失占GDP 0.2% 。.6%的比例。气象灾害不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同时也造成了 严重的人员伤亡,如:1949到2005年间受台风灾害袭击造成万 余人死亡;近年来因雷电灾害和局地暴雨引发山地灾害的人员伤 亡也时有发生。气象灾害既是浙江自然灾害之首,也是水土流失、 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农业病虫灾

3、等其他自然灾害的重要诱发因 素。随着浙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们对气象灾害日益敏 感,气象灾害的影响面更广,考虑到气象灾害所引发的生态、环 境、地质等次生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性的负面影响,所 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十五期间,浙江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气象科研及其成果推广应用取得可 喜成绩,在气象网络通讯、决策服务等方面处于全国前列,在我 省防灾减灾,尤其是抗台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 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是气象探测网初具规模,气象观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初 步形成了以地面人工观测、地面气象自动监测、农业气象观测、 探空雷达、天气雷达、卫星数

4、据接收处理、雷电定位监测、大气 本底污染监测为探测手段的气象综合立体监测网基本框架。至2005年11月底,全省已先后建成了 69个地面观测站,546个地 面自动气象站,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3个L波段雷达探空站, 3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1个大气本底 污染监测站,11个紫外线观测点和12个酸雨观测点,气象卫星 和资源卫星(EOS/MODIS )接收处理系统,雷电定位监测网。二是气象信息网络建设成绩斐然。建成了以地面宽带网和卫 星通信为主的,覆盖全省,联通中国气象局、全国各省的气象信 息网络,形成了较强的数据共享能力,快捷有效地传递着各类气 象信息。省级配备了 SGI高性能计

5、算机,依托全省气象业务宽带网和VSAT卫星通信系统,实现了国家、省、市、县的各类常规 气象信息共享;建成了省、市、县三级远程视频天气实时会商系 统;建成了全省及部分周边地区自动站网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实现了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全省共享;雷达数据和图像、雷电探测 网数据处理系统正在建设中;建成了省、市、县三级的NOTES 网络办公系统。三是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和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开发研制了 MM5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数值预报释用和质量评估 模式,加大了预报技术方法、手段以及各种预报工具的研发和推 广应用力度,晴雨、温度等常规天气要素预报以及台风、暴雨等 气象灾害预报水平有一定的提高;短期气候

6、预测工作已具有一定 的业务能力。目前,台风路径预报误差24、48小时分别达到了 140、280公里,数值天气预报时效为072小时。在2002年(森 拉克)、2004年(云娜、蒲公英、艾利)、2005 年(海棠、麦莎”、泰利、卡努)等台风活动期间, 我省气象部门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的气象监测预警手段,预 报准确及时,为抗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但是,气象科技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仍不能满足我省国民经 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一是气象监 测手段和能力不足。全省统筹协调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 成,气象监测手段和能力,尤其是气象灾害监测手段和能力,还 存在明显缺陷,远不能满足气

7、象灾害的有效监测预警与应急响 应、临近预报和精细化天气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应对的需要。二是 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能力亟待提高。天气预报时效不够长,预报不 够精细,尤其是气象灾害的短时预报能力和预警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临近预报预警机制尚未形成。三是气象防灾减灾和趋 利避害服务能力需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机 制和灾情传递体系不健全,灾害评估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气候 资源开发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四是气象投入机制还不够完善。 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仍未完全落实,尤其是部分市县,在实际执行 中,仍存在执行范围和口径不一致的现象;同时,多渠道气象投 入机制,尤其是社会参与气象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二、总体思

8、路(-)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 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落实干在实处、走在前 列、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和中国气 象事业发展战略的部署,全面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 气象发展理念,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大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 升气候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强化政府对气象的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充分发挥气象 事业在我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普遍服

9、务原则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 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坚持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中心,着重 提高气象科技服务能力和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为社会公众和 各级政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精细化的气象服务。2 .坚持气象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我省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和需求相适应,在全面提升气象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 展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气象业务和服务领域,强化政府对气 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3 .坚持需求导向.突出重点原则要根据我省不同区域对气象事业的服务需求和气象事业各

10、个领域的服务功能,科学合理地布局气象观测站网和气象事业各 个领域的发展,加大气象灾害易发或人口相对集中的沿海地区、 重要流域、敏感山区和中心城市的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力度,积极 研究开发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加工处理与应用系统和预测预警业 务系统,重点提高沿海地区、重要流域、敏感山区和中心城市的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4、坚持统筹兼顾、软硬并重原则要充分考虑浙江实际,统筹全省气象事业各个领域和各个地 区的协调发展,特别注重硬件建设与软件研发之间、硬实力与软 实力之间的和谓发展。在加快气象现代化硬件设施建设步伐的同 时,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科研开发力量,着力研究天气气候现象和 气象灾害的发生机理和监测信息应用、预

11、测预报方法、应急预警 机制,开发气象科技业务、服务软件系统;在加强气象现代化装 备、台站建设、气象科技水平及开发能力和资金保障能力等气象 硬实力建设的同时,要注重人才队伍、依法行政、气象文化建设 与党风廉政建设、科学管理等气象软实力的建设。(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 站的要求,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先进水平 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 浙江省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为浙江省走在前 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优良的气象服务。1、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12、目标:形成现代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基本满足我省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 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提前0.5小时发布雷雨大风、山洪、 泥石流等局地突发性灾害警报;发布雷电灾害警报,90%城市建 筑和20%农村房屋采取雷电防护措施;气象灾害对我省GDP的 影响率在现有水平上降低20%25%02、公共气象服务目标:初步实现精细化无缝隙气象预报服 务,气象服务领域要深入到与国民经济有关的各个重要行业。提 供大气成分监测和趋势预测报告;全省气象预报、警报公众覆盖 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的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社会满意度达 到90%以上。3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目标:定期提供我省气候与生

13、态环境 变化事实、影响及对策涔询建议,为我省能源结构和生态环境改 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4 .气象探测目标:初步建成项目配置适当、空间布局合理、 自动化程度高、全省统筹协调的一体化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力求 达到对区域内产生的各种中尺度以上的灾害性天气监测基本不 漏,实现重大灾害发生、发展的跟踪监测。新增大气化学成分、 雷电、海洋气象、生态气象等气候系统分量观测项目;雨量、气 温等要素观测站点在全省陆域范围内的平均间距达到10公里, 风向、风速等要素观测站点平均间距达到20公里,气压要素等 观测站点平均间距达到30公里,在关键区域内主要要素观测站 点平均间距达到5 10公里;实现连续自动观测。5

14、 .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目标:基本建成基于数值预报等多种 技术的天气气候集成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初步满足精细化无缝隙 气象预报服务的要求。发布7天公众气象预报,台风、暴雨等灾 害性天气的预报质量提高5 10% ,年季旱涝、冷暖气候预测水 平提高5% ,产量预报精度95%以上。其中,开展台风路径72 小时预报,台风路径预报24、48、72小时距离误差分别小于120、 220、320公里;开展24小时内时间间隔6小时的强对流天气 落区预报,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警时效达到1小时;能够提前 36小时制作与发布区域性暴雨落区预报,暴雨预报的漏报率和 空报率在目前基础上降低10%。6 .气象信息共享目标:建成气象

15、信息综合网站为主体、多 渠道发布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实现主要气象信息数据资源 的社会共享。7 .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基本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 质优良、开拓创新、适应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需要的气象科技 人才队伍。职工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80%以上,本科以上 学历人数达到50%以上,硕士学位人数达到7%左右,博士学位 和正研高工人数达到1 %左右;培养和引进5 10名具有国内先 进水平或省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几十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 的科研业务技术骨干。三、主要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服务能力,大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对社会安全的保障能力, 大力提升

16、气候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集约化气象功 能平台,建立多轨道研究型气象业务,强化政府对气象的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集约化气象功能平台1.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根据政府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 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需求,按照精细化无缝隙气象预报服务的 设想,以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为重点,涵盖公众气象服务、决策气 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科技服务等方面,建设连续滚动、灵活迅 速、个性化、多媒体化及动态跟踪全程服务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 系统,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构筑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向各类 用户提供数字化、可视化、图形化、多媒体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产 品。以研究开发广大农村或边远地区灾时气象信

17、息发布渠道为 重点,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移动通讯、互联网等媒体,努力增 加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快速启动、覆盖面 较广的气象信息传播网络和发布平台。2、构建气象综合观测平台。以提高我省沿海地区、重要流 域、敏感山区、中心城市等关键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为重点, 按照国家三站四网布局要求,通过调整气象观测站网、观测 项目、观测手段,逐步建设项目配置适当、空间布局合理、自动 化程度高、全省统筹协调的一体化气象综合观测系统。优化和完善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网、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 网,更新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建设风廓线仪、 GPS水汽总量探测系统、车载式流动观测系统,形成布局合

18、理、 密度适宜的立体、全程、自动化、高精度的基本气象观测网;建 设海洋自动气象站、强风站等海洋气象观测设施,加强海洋船舶 气象观测资料的汇交,初步形成海洋气象观测网;加强卫星遥感 的应用和开发,改造和扩建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建设林业气象 监测站、湿地气象监测站、城市气象监测站,形成生态与农业气 象观测网;在主要城市建设气象观测铁塔,开展城市边界层气象 观测,形成城市气象观测网;以临安大气本底站为主,其他气象 台站为辅,开展大气化学观测,初步形成大气成分观测网;布设 大气电场测量仪,形成雷电观测网。加强当代先进理论和数值分析、资料同化等现代气象技术应 用,研究开发气象观测资料数据加工处理技术方法

19、,按功能建立 完善单项气象观测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和质量控制系统;开展各 种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应用研究,建立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应用系 统。建立实时气象装备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和新型气象装备技术 支持保障体系,开展面向全省气象行业的气象装备计量检定校 准、维护维修、仓储供应等技术装备保障服务,保证我省各种现 代化气象探测装备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能稳定、安全、可靠地运 行,确保各种气象探测数据的准确性。3.构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处理流程和 规范、数据政策和数据处理标准、质量控制体系和共享机制;购 置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提高运算能力;进行气象信息存储资源 整合和扩容提高气象信息存储能力;开发多样

20、化气象信息产品, 建设省市级气象信息存储、检索和加工处理系统,建设气象信息 综合网站为主体、多渠道发布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气象信息通信网络。通过增加带宽,开展浙江省无线气 象网建设,提高气象信息通信网络传输水平和增加气象信息通信 途径,满足气象应急和移动服务的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系统建设 (包括入侵检测、漏洞扫描、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等),建立相 关的安全系统及监控管理系统来合理分配资源、有效监视运行状 态、科学高效使用资源。4、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平台。气象科研开发工作 要以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气象科技业务水平、服务能力的 需求为导向,把气象科技业务和服务中的问题上升为科学问题加

21、以研究解决,研究成果要尽量业务化、及时在气象业务和服务上 发挥作用。在十一五期间,要组建由科研和业务人员共同参 加的研究型业务团队,着重开展灾害性天气形成机理、基于数值 预报的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方法与临近预报预警技术、精细化无 缝隙气象预报服务技术、高新技术探测设备综合应用技术、气象 灾害对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区划评 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对小流域暴雨预警、大城市应急预警等方 面开展科技攻关,通过开展科研开发,提高气象科技服务能力、 气象科技服务科技含量、气象科技现代化水平,带动人才培养, 形成出成果、出人才、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构建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气象科技创新平台

22、,统 筹全省气象科技、人才培养、成果储备与转化工作,为研究型业 务发展提供支撑。进行气象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着重解决 科研和业务在人员交流、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方面体制性问题。 建立和完善包括信息、设备、人力、成果在内的资源共享机制, 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和谐与广泛的科技合作环境,提 高开展重要科技攻关的能力,提升水平,培养人才;建立科研与 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有效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 科研和业务相结合,提升气象业务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业战略。建立 健全气象教育培训机制,增强教育培训能力,充分利用网络教育 手段和社会教育资源,着重岗位技

23、能培训,改善队伍专业知识结 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以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建 设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适应事业快速发展需要的气 象科技人才队伍和政治上过硬、懂业务、善管理、富有创新精神 的管理人才队伍。加强人才评价工作,建立公平、公开的竞争与 合作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气象文化建设,营造 宽松环境,形成能够极大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体制机制, 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葡口活力。5.加强台站建设。按照四个一流标准和一站多用和一 站多能要求,着力推进基层气象台站的气象业务综合化、装备设 施现代化,大气探测自动化、信息交换数字化,预报会商可视化, 服务产品多样化

24、,建设集生态气候的监测点、高新科技的展示 点、防灾信息的发布点、文明建设的示范点、环境建设的亮丽点、 优秀人才的集聚点为一体的绿色台站。完成省级气象防灾 减灾预警中心建设,杭州、丽水等市的业务科技用房改造以及新 建气象监测手段配套建设和武义、淳安等县级气象台站综合改 善,进一步解决气象台站供水、供电、排污、道路、围墙、护坡 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发展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1、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以经济 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气象业务 服务领域,为公众、政府和国民经济各个重要行业提供气象科技 服务;不断开发满足防灾减灾、经济社会

25、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 活需要的气象服务产品,增强服务的敏锐性和针对性,实现气象 服务产品多样化;着重研究精细化无缝隙气象预报服务技术,开 展精细化无缝隙气象预报服务,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科技含量, 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公众气象服务。以研究开发通俗易懂的公众气象灾害预警服 务产品为重点,不断开发与公众工作、生活、旅游、健身、医疗 和日常生活等紧密相关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为保障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和提高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提供气象科技服务。决策气象服务。以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和气候资源区划评估为 基础,以气象灾害防御决策参谋为重点,积极推进天气现象和气 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影响的预评估工作,大

26、力 研究开发针对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为政府决 策提供气象参谋服务。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以加强生态与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 气业务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完善重大 生态与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评价系统,建立畅通的农村气象 信息发布渠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加强 卫星遥感资料的开发和应用,开展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 估,开展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和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严重影响的预 测预警,开展生态气候区划,为生态省建设的布局及开展生态恢 复、重建、保护提供服务。交通安全气象服务。加强研究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公路、铁 路和主要内河通道气象条件(尤其是大雾、

27、道路结冰、暴雨及山 体滑坡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技术方法,逐步开展交 通气象预报和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为创建平安大道提供气象 服务。大气化学和城市环境气象服务。加强大气成分的监测与分 析,开展区域空气质量和空气污染的气象条件预报,为大气环境 管理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大力发 展城市环境气象服务,空气质量、污染物汇聚、扩散的预报预测 及其对居民的具体影响和生活指导服务。其他气象科技服务。积极拓展气象为各行各业服务的领域, 开展城市规划、功能区块布局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城市防洪 排涝能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物扩散能力、人居环境等气 候评估技术服务;建立交通基

28、础设施、高层建筑及大型户外设施 等建设工程气候论证制度,开展工程建设气象灾害评估,提供建 筑荷载气象条件保证率分析,提高工程设计的科学性。2、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预警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保障能力。加 强雷达、卫星等多种气象观测信息融合技术和动力诊断分析技术 的综合应用,研究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机理和预测预报、临近预警 方法,以我省沿海地区、重要流域、敏感山区、中心城市等关键 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为重点,开发、建立、完善基于精细化数值 预报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与评估标准体系,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估、预估工作;建 立健全我省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设以省级气象防灾减灾预 警

29、中心和关键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分中心为主要载体的现代 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区 划评估和应急响应能力。流域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以兰江、新安江、曹娥江、南太湖 等重要流域的防洪减灾为重点,开展影响浙江暴雨的发生发展机 理和天气气候、数值模式的研究,开展不同暴雨强度对浙江主要 江河、大型水库等影响程度的研究,开展致灾暴雨的预报技术方 法的研究,建立重要流域致灾暴雨短期、短时临近预警系统。山地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以人口相对集中和隐患较高的敏感 山区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预防减灾为重点,开展台风、暴雨、 短时强降水等对山地气象灾害影响以及山地气象灾害对区域人 民生命财产影响

30、的研究,开展山地灾害气象条件的短时临近预报 技术的研究,建立山地气象灾害的短期、短时临近预警系统。海洋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开展海上灾害性天气(热带气旋、 海上低压、海上大风、海雾、东风波暴雨等)预报预警方法的研 究,开展海洋气象灾害对海洋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影晌的研 究,开展海温、含盐量等海洋环境、气象条件、海气耦合对海洋 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建立海洋气象灾害预 报预警系统,提高热带气旋、海浪、海流、风暴潮、海雾、大风 等的分析预报能力。雷电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在雷电综合监测网的基础上,建立 以省级中心信息数据接收处理平台为主、地市级子系统为辅,覆 盖全省的雷电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31、;探索以物理预报为主、数值模 拟和各种统计、经验模式相结合的综合雷电预报技术和方法,开 发雷电监测预警和对策分析应用软件和综合预报预测业务流程, 建立重大雷电事件分级警报制度,建立现代雷电预警系统,发布 雷电要素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评估。研究洪涝、干旱、高温、冷 害、冻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和 预测预警与评估系统,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和评估能 力。完善主要农作物发育期预报及产量动态预测业务,为粮食安 全提供保障服务。研究制订科学的农业保险气象指标体系,为农 业保险提供气象评估服务。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研究城市积涝、大风、雷电、雾、 霾等城市气象灾害的特

32、点和演变规律,探索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 对策与应急处理措施,形成城市气象灾害的预警机制,建立城市 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开展城市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定 时、定点、定量预报预警。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预警。以基本气象业务系统为依托, 研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应急预警服务预 案,建立移动应急气象台,为突发事件提供现场气象服务,提高 核应急、大气环境污染、化学泄漏、森林火险、紧急事故以及重 大社会活动气象应急预警服务水平。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估。建立统一的气象灾害标准体系, 研究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各地区和省级分别建立气象 灾害、灾情数据库;开展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摸清

33、浙 江省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分布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气象灾害风险 程度和气候资源承载力,研究提出不同区域的防灾减灾、趋利避 害对策措施。3、大力提升气候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开展气候 资源和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业务,开展主要气候资源的普查和评 估,开展水资源安全气象影响、淡水资源调度的可行性分析及气 候影响、气候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我省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 事实、影响及对策,全面增强利用气候资源环境为浙江经济社会 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保障功能,为我省能源和生态环境改善、 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积极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 的普查评估,建立浙江省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档案和数据

34、库管 理系统,根据优化资源配置原则制订科学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区 划,建立我省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根据各地太阳能密度 进行资源利用承载评估,指导各地开展太阳能利用与建筑施工一 体化研究与实施。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专用数据库系统,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评估;加强人工 影响天气指挥作业系统和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实现人工 增雨由季节性抗旱向全年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的转变。加强水资源 安全气象影响评估,开展淡水资源跨地区跨流域调度的可行性分 析及气候影响评估,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提供有效的气象 服务。气候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综合分析与研究全球气候与环境变

35、 化、土地利用变化、工业化、城镇化、重大建设项目等对气候资 源的影响,增强气候资源保护意识;开发区域和局地气候资源及 其演化评估技术、气候资源管理技术、不同空间尺度的气候资源 优化技术。研究和制定减缓气候变化对策、区域气候资源保护、 大气层保护与大气环境保护等气候资源保护的政策和法规。(三)建立多轨道研究型气象业务建立完善涵盖天气、气候、大气成分、雷电、人工影响天气、 农业与生态气象等为主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现代 气象业务体系。1、天气预报业务。加强数值预报的开发应用,发展基于区 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精细化预报服务技术,建设新一代预报业 务工作平台,提高气象要素预报的定点、定时、定

36、量水平,开展 临近、短时、短期、中期和延伸期的天气预报,重点建立气象灾 害应急预警体系,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海洋气象、小流域暴雨的 监测、预警、预测能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2.气候预测业务。着重加强气候模式的降尺度应用和检验, 开展气候系统监测与诊断、短期气候预测、气候系统影响评价、 气候应用与服务,发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评估和气候风险管理服 务,提供重大工程和区域经济发展气候可行性论证。3、大气成分预测评估业务。着重开展对气溶胶、空气质量、 酸雨、温室气体、臭氧、黑碳等观测、分析、研究、预警、预报、 评估与服务,提供大气成分监测和趋势预测报告,减缓与大气成 分有关的各种污染与灾害影响。4、雷电灾

37、害防御业务。研究雷电预警预报技术、方法和雷 电灾害防御对策,开展雷电监测、预警预报业务,提供防雷检测、 防雷工程建设技术服务,发展雷电灾害调查、风险评估等业务。5、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重点开展以飞机人工增雨为主、高 炮火箭人工增雨为辅的人工增雨抗旱业务,发展河流和水库增 水、防雹减灾、机场和公路消雾、森林防火、重大社会活动和军 事活动保障等服务业务。6、生态与农业气象评估业务。着重加强农业气象监测、情 报预报、服务及灾害评估与防御对策,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开发推广和设施农业的气象调控工作;开展生 态气象监测、生态系统演变评估预测,加强生态建设保护气象服 务能力;研究制订科学的

38、农业保险气象指标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气象评估服务。(四)推进气象社会管理工作深化气象行政管理方式改革,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气 象行业管理、重要气象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审查、重点建设工 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大气环境评价气候资料审查、气象专用技 术装备管理、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晌天气、气象信息传播、施 放气球等各项社会管理职能和职责,维护气象活动的正常秩序。1.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信息发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天气气候事件引发的气象灾害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完善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信息发布管 理制度,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信息发布行为,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信息发

39、布的可靠、及时、准确。2.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理制度。建立气象灾害评估及风险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气象灾害评估和风险区划,重点加强规 划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3.建立完善气象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气象设施建设管理制度,组织制定气象设施建设和保护规划,重点加强重要 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的管理。4、建立完善气象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强气象标准化建设, 组织研究制定和完善气象标准、规范和规程,建立健全以气象综 合探测、气象仪器设备、天气气候产品、气象服务技术和气象灾 害防御为重点的气象标准体系,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基础 上,建立完善气象标准化管理制度,保障气象信息资源的质量。5、

40、建立健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气候资 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全民的气候资源意识,开展气 候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组织制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规戈IJ ,加强气候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加强农业气候资源、风能、 太阳能的监测、区划、规划的管理。四、重点工程为了确保实现和完成20062010年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目 标和主要任务,重点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工程、海洋气象监测 预警工程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等工程建设,并积极开展气象 科学研究与开发、气象台站综合改善和气象管理能力建设。(-)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工程该工程建设,可提高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准确率、及时性和应 急响应能力,进一步提

41、高社会各行业抗御灾害的能力。1、灾害性天气监测系统。2.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3、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4.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5.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估体系。(-)海洋气象监测预警工程1 .海洋气象监测系统。2 .海洋气象信息网络系统。3、海洋气象预警预报系统。4 .海洋气象信息发布系统。5 .海洋气象技术保障系统。(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程1、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区划。6 .人工增雨指挥与作业系统。7 .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五、保障措施(-)完善气象投入机制应进一步完善和贯彻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和完善稳 定可靠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气象投入机制。要按照公共气 象、

42、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不同的服务对象,进一步划 分各级政府对气象事业发展的事权关系,明确各级政府的气象支 出责任,把气象事业发展全面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预算 中,建立起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渠道;以满足公共需求为目的, 不断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逐步扩大气象投入在各级财政支 出中的比例;实施投入倾斜政策,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欠发达地 区气象事业开发与建设资金渠道,促进区域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按照谁受益、谁投资和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分级负担的原则, 积极落实规划建设项目,重点保障气象灾害应急预警、海洋气象 监测预警、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项目建设和运行经费。(-)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气象业

43、务技术体制改革,建立与中国气象事业发展 战略和我省实施两大战略相适应,符合现代气象业务技术发展方 向,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综合配套、分工明确的多 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建立完善天气预 报、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评估、大气成分预测评估、雷电灾害防 御、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气象与生态评估等业务为主的多轨道协 调发展的现代化业务体系;形成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的研究型 业务,实现科研和业务的有机结合,培养既懂业务又懂科研的复 合型人才队伍,明显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 建立资源高度共享、集约高效的功能平台。以综合气象探测平台 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为依托

44、,以气象信息共享平 台为纽带,完善无缝隙预报预测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气象服 务平台;优化业务布局和分工,调整业务组织结构,实现集约化 发展,提高业务的整体效益和效率。(三)建立健全人才和科技政策实施人才强业战略,深化选人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优化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建立各类人才脱颖而 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机制。以三百骨干人才工程 (百名科技业务骨干队伍、百名行政管理骨干队伍、百名科技服 务骨干队伍)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气象队伍的素质,促进气象 队伍协调发展。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及相关政 策,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从业人 员结

45、合工作需要进修深造,把知识更新与技能提高作为重要考核 内容,充分调动从业人员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教育 培训等工作,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人力资本增 长,为气象事业提供人才保证。落实科技兴气象战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改 革和改善投入体制、机制。加强研究基础条件建设,搭建科研 业务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完善资源和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科 研成果转化。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研发运行机制和 管理体制,建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气象事业重大发展项目 的结合机制,将省气象科研所建成省级气象科技的创新基地和引才育才的人才基地。加强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围绕研究 型业务建设,培育

46、3-5个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型团队。坚 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重点开展应用技术开发与研究,鼓 励从事基础性研究。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技 术负责制。完善科技项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扩大和深化与高校、 研究院(所)的科技合作,强化部门间合作。加强气象科普和宣 传工作。U!)建立健全气象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气象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地方气象政策法规体系,是加 快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基本建成以气象法和相关 法律为主体,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内容完善、科学配套的气象 法规体系,尽早出台浙江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重点加强 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突 发性事件

47、气象应急机制;形成以市级执法为主,专兼结合、权责 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气象行政执法体制;基 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气象行政管 理体制;不断提高气象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依法规范社会气象 活动,促进和保障气象事业发展和改革。(五)推进科学管理和文化创新积极推进气象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与国家行政管理 体制相一致的面向全社会的气象行政管理体系;加强行业管理, 初步建立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气象管理体系;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 革政策,积极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和计划 财务制度改革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的面向部门内部的综合管理体 系。大力推进气象管理现代化,建设包括浙江气象政务内网、浙 江省政府门户网站浙江气象子网站、气象政务档案管理系统和气 象政务网络安全系统四个子系统的浙江气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 实现全省气象部门之间,气象部门与地方党政机关和部门之间的 信息共享,开展网络政务管理、网上办文、网上办公、移动办公、 网上信息发布、网上审批、网上政务公开,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推进气象文化创新,建设有特色的,以发展为核心的浙江气 象文化。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把各级气象台站建成当地的 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宣传窗口,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继续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省气象系统文明单位内在质 量和档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