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40100351 上传时间:2021-11-13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4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大量免费管理资料下载 管理之家论坛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月24日哈尔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十一五”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本规划纲要是依据中共哈尔滨市委关于制定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篇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五”时期是哈尔滨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2、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工作主题,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提高,取得了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应对松花江水污染危机的胜利,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2342美元,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面完成。专栏1 哈尔滨市“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 指标 单位 “十五”计划目标 2005年实际完成 “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

3、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750 1830.4 13.02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221 299.9 7.33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634 646.0 16.24 #工业增加值 亿元 524 490.9 15.75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895 884.5 12.96 人均生产总值 美元 2075 2342 12.57 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 亿元 130 165.5 14.1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86 98 12.7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10 639 20.3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50 788.1 11.611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3.36 3.66 12.51

4、2 海关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9.5 27.1 17.513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8470 10065 12.314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元 3400 4006 10.1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3.5 -16 城市化率 % 49 49 -17 人口年末达到数 万人 1020 971.6 -18 人口自然增长率 8 4.8 -19 城市人均住房居住面积 平方米 11 11.51 -20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平方米 22 22.1 -21 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 18 18.1 -22 森林覆盖率 % 44 44 -23 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6 6.4 -第二章发展

5、环境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本、资源、技术,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推动与俄罗斯经贸科技合作的战略升级。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发展“消费主导型经济”的政策取向,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国家实施松花江流域治理,有利于消除松花江重大污染对我市的后续影响,改善生态环境。省委、省政府支持我市“加快发展、

6、当好龙头”,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有利于我市强化区域中心地位和集聚辐射功能。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用贷款额度支持,有利于我市拓宽技术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源头。承办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有利于我市通过“赛事牵动”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从自身条件看,我市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对外开放扩大,发展环境改善,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城市空间得到调整优化,载体功能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上下快发展、大发展的信心强、劲头足,

7、形成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体制性、机制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偏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大,主导产业集聚度低,经济外向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显著,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松花江水污染的多方面影响。“十一五”是我市加快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发展和转型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8、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趋利避害,攻坚破难,奋力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第三章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合以文化为领航、科技为先导、教育为基础、人才为根本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取向,完善城

9、市功能,加快社会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资源节约,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国家重要的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工业和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东北亚重要的经贸中心和世界冰雪旅游名城,使哈尔滨成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第四章发展原则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在发展部署、政策和措施上,坚持以下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在更加注重和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紧紧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加快

10、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加快发展的能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文化立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都市圈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速

11、发展县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第五章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方式加速转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城

12、市民生、城市文化、城市现代化交通“三大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趋优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升。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化,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增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效。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0年达到3225亿

13、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0:49,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都市圈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化率提高到55%。县域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城乡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巩固提高九

14、年义务教育,普及12年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50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万人,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0.4万人,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6万人。城乡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成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全市总人口控制在1031万人。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70万公顷以上。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重大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森林覆盖率达到45%,松花江污染综合整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所有制结构进一

15、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提高,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投资体制等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4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专栏2 “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指标序号 指标 计量单位 2005年 2010年 “十一五”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1 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 亿元 1830.4 3225 12 预期性2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16.4:35.3:48.3 11:40:49 - 预

16、期性3 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 美元 2342 4000 11 预期性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639 1580 20 预期性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98 131 9 预期性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88.1 1400 12 预期性7 海关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7.1 44 10 预期性8 实际直接利用外资 亿美元 3.11 6.26 15 预期性9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32:28:40 29:26:45 - 预期性10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50 - 预期性11 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万人 30 - 预期性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 5 - 预期

17、性13 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23.4 25 - 约束性1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0.5 104 - 预期性15 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1.1 2 - 预期性16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20 -4.4 约束性17 单位生产总值水耗降低 % 33 -7.7 预期性18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73.5 75.0 - 预期性19 城市化率 % 49 55 - 预期性20 人均受教育年限 年 8.6 9 - 预期性21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84 94 - 约束性22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 % 12.5 80 - 约束性23 总人口 万人 971.6

18、1031 - 约束性24 人口自然增长率 4.8 4.5 90 - 约束性27 森林覆盖率 % 44 45 - 预期性28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28.35 35 - 预期性2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0065 15000 8.3 预期性30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元 4006 5200 5.4 预期性专栏3 “十一五”规划指标的设置和属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规划指标设置体现了“五个突出”:按照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突出了人文的和社会的指标;按照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突出了城乡协调的指标;按照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突出了结构和效率的指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了资源和生态

19、环境的指标;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突出了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指标。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了全市人民意愿的政府战略意图,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市政府对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第二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线,加大工业调整、改造和创新力度,走

20、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工业四个基地。推进工业体系由门类齐全的保障供给型向发挥优势特色的市场需求导向型转变,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主体,配套产业和特色产业跟进发展的新格局。推进国防工业企业实现产业创新,形成军工产品和民用产品有机结合的经营体制。推动工业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哈字头”、“龙字头”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品牌。第六章机械制造业基地发挥产业技术基础雄厚、部分行业国内领先的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骨干企业、重点产品为龙头,发展机电成套设备、汽车、飞机、基础功能部件等重点产

21、品,加快形成区域配套体系,提高产业集群化程度和核心竞争力。电站成套设备。强化水电、火电成套设备制造的技术领先优势,重点做大做强一批主导产品。积极发展核电机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配套开发辅机产品和输变电产品,整体提升大型电站设备成套和总承包能力。汽车制造。做大做强小排量汽车和经济型汽车,开发高中档汽车,实现车型广谱化、系列化。形成微型、经济型、中级、中高级四个整车平台和与之配套的四个发动机系列,积极开发节能环保型汽车,推动轻型车、客车行业发展。大力发展零部件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合作,加快新车型开发。飞机制造。坚持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相结合,强化与国内外飞机制造企业的生产

22、、技术合作,重点发展ERJ145型、ERJ160型支线飞机,以Y12为基础开发新机型,发展改装型轻型机,扩大通用飞机和系列直升机生产能力,寻求引进合作生产大飞机,发展航空发动机、铝合金及复合材料、航空电子设备等配套行业,逐步形成多机种、系列化研发生产体系。焊接技术与设备。重点发展焊接自动化集成设备、新型焊接材料、焊接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产品,大力开发焊接技术为主导工艺的零部件和产品,把哈尔滨建设成为集焊接工艺、技术、产品、培训和总承包等功能齐全的全国规模最大、科技实力最强的焊接城。基础功能部件。重塑哈轴、哈量、一工等哈尔滨制造业知名品牌。注重数字化、柔性化、高精度的关键基础部件、功能部件的开发生产

23、。加大直线电机等高科技功能部件的研发力度,加快产业化进程。专用机械。加强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环保机械、重型机械等优势产品的研制开发。第七章食品工业基地以绿色和特色为发展方向,依托优势特色资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带动资源开发的食品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工业带动农业,大中小企业、上下游行业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乳制品加工。扩大奶牛饲养规模,推进奶牛品种改良,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扩大乳制品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开发多质态、多品种新产品,培育乳制品知名品牌,建设全国最具规模的农作区乳品产业集群。粮食加工。扩大粮食精深加工规模,增加产品品种,以粮食组分提取和粮食化工为方向

24、,拓展和延伸粮食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大豆蛋白、大豆保健品、玉米蛋白、改性淀粉、山梨醇、木糖等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整合绿色优质大米资源,培育地域品牌,申报原产地证书,发展精细化、小包装加工,推动哈尔滨地域品牌大米进入超市,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引资办厂、订立长期供销合同等方式加强与主销区的合作。肉制品加工。改良肉牛、生猪等肉用畜禽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模式,完善从繁育、养殖、饲料、防疫、屠宰到肉制品加工的产业体系。支持正大、大众等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的联营合作,扩大加工规模。支持重点养殖区建设大型肉牛、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发展皮、毛、骨、血等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项目,

25、发展生物化工和生物制药行业。山产品和食用菌加工。发挥我市山林资源丰富和山产品市场知名度高的优势,发展山产品采集、种植和加工产业。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推广棚室化、工厂化栽培,重点发展黑木耳、白灵菇、巴西菇等优质菌类,采用压缩、干粉提取等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菌类精深加工。酿酒和卷烟业。进一步提高哈啤、华润新三星等骨干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保持在东北地区的领先地位。依托优质原料基地和传统酿造工艺,整合基酒生产能力,开发特色品牌系列,培育低度高档白酒知名品牌。支持哈尔滨卷烟厂加快发展,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箱。第八章医药工业基地以抗生素、化学医药、动物疫苗及兽药和“北药”开发为重点,推进医药

26、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培育和提升“哈药”地域品牌,支持骨干医药企业资本重组和规模扩张,发展国际合作,加强自主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突出科技兴药,建立和完善新药研究院、抗生素研究中心、药物制剂研究中心、现代中药研究中心等研发体系。优化产品结构。形成抗生素、综合制剂、中成药、中药粉针、OTC及保健品、生物工程制药、动物疫苗及兽药七大生产基地。推进中药传统剂型向现代剂型转变。应用缓释、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膜分离等现代制剂技术,重点发展抗肿瘤新药、心脑血管特效药、保健品等产品。加快医药园区建设步伐,重点完善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利民医药科技园的共用研发检测设施和产业支援体系,强化园区管理和社会化服

27、务,提升产业集聚能力。第九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强化高新技术的技术创新源头和产业化能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平台,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在重点跨越、产业化、重点培育、技术储备四个层面上,梯次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强化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对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的产业领域率先实现重点跨越。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型直升机、头孢菌素系列原料及粉针、抗病毒和肿瘤类新药、高性能镁铝合金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一批技术起点高、市场容量大、拉动作用强的

28、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迅速有效地把高科技成果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重点支持支线飞机、高性能汽车发动机、汽车总线系统、基因工程治疗药物、应用软件、功能性乳品与大豆制品、兽用生物制品等项目的产业化。培育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引导具有良好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开发关键技术,重点支持功能多肽类新药、无银电工触头、高效生物农药、食用菌及保健品等项目。储备前沿高新技术。加强关键性高新技术储备,重点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动物用疫苗等领域的技术储备。第十章化工产业集群以化工区为依托,加强与大庆合作,推进化工工业向规模经济化、技术高新化、加工精细化、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成品油、苯酚

29、丙酮、聚氯乙烯、乙二醇等为主导产品,精细化工系列产品跟进发展的石油化工产业链,推动哈东化工区空间整备和产业复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化工专业物流,重点实施20万吨/年苯酚丙酮扩建、80万吨/年蜡油加氢裂化装置等重大产业项目。依托依兰煤矿和气化厂,以甲醇、乙炔、液体燃料为重点,发展煤油转化以及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形成煤炭化工产业链。推进煤炭液化、煤炭生产工业甲醇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第十一章其他优势特色行业铝镁合金材料及制品。加快实施东北轻合金加工厂20万吨大型铝板带材项目,形成行业龙头,延伸铝镁合金加工制品产业链。建材。支持宾州水泥二期、三期和哈尔滨水泥厂重组扩产项目,壮大基础建材业,加快发展新

30、型建材业。纺织。重点推进黑龙江涤纶厂技术改造,扩大优质涤纶丝生产能力。依托亚麻产地资源优势,推进行业重组和技术改造,重点引进开发亚麻印染后整理、高档亚麻纺织面料关键技术,发展精纺亚麻制品、高档家用和汽车用亚麻制品等产品,再造哈尔滨亚麻行业新优势。木材制品。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吸引国内外木材加工企业和经销商到我市投资,辟建集制材、加工、研发设计于一体的木材制品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档板材、家具、木饰品,努力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木业品牌,建设全国木材加工基地。专栏4 先进制造业重点建设项目电站成套设备: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国产化,大容量发电机组直接空冷系统及设备研制,百万千瓦级核电站

31、空调设备国产化研制,大型燃气轮机技术改造。汽车制造:HF5系列乘用车,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及关键组件,CCH97X型电脑稳频汽车喇叭,10万套轿车内外塑料饰件。飞机制造:Y12F型飞机研制,先进中型多用途直升机国际合作研制,Y15-2000型飞机研制,ERJ145支线飞机大部件国产化。基础功能部件:航空航天轴承技术改造,现代铁路车辆轴承技术改造,数控刀具和拉削刀具技术改造,数控机床功能部件技术改造。重型机械:火电配套辅机散料机械技术改造,全液压港口起重运输输设备,挖掘装载机,大型农机具。食品工业:33万吨乳制品加工,20万吨液体奶加工,大豆分离蛋白、大豆食用纤维、大豆乳清蛋白、大豆蛋白活性肽

32、加工,86.5万吨玉米加工,30万吨稻米加工,150万头生猪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3万吨食用菌。医药工业:120吨7ACA及头孢系列产品,150吨化学合成原料药,50亿粒药用硬质空心胶囊,5亿片盐酸氯克罗孟,8000万贴木酢贴,10亿粒木竭胶囊,兽药科技园、世一堂制药厂现代中药基地。化学工业:10万吨偏硅酸纳,25万吨甲醇,哈石化连续重整-加氢裂化联合装置,特种聚氯乙烯,20万吨苯酚丙酮技术改造,2.5万吨双酚A。专栏5 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的高技术产业化领域实施重点突破。电子信息:1.4亿只全集成红外接收器,新

33、型电力电子器件电能转换装置,重型车智能电涡流缓速器,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新材料:汽车热交换器用铝合金材料,电热膜供暖系统,硼酸镁晶须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新型耐磨材料,高纯高强高韧铝合金。光机电一体化:BD-205水陆两栖多用途飞机,CNC齿轮测量中心。生物工程:300万套安可胶(纤维蛋白封闭剂),水解玉米蛋白,天然、广谱抗突变功能制剂,静脉注射用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现代农业:五常优质稻米原种繁育制种基地,东北寒区高产奶牛核心群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发展思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

34、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实施公路畅通、康居工程、信息进村、扶贫开发整体推进等重点工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第十二章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努力建成国家重要优质粮食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北药开发及加工生产基地。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建立健全农业抗灾防灾预警系统。重点实施优质粮食生产工程,稳定高产高效的水稻、玉米

35、、大豆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发展蔬菜、园艺栽培,加强保护地栽培设施建设,扩大高效经济作物规模。以优质、安全、绿色为方向,加强品种改良和标准化生产模式推广,提高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比重。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90亿公斤以上,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业生产标准化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达到2100万亩,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壮大畜牧业。加快畜牧养殖园区和专业村屯、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优质奶牛、肉牛、生猪、蛋禽、肉禽,积极发展特种养殖,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检测工作,完善

36、防疫、检测体系。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发展都市农业。在城郊重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建设具有科技示范、生态养涵、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的都市农业示范区,形成体现北方地域和城郊特点的都市农业体系。发展外向型农业。推进优质农畜产品和食用菌、山野菜、药材、浆果等特色产品的加工精深化、经营品牌化,大力开发国内外市场,争取进入大型连锁经营机构的供应链。重点加强同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农产品主销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定向专供的生产加工基地。农业产业化大力培育技术领先、规模经营、牵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广先进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农村

37、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农户、基地、龙头企业之间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主栽作物的种植规模和精深加工能力。扩大奶牛、肉牛、生猪、禽蛋等大宗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配套发展饲料加工和配送。依托龙头企业,推进药材、亚麻、食用菌、山野菜、浆果等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培育一批区域性的农产品中心市场,强化与主销区的供销关系。2010年,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达到1600万亩,联结农户70万户,农产品流通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和产销合同进行的比重达到60%以上。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支持农民创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工业,以农业产前、产中、产

38、后服务和便民服务为重点,发展农村服务业。农业机械化推进农机耕作制度改革,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增加大型农机具保有量,加快农机维修网点和农机综合大市场建设,重点推进粮食作物、畜牧业等生产领域的机械化,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到414万千瓦,年平均递增4.1%;大中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1万台,年均增长1.4%;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2.7%。农业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实施良种工程,加强农畜品种的改良繁育。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

39、充实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广泛开展农村科技普及活动,加强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信息服务。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推广先进适用的旱作节水栽培模式,科学使用肥料、农药,推广生物性农业技术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十三章农村建设结合农村小康示范镇和示范村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加强新村规划和政策引导,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的原则,在尊重农民意愿和增进农民福利的前提下,以小城镇和中心村为依托,逐步归并规模小、分布散、居住条件差的村屯,推进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化、社区化。实施农村康居工程,合理规划和分配宅基地,设计适合北方农村特点的民居图则,加快农村土坯房和危房改造,提高农村住房的砖瓦化率;

40、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农民新村和农民公寓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实施生态村镇建设工程,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再生和可循环利用,以资源综合开发、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恢复植被为重点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开发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重点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不断增长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推进农村学校房舍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到2010年农村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8%。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积

41、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加强抽调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定期交流和帮教工作,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覆盖全部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医务人才培养,加强城乡卫生交流与合作,组织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健全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小康计划。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逐步改变农村畜禽散养状态,建设与居住区分离的畜禽养殖小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明、健康的乡村文化,保护和发掘地方民间文化艺术,丰

42、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到2010年全市所有乡镇和80%的行政村基本实现高等级路面贯通。加强乡镇村街巷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实现村屯主要街巷道路硬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安全水源的开发和保护,扶持深水机井、小型自来水厂等农村安全饮水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居民饮用水管线入户,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完善农村电网和广播电视网,加快信息传输系统建设,提高农村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农村信息网络进村覆盖率达到90%。加强防洪、灌溉和水土流失防治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消险加固和大型灌区水利设施更新改造,搞好小流域治理和小塘坝建设。到2010年,旱涝

43、保收田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0%以上,供水保证率达到90%。保护天然草场,合理控制载畜强度,建设优质饲草和饲料作物基地。开发利用天然和人工水面,发展水产捕捞和养殖,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第十四章农村改革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强农村建设的内在活力。推进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向股份制、合作制转变,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项改革,积极化解乡、村债务,降低管理成本,建立稳定的农村基层管理和公益事业资金渠道,重点保证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益事业的需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44、,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组,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保险机构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扩大和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市场建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实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工程,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到2010年80%的农户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统筹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城乡人口无障碍流动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45、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第十五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扩大优质高效和绿色有机品种栽植;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养殖,实现粮食“过腹转化”增值。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都市型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优化农村就业结构,降低农村人口数量和密度,提高经济和社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集约化水平和比较效益。全面落实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对口帮扶,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三下乡”等城市支农工作。加

46、大扶贫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地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扩大农村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专栏6 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建设任务农业生产: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优质粮食基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建设优质奶牛基地,奶牛存栏达到50万头;建设优质肉牛基地,肉牛存栏达到150万头;建设优质生猪基地,生猪饲养量达到900万头,生猪出栏达到500万头;建设优质禽类基地,禽类的饲养量达到1亿只,禽类的出栏量达到5000万只;建设北药开发基地,北药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药材产量达到10万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松花江防洪项

47、目,建设亚布力、二甲沟等一批中小型水库,建设西泉眼、磨盘山、友谊、香磨山、白杨木、蚂蚁河灌区,建设农村公路7100公里,全部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高等级路面公路,继续实施人畜饮水、农村能源工程,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农村小康住宅。农村公共服务:建设15所农村优质高中,改扩建11县(市)职教中心学校13所,建设农村职教实习实训基地13所。完善177所乡镇卫生院,完善60个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新建20所农村敬老院,农村信息网进村覆盖率达到90%。第四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发展知识含量高、服务半径大、辐射功能强的高端服务业,加强重大基础性、功能性现代服务业设施建设,

48、继续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强化城市现代服务中心功能。第十六章金融业完善区域金融体系。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搭建由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构成的直接融资平台。拓展保险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保险市场的密度。发展完善担保、金融咨询、评估、登记托管、产权股权交易等金融中介服务,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金融创新。引进中外战略投资者,推动市商业银行、江海证券等地方金融机构增资扩股。探索地方各类金融机构协同互补、混业经营的方式和途径,组建地方银行、证券、信托、担保等金融机构参股的金融控股集团。建设金融商务区,培育区域票据融资市场,资本

49、市场,外汇交易和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地方企业债券、信托资金、产业基金发行和交易市场,经营和融资租赁市场。创新存贷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产权股权融资、银团贷款、境外筹资转贷款、衍生金融工具等特色金融产品。完善担保体系。搭建面向重点发展领域、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平台,扩充担保资金,提高担保能力。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和社会征信体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第十七章旅游业建设“一区、两圈、四带、六线、多点”的城市旅游网络。“一区”,即哈尔滨都市中心旅游区。“两圈”,即近郊文化旅游圈和远郊生态旅游圈。“四带”,即观赏度假旅游带、山水森林旅游带、绿色休闲旅游带、原始生态旅游带。“六线”,即以生态旅游、避

50、暑休闲、冰雪运动和关东文化为特色,形成“白山黑水”、“松花银雪”、“兴安林海”等六条旅游线。“多点”,即重点建设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风景名胜区等二十个精品景区。打造八大旅游品牌。实现冰雪风光、冰雪艺术、冰雪文化、冰雪体育有机结合,打造冰雪旅游品牌;整合欧陆风情、传统街区、产业文化、风景名胜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等旅游资源,打造都市旅游品牌;开发森林、水体、湿地等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发展集观光、度假、漂流、露营、采风于一体的避暑项目,打造避暑休闲旅游品牌;开发金源文化、黑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发展登山、滑雪等体育运动旅游,积极承办大型会展,提升“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哈尔滨冰雪节”

51、、“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国际化程度,打造文体会展旅游品牌;加强对北满省委、抗联露营、四野指挥部等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开发,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开发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工业博物馆,打造产业旅游品牌;发挥地缘优势,打造中俄、中朝边境旅游品牌。完善旅游设施和环境。推进太阳岛、亚布力、天恒山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启动东北虎林园搬迁工程,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道路交通标识等配套设施,增强城市旅游集散功能。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旅游预报和警示制度。开发冰雪机械、冰雪运动器材和服饰、旅游纪念品等地方特色旅游配套产业。专栏7 旅游业重点项目冰雪旅游:亚布力旅游度假区,天恒山滑雪场。避暑旅游:

52、松峰山风景旅游区,龙凤山风景名胜区,蒙古山风电森林公园,二龙山风景旅游区,长岭湖风景名胜区。民俗民族风情旅游:北方民俗风情园,高丽风情园,俄罗斯风情园,老哈尔滨微缩景观园。金源文化旅游:金代皇城。红色旅游:尚志烈士陵园,赵一曼被捕地,双城“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731”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依兰“四块石”旅游景区和方正红色旅游区。第十八章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推进交通运输业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围绕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和多元开放交通体系,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合理配置。配合国家和省加快推进交通干线和枢纽港站建设,促进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的一体化和无缝连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网

53、络的枢纽功能和运转效率。发展大型专业化运载,推广厢式货运、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快递服务。积极发展运输代理等中介服务,促进运输市场有序竞争。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以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增辟通乡、通村的交通线路,加强乡村客运站点建设。配合哈大客运专线建设,辟建哈尔滨站北候车区及站前广场。改造完善太平国际机场设施,改进航站管理和航班运营方式,增加国内外航线航班,重点开辟俄罗斯、日韩、欧洲、北美等国际航线,201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55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万吨,建成中型门户枢纽机场。加强松花江航道疏浚和码头建设,重点发展大宗散装货物运输。

54、发展现代物流。构建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网点”为支撑,以物流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交通信息平台为依托的城市物流体系。推进连通大连、绥芬河、黑河等港口、口岸的物流通道建设,加快发展空港物流。建设和完善对俄罗斯和日、韩物流体系。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园区和物流节点。开放物流市场,培育专业物流公司。完善三精制药等一批重点企业的物流组织,促进企业物流社会化,发展第三方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引导运输、仓储理货、专项配送、货运代理等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范围,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第十九章商贸流通业加强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整合美食、古玩、建材家具、汽车零配件、文化和休闲娱乐等36条特色商业街。加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逐步把中心城区批发市场向三环或预留区搬迁,把农贸市场纳入社区商业转型为生鲜超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