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课《论语》十二章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

上传人:我****国 文档编号:40100282 上传时间:2021-11-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06课《论语》十二章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06课《论语》十二章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06课《论语》十二章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第06课《论语》十二章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6课《论语》十二章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06 课 论语十二章【基础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答案】A【详解】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

2、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A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故选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B请事斯语矣 事:听从C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请事斯语矣”的“事”是“实践、从事”的意思,本句话出自论语“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白话释义: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

3、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本句话的意思是“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故选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囷囷焉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第一个则是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第一句话的意思“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第二句话的意思是“(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B项,第一个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

4、,于此,就;第二个焉是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第一句话的意思“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第二句话的意思是“盘结交错,曲折回旋的样子”;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第一句话的意思“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的人”,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无法发展它们的人”;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句话的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故选C。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

5、新B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C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A项,同“智”,智慧、聪明;/懂得、知道。B项,路程、路途;/道义、正道。C项,二者均为动词,侍奉。D项,勤勉;/聪慧。故选C。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孔 子 曰 所 谓 圣 者 德 合 于 天 地 变 通 无 方 穷 万 事 之 终 始 协 庶 品 之 自 然 敷 其 大 道 而 遂 成 情 性 明 并 日 月 化 行 若 神 下 民 不 知

6、 其 德 睹 者 不 识 其 邻 此 谓 圣 人 也。【答案】孔子曰/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孔子说:“所谓圣人,(他们的)品德符合天地的自然法则,变通自如,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物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性情,光明如日月,变化运行,有如神明。普通的民众不知道他的德行,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身边。这样的人就是圣人。”首先,“曰”后需要断开;其次,结尾 “此谓圣人也”,属于判断句,“此

7、”前断开;然后,“所谓圣者”,“者”后一般停顿;“而遂成情性”中连词“而”前断开。接下来看“德合于天地”主谓宾齐全,独立的句子,前后断开;“穷万事之终始”,动宾结构作谓语陈述主语“圣者”(承前省略)“万事之终始”偏正短语作宾语,“穷”前断开,“始”后断开;最后根据对称结构断句:“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属于对称句,之间断开,“然”后断开;“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明并日月/化行若神”均属于对称句,之间、前后断开。6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3)孔子在论语里

8、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自勉。【答案】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土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详解】本题

9、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质”“饱”“矣”“施”“焉”“省”“弘”。【基础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 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 )。当时

10、正值列国纷争、 、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来 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 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流落 生灵涂炭 践行 把持B流浪 寸草不留 实行 陷落C流浪 生灵涂炭 实行 把持D流落 寸草不留 践行 陷落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B所

11、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B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C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D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答案】7A8D9C【分析】7第一处,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物品)流转散失;流浪,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文中说的是孔氏家族漂泊到鲁国,应用“

12、流落”。第二处,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寸草不留,连小草都不留下,形容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根据后文的“拿人不当人”可知,应用“生灵涂炭”。第三处,践行,实行,实践;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文中指孔子亲身实践自己的学说,应用“践行”。第四处,把持,独占位置、权力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控制(感情等);陷落,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一部分向里凹进去,陷入。(领土)被敌人占领。根据后文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可知,应用“把持”。故选A。8此处说的是孔子从小生活艰苦,故接触到了下层社会,因此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13、两者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不合语境,排除C项;分析选项来看,应该是先“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然后“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故排除AB两项。故选D。9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是介词“从”淹没主语,导致成分残缺,可将“从”删掉;第二处是“有教无类”后缺少中心语,属于成分残缺,可在其后加“的方针”。A项和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D项“有教无类”前缺少介词“以”导致“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搭配不当;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C。(二)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樊迟)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

14、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注释:皋陶:舜时的贤臣,以正直闻名天下。伊尹:商汤时的贤能辅相,为商朝的建立和富强做出了伟大贡献。10请结合第一则语段相关内容分析“举直”的含义(请简要写出分析过程)。11请根据上述两则语段的内容指出,“举直错诸枉”有哪些意义?【答案】10从子夏回答樊迟之问时谈到的舜举正直的皋陶、汤举贤能的伊尹来推断,“举直”应是“选拔、任用正直、贤能之人”的意思。11可以使邪枉之人受正直之人的影响与感化而变为正直之人或:可以使“不仁者”远离(消失)。可以

15、使百姓信服君主。【解析】10题干要求“请结合第一则语段相关内容分析举直的含义(请简要写出分析过程)”,“举”推荐,举荐;“直”,正直的人,“举直”就是要任用正直的人。樊迟问子夏“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回答“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从子夏的回答中舜、皋陶、汤都是贤能的人,据此可以推断,“举直”的意思是选拔、任用正直、贤能之人。11由“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可知,“举直错诸枉”,可以使邪枉之人受正直之人的影响与感化而变为正直之人;由“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可知,“举直错诸枉”

16、可以使百姓信服君主。译文:樊迟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鲁哀公问道:“我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则百姓就服从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提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庄公五年,取齐女为夫人,好而无子。又取陈女

17、为夫人,生子,蚤死。陈女女弟亦幸於庄公,而生子完。完母死,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庄公有宠妾,生子州吁。十八年,州吁长,好兵,庄公使将。石碏谏庄公曰:“庶子好兵,使将,乱自此起。”不听。二十三年,庄公卒,太子完立,是为桓公。桓公二年,弟州吁骄奢,桓公绌之,州吁出奔。十三年,郑伯弟段攻其兄,不胜,亡,而州吁求与之友。十六年,州吁收聚卫亡人以袭杀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君。为郑伯弟段欲伐郑,请宋、陈、蔡与俱,三国皆许州吁。州吁新立,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石碏乃因桓公母家于陈,详为善州吁。至郑郊,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而迎桓公弟晋於邢而立之,是为宣公。宣公十八年,初,宣公爱

18、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於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旄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

19、以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节选自史记卫康叔世家)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B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C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D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

20、、子朔/令左公子傅之/13下列对文中加下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弟,古汉语中是一个词,妹妹的意思,文中陈女妹妹被庄公宠幸生子名完。B庶子,妾所生之子,地位低于嫡子,一般也能承奉祖庙祭祀和承袭父祖地位。C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文中州吁聚集卫国逃亡的人袭击并杀死桓公。D旄,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不听进谏。庄公不听石碏劝谏,派州吁做军队的将领,结果祸乱从此兴起。B州吁终得恶报。州吁弑君并自立为国君,最后却在濮地被石碏与陈侯谋划杀害。C兄弟争死相让。太子与子寿、子朔为异母兄弟

21、,兄弟三人互相推让,争着去死。D太子谨遵父命。太子伋不愿“逆父命求生”,被宣公暗中命令的边界大盗所杀。【答案】12C13B14C【分析】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所欲为太子妇者好”作为“见”的宾语,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得”的宾语应该为“齐女”,“生”作为谓语,主语应该是“齐女”,宾语为“子寿、子朔”,因此“生”前面需要断开,排除A项。句意:右公子为太子娶齐国美女,美女还未与伋拜堂成婚,宣公看见将要做太子伋媳妇的女子很美,非常喜欢并自娶此女,另外改娶别的女子给太子。宣公得到齐女后,齐女生了儿子子寿、子朔,宣公派左公子教导他们。故选C。13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一般也能承

22、奉祖庙祭祀和承袭父祖地位”错误,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庶子,也称“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儿子。即媵、妾、情妇所生之子。庶子的地位,低于嫡子。故选B。1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兄弟三人互相推让,争着去死”错误,从“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可知,太子的异母弟深知子朔憎恨太子与君王欲除掉太子之事,“兄弟三人互相推让”错。故选C。参考译文:庄公即位第五年,娶齐国女为夫人,齐女貌美但无子。庄公便又娶陈国女子为夫人,陈女生了个儿子,夭折了。陈女的妹妹亦被庄公宠幸,生了个儿子取名完。完的母亲去世后,庄公让夫人齐女抚养完,并立完为太子。庄公还有个宠妾,生了个儿子

23、名州吁。庄公十八年,州吁长大成人,喜好军事,庄公便派他做军队的将领。卫国的上卿石碏好心进谏庄公说:“妾生的儿子喜好军事,您便让他做将领,祸乱将从此兴起。”庄公不听,二十三年,庄公逝世,太子完立为国君,这就是桓公。桓公二年,弟州吁骄奢淫逸,桓公罢黜了他,州吁逃到国外。十三年,郑伯之弟段攻击哥哥,未能取胜,也逃走,州吁请求与他结为友好。十六年,州吁聚集卫国逃亡的人袭击并杀死桓公,州吁自己立为卫国国君。因郑伯之弟段要讨伐郑国,州吁请求宋、陈、蔡共同支持段,三国都答应了这一请求。州吁刚刚即位,因喜好军事、杀死桓公,卫人都厌恶他。石碏因桓公母亲家在陈国,佯装与州吁友善,卫国军队行至郑国国都的郊野,石碏与

24、陈侯共谋计策,派右宰丑向州吁进献食品,借机在濮击杀州吁,而从邢地把桓公弟晋迎回卫国立为国君,这就是宣公。宣公十八年,当初,宣公所宠爱的夫人夷姜生了儿子取名伋,伋被立为太子。宣公派右公子教导他。右公子为太子娶齐国美女,美女还未与伋拜堂成婚,宣公看见将要做太子伋媳妇的女子很美,非常喜欢并自娶此女,另外改娶别的女子给太子。宣公得到齐女后,齐女生了儿子子寿、子朔,宣公派左公子教导他们。太子伋母亲去世后,宣公正夫人与子朔共同在宣公面前中伤诬陷太子伋。宣公原本就因自己抢夺太子之妻而讨厌太子,早想把他废掉。等到听说太子的坏话后,怒气冲天,就派太子伋出使齐国,并暗中命令大盗在边境线上拦截击杀伋。宣公给太子白旄

25、使节,告诫边境线上的大盗一见手持白旄使节的人就把他杀掉。太子伋将要启程前往齐国,子朔的哥哥子寿,即太子的异母弟,深知子朔憎恨太子与君王欲除掉太子之事,就对太子说:“边界上的大盗只要见到太子你手持白旄使节,就会杀死你,太子千万不要去!”太子说:“违背父辈之命保全自己,这绝对不行。”于是毫不犹豫地前往齐国。子寿见太子不听劝告,只好偷取他的白旄使节先于太子驾车赶到边界。大盗见事先的约定应验了,就杀死了他。子寿被杀后,太子伋又赶到,对大盗说:“应当杀死的是我呀!”大盗于是又杀死太子伋,回报了宣公。宣公就立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逝世,太子朔立为国君,这就是惠公。【片段写作】(一)15.请理解论语里的语

26、句,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4分)示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祸起萧墙)(1)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3)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 )(4)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答案】(1)患得患失(2)众星拱月(3)文过饰非(4)待价而沽(一题1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论语中的成语,这要熟悉和理解文本,又要在自己的成语库中提取相关成语。此题出处的原文都有部分词语提示了成语信息。按照这些信息在词库中提取就可以得到答案。

27、(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子曰:“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子曰:“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微子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16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义利观。(6分)17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孔子的义利观有什么现实意义?(6分)【答案】16不反对追求私利。追求私利时必须遵守义,以义求利。

28、当利不可求时能安贫乐道。17答:答案示例一:市场经济会引起拜金欲求的泛滥,物欲与心灵,世俗与理想的疏离。因此,市场条件下,必须既重视利,也重视义,在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始终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要“义”字当头,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答案示例二:当今社会,孔子义利观对我们弘扬社会道义、合理利用自然、尊重经济规律和法治精神等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应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唯利是图。

29、利润的获得,必须受到社会道德规范、国家法律法规等“义”的约束。而三鹿奶粉事件、郑州双汇猪肉事件等,都是企业见利忘义自毁前程的典型例证。(观点2分,阐述2分,联系现实2分。)【解析】1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答题时抓住文段中的重点词语:“富与贵,人之所欲”“见利思义”“义然后取”“邦有道,贫且贱焉”。1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要结合现实和材料进行,要突出孔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答题时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三)微写作18.从下面四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作答。(1)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你从孔子下面这些言论中读出了什么教育思想?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要分析。要求:可任选一条

30、,也可针对下面多条来谈。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80字左右。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闵子侍侧,訚訚(2)如也:子路,行行(3)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注释:(1)束脩:十条干肉。脩为脯,即干肉。束脩算是微薄的拜见礼物。(2)訚訚:中和正直的样子。(3)行行:刚强的样子。(2)论语中有很多语句宣扬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如“

31、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过犹不及”“允执其中”“叩其两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中庸之道”的认识。180字左右。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尧曰:“谘!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1)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32、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注释:(1)空空如:形容问者诚恳的样子。(3)今人对“好学”的一般理解是“喜欢学习,专心追求学问”,而论语中有关“好学”的一些言论与今人的理解并不相同。请根据对论语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要求:可任选一条,也可针对下面多条来谈。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80字左右。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子夏曰:

33、“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4)结合孔子师生之间关系并联系现实,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开头,写一段演讲稿。要求:可任选一条,也可针对下面多条来谈。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80字左右。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

34、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先进)子之武城(1),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注释:(1)武城:鲁国的公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当时子游为武城宰(县令)。【答案】(1)示例:“有教无类”,意思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穷人一般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因而,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劳动

35、人民接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教育的全民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现阶段,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特别是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让无差别教育逐步由理想变为现实。(2)示例: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谓中庸。中庸是一种以礼的约束为前提,不走极端,以和为追求目标的道德境界。中庸之道是一种坚持正道,注重变通,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的处事方法。从实际出发,各方面统筹兼顾,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良好协调,平衡中寻求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方法论。学习中庸之道,特别是其中关于人格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对当代人的道德修养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3)示例:论语中

36、关于“好学”的句子有很多,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其中有的说的是学习内容,有的是学习方法,有的是学习态度的。拿学习内容来说,有学习历史典籍的,如学诗,有学习道德规范的,如礼。论语中关于“好学”的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如党号召全国人民开展“学习强国”活动,起到很好的效果。(4)示例:我眼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这样的:老师必须具有知识和道德的权威,老师从学业、品德、生活、交友等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老师虽具有权威,但也必须发扬民主。学生不仅可以对学业上

37、的问题请教老师,还可以对老师的言行提出质疑。正如论语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等。老师要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行为指导。我们期待这样的师生关系。【详解】选做一: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本题是一篇微写作,题干给出的写作方向,考生要紧紧围绕要求写作,本题的写作角度是理解孔子言论中一条或多条观点,并分析理由。如选择“有教无类”这一条,先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即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再分析孔子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及意义,并指出我国目前实行的义务教育,把这一理想变为现实。选做二: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本题是一篇微写作,题干给出的写作方向,考生要紧紧围绕要求写

38、作,本题的写作角度是谈谈对“中庸之道”的认识。答题先要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即: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中庸之道是一种坚持正道,注重变通,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的处事方法。从实际出发,各方面统筹兼顾,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良好协调,平衡中寻求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方法论。再谈谈“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如:学习中庸之道,特别是其中关于人格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对当代人的道德修养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选做三: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本题是一篇微写作,题干给出的写作方向,考生要紧紧围绕要求写作,本题的写作角度是谈谈对孔子关于“好学”的认识。解答本题,先要列举论语中有关“好学”的语句。然后指出“好学”的含义,即孔子指出“学”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并指出倡导“好学”的现实意义。如我们党倡导全民开展“学习强国”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选做四: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本题是一篇微写作,题干给出的写作方向,考生要紧紧围绕要求写作,本题的写作角度是以“我眼中的师生关系”开头,写一篇演讲稿。要注意演讲稿的特点,注意演讲者的身份,演讲对象特点。要从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关系中体会正确的师生关系,如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具有权威性,但也必须发扬民主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