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40067672 上传时间:2021-11-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是关于自然道德的学说。它涉及到自然道德原则、自然道德规范等范畴,而其中自然道德原则的确立是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一种道德原则,对现代生态伦理进行建构,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英国哲学家莱昂波特出版了大地伦理学一书,他指出要把人与人关系的伦理观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指出人类也该用道德的原则对待自然。这种想法无疑是积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层的其实是物的掩盖之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但是,问题却在于这种推理的前提: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是否已经确立的并且是自明的。故现在重建生态伦理的关键是首先为人与人的关系找到道德原则,并

2、按照可能的逻辑顺序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对人与人的关系建立道德原则的,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当属孔子,因为他所建立的思想体系至今仍潜在地影响着中国的后人们。当然,孔子的理论,也主要是针对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而言的。春秋末期的社会变动剧烈,从而出现“礼坏乐崩”的局面。孔子认为周礼的破坏使人们失去了精神依托和行为的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淳朴而充满关爱,孔子以重新树立起可以使人与人关系复归淳朴的道德原则为己任,而使社会重新有序的道德原则是什么呢?孔子认为是“仁”。1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一)仁者爱亲“孔子贵仁,墨子贵兼。”(吕氏春秋不二)在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关于仁爱的学

3、说。2孔子首先把“爱亲”确立为“仁”的根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孝弟”为“仁”之本,“孝弟”者,在家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仁“的根本就是爱自己的亲人,即“亲亲”。中庸中亦录有孔子之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3仁,就是人作为人的本质,以亲爱自己的亲人为人之根本。孟子对“仁”也有明确的诠释,“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即也认为“仁”基本意涵首先是“亲亲”。说文训曰:“仁,亲也。”许慎解字也依儒家本义,仁即是对待

4、亲人的亲爱之情。“仁”者,二人为仁。“仁”字本身就已经先在地限定了“仁”针对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若用西方式的“我”与“非我”来表达,第一个“非我”指向的是离“我”最近的、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孝经)因此,对血缘宗亲之爱是仁的起点,也是仁的根本基础,由此才可能形成一切伦理道德关系。这个起点如此之自然近切与易知易懂,也就使仁爱推行起来非常简易,但也在深层里埋藏了它的局限性。(二)仁者爱人对自己的亲人有亲爱之情,相对来说,比较天然和自然,因为血缘关系是情感产生的本能前提。但是,在“我”的周围,除了亲人之外,还有许多如“我”的父母兄弟姐妹般的人。他们虽非“我”的亲人,

5、但他们却也与“我”的亲人有“类”的相似性,亲亲之情使得人产生“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情感推衍。因此,第二个“非我”即是亲人之外的他人,“我”对他们也有同情、关心、帮助和爱护之情。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八佾)孔子所说“爱人”内在地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所爱之“人”为亲人,即“亲亲”,是站在家族角度讲的;次之则为亲人之外的普通人,即“泛爱众”,则是站在社会的角度说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泛者,浮也;(说文)泛者,博也。(广雅)皆言普遍之义。“泛爱众”即要除爱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宗亲之外,要广泛地爱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后世儒家就直接说“博爱之谓

6、仁”(韩愈)。爱自己的亲人相对较易,爱亲人之外的他人则需要一定的道德自觉。但是,“博爱”或“爱众”,也并不只是“亲亲”之情的扩展后的单方向的给予,还有他人接受爱、感受爱后的回馈,“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下)爱不只是给予,同时也在收获,如此,社会的各成员之间都在给予爱和收获爱的“互动”关系中达到和谐而共生。“仁”的根本是内心道德原则的建立,“仁”内在地规定了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必要的义务和要求,人与人社会关系和谐融洽才是仁的本真体现。故“仁”并不只是血缘关系道德原则,亦是社会交往的道德原则。但是,“仁”由“爱亲”推及“爱人”,毕竟发生了由近及远、由亲渐疏的微妙变化。“亲亲”是几近自然本能的情

7、感反应,而“爱众”则只是“亲亲”之情的扩展而已,故“泛爱众”的保持与发扬更需道德的维系。(三)仁者爱物由上面所述,“仁”的本义其实都是针对人际间性而论的,仁者爱人,所爱对象均指向人。是否,爱的对象可以扩展到物的身上,在孔子的语句中找不到直接的论述。有些学者认为孔子所论只有人伦之爱,其“仁”的对象也仅限于人或人群。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马厩失火,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由此看来,确有其道理。但是,孔子问人不问马,只能表明孔子视人的生命为最珍贵者。当时未问马,只是情况急切,故先问及人。若孔子知马厩无人,失火,孔子恐怕要问:“伤马乎?不问马厩。”故孔子在当时的情景下,表现出的是爱有差等而已,

8、他首先关注的是他认为更为高级或更为珍贵的生命,顺次关及其它。另外,“亲亲”作为人几近原始本能的道德情感可以推衍至“爱众”,内在的逻辑前提分明是亲人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有“类”的相似性,而马也是生命体,亦具有这个“类”的相似性,故爱也可推衍及此。因此,在孔子“仁”学思想的深处,仁爱之情是可以推及万物的。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深层的可推逻辑,到孟子时,儒家便明确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滕文公上)的观点,“仁”由此从人扩大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及至宋儒,伦理的实践范围拓展的更加彻底,“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师,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天地如

9、我之父母,万物与我同胞。“仁”的扩展与斯为极盛了。上述“仁”的三重意蕴康有为亦早有阐发:“孔子之道有三:先曰亲亲,次曰仁民,终曰爱物,其仁虽不若佛而道在可行,必有次第。乱世亲亲,升平世仁民,太平世爱物,此自然之次序,无曰躐等也,终于爱物,则与佛同矣,然其道不可易矣。”(大同书辛部四禁)“亲亲”、“仁民”、“爱物”,孔子之道的三个层次,在不同的社会状态有不同的侧重,生动体现了儒家的爱有差等的思想。二、仁学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原则的建构由上文已知,“仁”是孔子所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仁”的三重意涵之间的递推关系表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是可以推衍为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原则的。仁学思想之所

10、以可能对现代生态伦理进行建构就在于两点:道德原则的建立和道德主体的确定。(一)忠恕之道:道德的金规则作为道德原则必须考虑到它的对等性和普遍性,“仁”之所以能够完成由家庭到社会再到自然的拓展,必定内在地包含了对等性和普遍性。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矣。(雍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尽己之力以助人,即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不以己之好恶施于人,即为恕。忠为肯定的方式,恕为否

11、定的方式。但不论是肯定或否定都体现了对等原则。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道是忠恕之道。“忠”与“恕”是“仁”的两个方面,都是以仁爱之心对人,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忠恕之道就是仁道,所行忠恕之道就是行仁道。对等性是道德原则最基本的特点,如果没有对等性,道德原则也就无从谈起。也只有保证了对等性,也才可能使道德原具有普遍性。赵汀阳把伦理体系中的道德原则叫做“金规则”,意在强调道德原则的对等性和普遍性。他认为孔子仁学道德金规则的正面表达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面表达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应的,基督教的金规则的正面表述是:“你若愿意别人对你这样做,你就应当对别人这样做;”其反面的表述

12、是:“你若不愿意别人对你这样做,你就不应当对别人这样做。”4金规则之所以是“金”的,就在于:(1)久经考验而万世不移的永恒规则;(2)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则。金规则之所以可以久经考验而不移首先在于规则本身是对等的,否则必要改动(移);而当规则有了对等性之后也便有了普遍性。既然道德的金规则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故把它推至整个自然或宇宙也该是可行的。因此,也可以进一步这样表述道德金规则:“你若愿意他者对你这样做,你就应当对他者这样做;”(正面)“你若不愿意他者对你这样做,你就不应当对他者这样做。”(反面)即是说,孔子仁学金规则中的“己”和“人”是更加开放的概念,自然万物也涵摄在其中。这样,道德金规

13、则就不只是针对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原则了,它完全可以扩展为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原则。(二)人最为贵:道德主体的确定“仁”之道德原则的已经建立,它不仅可以作为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原则,也可推定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原则。但执行这一道德原则的主体又该是谁呢?孔子曰:“仁者,人也。”孔子先在地已经确定人为道德原则的执行主体。人是天地之间的最贵者。只有人才能承担起推行“仁”的使命,人才是道德原则的遵守者和执行者。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是否实

14、行仁道,要看人自己。只有人才能弘扬道,而不可能由道来廊大人。士的责任就在于以推行“仁”为己任,至死方休。“志士仁人”更是不惜生命而力求完成仁道。故道德主体确立的意义在于对道德原则的推行。如何推行呢?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矣。”(雍也)“为仁之方”在于“能近取譬”,意即为仁的方法在于推己以及人也。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尊重比自己年长者。道德主体不但在家庭里遵守道德原则,还要把道德

15、原则推行到家庭之外。在社会上推行道德原则就逐渐使民众学会遵从道德原则。达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的效果。道德主体进一步在普遍意义上推行道德原则,道德原则适用的对象便涉及到物。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论语集注)在程子看来,忠恕之道深层的本来就包含了向物的推衍。上文已经提及,推仁及物,在孔子那里并不明确,至孟子提出的较为明确了,及后世儒家如张载者则完全发展到“民胞物与”的境界,彻底把“仁”的思想向自然推到极致。只有先确立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才可能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确立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与自然的道德原则,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综言之,道德主体对道德

16、原则的执行与推广完全是按照“亲亲”、“仁民”、“爱物”三个层次进行的。三、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现在重提孔子仁学思想,并非为复古,而是针对现代生态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进行古为今用,为现代生态伦理的道德原则的重建寻找理论资源。不可否认,孔子所面对的社会与现代社会有着太多的不同,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使得人类社会面对的问题不断发生着变化。所谓“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五蠹)。但是,有些问题却又是永恒的,不论历史如何发展,它们都是时代的主题。“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吕氏春秋长见)这些问题自人类

17、产生以来就开始存在了,如生存与发展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等。这些主题并不因为历史与时代的变移而泯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和物质占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竞争攀比;而东方的指导思想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关系也以相互谦让为主要方式。在西方文化主宰下,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岌岌可危。而可能的出路就是彻底改弦更张,汲取东方文化的智慧。在本文中,主张用孔子仁学思想指导人类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上世纪末,曾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极力呼吁:“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5孔子的思想已经广泛而深远地渗透到广大人们的观念、行为、习

18、俗、信仰、思维方式等诸方面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着儒家的规范(尤其“仁”的规范)行事。数千年来已经构成一个定式,继续提倡具有历史沿承性。儒学本非宗教,但却能代替宗教的角色,对人的行为方式具有强大而潜在的约束力。孔子仁学思想之深入人心,及强大生命力与此可见一斑。另外,从可行性角度来讲,名家思想偏执于超脱人事而极尽思辨之能事,而墨家思想又陷入非理性的狂热信仰,都不如儒家“仁”学思想立足于日常的生活实践。孔子不喜欢任何脱离生活实际的形而上学的思辨,他只立足于“此在”的生活世界,谋求人或众人的幸福。“道德所以为道德,在于不仅是思想认识,而更是行为的规范。道德决不能托于空言,而必须是见之于实际行动

19、。”6“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鲜活而具体的生活之上,是以家庭成员之间的血亲关系为起点建立起的推及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原则,“道在伦常日用之中”(钱穆语)。“仁”的思想是很易于推行的,孔子曰:“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这些都表明“仁”并非高深晦涩、遥不可及,恰是简单平实而易行,切近生活却又不失其境界的道德准则。四、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建构的局限性“仁”由爱亲而及物,层层推去,情感渐淡。唐君毅先生曾说过:“仁之表现只是此心境之直下流露。其主要者即在爱人。人之能爱,乃依于人我无间之心境。唯其人与我无间,然后能爱人如己。”7仁之爱之所以能推衍和传递就在于“人我无间之心境”的设定,但这种设定毕竟只是一种

20、理想。仁爱之情毕竟是人的情感表现,它必然受到“人我”或“人物”之间亲疏的约束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情感反应。因此,层层推衍,仁爱之情其实是逐渐递减的,推及自然之物时已经极为淡薄了。也即所谓的“亲亲之杀”,“杀”即衰减,亲亲之情随着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而悄悄递减。另外,“仁”之思想本属人道,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多属天道范畴,由人道层层推及天道,总有隔靴搔痒之嫌。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治长)孔子的弟子们之所以很少听到孔子讲性与天道,而多言人道。8因此,一定程度说,孔子(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不如道家来的直接与彻底,道家直言天道,由天道来规定人道的应然与必然

21、,其理论的对象直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综言之,孔子仁学思想首先为人与人的关系建立了道德原则,而这一道德原则的内在可推衍性,又使得利用“仁”的道德原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建构成为可能。虽然,孔子仁学思想并不能为现代生态伦理提供一个极其直接和完善的道德原则,但其易知易行的特点,在实践层面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故对于现代生态伦理的重建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其实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仁”提法,如“言仁必及人”,“爱人能仁”(国语周语下),但都不及孔子把“仁”所推向的高度。26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79.3朱熹.四书章句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28.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8.5中华工商时报.1993年2月12日.7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9.8当然,很有可能,孔子认为他的弟子中大部分还不明了人道,如果多言天道,只会拔苗助长而误了他们,明白人道,由人道逐次推衍开来,便可由人道而及天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