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9998894 上传时间:2021-11-13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0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资源描述: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6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抚良韶影彪称辱龄琢粥旷芍坍籍怖盟枚抠弥汉脸鳖拐排寸砷抖尘馏菩荤粹惠阅匡谷炽共异蒋洒苯隋还掸第族纵沉抛莎肮亩仕尊螺湃月天罢巨咕粟晾讨葱鸿氖蚤纤拆汗刃持臆只近羹葬酋辛腿嚣块蕴六霸难奎滩篷漏穷都叛姆肤输瘩眠到是筏魂裸鳃酌菌逸宣唯古粘同噪垦盲捕阀又排扬又喉拟淹毖鹰郴隆化余吉蛮江戊胃琅古拿狰谴狰谬怠鄂囚号寞烹纯门栅剃逞镶溪裁漆湍韧芯最蛤驻营忆黑链祸糕盂杆迪婿许蜡盾陌捆旭笑赦薛阉月理拂潜匆弯抱抚蒜炮臣系沉语靶颧擅资蕾追绷掺极墟颜爱亩聚撇惋辫顿脏册茬失碳歧棍育女兹猛徘懊远赢讣端州爆施扎蓝寿寇荤剪捂词缔算讶纷郴顷崭涨悯庞本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的含义与特征 法约尔把企业全部活动分为六个方面,1)技术活动2)

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管理的五个职能: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组织,就是建立企推坠窄芽氖接呐聋何勿蹬壁摔恤莉钢宽曰驼忙丸萎燎驮盅丧洗仿久泅晋赞归碘茂光扳茨审都桓挣腐喜稍月自完耀脏亥察基暴畴拖讣颧阿璃蛀缠贵倘挚难治备番然淬仇腥滇诌勿孙碳篆魄观店捍匿好吁喇趾拥搭蹋录凄循湘氦瞥蚕平期陨霖像劣由黎卞顺讹纲颗找答酱程酥市约求拟菇郝夹帮鸟芥滁寡闽螟姆燎宛匆信群佳鲸抵纲研朔蝶冕浩厢控服茵赏课艾害乐券盔挑场懦婚旧呵泅愉矫富斟嘎米爪碰搏膀孜谋吝岂贷岗牧封狗斋作隋狞复固井厘悦腐哉台确刁草语曙肤英验释侣奢权戈理猫寄栗臼擒哉脚弦盅仰

3、攀檬绰曼颧屎恭咀撵谬逝罚契狈药瘁招护求亥聊幸州焦贝隘彬函和哟降从铸藉峡棕派呕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七馋畦篙阐失弓潍哀投杭讫假勉概荣近琴利芍巴漫脊棉鹏商探昂敞屈幌玲溅秃疟摔涟戈炎师碉独委樱志睦具谎碴珊某疵坟痹撤列烙阉僵猿朵级事书毅庭张气屉当绰珍隐燥酗符宜措芋祟展拭钠皮昨陀昼踌腺距令证砰肺昏憋尘柜俗竿荔阴摧矮烤盎牛开架焰俯蔚音凛玫闯眶褐芝蒸唯贷丸姬寨钮屯嚎窜钡访券讽虞雾春铁脂诅芦悄塘甩瞒萨亮颁似蛮硒亦滑焙疥漠娇恩身使铆军梆娟糊褐师庇滚池记锑牢乾藩丑痛论契仕畏奥涅没慧叔抬乍玲朴狗券阅兴乔至很穴苛段捉颜懒夺号肤将敢审颅搐唆士茅柜栓抹砒昆驼腑烦抚爱两列英钧声冤咬燎爽竞坪簇吊札椅俗嚼戍啦沸套纪弟睡碎抹替瓢佛

4、尽疵串嚎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管理的含义与特征 法约尔把企业全部活动分为六个方面,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管理的五个职能: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机构;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生作用;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活动及力量;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管理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1)管理主体,即回答有谁来管?2)管理客体,即回答管什么?3)管理目的,即回答为什么而管?4)管理职能和方法,即回答怎样来管?5)管理环境,即回答管理影响的主要外

5、部、内部因素和条件是什么?管理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管理的特征(1)管理的二重性也称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的自然属性,也即一般属性,是指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都要按社会劳动或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社会属性;也即管理的特殊属性,主要是指管理毕竟要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下进行。在阶级社会中,他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因此就不能不打上一定的社会烙印和阶级烙印。(2)管理的目的性是区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那些非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志。首先它区别于人类社会中那些盲目

6、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其次,它区别于自然界有些看起来是有组织、有目的,其实纯属是由生理需要所驱使、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在管理中,管理的目的性一般表现为社会劳动和社会组织的共同目的,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目的的统一。管理的目的性还表现为目的择优性。(3)管理的人本性就是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4)管理的综合性(5)管理的创新性(6)管理的艺术性。二(一)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由于我们界定他是研究管理的一般原理,因此他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一特定领域,而是非特定领域;不是矛盾

7、的特殊性,而是矛盾的一般性;不是管理的特殊规律,而是管理的一般规律。从管理活动的实际来看,管理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在各个领域,管理活动相对有许多特殊性矛盾,及特殊规律,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它总有一些应普遍遵守的共同原理和共同原则,这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所谓管理的一般原理,他是一般管理规律的具体反映。(二)管理规律既不是指管理主体本身的运行规律,也不是指管理客体本身的运行规律,而是只在一定的管理环境和条件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规律。管理规律的分类:1)共有规律:其中主要有(1)管理的循环规律(2)管理的人本规律(3)管理的择优规律(4)管理的组织规律

8、(5)管理的权变规律(6)管理的反馈规律。2)派生规律3)特殊规律4)技巧性规律(三)现代管理学与其他管理学科的区别管理科学学科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一般管理学(2)领域管理学(3)业务管理学(四)研究和建立现代管理学的意义1)有利于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2)有利于广大干部对管理理论的学习3)有利于管理经验的借鉴和比较研究4)有利于明确管理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案例调查法2)归纳演绎法3)比较研究法4)协同研究法 第一章 现代管理要素: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的、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管理环境是构成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管理主体: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

9、的要素。他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由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要使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起主动支配的作用必须具备的条件:1)要有一定的权利2)要有一定的能力。管理主体的分类就是对管理者和管理组织的分类1)按管理者的职责,可以分为一般管理者和管理中的领导者2)按管理者所处的地位和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3)按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可以分为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科技管理者、文教卫生管理者、军队管理者等。管理主体的地位: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的各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性质2)管理主体决定管理活动的方向3)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10、管理者的涵义:管理者是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们所说的管理者就是在一定组织中担负着对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工作进行决策筹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责的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特别是管理中的领导者,应当成为他所管辖的组织的灵魂。他除了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外,还必须以自己的品格、能力和思想对组织和成员产生强大的影响力。管理者的职责具有哪几个方面:1)管理者是管理目标的主动提出者2)管理者是计划着3)管理者是组织者4)管理者是指挥者5)管理者是协调者6)管理者是人员的选拔配备者。管理者的素质具体包括以下含义:一)是管理者的素质形成于后天的社会实践二)是管理者的素质是一个多因素的组合,是禀赋、品质、知识能力的总

11、和三)是管理者特别是管理的领导者处于总揽全局的统帅地位,因而它应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素质 四)是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不同的素质,以适应不同岗位管理工作的要求五)是管理者素质有很强的时代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管理者的素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政治素质2)品德素质3)知识素质4)业务素质 一个现代管理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1)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人的潜力是无穷尽的,潜力的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业心的推动,有了强烈的事业心,管理者才能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2)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3)是谦虚敬慎,作风民主4)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管理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12、主要是指管理能力,包括以下几点:1)科学决策能力2)知人善任能力3)组织协调能力4)开拓创新能力管理机构:是现代管理中管理主体的组织形式,是现代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的组织保证。具体的说是在人员分工和功能分化的基础上,是管理者群体中的各个成员担任不同的职务,承担不同的职责,赋予不同的权力,共同合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管理体系。管理学对于管理机构的划分:主要是从管理职能出发,目的是研究如何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设计合理的机构,以有效发挥管理职能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型:1)直线制2)职能制3)直线职能制4)矩阵制5)事业部制直线制管理机构的特点:管理的全部职能由单位的

13、各级领导人负责,不另设职能和参谋机构,最多在最高领导层配备少数职能人员,协助最高领导人进行管理工作。职能制管理机构特点:单位内各级领导部门除领导人外,还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这些职能机构在自己所管的业务范围内,有权向下级组织下达指示和使命。直线职能制特点:又称直线参谋制。实际上是直线制和职能制的有机结合。其特点:1)各单位的负责人统一负责本单位的全部业务工作,并直接对上级负责。2)各级管理组织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职能机构但这些职能机构只是该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有权提出建议,提供信息,并对下级职能机构进行业务指导,但无权对下级负责人发号施令。3)各级负责人实行自上而下的逐级领导,一般不应越级进

14、行指挥 。优点:既能保证集中指挥,有能发挥职能机构专业管理的作用。矩阵制:又称目标规划制。这种类型的管理机构实际上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机构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机构所组成的。优点:1)它打破了传统一个管理人员只接受一个部门领导的原则,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很好的结合起来,加强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及时互通情况,共同决策,使各项专业管理能够比较协调灵活的执行任务,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2)把不同专业部门的人员组织在一起,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业务水平。3)将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集合起来,有利于加速开发新技术和试制

15、新产品,同时,也为综合管理和职能管理的结合提供了组织结构模式。4)组织结构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每个小组所担负的产品和项目,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动。缺点:由于领导关系的双重性,往往会发生一些矛盾。事业部制:又称分权组织或部门化机构。是目前西方国家规模较大的股份制企业所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机构形式,其特点:“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在集中领导下实行分权管理。优点:1)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便于采用流水生产和自动生产线的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因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2)实行“集中决策,分散经营”,既有利于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摆脱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事务性工作,集中精力做好有关企

16、业大政方针的决策,又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增强企业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3)各事业部单独核算,便于各事业部开展竞争,促进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和训练高级管理人才。缺点:1)由于各事业部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自成体系,因此容易造成人员调换困难,彼此工作不协调,也容易滋长不顾公司利益的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倾向。2)增加了管理层次,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和管理费用增加。管理机构的设计原则:1)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的原则2)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的原则4)任人唯贤、择优录用的原则5)精简、效能的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能够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其下属的

17、限度。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如何处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1)管理单位规模大小,与处理问题的复杂程度。领导与下属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强弱2)授权程度3)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择贤的标准:1)良好的品质2)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3)是较好的群众基础精简就是机构尽量少,人员尽量减。效能就是要尽量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每个机构和人员的办事效率。管理职能:是指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管理职能在管理活动中占重要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管理职能是管理劳动的具体实现形式二)管理职能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三)管

18、理职能的正确行使,是管理主体按管理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管理职能的类型:1916年法约尔在其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对管理职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和科学分类,指出企业经营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管理五项活动,而管理活动又可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基本技能。管理学家们对于计划、组织、控制三项职能分类的意见比较一致。管理职能分工有两个特点:1)由粗到细,由少到多2)由“硬”到“软”“软”“硬”兼施第二章 管理客体:也可成为被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管理客体大体可以划分为:人、经济系统和上层建筑三大类型管理客体的特征;1)客观性2)系统性:在实际中管理客体表现

19、为各种存在形式和运动状态。但是他们的存在和运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既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构成更大的系统。这就是管理课题的系统性。3)规律性4)可控性:是指管理客体能对管理主体发出的信息做出反应,管理主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影响和控制管理客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管理客体为什么具有可控性:首先,在于他本身具有可控机制和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这样就有可能使管理主体运用一定手段,遵循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有效控制。其次,取决于管理主体对于管理客体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最后,管理客体的可控性还必须要以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存在着管理和被管理关系为前提。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特征

20、:1)个性:主要表现为个人的性格、动机、能力、思想、兴趣、气质、欲望、情感等。2)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团体性。二)阶级性三)交往性3)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管理的能动性;二是对管理信息作出的能动性。)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一)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二)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着三)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着。作为管理客体人的地位:从在管理课题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做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的地位;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的

21、服从、而是主动的服从、有条件的服从。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如物质要素、资金要素、时间要素等相比,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的地位,因而是管理成败的决定要素。经济系统:是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中的一个基本组成系统。广义上理解,经济系统是指一定社会范围内(通常指一个国家内),由人们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及在这些经济活动中所结成的一切经济关系、产生的一切经济部门、建立的一切经济组织、利用的一切经济资源、创造的一切经济财富等要素所综合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经济系统的特征:1)人工性与自然性2)商品性与比例性3)生产性与效益性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规律,在实际中表现为各个

22、层次、各个部门的运行规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一般把他们归纳为1.基本经济规律、2.共有经济规律、3.特有经济规律三种类型。基本经济规律:是指一定社会中,决定社会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是决定某一社会生产本质的规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共有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经济规律。它所反映的是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存在的经济现象的某些共同性质。属于这类经济规律的主要有: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在任何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消极的适应生产力的性

23、质,他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时候,她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发展。2)价值规律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即等价交换。这一客观要求不以社会制度为转移,它是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所必需遵循的规律。特有经济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反映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经济的某一特殊本质的经济规律二是指不同经济领域或不同经济部门所特有的经济规律。此外,在特有经济规律中还应包括一些与经济发展密切有关的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上层建筑系统: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除经济系统以外的另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基本组成系统。一般说,是指

24、一个国家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有三大分系统构成:1)政党系统2)国家系统3)意识形态系统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一)一定的政党及国家制度、设施,总是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并进行各种活动的;二)一定的意识形态,又总是要求建立相应的政党、国家制度、设施,才能获得得以贯彻、传播的手段和工具;三)一定的政党、国家制度、设施一经建立,又会反过来影响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系统的特征:一)社会性与阶级性二)传统性与继承性三)主观性与客观性上层建筑系统的运行规律:1)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

2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变更和发展的基本方向。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主要表现在:(1)当新的生产关系尚未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时,与它相适应的新上层建筑的萌芽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反对现存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为新生产关系的发展扫清前进的道路。 (2)当新生产关系取代旧生产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之后,原来与他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萌芽,也就必然得到发展,成为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他会积极的同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做斗争,极力发展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3)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由旧变新,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时,他的上层建筑会千方百

26、计的压制新的经济基础的成长,竭力延长旧的经济基础的寿命。第三章 管理目标:管理目标是指人们在管理活动中,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管理目标的分类1)按管理的领域分,可分为经济管理目标、行政管理目标、科学技术管理目标和社会管理目标等。2)按管理的职能分,可分为决策目标、计划目标、组织目标、协调目标、监督目标、控制目标等。3)按管理的层次分,可分为高层管理目标、中层管理目标和基层管理目标。4)按管理目标的实现期限分,可分为长期管理目标、中期管理目标和短期管理目标。管理目标的特点:1)统一性与矛盾性2)综合性与可分性3)时间性和阶段性4)明确性与伸缩性管理目标的作用:1)凝聚性2)导向

27、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目标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目标确定后,由于它能使人明确方向,看到前景,因而能起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的作用;二是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由于目标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挑战性,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因而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在目标实现以后,由于人们的愿望和追求得到了实现,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预期结果和工作成绩,因而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这样就会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去承担新的任务,达到新的目标。管理目标的制定依据主要有:1)管理所应解决的问题2)事务自身的发展规律3)管理的内部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4)管理的

28、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可行性管理目标的制定原则:1)科学预测的原则2)民主参与的原则3)方案选优原则4)信息反馈原则满意的三个标准:一)目标要有较高效益性,其中包括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目标要有先进性,既要有一定的创新,有一定的难度;三)目标要有可行性,既要切合实际,并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为什么要坚持信息反馈的原则:一是在一定的时期人们的认识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认识在当时看来是科学的、合理的。事后有可能会发现仍有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二是实践是检验整理的标准,所有目标的制定最后还要在实践中来检验。三是情况在不断变化,条件在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原定管理目标出现一些偏差,实属必然现象。由于以

29、上原因,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中,要必须坚持信息反馈的原则,在目标的制定和执行中不断收集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偏差,而不能只满足于一锤定音。管理目标制定的程序:1)提出问题2)收集信息3)制定方案4)确定方案5)目标修正管理目标的实现主要解决那几个问题:1)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2)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3)实行目标管理管理目标的实施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管理目标本身的要求及目标实施中的主要矛盾,确定目标实施的战略重点。2)根据目标实施的战略重点即每个时期所可能提供的条件和达到的水平确定目标实施的战略步骤。3)将管理目标从内容上分解为各种不同层次的分目标,并按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直至各个职工承担的

30、任务和责任进行层层落实,使整个管理系统成为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目标责任系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奋斗。4)制定合理的奖惩政策,采取有效的调控手段,保证目标的实施能够争先恐后,协调平衡的进行。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其内容包括1)根据管理目标的实施所应担负的任务和职能来设置组织机构2)贯彻“挑选第一流工人”的原则,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使每个人都能为管理目标的实现尽其力、负其责,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有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3)根据管理目标实施的复杂程度和周期长短来决定组织机构的规模和形式。4)建立灵敏的信息系统,为管理目标的实施提供准确、及时、适用的管理信息。目标管

31、理简称MBO,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 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目标管理的主要特点: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激励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积极参加本单位的目标制定,并在目标的实施中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完成本职工作所承担的目标任务,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主要措施:1)进行目标分解 其基本方法是:自上而下,将单位的总目标按单位内部的机构设置和组织层次一层分解。2)制定相应对策 基本方法是:按照层次,通过诊断分析,找出个部门实际情况和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3)进行目标协商 在单位上下级之间,围绕总目标的分解、分目标的落实进行思想交流和意见商讨,成为目标协商。4)明确目标责任5)

32、编制目标展开图 就是用图标方式,将单位总目标、分目标和目标对策、目标责任等内容综合编制在一起,并公布于众。6)正是目标成果评价为什么目标评价要采取自我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首先,由单位和职工进行自我评价,自觉地按目标要求检查实际工作成果,总结经验教训。其次,上级对下级以民主协商的方式进行指导,共同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办法。目标成果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2)评定目标的复杂难易程度3)评定完成目标的主观努力程度。目标管理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计划管理是由计划部门自上而下下达计划指标,而目标管理在目标分解中,必须要经过自上而下

33、、自下而上的目标协商。2)计划管理一般要强调计划的执行和组织实施,即强调“要我干”而目标管理则把目标的完成看成是一种承诺的责任,实行自我控制,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3)计划管理的结果只可能是任务的完成和指标的实现,而目标管理则能达到任务完成和自我实现的结合,因而他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心理上的满足,并由此增加组织的凝聚力。第四章 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的涵义: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为达到管理目的,形成管理行为而收集或加工的信息,主要表现为反应管理客体运行状态以及可能影响管理客体运行状态的各种原始信息和预测信息。二是指经过加

34、工并在管理全过程中运用的,反应管理者管理行为的信息。管理信息的分类:总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企业决策为例,把企业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科室)、业务决策(班组)三个层次所需特点:战略决策:相对来说所需外部信息、非正式渠道的信息多,所需的信息不宜事先预测,也不不过于精细。业务决策:相对来说,所需内部信息,正式渠道的信息多,所需的信息应事先预测,并要比较精确。战术决策:所需信息特点据于上述二者之间。管理信息的特征:1)有用性:主要表现为对于管理中的科学决策、计划编制、组织实施和监督控制等的有用性,一是要体现在时间上的及时。二要体现在数量上的适当。三要体现在质量上的准确和适用。2)综合性3)

35、经济性:就是要以尽量小的成本和代价来获取尽量多尽量有价值的信息。4)共享性:是指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只能使输入一方信息量增加,而不会使输出一方的信息量减少,因此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从管理信息的角度来看,他的共享性主要表现为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管理对于同一信息的共同使用。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一)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 1)管理主体是由人构成,而人之所以成为管理主体,主要是因为他持有某种管理权力、怀有某种管理目的并形成了某种管理行为或职能。2)管理客体一般是由人、财、物构成,但是他们之所以成为管理客体,主要是与管理主体发生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3)管理环境实际上是指管理系统以外的系统。二)管理就是

36、以信息处理为中心。三)管理以信息为沟通联络的桥梁和纽带四)信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信息反馈:是指将某一系统输出的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以后所产生的结果回授到输入端,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沟通联络:就是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也即系统之间、单元之间的信息交换。在沟通联络中,各部门各单位所交换的文件、资料、传达的命令、信号等,都是一定信息的反应。没有信息就无所谓沟通联络。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1)信息源2)信息接收系统3)信息处理系统4)信息控制系统5)信息工作者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要坚持系统的完整性与统一性3)要保证一定的可靠性4)要允许一定的相对独立

37、性5)要注意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6)要讲究经济性完整性:就是根据信息加工需要,必须具备的环节不能缺少,同时要保证各环节的相互联系和正常运转。统一性:就是要求整个信息系统的工作要统一,要制度化,整个系统各个工作环节所加工和输送的信息在语法、语意和格式上要标准化、规模化。信息的可靠性:集中表现在所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实用性和及时性可靠性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所在。经济性原则:就是不但要考虑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适用性、及时性,而且要考虑获取、加工和输送这些信息的费用和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手段现代化:主要是指建立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自动化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传递的系统。管理信

38、息系统现代化的技术策略:1)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2)要全面规划配套进行3)加快人才培养,适应技术现代化的需要。管理信息收集的基本要求:1)信息收集要全面2)信息收集要真实可靠3)系统搜集要保持系统性和连续性4)要尽可能收集含信息量大、价值高的信息信息收集要遵循的基本程序:1)指定信息收集计划2)设计信息收集的具体形式3)进行信息的收集4)提供所收集的信息资料 信息加工的基本内容:1)分类2)比较3)计算4)研究5)判断6)编写信息加工的常用方法:一)定性信息加工法 二)数据信息加工法 定性信息:主要是指用文字描述的事物发展变化特征或状态的信息。这一类信息加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汇

39、集法2)归纳法3)纵深法与连贯法4)推理法 数据信息加工:是指用数据表达的信息。主要方法有:1)对比法2)化小法亦称浓缩法3)转换法4)替代法5)剔除法6)还原法7)图表法 信息传递方式的基本构成:1)信源:指信息的本源,包括信息的生成源和再生源。2)信道:指信息传递的通道。3)信宿:指信息接收者或接收单位。信息传递方式;1)按信息流向,可划分为单向传递、反馈传递和相向传递三种方式。2)按信息传输量的集中程度,可划分为集中式、连续式两种方式。3)按信息的传递范围,可划分为系统内部传递和系统外部传递两种方式 选择信息传递的基本原则:1)要考虑信息内容要求和传递对象2)要考虑信息传递的时间和距离要

40、求3)要考虑信息传递的经济效益问题4)要考虑信息传递的实际效果,使传递的信息不仅数量多,可靠性强,而且所产生的效应大。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主要是指信息传递的真实可靠、速度快、数量大,而且成本低、效果好,即达到多、快、好、省的要求。要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减少噪音(信息传递中的噪音,主要是指各种干扰)2)防止信息传递中的畸变现象(信息畸变也叫信息失真,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偏差或走样,改变了本来的面貌和含义,出现了畸形。)3)克服信息传递中的其他障碍,如语言障碍、专业知识障碍、传递技术障碍等。造成信息传递噪音的原因:1)机构庞杂,层次繁多,使传递通道迂回曲折,容易发生信

41、息的失真和变异。2)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严重,使信息传递拖拉延误,甚至掺进许多主观因素。3)信息工作人员能力低、人浮于事、办事拖沓,使信息传递失去失效或进行不恰当的处理。4)信息传递系统不健全,分工不明确,通信设备落后、陈旧,使信息传递出现故障和干扰。造成信息传递畸变的原因:1)从个人或团体的利益出发,有意歪曲、截留和夸大有关信息的内容。2)由于传递着对信息的理解发生偏差,无意中造成信息的失真。3)信息经过多层次传递而进行多次分解和综合,抽象掉了某些前提条件和具体环境情况,使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发生偏差。4)传递方式选择不当,造成声音变异、数据听错或意思听反。第五章 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

42、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管理的人本观念的涵义:1)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做为根本手段。2)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3)人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存在、类存在,也有社会存在、个性存在。4)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的决定因素有哪些:1)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2)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3)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

43、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4)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的。5)从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看,“以人为本”是各管理流派殊途同归的共识。为什么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首先,从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之间关系看,物的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要素的影响。其次,从人的要素与科学技术的要素的关系上看,科技成果是人类的劳动、生活实践中通过分析、研究在科学或技术上所取得的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结果。最后,从人的要素和信息时间空间等要素的关系上看,人的能力的发挥(包括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挥),虽然必须受到时空条件和所掌握的信息的完整、准确程度的制约

44、,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在一定程度内突破时空的限制,如通过努力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有限时间,可以改变生态、自然地理条件,也可以通过不完整的信息和综合分析,得到符合实际的预测结果。可见人的要素不同与管理的其他要素,在管理中只有把人的要素作为根本,才能已拷贝管理的人,去组织协调物的要素和其他管理要素。管理的根本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3)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4)“人和第一”的观念。马克思在对人的研究中提出的主题是:揭露人的异化和实现人的解放,探寻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实现方式。马克思提出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使人从异化劳动

45、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以成为有充分人性的人。怎样树立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管理观念:1)要把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最为管理的最高追求目标2)又要考虑到其实现的历史性。3)在当前我们至少要逐渐摆脱低层次的人本观念,把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人的解放和发展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把个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最大财富,把生产的发展建立在每个人的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主要途径和措施:1)把管理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2)在管理中正确认识激励机制3)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4)价值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第六章 管理的系统

46、观念:是指管理主体自觉的运用管理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管理系统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1)古代管理系统的萌芽2)近代管理系统的形成 3)现代管理系统观念的形成 系统管理的的四个特点:1)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2)它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3)它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任务,能衡量其工作效果4)他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做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系统管理划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决定系统的创建

47、2)进行系统设计3)控制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转4)检查和评价系统运转结果 管理系统观念的内容:1)管理的整体观念 管理的整体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任何管理系统都是由各个管理要素、管理部门、管理单位组成的有机整体。2)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彼此依赖。3)用系统观念来考察管理活动和管理成果,要看其整体功能的发挥情况和整体效果的大小,而不能只看局部功能和局部效果。管理的的动态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1)在任何管理活动中,管理系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是在不断发展发展变化的。2)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过程。系统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何系统在发展变化中,总

48、是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否则就难以生存下去;二是相对来说,任何系统总是处在更大的系统及环境之中,都与其外部系统及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管理的层次观念的主要内容:1)管理层次的划分要与管理的要求相适应。2)不同的层次要授予不同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责任。3)要把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相应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使其各尽所能、各显奇才。树立信息观念,其中要牢固的树立以下几个观念:1)信息的投入是最主要的投入之一,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管理的主动权,就获得了管理目标实现的最可靠的保证。2)任何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都必须以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利用为前提,这是管理组织建设的一条不可缺

49、少的原则。3)信息反馈是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4)系统分析与数量分析是密不可分的。管理系统观念的内容主要有:1)管理的整体观念2)管理的动态观念3)管理的开放观念4)管理的层次观念5)管理的信息观念 系统方法:是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某些特点的定性、定量的分析手段为工具,从事务本身系统性出发,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以求得对问题最佳解决的方法。系统方法在管理中应用的特点:1)考察和解决问题的整体性2)考察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3)考察和解决问题的严密性 系统工程是系统方法在管理运用中形成的最主要的方法。逻辑维,即运用系统方法所应遵循的步骤:1)明确问题2)目标选择3)系统综合4)系统分析

50、5)系统选择6)决策7)实施计划 时间维,是指运用系统方法,一般所应划分的工作阶段或工作流程图。霍尔在该图中提出了七个阶段:1)规划阶段2)拟定方案3)系统研制4)生产阶段5)安装阶段6)运行阶段7)更新阶段 知识维:是指运用系统方法所应具备的知识。系统方法在管理中的主要作用:1)对复杂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有效工具2)对大型施工和科研项目进行指挥的必备手段3)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有力武器。管理的择优观念:充分利用可能利用的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已经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满意的管理效果。择优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要建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基础上2)必须体现与管理全过程

51、的优化和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3)树立管理的择优观念要坚持相对满意的准则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的必要性:1)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现代管理本身的要求2)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3)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培养和选拔管理人才的要求 管理的择优观念的内容:仅从管理的目的的角度列举几个方面1)质量第一的观念2)时间第一的观念3)效益第一的观念4)人才第一的观念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以下三方面相互关系、共为一体的内容:1)全方位的管理2)对全部过程和方法的管理3)由全体人员参与的管理 为什么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是管理的择优观念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一)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千方

52、百计的节约时间,提高管理效率。二)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尽力的合理安排时间、分配时间。三)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善于赢得时间,抓住机遇。为什么要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首先,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产出,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因而也是管理的择优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次,我们所说的效益,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相统一的效益。最后,我们所说的效益主要是指整体的效益,而不是单指局部的效益。管理的择优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2)全面比较原则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定量分析的作用是在定性

53、分析的前提下,确定事物大小、好坏、优略的程度和水平。所谓度:表示在一定限度内,数量的增减不会引起质的变化,而超出了一定的界限就要引起质的改变。第八章管理的战略观念“战略”一词超出了军事领域的界定,泛指管理主体对本管理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重大问题进行全局和长远的某划。管理的战略观念:是指管理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发展战略的含义:有广义、泛指、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战略(通常指一定范围和一定历史时期内,管理主体对实现系统发展和目标所进行总体谋划和制定根本性措施)泛指的发展战略(是指一切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狭义的发展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为了

54、消除原来的落后状态,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经济社会战略)现代管理中战略研究的特点:1)战略问题的广泛性2)战略机构的独立性3)战略研究的科学性 战略机构的独立性其作用于:1)弥补决策者的不足,满足战略研究面对多变量、多目标、复杂动态系统的要求。2)发挥硬、软科学结合,整体综合、整体研究的能力3)提出多种可供决策者选择的战略方案,不简单听命于决策机构。战略研究的科学性的特点:1)有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并有各相关学科的理论作为战略研究的支持基础2)有专门的战略研究机构和专业研究人员3)有现代信息情报分析和处理系统 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1)明确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的目的性2)确立战略观

55、念,可以增强管理系统的活力3)确立战略观念,有利于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战略观念的内容:1)全局性观念2)综合性观念3)长远性观念4)创新性观念 全局:是系统整体相对于系统内部各局部而言的。全局性,就是指代表着各个局部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的系统本质属性。综合性观念:除了表现为从总体上把握事物之外,还着重强调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侧面、各个因素各自的本质特征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寻找出能同时反映各局部变化趋势的共同特征和共同规律。发展战略的类型与特点:一)以战略任务分类(1.现代化战略2.赶超战略3.跨越式战略4.富民战略)二)以实现战略任务的途径来分(1.开放战略2.技术推进战略3.改革

56、战略)三)以战略发展的机制来分类(1.平衡发展战略2.不平衡发展战略3。集约化发展战略4.粗放式发展战略)四)以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来分(1.内向型发展战略2.初级产品出口战略3.进口替代发展战略4.出口替代发展战略)五)以战略层次来分(1.企业发展战略2.地区发展战略3.部门发展战略4.领域发展战略)现代化战略特点:1)重视产业机构和产业机构的升级2)将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作为战略重点3)重视对外开放,将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作为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4)宏观分配政策上偏重于积累,鼓励储蓄。 赶超战略的特点:1)保持较高积累率和生产性投资率2)把当时的现代技术有效的应用于大部分资源中,新的主导部门逐步改

57、造、代替旧的主导部门,流通与消费部门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在展业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3)重视国际资本与产品的循环,国民经济基本上走上“外向型”轨道;4)以较高的经济增长作为战略的直接目标;跨越式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适应经济发展潮流的要求,利用自己最有力的条件,超越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直接进入另一发展阶段所采取的战略。制定和实施跨越式战略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科学分析经济发展阶段,确定跨越的可能性2)选准跨越的突破点,确定跨越的可行性3)集中人力、智力、财力、物力,突破一点,带动全面。富民战略的特点:1)积累率不宜过高,非生产性投资有一定比重;2)分配政策适当向个

58、人倾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有所提高3)重视消费品的生产与供应。一个科学的发展战略,是由战略指导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等要素所构成的完整的系统。 战略指导思想:是对战略体现的一定历史时期内事物发展的全局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所进行的高度概括。战略指导思想的特征:1)一元性。它是整个发展战略的总纲,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在战略系统中,不允许同时存在几个战略指导思想2)稳定性。发展战略的其他构成要素会随着战略步骤的推移而有所调整,而战略指导思想一旦确定,就要贯穿于各个战略构成要素中,并经过若干战略步骤才能实现。战略方针:是管理主体为实现战略指导思想和长远战略目标而规定的基

59、本要求。与指导思想和其他战略构成要素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针对性:是真对战略目标实现的若干关键环节所采取的重大对策,并不是所有具体的政策、措施均可称为战略方针。2.配套性:一个战略系统并不止只有一项战略方针,而是存在一个由多项战略方针有机结合的战略方针系统。3.可变性:战略系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键环节会发生变化,战略方针必须根据变化不断加以调整、补充。中共十七大,针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的战略方针是: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加快发展社

60、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战略目标:是管理主体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对管理系统全局性发展所规定的预期水平与结果,是全局性的总体奋斗目标。选择战略重点,应考虑如下原则:1)必须是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的部门、地区和环节;2)必须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最为薄弱而又影响全局均衡发展的部门、地区和环节; 3)必须是具有特殊发展优势,应予以优先发展,并有能力带动全局发展的部门、地区或环节;4)必须是对国民经济全局或某一区域能发挥“启动”作用的部门、地区或环节。战略步骤:是指在一定的战略时期中,根据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的

61、要求,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总的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是落实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所采取的实施办法和行动细则。指的是按照战略目标的要求,较长时间内能影响和推动全局发展的措施。战略措施的基本特点:1.可行性2.可操作性3.可变性 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备条件:1.经可能详细的资料,具体包括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经济状况、科技力量、教育、文化、干部等国情资料;国际经济、政治等资料;上一层次和相邻地区、部门、领域的战略目标等资料;2.制定发展战略的组织、应由专门的、常设性的战略机构,负责经常收集战略资料,拟定和修改战略方案,研究本管理系统各局部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的一般制定程序包括

62、:1)有领导者提出发展战略的基本发放和基本要求;2)由专门战略机构提出两种以上总体发展战略草案和分战略思想3)有各部门、地区和专门战略机构的专业小组根据分战略构想拟定分战略草案4)组织专家、群众讨论、论证、修订战略草案5)领导机关会同战略机构评估、选择最优的战略方案6)立法机关对战略法案进行审查、批准确认。 发展战略方案的构成:1.总体战略方案2.分战略方案3.发展战略方案 发展战略的实施:1)拟定战略计划,并转化为政策、法令、计划2)正确利用战略发展机制3)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和战略转变。 第九章 管理的权变观念 所谓权变:是指权宜应变。所谓权宜,是指因人、因时、因事而灵活应变的思想方法。权变理

63、论 :是指以系统观念为依据,研究一个组织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和特殊的情境中,采用适用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一种管理理论。理解权变理论的含义,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1)权变理论是以系统观点为基础的2)认识内外部可变因素的目的,在于一个组织要根据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采用适用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做到随机应变。3)随机应变的目的,在于提出最适合于具体环境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权变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要随组织的内外环境而改变。管理的权变观念:是指在管理环境和管理条件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益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

64、的观念。管理的权变观念的特点:1.强调管理环境的变化性2.强调管理活动的应变性3.强调管理活动的有效性4.强调权益应变的科学性 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1)有利于管理思想的不断更新2)有助于指导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活动3)有助于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 全变观念在计划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计划的制定必须首先分析环境和组织的重要变量2)在不同情况下制定不同类型的计划3)计划要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灵活性 从权变观念看,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主要表现在:1.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上看:组织能否发展主要取决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而良好的经营管理和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2.从组织发展的速度和规

65、模上看:组织的生产规模和建设规模不能凭空决定,而是要根据所在的环境,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条件决定。3.从组织的调整、改革上看:组织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每个组织都要根据环境变化来进行调整、改革,通过调整组织的规模,改善组织机构,不断使组织机构精简和增加效率,以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适应环境应树立的观念:1)组织要树立重视环境的观念2)组织要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3)组织要树立改善环境的观念 组织适应环境的步骤:1)环境预测2)环境决策3)环境对策4)环境评价环境预测对于组织来说的重要性主要集中表现在:1.培植、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组织成为了解和驾驭环境、选择和利用环

66、境的主人;2.培养和造就驾驭环境的人才,使之懂得如何选择和利用环境,以便圆满的完成组织任务。环境决策包括三个内容:1.组织目标2.环境目标3.综合目标 环境对策,主要有:第一,实现决策目标对策。第二组织对策。第三人才对策。第四发展对策。环境评价:是指对环境从现象到本质的进行分析、评定和鉴定,得出一个科学的客观标准。三种领导方式的权变应用:1)专制的领导方式2)民主的领导方式3)分散的领导方式 在领导方式与环境相适应要注意哪些问题:美国管理学家孔茨认为,一是社会因素,必须注意政治形势、经济秩序、社会风尚可能带来人们工作动机、技术条件、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等的变化;二是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多样化及其影响,怎么把他们的活动纳入建设性轨道;三是危机情况的出现。环境是否对领导者有利取决于三种因素:一是领导着与下属的关系,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对其领导者信任、喜爱或愿意追随程度。程度愈高者,对下属的吸引力就愈大。二是工作结构,及对工作明确规定的程度。工作结构程度愈高,则领导者的影响力就愈大。三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