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阅读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9856989 上传时间:2021-11-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语文古代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代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文阅读(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3)古代文阅读分析综合文章内容 分析综合文章的内容,包括三个考点:一是“筛选文中的信息”,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最后两题: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一组是”;二是“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前者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说,主要有下列两点:1分析所写的之事,把握人物性格高考所选文章通常是以叙事为主的“史传”类文章,围绕主要人物所叙之事往往不止一

2、伯,分析所写之事,就是要把每一件事都逐一搞清楚,从而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例1: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对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

3、子问其故,研曰:“奇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除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这段文字所写主要人物是苏琼,除开头述

4、其幼时事令曹芝惊异外,主要叙述这样几件事:一是处理魏双成失牛一事,表现其依法办事,作风细致,政绩显荐;二是叙其婉转拒绝道研的要求征租一事,既表现其“清慎”,又表现其一种处事艺术;三是处理赵颍送新瓜一事,既坚持了不受馈赠的原则,显示出为人之“清”,也表现出一种处事的艺术;四是叙郡内受灾,他一方面采取措施救济灾民,一方面“上表陈状”,而不怕“获罪”;最后写其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能有这样的分析,表明真正读懂了原文。解答相关试题就会很方便。让我们来看一下当年高考出的两道题: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每见则谈问玄理。仍致于

5、听事梁上。遂上表陈状。ABCD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没官职 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 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C苏琼清正审慎 ,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 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为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 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根

6、据上文分析,一看便知第15题的答案是C,因为两句以外其他三句都不是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第16题的四个选项是按照原文的自然顺序编拟的,对照原文及上面的分析可知,前三项都附合文意。而D项是把最后两件事糅在一起编拟的。其中后一句有错乱。把“谢绝劝告”说成是遭受灾害情况下的事,空泛而不确切;把“冒着危险”的目的说成“革除淮禁旧弊”,这更是明显的时间、事件上的错乱。如果不是对文中所写之事作逐一分析,像16题D项这样的错误是不容易发现的。2分析文章主要倾向,强化整体理解文章的主要倾向,有的是通过文末的议论直接显露的,如1992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主体部分叙述一位君主对两个独生子的不同态度导致两种不

7、同的结果,文末议论道:“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这样的议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又如2003年全国卷文言言语阅读材料有两段文字组成,一段摘自旧唐书裴矩传,主要叙述裴矩“佞于隋”“忠于唐”的种种事实,一段引自资治通鉴唐纪八。后一段文字是司马光就裴矩之事对“君明臣直”所发的议论。这段议论既表明了司马光的观点态度,更使叙事使部分的倾向性更加鲜明。不过,像这样通过议论直接表达观点态度的文字,就高考选用的材料来说,并不多见。更多的是需要考生自己根据所叙之事自己来作分析。对于这样的材料,注意人物之间的对话,有助于把

8、握文章的倾向性。例2: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刑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账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9、。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知?”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这是2000年全国卷所选的一段文字。文中写了晋武帝与胡威之间的对话。武帝问胡威:“卿清孰与父清?”意思是:你与你的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臣不如也。”原因是:“我父亲清廉唯恐别人知道,我也清廉,但担心别人不知道,这便是我远不如父亲清廉之所在。“这样的对话,既说明了胡质品质高尚,又反映出胡威尊崇其父的心情,也表现出晋武帝对胡质十分赞赏的态度。据此,就可以看出作者对胡质、胡威父子的态度了。此外,如果解分析

10、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分析某个事件导致的结果,或分析某种议论形成的根据,就会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二、典型试题分析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试题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椽,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胃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

11、:“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

12、余城皆复为齐。(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ABCD(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C田单深谙

13、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儿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推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这是2001年高考人国卷的第15、16两题。这则阅读材料共叙三件事:一是叙田单临危受命抗击燕军;二是叙田单用反间计分化燕军;三是叙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尽收失地。前一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C。所列这六句话,三句显然是表现田单善于用“诈”的手段的。句表现田单的战术巧妙,其中也包含“诈”的因素。两句是说燕王、燕军如何,不在于表现

14、田单用兵的手段。从本题可知,所谓筛选信息,其本质仍然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后一题综合考查理解文意、分析文章的能力,答案为C。C项之不正确,在于分号后的分析不当。“假装投降”的意思不能说没有,而“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之说则毫无根据。文中说,“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意思是说,田单从民众那里得到千镒金,让即墨的富豪送给燕国的将领,因此,“燕军益懈”。从本题看,所谓“分析”,其本质仍然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只是前后两题考查的角度不同而已。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

15、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

16、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门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交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虽小,可以喻大也。”(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17、专以射为戏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ABC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用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

18、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这是2002年全国卷的第14、15题。前一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D。“宽缓不苛”是李广对待部下的一种原则。句是李广的小部队遭遇匈奴数千骑兵时,无可奈何之下作出的缓兵之计,与“宽缓不苛”没有联系。句是说李广廉洁自律,抗敌立功得赏赐分给部下,当然是“宽缓”典型表现。句是说李广因“讷口少言”而射艺精熟,所以平时十分喜欢射艺,并以此为乐,这与对部下“宽缓不苛”无关。句是承上文“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而来,讲李广爱兵,同士兵祸福与共,是对部下“宽缓不苛”的表现。句是李广因迷失道路可能受到处罚时,他为了保护部下而将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之后讲的话,当然

19、反映出他对部下“宽缓不苛”。句是李广死后部下的反应,体现了士大夫对他深切爱戴。尽管是他“宽缓不苛”的结果,但却不是表现,故不合题干要求。后一题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D项之不正确在于“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原文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即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D项之说显然与文意不符。三、练习与答案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秦琼传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衤遂 吊之。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不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

20、,须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循,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下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

21、多,帝赐以黄金羡慕,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后稍多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十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新唐书秦琼传(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秦琼英勇善虎的一组是( )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独叔宝捍卫得免策其马谢世充贼不敢逼,于是来降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ABC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2、 )A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对他看重有加。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他才改投在唐高祖的门下。B秦琼是一个义士,当他认识到王世充并不是治平乱世的明主要去投靠唐高祖时,他还冒着危险去向王世充辞行。C秦琼英勇善战,每逢敌军有骁将精兵耀武扬威时,秦王总是派他去攻取。他每虞必胜,因此很是自负。D秦琼一生戎马倥偬,历经两百余战,累官进爵,多受封赏。去世后陪葬在皇帝的陵墓旁。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周新决狱周新,南海人。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

23、请都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监禁详拟,往复待报,多瘐死。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赎。帝知新,所奏无不允。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之,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俣者捕鞫之,尽获诸盗。一日,视事,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曲子妇人尸。鞫实,磔僧。一商暮归,恐遇劫,藏金丛祠石下,归以语其妻。旦往求不得,诉于新,新

24、召商妻讯之,果商妻有所私。商骤归,所私尚匿妻所,闻商语,夜取之。妻与所私皆论死。其他发奸 伏,皆此类也。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节选自明史周新传 、题目为编者所加(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周新“善决狱“的一组是( )贵戚震惧新召商妻讯之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新意僧杀人鞫实,磔僧视印文合者捕鞫之ABC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周新判案,符合科学推理的有“布商案”和“寺僧杀妇人案”,而“商人失金案”、“商人失金案”、“劾罢县令”等并非科学。B本

25、文对周新弹劾不法权贵,安置犯人,善于决狱,惩治贪官诸方面作了或略或详叙述。C本文对周新审案做了较详的描述,这与文章开头“以善决狱称”的论断相呼应。D本文在记叙周新判案明察真情的同时,也显示出他有些酷吏色彩,如“妻与所私皆论死”。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

26、,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

27、多。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次适为中郎将次:依次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属:通“嘱”C常让他将让:责备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相:辅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召上左右饮B而绾称病不行C上以为廉D而君不任职(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而绾称病不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 文帝且崩时 斥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C上赐之剑执其手而与之谋D

28、 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有功,常让他将 将河间兵击楚,有功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ABCD(5)以下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 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

29、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司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译文: 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译文: 附:答案及简析1(1)D(句“策马”是为了与世充辞别,句叙“贼”,都与秦琼“英勇善战”无关,句与“英勇善战”有关,但不在正确项中)(2)A(不是王世充不重用,因秦琼看了王世充不是明主,才改投高祖门下)2(1)D(句都

30、是说周新因善决狱而闻名的情况,而不是“善决狱”的本身)(2)A (说“商人失金案”与“劾罢县令”并非科学理由不足,文中有事实为证)3(1)C (让,推让)(2)C (以为,古今都是“认为”之意。任职,负起责任;其次两个词语古今意不同显然)(3)D (A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B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C项两个“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D项前一“以”,介词,因为;后一“以”,介词,用)(4)A (句说“有战功”,句说因功而升迁,句叙被罢官的原因,都不属“醇谨敦厚)(5)D (“滥杀无辜”错,是因为他官居丞相而未能负起责任)(6)皇上派人去取之把剑,剑都还装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盛,音chn

31、g;服,佩带)后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酬金(不足)的罪过失去侯爵。(坐,犯罪)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 前面三讲分别阐述了古代文阅读几个主要考点,本讲总说命题的基本走势和应试对策。一、命题的基本走势总的来说,古代文阅读的命题基本是稳定的,但近年来有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点:1选择“浅易”的古文语段所谓“浅易”,主要特征是:从表达方式 来说,以叙述为主,偶或有一点议论,或者是作者直接发议论,或者是借人物之口发议论;从运用的词语说,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非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从句式上说,主要运用常见的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32、、倒装句、疑问句等,极少出现非常见的文言句式;从内容上说,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可参见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柳土镇先生的文章浅易文言文界说)因此高考所选择的古代文语段几乎全是史传文的语段。这样的语段,一般高中毕业生阅读是不太困难的。2人物性格由单一趋于复杂以往所选古文语段中的主要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或忠或奸,或孝或廉,或善处事或善用兵等。如1998年选择的关于李若水的语段主要表现其“忠”,1999年年选关于苏琼的语段,主要表现其治政有方、善处事务,2000年所选关于胡质的语段主要表现其清慎,2001年所选关于田单的片断,主要表现其作战善于用“诈”。

33、而2002年所选李将军列传片断中的李广,其性格比较复杂,2003年所选裴矩传中的裴矩,则有“佞于隋”而“忠于唐”这个侧面,性格明显趋于复杂。人物性格的趋于复杂,表明阅读难度有某些提高。3侧重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以往在古文阅读的试题中,考字词理解的试题通常有三题,而2003年则改为实词、虚词各一题,而筛选信息、分析文意、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试题则由过去的两题增加为三题。这是很显然的变化。再则,过去理解文句含意的试题全用选择题,而从2002年起,则改用考生直接翻译的试题。看起来只是题型的变化,实际上对文意理解的要求更高,而且它把对文意理解的考查和语言形式的考查结合在一起,更具有综合性。因此有的人说

34、这是考查古文阅读的过硬功夫。4更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古文阅读的每一道试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句的正确分析为条件,方能作出正确回答。即便是理解常见实词的含意、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判断,几乎找不到凭借死记硬背来回答的试题。至于翻译文句、筛选信息需要凭借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前两讲都已举例作说明,这里不再重复。二、应试的基本策略应试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点:1转变阅读观念一般同学读古文,往往死抠字词,背诵多义实词的义项,死抠文中虚词的用法,一个劲儿地挖通假、活用,反复辨识文言句式,走的是学习古汉语的路了。也就是说,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35、这样做,就平时的学习而言,也许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显然是不上路子的。这里谈的“转变阅读观念”,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如果我们把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的要求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再从高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2注重复习课本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把课本扔在一边。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近三年所考文言实词“拔”、“附”、“乘”、“北”、“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竟

36、死”、“将兵”、“曲折”、“结发”、“讽”、“哂”、“遇”、“务”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虚词“以”、“于”、“既”、“无”、“为”、“焉”、“因”等,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更何况有的试题还直接引课本中的文句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呢?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章熊先生在谈及文言文复习时,曾经建议考生在高考前认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他认为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这一番话,可以

37、说是说得相当精辟的,我们应该遵从。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在复习阶段认真阅读过去列入课本,现在移至读本的古文,如荆轲刺秦王等;认真阅读过去置于读本现在移入课本的古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适当练习课外语段这里所说“适当”一是从量上说的,我们固然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的应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练习的效果。二是从质上说的,应该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地做练习。我们认为质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和春季考试的古文阅读题。如果有可能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因为这样的试题选文规范,试题规范。在练习中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三、典型题分析阅读下面

38、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角 氐 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留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

39、,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世,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

40、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方,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注:款:至,到。鱼龙曼延、角角 氐 :均为古代杂戏名。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为伯父让之所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AB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咸私哂其矫饰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CD 犹且从师而问焉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1

4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凡所陈奏,矩辄以闻AB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CD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每事知此,天下何忧不治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42、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C借用裴矩“佞于随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

43、训。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 这是2003年全国卷的11至16题。先说选文,选文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选自旧唐书裴矩传,原文1400余字,经过剪裁,连缀成一篇400余字的文段;第二段是司马光对裴矩的评述,有60余字。裴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在隋朝以逢迎炀帝为能事,而在唐朝则“面折”太宗,直言谏劝,正如司马光评论所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这说明国君是否正直圣明,必然会对臣子有很大的影响。过去选文侧重于忠孝节义的内容,现在选用反映一个复杂的历史人

44、的言行的材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学生应当接触各种内容的文章。从语言看,这两段文字是较为典范的浅易文言文,考生阅读文字障碍较少,提供三条注释,也给考生带来了方便。第11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答案是C。这道题挑选了四个包含常用实词句子,同时给出词语释义的正误。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直接的是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C项中的“遇”有接触、遇到、对待等词义,但它本身是一个中性词,题面的“优待”,侧重在“很好地对待”,当然不合文意。其他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其含意在课本中都学过。第1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C。本题给出8个例句,其中的4个选自课本。A项

45、的两个“为”都是介词,均表示被动;B项中两个“以”均为连词,表示前面的行为以后面的内容为目的,即都是表目的的连词。D项中的“因”有人认为是连词,有人认为是介词,但不论如何看待,都是表示“于是,就”的意义。C项中两个“焉”字有不同,前者用于句末表示一种陈述语气,后者还兼表“(问)于某人”的意思,通常称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可见“不相同的一组”是C。第13题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本质上是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答案是B。这道题从形式上看与以往同类题有些不同,这是材料的复杂性决定的。以往采用6个句子编为四组,要求选出与某一中心意思有密切关系的一组。这次因阅读材料包含裴矩“佞于隋”、“忠于唐”这两个方面,

46、因而考查时要求选出与这两点相关的信息。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A项的前句主要是夸耀隋朝的强盛,目的在于慑服狄戎,让对方产生敬畏之情,与“佞于隋”有相当的距离;后一句是裴矩面谏太宗之前的一个过渡性句子,在文中起“且让一步”的作用,与后文劝谏的内容不相同,也不表明“忠于唐”。B项的前一句虽然出自炀帝之口中,却表明裴矩迎合炀帝的特点,是符合“佞于隋”的要求的;后一句是面谏唐太宗时所说的核心的内容,是“忠于唐”的实际表现。C项的前句是说裴矩明哲保身,也不是“佞于隋”;后句出自太宗之口,典型地表现了裴矩为了唐朝的利益,不愿做阿谀逢迎之人,符合题干要求。D项的前

47、句极为明显地表现出“佞于隋”;后句是太宗根据裴矩“不肯面从”而作的推论,不能同“忠于唐”挂上钩。故本题答案是B。第14题考查综合分析文意的能力,重在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C。本题的题面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这四个切入点是:裴矩受到隋文帝和炀帝的赏识,裴矩向戎狄夸耀强盛,裴矩向炀帝献计并诌媚炀帝,裴矩向唐太宗进谏并受到赞扬。试题中拟设了四项对相关文意作分析概括,要求考生能读懂全文,不要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地方出错,C项之错在“主张当即平定;因为原文中是说,希望炀帝早回京城,如果远在江都处理此事,一定会失去良机。”

48、第15题是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答案为B。A项是司马光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总结,认为唐太宗能够纳谏,隋炀帝则爱好逢迎。C项说司马光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当起表率作用。D项以资治通鉴的作用作为切入口,说明司马光的话启示后世君王,注意吸取经验教训。这三项都符合司马光这一段话的本意和含意。B项错在说裴矩由隋入唐后,品性由卑下趋于高尚,正好与原文“非其性之有变也”相违背。对这道题有三点补充说明。其一,有些考生看不出B项之错,而误认为D项错,理由是“文中没有这样的意思”,其实这是考生没有注意到文末注明“资治通鉴唐纪八”的意图。考生应该懂得,凡是命题者提供的资料都是“有效信息”,

49、都是有用的。此类情况在高考中已经屡见。其二,1992年高考古文阅读材料节选自晋书陈寿传,文末“或云”一段材料正是作者对陈寿的评述。据此当年设计了“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这样一道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这类试题多年未见,一些考生感到陌生。可见,前文说选用高考已经用过的材料作练习资料,不是虚言。第三,从阅读的角度谈,“臣光曰”这一段文字,可当微型议论文字阅读。“君明则臣直”是论点,对裴矩的评述是用事实作论证,“是知”以下的文句是结论。倘能这样来阅读理解,第15题就不会答错。第16题是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答案是(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

50、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第(1)小题的难点在“遂”和“廷折”。要知道这是唐太宗接受裴矩的直谏以后对裴矩作评论的话。裴矩对隋炀帝是阿谀逢迎,现在“遂能廷折”,这“遂”当然不是“于是,就”一类的意思;只能是“竟然”、“却”之类。“折”有反驳、驳斥的义项,依据上下文,这里应译为“辩驳”,再则“廷折”与“面从”的结构相同,都是用名词作状语,根据“面从”的意思也可推知“廷折”的意思。第(2)小题,倘能看出“恶”、“乐”相反,“忠”、“佞”相反,正确翻译也不困难。从对上面6题的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要读懂原文,把每句的意思分析清楚,否则就不可能正确答题;解

51、题要分析具体语境,否则也不可能有正确的解答。四、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

52、:“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

53、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节选自史记冯唐列传注大父:祖父。尚食监:官名。朝毵(sn):地名。阃(kn):国门。尺籍伍符:军中条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父故

54、为代相,善赵将李齐善:与交好B良久,召唐让曰让:谦让C委任而责成功责:要求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坐:因犯下罪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独畏廉将军哉C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对下列句子中“其”字所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代“李齐”B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代“将士们”C其后会赵王迁立代“赵国几乎称霸”D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代“边关将士”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冯唐敢于进谏的一项是(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

55、为将也。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鄙人不知忌讳。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ABCD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向文帝介绍、评价了李齐、李牧、廉颇、魏尚等大将,并告诉文帝,前人遣将的经验是,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由将军来主断,朝廷吕从中干扰。B魏尚把军中交易市场获得的税收全部拿来犒赏将士,他也出于私心聚敛钱财,每五天杀一头牛大宴宾客。加上后来他又虚报战功,因此被削去爵位,判了刑。C冯唐告诉文帝,边关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不知道“尺籍”“伍符”这些军中法令,而且他们整天奋力作战,

56、不要因为他们在向衙门报功时,有些不符实情,就重罚他们。D当文帝在冯唐面前慨叹当朝没有像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时,冯唐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并未加罪冯唐;在国事紧急时,他又听取冯唐的意见,改正错误。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译文: (2)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译文: 附:答案及简析1B(让,责备,根据文意及“曰”的内容可知)2D(A项“之”用于主谓间取消独立性;B项“独”,副词,难道;C项“乃”,副词,竟然。D项前一“而”表转折,后一“而”表递进。)3B(代“李牧”)4A(不属进谏内容)5B(魏尚“出私养钱”是拿出私人的俸钱;他犒赏军士也不是他削爵判刑的原因)6(1)因此打仗失败士兵败逃,被秦国俘虏并消灭。(“是以”为“以是”的倒置;北,败逃)(2)当天派冯唐拿着令节赦免魏尚,再让他作云中太守。(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