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完整版13年版1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9852937 上传时间:2021-11-1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完整版13年版1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完整版13年版1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完整版13年版1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完整版13年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完整版13年版1(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复习参考资料曹刿论战左传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注释1、 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又称“长勺之战”。2、 齐师伐我: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师:军队。3、 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4、 间( ji&#

2、224;n ):参与。5、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6、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7、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占。8、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9、 对:回答。10、 小惠未徧: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徧,同“遍”,遍及,普遍。11、 牺牲玉帛(bó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12、 加:虚夸。13、 必以信:一定如实禀告神。信,言语真实。14、 小信未孚( fú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孚:为人所信服。15、 福

3、:赐福,保佑。16、 狱:案件。17、 虽:即使。18、 察:弄清楚。19、 情:实情。20、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21、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2、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服、食品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

4、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分析第一段是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是本段的重点。庄公三次回答,前两次都被曹刿否定了。从前两次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庄公是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这正表现他的“鄙”。当庄公第三次回答时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

5、一条件后,曹刿立即加以肯定,这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这种观点对于古人来说,无疑是进步的,是高明的。最后一句“战则请从”,不仅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写他在战争过程中的“远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注释1、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2、鼓之:击鼓进军。鼓,动词,击鼓。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3、败绩:溃败。4、驰之:驱车追赶齐军。5、辙: 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6、登轼:登

6、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7、遂逐齐师:于是追击齐国的军队。遂,就,于是。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译文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鲁国军队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分析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写曹刿,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的话,和“下视”“登轼而望”等动作,就突出了他谨慎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的军事才能。“齐师败

7、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曹刿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注释1、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2、故:原因,缘故。3、夫( fú )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4、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5、再:第二次。6、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7、测:推测,估计。8、伏:埋伏。9、靡( m ):倒下。译文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

8、气的。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那样的)大国,(他们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分析 第三段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鲁庄公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他的“鄙”。曹刿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就进军和追击时机的确定有理有据地阐述了他的观点。全文分析 本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所以仅仅扣住“论战”来写,对曹

9、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场上敌我双方的搏杀写得极为简略。本文仅222字,却全面地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这一历史事件,生动地刻画了有远见卓识的曹刿这个人物的形象,记录了他关于战争的深刻议论,这充分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2、舜发于畎( qun)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畎,田间小沟。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 4、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5、百里奚举于市:市,市场,做

10、买卖的地方。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分析 此段列举事例,用排比句列举了6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的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注释1、任:责任,使命。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3、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4、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

11、,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拂,违背(意愿) 。5、所以:用这些方法。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7、曾益:增加。曾,同“增”。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分析 此段就事论理,用“故”字领起,表明议论由上述事例而生发。“必先”一语,突出这些是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所以”以下两句,指出了艰苦磨炼的益处,一是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增长了才干,即能担当“大任”的能力。以上

12、两段就一系列典型事例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注释1、恒过:经常犯错误。恒,常。过,过失,这里是“犯过失”的意思。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3、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7、入:在里面。指国内。8、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弼。9、出

13、:在外面。指国外。译文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分析 此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人恒过而后喻”扣住上文“动心忍性”四字,从正面进行论证。作者先举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说明改过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但这种变化不是无条件的,变化的条件是进行主观的思想斗争。所谓“困于心,衡于虑”就是这种思想斗争的表现。经过这样一番

14、苦心焦虑,自然会激发起进取的意志,这就是“作”。“征于色,发于声”是写一个人进行思想斗争时的脸部表情和谈吐。有了这样的表现,人们当然就能够了解他,这就是“喻”。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艰苦环境的磨炼,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这样来看问题才是全面的。“入则国恒亡”由上文论述的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从反面进行论证。从内外两方面全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这句话虽然是从反面论证的,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这就是:一个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方面的艰苦的磨炼。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注释1、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2、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死亡。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

15、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分析 本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专立一段,便更加醒目、突出。“安乐”一词课文前三段中并未出现,但它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句中。全文分析 这篇短论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文章在论证上采取了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

16、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注释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辟:同“避”。如使:如果,假使。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由是则生而有不

17、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非独:不单,不仅。丧:丧失。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

18、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注释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蹴:践踏。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译

19、文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分析 第二部分(第2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辩,同“辨”。何加:(有)什么

20、益处。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动词。与: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乡,同“向”,原先从前。已:止。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译文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

21、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分析 第三部分(第3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使其本心。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注释1、 选自战国策。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谏,接受规劝。2、 修:长,这里指身高。3、 昳(yì)丽:光艳美丽。4、 朝(zh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5、 窥镜:照镜子。6、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用于比较。孰,谁,哪一个。7、 旦日:第二天。8、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9. 孰视之:仔细地看他。孰,同“熟”,仔细。之,指徐公。10、 弗如远甚:远远地不如。11

23、、美我:以我为美。12、私:动词,偏爱。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聊天,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偏爱

24、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分析 第一段,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起。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注释1、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2、 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即纵横一千里。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4、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译文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

25、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一千多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分析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邹忌这种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受蒙蔽的现身说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

26、廷。注释1、面刺:当面指责。2、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市朝,公共场合。3、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4、时时:不时,有时候。5、间(jiàn)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6、期(j )年:满一年。7、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8、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须用兵,就能战胜敌国。译文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27、”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的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延上战胜别国。全文分析 本文通过邹忌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出师表诸葛亮(三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

28、塞忠谏之路也。注释1、 选自三国志·蜀国·诸葛亮传。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奏章。2、中道崩殂:中途去世。古代皇帝死称“崩”或“殂”。3、秋,这里是“时”的意思。4、盖追先帝之殊遇: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待遇。盖,副词,推测原因。5、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6、光:发扬光大。7、恢弘:扩大,发扬。8、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译文译文: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

29、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分析 本段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注释1、宫中:指皇宫中。2、府中:指丞相府中。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臧否,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异同,这里是“异”的意思。4、作奸犯科:

30、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5、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6、 理,治理。7、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译文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分析 本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宫廷和相府对官员奖惩应有统一的标准,如果国君跟宫中亲近,跟府中疏远,有所偏私,则国家政局必乱。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

31、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注释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2、简拔:选拔。3、遗:给予。4、愚:用于自称的谦词,相当于“我”。5、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副词,都,全。咨,询问,征求意见。6、裨补阙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译文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分析 本段向后主推荐可信任的文官,强调

32、了思想品德条件。特言“先帝简拔”,意在说明所荐者忠实可靠,完全可以信赖。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注释1、 性行淑均:性格品行善良公正。2、 行阵:军队的行列,这里指军队。3、 优劣得所: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译文译文: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分析 本段向后主推荐可靠的武将向宠,评其人品,赞其才能。亲贤臣,远小人

3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注释1、 痛恨:痛心和遗憾。2、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分析 此段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

34、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注释1、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低下。2、 猥自枉屈:亲自降低身份。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3、 三顾:三次拜访。4、 驱驰:赶着马快跑。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5、 倾覆:指兵败。译文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

35、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分析 此段追念先帝知遇之恩,称颂先帝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两句,高度概括了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主患难与共的深情。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注释1、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36、也: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2、 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3、 不毛:不生草木,意思是荒凉的地方。4、 庶竭驽钝: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庶,副词,表示希望。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5、 攘除:排除。6、 斟酌损益: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译文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

37、望能够贡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分析 本段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说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末句为补笔,交待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注释1、 慢,怠慢,疏忽。2、 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3、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4、 雅言:正确的言论。译

38、文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分析本段表明出师必胜的信念,叮咛后主“深追先帝遗诏”。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注释1、 临表涕零:面对着奏章(即出师表)眼泪滴落。译文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留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全文分析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

39、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桃花源记陶渊明(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注释1、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2、 落英:落花。3、 缤纷:繁多的样子。4. 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5. 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译文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

40、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分析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的景色。开头一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身份。接着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接的词语,生动揭示了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注释1、 林尽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2. 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3、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

41、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4.旷:空阔,宽阔。5、 俨(yn)然:整齐的样子。6、 属:类。7、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8、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9、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10、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

42、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分析第二段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这一段文字恰似一首恬静闲适的山野抒情诗,又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这一幅理想的生活图景,同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注释1、要(yo):通“邀”,邀请。2.、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遂与外人间(jiàn)隔:于是就同外界的隔绝了。间隔,隔绝,不通音信。4、无论: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5、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6.。延:邀请。7.语(yù)云:告诉(他)说。“语”后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8、为:对,向。译文(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做了回答。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44、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离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分析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该段叙写桃花源中人来到此地的原因和经过。他们来此地是为了躲避暴秦的压迫和社会动乱,表现了他们渴望自由,追求美好的生

45、活。本段还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腐朽现实社会的否定。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注释1.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2. 诣(yì):晋谒,拜见。3.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做的标记译文译文: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分析第四段,写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可得。本段因寻找不

46、到去桃花源的路,使美妙的桃花源烟消云散,化作虚无飘缈难求的神秘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惆怅和迷恋。本段与开头“忽逢桃花林”相照应,使桃花源进一步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注释1. 规:打算。2. 未果:没有实现。3. 寻:不久。4. 问津:探询渡口,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渡口。译文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陋室铭刘禹锡(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7、。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名:动词,出名。灵:灵验神奇。 斯:这,此。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馨,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何陋之有

48、: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分析这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文中描写的陋室特点有以下几点:自然环境别致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人物不俗(谈笑有鸿儒

49、,往来无白丁);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注释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篁竹:竹林。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清冽:清澈。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

50、小岛。嵁,不平的岩石。翠蔓:翠绿的茎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荡。译文从小山岗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分析第1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51、游者相乐。注释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译文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分析写潭水游鱼,明写了鱼,暗写了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注释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

52、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或现或隐。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译文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分析写潭水的来源,突出溪水的曲折、悠远。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注释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的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清:凄清,冷清清。译文坐在石潭边上,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绕着

53、,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分析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全文分析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

54、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注释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 环滁(chú):环绕着滁州城。3、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4、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5、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6、 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7、辄(zhé):就。8、 意:情趣。

55、9、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译文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中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

56、上。 分析此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开头一句“环滁皆山也”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由西南诸峰引向琅琊、酿泉,引向泉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接着写亭的得名,引出太守寄情山水之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注释1、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2、云归而岩穴暝:云聚拢来,山里就昏暗了。3、晦明变化:或暗或明,变化不一。4、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

57、,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5、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秀,草木茂盛。 6、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译文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就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化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是山中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分析此段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文意加深一层。先写朝暮变化之美,接着写四季变化之美。“朝而往”以下四句,写出了流连山中四

58、时美景的无穷乐趣。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注释1、负者:背着东西的人。2、休于树:在树下休息。3、伛偻(yl)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4、山肴(yáo)野蔌(sù):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蔌,菜蔬。5、前陈:在面前摆着。陈,摆放,陈列。6、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59、: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7、射者中(zhòng):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8、弈:下棋。9、觥(gng)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10、苍颜:脸色苍老。11、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愿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乎,这里相当于“于”。译文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骆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

60、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的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分析此段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由前面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到写众人游宴之乐。先写滁人之游,表现了滁人和平生活之乐。再写太守之宴,表现了太守与众宾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这里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6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注释1、阴翳(yì):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2、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鸣叫。3、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5、谓:为,是。译文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这时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分

62、析此段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对于作者来说,“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已而”承接上文,表示时间的过渡。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整篇文章贯穿一个“乐”字,山林之乐,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众宾游宴之乐,无一不统摄于太守之乐。最后点出作记人的姓名,点明自己的身份。全文分析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注释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