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总复习 0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5氮及其化合物1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9846654 上传时间:2021-1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化学总复习 0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5氮及其化合物1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 0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5氮及其化合物1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 0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5氮及其化合物1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总复习 0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5氮及其化合物1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总复习 0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5氮及其化合物1含解析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氮及其化合物李仕才基础巩固1Mru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了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此领域研究有很大进展,因此这三位教授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N物质氧化的产物BNO不是亚硝酸酐C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N物质还原的产物DNO是红棕色气体解析:氮元素的化合价有3、1、2、3、4、5等价态,而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NO既可由含低价氮元素的物质氧化得到,也可由含高价氮元素的物质还原得到,HNO2的酸酐为N2O3,NO气体为无色。答案:D2按如图进行实验,试管内装有12 mL NO,然后间歇而缓慢地通入8 mL O2,下面有

2、关实验最终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A试管内气体呈红棕色B试管内气体为无色的NOC试管内气体为无色的O2D试管内充满了液体解析:据题意在装有NO的试管内通入O2时依次发生反应2NOO2=2NO2,3NO2H2O=2HNO3NO,二者相加得总反应为4NO3O22H2O=4HNO3,由于>,即NO过量,试管内剩余气体为无色的NO,液体未充满试管。答案:B3在汽车尾气处理装置中加入适当的催化剂,能发生反应:4CO2NO2=4CO2N2。下列对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该反应中氧化剂是NO2、还原剂是COC该反应生成28 g N2时,转移4 mol 电子D该反应不能减少汽车尾气对

3、环境的污染解析:该反应不是化合反应而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一氧化碳作还原剂;生成28 g氮气时,转移8 mol电子;该反应生成的是CO2与N2,能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答案:B4(2018年北京通州摸底)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下列关于新制的氨水、氯水的描述正确的是()A“两水”都是混合物,溶液中含有的粒子种类、数目相同B“两水”中都存在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C“两水”都有刺激性气味,都能漂白有机色素D“两水”放置时间较久后,都会因为相同的原理而变质解析:A项,氨水中的微粒有NH3·H2O、H2O、NH

4、3三种分子和NH、OH、H三种离子,氯水中有Cl2、HClO、H2O三种分子和ClO、Cl、H、OH四种离子,所以微粒的种类、数目均不相同;C项,氨水没有漂白性,不能漂白有机色素;D项,“两水”的变质原因不相同,氨水因挥发而“变质”,而氯水主要因HClO分解而变质。答案:B5(2018年天津市和平区三模)对于下列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B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C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D氨气可以完成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

5、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A正确;B.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光照易分解,B正确;C.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二者发生钝化,但钝化是化学变化,C错误;D.氨气可以完成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D正确。答案:C6(2018年四川省资阳中学高三三模)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如下装置图验证NO2的氧化性和NO的还原性。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2)说明NO2具有氧化性的现象是_;(3)说明NO具有还原性的操作和现象是_;(4)小组一成员对实验设计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乙中的现象不足以证明NO2的氧化性,他的理由除了硝酸具有挥发性外,还有可能是_;经小组讨

6、论,他们设计了以下方案,其中合理的是_。ANO2与HCl气体混合 BNO2与H2S气体混合CNO2通入Na2S溶液中解析: 本题考查Cu与浓HNO3的反应、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及实验。(1)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u4H2NO=Cu22NO22H2O;(2)NO2具有氧化性,能将碘离子氧化为单质碘,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色,所以乙试管中溶液变蓝色可以证明NO2具有氧化性;(3)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说明NO具有还原性,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有红棕色气体生成;(4)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硝酸也能把碘

7、离子氧化成碘单质,对二氧化氮性质的检验造成干扰;为防止硝酸的干扰,故应在无水的环境中检验NO2的氧化性,将干燥的NO2与干燥的H2S气体混合,若有淡黄色固体生成,即可证明NO2的氧化性,故选B。答案:(1)Cu4H2NOCu2NO2 2H2O (2)淀粉KI溶液变蓝(3)打开开关,挤压气囊;丙中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4)NO2和水反应生成的HNO3是一种氧化性酸,也可将I氧化成I2,使溶液变蓝 B综合提升7(2018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下二模)将38.4 g Cu完全溶于适量浓硝酸中,收集到氮的氧化物(含NO、N2O4、NO2)的混合物共0.8 mol,这些气体恰好能被500 mL 2mol/

8、L NaOH溶液完全吸收,生成的盐溶液中NaNO3的物质的量为()(已知:2NO22NaOH=NaNO2NaNO3H2O,NONO22NaOH=2NaNO2H2O)A0.8 mol B0.6 mol C0.4 mol D0.2mol解析: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整个过程中只有两种元素的价态有变化,其一是CuCu(NO3)2,Cu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2价,每个Cu原子失2个电子;另一个是HNO3NaNO2,N元素由5价降低为3价,每个N原子得2个电子,38.4 g Cu共失电子为×21.2 mol,HNO3到NaNO2共得到电子1.2 mol,故产物中NaNO2的物质的量为0.6

9、 mol,由Na守恒可知n(NaOH)n(NaNO2)n(NaNO3),所以n(NaNO3)n(NaOH)n(NaNO2)0.5 L×2 mol/L0.6 mol0.4 mol,故选C。答案:C8(2018年张家口高三模拟)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 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9.6 g。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下列分析或结果错误的是()A原混合酸中NO的物质的量为0.1 molBOA段产生的是NO,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BC段产生氢气C第二份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

10、eSO4DH2SO4的浓度为2.5 mol·L1解析:铁粉既能与硝酸反应也能与硫酸反应,从题干图中看出(注意只是第二份100 mL)OA段产生的是NO,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BC段产生氢气,反应为Fe2H=Fe2H2,可知NO反应完全,第二份中NO应为×3÷30.1 mol,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此时反应的铁的质量是14 g,即0.25 mol,故原混合酸中H2SO4浓度为2.5 mol·L1,NO物质的量为0.2 mol,所以选A。答案:A9如下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

11、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XYANH3H2OBSO2NaOH溶液CCO26 mol·L1 H2SO4溶液DHCl6 mol·L1 Na2SO4溶液解析:气球鼓胀,说明锥形瓶内压强变小,即挤入的液体Y能溶解X或能与X发生反应。A中NH3溶于水,B中SO2与NaOH溶液反应,D中Na2SO4溶液中含水,HCl也可以在其中完全溶解,A、B、D均都满足要求;只有C中CO2不与H2SO4溶液反应,也很少溶解,C符合题意。答案:C10下图所示是某同学鉴别NH4HCO3、NH4Cl、KCl三种化肥的过程,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A甲:Ca(OH)2

12、;乙:稀盐酸B甲:水;乙:NaOH溶液C甲:NaOH溶液;乙:水D甲:稀盐酸;乙:NaCl溶液解析:NH4HCO3和NH4Cl能与碱反应产生NH3,所以试剂甲不可能是H2O或稀盐酸,排除B、D;NH4HCO3、NH4Cl中只有NH4HCO3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泡(CO2),故A正确。答案:A11如图所示是NH3的两个性质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实验均表现了NH3易溶于水B两个实验均表现了NH3易挥发C两个实验均表现了NH3是碱性气体D两个实验均表现了NH3是还原性气体解析:实验一是氨气的喷泉实验,喷泉实验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形成一水合氨弱碱溶液,滴加酚酞的溶液变红色,证明氨

13、气是碱性气体;实验二中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和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结合生成白色烟氯化铵固体小颗粒,证明浓氨水易挥发,氨气遇到氯化氢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证明氨气是碱性气体。答案:C12(2017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上10月月考)如图分别代表有关反应中的一种物质,请填写以下空白。(1)已知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则的化学式是_,的电子式为_。(2)图中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共有_个。(3)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5)一定条件下,将2a mL和的混合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得a 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和的体积比为_。解析: 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1)由以上分析可知为

14、NH4HCO3,为CO2,其电子式为C(2)题中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有与、与、与、与、与、与等反应,共6个;(3)与的反应为氨气的催化氧化,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4)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4HNO3(浓)2H2O4NO2CO2;(5)和的混合气体用排水法收集,涉及反应的方程式为4NO2O22H2O=4HNO3,3NO2H2O=2HNO3NO,若氧气过量,设氧气为x mL,则NO2为(2ax)mL,根据反应方程式可得2a(2ax)×a,解得xa,则NO2为a,即二者体积比为32,若NO2过量,设NO2为x mL,氧气为y mL,解得不符合题意,故二者体积之比为32。

15、答案:(1)NH4HCO3C(2)6(3)4NH35O24NO6H2O(4)C4HNO3(浓)2H2O4NO2CO2(5)32创新设计13亚硝酸钠(NaNO2)在纤维纺织品的染色和漂白、照相、生产橡胶、制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也常用于鱼类、肉类等食品的染色和防腐。但因其有毒,所以在食品行业中的用量有严格限制。现用下图所示仪器(夹持装置已省略)及药品,探究亚硝酸钠与硫酸反应及气体产物的成分。已知:NONO22OH=2NO2H2O;气体液化的温度:NO2为21,NO为152 。(1)为了检验装置A中生成的气体产物,仪器的连接顺序(按左右连接)为A、C、_、_、_。(2)反应前应打开弹簧夹,先通入一段

16、时间氮气,排除装置中的空气,目的是_。(3)在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70%硫酸后,A中产生红棕色气体。确认A中产生的气体含有NO,依据的现象是_。装置E的作用是_。(4)如果向D中通入过量O2,则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5)通过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可得出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解析:(1)根据NO、NO2的液化温度和性质可知装置D用于检验NO,装置E用于检验并分离NO2,装置B为尾气处理装置,NO2会干扰NO的检验,所以为了检验装置A中的气体产物,仪器的连接顺序是A、C、E、D、B。(2)由于NO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NO2,所以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排除装置中的空

17、气,防止可能产生的NO被氧化成NO2,造成对A中反应产物检验的干扰。(3)利用装置D检验NO,开始时装置D中无色,通入氧气后出现红棕色气体即可证明NO的存在。装置E的作用是降温冷凝,使NO2完全液化,避免干扰NO的检验。(4)因为NO2、O2和水共同作用可以产生HNO3,所以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O2O24NaOH=4NaNO32H2O。(5)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NO2H2SO4=Na2SO4NO2NOH2O。答案:(1)EDB(2)防止可能产生的NO被氧化成NO2,造成对A中反应产物检验的干扰(3)装置D中通入氧气后出现红棕色气体冷凝,使NO2完全液化(4)4NO2O24NaOH=4NaNO32H2O(5)2NaNO2H2SO4=Na2SO4NO2NOH2O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