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9818116 上传时间:2021-11-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1.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致各位同学提供这份参考文本给大家,旨在于帮助大家在辩论赛之前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望同学们通过书籍和网络自主积极查阅其他更多相关信息资源,提前做好辩论赛准备。请班长和学委共同协助在9月19日前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正反双方),正反两方各确定一名一辩选手(立论陈词)和一名四辩选手(总结陈词),其余同学全部作为二辩和三辩,在第二阶段问答阶段和第三阶段自由辩论环节中自由发言。下附辩论赛流程:辩论赛流程1、第一阶段(陈词阶段)(1)立论陈词 正方一辩陈词4分钟,反方一辩陈词4分钟。 2、第二阶段(问答阶段) (1)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任何(只限一名)选手回答。 (2)反方三辩提问,正

2、方任何(只限一名)选手回答。 (3)提问用时累计2分钟,回答用时累计5分钟。 3、第三阶段(自由辩论阶段)由正方首先发言,然后反方发言,正反方轮流发言。共用时40分钟,每方用时20分钟。 4、第四阶段(总结陈词阶段)反方四辩总结陈词,用时4分钟。正方四辩总结陈词,用时4分钟。望所有同学阅读材料查阅信息,仔细思考己方问题,做好辩论赛准备:正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了!反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没改!祝大家有一个愉快的周末!小文老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新课程改革)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课程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及情况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

3、价课程管理第三章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新的教育观念第四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第五章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挑战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课程概述(一)课程概念: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目标和教材三部分组成。(二)课程要素:课程主要是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六要素组成。(三)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据课程内容的属性来区分。学科课程:传承

4、人类文明,掌握文化遗产。经验课程: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区分。分科课程:获得逻辑严密与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整合相关学科,促进学生认知的整体发展。形成解决问题的广视野与多种方法。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据课程设计,开发与管理的主体区分。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教育意志地方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与特色。5.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据课程任务区分。基

5、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课程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学校的课程结构应当是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课程理论(一) 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1.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知识为核心,学科为中心,教师为主体(传统)2. 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经验为基础,儿童为中心,实践活动为形式(1)3. 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以“知识建构”为基本理论、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以主动学习为核心(新课程)(二)传统课程理论的特点:1.课程被窄化为学科。(课程成指令,教材成圣经)2.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单向“授”“受”过程3.教师与学生外

6、在于教程(三)新课程理论的特点:1.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2.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3.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新的课程观把教学与课程这两个概念统一起来,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及情况(一)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以上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反映在课程设计中,体现以下特点:1. 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能2. 强调课程的基础性3. 重

7、视智力开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4. 重视个性差异5.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6. 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坚固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国际交流国外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定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自主精神与道德的培养。2.课程内容的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处理好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3.课程管理方面:采取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由集权型管理向三级管理体制转变我国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课程目标: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能力养成,忽视全面发展。2

8、.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繁多,相互分离,缺乏整合。3.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远离生活与实际,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4.课程实施: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5,课程评价: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激励功能。6.课程管理:单一的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不适合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我国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内容与评价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发展趋势1. 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 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 改变课程内容

9、的“难繁偏旧”的状况4.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 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 改善课程和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课程目标概念:广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意图。狭义:教育与学生的关系。美国学者 艾斯纳 将课程目标分为1.行为目标。2.问题解决目标。3.表现性目标。我国学者 借鉴外国 将课程目标分为1.行为取向目标。2.生成性课程目标。3.表现性课程目标。A.行为取向性目标:定义:就是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1.泰勒的课程目标理

10、论课程目标必须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强调以行为方式来叙写课程目标。确认行为目标有三个要素:要有可观察的行为。要有行为发生的条件。要有可接受得行为标准。(学生能用普通话朗读)2.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知识(识记):主要指记忆知识。对学过的知识和有关材料能识别和在现。理解(领会):主要指对知识的掌握。能抓住事物的实质。把握材料的意义和中心。应用:把所学知识应用与新情境。分析:能将知识进行分解。综合:与分析相反,把各个元素或部分分组成新的整体。评价: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价值判断。六类目标有层次和顺序。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接受(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

11、。反应:指学习者不仅注意到某种现象,而且主动参与,作出反应。价值评价:指学习者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价值观的组织:指学习者遇到许多价值观念出现的复杂情境时,克服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接受重要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价值或价值体系的个性化: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行。 观念、信仰和态度融为一体,最终表现为个人世界观和人生哲学的形成。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知觉: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了解与某动作技能有关的知识、性质、功用以便指导动作。准备:稳定的活动准备。包含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备。(知觉是其先决条件)有

12、指导的反应:指能在教师指导下表现出有关的动作行为,包括模仿和试误。机械动作:经过一定程度练习,学习者的反应形成习惯能以熟练、自信水平完成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适应:这一阶段练就的动作技能具有应变能力。学习者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满足具体环境的需要。创作:指学习者在学习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创造新的动作技能的能力。B生成性课程目标生成性课程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它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C表象性课程目标指在教育情境

13、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以上意义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为课程的实施、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二)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怎样确定学习者的需要?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尊重学习者个性、体现学习者意志的过程。一句话。即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也是教师或其他成人对儿童提供帮助,也是一个儿童的发展需要进行引导以及使其上升为儿童的自觉需要的过程,而非不顾儿童的选择而强加成人意志的过程。近代以来的“经验课程论”主要由三种形态:1.以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为代表的“浪漫

14、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2.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3.形形色色的“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怎样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需要贯彻三条原则:1.民主性原则。2.民主性与国际性统一原则。3.教育先行原则。(三)学科体系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科本身的功能。应把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三者辩证地结合起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的主要特征1. 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性2. 注重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3. 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课程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5、四)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五)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或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1. 要是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6、和革命传统。2.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4.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思。5. 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6.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

17、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8、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结构(一) 课程结构定义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课程结构师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活动顺利展开的依据。课程的横向结构:课程内部结构,各门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关系课程的纵向结构:1.直线型课程,将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直线推进,不重复

19、地进行排列。2.螺旋式课程:按照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学习单元或年级安排大体相同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同的内容。(二)新课程对课程结构的调整1.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体现: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做选修课。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为主3.农村中学课程要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四)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

20、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别、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如何在实践层面上落实:1 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2 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3 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五)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为、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体现: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2.设置综合课。综合性的集中体现。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六)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程内容(一)课程的内容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科学知识体系)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3.

21、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态度的知识经验(道德、审美、情感教育)(二)课程内容的三种认识P234(三)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1.课程标准的含义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与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2.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义务教育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体现国家对公民基本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该再坚持使学生普遍到达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层次性和选择性。3.新课程标

22、准的主要特点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中。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四)教材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五)新课程内容的选择1.走进学生生活、尊重“儿童文化”,强调直接经验的积累,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2.反应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注重关心当前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课程实施(一)新课程实施的策略1. 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2. 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3. 个性发展:提倡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4. 信息技术教育:大力

23、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二)传统的学习方式1.重理论轻实践2.重理性轻感性3.重结论轻过程(三)学习方式的转变A.自主学习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队认知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B.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定义: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

24、学习的要素:1.积极的相互支持,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C探究学习定义: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建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的特点: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探究

25、学习的三个目标:1.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2.建构知识3.掌握问题的方法(四)教学方式的转变A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向新的学习方式转变1.教师要改变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学生的引导者与合作者,不以权威自居)2.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3.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B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法国的“做中学”活动主要特征是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某种科学现象进行发问,讨论,引导学生锻炼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去发现并表述真实的世界。活动原则: 让儿童观察生活中某一个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试验 在整个活

26、动中让孩子及时表达自己对现象的观察、提出的假设、得出结论与同伴讨论。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活动。 整体安排“做中学”活动方案,使每项活动有内在联系。 儿童每人准备一个试验记录本,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记录活动的整个过程。 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知识和操作技术,同时会用口头与书面表达。2.美国的“动手做”方案目的在于让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特点: 1.强调动手实践,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2.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3.强调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4.提倡合作交流5.每个主题都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3我国的研究型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27、,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五)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特征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其表现为“我要学习”。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内在、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学习变成了学生生活中的最大追求。同时学生认识到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密切相关,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义务和责任。2、独立性特征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其表现为“我能学会”。强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能量,都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在能力。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能量和能力开发出来。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

28、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3、独特性的特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立认识世界的方式、态度,也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很有价值的教育资源。4、体验性特征这是指让学生参与认识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给知识注入生命,因为了有体验,知识的学习就扩展到心理的范畴。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为此,新的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参与,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并通过交流、合作、互相启发,互相

29、交流,达到共同发展。5、问题性特征人类的进步与发展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感知只能获得直接经验,而产生的问题才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不能真正诱发学生的学习求知热情,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进行钻研和思考。由此可见,问题产生于实践,它是诱发学习的真正动力。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感知中观察、思考、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在教学设计中抓住“问题”这一线索,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积极进行思考、探究。课程评价(一)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以被评价者的发展为本,基于评价对

30、象的过去,重视评价对象的现在,更着眼于评价对象的未来,为评价对象确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发挥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1. 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2. 现代教育评价由关注终结性目标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发展3. 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4. 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三)现代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1,建立促进学校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

31、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制度。5.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方法,完善初升高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课程评价的类型A 按照评价目的分类1.诊断性评价(活动开始之前。预测性与测定性评价。目的了解评价对象的情况,为制定教学措施做准备,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2.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了解某项教学活动的效果,不注重等级,只注重发现问题。)3终结性评价(教学结束之后。评定成绩作出结论。)B按照评

32、价主题分类1.外部评价(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的评价)2.内部评价(自我评价)C按照评价方法分类1.相对评价(在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基准,然后把各评价对象与基准比较)2.绝对评价(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然后之间进行比较)3.个体差异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比较对象的不同方面)(四)现代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性质评价,定性与定量想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33、,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考察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的价值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4.评价主体方面,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六)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1.评价目标(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评价功能(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评价观念(发展性评价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4.评价内容(评价内容综合化)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方转向多方,增强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

34、7.评价过程(关注评价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七)学生评价的发展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怎么做)1. 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2. 教师要采用多样、有效的评价办法3. 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反应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4. 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采用等级制,不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评价中多采用激励性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和不足。5. 每学期,每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八)当前学生评价观的转变1,从筛选评比到诊断帮助2.从辅助知识学习到全面育人3.从冷静客观到充满人性关怀4.从整齐划一

35、的评价标准到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标准5.从单一评价主体到多远评价主体6.从单一纸笔测试到多远评价7.从游离与教学之外到整合与教学之中(九)传统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不合理性1.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体系不科学2.过于注重总结性、鉴定评价,评价方式单一3.评价的主体单一,评价的时效性较差4.评价过程的随意性强,评价措施与方法的简单化(十)新课程改革中下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1.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2.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考试的方法应做到形式多样,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

36、践操作的机会。然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4.对于成绩的评定与处理,可以实行等级制,深知不设总分而改为各项评定,而且必须遵“不得公布学术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的规定课程管理(一)新课程管理政策三级课程管理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共同管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地方和学校也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从原来对课程的机械几首、被动执行,转变为从自身的角色定位出发,根据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所享有的课程管理权限,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和义务,与中央一起共同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创造性的管理。A.国家对课程的管理(职能部门教育部)1.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3.制

37、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4.积极试行性的课程评价制度B.地方对课程的管理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2.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C.学校对课程的管理1.制定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4.改进课程评价(二) 地方课程的开发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具有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地方课程的功能1. 使各地更好地达到国家标准2. 挖掘各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形成自身特色3. 是学生从生活情景中亲自体

38、验理解相关课程内容,引发求知欲4. 提高地方对课程的管理开发能力(三)校本课程定义:校本课程是由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导思想: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从性开发理念:学校对课程开发与实施有自主决策权,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倡导旨在问题解决的合作、探究与共享的开发与策略。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1. 明确而独特的学校教育哲学2. 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3. 体现学校教育哲学的教育系统4. 学校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5. 教师工作时

39、间与专业技能为什么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了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必须是教师教师主体的好处:1. 促使教师必须在时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2. 有助于加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丰富对学生的看法。3. 增进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理解,更加富有创造性的去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校发展的意义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准也水平和业务能力,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发特色课程,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一) 素质教育的内涵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

40、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B.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2.智育: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

41、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关系: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有事相互联系的。他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像话渗透的特征。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C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D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二)素质教育的意义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中和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激烈,对劳动者的素质、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

42、育从根本上说是为现代化建设准备人才资源。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相对滞后,不能适应社会家庭和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需求。推进素质教育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形成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由于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教育还存在总总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克服这些弊端,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教育根本性问题的看法,包括对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原则等等的看法或认识,是动态和不断发展的。(一)现代教学观A

43、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观: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接受者与吸收者。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B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合作伙伴关系。怎样处理?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尊重被鼓励拒绝的学生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4.尊重有过错的学生5.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6.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民主是师生关系的融化剂,是师

44、生平等对话的前提1. 和学生共同制定计划,做出决定,是民主2. 容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是民主3.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学生道歉,是民主4. 给学生解释说明的时间和机会,给学生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是民主C教学注重过程甚于结果1.让学生经历过程2.创设生活情境3.要善于引导(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一种启迪与经历)D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

45、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第一,就内涵而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更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学科就其共性而言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第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有意识的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46、使其成为课程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二)现代学生观学生: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学生观:学生观即人们对学会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观的内容:1.乐观的估计学生的天性-看优点,会赞美。2.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悦纳错误,多宽容。3.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信学生,多期望4.学生是人-互尊重,讲民主(三)现代教师观A.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具体内容: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一致性

47、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教师促进者的转变的具体做法: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48、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开发教育资源 注重校外资源的开发(工厂农村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 注重隐形教育资源的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班集体的环境氛围) 注重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现代信息资源) 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境与问题)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改变学科本位,更多的体现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涵盖: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而且还要有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4.从学校

49、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型教师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加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轰动,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B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师怎么做)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

50、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比的内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倾向C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1.学会学习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2.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与其他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与教育管理者合作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创新观破除知识中心观念培养问题意思(鼓励提问,态度比答案更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的含义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

51、资源。(二)校外课程资源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三)怎样筛选课程资源经过三成筛选确定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理想和办学宗旨,反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为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的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优先性和适应性原则。(四)怎样开发课程资源1.要及时吸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成果进入课程。及时吸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成果进入课程,教师要经常关注本学科的发展情况,把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进课

52、堂,这对学生来说不仅是非常重要的。2.要善于从课堂上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堪称重要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指学

53、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师,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活动。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四)综合实践活动与各科之间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1. 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2. 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3. 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

54、通进行(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遵循的原则1.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践四大制定领域研究性学习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六)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注意的问题1.研究性学习课程与科技类活动课程的区别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同于科技类活动课程,这种倾向导致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窄化,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局限于只注重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2.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否是优等生的专利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

55、独特性和具体性3.研究性学习是不是一定要在课堂里进行打破教室的局限,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4.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否一定要在既定课时中进行弹性课时制。每周的研究性学习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使用5.研究性学习是否一定要有专人来教把自己有效的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七)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特点1.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2.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3.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4.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5.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6.注重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分区(八)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1.加强中小学信

56、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2.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3.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校本课程(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1.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是课程资源达到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3.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其课程是动态的生成过程4.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凸显学校及社区的特色(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A.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极为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要重视个体学生有差异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挖掘学生的学习技能为主要目标B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57、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加强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C凸显学校特色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特色在对学生进行课程需要求评估的基础上,依据学校知识呢的性质特点及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开发。D重建学校文化校本课程挖掘学校每一个因子的文化底蕴,并给他们展现的舞台从而塑造学校的新文化。(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1.建立组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2.现状分析(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和社区的发展需求,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3.制定目标(确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既要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4.课程编制(确定课程

58、结构,撰写课程纲要,组织具体课程内容)5.课程实施(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方式的灵活性)6.课程评价(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又有其特殊性原则,用以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方向内容性质等,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明确的原则导向。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是最根本的层面。(学校教师学生,三层面)(四)校本课程开发遵循的原则A.目标导向性原则1.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以教育目标为基准2.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展开应以教育目标为导向B协调性原则1三级课程之间的均衡协调2.校本课程开发由所关涉的诸多因素

59、的整体协调C.统整性原则1.课程内容注重方法和学生经验的统整2.学科间的统整。课程统整强调课程的横向联系。D多样性原则1.指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其核心理念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场所)2.指向社区(注重社区性与乡土性,其设计满足当地社区的特点)3.指向学生(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目标)E适宜性原则(五)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A合作开发1.与专家学者的合作开发。2.校际之间的合作。3.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合作。4.学校与社区的合作。5.校内合作。B课程研究与实验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借助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方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性研究,进而带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展开C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回归”校本课程,规范原有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环节,对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估和整合。(六)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1.主体性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教育,其核心是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发展2.过程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它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3.情境中的互动性原则在特定的课程情境内,师生各自发挥自己的主动性4.多样性原则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教研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5.整合性原则始终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达到课程内容、方法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相结合信息技术教育(一)信息技术教育概述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