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毕业论文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9646552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2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禅宗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禅宗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禅宗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禅宗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宗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毕业论文(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目 录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1)绪论(2)第1章 禅宗文化起源(3)第1.1节 儒、道思想对禅宗的影响(3)第1.2节 禅宗思想精髓(4)第2章 禅宗文化下的审美形态(5)第2.1节 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5)第2.2节 禅宗文化衍生的艺术形式(5)第3章 禅宗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及相互影响(7)第3.1节 禅与园林艺术的发展(7)第3.2节 形到心的飞跃禅境营造艺术(8)第4章 从禅学角度看现代城市景观设计(9)第4.1节 禅文化设计元素的导入(9)第4.2节 运用自然材料创造禅意空间(10)第5章 当代城市景观设计思考(12)第5.1节 现状分析(12)第5.

2、2节 禅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13)第5.3节 禅文化景观设计案例分析(14)结语(17)参考文献(18)致谢(19)图片来源(20)22 初探禅宗文化对现代城市景观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李靖 指导老师:周玉明摘要: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载体,也是物化的审美意识。它应打破某种僵化的设计思维和手法,从文化底蕴出发,传达出一方水土或一个名族的精神品质。佛教的禅宗思想传播后,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宗追求自然纯朴,回归本心的精神境界,融入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不但是对城市品位和气质的提升,也在设计的思考方式和手法上起到了启发和借鉴作用。禅宗文化有很多值得现代设

3、计挖掘的元素,以禅的哲学理念,营造都市人心灵的净土和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是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新道路。关键词:禅宗文化 禅境 景观设计 自然 本真Abstract:Modern urban landscape design is the dual vector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but also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aesthetic sense. It should break some kind of rigid design thinking and practices from the cu

4、ltural heritage, one soil or a family name to convey the spirit of quality. Zen Buddhism spread of ide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Zen pursuit of natural simplicity, return to the original mind of the spiritual realm, into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 design, Not onl

5、y enhance urban quality and temperament, but also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practices played a role of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There are many elements of modern design mining in Zen culture, Buddhist philosophy, to create urban minds of the Pure Land and positive and healthy spiritual world is the

6、development of new roads in the urban landscape design.Keywords: Zen culture; Zen ;landscape design ;Natural Origin;real nature绪 论设计之初衷源于对审美和实用的考虑,离开审美就成了单一的工具,失之实用即为艺术的空壳。而介于审美与实用间,还有一条无形的纽带文化,设计的基石。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形式之一,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理智加情感有机统一的评价,文化正是影响审美的最重要元素。纵观中国景观设计史,古建、园林的魅力光芒闪烁在扉页,那是前人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深厚文化底蕴支撑下

7、的动人杰作。而今,立在当今高速发展时代的十字路口,是延续传统文化的设计观,还是开眼看世界,吸收融入世界优秀设计的精华,这应该是每个设计师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尽管不乏优秀的继承传统的设计案例,但今天很多城市景观设计对传统元素的挖掘往往停留在表面,生搬硬套下的传统,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没有从根本上融入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都只是住着空洞灵魂的机械躯壳,更无法以设计带来的益处改善生活。作为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佛教禅宗文化有许多值得现代设计发掘的元素,它对园林、建筑、乃至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之影响,仍是今天设计师日久弥新需要借鉴和学习的深深信仰。禅宗倡导的精髓思想,导入城市景观设计之中使之成为设计理

8、念,必然提升城市景观设计的内涵和气质。而从禅学的角度思考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为当今城市景观设计指明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和方向。第1章 禅宗文化起源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中的一种精神修持方法,也通过静修摆脱外界一切干扰,保持内心清净的悟道之法。禅那之体,谓之静虑,静即定,虑生慧,定慧均等曰为“禅那”,即佛家所说的参禅。摒弃外缘,精神虚空宁静,返回肉身,即是“禅”。禅宗又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组慧能,与天台宗、华严宗一同为中国本土发展起的佛教宗派。第1.1节 儒、道思想对禅宗的影响禅宗作为中华本土宗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传统文化碰撞融

9、合的产物。“见心即佛,明见心性”的思想正是吸收了儒家修身说法的营养,而自由无为的自然美学观点又汲取了道家老子的哲学精华。可见,禅宗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本土被吸收,改造并与中国传统古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图1 - 孔子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千百年来占据国学正统地位的儒家学派,以孔子所提倡的“仁爱“为核心,构成了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重要力量和道德基础,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精髓之一的“修身立命”之说对禅宗思想也起了深刻的影响。禅宗认为“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即众生皆有佛性,但在世俗生活中受外缘污染,佛性被尘埃掩蔽,因而提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心性是禅宗的核心,参

10、禅悟道皆需修身养性回到本心,这点与儒家的修身观点意蕴相通。可见,二者相互的影响与融合。比起儒家,禅宗吸收的更多的道家文化精髓。老子之道的核心,在于清静无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理念本身就令道家学派增添了佛禅韵味。老子讲“自然”,道即自然,讲求回归本然,不经雕琢之美,万事万物的本真状态才是至美所在。 禅宗也讲道,究其内涵虽不尽相同,但禅学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以道家的哲学范畴所构筑,吸收其思维方法与哲学观点更好的阐述禅宗理论。尤其是自然之道,禅宗吸收的自然,即为佛性,乃众生之本然心性。所谓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正是把一切都归为空灵,归为自然。而对众生本性的照见,见心知性而后成佛,也是禅宗的根

11、本目的。道的“无”与禅的“空”是两种美学形态,而对设计的影响,在这里不详细说明,将在后面加以论述。图2-老子像第1.2节 禅宗思想精髓说完儒道再说禅宗的思想精髓,似乎更加知其根源和发展过程,也更容易理解。禅宗思想是形成在中国特定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背景下,吸收融合儒道形成的本土佛教宗派思想。通过明见心性的修持,使本心回归自然,继而达到摆脱烦恼,追求生命本然的精神境界。内心的修持是禅宗的不二法门,无论是北宗神秀渐修,亦或南宗慧能顿悟,无不以心为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从空里悟出色,而色中又是空无,心即是佛。图3-禅宗始祖达摩今天,禅宗的光辉不仅局限于寺庙和僧人,它的精髓和意义早已渗透入文化的各

12、个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的发扬与继承。美国著名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就是禅宗的虔诚信徒,在空与自然的禅学理念下,使他对产品的要求也独具特色。风靡全球的移动电话iPhone,简约空净的外形,操作简单实用的系统,整个机身甚至看不见一颗螺丝钉。外形简约,却有着研究不完的内在功能,犹如空中见色,这不正是禅的内涵所在吗?乔布斯的理念也正是禅宗对现代生活,现代设计的影响和体现。禅宗思想博大精深,更有太多值得现代设计挖掘的元素,我们应该带着一颗禅者的初心,回归自然之本性,还设计初生之美。第2章 禅宗文化下的审美形态禅宗的产生不仅影响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奠定了博大精深的哲学基础,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13、成部分。而禅宗对于文艺思想的影响,也深深渗透到其发展的每一步脚印。第2.1节 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禅宗思想的核心是心性的修持,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超脱生命的哲学观,与审美、美学也是血脉相通。看似平常的事物却透漏着无限禅机,心的修持是静思时个人对生命体验的顿悟,所谓禅机道不破,尽在心领神会。这一点与艺术的审美特性不谋而合,并对现代美学极具启发意义。艺术审美所追求的境界,正如禅宗里所崇尚的非色非空,无言语又似语缤纷,无目的又合目的的意境。禅宗追求本然美,认为天然无雕琢胜过任何人为的审美,否定只停留于表面的感官之美,主张的是内在,本心,精神的纯净空灵美,它有明确的人生追求,追求的是对众生本性的观照,

14、消解一切目的性审美,它是一种生命的美学,也是本心精神至上的体验美学。 第2.2节 禅宗文化衍生的艺术形式 诗画皆有禅。“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苏东坡的这两句诗,字句平淡无奇,却显露深邃禅意。在“无”之中本无一物可见,苏东坡却见到了花月楼台,不禁想起禅宗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象。以禅入诗的风格趋向也净化了古代文人士大夫自然闲适的人生哲学和审美趣味,他们以禅自省,逐渐成为士大夫文人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美术作品中也开始多以表现淡泊明志,空灵自然的山水树石为理想境界。八大山人朱耷即为当时禅画的突出代表,本就身为禅僧的他,生活简朴空静,在其作品中一直追求单纯的简约形式,笔下的鱼和鸟形简意

15、赅,却蕴含着对于禅宗最高理想境界的追逐,也体现出艺术受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山水园林中有禅。山水园林所要表达的自然美与禅宗精神相符。园林的审美趣味是人们回归自我,回归初心,提升精神境界,最后到达解脱。禅宗里对山水审美的层次也一分为三。第一层则是为参禅时所见,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能观照到客观实体对象,它仅作为关照着眼中的认知对象而存在。第二层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参禅后,开始拨开客体对象的迷雾,不再停留于认知而以悟道的角度去看山水。第三层叫“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禅者褪去主观细节后对自然地看法,在美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美学追求的至高境界,一切皆为虚空,虚空即为一切。不

16、难看出,禅宗美学为中国美学带来新的美学智慧和营养,在其影响下衍生出的艺术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无论是诗画还是园林,乃至现代建筑、景观,禅宗思想和审美带来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随心哲学,美该回归自然,人更应回归初始。图5-八大山人禅画图4-禅诗图6-禅意山水园林第3章 禅宗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及相互影响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禅宗文化从古至今都对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古典园林的“虽由人造,宛自天开”到现代城市景观的“和谐生态环保”,其本质都是人工产物,而如何表现景观的自然特质取决于设计的初衷和设计师的表达方式。当禅宗思想在中国传播后,不仅推动了景观设计的发展,更开启了景观设计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17、,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禅宗思想的宗旨,即使一花一叶,也能于设计中见禅。第3.1节 禅与园林艺术的发展景观设计在过去被称为“造景艺术”,而园林的营造就是最主要的造景,相比纯艺术门类,园林艺术更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驰名中外的中国古典园林,使观者身临其境的体味境界的奥妙。它不再无色无味,而是使原本抽象不可言传的境界生活化具体化了,因而透过园林艺术去感知禅宗文化特质,也能更深入的理解禅与景观设计的渊源和强烈美感力量。园林艺术是精神和物质文化的结合体,它的物化形态下透漏着前人留下的精神特质与审美意识,也是其所处时代文化意象的映照,可以说,园林是物化了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以景寓

18、情,不止停留在诗画的追求之上,还是古典园林在发展过程中的设计宗旨。“一切景语皆情语”正一语道破了园林艺术的特性。禅道与自然,禅境与园林之间是互相渗透的,设计者以禅宗美学的视角造园,渗入禅的意趣。结合园林发展历史来看,这也是顺利成章之事。禅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士大夫追求超然解脱,清静自然惬意的生活情趣,一方面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园林艺术特征的变革。私家园林早期与皇家园林并无大的本质差别,以石造山(与后来叠石艺术不同),多大规模建筑,审美意识体现较少,多以物质需要为设计目的。到了魏晋时期,文化意识觉醒,诗画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也使得造园艺术中山水美感意识的觉醒。而真正使园林具有独特

19、的审美意识并影响之后园林风貌的,还要属唐代形成的以抒情写意为特点的文人园林,很大程度上更影响了宋元明清园林发展的历史。文人园林受禅宗哲学渗透,园林作为士大夫退隐后的居所,成为了调节精神,修身养性的之处。从园林艺术发展历史和其中的审美形态的演变中,我们看到了禅宗思想是怎样通过士大夫审美情趣的变化渗入到园林艺术中的,也深刻揭示了禅宗思想与古今造园艺术的深厚渊源及影响。图7 - 私家园林禅文化体现第3.2节 形到心的飞跃禅境营造艺术境,即意境。是抒情性环境里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它借助客观具象传达出意蕴和境界,是形与神相互渗透制约的高度统一。禅境是以禅意入

20、境,使禅宗的理念和思想渗入环境的打造中,而禅境的营造,更是学问深厚的一门艺术。由形到心,也是园林艺术发展的真实写照。古典园林从最初停留在物质需要为目的的形式园林到魏晋开始的山水审美意识觉醒,再到唐代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人园林,其中的飞跃与禅境营造艺术结下深厚渊源。以私家园林的禅境营造为例,其空间范围并不算大,利用山石、花木、亭台楼阁等元素,运用对景、借景、隔景等手法,打造出清静空灵的禅意空间。禅意讲求一个“悟”字,以悟获得超然解脱,明白一切皆虚无,人应回归本心。空灵朴素的环境为观者营造出淡泊超脱的环境,一方面有利于修身养性,另一方面也是禅宗哲学的具象体现。禅境虽随心而生,但营造手法上却有讲究。布

21、局上,由于空间有限,而禅境又要从有限中投射出无限,这就要求在整体空间的划分和布局上做到使空间变换不定妙趣横生,无限韵味。拿拙政园来说,这里曾是退官隐居的住所。面积较大,但布局分明,主题明确。主阁远香堂,以及次要的亭台等建筑,曲径通幽之间,一步图8 - 拙政园远香堂一景,使身临其境的人感受到前人旷达清静超脱世俗的隐居心理。再说到杭州西湖的水景营造艺术,“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断桥残雪”、“平湖秋月”等,皆以不同类型建筑组成整体空间表达,交相辉映,于平实之中唤起心灵解脱,不失为禅境的绝佳境地。比起营造,中国古典园林更崇尚“妙造自然”,其精髓也与禅宗美学自然美默契相投,不为造而造,观心得自然之

22、美,乃禅境无上至美境界。图10 - 西湖断桥残雪图9 - 西湖三潭印月水景第4章 从禅学角度看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又叫作“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对环境等多种要素的整体考虑布置。它与园林、地理、生态、人文等多种学科相互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含义。现代城市景观要素则包含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是指自然风景,如山石、丘陵,树木、湖泊海洋等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历史遗址、古迹名胜、园林绿化、公共小品、广场等,这些要素是可用性较高的景观素材,而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还需要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系统的规划组织,并融入文化精神底蕴,赋予其独特面貌,不做灵魂空洞的机械躯壳。

23、 与建筑、室内等设计不同,景观设计所要考虑的核心是整体的把握,优秀的设计必然是符合科学、富有文化底蕴使人们身在其中感受到舒适自然的空间。人与自然是浑然如一的整体,这是禅宗倡导的修行思想。而尊重自然,不能以私欲目的违背自然规则也是时代下的景观设计真理。所以,在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应考虑是如何巧妙利用自然入境,而不是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第4.1节 禅文化设计元素的导入禅文化元素导入景观设计并不是形式上的简单作秀,而是从本质上以先对禅宗思想境界的理解为前提,再灵活赋予设计之中,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因为这种赋予不是可见的物与物的交流,是人类与自然的精神碰撞。在面对设计对象的改造之前,要借鉴的是禅学的世

24、界观、人生观以及人类对于其精神内在的理解,将之融入景观设计中,并满足实用和精神双层需求。佛家信因缘,从“缘起论”看来,众生皆由身心境三缘具足而成,人类最初始的物质生存,需要空气、水、阳光、食物,关于精神,则需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适宜景色。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摒除本心之外的杂念,回归初始之心,不带有任何欲望目的的去考虑整体,才能将禅文化精髓和价值真正领入城市景观设计领域。日本著名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是一位禅宗法师,他认为景观的创造过程和生命如一体,就像禅僧每天要做功课,他始终把景观作为自身精神的一种观照,使其成为心灵的栖息地,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心灵和生命的律动。在日本某些城市景观

25、设计中,可以看到这种精神与生命共存的意识。作为同样深受禅文化熏陶的国家,这些城市景观设计业是在日本传统文化和禅的精髓影响下,将禅宗文化完美的导入设计之中,很好的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在自然之中,自然在人心中。 景观营造艺术,如果将禅文化理念合理的导入其中,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彰显传统文化的风采,更能借禅宗思想引人内省,使生活在快节奏喧嚣时代里的现代都市人能够在景观营造的境界之下,让心灵得到慰藉,放下烦恼与忧愁,顿悟在当下,得精神之解脱。第4.2节 运用自然材料创造禅意空间禅宗所云“彻见心性”,即看事物要看到其本质。从物质的角度来看,每一种空间的本质就是材料特性的不同,材料运用的好坏同

26、样关系到整体空间的最终效果。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考虑让材料显示其自身的实质,流露出自然和纯真。这种做法一方面尊重了生态设计的理念,低污染,低能耗;另一方面也以细节彰显出禅宗自然为上的美学思想和精神核心。众生平等,是佛家基本哲学观之一,所以材料虽无生命,但以禅学角度看,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用在最适当的地方,就是最好的材料。这正如佛家所说“真佛只说家常话”。朴素自然纯粹的,看似无华丽外表,其内在却犹如一盏好茶,让人品味不断,流连忘返。自然、朴素、空灵的禅宗哲学和时代观念下,我们倡导健康绿色的,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使用自然材料,比如青竹、素石、沙砾等忠实材料本身的特性和品味,体现质朴

27、与简约,在景观设计中能营造出一种纯净朴素的印象,使环境自然清静,平凡中见无限。如果城市景观设计能成为人们远离烦恼忧虑的净地,让人可以在喧嚣中获得慰藉,缓解工作压力,消除身心疲劳。拿青竹来说,中国自古将竹比君子,以赞颂君子的气节,同时使竹具备了质朴清高的气质。它十分符合造景中自然纯朴的要求,沐风雨青翠灵润、风吹动声婆娑兮,霜雪染如诗如画,视觉听觉感完美展现了禅宗简朴空灵的意蕴。图12 竹营造的自然环境图11 竹林景观20世纪初,混凝土开始收到建筑界人们的关注而被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到20世纪中期, 建筑家们开始注意到了混凝土本身的装饰性。比如“清水混凝土”材料,它表面平整光滑,只在表面涂有一层透

28、明保护剂,无任何装饰,色泽清丽淡雅,朴实无华,更保留了自然的原始韵味,其自然的厚重感和清雅感是其它现代新材料无法相比的。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本土的微缩式园林景观枯山水 ,它的特点就是以山石和素沙砾为主体,摒弃掉一切流动的元素,让环境静止下来。以石块象征山峦,砂石象征湖海,以常青之树、苔藓等静止元素营造出枯山水庭院,以达到寂静的内心修行。图13 日本枯山水庭院自然材料的运用亦是一门艺术,掌握好每一种材料的特质以及所能营造出的气质效果是设计出优秀城市景观设计的前提。材料是物质,物质上的融合是标,底蕴文化的融合才是设计之本,我们在灵活运用材料的同时,更要体悟的是设计初始的意义。第5章 当代城市景观设计

29、思考一个国家的文化始终是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先进外来文化中寻求着变革而发展的,城市景观也是如此,如何将继承与变革结合好才是现代人对景观设计的需求。中国传统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可以挖掘出体现“人”的精神内在的观念和形式。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一方面拥有历史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既面临机遇,又陷入巨大挑战。那么,如何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使其能够与今日的自然人文相结合,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面临的核心问题。第5.1节 现状分析纵观现今国内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无论是标志性建筑物还是公共小品,大多形式雷同,相似度高,缺乏内在气质。虽然每个城市的景

30、观设计都旨在提倡文化品位、绿色生态等理念,但实际的设计活动中却往往由于缺失文化底蕴的注入,使得设计手法程式化,理念就与实际背道而驰。比如在人流集中的地方修建小型广场,在广场中心放置雕塑小品,就称之为XX广场,视为标志性建筑;人工地去挖凿一些原本不存在的水系,强加所谓的驳岸,就称之为“原生态”了。这样的程式化设计手法往往打着自然、人性的目的却营造强硬、空洞、观感千篇一律式的空间。它没有从人文传统、精神信仰、人性与心灵等方面入手,没有将自然与人融入一体,也难以产生共鸣。图14 城市景观现状 现代城市在景观设计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和盲点,设计方案为了城市审美需要而立。比如地形,经济观念当道,为目的

31、甚至不惜将山头也夷为平地,填湖填江,破坏水循环,为造自然先破坏掉自然,城市的景观已经从理念中的“因地制宜”变成了“因宜制地”。第5.2节 禅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高速发展的城市加快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重压之下的人们其实内心更向往的是平静祥和的生活状态。禅宗思想所推崇的正是一种简朴安静的生活方式。用禅的理念灌输到景观设计中,使设计多了几分朴实自然,少了娇柔做作,既真正保留了自然,也节省了人工打造的费用,健康、生态、朴实的理念开辟出了城市景观设计的新方向。设计手法上,借鉴禅宗“归心论”,即世间一切色相皆归于人的本心。这一宗旨,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是要从“悦形”变为“悦心”,即重在意而非形

32、。以精神家园的营造为设计初衷,犹如禅语所云:“一切唯心造”,景观设计也应由心而生,先入心,再由双手去实现。禅宗博大精深,它带给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和启示有待我们在学习中慢慢体会和发掘。总而言之,它要求我们在设计中要更多的去考虑心的体会,并用心去打造意境,在有限的空间中带去无限的思考。禅宗给予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不仅仅是以禅文化“空、静、悟”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设计的意义,更是通过与景观的结合彻底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摆脱掉浮躁世俗之气,将禅宗的理念具象化,使人们在一丝清静之中获得心灵的休憩。第5.3节 禅文化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羽之浦文化中心日本著名景观大师枡野俊明,是当代日本枯山水庭院的代表人物,

33、身为一位禅僧的他,既保留着禅僧每天简单的生活,又仍然为日本景观设计界做着杰出的贡献。他以禅文化入境,其作品总是给人清新、自然的气息。图15 - 枡野俊明羽之浦文化中心是他的著名景观作品之一,这座名为“不生不灭”的庭院,从字面就开始有了禅的意味,也体现了枡野俊明主张彻见心性,看清事物本真的心境。这座禅意十足的景观园林,以松树围绕的一面大的水钵为主题,暗示东方“跳龙门”的寓言,象征积极、乐观的生活处世态度。使整个园林充满无限生机与底蕴。 图17 - 池中的沙石和水钵图18 - 图书馆的窗景图16 - 卵石和黄沙路边的山茱萸图19 - 瀑布和溪流手绘效果图图22 - 瀑布照明效果图21 - 石灯笼和

34、日本杏树图20 - 林中小路整座庭园虽为现代文化中心,可这位禅宗景观大师却将禅意与现代需要很好的融合。在运用材料方面,他使用了卵石、黄沙做路面,保留了自然本真的特点;大胆采用石制灯笼为景观小品,石制材料凸显出安详之感;水中的水钵是禅意的象征,周围环以松树,营造出静谧的氛围,水中沙石亦体现生态与清净,当你置身其中时,你将与环境融为一体,充分感受那份宁静,心灵得到净化和慰藉。这件作品也是禅宗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的优秀结合范例。现代禅文化景观概念设计这是一组将禅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结合的概念设计案例,既不失城市现代感,亦能在现代中发觉禅文化的魅力。图26图25图23图24 不难看出,在地形的规划、形制、

35、材料、植物配置、出入口等方面,这组城市景观都很好的融入了禅宗文化的理念。图23以木质廊架结构营造仿古气质,白色背景墙及素色灰砖赋予环境静雅的视觉效果,植物配置不求多色所种类,以常绿科目为主,又增添了其生命力;图24形似佛教中“卐”字,水元素的穿插使其更具灵动性,整个设计不掺杂复杂装饰,形简而意盛,在繁华的城市中营造一片净土;图25小型广场的设计,与一般小型广场形制类似,却独具文化底蕴,这与其采用白色材质和植物的配置有关,与自然更加亲密,体现了禅宗本真、自然的哲学观点。图26景观的路线设置很特别,多向线路皆汇与于中心,实则象征着禅宗所云“万法归心”。启发着城市里再忙碌的人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回归

36、本心,放下烦恼。我们的城市在高速发展,现代化建设蒸蒸日上,即使在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也不能缺少现代感的城市景观,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禅是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思想智慧,而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能否架上一座桥梁,并且走的顺畅和风光无限,这是个难题,也是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结 语佛教禅宗文化有许多值得现代设计发掘的元素,它对园林、建筑、乃至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之影响,仍是新一代设计师需要借鉴和学习的深深信仰。禅,历久而弥新。在这个时代,禅最值得称道的是,它那活泼而又富有创意的思考方式,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虽然运用现代主义的外在形式和手法,但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是要破除形式的束缚

37、,以自然纯朴的现代材质营造本心居住的精神世界。 我们相信现代多元的城市景观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地上,如同禅宗文化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它们将诠释着现代人的精神审美趣味。参考文献1 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 季羡林 禅与园林艺术 言实出版社3 王溢嘉 花开见禅一百个顿悟瞬间 新星出版社4 王建国.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 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中华书局,2001.6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7 刘翔 .本土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地域探索.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8 顾梦潮 .城市特色的研究与创造. 建筑学报,2008

38、9 余虹 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中华书局10 铃木俊隆 禅者的初心 海南出版社11 王向荣,林菁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 英武正信. 佛教入门禅宗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13 诸葛铠 设计艺术学十讲 山东美术出版社14 孙民 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5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6 安运华,杜丹. 佛道文化与中国传统园林.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17 章俊华. 内心的庭院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18 李楠 佛教文化主题园营造初探.北京林业大学,201019 李林蓉.禅宗对中国园林艺术

39、的影响与发展. 天府新论,2005致 谢大学生活即将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划上一个句点,对于我,这既是终点又是起点。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各位老师、同学、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辛苦却又满载硕果。在此篇论文即将完结之时,我感慨万千,我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感恩的心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周玉明。论文从选题到写作再到现在的完成得到了周老师的悉心指导。耐心的为我批阅,为我指点迷津,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疑问,帮助我开拓思路,鼓励我一步步走向成熟。他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对学生的关爱,以及认真钻研的学术精神将一直是我学习、工作中的榜样。在此,谨向周玉明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我还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养育之恩,无以为

40、报,是你们的辛勤哺育铸就了我的今天,而你们永远健康快乐就是我所期待的明天。还有那些一路走来给予我支持的同学、亲友,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关怀与包容,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最后再一次感谢一路上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以及在论文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图片来源图1 http:/www.wha-图2 图3 图4 http:/www.mzsky.cc/zt/exhibit35/index_p4.html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