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新生儿相关考点速记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39554259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新生儿相关考点速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新生儿相关考点速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新生儿相关考点速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新生儿相关考点速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新生儿相关考点速记(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新生儿相关考点速记【导语:】本篇是无忧考网为您整理的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新生儿相关考点速记,欢迎大家查阅。新生儿胎黄的预防调护:1.预防1)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晶。不可滥用药物。如 孕母有肝炎病史,或曾产育病理性胎黄婴儿贵,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 及其动态,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2)注意保护新生儿脐部、愕部和皮肤,避免损伤,防止感染。2.护理1)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出现时 间及消退时间。2)新生儿注意保暖,提早开奶。3)注意观察胎黄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 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以便对重

2、症患儿及早发现和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1 .复温是治疗的首要措施。轻症患儿在温水浴后用预暖的棉被包裹, 置24-26 C的暖室中,外加热水袋,水温从 40 c渐增至60 C,体温 可较快上升至正常。中度和重度患儿可先安放在远红外线开放型保暖 床上,将温度调节到高于小儿体温1.52c处,约每30分钟能使体 温升高1 C ,随患儿体温的上升继续提高保暖床的温度,当体温达4 C 时可移至封闭式保暖箱中,保持箱温在 5 c左右。为减少辐射失热, 在稍离小儿身体的周围罩一透明塑料布。 将头面部露出塑料布外,头 上戴一小帽保暖。复温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采用温水浴、 温盐水灌肠各 种方法。如正在用静脉补充液

3、体或高营养液时,可在瓶的周围用热毛 巾包裹,使进入体内的液体有一定温度。供给的氧也要预热。2 .营养和液体要保证供应足够的热卡和液体,开始时热卡至少应达到基础代 谢的需要,以后渐加至正常需要量。因低温时心肾功能减低,输液量 不宜过多。对低血糖小儿适当提高葡萄糖进入量。3 .药物(1)对心肾功能较差者可给多巴胺和多巴酚胺等心血管活性药物, 因小剂量有扩张肾、 脑血管的作用,可以增加尿量。多巴酚胺有增加心肌收缩的作用,但 不增快心率,可和多巴胺合用。也可用其他药物如654-2 ,若面色、 心率好转即静滴维持,继续治疗一周。(2)抗生素的应用对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硬肿症尤为重要,对肾脏毒性较大的药物 尽

4、可能少用。寒冷损伤综合征虽可能发生呼吸道感染, 但不宜用广谱 抗生素预防。(3)肝素治疗至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正常后渐减少给药次数,7天为一疗程。(4)基因检测基因来自父母,几乎一生不变,但由于基因的缺陷,对一些人 来说天生就容易患上某些疾病,也就是说人体内一些基因型的存在会 增加患某种疾病的风险,这种基因就叫疾病易感基因。新生儿混合喂养的正确方法:1 .补授法混合喂养:补授法是在妈妈每次喂奶时,先让宝宝吃 母乳,等宝宝吸吮完两侧乳房后,再添加配方奶。如果下次母乳量够 了,就不必添加了。补授法混合喂养的优点是保证了对乳房足够的刺 激,这样实施的最终结果可能会重新回归到纯母乳喂养。 建议4个月

5、 以下的宝宝采用补授法。2 .代授法混合喂养:一次喂母乳,一次喂牛奶或代乳品,轮换 间隔喂食,适合于6个月以后的婴儿。这种喂法容易使母乳减少,逐 渐地用牛奶、代乳品、稀饭、烂面条代授,可培养孩子的咀嚼习惯, 为以后断奶做好准备。新生儿护养措施:(1)去除胎毒。所谓胎毒,主要是指胎中禀受的热毒,包括秽物咽入腹中而成 的胎毒。给新生儿去胎毒,是中华民族护养小儿的有效防保措施。自 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不少儿科专家运用中医“胎毒学说”,选药 预防新生儿溶血病取得成功,同时证实了中医“去胎毒”观点的指导 意义,在临床中具有实用价值。新生儿服用去胎毒的药物,可以清除 母胎中带来的热毒,预防某些疾病,有

6、一定保健作用。具体用法有: 甘草法甘草3克,浓煎取汁,以消毒纱布蘸药汁,令小儿频颇吮吸。 连用3-5天。黄连法黄连153克,用水浸泡,令汁出,入饭锅蒸后,滴小儿口中,每次2-3滴,清晨空腹用,连用35天。黄 连性寒,胎禀气弱者不用。豆豉法淡豆豉 9克,浓煎取汁,频频饮 服。大黄法生大黄3克,沸水适量浸泡或略煮,取汁滴小儿口中, 胎粪能下后,停服,脾虚气弱便溃禁用。银花甘草法银花 6克、甘 草3克煎插拭口,并以少量令小儿吸吮。(2)保暖。新生儿体量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容易随环境温度变化,所以应 使婴儿处在适当温度下,以减少机体的氧耗,降低代谢率。一般室温 应控制在24 C,湿度为50%-60%;若

7、婴儿裸身置于暖箱内,最适宜 温度是在相对湿度为50%时保持31c34 C。如果条件不允许维持 24 c左右室温时,可加热水袋保暖,但要防止烫伤,并随时注意体 温。新生儿的床应远离通风口和电扇处,所用的被褥、衣服、尿布要预热,以免传导散热。(3)喂养。正常足月产儿分娩后,母、子情况良好者,可在 2-4小时开始 哺乳,异常娩出者酌情延迟。可先试喂 5%葡萄糖水。提早哺乳,能 促进母乳分泌,预防婴儿低血糖。母亲产后 23天,多有乳汁分泌 不足现象,婴儿若有明显的饥饿表现或体重减轻过多时, 可在哺乳后 补授适量糖水或牛奶,但切不可以糖水或牛乳代替母乳,应尽量以母 乳喂养。为保证哺乳成功,必须坚持母乳喂

8、养。代授法,不利于泌乳 功能的建立。喂奶时间按需而定,一般间隔3小时左右,每次给予20分钟吸吮,喂奶间隙时要适当喂水。(4)预防感染。新生儿皮肤及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均娇嫩,免疫功能不足,必 须严格预防感染。凡患呼吸道感染、腹泻、皮肤感染或其他传染病者, 均不能接触新生儿。(5)皮肤护理。脐带脱落前不宜用盆浴,可在每次换尿布后,用水揩洗愕部及 会阴部。每日沐浴1次,水温40 c左右,室温27 C,用中性肥皂, 浴后宜用柔软毛巾吸干,可扑少许爽身粉,以保持干燥,但不宜过多。 同时应注意保护口鼻以免水、粉吸入肺部。(6)五官清洁。应注意面部及眼、外耳道、口、鼻孔的清洁,但不要挖耳道及 鼻腔,有分泌物

9、时可用棉球拭去。婴儿口腔黏膜柔嫩,一般不宜擦洗,严禁挑破牙龈上的所谓“板牙”或“马牙”,因为这些原是正常的上皮积聚,只要用淡盐水擦抹就可以。(7)衣着舒适。衣服应柔软、宽适,容易穿换,干燥清洁,无领系带,不用扣 子或别针等紧硬物。棉衣或棉被用新棉花,外用洁净曝晒过的软布做 套。若用久藏在箱中的旧衣服,应事先取出吹晒,以避免婴儿接触樟 脑而引起溶血反应。尿布要用柔软而吸水性强的棉布,尿布外勿用塑 料布等包裹。夏季不必包襁褓,冬季用厚薄适宜的毛毯或棉被包裹, 要有一定松度,不要用带子系紧,以免限制胸、腹及四肢的活动。(8)激发心理因素。多项研究证明,早期激发心理因素,能促进婴儿的发育,环境 对发育

10、的作用并不亚于遗传因素。在新生儿期,早期激发的方法,可 以在日常护理中进行,如在哺乳、洗澡、换尿布及穿衣时,可与婴儿 进行眼神交流、对他说话、逗笑、抚摸皮肤,或者给婴儿听柔和、舒 缓、轻松的音乐。随着交往的增多,同时也促进母婴相依的感情,而 相依感情的建立,对婴儿以后的心理发育,是非常有益的。【概述】新生儿硬脂肿症是一种以全身皮肤或局部肌肉发凉发 硬,体温不升,或兼有水肿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常见于一周以内的新 生儿,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早产、体弱儿更易罹患。本病中医称“胎 寒”、“五硬”等。【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是因先天禀赋不足,元阳虚弱,感 受寒邪所致。小儿体禀不足,形气虚弱,元阳不振,护理

11、不当,复感寒邪,无以温煦肌肤,致寒邪阻滞经脉,血脉不足以营于四肢而致病。【诊断要点】1 .多见于寒冷季节,出生后一周左右,尤以早产儿多见,多有 保暖不当病史。2 .局部皮肤僵硬发凉,不能用手捏起。伴反应低下,不吃,不 哭,体温不开等。严重者关节强硬,口唇及指端青紫。【辩证分型】1 .寒凝血滞症状:初生后不久,面色紫暗,肌肤欠温,肌肤硬 肿不易捏起,愕部腿部及趾部色暗,青紫或红肿,指纹紫暗,唇舌暗 红。证候分析:寒主凝滞,寒邪内侵,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温煦肌 肤及四末,故全身欠温,四肢发凉,皮肤硬肿,不能捏起。寒邪凝滞, 血脉瘀阻,故皮肤色暗红紫或红肿。面色紫暗,唇舌暗红,均为寒凝 血瘀之象。2

12、.阳气虚衰症状:生后35天内,体温不开,面色灰暗,僵卧 少动,多睡少哭,吮吸无力,肌肤发冷发硬,皮肤水肿,按之凹陷, 硬肿范围较广,音质淡,苔白或无苔,指纹淡滞。证候分析:小儿阴寒内盛,元阳微弱,故见全身冰冷,倒卧少 动,多睡少哭,吮吸无力。寒主凝敛,寒凝血滞,故肌肤发冷发硬。 舌淡苔白,面色灰暗,均为阳气虚衰之象。【分型治疗】1 .寒凝血滞治则:温经通络 主方:当归四逆汤加减。加减:皮肤瘀紫,加五灵脂6克、川茸6克;肢冷畏寒,加补骨 脂6克、杜仲6克、仙灵脾6克。主方分析:本证为寒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当归四 逆汤其性温,能温煦气血,通畅经脉。故可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 功。处方举例

13、:当归6克芍药6克肉桂3克细辛1.5克大枣3枚鸡血藤6克桃 仁3克红花3克仙灵脾6克甘草6克。2 .阳气虚衰治则:益气温阳。主方:参附汤加减。加减:水肿甚,加茯苓6克、大腹皮6克;气息微弱,加五味子 6克、麦冬6克。主方分析:本证阴寒内盛,阳气衰弱,故用甘温之人参大补元 气,配附子温壮元阳,以达益气温阳散寒之功。处方举例:生晒参3克(另煎)熟附子3克(先煎)干姜3克丹参6克当归6 克黄苣6克麦冬6克甘草3克【中成药】1 .保暖复温,用热水袋,棉被包裹,或将患儿抱在母怀中,贴 肤保暖。严重者放入暖箱保暖。2 .静脉点滴葡萄糖、血浆等,作支持疗法。3 .局部处理:在局部硬肿处,用白酒或鲜姜温擦患部

14、,每日擦23次。【简便方】【其它疗法】【注意事项】1.重视产前检查,避免早产。2 .加强初生儿的护理,特别是早产儿和体弱儿的保温工作。3 .对患儿体温在30 c以上,有吸吮能力,可用滴管滴喂奶液, 或少量多次滴喂热开水。【概述】新生儿丹毒是一种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 肤传染病,以局部皮肤红赤如丹,形如片云,游走不定为特征。本病 中医称“赤游丹”、“赤游风”。【病因病理】赤游丹的发病原因,多因局部皮肤损伤,脐部疾 患,愕部湿疹,种痘,虫咬,护理不善等,为外风邪毒所侵,以致感 染成病。邪毒袭人经脉,随气血流走全身,发于肌表,因而出现皮肤 红肿、灼热、疼痛等风火热毒证候。如邪毒炽盛测可入脏入

15、腑内陷心 营,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风火交炽,心神受扰,肝风内动的证候, 此外,亦有因孕妇热毒壅结于内,遗患胎儿,以致出生后热毒蒸发于 外而为病。【诊断要点】1 .临床可见壮热,局部皮肤红肿、灼热、发硬,边缘隆起,迅 速向周围扩大,边缘清楚,稍压褪色。2 .血白细胞增多,多在 20X109/L以上,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3 .血培养可见链球菌生长。【辩证分型】1 .风火热毒症状:皮肤局部红肿,形如云片,热肿痛,游走不 定,发热恶寒,烦躁多啼,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证候分析:由于风热邪毒的侵袭,入于经脉,搏于气血,外发 肌表,故见皮肤红肿热痛。邪正交争,故发热恶寒。热盛化火,扰乱 心神,故

16、烦躁多啼。邪毒入于经脉,随气血流行,故游走全身,发无 定处。舌红苔白,脉滑数,为风热邪毒内蕴之象。2 .邪毒入营症状:患部皮肤掀赤疼痛,高热,心烦,唇燥口干, 或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苔黄,脉数。证候分析:由于热毒炽盛,内陷营血,心神受扰,故见高热心 烦。热灼营阴,津液被劫,故见唇燥,口干,舌绛等候。甚则邪陷心 包或热盛动风,出现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等危候。舌红绛,苔黄,脉 数,均为热毒炽盛之象。【分型治疗】1.风火热毒治则:疏风散邪,泻火解毒。主方:黄连解毒汤加减。加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1.5克(后下);呕吐,加姜竹茹4.5 克;尿赤,加茯苓6克、滑石10克(包煎)。主方分析:黄连解毒汤功

17、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使内蕴之邪 毒得以外达清解。方中黄连清泻心火,黄苓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桅子清泻三焦之火处方举例:黄连1.5克黄苓6克黄柏6克山桅6克牛菊子6克野菊花4.5 克板蓝根10克赤芍6克丹皮4.5克生甘草3克2.邪毒入营治则:凉 血解毒,开窍熄风。主方:神犀丹加减。加减:神志昏迷,加安宫牛黄丸 1/3丸(研服),或紫雪丹0.9 克(吞服);舌绛唇干,加石斛6克,芦根15克。主方分析:本方既有豆豉、银花、连翘、黄苓等清热透邪,又 配以犀角、生地、玄参、紫草以凉血解毒,花粉生津止渴,石菖蒲芳 香开窍。处方举例:银花6克连翘6克黄苓6克板蓝根10克水牛角15克(先煎)生 地6克

18、玄参6克紫草6克石菖蒲6克丹皮6克赤芍6克生甘草3克 【中成药】1 .牛黄解毒片每日23次,每次1片口服。2 .七味新消丸每日3次,每次0.03克,饭后服。【简便方】1 .金黄散适量,用大青叶15克煎水,调敷患处。2 .紫花地了适量,捣烂外敷,每日1次。【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1 .保护皮肤清洁,避免损伤感染。2 .注意脐部、愕部的干燥,若有湿疹溃破时,应及时治疗,选 用柔软、吸水性好的尿布。3 .对患儿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新生儿硬脂肿症辩证分型:1 .寒凝血滞症状:初生后不久,面色紫暗,肌肤欠温,肌肤硬 肿不易捏起,愕部腿部及趾部色暗,青紫或红肿,指纹紫暗,唇舌暗 红。证候分析:寒主凝滞

19、,寒邪内侵,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温煦肌 肤及四末,故全身欠温,四肢发凉,皮肤硬肿,不能捏起。寒邪凝滞, 血脉瘀阻,故皮肤色暗红紫或红肿。面色紫暗,唇舌暗红,均为寒凝 血瘀之象。2 .阳气虚衰症状:生后35天内,体温不开,面色灰暗,僵卧 少动,多睡少哭,吮吸无力,肌肤发冷发硬,皮肤水肿,按之凹陷, 硬肿范围较广,音质淡,苔白或无苔,指纹淡滞。证候分析:小儿阴寒内盛,元阳微弱,故见全身冰冷,倒卧少 动,多睡少哭,吮吸无力。寒主凝敛,寒凝血滞,故肌肤发冷发硬。 舌淡苔白,面色灰暗,均为阳气虚衰之象。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速记: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诊治【概述】新生儿黄疽是指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

20、、小便 发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与胎孕等因素有关。凡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疽,于1014天内消退,若是早产儿可延迟到第3周才消退, 其他情况一般良好,此为生理性黄疽,若 710天后,黄色未退或 加重,或兼见其他症状,则需进一步诊疗。本病中医称“胎黄”、“胎 疸”等。【病因病理】新生儿黄疸为病,或由于孕母感受湿邪,郁而化 热,湿热熏蒸,传入胎儿,或寒湿阻滞,遗于胎儿,或湿热蕴郁,瘀 阻内积,郁结于里,均导致胎儿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熏蒸肝胆, 胆失条达,以致胆液外泄,而发为此病。【诊断要点】1 .正常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2 .足月儿出生第 34天血清胆红素达高峰值 (平均103林 mol/

21、L),继则在2天内较快下降,此为生理性黄疸。若持续上升, 应考虑病理性黄疸。3 .诊断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巨细胞包涵体病, 先天性胆道闭锁等。【辩证分型】1 .湿热发黄症状:全身皮肤、面目发黄,色较鲜明,并见发热, 烦躁,啼哭不安,口渴,尿少色黄,呕吐,便秘,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证候分析:湿热内蕴,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侵入肤表, 下注膀胱,故见身、目、尿俱黄。湿热蕴结肠胃,则便秘。邪热炽盛, 故见发热烦躁。湿热内阻,脾胃不和,可见呕吐。看红苔黄腻,脉滑 数,为湿热之象。2 .寒湿发黄症状:身、目、尿俱黄,日久不退,黄色晦暗,面 色欠华,不思乳食,纳少腹胀,食后易吐,大便稀

22、薄或完谷不化,舌 淡,苔白腻,脉细缓。证候分析: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不振,寒湿阻滞,肝失疏 泄,胆汁外溢,故见身、目、尿俱黄,颜色晦暗。湿从寒化,脾胃虚 弱,气阳不振,故不思乳食,纳少,便溃。舌质淡,苔白腻,为寒湿 之象。3 .瘀积发黄症状:身、目、尿俱黄,黄色较深且晦暗,逐渐加 重,纳少易吐,腹部膨隆,大便搪,色如陶土,时伴腹痛,皮肤有瘀 斑,兼见触血,指纹紫滞,舌暗红或微紫,苔黄,脉细涩。证候分析:湿热瘀滞,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故见身、目、 尿俱黄,颜色紫暗。胆汁不循常道而横溢肌肤,故大便如陶土样。气 机郁滞,血脉不通,久则瘀血积聚,故腹部膨隆。见瘀斑,指纹紫滞, 为瘀血之象。【分型

23、治疗】1 .湿热发黄治则:清热利湿退黄。主方:茵陈蒿汤加减。加减:热重者,加黄苓6克、黄连1.5克;浮肿,加猪苓6克、 茯苓6克、泽泻6克;呕吐,加半夏6克、竹茹3克、陈皮3克;腹胀, 加权实6克、厚朴6克。主方分析:此证由湿热熏蒸而引起,茵陈蒿汤为专治湿热发黄 的有效方剂。其药性大苦大寒,用量不宜过大,皆因新生儿脏腑娇嫩, 脾胃薄弱,过用苦寒,恐伤脾胃。处方举例:茵陈6克山桅6克生大黄3克(后下)泽泻6克茯苓6克车前子 6克(包煎)姜竹茹3克甘草3克。2.寒湿发黄治则:温中化湿。主方:茵陈理中汤加减。加减:食少便塘,加茯苓6克、葭仁6克;形寒肢冷,加附子3 克(先煎)、吴英3克;呕吐,加半夏

24、6克、陈皮3克。主方分析。此方重点在调理脾胃,温中散寒,振奋中阳,疏通 气机,为治疗寒湿发黄之主方。处方举例:茵陈6克干姜3克党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吴萸3克陈皮3 克甘草3克3.瘀结发黄治则:活血化瘀消积。主方:茵陈蒿汤、血府逐瘀汤加减。加减:若神软乏力,哭声微弱,加党参 6克、白术6克;皮肤瘀 斑,触血,加蒲黄炭6克、仙鹤草6克。主方分析:血府逐瘀汤重在活血祛瘀,疏理气机。茵陈蒿汤, 清热利湿退黄。两方合用,可清热利湿,化瘀消积。此方不仅有大寒 大苦之品,且有行气活血之药,应注意损伤脾阳。处方举例:茵陈6克山桅6克生大黄3克(后下)桃仁6克红花3克川考6克牛膝6克甘草3克【中成药】1 .黄

25、疸茵陈冲剂每日3次,每次半包口服。2 .茵桅黄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毫升, 静脉滴注,每日1次。【简便方】1 .山桅10克,水煎加母乳服,每日1次。2 .玉米须30克,茵陈6克,黄苓6克,水煎分两次服用,每 日1齐履3 .车前草10克,半边莲10克,茵陈10克,每日煎水代茶饮。【其它疗法】【注意事项】1 .怀孕期间,匆过食辛辣刺激的食品,勿滥用药物。2 .对足月儿10天内或早产儿两周内的黄疸,应密切观察其变 化。【概述】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断脐处理不善,感染破伤风杆菌 所致。临床以出现唇膏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甚或四肢抽搐, 角弓反张等为特征。多在出生 47天发病。中医

26、称为“脐风”。【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新生儿断脐时使用的 用品不洁,或断脐后护理不当,为风冷水湿秽毒之邪所侵而致。外来 邪毒侵入脐中,经络脉隧受阻,营卫壅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为邪 毒所闭,肝风内动,而成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证候。若邪毒中脏, 肝木乘脾坝u唇青口噤,牙关紧闭,脐黑。若不及时救治,则病情迅 速恶化而导致死亡。【诊断要点】1 .有断脐不洁史。发病时间在生后 314天。2 .出现典型症状,如苦笑面容,牙关紧闭,阵发性抽搐,肢体 强直等。3 .脐部分泌物培养,可查到破伤风杆菌。【辩证分型】症状:形寒身热(或无热),口撮唇紧,舌体强硬, 啼声难出,牙关紧闭,不能吮乳。时吐白沫

27、,吞咽困难,口眼颜面牵 引,面呈苦笑,但神志一般尚属清楚。严重者面青唇紫,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频,脐突 肚紧,甚则脐边青黑,呼吸喘促,汗出不止而致死亡。证候分析:断脐不洁,风冷水湿秽毒之邪侵入脐中,传入经脉, 营卫壅滞,内风陡起,筋脉拘急,故见唇青口撮,牙关紧闭,不能吮 乳,啼哭不出,口眼颜面牵引,四肢抽搐呈苦笑面容。邪毒侵入督脉, 故颈项强直,角弓反张。邪毒中脏,肝木乘脾,故喉间疾鸣,口吐涎 沫。脐边青黑,是邪毒中脏的恶候。指纹青紫,也是邪毒内侵之象。【分型治疗】治则:宣通经络,驱风镇痉。主方:撮风散加减。加减:牙关紧闭,面?s肢厥,汗出不止,加人参3克、熟附子 6克(先煎);大便

28、不通,腹胀满,加生大黄 3克(后下)。主方分析:本方麝香辛散走窜,辟秽散结,宣通经络营卫;娱蚣、 全蝎、但蚕、钩藤驱风镇痉;竹沥、朱砂化痰安神。处方举例:麝香0.3克(冲)娱蚣3克全蝎3克僵蚕3克钩藤6克(后下)朱茯 神6克竹沥5毫升(冲)甘草3克【中成药】1 .外治法豆豉、天南星、白毅、赤小豆,研细末,水调成糊状, 敷于脐部四周。2 .灯火天法用灯心蘸麻油燃火,以烧灼所选定的穴位或部位, 一触及皮肤便即离去。取冈门、眉心、人中、承浆、两手大指少商、 脐心、脐轮,共十三?鳗?有温通经络,熄风解痉的功效。【简便方】【其它疗法】【注意事项】1 .运用新法接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重视脐部处理,防止脐 部感染。2 .保持病室安静,光线宜偏暗,尽量避免触动患儿。抽搐时不 宜服药与喂奶。3 .本病来势凶险,极易造成死亡,因此,必须及早中西医结合 治疗。新生儿脐突预防护理:一、预防新生儿断脐后,应注意脐部残端的保护,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渍, 保持清洁干燥。脐部残端让其自然脱落。保持内衣和尿布的清洁、干燥、柔软,如有污染,及时更换二、护理换药时要注意局部的消毒,若有干痂形成,切不可强剥,以免 发生出血和伤及肉芽。防止脐疮脓液外溢污染健康皮肤,造成其他感 染。减少婴儿啼哭叫扰。若啼哭频频,肿物久不回复,应注意检查 其原因,及时作出相应处理。1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