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与社会分层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9341359 上传时间:2021-11-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与社会分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与社会分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与社会分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与社会分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与社会分层(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与社会分层基于韦伯阶级理论的视角刘红英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不同于马克思的二元分析法,韦伯的阶级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多维分析的视角。韦伯则认为阶级的核心是市场能力,它决定人们的市场地位并进而决定人们的阶级地位。本文以韦伯原著为依据,从韦伯多元主义阶级模型出发,探讨共同体内部权力分配的机制;并结合中国现实,探讨转型期的中国在结构变迁和制度变迁的双重影响下,社会分层的机制。一、韦伯的多元主义阶级模型与马克思单一生产方式范畴的阶级理论不同,韦伯分析了阶级、地位群体和政党这三种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形式。“于是,在一个共同体内部权力分配的现象,就是阶级、地位群体和政党。”

2、1韦伯的分层理论就有了三个维度:基于经济差异形成的“阶级”,基于荣誉差异形成的“地位群体”,基于权力差异形成的“政党”。韦伯认为,阶级就是一群处于相同阶级处境的人们的集合。共同的阶级处境表现为人们获得产品供给及其外在生活条件和个人生活体验的典型机会,即市场机遇。阶级和地位群体是共生的,以致形成了社会分层。韦伯指出,地位的意义在于一个地位群体的成员积极地以很多具体的途径传达和保护他们的生活方式。而政党则可以被看作被准许以各种方式改变机会结构的机会。我们可以看到,韦伯阶级理论采用的多元标准经济状况(收入、财富、雇佣关系等)、身份(声望、消费模式、生活方式等) 和政治权力。二、共同体内部权力分配的机

3、制权力分配本身,对韦伯来说,恰好是社会分层的代名词。以经济为先决条件的权力造就了经济秩序;以社会声誉为基础的权力造就了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反映的是经济产品和服务如何得到分配和使用的方式。社会秩序受经济秩序制约,同时也影响经济秩序。由此“阶级”、“地位群体”和“政党”都成了如何在一个共同体内部进行权力分配的现象。1市场能力与阶级地位社会分层向我们展示了居于不同社会位置的人享有不同的生活机遇(life chance)。马克思将阶级看作是客观实在的群体,韦伯所谓的阶级则是唯名论的,其阶级观带有个体主义方法论倾向,认为阶级是个人有着共同的生活机遇的集合体。韦伯市场能力(market capacity)

4、概念是在理想型的市场情境中来讨论的。韦伯理想型的市场是自由放任的古典资本主义模型。在这样的市场中,人们之间为取得交换机会而进行的自由竞争是以理性、和平的方式进行,且不受、伦理准则、宗教禁忌等非理性因素的限制。市场机遇在韦伯看来便是一种交换物在市场上成交的可能性,人们依赖于用交换机会来谋取利润。个人生活机遇的特殊因果构成仅仅是在“占有财产和占有收入机会的利益中表现出来的”,而“占有财产”和“不占有财产”便是所有阶级地位的两个基本类别。根据拥有资产者对其拥有物使用方式的不同,划分为食利者和企业主,前者主要是依靠从投资或信托基金得到固定收入的人,后者是指诸如商人、轮船主、银行家等拥有并运转商业的人。

5、对于不拥有资产者,可以划分为中产阶级、技能工人、半技能工人和非技能工人。显然,相较于马克思,韦伯更清楚地看到了有产者和无产者这两大阶级集团内部阶级处境的分化。可以这样认为,市场能力的分化是在产权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产权包括所有权、控制权及收益权。资产的产权表现在实物或者控制等不同方面,资本家是实物产权的所有者,经理对资产的产权则表现在管理和控制上。无财产者拥有的则是基于技术、管理能力、人力等的人力资本的产权。通过市场纬度,市场机会被分配给享有不同特权的市场能力的人。2行政官僚体制与职业官员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越,使官僚制成为现代社会理性化的科层体制。就技术层面而言,纯粹的官僚体制行政管理是集权主

6、义的、采用档案制度的行政管理,精确、稳定、有纪律、严肃紧张和可靠,对于统治者和有关人员来说,言而有信,劳动效益强度大和范围广,形式上可以应用于一切任务,纯粹从技术上看可以达到最高的完善程度。此外,官僚体制的行政管理还存在着十分重要的流通技术条件,诸如铁路、电话、电报等。官僚体制的行政管理还意味着根据知识进行统治。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官僚体制还倾向于通过“公务知识”,进一步提高其权利。行政管理的统治意味着是“知识”的统治。官员的准入门槛便是一系列的专业化的资格考试。官僚体制大大促进理性化向着职业化和专门化发展,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大为增加。具有垄断性质的考试也对教育的不平等带来影响。现代官僚体制下的职

7、业官员们,其个人地位是在科层制的层级结构中形成的。货币经济越发达,便越能保障税源的供给。税收的丰裕则意味着官员们的俸禄津贴占据着优势的地位。制度化的权力直接与官僚制的职位相联结,此外,制度化的权利还依赖于财产的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是私人财产的占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对国家公有财产的占有与支配。三、转型期中国社会分层机制的探讨1机会结构与市场能力中国的社会转型即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亦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市场部门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机会。可以说,中国成功的体制转型道路正是以私有部门的渐进而持续不断的扩展为特征的。从波兰尼和泽林尼的观点出发,倪志伟提出,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将根本改

8、变再分配经济中以权力作为分层机制的状况,为人们提供了在国家社会主义社会里除了沿着官僚等级发展的另一条道路,人们可以沿着官僚等级往上爬,也可以尝试通过市场往上爬。2在竞争型的市场结构中,参与到交换过程中去的所有人,在某种意义上,都介入到了一场为了争夺稀缺性回报而展开的利益角逐之中。而人力资本在市场交换中能够获得高回报。人力资本包含了人们的教育水平、工作经验、管理能力以及拥有的资格证书等,直接决定着人们基于人力资本的市场能力的强弱。而在市场中的另外一部分人,例如对于私营企业主、自雇者等,他们的市场能力则体现在将私有“财产”转化为“资本”投入市场进行运作。2制度变迁与再分配权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产权高

9、度集中,社会位置的高低与再分配权力直接相关。国家政治权力与产权的结合,转变了国家对经济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政治权、所有权、意识形态控制权于一个新的权力精英阶层之手的社会经济统一体。3在高度集权化的科层体制内,政府官员通过任命、委托经营等模式管理经营国有企业,国家通过再分配的方式分配剩余。转型期产权制度发生了巨大改变,“分权让利”改变了国家高度集政权、产权、再分配权于一身的情形。4在再分配的经济体制下,再分配权力集行政权力和财产权力于一身。这样,韦伯所论述的两种基本的统治形式基于行政权力的权威(命令) 统治和基于财产垄断的交易性统治也就合为一体了。泽林尼(Szelnyi) “再分

10、配经济”的概念,以及“再分配精英阶级”的理论,一直影响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研究,也是倪志伟市场转型理论的基础。从波兰尼(Polanyi)和泽林尼(Szelnyi) 的观点出发,倪志伟提出了“市场转型理论”,认为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将从根本改变再分配经济中以权力作为分层机制的状况。“权力维续论”认为,渐进的中国市场改革,导致再分配和市场两种机制并存,以及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双重变迁。所以在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回报上升的同时,权力的作用仍然维持和继续着。5白威廉(Parish) 和麦谊生(Michelson) 的政治市场观点认为在经济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转型中出现了重要的政治市场。由于这些政治市场关系影响着利益

11、分配,并且影响着经济市场的运行,所以政治资源、政治权力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将不会被贬值,对政治权力的经济回报将会持续保持优势。6在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里,政府并不外在于市场,它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国家公共权力持续地但只是部分地表现为再分配权力;同时,它还衍生成了权力精英谋取私利的寻租能力。再分配权力拥有者控制国家财产和劳动力,再分配权力在转型期的中国仍具有高回报率,在社会分层系统中毫无疑问地占据着优势特权地位。四、结语和马克思一样,韦伯也将财产所有权放置于中心位置,马克思对阶级的定义基于生产资料的占有,韦伯的阶级分析倾向于降低财产的所有权的重要性。相对于马克思将生产系统放在首位,韦伯给与分配系统更优先的地位。分配系统着重体现为在市场竞争中交换的能力(市场机遇)。在获取产品和分配产品的基础相对比较稳定的时候,按地位进行分层就受到了青睐。而每一次当技术发展的后效和经济上的转型都威胁到依照地位进行分层的时候,经济处境的就会被推到前台显著的位置上来。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关系、两种体制或制度的混合以及渐进式的社会转型,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韦伯的阶级理论无疑对社会分层具有重大意义。不过,这方面的研究还需更加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