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9233161 上传时间:2021-11-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速安徽崛起的必由之路,是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战略举措。为积极稳妥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现就综合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1.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中心,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构建人口资源环境相匹配的城镇化格局,发挥城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聚集人口功能,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2、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坚持产城融合。统筹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良性互动。坚持绿色集约。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化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城镇。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推进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彰显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体现徽风皖韵的时代精品,塑造富有特色、独具魅力的城镇风貌。3.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超过50%,2020年

3、接近60%,2030年达到70%。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保规划相融合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中心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中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人口聚集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和特色产业型“四型”中心镇功能充分发挥,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市场配置资源、土地依法流转、城镇住房保障等制度体系比较

4、完善。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管理制度,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消除城乡户籍壁垒,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有序放开落户条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以居住证为载体,统筹居住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建立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差异化人口流动机制,制定鼓励区域间人口迁移政策,促进职业教育移民,引导人口有序迁移。5.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将农民工纳入政策保障范围,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向农民工覆盖,多渠道解决农民工居住需求。

5、大力提高农民工的参保率,推进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逐步提高统筹层次。6.强化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支持各市首位产业,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就业容量大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城镇容纳人口能力。完善落实创业政策措施,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激发创业活力,拓展就业空间。7.提高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劳动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星火科技培训、雨露计

6、划等培训项目。加强农民工劳动用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权益保护。8.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和发证,允许进城农民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有序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建立宅基地退出双向激励机制,对主动退出宅基地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补偿或者政府予以奖励。建立宅基地抵押、转让收益分配制度,鼓励村民通过转让方式退出宅基地。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三、全面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9.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多规融合

7、”的要求,加强规划之间有效衔接,建立规划衔接协调机制,规范衔接程序。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发展潜力和人口增减趋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和建成区人口规模。推动规划编制和实施法制化,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杜绝不按照规划建设、随意变更规划的行为。 10.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推动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沿淮经济带互动发展,构建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江淮城市群。打造合肥、芜湖两大核心城市,把安庆、蚌埠、阜阳培育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滁州、六安、宣城、亳州、铜池、淮(北)宿建设成为大城市或城市组团,将黄山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区域中心城市。强化县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载体功能,推动县

8、城提质扩容,鼓励有条件的县城按照设市城市的规模和标准规划建设,培育一批中等城市。鼓励具备工业化、城镇化潜力的重点开发镇加快发展,形成特色。11.提升城镇承载力。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分布密度,坚持先地下后地上、软件与硬件并重,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强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强化区域主导功能,引导产业、商务、行政、文化、居住、生态等功能合理分布。改造提升老城区,高水平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12.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按照产城融合理念,修编调整开发区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空间比例,加强与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

9、服务设施的对接,实现一体化布局和联动发展。引导各园区突出发展主导产业,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土地节约集约,提升存量,优化增量,提高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科学设置开发区管理机构,强化开发区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实现政区合一。13.促进城镇集约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城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建立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创建低碳城市,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持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开展节能环保生态住宅试点。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及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城市P

10、M2.5监测与控制。创建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合理布局城镇绿色空间,加强城市绿道、公园绿地建设,推广建筑物立体绿化。提升城市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14.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扩大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有序参与,健全基层群众依法自治机制,创新城乡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在省辖市开展撤街道设立社区工作委员会改革试点,鼓励外来人员参与居住社区的公共事务和社区管理。推进政社分开,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引进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四、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15.统筹规划城乡发展。加强城市规划与周边乡村规划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衔接协调。科学编制

11、县域村镇体系和布局规划,合理安排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16.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加强县乡公路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农村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信息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17.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保障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寄宿制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等。健全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核心、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镇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

12、。建设县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完善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18.有序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全面修编完善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特色产业,做优品牌产品。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规民约,传承乡村特色文化,培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五、推动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创新19.创新建设用地供给机制。总量刚性控制与分期弹性控制相结合,科学调配城镇用地

13、规模和结构。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立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城镇土地出让价格管理制度。稳妥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建立合理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指标省内跨市流动。20.创新投融资机制。改进财政资金安排方式,对财政拨付用于基本建设的有关项目资金,改为直接投资,由省政府指定的投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出资人代表负责统筹管理。支持市县组建新型城镇化投资公司,设立城镇化建设专项贷款和专项基金,建立城

14、镇化建设担保体系。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加强对政府资金资产资源的统管力度,规范注入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开展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试点,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深化县域金融综合改革,提高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撑能力。21.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决策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落实农户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三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体系。建设省级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网运行。22.深化行政管理

15、体制改革。简政放权,除国家明确必须由省级核准的事项外,一律下放,全面完成省直部门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逐步改变按行政等级配置公共资源的管理体制,简化行政层级,对经济总量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城和小城镇,赋予相应的社会管理权限,落实省直管县、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措施。科学设置城镇政府职责,机构人员编制资源向新型城镇化重点管理领域倾斜。建立健全城市群融合发展协调机制。六、加强组织领导23.开展先行先试。先期启动淮北等9市和肥东等23个县,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到2015年底前在全省全面推进新型镇化建设。试点市、县成立新型城镇化投资公司,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重点支

16、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相关领域建设。新型城镇化投资公司资本金和配套资金由省、市(县)按比例投入,由开发银行牵头组建城镇化银团贷款。24.科学有序推进。尊重客观规律,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善于运用规划等公共政策,防止急于求成、大而无当的人为造城运动。成立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领导小组,统筹研究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省直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制定具体方案,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市、县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研究制定具体试点方案和政策措施,充实工作力量,切实抓好本辖区试点工作。 25.加强监测评估。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监测评估,建立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制度。省直有关单位要加强检查指导和跟踪分析,及时反映试点工作的进展成效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市县要及时分析本地区综合试点情况,重大问题及时汇报。26.积极宣传引导。引导各地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试点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及时推广试点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良好氛围。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