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9194121 上传时间:2021-1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刘宏业摘要: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基于文本解读、文章体式、学情分析和认知规律。“贵在有我”是散文的本质特征,而重“理趣”,则是散文的艺术特征。因此,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从散文的基本特点出发,通过对作者所描写的人、事、物的感知把握,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理解,走进作者的内心,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关键词:散文教学内容确定依据“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决定怎么教”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我执教的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一课获得了2012年江苏省初

2、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在该课的打磨过程中,其教学内容的确定经历了三次变迁。一、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散文。散文的本质特征是贵在有“我”。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白叙传的色彩。”品读散文的关键,是要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感和独特感悟。而重“理趣”,则是散文的艺术特征其字里行间,多有作者对人文世事的独特见解和对社会人生的哲学解读。因此,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从散文的基本特点出发,通过对作者所描写的人、事、物的感知和把握,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理解,走进作者的内心,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第一次备课时,我力求在文章体

3、式上有所突出:阅读叙事类散文,应从哪儿人手?重点要解决什么?这两点,在教学设计中均得到了体现:首先从“事”切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同时,突出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个性化情感及主旨(一)简洁导入介绍牛汉的人生经历和主要著作。(二)研读课文1.感知阅读散文,首先要弄清楚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这是阅读散文的起点。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故事?2.体悟作者的情思。散文贵在有“我”。阅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我”最想说的那句话。跳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对这一本书难以忘怀的情感的句子。(1)体会一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2)请用“我的第一本书是

4、一本的书”概括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3)大声朗读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4)欣赏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3.收获自己的思考。散文的魅力和价值,更在于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思索。再读课文,说说作者通过记叙第一本书表达了对人生怎样的一种思考?(1)联系文本回答“人不能忘本”的含义。(2)请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读这句话的感受,说感受时请带上“人不能忘本”,赋予“本”特殊的含义。通过试教,发现问题颇多:(1)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教学时间太紧,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太少。(2)前两个教学环节有重复,教学中分不清楚。(3)对文章情感的体悟停留在“平面”,只是在几个语句上“滑行”,有肢解文本之嫌,导致师

5、生对话未能进入语言的内核,学生学完后犹如“入宝山而空返”。(4)三个板块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特别是对作者情感的品味与对事情的叙述有割裂之嫌。(5)由于学生对背景、作者知之甚少,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流于表面。二、第二次备课:基于语言品味和资料助读的教学内容确定通过讨论研究,我接受了备课组的建议,保留感知课文中记叙的故事、品味作者的情感、理解“人不能忘本”的含义等内容,去掉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一)简洁导入介绍牛汉的人生经历和主要著作。(二)研读课文1.读课文,叙说故事。(1)读散文,首先要弄清楚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这是散文阅读的起点。(2)这些故事中,哪件事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要求:请自己阅

6、读印象深刻的故事,联系具体语句,说说理由。(3)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故事。2.读课文,体验情感。大声朗读这些语句:(1)“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说说作者对“第一本书”想要表达的情感。3.读课文,感悟主旨。散文的魅力和价值,更在于作者在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思考。重点研读课文最后一节,把握作品主旨:(1)联系文本回答“人不能忘本”的含义。(2)讨论苦难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呈现如下资料: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

7、诗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但是,之所以我没有向苦难低头,没有溃退,没有逃亡,没有堕落,没有投降,没有背叛自己的良心,没有背叛人文精神,没有背叛诗,是因为我相信一定有一种更高尚的,超脱一切现实规范、一切利益计较的人文境界、人文精神,值得我去追求。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代名词。战争、流亡、饥饿、囚禁都在其生命与诗歌中留下印记。从不回避现实困难的态度,赋予他“2007新年新诗会年度诗人”牛汉的授奖辞(3)“人不能忘本”这句话可以让人联想很多。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读这句话的感受,说感受时请带上“人不能忘本”,赋予“本”特殊的含义。(三)结课在朗读牛汉的诗歌根中结束该课学习。第

8、二次试教,增加的“资料助读”促进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但感觉对语言的品味落实仍不到位,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把握仍流于空泛。经过进一步研讨后,我决定做如下调整:继续加大对作者情感的体味(即建立在对相关文段和文句的揣摩品味基础上的体味),增加学生读书以及品味语句的时间,并将第一环节中的语言品味与第二活动中的体悟情思整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删去开头对牛汉的介绍以及最后关于牛汉的授奖词和诗根这部分内容与文本学习关系不大,浪费了课堂时间。三、第三次备课:基于文本研读和学情把握的教学内容确定经过两次试教,总体感觉自己受别人的设计和散文教学理论的左右太多,整个课堂缺乏一线贯通的主问题,即教学线索。思

9、考中,不禁想起余映潮老师的一句话:公开课与其磨人,不如磨课。于是,我一方面先让学生预习,并提出预习中的问题,作备课时参考;另一方面,静下心来,再次研读文本,并作批注。终于,我从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一句话人手,找到了贯穿文本的一条教学线索:“可是这一本书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对其中的三个关键词“难以忘怀”、“父与子”和“很难笑起来”作了深入的解读。关键词一:难以忘怀。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本书一本微不足道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如此难以忘怀呢?其实原因并不在书的本身,重要的是与第一本书关联着的那些人和事。这一本书就像一根丝线,将作者、父亲、乔元贞、二黄

10、毛、弄不成、大狗关键词二:父与子。作者将自己的第一本书比作卜劳恩的父与子,表明这一本书主要涉及的是父子之情,特别是父亲教育引导“我”成长成才之情。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文章的第310节都是围绕父子亲情展开的。在我仍在苦苦跋涉中,作者这样回忆自己的成长:“父亲是影响我的两个人中的一个。”“我总觉得,我的那些对美的寻找,是在父亲的启发下开始的。”“父亲那派生活情趣,对自然、对人生的美的追求,以及他的书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这些影响,在课文中也有很多体现它们也正是教学中需要重点品味之处。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一个富有爱心、懂得理解和尊重、极富同情心的父亲形象,进而真正理解第一本书中凝聚的浓浓的

11、父子亲情。这父子亲情与渗透其中的同学友情、读书乐趣,共同构成作者难以忘怀的“人间温情”。关键词三:很难笑起来。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谢冕曾说:“老诗人牛汉是最能写苦难的诗人。”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很难笑起来”的诸多因素。如果说生活的艰辛、时代的苦难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的原因之一,那么,一对友情深厚的童年好友,一对智力相当的学习伙伴,其人生结局却迥然不同乔元贞的辍学,该是作者童年心中的一个很大的遗憾这是作者回忆白己的第一本书“很难笑起来”的重要原因。当然,课文中也有让读者很容易“笑起来”的描写同学们为“我”出格的“调皮”而笑;为“我”和大狗小狗之间“默契”而笑;为老师“弄不成

12、”的无法上课而笑;为大狗小狗的“聪明”而笑但这样的“笑”,只能是“含泪的笑”、“酸楚的笑”。试想,就是这位“为人忠厚却没有本事”的老师,“弄不成”却还带着四个年级十几名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上课。在他的身上,我们读不出作者对“弄不成”的谴责,更多的是作者对他的怀念和理解,是当时农村社会生活艰难、学习条件落后的残酷现实。散文之美,美在它是作者内心的真实观照。文章最后,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记录第一本书时的心声:人不能忘本!联系全文,结合作者的生平,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本”,应是渗透在第一本书中的难忘的人和事,凝聚在第一本书中难忘的人间温情,蕴藏在第一本书中的时代苦难。今天,我们只有牢记这些人生的“

13、本”,才能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担当,懂得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这一本普通而平凡的国语课本,对作者、对读者,都是在接受一次深刻的人生一课。研读至此,整节课便紧紧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一)导入课文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齐说)我的第一本书。在课文第一节中,牛汉先生在解释为什么写这第一本书时,这样说:(多媒体显示,学生齐读)“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这节课,我就从这句话入手,一齐走进课文。(二)整体感知【活动一】作者说这一本书“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难以忘

14、怀的事?(三)体会情感(1)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本书一本微不足道的书如此难以忘怀呢?请看: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2)谁知道卜:劳恩的父与子,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3)你认为最能体现父子情深的事情是什么?【活动二】阅读文章第3、4、5、8节,联系相关语句,体会父子亲情。(四)深入品味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除了对这样的父亲给予深深的敬重之外,心中还有的就是沉甸甸的酸楚,正如作者所说的,“看了很难笑起来”。【活动三】再读课文,找出让作者“很难笑起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如何理解课文第12节中学生的哄堂大笑?这与“很难笑起来”矛盾吗?(五)探求主旨(1)散文贵在有“我”。

15、阅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是(学生齐说)人不能忘本!(2)请同学们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3)呈现资料:童年世界里所有的亲人和伙伴,还有我们的村子,那个贫穷而野性的我的诞生地,我永远不会和你们告别的。我今生今世感激你们对我的哺育和塑造。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课文,我们从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一句话入手,步步深入作者的内心,领悟到文章深层的意蕴,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希望这种读书方法能为同学们阅读散文打开一扇窗。课堂上,三个阅读活动,从内容的整体感知、情感的品味赏析到文章主旨的理解体悟,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融入了文

16、本。四、几点认识: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一)基于文本解读余映潮老师说过:“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解读文本。”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我发现:作品的思想,要用“形象”来感染,要用“语言”来烘托;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人、事、景、物。散文教学要警惕“思想先行”,牢记“用形象说话”,只有当文学形象打动了师生,思想的撞击才能深刻。散文的语言,有时看似平常,实则融汇了作者的精心锤炼;有时是言外有深意,值得仔细揣摩、品味。只有把情感的体悟与语言的品味紧密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对主题的架空分析,使感悟真实有效。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从最初

17、的“山重水复”到最后的“柳暗花明”,关键就得益于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深度解读,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最优化组合。(二)基于文章体式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于散文这一文体,李海林老师认为,散文的教学要体现以下几方画内容:(1)散文写了什么人和事。(2)作者对自己所写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有怎样的情感倾向。(3)读者从何处感受到作者对白己所写的人和事的看法和情感倾向。(4)读者对散文所写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5)读者对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又有什么看法,又持什么情感态度。其中,第一步是基本,是为下面的教学服务的。第二步是关键,学习散文不是为了掌握课文中写到的人和事,而

18、是为了解读、鉴赏文学作品,而解读和鉴赏,关键都在走进作者。第三步是重点,因为作者的感情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需要细心体会,才能有所领悟。第四步是学生的引入。第五步则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与领悟。我的第一本书一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体现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且注意了内容的侧重和详略。(三)基于学情分析分析学情,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如: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学生学习状况的层次性,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与体验能力,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与个性特征等。为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适当辅以问卷的方式。教学我的第一本书前,我曾让学生书面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本不

19、起眼的课本作为回忆童年生活的寄托?如果要表现父子亲情,一定要通过写一本破旧的课本吗?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我有两点启发:一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内核,品味父子亲情;二是如何引导学生在“一望而知”中品味出文本的妙处。这也成为我教学我的第一本书的重点和难点。当然,课堂是灵活多变的,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如课堂中学生对“很难笑起来”和“哄堂大笑”的理解,就有不同的争论),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白己的教学设计。(四)基于认知规律语文教师的专业价值之一,就在于通过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缩短学生通过自然阅读来提升阅读能力所需要的时间。教学我的第一本书,我正是遵循了“整体感

20、知局部品读(精选段落、选点切入)总结升华”的阅读认知规律,以一条明晰的教学线索贯穿全课,帮助学生实现了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散文,把握文本所叙之“事”只是手段,缘“事”而寻“情”探“理”,读出文字背后所潜藏的“情”与“理”,才是目的,才是根本。遵循阅读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还能充分发挥“这一篇”文本的核心价值。散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在不同类型的散文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不同的阅读方法,以便在课外乃至一生中能够白主阅读。而学生阅读生涯中的不同类型的散文,正是由课堂上一篇篇的“这一篇”散文组成的。我通过抓住作者写作意图的一句话切入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应该算是发挥了“这一篇”散文的核心价值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