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的思考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9194119 上传时间:2021-11-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的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的思考语文新教改正在向纵深发展,课程新理念正在多元地浸润着语文的课堂教学,各种教学矛盾也随之显山露水,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现象。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念只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却难以有效落实。而多元化的教学新潮不断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新奇的刺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语文课堂教学迷失了方向。由此,很多老师都发出“语文课越来越不会教”的感慨。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以及该怎么教?其实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如何先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语文本体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符合课程标

2、准的法定要求,符合汉语言学习的本质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要有自己的“本体规范”,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性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一、教学本体的规范是教材为本还是学生为本?语文学科是一门教会学生正确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工具的基础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广义), 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言文字。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基础的基础”的地位在近些年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确立,语文教学离“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叶圣陶)的目标还比较远。学习语文,要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离不开对教材的学习,而重点则应该是利用教材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正如叶圣陶先

3、生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应该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用教材教”已是许多教师的共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仍然是在教教材,过分关注教材的规定性,倾力于教材内容的诠释。如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故事非常简单,学生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但在教学中常看到许多繁杂的现象,根子就在于:以教材为本还是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模式往往从故事内容入手,很多教师都会围绕着故事内容与学生一问一答,让学生明白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事而争论不休?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为什么认为天无边无际?最后问学生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从而告诉学生本文的寓

4、意。这么一来,把原本富有童趣的一则简单的寓言故事进行了琐碎的内容分析,完全从教材到教材,抛弃了语文学科的本体目标,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这是因为,教师在备课时,关注了教材而忽略了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则是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入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地说就是关注学生主体言语的发展,以读为切入口,本着让孩子读出童趣,读出童真为出发点,如笔者在教学此文时就摒弃了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情景导入,配以教师的范读,巧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引发童趣。这样,学生一来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二来被老师的范读所打动,自读课文时非常认真用心,很快能入情入境,课堂上引发了童趣。2.重点指导读

5、好对话部分,读中理解课文,读出童趣。学生进入了角色后,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读得比老师更好”上面,因此兴趣浓厚。教师的任务是怎样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特别是对话部分。引导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进行及时地评价和点拨,并适时地进行分角色朗读,再现当时青蛙和小鸟争论的情景,读出童趣。学生读后很自然地说出了它们为什么而争论,为什么观点各不相同,所谓内容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3.分角色朗读、读出童真,揭示寓意水到渠成。根据教材特点,我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加以表演,学生兴趣盎然,朗读也非常到位,加上教师适时点拨:读到这儿,你想对青蛙和小鸟或者对自己说些什么呢?最好用上老师给你的几个词

6、语(目光远大、眼界开阔、见多识广、自以为是、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生也就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用上这些词语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用个性化的表达说出课文深刻的含意,揭示寓意的教学目标水到渠成。第二课时我让学生再发挥想像续编故事,学生兴致勃勃,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且出现了很多个性化的结局,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让学生的童真得到了延伸。二、教学内容的规范是人文思想为主还是言语训练为主?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到底是以是人文思想为主还是言语训练为主呢?显然人文思想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而存在,但也不能

7、在语文课堂上借用语言文字进行空洞的人文思想说教。人文性始终要渗透在学生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以言语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佳的教学手段还是以读为主。上述对于坐井观天一文的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也正说明了这一观点。前者由于教师自身只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不自觉地流露出了过多理性的分析讲解。如让学生进行“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它整天呆在井里);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是因为(它在天上飞了一百多里)。”的句式训练,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可能也说得很好,

8、实际上是在对课文内容进行不必要的分析讲解。学生完全失去了主动,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后者从读入手,以读为主,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孩子读出了童趣,读出了童真,在读中受到了美的享受,在读中得到了心灵的启迪。因此语文教学还是应以读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进行语文实践。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特别

9、是低段的教材,内容浅显易懂,情节生动有趣,教师不必过多讲解,学生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层次的、各种形式的读就能理解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深入阅读时,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童趣,读出童真。要留阅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简教学环节,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实实在在的读。科学合理地运用教材中的语言现象,通过“读”这一最佳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从

10、而规范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读”不仅是手段,也是目标,而许多语文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朗读指导来实现,“朗读教学”实际上也是每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因此必须对朗读指导加以规范。每个语文教师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朗读和语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大部分教师也很重视朗读指导和训练。但在平时的听课中不难发现,学生朗读的效果并不好。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主要是朗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不明确。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正确、流利、有感情”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这种规定,对于起步阶段的阅读教学是科

11、学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语言建构的规律和语感形成的规律。所以我认为,小学各阶段朗读教学的目标低段应以培养朗读习惯、朗读兴趣为主,练好基本功,首先是读正确,读流利。中段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主,读中品味语言,发展个性。高段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把握朗读基调,处理朗读技巧为主。这样就像一座建筑物,要有一个梯度,通过研究不同的目标、任务、指导手段与方法来完成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现实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朗读教学不管年段,要求一样,指导方法类似,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没了童心。三、教学细节的规范是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新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环节中细节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细

12、节开始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所谓教学细节是指处于教学关节点、联结点上的教学行为,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结作用。关注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许多教师都懂得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强调“授人以渔”,但置身于教学实践中,就会发现很多教学环节的设置无非是走过场,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一个环节还没有落实就急着把学生引向另一个环节,教师心里只想着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如很多教师都会在教学新课的第一环节让学生初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带着问题思考。而当学生初读了课文后又急着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或提一些问题,以便自己

13、展开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里就忽视了一个细节的规范对于初读的反馈与校正。笔者曾经教过渡船一文,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时,有一学生将“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念成“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流下来。”就此,我没有直接指出读错了字,而是抓住了这一细节进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字的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我要求学生再朗读两遍,然后用换词法理解字意,学生很快地将“滚”为“流、淌、掉、滴”等。我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滚”而不用“流、淌、掉、滴”等词呢?引导学生想象眼泪“直滚”、“直流”、“直掉”、“直滴”、“直淌”等分别是怎样一种样子?然后换词朗读体会,联系上下文通过讨论进一步体会到了当时年青妈妈那种焦虑不安,为孩子病情担忧的痛苦心情,也体会到了作者如何仔细观察,把妈妈的表情写细致。这样学生也就初步领悟到了怎样进行细节的描写。当再一次要求学生感情朗读时,那效果显然是可想而知的了。以上这一教学细节,如果教师不加以关注,单纯地从正音角度走过场,匆匆进入下一环节教学,那么就失去了一次教学生成的精彩。教师只有时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阵地。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