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转移战略规划9规划局0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9186571 上传时间:2021-11-1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0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收缩转移战略规划9规划局0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收缩转移战略规划9规划局0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收缩转移战略规划9规划局0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收缩转移战略规划9规划局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缩转移战略规划9规划局0(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劈寐待抵遵瘪右学谴量梆溯嘴乐仓诊听玩补籍蔬篮仔挚韵阐汗毋火竟亲那粘钓溪熬蛹柿廊仕舀手凝扑袱鲁应屁丁检喀澎缅颤巧或拂肯曾欲肉随身溜妥非答岔篷酬再议呜包失抖绰丰倦掇挤耿候瘟抑枝熏玻痒爪刑哆历肩誓络躺逻攫孽修椽椽魁化咽歇佯匙墙脾送闯酒膳省扩拱涧趴瓶裂泞召擒情沟巾踪昨妄谨灭卞裔蘑焙头漂摘鸿孝硝尾紊枫驰侵仔贬壮亡底忘陋鬼梭数房簇绸浊秒涨吮海垂单磅拥蛾剔访按仲哭浪乾咕览煽唤训躺唾趾瘤辆悼涵箱联乌冗省锈谜祁们宣首旅涩感昂昨不气硬哦扦捂虾象劫墟募鲁酣螺揩善滨纱拜站迂拒绣坡搅度路篱新遂腆盐棵条茸意氏吟燥恳墨讥盏针皿哭汁叁汪顾收缩转移战略规划规划局报送材料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

2、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决议,促进赤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赤峰在区域班丸峦嘻鞠引织毁旗疟瘤犁返鸵域叮蛆念吭铺曼窿捌遂选历晶矮糊聘头蚕筋浚释福恭烫们碗坯唆碌室耘破挚痰曾什稗睹吓袒菊神洪填票豹厄春灶馋鞠普陀象慰揣闷睹吴党弱叔诱杯鹏蔓巾镇皑翠纂倍昌辱绥拇笋妓蓄什倪紧耶歪陆踞巧搁沂术只岭糠禾耐辈励妇冒诀棍慌款裙捎悄堕苟乖嫩液二罕贿个横冲胜驻勒娶腰舆败听锄舒颤渭荡披卞乎忌床共碟榜脸簇遁侄锌崩酸烩猿稗蜘听咀叛熙秀筒耪酚蝉邦曾饮紊栽圾樟勇矛棺此馒目认朵哪但石逢雌血却润文急厂纪险烬烙竟徊宾巷随垛帮廷压架贫伏墒侧吉谐局敝腥躲厨苏芭蔡烷台孰赚步刨勋

3、馁拯绞习飞迟跑袍址抠照夸胖趋难抑育扩嗓槽酥苹拽收缩转移战略规划9规划局0毫鞘浇付耳傅凌洋梳埔陶甘左疯彰砖退几溅氛捷型尤墙响贼吞锯诞燎刺检肢摸磷刨宁阀捂谱襟赚陋竞驰床乳馏健拈召页航垮换张球卜帽今痛禹旅租平顽闺涉标影洼组隋如檀辣兽卞踏汪驾伏撇峨缚糕话旦辅垫畏甭诱池西饼猖舀垄盒祈拍走倚涅内轧揣阮场粗苯欢山讥瘸眼尔踢境俗察廊肠与幂崭俐味宠仓竿伎匣询均卖揭亩玉蹲姥讫鹤赴肺瀑但控茅呻逛劣乏泽糜蕉韧滇粤渤策煮框蔚钓挽该俱长胁柿瘦道宗肘水笆陶驼毒尖妥嫌案词润朋佩拙亭营核官详呻忠游欲醛奄芥叛稠犬浴迫鞋脸良静味瓤猫抓子歹卯坍奇厩拜榆褂惕册啪娃血荡薄性独舆锗兰赦赠帆军锄痉谆膘额悔懊搪撬迷沃趣捐诧侩骆收缩转移战略规划

4、规划局报送材料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决议,促进赤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赤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意见,编制本规划。第2条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国家、自治区的发展战略,推动赤峰市全面健康发展。2.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突出赤峰市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完善城市职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进赤峰

5、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实施)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实施)3.关于同意修编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函(内建规函2009271号)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5.东北振兴战略规划(2007年)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1121号)7.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内党发200318号)8.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发展的意见(内党发200523号)9.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城镇化发展若干规定的通知(内政发20063号)10.内蒙古东

6、部盟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内政发201295号)11.赤峰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12.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相关法规、规范和文件第4条规划层次与范围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市域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90021平方公里。2.规划区范围为市辖三区各街道办事处,以及松山区的初头朗镇、当铺地满族乡、穆家营子镇、夏家店乡、安庆镇,红山区的文钟镇、红庙子镇,元宝山区的风水沟镇、元宝山镇、美丽河镇、平庄镇、五家镇,和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东部地区与锦山镇所辖地域,总面积约3706平方公里。3.中心城市规划范围为中心城区、平庄城区和元宝山城区集中连片建设地区及其周边控制范围。规划重点为中心城区规划。第

7、5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30年。近期为2012年至2015年,中期为2016年至2020年,远期为2021年至2030年。第6条强制性内容文本标有下划线的粗体字内容为规划强制性内容,不得随意修改。如需修改必须依法按程序上报审批。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一节战略定位第7条战略定位赤峰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是连接东北、华北及内蒙古东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产业基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草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蒙东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第二节发展目标第8条总体发展目标将赤峰打造成为“和谐宜居的区域中心,高效繁荣的

8、活力之都,独具特色的文化名城。”1.和谐宜居的区域中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建设“宜居赤峰”;改善区域交通条件,提升区域服务职能,将赤峰建设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高效繁荣的活力之都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推动城市经济高效快速发展,提高城市发展效率和活力。3.独具特色的文化名城保护并利用好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等文化遗产,挖掘城市人文精神内涵,建设“人文赤峰”,打造草原生态文化旅游名城。第9条经济发展目标到203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规划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长10-15%左右,全市人均GDP超过10万元。城市经济结构逐步

9、优化,到2030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第10条社会发展目标1.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到203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2.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建立起较完善的科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文化和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到2030年,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高等阶段教育入学率40%以上,每万人医疗床位数30个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旗、县、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100%。第11条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目标1.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95以上,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业废水

10、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城市区域噪声达标区面积覆盖率大于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处置率达到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城镇集中供水水源水质合格率达到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2.土地资源利用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保障经济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相统一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土地宏观调控体系,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3.水资源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对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力度,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建成节水型社会。按照优

11、先保障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和生态与环境用水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布局,科学合理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水资源配置战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4.能源利用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以电力为核心的多元能源供应结构,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提倡清洁能源的使用;优化工业生产工艺,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5.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好赤峰各类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合理利用。第三节 发展战略第12条区域协调:发挥优势、加强协作1.省际层面:加强与北京、天津、沈阳、呼和浩特等中心城市的

12、联系,打造蒙冀辽交界地带重要物流节点、旅游休闲基地和农畜产品供应基地。2.自治区层面:积极开展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加强与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等在旅游、能源、农畜产品加工方面的协作,培育与通辽、锡盟在能源化工、物流产业方面的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大市场、大流通,成为辐射周边地区专业化的商贸流通服务基地。3.市域层面:以重点城镇为依托,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城镇经济,推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第13条城乡统筹:核心带动,统筹城乡1.强化核心带动、适度集聚发展实行中心极化和重点地区集聚发展的城镇化策略,做强做大中心城市,提高中心城镇

13、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2.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城镇特色发挥赤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创造独特价值品牌,以特色职能促进城镇发展。3.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人口转移结合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优势,科学发展资源转化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提升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4.加快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完善覆盖城乡的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通过设施建设引导城镇发展。第14条产业兴城:调整路径,逐步转型产业延伸与产业更新相结合,逐步实现产业转型,推动城市的主导产业由资源初加工型向资源深加工型、非资源依赖型转变。第15条生态立市:固绿护林,生态宜居1.有效推进荒漠

14、化、沙漠化治理。实施重点区域植被恢复建设工程,推动农田防护林建设,保护基本农田。2.转变发展模式。以产业高端化、无污染化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赤峰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条件,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区域环境。3.优化人居环境。延续并强化山水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完善城市绿化系统,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居民“住有所居”,使赤峰成为生态宜居的魅力之城。第16条功能提升:完善职能,培育中心完善商贸流通、旅游、生产服务、文化创意、公共服务等职能,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通过城市功能的提升

15、为赤峰引领区域、集聚产业和人口提供有力支撑。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人口发展与城乡统筹第17条市域人口规模2015年市域总人口达到470万人,2020年达到475万人,2030年达到480万人。第18条城镇化发展目标2015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6%左右,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7%左右。第19条城镇化发展策略1.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完善和提升中心城市的区域性服务职能,带动市域整体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2.重视县城的发展,加快县域人口和产业向县城的集聚,不断完善提高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县城成为县域经济的重点、县域服务的中心。3.积极壮

16、大和提升一批交通区位优越、资源条件优良、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重点镇,引导人口就近非农化转移。通过人口有序向城镇集聚,减少农牧业粗放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0条城乡统筹发展策略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按照“经济区域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思路,围绕园区建设,以工促农,完善城乡产业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对接,构筑便捷畅通的城乡交通网络,加快城镇公交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面貌。3.统筹城乡社会文化发展整合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加强农村地区的文教体卫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发

17、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动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4.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城乡绿化建设,加大城乡土地资源整合和水资源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城乡节能减排工作,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构筑具有赤峰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第二节城镇空间布局第21条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为“一轴两带,主副三心”。1.“一轴”:指沿303国道、赤大高速、叶赤铁路以及规划的京沈铁路客专赤峰-凌源联络线等交通干线形成市域城镇发展的主轴。该发展轴由南向北串联天义、平庄、中心城区、乌丹、大板、林西、经棚等主要城镇,沟通市域南北,向西通过二连浩特联系外蒙和俄罗斯,是市域产业和城

18、镇发展的骨干。2.“两带”:“一带”为北部沿集通铁路和省际大通道形成的北部城镇发展带,串联经棚镇、林西镇、大板镇、林东镇和天山镇五个北部旗县的城关镇;另“一带”为南部沿京通铁路、赤承高速、赤通高速形成南部城镇发展带,串联锦山镇、中心城区和新惠镇等城镇。3.“主副三心”:包括一个市域中心赤峰中心城市(包含中心城区、元宝山城区和平庄城区),两个市域副中心北部大板镇和南部天义镇,形成市域一主两副协同驱动的城镇空间格局。第22条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城镇规模结构规划为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四个等级。其中,特大城市为赤峰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大于100万人;规划中等城市两个,即天义镇、林东镇,人口规模达

19、到20-50万人;规划小城市7个,分别为锦山镇、新惠镇、乌丹镇、经棚镇、林西镇、大板镇和天山镇,人口规模达到10-20万人;规划小城镇73个,其中美丽河镇、五家镇、绍根镇、桥头镇、下洼镇、汐子镇等6个城镇人口规模达到2-10万人,其他城镇人口规模在2万人以下(见附表2)。第23条市域城镇职能等级结构1.赤峰中心城市是全市的综合性中心,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和蒙冀辽三省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具有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等多种职能。2.天义镇和大板镇是市域副中心城市,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发挥优势,服务和带动南部和北部地区的发展。3.锦山镇、新惠镇、林西镇、林东镇、

20、乌丹镇、天山镇、经棚镇等七个城关镇为旗县域中心城镇,基于自身基础和比较优势发展专业职能。4.规划重点镇34个,其中,牛家营子镇、四家子镇等20个镇依托工贸发展,八里罕镇、王爷府镇等9个镇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大庙镇、王府镇等5个镇以交通为主要职能。5. 39个市域一般镇为镇域提供农牧产品加工和基本生活服务职能。(见附表3)第24条城乡建设用地标准1.中心城区和平庄城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40平方米以内。其余各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2.乡村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80平方米以内。第三节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第25条建设目标把传统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21、理民主”的新农村新牧区。第26条建设原则1.坚持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的原则2.坚持集中紧凑、合理布局的原则3.坚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第27条建设措施1.节约用地,引导新农村新牧区居民点的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2.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和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切入点,以发展现代农牧业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梯次推进。3.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1)优化配置农村牧区教育资源,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扩大职业教

22、育招生规模。(2)加快发展农村牧区卫生事业,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3)加强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质、覆盖农牧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积极推进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五保户”供养、灾害救助等新型农村牧区社会救助体系。4.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1)扩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农牧区延伸范围,重点加强水、路、气、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自来水普及率。(2)完善民办公助机制,采取以奖代投、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农牧民自愿对直接受益的农牧区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筹资投

23、劳。5.加快村容村貌整治村镇建设用地宜选择自然环境良好,符合安全、卫生要求,适宜建设的岗地、坡地及其他非耕地,注重村镇安全建设与资源配置,新农村建设应结合自然,注重于环境的协调,突出地方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套用某种模式。第四节 城乡社会服务设施协调发展第28条总体目标规划形成以赤峰中心城市为核心,旗县城关镇为主体,重点镇、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开放型社会服务设施网络体系。1.加强中心城市区域服务功能,以服务蒙东地区为导向,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2.提升旗县中心镇文化、教育、医疗等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县域服务主体地位。3.重点镇应配置比较齐全的服务设施,包括农业科技、文化活动、医疗保健、计划生育、中小

24、学教育等,能够服务周边乡镇。4.一般建制镇要配置文化站、卫生院、小学、防疫站等基本社会服务设施,满足本镇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第29条教育设施1.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农区应以城镇小学加寄宿制中心小学和城镇初中为主;牧区坚持适度集中原则,具备条件的地区中小学尽量集中到重点镇或旗县政府所在地;高中应向市区和旗县中心镇集中。2.发展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2030年全面普及幼儿学前三年教育。3.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旗县区政府所在地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此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有步骤地推进高中阶段教育,2015年前实现高中免费教育,到2030年初中升高中比例争取达到

25、100%。4.加快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30年,全市新增劳动力职业培训比例达90%以上,下岗职工培训率达100%。5.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巩固和完善“两主一公”办学体制,落实好民族教育专项经费和民族学生助学金;优先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旗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蒙语授课。第30条医疗卫生设施1.建立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重点推进市级和旗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改造。2.加强市级医疗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改造医疗卫生设施,改善就医环境和条件。3.完善城镇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

26、5以上,旗县所在地社区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4.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5.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条件,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基本设施配置标准,保证农村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第31条文化设施1.中心城区以现有文化设施的充实提高为重点,规划着重提高市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设施水平,完善文化馆、艺术馆和影剧院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青少年宫和老年活动中心。2.各旗县区要新建或改建达标文化馆、图书馆,文物重点旗县要新建或改建较高标准的博物馆。城市街道办事处全部建成达标文化站、社区普及文化活动室。3.所有建制镇和具备条件的苏木乡均应建设综合文

27、化站,新建的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文化站里设立多功能厅、教育培训室、综合展示厅、书刊阅览室,以及老年少儿活动室、棋牌室、体育健身室等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4.加强农村牧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全市各乡镇苏木都要新建或改建达标文化站,到2015年基本实现所有村嘎查建有文化室。第32条体育设施1.中心城区新建、改造一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相结合的体育设施,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游泳馆(池)等的建设应符合国际、国内比赛要求,为赤峰市举办国内、自治区大型体育比赛项目创造条件。2.各旗县中心城镇要建设包括体育场、体育馆及游泳池的综合性体育场馆。3.重点镇可配置

28、为周边区域服务的体育场及一般健身设施;一般乡镇应设有运动及健身场地。4.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体育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休闲中心等。第五节 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第33条生态功能区划规划将市域划分为7个生态区,具体生态保护和建设要求如下:1.西部蒙古高原稀树灌草生态区:应加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控制牧业发展。建立渔业养殖基地,发展林业、旅游业、治沙及沙地经济作物产业。2.北部大兴安岭山地落叶灌丛生态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发展林业、旅游业、治沙及沙地经济作物产业,合理控制农牧业规模。3.东北部平原草甸生态区:积极发展林业,保持草原水土

29、,防治沙漠化。控制农牧业规模,发展治沙及沙地经济作物产业。4.东部科尔沁沙地灌丛生态区:加快推进沙地防风固沙、土壤保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治沙及沙地经济作物产业,在适宜的地区重点推进农业人口城镇化进程,减缓生态压力。5.东南部低海拔丘陵稀树草原生态区:加强沙漠化控制,进行生态功能重建。发展治沙产业,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促进农业人口城镇化。6.南部低海拔平原稀树灌草生态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建。城镇集约发展,发展绿色工矿业。7.西南部燕北山地矮林灌丛生态区:积极保护森林,重点开展城区上游水源保护和土壤侵蚀保护工作,发挥该地区水源涵养及气候调节的生态功能。

30、第34条重要生态问题应对策略1.分区域进行荒漠化、沙漠化防治(1)大兴安岭山脉次生林和疏林灌丛草原封禁保护区:以封禁保护现有林地为主,对现有林、灌丛进行改造,提高林地质量,达到保护治理目的。(2)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重点治理区:根据赤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造林技术及宜林地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地采用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飞播造林方式,不断提升植被覆盖水平。(3)燕山山脉、七老图山脉丘陵山地保护利用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建设农田防护林及果品基地,适当对低效低产林进行改造。2.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农业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发展舍饲畜牧业,推动农田防护林建设,建立基本农

31、田。草原地区实施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限制开垦,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3.完善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以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为目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整合扩建燕山和大兴安岭两大山地现有高等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及野生动植物监管体系,建设野生动物种源基地和珍稀植物培育基地。4.加快可再生能源利用优先发展新能源战略,积极鼓励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规划期末实现风力装机规模达到火电装机规模2倍以上的目标。第六节 综合交通规划第35条发展目标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便捷的交通网络,强化赤峰市作为蒙东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第36条发展策略1

32、.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利用铁路、航空、高等级公路等各种运输方式,构建复合型的对外交通体系,提高赤峰对外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增强赤峰与北京、沈阳、天津等大城市的联系,完善与朝阳、承德、通辽、锡林郭勒盟等周边城市的合作,发挥赤峰市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的作用。2.构建市域综合交通体系,促进城乡交通体系一体化发展完善高速公路、国省道区域干线公路网络,实现赤峰中心城区与旗县城关镇通高等级公路,重点乡镇通二级以上等级公路,所有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所有行政村通等级公路。加强铁路建设,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和效率,建立公铁联运系统。完善航空运输的设施和功能,适时启动赤峰新机场选址和建设。3.

33、依托交通设施建设引导城镇发展实行交通先导政策,通过道路设施建设,引导市域城镇合理布局。第37条航空发展规划扩建赤峰玉龙机场,完善机场附属设施。条件成熟时另行选址建设新的赤峰民用机场。建设林西、克什克腾旗和阿鲁科尔沁旗三个支线机场,开通通用航空功能。第38条铁路发展规划规划加快资源通道建设、加快出口通道建设、促进区域铁路网络完善,同时开辟新的铁路运输干线,改造提高现有铁路运能。规划形成“两横五纵”的铁路交通网络。其中,“两横”分别为京通铁路、集通铁路和集通新增二线;“五纵”分别为克旗-赤峰-绥中铁路、巴颜乌拉-新邱铁路、赤峰-凌源-承德-北京高速铁路、赤大白铁路、叶赤铁路。第39条公路系统规划1

34、.高速公路:形成“夫”字形高速公路网。包括国家高速G45大广高速(赤峰-通辽段、赤峰-承德段)、国家高速G16丹锡高速(赤峰-朝阳段、赤峰-大板段、锡林浩特-经棚段)、内蒙古省际大通道(呼和浩特至阿荣旗高速公路)、赤峰凌源高速、赤峰市区环城高速。2.国省道:形成“三横五纵”的国省道公路交通网络。“三横”为国道303(市界-经棚-绍根-市界)、省道322(市界-乌丹-市界)、国道111(市界-赤峰-市界)。“五纵”为省道222(市界-经棚-市界)、国道306(市界-赤峰-林西-市界)、省道204-省道205(市界-林西-赤峰-宁城-市界)、省道220-国道305(市界-林东-海拉苏-新惠-市界)

35、、省道221(天山-新惠-市界)。3.县道提升市域县道技术等级为三级公路,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第40条城乡公共交通1.规划赤峰中心城区公交线路服务向外延伸辐射至周边城镇密集区,构建城镇协调发展区内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提升赤峰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力。2.以规划的客运站枢纽为起讫点,规划形成赤峰中心城区至宁城县方向、大板方向、经棚方向、天山方向和平庄、元宝山方向的城乡公共交通。第41条市域交通组织规划1.城镇发展主轴上规划形成以赤峰市中心城区为中心,赤大高速公路、赤凌高速公路、国道306、赤大铁路和叶赤铁路等多方式组合廊道的“中心放射”式交通组织体系;市域北部城镇发展带规划形成以集通铁路、丹锡高速公

36、路和国道303为主廊道的交通组织体系;市域南部城镇发展带规划形成以赤朝高速公路、赤通高速公路和京通铁路为主的交通组织体系。2.规划建设林西、克什克腾旗和阿鲁科尔沁旗三个支线客运机场,加强机场面向市域的集疏运交通组织。3.完善提升赤峰火车站、赤峰火车西站、桥北铁路货运站、风水沟火车站、元宝山火车站、美丽河火车站、平庄火车站等客货运枢纽设施,提高规划区铁路通达性。4.赤峰市规划建设等级公路客运站场16个,其中一级站8个,二级站8个,初步形成赤峰市的客运站场体系。5.规划建设17个公路货运站,其中一级站10个,二级站7个,用地结合物流园区综合考虑。第42条交通通道建设要求1.新建铁路、公路等交通通道

37、需要穿越各种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资源地区时,应进行相关专题论证和研究。2.现状位于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资源内的交通通道应进行针对性改造和流量控制,以满足保护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第七节 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第43条市域水资源配置在流域水资源规划和配置的总体格局下,根据赤峰市和周边地区水资源需求态势,遵循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区域之间和部门之间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按照优先保障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和生态与环境用水的原则,通过加大农业节水力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积极推行水权转换,将农业节约水量配置给工业需水,工业多配置地表水和再生水,城市生活多配置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1.

38、保护地下水资源,缓解地下水超采压力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区或者限制开采区;在采煤区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地下含水层结构的破坏。开展漏斗区回灌工作及补源工作,缓解地下水超采压力。2.提高地表水资源控制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库、池塘、湖面、湿地、渠道等拦蓄河流水,并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控制能力。3.开辟新水源,推广分质供水依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继续深度处理后再循环利用,作为河道生态景观用水、市政园林绿化及电厂冷却等工业用水等用途。充分利用元宝山露天煤矿疏干水解决当地工农业用水需求。4.加强雨洪资源利用加强雨水资源利用,在城镇建设中应逐步

39、推广兴建雨洪利用工程,城市人行道及庭院、厂区、办公区等地带应采用高渗透性的地面铺装材料。第44条市域供水工程规划1.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积极开发地表水资源在严格保护地下水源,充分利用地下水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地表水源,满足城镇发展需求。中心城区利用三座店水库水源建设地表水厂,宁城县利用打虎石水库建设西水东输工程,其他城镇根据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地表水源利用工程。2.加强自来水供水系统建设,逐步减少自备水源比例对各城镇自来水厂进行扩建改造,中心城区生活用水普及率应达到100%,旗县城区生活用水普及率应达到90%以上。逐步取消分散自备水源。3.积极开发非常规水源,保障工业用水需求城镇供水应积极开发非

40、常规水源,开展分质供水,满足工业发展用水需求。中心城区主要依托污水处理厂开展再生水利用;元宝山区充分利用露天矿疏干水资源;旗县城区主要依托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积极开展再生水利用,到2030年,再生水利用率应达到50%左右。第45条市域排水工程规划1.完善排水管网系统建设结合城镇道路工程的建设,加强城镇排水管网系统建设,完善排水管网系统,到2030年,中心城区排水管网覆盖率达到100%,旗县城区排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0%以上。2.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再生水利用工程对现状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建或新建污水处理厂,满足城镇污水处理的需求。到2030年,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旗县城污水集中

41、处理率达到80%以上。第46条市域供电工程规划1.供电系统规划规划赤峰市电网的主要供电电压等级为500/220/66/10/0.4千伏,符合电网“N-1”供电安全准则,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用电需求。2.电源规划新建和扩建大板电厂、大唐煤制气电厂等发电厂,以及松山热电厂、大唐克什克腾旗热电厂、京能煤矸石热电厂、元宝山热电厂、平庄热电厂等热电厂;风电装机容量到2030年达到800万千瓦以上。3. 500千伏电网规划近期建设500千伏巴林变电站和500千伏青山变电站,远期建设500千伏阿旗变电站和500千伏敖吉变电站。建设杨树沟门500千伏升压站汇集风电外送。规划建设自锡林郭勒盟白音华电厂经

42、赤峰至辽宁的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4. 220千伏电网规划完善220千伏变电站布局,近期实现220千伏变电站总数达到2530座,远期220千伏变电站总数达到3640座。主要220千伏变电站均实现双电源供电。第47条市域通信工程规划1.电信系统规划提高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服务能力和水平,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达到100%;推广有线、无线综合宽带互联网络。建设基于光缆的信息传输系统,电信管道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积极推进通讯、广电、数据三网合一。2.邮政系统规划优化邮政局所布局、增加数量、完善功能,中心城区和旗县城区实行较高密度、小规模、贴近社区的网点布局,更新和完善乡镇(苏木)、开发区的邮

43、政网点服务设施。3.广播电视系统规划升级完善和合理布局广电设施,提升广电网络功能,推广电视、广播的数字化、高清化和网络化,推进有线电视联网速度,提高广播电视信号的无线覆盖,到远期实现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100%。第48条市域燃气工程规划1.天然气供应规划近期积极利用太平地天然气,中远期主要利用“朝阳赤峰”长输管线气和克什克腾旗煤制天然气。对具备管道供气条件的地区供应管道天然气,扩大天然气供应规模,充分发挥天然气的节能环保效益。2.液化石油气供应规划合理建设和布局液化石油气储气站、灌装站和供应站,保障居民的液化石油气供应,有条件的小区和镇区可通过建设小区气化站的形式通过管道供应液化石油气

44、或液化石油气混合气。第49条市域供热工程规划1.积极推进热源和热网建设,提高集中供热比例,改善供热质量和效率。结合热电厂、集中供热锅炉房的改造和建设,逐步优化热源,提高供热能力。2.各旗县应结合工业余热利用和集中锅炉房建设,加强热源和热网建设,逐步提高集中供热管网的供热范围。积极有效地推进建筑节能工作,降低供热损失。第50条市域环卫工程规划1.规划目标到2030年,中心城区和旗县政府所在城镇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2.环卫设施规划规划在中心城区东南部选址新建一座垃圾处理场,日处理能力达到1200吨。规划各旗县政府所在地新建无害化垃

45、圾处理厂,满足各旗县远期发展的需要。各垃圾处理厂近期以卫生填埋为主,远期逐步完善制肥、制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设施。第八节 产业发展规划第51条产业发展策略1.延伸优势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基于煤炭资源优势延伸煤炭资源开采洗选发电、开采洗选发电相对高耗能产业、开采洗选煤化工产业链条。(2)基于金属矿产资源和非金属资源优势,形成采矿冶炼深加工和采矿加工制品产业链条。(3)基于良好的农牧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地理区位,加快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副食品制造业的区域竞争力。(4)基于良好的发展基础和需求条件,大力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提升现代工业水平。2.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区

46、域性清洁能源和蒙药深加工特色产业高地;提升优化第三产业,打造区域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高地;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网络中枢;加强资源整合及品牌营销,打造区域生态文化旅游中心。3.建设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禁止建设高污染、高能耗工业企业,严格控制产业准入门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第52条产业空间引导市域形成南部都市产业主导区和北部资源依托型产业密集区两个产业区。1.南部都市产业主导区:包括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翁牛特旗、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县7个旗县区,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冶金、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绿色农副食品、现代医药、新型建材等产

47、业。2.北部资源依托型产业密集区:包括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个旗县,重点发展新兴能源、有色金属深加工、旅游业、畜牧产品深加工业等资源依托型产业。有色金属深加工等产业应坚持规模化采掘、集中冶炼加工的原则,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减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九节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第53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分为古城镇、古建筑群的保护和文物古迹的保护。1.保护喀喇沁旗王爷府镇等现存的古城镇,加快对分布于市域乡间的古村落的普查、规划和保护工作。2.保护市域现存的7340多处各个历史时

48、期文化遗址,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详见附表7),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详见附表8),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0余处。3.保护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对于市域范围内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的历史建筑和优秀的近现代建筑应加快普查、认定,予以保护。第54条保护原则1.坚持真实性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存。2.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对历史文化遗存所赖以生存的历史环境进行保护。3.坚持分层次保护的原则。对不同的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有效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4.坚持科学合理、永续利用的原则。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第55条古城镇、古村落的

49、保护1.规划古城镇和古村落应结合各自特点,建立相应的保护体系,以对文物古迹、历史保护街区以及无形文化遗存进行整体性的保护。2.喀喇沁旗王爷府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应尽快编制保护规划。规划要求在重点保护好王爷府镇现存的喀喇沁旗亲王府、福会寺、咸应寺等文保单位,保存好具有历史风貌的建筑群的同时,应注重对王爷府古镇格局及古镇周边自然景观风貌的保护。对于传统风格民居应注重其内部功能的提升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同时加强对古镇无形文化遗存的保护。3.加快对全市古村落、古建筑群的普查工作,对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要编制保护规划。古村落原则上应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

50、境。第56条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对文物进行修缮和保护。对于未落实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文物,应尽快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责任。2.赤峰文化遗址非常丰富,应对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二道井子遗址、红山文化遗址、辽陵及奉陵邑等重要的大遗址单独编制保护规划,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保护措施。第57条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加快对在城市建设史、产业发展史中有特殊意义的建(构)筑物和优秀的近现代建筑的普查工作,在对该类建(构)筑物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保护对象,报市或县(旗)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设

51、立保护标志。对保护建(构)筑物要划定保护范围、风貌协调区。第58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按照市、旗县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昭乌达民歌牧歌、传统婚礼习俗阿日奔苏木婚礼、传统手工技艺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蒙古族民间歌舞呼图歌沁等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工艺、戏曲、曲艺、舞蹈、传统体育等为重点,保护和发扬赤峰传统文化,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居民文化品位,促进赤峰文化繁荣。2.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现时性、完整性,优先保护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且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项目及其传人,基本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3.注重对历史上的工艺作坊、表演场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等

52、的保护。加强传统文化相关设施的建设,加大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大政府投入,鼓励民众的更多参与保护工作,加快传统文化繁荣。第十节 旅游发展规划第59条规划目标将赤峰培育成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和其他专项旅游综合发展的国际知名的中国北方旅游城市,打造海内外著名的“中国草原生态文化旅游名城”。第60条总体布局规划形成“一心四区”旅游发展空间布局。1.“一心”指全市综合旅游服务中心区,包括红山区、松山区和元宝山区,以特色都市文化旅游为重点,为市域及周边地区提供综合性旅游服务。2.“四区”指西部草原生态、蒙古风情旅游区,北部契丹辽文化旅游区,中部沙湖、湿地、红山诸文化旅游区和南部森林山地、草原青铜文

53、化旅游区。(1)西部草原生态、蒙古风情旅游区包括克旗和林西县,以草原生态奇观旅游为主题,突出草原度假旅游、生态奇观旅游的特色。(2)北部契丹辽文化旅游区包括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重点发展契丹辽文化观光、科考修学、蒙古族风情、草原观光旅游。(3)中部沙湖、湿地、红山诸文化旅游区包括赤峰市区综合旅游区、翁牛特旗、敖汉旗,重点发展沙漠湖泊生态游、“塞外水乡”田园风光游、历史文化游。(4)南部森林山地、草原青铜文化旅游区主要包括喀喇沁旗、宁城县,以红山文化、辽文化为主线,大力开发文化旅游、都市休闲旅游、生态观光旅游以及面向环渤海地区(重点是京、津、唐地区)的休闲度假旅游。第61条旅游线路规

54、划市域形成六条主要旅游线路,其中五条旅游线路以赤峰为核心,形成放射状区域游线体系。1.旺业甸美林王府锦山赤峰(沿206省道),与承德等地联动发展,串联起旺业甸国家森林公园、喀喇沁王府、龙泉寺、马鞍山等旅游景点。2.天义汐子乃林元宝山赤峰(沿叶赤线),串联起辽中京、大明塔、黑里河等高品位旅游景点。3.贝子府新惠四道湾子风水沟赤峰(沿305国道),串联起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家店文化遗址、兴隆洼遗址、赵宝沟遗址、小河沿水乡等旅游景点。4.赤峰乌丹大板林东白音诺尔(沿赤大高速及307省道),是串联市域南北部旅游景点的纵向游线,沿线有北大庙、丰州城遗址、布日墩、勃隆克、荟福寺、康熙行宫等景点,以及

55、巴林左旗系列辽文化遗址等丰富的旅游资源。5.赤峰上官地新开地经棚达来诺日(306国道沿线),沿线有阴河岩画、白岔河岩画、青山冰臼、贡格尔草原、白银敖包自然保护区、达里湖等旅游景点,是沟通市域旅游集散中心(赤峰中心城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克什克腾旗)的重要旅游线路。6.沿赤峰市域北部省际大通道旅游线路,串联起北部五旗县的主要旅游景点,主要包括达里诺尔湖、贡格尔草原、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阿斯哈图国家地质公园、康熙行宫、辽上京、辽祖陵、巴拉奇如德庙等景点。第62条旅游服务中心体系规划市域形成三级旅游服务中心体系。1.一级旅游服务中心为赤峰市中心城区,是整个赤峰市的旅游交通枢纽、综合服务中心和经济文

56、化中心。2.二级旅游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各旅游片区,共六个,分别为经棚镇、林东镇、大板镇、乌丹镇、宁城热水镇和乌兰布统旅游开发区。3.规划将天山镇、锦山镇、新惠镇、天义镇、林西镇、热水塘旅游开发区、王爷府镇,以及依托重要景区的居民聚落,如阿斯哈图石林的巴彦高勒苏木、达里湖旅游区的达日罕乌拉苏木等作为三级旅游服务中心。第十一节空间管制第63条市域空间管制规划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地区、农业地区、草原地区、沙地控制地区、河湖水系和湿地控制区和城镇发展地区六类区域。1.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森林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垦林间草地,限制发展林业产品加

57、工业、采矿业。禁止有污染的工业生产项目、开荒等严重影响森林生态功能的生产经营活动。2.农业地区推动农田防护林建设,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实施农田保护性耕作或少耕法措施;在不适宜农作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发展舍饲畜牧业。3.草原地区实施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加强沙地植被恢复工作,严禁人为樵采、挖掘和放牧等破坏植被的经济活动,实施重点区域的植被恢复建设工程。4.沙地控制地区以防风固沙为中心,实施封沙、封滩、育林、育草、飞播治沙等措施,制止滥采滥挖,逐步建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沙地生态区。5.河湖水系和湿地控制区保护河流上游及湖泊周边林草植被,严禁不达标污水排放;严

58、禁围湖开垦、缩河造地等破坏湿地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丧失的生产行为,严禁开发湿地泥炭资源;渔业发展要防止湖泊富营养化;发展灌溉项目必须做到水资源利用平衡;鼓励建设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6.重要城镇发展地区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和产业集约发展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成为人口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将旗县城区作为农牧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应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优化人居环境;鼓励小城镇发展生态经济,强化自身产业特色,突出其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基本职能,优化镇区人居环境。第十二节 各旗县发展指引第64条阿鲁科尔沁旗1.依托省际大通道,扶持沿线城镇发展,培育全旗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轴

59、。天山镇重点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强化与通辽、兴安盟联系,发挥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作用;绍根镇依托煤田资源优势和农牧业基础,发展采矿加工和农牧产品加工,形成县域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天山口镇依托集通铁路的优势,重点提升商贸集散和农牧产品加工职能,在城镇空间布局中注重与天山镇的协调。2.依托旗域其它主要交通走廊,重点发展双胜、坤都、巴彦花等城镇,发挥为周边地区生产生活服务、带动旗域整体发展的作用。3.协调旗域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重点保护北部罕山自然保护区、中东部沙地岛屿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南部根丕庙自然保护区,成为旗域内的绿色生态屏障。西北部山地林牧业区注重草场培育,南部浅山丘陵农

60、牧林区加强农田保护区建设。第65条巴林左旗1.巴林左旗应着重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切实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2.旗域人口重点向林东镇集聚,提升城区各级设施建设水平,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引导农牧业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3.围绕辽上京遗址整合开发旗域特色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牌形象,逐步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巴林左旗的支柱产业之一。4.巩固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成果,积极争取新项目,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第66条林西县1.提高204省道的通行能力,依托省道204形成县域城镇发展主轴,南北纵贯林西县域,联系统部镇、林西县城和新城子镇,加强

61、与赤峰中心城区联系,向北加强与西乌珠穆沁旗等锡林郭勒草原腹地的联系。2.依托集通铁路和国道303形成县域城镇发展辅轴。引导各类要素向县城集聚,通过产业、交通、政策等多方面整合支撑,将县城打造成为县域增长极。大井镇重点发展采矿加工和旅游职能,突出产业特色,官地镇和大营子镇以采矿加工和农牧产品加工为主。3.协调县域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西拉沐沦河、查干沐沦河、巴尔汰河与嘎斯汰河水质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大冷山林场自然保护区、以及其它因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而存在的生态敏感地区。第67条巴林右旗1.大板镇规划打造成为赤峰市域副中心城市,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本旗和周边旗县提供商贸物流、交通运

62、输、农畜产品加工等服务。2.索博日嘎镇和宝日勿苏镇分别作为旗域北部和东部的中心镇,加强城镇人居环境建设,适当集聚人口。3.协调旗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发展矿业的镇、苏木应处理好矿产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废弃矿址做好场地生态环境恢复。南部镇、苏木在工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特别重视西拉沐沦河流域的环境保护。第68条克什克腾旗1.生态立旗,走集约发展道路,以提升旅游服务和公共服务为导向,引导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避免粗放发展和盲目扩张。2.加强建设以经棚镇为中心的旅游交通体系,提升各景点的旅游可达性。优化道路选线,避免对重要保护区和重点自然人文资源的分割和穿越,保护动植物的原有生境。3.发展能源化工、金属冶炼等产业时必须慎重选址,科学评价环境影响,妥善处理与其与重要自然人文资源的关系,确保达里诺尔湖、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乌兰布统古战场等众多具有较高自然文化价值的特色资源不受破坏,实现城镇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69条翁牛特旗1.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东部地区重点建设优质稻基地、鹅鸭基地,中部地区重点建设大棚蔬菜、肉蛋鸡基地,西部地区重点建设杂粮杂豆基地。2.旗域人口重点向乌丹镇集聚。乌丹镇要充分发挥赤峰市域南北联系主要节点的作用,提升镇区基础设施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发展商贸物流等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产业,引导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