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相关意见政策汇总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8970760 上传时间:2021-11-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产业集聚区相关意见政策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产业集聚区相关意见政策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产业集聚区相关意见政策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产业集聚区相关意见政策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聚区相关意见政策汇总(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豫政201070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豫政200978号),为切实增强我省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聚区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加快形成跨越式发展新机制,现就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重要意义

2、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是以省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创新发展为主要驱动力,有效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加工度企业集群发展为特征的主导产业或充分体现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基本形成有效支撑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服务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辐射和引领其他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有利于破解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创造企业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产业集聚区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提高我省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

3、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区域自主创新发挥支撑、带动和示范作用,对建设创新型河南,支撑实现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二、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培育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产业集聚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战略部署,以提升我省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的,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等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

4、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加快实现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创新原则。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用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带动原则。充分发挥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企业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聚集效应明显、绩效优良、开放带动的示范作用,对其他产业集聚区起到辐射和带动、引领作用。(三)总体目标。依托省

5、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走创新驱动型科学发展道路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到2012年,培育20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培育50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三、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工作重点(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培育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先导产业。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和发展各类企业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引导产业集聚区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

6、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代理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三)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针对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通过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积极引进海外及省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壮大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层次。(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产业集聚区创新主体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工艺和产品方面创造和形成自主知识

7、产权。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六)健全科技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以自身为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重要用户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在产业集聚区兴办科技型企业,创办产学研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培训基地。(七)扩大开放合作。鼓励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大力支持产业集聚区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在产业集聚区内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产业集聚区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内外创新资源密集地区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外部科技、

8、智力资源,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省内区域合作,结合我省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建设科技创新协作区和创新资源密集区。(八)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意识,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积极支持产业集聚区的探索尝试,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积极倡导创新价值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四、促进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的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研究解决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建立协调推进的工作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共同积极推进的工作局面。(二)落实政策。认真执行

9、国家和省赋予产业集聚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豫政200978号文件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豫政200962号),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等政策。(三)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各类创新投入应向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倾斜。优化科技投入结构,集中优势科技资源,重点支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重大应用技术研究、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等要向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倾斜,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支持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各类投融资平台和投资公司的作用,引导社会有关

10、方面加大对产业集聚区的投入。有关科技计划可对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实行单列。(四)加强动态管理。建立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对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实行统一考核。建立并实行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动态调整制度,推进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二一年八月十七日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豫建规201023号)各省辖市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委、房管局):产业集聚区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自主创新体系的载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发展,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经济增长、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

11、和事关全局的重点来抓。为切实做好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确保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2010年工作方案落到实处,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建立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产城联动发展的省市联动工作机制。成立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刘洪涛同志为组长,省辖市规划、建设、住房等部门和厅有关处室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促进产城联动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及时研究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促进产城联动发展机制和措施,努力破解产城联动课题,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实施;督促和指导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研究

12、解决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领导小组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台帐、信息通报及领导小组安排部署的其他工作。二、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一)抓紧完善规划:上半年全部完成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查、审批和备案工作,完成近期开发建设区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生产区、生活区、商务区等功能区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年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景观等专项规划编制,全面完成产业集聚区内村庄迁并或改造规划。厅城乡规划处、各市规划局负责。(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实施“转型升级双千工程”的机遇,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率先完成起步区和近期发展区的道

13、路、绿化、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内完成投资1000亿元。厅城市建设处、各市建委(局)、市政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三)加快住房建设:结合产业集聚区内迁村并点,上半年完成产业集聚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年内在产业集聚区开工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开发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满足产业集聚区内就业和安家落户人员的需要。厅住房保障处、房地产业处和各市住房保障、房地产主管部门负责。(四)加快产业集聚区内村庄迁并和改造: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产业集聚区内村庄迁并或改造规划,启动起步区、近期发展区开发建设区域内村庄迁并工作。厅村镇建设处、各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负责。

14、(五)积极推进产城联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与产业集聚区互联互通和设施共享。厅城乡规划处、城市建设处和各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三、加强督导、扎实推进(一)建立厅领导和处室分片督导机制。将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作为全厅工作重点,由厅领导和处室分片督导,负责协调专家技术服务组与产业集聚区的技术服务事宜,加强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服务力度。包片厅领导应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组织一次对包片内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村庄迁并和村民安置、住房建设等进行调研和督导。在此基础上,推选全省规划建设先进的产业集聚区,召开产

15、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厅领导包片督导分工如下:厅长刘洪涛督导郑州市、开封市;副厅长黄旭升督导洛阳市、焦作市、三门峡市、济源市;副厅长陈海勤督导新乡市、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副厅长石迎军督导许昌市、漯河市、平顶山市、南阳市;副巡视员郭风春督导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二)建立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台帐和通报制度。各产业集聚区每月底报送当月规划编制、工程建设进度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则上每季度通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四、加强指导,搞好服务(一)成立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专家服务组,为产业集聚区提供技术服务。从全省抽派城乡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专家50

16、人左右,组成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专家服务组。按照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设计、施工组成综合专业服务小组,对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进行技术指导。(二)举办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培训班。聘请省内外规划、建设等方面的专家举办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培训班,通过3-4期培训班,为每个产业集聚区至少培训一名负责规划建设的工作人员。附件: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促进产城联动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名单二一年四月十二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厅城乡规划处,办公室主任由黄旭升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张传慧兼任。发布部门:河南省其他机构发布日期:2010年0

17、4月12日实施日期:2010年04月12日(地方法规)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战略部署,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发改委等部门配合,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多次征求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市意见并作修改后,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今年7月联合印发(浙委办201074号)。意见从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注重产业政策导向、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配置环境容量资源、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组织领导等九个方面提出了若干措施

18、,将扎实有力地推进全省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浙江省依托产业集聚区做深做细区块规划产业集聚区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自国务院发布10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各地在规划“十二五”产业调整和振兴时,普遍都把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作为重中之重。8月18日,浙江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布局杭州大江东、宁波杭州湾等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定位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示范区。根据浙江省政府8月19日公布的关于创建浙

19、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意见,将重点创建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等九类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近日,浙江省还将组织实施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2010-2012),加快扶持30个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培育100家左右服务业企业。种种迹象都表明,在产业集聚区这个大舞台上,浙江“十二五”将全面发力。事实上,从“十一五”的情况看,产业集聚区建设就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早在2007年,上海市就确定了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重点建设推进项目,其核心区将新增建筑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1500亿元,可创造大约50万个就业岗位。今年7月6日,上海市政府召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工作

20、专题会议,决定尽早启动“十二五”期间集聚区建设纲要的研究。整个规划期间,集聚区的建设要体现对上海服务业能级的引领提升作用,尤其是充分发挥一些区块的“后世博”效应,比如浦东“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要发挥会展服务功能等。毫无疑问,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背景下,产业集聚区既是抓手,也是平台,更是做深做细这块规划的引领和示范。为此,河南省在2008年提出了构建“一个载体”、培育“三个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其中,构建“一个载体”就是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2009年4月下旬,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产业集聚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同年8月,河南省还出台了关于加快

21、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推出了包括财税、金融、土地和人才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今年年初,河南省提出依托175个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其筑巢引凤功能,高水平策划集聚区招商概念,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以“区中园”建设为切入点,引导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好的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争取新设立1020个“区中园”,积极承接发达地区链式和集群式产业转移,促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新一轮“大招商”活动中,产业集聚区成为最受外商青睐的投资平台。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导则 构筑产业集聚区是加快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

22、重要抓手,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我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为科学指导各个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编制,特制定本技术导则,主要包括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规划内容和成果形式。 一、总体要求 编制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十二五”规划,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立足区域产业基础,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打造竞争制高点为目标,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规划期限为10年(20112020年),其中重点规划期为“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可展望到2030年和2050年。在规划编制中需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23、。 一是注重整体协调。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是特定地域空间的综合性规划,规划应统筹区域内的各项发展,协调好区域内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统筹好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按照“优(优化产业结构)、新(发展新兴产业)、高(提高科技含量)、特(发挥特色优势)”的要求,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协调发展。 二是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需综合考虑区域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从区域特有的比较优势出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因地制宜,对产业、人口、基础设施等重大布局作出合理安排,制定符合区域实际、彰显区域特色的发展战略。 三是体现空间引导产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是对重要区域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引导,必须选

24、择出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导向明确、建设空间条件较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空间载体,作为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集聚的平台,要有效整合提升已有的各类开发区(园区)各类平台(载体)。 四是突出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需充分考虑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要严格保护水土和生物资源,避让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及生态敏感区。要注重集约节约,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共生发展。 二、规划内容 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一般应包括基础条件、总体战略、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平台建设、要素保障、近期开发、机制创新等方面内容。其中,总体战略、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要素保障、近期开发

25、和机制创新是规划的核心和重点。 (一)总体战略 针对产业集聚区所处的发展环境、开发前景、现状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结合上位规划的定位与要求,明确产业集聚区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战略路径。 按照总体战略,根据规划期限,提出规划分期目标。 (二)空间布局 确定产业集聚区用地基本方案,并将产业集聚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如产业功能区、配套服务功能区、生态功能区、预留区等。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特点,提出各功能区的发展导向、建设规模、及空间范围与管制要求。 (三)产业发展 确定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包括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配套发展的产业,以及适当发展的产业。总体上要体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 确定产业发展的

26、主导方向要根据各地的发展基础,体现特色优势,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具有引领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产业发展新门类,作为产业集聚区乃至全省竞争优势跃升的支柱产业;二是适当引入“高新化”传统优势产业实现集聚发展,带动区域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争取依托产业集聚区形成一批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区。 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框架要求和全省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产业准入标准,如土地的单位投资强度、产出效益、限制污染物排放等目标。 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明确二产具体发展方向和目标;结合现代服务业培育,明确三产具体发展方向和目标;结合精品农业建设,明确一产具体发展方向和目标。

27、(四)城镇建设 城乡建设需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出产业集聚区内城市化和城镇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和确定互促联动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在空间上落实具体的城市(镇)、村等建设用地范围。 (五)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提出产业集聚区内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方案。基础设施既包括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供水排水、防卫减灾等设施,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性公共设施。前者重点提出建设方向和空间组织形态,后者重点提出建设规模、服务范围和空间配置模式。 (六)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根据集聚区的生态脆弱性、敏感性特点和环境保护要求,建立区域生态安全总体架构,提出环境保护目标、重点,

28、以及污染防治思路、措施。 (七)平台建设 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出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导向明确、建设空间条件较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空间载体,作为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集聚的平台。 提出平台内各类开发区、园区等次平台的整合提升方案。 (八)要素保障 构建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所需的要素保障体系,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环境容量以及资金的供给保障。 1、土地资源 分别按照规划期和近期的规划范围,理清现有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和空间分布,尤其是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和空间分布。 提出规划期和近期产业集聚区开发的土地保障方案,尤其是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指标、基本农田保护区、

29、占补平衡等指标的解决方案。提出规划期和近期产业集聚区可供开发利用建设用地面积。 2、水资源 根据规划期和近期的建设方案,预测不同时期的水资源需求量,提出不同时期产业集聚区水资源的保障方案。 3、能源 根据规划期和近期等不同时期的建设方案,预测不同时期产业集聚区的电力、煤炭、天然气等能源需求量,提出不同时期产业集聚区电力、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的保障方案。 4、环境容量 根据规划期和近期等不同时期的建设方案,预测不同时期产业集聚区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提出不同时期产业集聚区解决主要污染物排放的保障方案。 5、资金 提出保障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的资金筹措方案。 (九)近期开发重点 总体提出产业集聚区在

30、规划期内的开发时序,重点提出产业集聚区“十二五”时期启动区块的开发目标和任务。 (十)机制创新 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创新机制和创新政策。研究制定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制度;建立细化明确、操作性强的跨行政区域合作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制定可靠的土地和环保支撑保障体系。在建设用地指标和污染物指标调配上,加大对产业集聚区所在地的倾斜力度,加强占补平衡和余缺调剂。 三、成果形式 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一般应包括规划文本、图件、专题研究等材料,其中规划文本和图件是具有效力的规划文件,专题研究作为对某一专题的基础性研究和说明材料。 (一)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是

31、根据专题研究报告的结论表达,其文字表达应规范、准确、简要,避免论述性、说明性。 (二)图件 图件是规划文本的配套材料,与规划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图件应显示现状地形,包括行政界线、主要交通要素(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重要水系(河流、湖泊等)、城镇建设用地和文字标注等地理要素,并标注出图名、比例尺、图例、编制单位和编制时间,以及与文本一致的各图件内容。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图件: 1、区位示意图 主要表现规划区在更大区域范围的位置,标明规划区所在或相邻区域名称、行政区划、重要基础设施、水系和城镇等。 2、空间开发总体格局图 明确表达产业集聚区开发的总体空间架构,明确各阶段开发范围

32、,并示意性标明产业功能区、配套服务功能区、生态功能区、预留区等功能区的范围、分布。 3、产业发展布局图 表现各类产业的布局形态,标注主要产业带、重点产业区块的名称及空间位置。 4、城乡发展布局图 标明区域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区域城市(镇)的等级规模、功能结构等。 5、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图 在与上级交通、水利、电网、燃气等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明确交通、给排水及水利、电力、燃气、信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在规划期内的布局,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重要公路、重要航道、重要运输管道和高压走廊的走向,水、陆、空站场的位置,区域水厂、污水处理厂的位置,重要电站(厂)位置等。根据实际情况,可分解为若干张专业规划

33、图。 6、重大社会性公共设施布局图 明确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重大社会设施的布局。根据实际情况,可分解为若干张专业规划图。 7、生态安全格局图 明确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重要湿地、风景名胜区等各类生态功能区和绿色交通走廊、清水通道等各类生态廊道的名称及位置。8、近期重大项目建设布局图 明确近期建设重大项目的空间位置。 各产业集聚区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具体规划要求,适当增加或删减相应的规划图件和分析图。 (三)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主要围绕产业集聚区的某一专题内容进行分析、说明和阐述,如产业专题、土地保障专题等。要求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内容全面,资料详实,文字流畅,体

34、现特色,要有一定的分析性和说明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10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加强对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浙委办201074号文件精神,成立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通知如下:组 长:陈敏尔(常务副省长)副组长:陈国平(省政府副秘书长) 冯波声(省政府副秘书长) 厉志海(省发改委主任)成 员:刘亭(省发改委副主任) 吴家曦(省经信委副主任) 邱飞章(省科技厅副厅长) 魏跃华(省财政厅副厅长) 马奇(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方敏(省环保厅副厅长) 周日良(省

35、建设厅总规划师) 王德宝(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褚加福(省水利厅副厅长) 朱志泉(省农业厅副厅长) 胡潍康(省商务厅副厅长) 徐敏俊(省地税局总会计师) 王杰(省统计局副局长) 刘向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 包纯田(省金融办副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刘亭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一年八月四日 (此件公开发布)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努力提升永城市区域竞争力2010年01月12日今日永城市场开放之后,我国产业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当今区域经济的竞争是一种个别厂商在一个行业能够控制自己产品价格的竞争,即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借以实现的一种产

36、业组织形式是产业集聚。 河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决策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是积极顺应发展趋势,为加快实现“两大跨越”、促进中原崛起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科学定位是开展集聚区建设工作的前提,结合永城实际,笔者认为,产业集聚区的定位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确立特色主导产业,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优势产业的集中区。 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项目),出于对同一产业“食物链”的依赖而密切联系,分工协作,容易实现企业的联合,实现外部扩张

37、。由于建设产业集聚区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为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的企业在空间上积聚创造条件,所以必须明确产业定位,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眼于拉长产业链条、搞好产业配套,选好特色主导产业。从我市的市情来看,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我市的工业发展和经济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煤炭挖一点少一点,所以不能“单程式”就煤炭抓煤炭,必须“循环发展煤炭下游产业。对于丰富的煤炭资源,我市确定了“以煤炭为主,适度相关多元”的发展方略,尤其是近年来,煤化工产业、铝精深加工产业的崛起,使我市以煤炭为主的黑色经济形成了“煤煤化工煤精细化工”、“煤电铝铝

38、制品加工”、“煤电建材”三大产业链条。目前,三大产业链条越拉越长,煤化工、铝精深加工产业已经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成为我市工业发展中优势突出的佼佼者。装备制造产业是我市从拓宽黑色经济外沿的角度着眼,近年内兴起的一个新的行业,主要产品为矿山机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也已逐渐壮大,该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优势日趋凸显。 通过以上工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应当立足现有工业基础,着重发展“煤化工、铝精深加工、装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优势产业的集中区,逐步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集聚发展。 二是推进产城融合,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功能区。 产业集聚区建设要走产城融合模式,要

39、充分考虑与城镇发展的对接,要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发展产业集聚区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产城一体”,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以产业集聚区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市提供基础设施,同时以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条件。 我市产业集聚区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本着构建现代城市体系,实现功能集合构建的思路,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聚集区发展平台作为集聚区建设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与东城区的融合,推进“以产促城”;要着力提高集聚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集聚区的吸纳力、承载力、吸引力,进而达到“以城促产”的目的。以产促城、以城促产紧密结合,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的

40、功能区。 三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好地带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可以促进就业,带动集中人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我们既可以将土地和其他资源集约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技术,发挥产业相互关联的集聚作用,增强竞争与合作的创新动力,为自主创新提供条件和载体,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是大胆进行创新改革,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

41、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一项既紧迫又长远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一定要切实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打破传统,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创新体制机制,创造性解决问题,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等不靠,破解瓶颈,解决难题。 1、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应当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强化技术创新支撑,加大产业链前端产品研发和后端推广应用支持力度,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市产业集聚区内的电子铝箔产业和煤精细化工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聚区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大对两大产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力度,以更好的提高产

42、品的附加值,拓宽两项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对于新兴的装备制造产业应当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以更好的引导其进行技术创新。 2、管理创新。目前,我市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比较松散,已经拖缓了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步伐。笔者认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管理体制应当突出“服务集聚区建设”这一主题,要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要切实加强科技、人才、劳动用工、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其次,应引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择优录用、能者受奖的竞争机制,完善实施产业集聚区管理人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制度。 3、机制创新。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融资渠道,建

43、立融资机构,促进产业集聚区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集聚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场机制建成产业集聚区投资基金,吸引各类金融资本进入集聚区。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势必会为我市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产业集聚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 产业集聚区这一重大举措提出不到一年,全省各地在思想上已基本形成共识。目前,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抓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氛围已经形成。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产业集聚区建设还刚刚起步,对发展产业集聚区重大意义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对其科学内涵仍需准确地把握,以确保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达到预期效果。禹州市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

44、调查禹州市产业集聚区是省政府首批公布的175个省级集聚区之一,自成立以来,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始终把它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今年1月13日,郭庚茂省长莅临该市调研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时指出,要准确把握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科学内涵,抓好关键环节,健全工作机制,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实现突破性发展,力争在区域发展格局调整中形成更多新的竞争优势,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郭庚茂省长的指示精神为禹州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提出了办法,鼓舞了斗志,指明了方向。近期,该市组织人员就如何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做了专题调查,情况如下:一、产业集聚区建设现状按照一区多园的要求,禹州市产业集

45、聚区规划为东、西、西南三个产业园,其中西产业园为建成区,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东产业园为发展区和控制区,规划面积各为5平方公里,西南部为钧陶瓷产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已入驻企业93家,200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7亿元。(一)主导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产业集聚、骨干带动”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以中医药、食品和机械加工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以陶瓷、档发为重点产业,金融、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配套发展的产业结构。其中,东产业园重点发展食品、医药产业,配套发展金融商贸、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西产业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钧陶瓷产业园以钧瓷和陶瓷产业为主,结合钧陶瓷展览销

46、售、配套服务及仓储物流,共同形成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生态环境良好的综合性工业园。(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目前,西产业园基本完善了供水、排水、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拥有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单位21家,具有完备的有线电视、电话、宽带等通讯网络。东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阳翟大道向东延伸段和滨河路东段向南延伸段工程已开工建设。禹神快速通道建设进展顺利,同时,电力、天然气、通讯等配套设施也相继跟进。档发工业园东西主干道建设工程已完成主干道地表清理工作,正在签订项目用地协议和对拟入驻项目的考察、论证,为档发企业入驻提供条件。中小企业创业园区内规划道路及配套工程于4月底开工建设。钧陶瓷产业园已开

47、工建设。机械加工园东西主干道路基已推平,正在进行BT招商程序。(三)规划编制基本形成。该市将产业集聚区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空间上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许昌市总体规划、中原城市群规划等重大规划的主要内容实现精准重叠和全面覆盖。目前,禹州市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已经过省发改委评审,禹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禹州市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环境评价报告业已形成。(四)服务体系日臻成熟。为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管理,该市成立了高规格的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领导组,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分包领导,一套工作班

48、子,一条龙服务到底机制,为项目入驻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了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以支持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土地的前期开发等。二、发展中存在问题禹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培育产业集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自发成长型产业集聚为主,大部分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简单的空间集聚关系,产业耦合度低。主要体现是:特色块状产业普遍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偏低。全市年销售超10亿元的企业太少。特色产业无论放眼全国还是全省,比较优势并不明显,产业集聚以传统的专业技术扩散和传播为主,技术和知识的外溢效应难以显现。产业

49、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支持,专业化协作网络、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发育。如机械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且90%集中在铸造、机械配件的生产上,下游产业发展不足。块状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企业产品雷同程度高,企业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产业集聚的整体规模优势难以转化为市场控制优势。(二)高层次优势产业少,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从现行的结构看,几大支柱产业都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存在很强的前倾性,处在产业链的低端,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的附属地位。虽然统一电器、神运机械和档发企业等一批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较强,但总体而言依然是“三多三少”,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产品少,低档产品

50、多、技术含量高产品少,一般产品多、优质产品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层次优势产业,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任重道远。(三)缺少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产业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目前,该市虽有一些河南名牌产品,但大多是产业的中间产品,很少是产业价值链高端产品品牌,而且没有一个是全国知名品牌,更没有一个国家级知名龙头企业,其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弱。(四)缺少完善的支持产业集群良性发展的支撑体系。首先,规划论证滞后,缺少产业集群的定向和定位。禹州市的产业区块大多是传统产业集聚,基本上依靠市场自发演化,产品处在价值链的末端,产业集群难以突破“低端锁定”效应。其次,缺乏一定的空间和技术、信息、资金等支撑体

51、系。第三,缺乏健全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禹州市产业区块内的企业一般各自为政,许多企业不愿意进行自主创新,而是采取“跟随战略”,跟随其他企业已有的技术路径“搭便车”。三、对策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产业集聚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结合禹州市经济发展阶段性的特征及现实的产业基础,通过建立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政策导向体系,推进产业的集群发展。(一)在发展方向上,要突出三大作用。一是龙头带动作用。禹州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大、地理位置优、生产要素比较集中、体制机制比较完善,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区、体制创新的试验区、禹州形象的展示区,应进一步放大其经济拉动效应。二是

52、城市建设的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处在拓展城市建设规模的位置,要在城市扩展上发挥主力军作用,按照城市新区的要求来规划、建设和管理,清晰划分产业发展区和商业区,尤其从服务工业发展的角度发展繁荣三产,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把产业集聚区建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配套齐全、宜工宜商宜居的城市新功能区。三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要通过35年的发展,使产业集聚区在经济总量、工业总量、产业支撑、财政收入上确立全市主导地位,在许昌市级产业集聚区中创第一、全省争上游。(二)在发展措施上,要突出三项重点。一是加大投入强基础。市财政要合理调度资金,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投入;产业集聚区要通过投资开发公司,借助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

53、,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财政、金融、外资、内资并举,共同推动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要积极搭建银企洽谈平台,达到互利共赢。市直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产业集聚区搞好道路、供电、给排水、电讯、供暖、供气等市政设施建设、改造和维护。二是招商引资上项目。要围绕产业链招商,围绕重点目标招商,盯住国内外品牌企业集团招商,盯住发达地区实施产业转移的目标企业招商,盯住禹州籍在外成功人士招商,提升招商引资的实际成果,促进项目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三是集聚企业壮产业。要凝聚产业发展合力。统筹全市新引进的工业项目,要扶持龙头企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园”的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要做好产业配

54、套,重点在引进科技服务、中介服务、金融保险、宾馆餐饮、商贸等项目上下功夫。同时,加快医疗、教育、公共交通、文化娱乐等建设,为工业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三)在发展保障上,要增强三项功能。一要增强产业集聚区管理职能。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高效”的工作原则,建立起功能完备的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机制。二要增强开发区“造血”功能。土地方面,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向产业集聚区倾斜,保证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人才方面,要支持产业集聚区通过竞争、聘用、奖励等方式引进所需人才,高度重视企业所需的管理人才、熟练技术工人和操作工人的引进和培训,解决工业发展用工问题和

55、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要增强开发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好建设和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到以服务树形象,以服务促发展。(作者:禹州市政府办公室)加强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建设的思考/中共安阳市委书记 张广智产业集聚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是积极顺应发展趋势,为加快实现“两大跨越”、促进中原崛起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上来,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建设。 一、加强产业集聚区规

56、划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产业集聚区的主要功能就是培育增长极、促进城镇化建设,推动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抓好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建设,对于我市抓住新机遇,创造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把河南的“北大门”建设得更加亮堂、更加光彩都具有重大和长远作用。 (一)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产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从理论上来讲,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是因为,传统农业社会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传统农业在空间上必然是分散的;而工业社会的发展是以分工和市场交换为基础,交易成本决定了工业化时代的产业活动必然要在空间上集中,以有效节约土地、综合

57、利用资源、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培育优势产业等。从实践上看,目前产业在空间上的规模集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构架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所在。在工业发达国家,强势产业通常都采用集聚发展的模式,如美国的硅谷(IT巨头聚集地)、底特律(汽车城)和西雅图(飞机城)都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城市特定区域集聚发展的结果;我国浙江省的小家电、制鞋、打火机和省内巩义的铝板带箔、长垣的中小吨位起重机等产业,也都是各自聚集在特定地区发展起来的。我们规划建设的产业集聚区,就是要实现“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这四个要素的有机融

58、合,推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可以培育经济增长极,更好地带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可以促进就业,带动人口集中,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既可以将土地和其他资源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技术,发挥产业相互关联的集聚作用,增强竞争与合作的创新动力,为自主创新提供条件和载体,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加快

59、产业集聚区建设是应对区域竞争、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强市的重大举措。产业集聚区作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产业高度关联、功能相互补充、资源充分共享,可以实现由孤立发展向聚合发展、单体循环向整体循环的转变,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辐射效应、互动效应、带动效应,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可以说,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水平代表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区域竞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放眼全国,正在掀起新一轮主体功能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高潮。河北的曹妃甸、天津的滨海新区、东南沿海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广西的北部湾,包括我们河南的中原城市群,都在制订和完善自己的发展规划。我们相邻的邯郸

60、市提出了建设成峰工业走廊和邯武工业走廊的“两廊”计划,打造邯郸冶金、装备制造、煤化工主体功能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他们都在角逐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抢占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制高点。安阳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就要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努力把9个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跨越发展的增长极、核心区。 二、我市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布局 目前,我市有9个产业集聚区被列为省级产业集聚区,分别是: 1.安阳县产业集聚区。分为钢铁产业、煤化工产业两个工业园,分别位于安阳县西部水冶镇、蒋村乡、伦掌镇和铜冶镇。将以钢铁和煤化工的焦炭深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为支撑,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形成

61、以第二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聚区。集聚区规划面积19.53平方公里,发展区7平方公里,控制区8平方公里,其中钢铁产业园位于水冶镇和蒋村乡、伦掌镇,建成区2.53平方公里,发展区4平方公里,控制区4平方公里;煤化工产业园位于铜冶镇,建成区2平方公里,发展区3平方公里,控制区4平方公里,预计区内人口5万人。 2.安阳市新东产业集聚区。位于安阳县白璧镇西南部,石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安阳站东侧,规划建设成一个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为主导,其他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经济园。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发展区3平方公里,控制区4平方公里,预计区内人口1.2万人。 3.安阳市纺织产业集聚区。位于市区东北部韩陵山区域,是市区内3个产业集聚区中唯一单独承建的一家,主导产业以纺织和轻型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9.2平方公里,发展区3.9平方公里,控制区3.3平方公里,预计区内人口2万人。 4.安阳市产业集聚区。位于安阳市区西部,由龙安区和殷都区合建,发展定位以钢铁深加工、清洁能源、机械制造产业为支撑,以现代物流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打造宜商、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新城,将建成豫北乃至全国包装材料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7.38平方公里,发展区8平方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