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上传人:EY****y 文档编号:38967759 上传时间:2021-11-0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44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古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40 分 每空 05 分)-4 ,元杂剧的兴盛标志着叙事作品作为文学的新主流-3 ,南戏的代表作高明琵琶记赵贞女-2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1 ,散曲的种类小令 (包含:重头、带过曲、集曲)、套曲。0,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作不伏老1、 散曲和词同科这种叙事性作品代表作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子借马崔景臣般涉调少变高祖还乡2、 元杂剧的结构四折一楔子角色 旦、末、净、杂3、 南戏角色生、旦、净、末、丑、贴、外4、 元杂剧爱情剧的最高成就西厢记5、 元代最著名的杂居历史剧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梧桐雨白朴6、 是元代前期杂剧中的名

2、作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被写进水浒传7、 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8、 明初的散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9、 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10、 明戏曲的三记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11、 王阳明提出的观点:万事万物之理,理不外吾心12、 现存最早的词谱张炎词余图谱13、 词人之冠王磐 曲之辛弃疾冯惟敏曲中乐王陈铎14、 元代戏曲四声猿 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和玉禅师15、 戏曲的批评研究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16、 南戏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17、 明代戏曲的派别沈璟吴江派;汤显祖临川派18、 元曲可

3、分为:散曲、杂剧南戏后变传奇19、 现存元人最重要的元散文集元文类20、 中国第一个创作戏曲的官员卢 挚 曲状元 马致远 曲的第一人关汉卿21、 元散曲前期的代表人物张可久22、 二人散曲合集酸甜乐府23、 元代戏曲家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 价值较高24、 戏曲的三大高潮元杂剧 明传奇 清花部25、 元杂剧剧本的特点:作品最后两句出现的题目正名26、 关汉卿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27、 纪君详赵氏孤儿最早介绍到西方西厢记元杂剧之最28、 “七子”以王世贞为代表29、 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成就最高)、文徵明和徐祯卿。30、 最先站出来反对“前七子”、“后七子”是唐宋派31、 明代李挚 以异

4、端自居童心说32、首先提出读书性灵公安派33、 明代朱权戏曲理论太和正音谱34、 杂剧合集四声猿35、 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36、 三大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37、 临川四梦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38、 明四大奇书金瓶梅、三国、水浒、西游39、 三国演义三绝 忠绝 (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40,明代中叶两个未入流派的作家(于谦、杨慎)二、 单选题1、 理、不外吾心(王阳明)2、 第一个最早创作大量短剧的作家徐文长3、 现存最早的词谱是:词余图谱4、 第一个把浪漫主义引入到杂剧中的人汤显祖5、 第一个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金瓶梅6、 三言两拍今古奇观7、 清代提倡主观情感自

5、然流露的文学流派袁牧 性灵派8、 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聊斋志异9、 清代散文最大派别 桐城派10、 四大谴责小说即:李宝嘉 ( 李伯元 )的 官场现形记、吴沃尧 (吴趼人 )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 的 老残游记 、曾朴 的孽海花 ,儒林外史不属谴谪小说11、 评价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的作家是:王国维12、 闲情偶寄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13、 西厢记第六才子书14、 赵氏孤儿第一部传到西方15、 明代传奇的范本高明琵琶记16、 第一部章回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17、 第一本白话小说水浒传18、 镜花缘反映封建妇女问题19、 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20、 清代骈

6、文的代表作家汪中21、 讽刺小说最高成就儒林外史22、贾仲名把西厢记列为天下夺魁之书23、前后七子的反对派唐宋派三、 判断题(略)四、 名词解释花部所谓花部, 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 取其花杂之义, 故也称“乱弹”。它们虽不为士大夫们所重视,但为下层观众所欢迎,依然在乡村山区及小城稹流行着,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和剧本体制。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这些在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的势力便开始发展兴盛,形成了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 、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 “玉

7、茗堂四梦 ”。 在这 “四梦 ”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正是凭借这 “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拟话本拟话本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最早应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浙西词派:朱彝尊是浙西词派开创者,与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号为“浙西六家 ”,他推尊词体,宗法南宋,以姜夔、张炎为圭臬,还与汪森辑录词综,主张以雅正矫正显露,归于醇雅。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五、作品分析窦娥冤第三折【正宫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

8、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翻译:没想到我毫无理由地犯了王法,毫无防备间受到了刑罚,叫声冤屈也会动地惊天。转眼间就要被含冤问斩,一缕游魂即将奔赴阎罗殿,又怎能不将那天地深深地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翻译:有太阳和月亮日夜长挂在人世,有那鬼神掌握着生死大权。天地呀!只应该把那清浊分辨, 却怎么混淆了好人和坏人, 分不清盗跖和颜渊?

9、好人的人一生贫穷, 孤苦早逝,作恶多端的人却享尽荣华富贵,尽享天年。天地呀,做这般怕硬欺软的事,原来也只是瞎了双眼,只懂得顺水推船!地呀,你如此不分好歹如何做地!天呀,你这般不明善恶枉称为天!哎,只苦了我如今泪水涟涟。【评析】:以上两支曲子为第三折的第一部分,写窦娥赴法场途中,指斥天地鬼神,表示极大怨恨。在封建社会中,日月、鬼神被看做世间一切事物的主宰,残酷的现实使窦娥对它由信赖转为怀疑,进而愤怒地对它们所代表的统治者进行了控诉。西厢记正宫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

10、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 “去也 ”,松了 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译文:【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 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 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 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赏析: 。【端正好】一曲,情景交融,写深秋景象勾起她的离情别绪。 【滚绣球】一曲,主

11、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 ”思虑殚尽,扑地而死 “(晕厥)。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 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 ”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 “黄花 ”呢?因此, “碧云天,黄花地 ”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12、。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牡丹亭【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译文: “原来这里早已姹紫嫣红开遍的花园春景,而我却从来不晓得, 就像我青春年华 一样一直浪费着。没人爱惜呀。 人生本来就该遇上良辰美景,人生本来就该遇上赏心乐事, 可是我从没有遇上;我知道有良辰美景, 但它们丝毫不能排遣我的心中之愁; 至于赏心乐事, 到现在还不知躲在谁

13、家院落哩!但今天既然偷偷闪出了牢笼,那就放开怀抱享用这春景吧: 抬头,高处是云霞舒卷;眼光顺云势移向远方, 又见一片片的风吹开云一丝丝的像笼上烟波里的画船轻晃, 真是好看啊。大自然和人很友好嘛, 怎么人却躲在 锦屏背后和春光交不上朋友呢?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唱出了女主人公在春色感召下所产生的心灵震颤。开头两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 “姹”,美丽。 “嫣 ”,娇艳。这是说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

14、。 “断井颓垣 ”是说,井也干涸、回填,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作者用 “姹紫嫣红 ”的迷人春色与 “断井颓垣 ”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 “姹紫嫣红 ”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 “断井颓垣 ”又使她百感交集,这 “断井颓垣 ”也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 “原来 ”,“似这般 ”“都付与 ”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接下来两句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 “奈何天 ”,使人无可奈何的天

15、气。 “谁家 ”,什么的意思。这两句是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句意。“奈何天 ”“谁家院 ”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使人舒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才合适呢?注意以上几句用词十分考究, “姹紫嫣红 ”与“断井颓垣 ”、 “良辰美景 ”与 “赏心乐事 ”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再接下来,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这里有实景, 也有虚景: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这是形容轩阁高旷,也是杜丽

16、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杜丽娘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这是由近观到远眺,这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这是由概写、感叹进入到细致描绘。最后一句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写出了杜丽娘不满怨恨情绪的矛头所向, “韶光 ”,春光, 也指自己年华。“锦屏人 ”当指那些封建家长。这句意是,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春光看的太卑贱了。曲中有句夹白: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可看作是 “锦屏人 ” 的注脚。杜丽娘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前后联系起来

17、看,指向就比较明确。【皂罗袍】曲意是: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高祖还乡 写汉高祖刘邦还乡时乡民所见情景, 以独特的艺术构思、 风趣幽默的描写,对封建最高统治者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无情的讽刺。套曲的思想意义在两方面: 1、揭露、讽刺了封建最高统治者。 作者处于君道尊严的时代,他不从歌功颂德的角度写汉高祖“威加海内兮”的盛况, 而是通过一个与他过去有瓜葛的

18、农民的所见所忆,嘲讽了刘邦的装腔做势,妄自尊大,揭露了刘邦的流氓本性,无赖老底。2、高祖还乡的反封建主题也是针对元代社会现实而发的。 套曲借历史事件, 反映了元代等级制度森严, 统治阶级作威作福, 地方乡里趋炎附势,差役苛赋十分繁重的现实。 所以它既写了历史事件,又是紧紧地针对着元代现实, 讽刺元代现实的五、 简答题宋江宋江性格特点:1 、旧式农民起义的领袖; 2、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广交天下朋友(江湖侠士);3、忠义全加,爱才并懂得识才,(作为领袖); 4、争先士卒,有一定的行军用兵策略;5、其投降主义断送了梁山好汉的前程 ,不能文不能武,出身低微形容猥亵,趋炎附势,一心出人头地流芳百世 。

19、曹操形象分析1 、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许邵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2 、宦官家庭,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外貌鲜明;3 、正面:杰出的军事才能,识才爱才,知人善任,唯才是爱;4、负面:凶残歹毒,喜怒无常,长于权某,多猜多疑,嫉贤妒能5、矛盾性:雄才大略,心怀天下谋权奸略; 识才爱才,善于行军带兵嫉贤妒能,刚愎自用;心狠手辣,残忍奸诈胸怀宽广,侠骨柔肠;诡诈多疑,气量狭隘坦荡豪迈,集思广益站在正统立场,曹操性格生成,缺少过程和证据,其好像天生就是一个坏人。杂剧1 、它是一种综合了诗歌,音乐,舞蹈,表演,白文演绎完整的故事; 2、它有固定的组织结构,每本四折一楔子, 每折限用同宫调的一套曲子;

20、3 所有的剧本都由主角一直唱到底,其它角色只有说白; 4、它的的剧本由词、曲词、歌词,用韵相对自由,兵白(韵白、散白)散白由独白、对白、带白、背白、内白(交代来龙去脉,人物关系矛盾)明代中期诗文:领域内的最重要现象, 便是复古思潮的活跃。 先是以李梦阳、 何景明为代表的 “前七子”针对明前期文学创作的贵族化、理气化与八股化,卓然以复古自命,追求秦汉古文的境界与盛唐诗歌的气象, 欲通过接续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而达到变革的目的, 明代文风为之一变。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接踵而起,将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 使文学创作得以摆脱程朱理学与官方政治的约制, 为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

21、。当然,前后七子身上都存在着尺寸古法、刻意摹拟的弊端。此外,还有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唐宋派,介于前后七子之间,他们理论上的建树主要在散文方面, 以标榜摹唐仿宋跟七子相抗衡,但声势不大, 在创作上远远不能抵消前后七子的影响。六、 论述题1、 宝黛爱情A、发展历程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两个核心人物,宝黛爱情是贯穿红楼梦始终的一条线索。宝黛二人一开始在贾府相遇, 二人初次见面,一见如故,彼此一见钟情。 贾母对黛玉万般怜爱 ,“寝食起居 ,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 ,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 ,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

22、参商。”(第五回)由此可见,宝黛初遇便相知相惜,如亲兄妹般亲热却毫不逾矩。 宝钗的到来, 宝黛之间的“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的状况,也变得无法继续。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 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黛玉的处境开始发生变化。 此时的宝黛, 还不能说已经建立了恋爱关系, 不过是少年男女之间的亲近熟惯,因一处坐卧且志趣相投而萌生的爱情之芽。第八回宝玉探望宝钗,两个人比看通灵玉,加之莺儿有心透露金玉之意,这便成了宝黛爱情、宝钗介入的点醒之笔。 女性间的醋意由此而生。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 荣宁两府大大热闹了一回。其中一个重要节目, 是元春

23、带领宝玉和众姊妹作诗。黛玉帮其作诗,这个忙帮得可不小,其对宝黛感情的融洽起了直接作用。第十九回,宝玉替黛玉解困。 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故事的发展,第二十三回是个关键。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而吵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境产生。宝黛之间不拘形迹的吵吵闹闹。 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则是直接写林黛玉的爱情进入内心体验阶段。那日宝玉意思懒懒,出来闲晃,竟顺着脚一径走到了潇湘馆 ,只见院内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 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 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

24、将起来,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伸懒腰。(第二十六回)这是红楼梦 描写宝黛爱情故事进程中极特殊的笔墨,可以说把恋爱双方情感心理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红楼梦前八十回结束的时候,死亡的危险已经在真切地威胁着宝黛。 第七十六回史湘云和林黛玉月夜联句, 最后几联,越来越凄清死寂。“更残乐已谖”、“空剩雪霜痕”、“庭烟敛夕梧”、 “晦朔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残更、 剩雪、霜痕、夕梧、空存、将涸、已昏,全部都是更残夜尽的意象。特别是最后一联, 湘云的上联是“寒塘渡鹤影”,黛玉对的是“冷月葬诗魂”。 湘云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 ”因夜已深,

25、 两人便回潇湘馆睡下。 而宝黛爱情悲剧至晴雯之死, 也已接近尾声。宝钗大婚,黛玉之死,此段感情到此结束,而宝钗却成了其爱情的葬品 。B、是否是真爱(必然性)相爱的人避免不了外貌的吸引, 相互欣赏。雪芹安排他们一见钟情的见面, 这就给最美丽的情打下了基础。宝黛对 “仕途经济 ”看法一致。爱惜对方,远胜于爱惜自己。爱对方,就想最好的都给对方, 在情人眼里, 对方才是永远的第一,他不但自己这样认定还希望所有的人都这样肯定自己的情人,为她争,自己的名声、利益、感受倒没考虑,这才是真爱。黛玉魁夺菊花诗,宝玉 ”喜得拍手叫 “极是,极公道 ”亲热厚密,不避嫌疑。因为深爱才会在意对方, 才会有误会, 可生气

26、哭泣时仍以对方为重,最合适的爱人是时刻关注对方心灵, 关键时候能影响对方,温暖对方的灵魂伴侣。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家族中, 宝黛爱情这样的结局是最完美的。 拥有对方的心, 拥有最纯真最痴情的爱,何必在乎拥有的时间长短和拥有的形式呢?C、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宝黛爱情,为什么最终会走向毁灭的悲剧?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原因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第二,贾宝玉和林黛玉各自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第三,则是现实原因,即“金玉良缘 ”的存在。第四,家族的原因,林黛玉自身与贾氏家族的利害冲突。(一)社会原因首先,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婚姻一直都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

27、言 ”的家长包办婚姻制。而宝黛之间的爱情是自由恋爱。 他们的爱情触犯到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因此,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他们的爱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贾宝玉和林黛玉产生爱情的基础就与封建正统观念背道而驰。 那么形成宝黛爱情的基础是什么呢 ?是他们共同的叛逆思想。而他们产生爱情的基础, 便于当时封建正统观念中的仕途经济相违背。另外,在他们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也是与社会正统观念相抵触的。 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标准,对 “男女之大防 ”、“父母之命,媒灼之言 ”等封建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屑一顾。大胆地追求他们甜蜜的自由恋爱生活。 如作品第十九回描写的, 宝黛午后谈笑嬉戏的场景。 纯真美满、甜蜜温柔

28、。既表现了他们自由恋爱生活的美好,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 “男女之大防 ”、“父母之命 ”等封建思想的反抗。 对于 “金玉姻缘 ”、“门当户对 ”等邪说怪论,他们更是极力反抗。宝玉甚至在梦中也不忘对封建怪论的反抗: “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 我偏说木石姻缘! ”。因此,造成宝黛爱情走向悲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根源。即他们叛逆的爱情是不溶于封建的道德伦理标准之下的。因此,以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维护者为为了维护正统的封建思想和秩序, 最终选择符合封建纲常的薛宝钗做贾宝玉的妻子。 从而造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是封建的社会制度给他们带来了悲剧。(二)宝

29、黛性格缺陷贾宝玉和林黛玉各自的性格缺陷,也成为阻碍他们爱情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贾宝玉性格中的软弱性, 使得宝黛爱情在面对封建传统势力侵害的时候, 无法形成坚定的反抗。 因此,贾宝玉的软弱性主要表现在他不敢做出实际的抗争,因此也更难维护自己的爱情。第二是林黛玉尖酸,敏感多疑的性格,也使得自己无法获得他人的支持。 薛宝钗是封建正统观念下培养的女性, 不仅善解人意, 深受族中长辈的赏识,同时待人亲近, 使得下至丫鬟婆子各个都爱戴她。因此在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拉锯战中,薛宝钗良好的人缘是她的一个优势。 林黛玉敏感多疑,尖酸刻薄的性格, 使得她在于周围人相处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顺利, 最终导致最后她

30、的爱情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贾宝玉的一切只能以家族利益为准则,他的婚姻不再是个人感情问题, 而是家族对他的期望与义务。贾宝玉在他的社会角色面前完全丧失了个性、被剥夺了个人自主权。纯情的,绝无功利色彩的宝黛爱情在功利主义压力下被粉碎了,他只能接受家族给他配备的妻子薛宝钗而无法选择自己心爱的林黛玉。 从这个方面来说, 宝黛爱情悲剧显示了深刻的历史性,社会性。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至死为自己的爱情抗争着,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 正是他们自身的弱点,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三) “金玉良缘 “的存在现实的 “金玉良缘 ”对宝黛爱情的扼杀。宝玉含玉出生,而薛宝钗身上佩戴着一块金麒麟。 “金玉良缘 ”即

31、指 “金锁须的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这正好契合了封建社会想要成婚的男女八字相合的观念。而林黛玉是前世的绛珠草,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是 “木石前盟 ”。由于在封建的迷信社会,“金玉良缘 ”会给以舆论以导向和暗示作用,因此使得在对贾宝玉的婚姻对象选择上,薛宝钗一直处于优势的地位。这个客观上的事实,一直是林黛玉挥之不去的痛,最终薛宝钗凭借着 “金玉良缘 ”成为了贾宝玉的妻子。 她不仅直接地扼杀了林黛玉的爱情, 同时也使得自己成为了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四)林黛玉与贾氏家族的利害冲突林黛玉所具有的优势却难敌自身的致命弱点。而这些致命弱点又恰恰犯了贾氏家族的忌,终于林黛玉丧失了她全部的优势, 也决定了她与贾

32、宝玉的爱情必以悲剧告终。 林黛玉与贾氏家族的利害冲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是关于子嗣问题。中国封建宗法社会最讲究的是 “多子多孙 ”,最可怕的是 “断子绝孙 ”。在第七十五回中,贾府中秋赏月,贾母无限感慨:“想当年过的日子,今夜男女三四十人,何等热闹,今日哪有那些人 ?”以贾政一房来看, 长子贾珠十九岁便死, 只留下贾宝玉这根独苗。 刘姥姥信口开河地讲了一个求佛得子故事, “这一段话,暗合了贾母、 王夫人的心事, 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可见贾府面对支庶不盛,人丁有限的现状何等焦急 !作为家族的继业者,延续后代,兴旺香火自然是压在贾宝玉肩上的紧迫任务。 面对林黛玉如此衰弱且无可救治的病体, 为避

33、免贾宝玉婚姻的不幸, 危及子孙的繁衍与健康, 贾氏家族断不会让贾宝玉与林黛玉结合的。其次作为宝二奶奶,她要掌管整个贾氏大家族内外家事。这个家族人口众多日常事务千头万绪、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作为一个总管家,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相当充沛的精力与体力, 才能挑得起这副担子。 以王熙凤为例, 她协理贾珍操办宁府秦可卿丧事: “各事冗杂,亦难尽述,因此忙得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到了宁府,这边荣府的人跟着, 回到荣府,那边宁府的人又跟着”。凤姐 “乏得身上生痛 ”“费尽精神, 筹划的十分整齐 ”。又如元妃省亲完毕,凤姐事多任重,别人或可偷闲躲静, 独他是不能脱的, 还要扎挣得与无事人一般 ”。可想而知,如

34、果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没有象王熙凤一脚就能踢开房门的蛮劲,是不能担此重任!相比之下,林黛玉弱不禁风,如何叫她去操持一个大家族沉重的事务?林黛玉尽管有才气,聪明绝顶,但以体质的原因,她根本没有可能承接这个 “管家婆 ”的社会角色。当王熙凤病倒了, 贾母与王夫人只能挑选薛宝钗来协理荣国府而不能选择林黛玉, 这是合乎事实和情理的。这次其实可以看作入围 “宝二奶奶 ”的试用期,林黛玉在体格强壮的薛宝钗面前不得不认输,败下阵来。综上所述,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有与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婚姻观念, 宝黛二人各自的性格缺陷,及林黛玉与贾氏家族的利害冲突, 再加上“金玉良缘 ”的客观存在, 使得这段高尚美好的爱情最终夭折了。 但曹雪芹在作品中歌颂了宝黛二人建立在相互了解, 志趣相投至上的纯洁的高尚的爱情。同时也为他们最终在封建传统势力的剿杀下最终败下阵来感到愤慨, 从侧面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宝黛爱情具有浓厚的悲剧美,是中国古典小说为世界献上的一份经典爱情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