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县石漠化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标准范本)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8950808 上传时间:2021-11-09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48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某某县石漠化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标准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某某县石漠化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标准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某某县石漠化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标准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资源描述:

《某某县石漠化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标准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县石漠化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标准范本)(6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2009年第一批初步设计某某县2009年第一批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2009年8月前 言岩溶地区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土地产能衰退、地表在视觉上呈现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日益严重的石漠化导致了耕地资源减少、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地区农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某某县是贵州省石漠化极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面积大,所占比重高,程度强,全县石漠化面积1148.8km2,占全县国土面积3584km2的32.

2、1%,涉及全县33个乡(镇),极大地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消除贫困是实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和切入点,因此,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关系到某某县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为加快某某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进程,某某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积极的争取,某某县列入了全国100个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县政府组织编制完成了贵州省某某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某某县2008年岩溶地区

3、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正在实施某某县2008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根据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局关于某某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年)的批复(黔发改农经2008915号)和省发改委关于请抓紧编制2009年第一批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的通知要求,根据县政府安排,我队承担编制某某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2009年第一批初步设计(以下简称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本着生态优先、先易后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典型示范、生态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选择陡箐乡和化乐乡交界的赵家河小流域、猴场乡补那沟

4、小流域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其中,猴场乡补那沟小流域2008年度已做好初步设计,并获批复,批复治理措施面积697.37 hm2,总投资231.56万元,2008年实施封山育林111.2 hm2,坡改梯7.07 hm2,引水渠3000米,蓄水池4口,投资75.52万元,2009年实施封山育林360.4 hm2,人工造林218.7 hm2,投资156.04万元。根据国家投资计划,2009年第一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计划投资660万元,扣除补那沟小流域已批复2009年实施的156.04万元,尚有投资503.96万元。因此,2009年第一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只对赵家河小流域进行

5、设计,补那沟小流域的部分设计内容在本次设计中未作详细叙述。赵家河小流域布设石漠化治理措施面积1620.81hm2,其中,经济林120.11 hm2,防护林532.79 hm2,封山育林754.68 hm2(其中人工促进封山育林351.11 hm2),人工种草213.23 hm2,青贮窖40个400 m3,饲草机械6套,蓄水池20个,引水管道(PE管)15km。总投资503.96万元。在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下,初步设计编制工作已圆满结束。本初步设计提交成果包括某某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2009年第一批初步设计文本和图集。由于编制时间紧、工作量大,加之编制水平有限,

6、初步设计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有关领导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目 录1 基本情况11.1 全县石漠化概况11.2 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2008-2010)实施方案概况31.2.1 建设目标与任务31.2.2 工程总体布局41.2.3 实施方案小流域情况51.2.4 实施方案投入61.3 2008年度批复的建设内容61.4 2009年度项目实施安排72 2009年项目区的基本情况82.1 项目区基本情况82.2 小流域概况92.2.1 赵家河小流域概况92.2.2 补那沟小流域概况112.3 石漠化成因与主导因子133 2009年项目设计的原则和依据143.1 设计编制依据143.1.1

7、 指导文件143.1.2 法律法规143.1.3 技术规程规范153.2 项目区设计的基本原则164 工程建设任务及主要建设内容184.1 建设目标和任务184.1.1 总体建设目标和任务184.1.2 小流域面上工程治理整合情况184.1.3 2009年石漠化专项资金建设内容和规模194.2 治理对策及模式194.3 工程总体布局和建设内容214.3.1 土地适宜性评价214.3.2工程布设方案244.3.3 工程布局和建设内容255 工程设计275.1 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工程275.1.1 防护林设计275.1.2 经济林设计285.1.3 封山育林设计315.1.4 人工种草设计325.

8、2 草食畜牧业发展工程 345.2.1 棚圈设计345.2.2 青贮窖设计355.2.3 饲草机械布设365.3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375.3.1 蓄水池设计375.3.2 引水管道设计385.4 工程量及物资385.4.1 工程量385.4.2 物资386 项目组织、质量与进度管理396.1 施工组织管理396.2 招投标方案设计416.3 施工条件、主要材料来源和质量控制426.4 实施进度设计及劳动力调配427 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447.1 预算编制依据447.1.1 主要单价447.1.2 取费标准457.1.3 主要计算公式467.2 分项工程预算467.2.1 工程投资及预算467

9、.2.2 其他费用477.3 资金筹措方案478 效益评价488.1 经济效益488.2 社会效益488.3 生态效益499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519.1 政策保障519.2 资金保障519.3 技术保障51附表1.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社会经济情况表(表1-3)2.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各小流域石漠化现状表(表1-4)3.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各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表(表1-5)4.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投资预算表(表1-6)5.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赵家河小流域治理措施与投资预算表(表1-7-1)6.某某县2009

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补那沟小流域治理措施与投资预算表(表1-7-2)7.某某县2009年确定建设的相关项目面上工程统计表(表1-8)8.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赵家河小流域人工造林小班现状调查汇总表(表2-1-1)9.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补那沟小流域人工造林小班现状调查汇总表(表2-1-2)10.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赵家河小流域封山育林作业设计小班现状调查表(表2-2-1)11.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补那沟小流域封山育林作业设计小班现状调查表(表2-2-2)12.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赵家河小流域人工造林小班

11、设计汇总表(表2-3-1)13.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补那沟小流域人工造林小班设计汇总表(表2-3-2)14.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赵家河小流域封山育林小班设计一览表(表2-4-1)15.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补那沟小流域封山育林小班设计一览表(表2-4-2)16.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人工造林按地类和林种设计汇总表(表2-5)17.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封山育林作业设计分地类面积汇总表(表2-6)18.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造林苗木需要量统计表(表2-7)19.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

12、程赵家河小流域人工造林各项作业用工、投资预算表(表2-8-1)20. 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补那沟小流域人工造林各项作业用工、投资预算表(表2-8-2)21.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人工造林用工、投资汇总表 (表2-9)22.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赵家河小流域封山育林投资预算表(表2-10-1)23.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补那沟小流域封山育林投资预算表(表2-10-2)24.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封山育林总投资预算表(表2-11)25. 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草地建设统计表(表2-12)26. 某某县

13、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草食畜牧业相关工程统计表(表2-13)27.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立地类型及立地质量评价表(表2-14)28. 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造林类型表(表2-15)29. 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综合治理试点技术经济指标表(表2-16)30.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蓄水池特性表(表3-1)30.某某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各单项工程概算表(表3-2)附图某某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2009年第一批初步设计图集1、基本情况1.1全县石漠化概况某某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东经10435571051523,北纬260256

14、265521之间,东邻六枝、纳雍,西接宣威(云南省)、威宁,南抵普安、盘县,北连赫章,属长江流域三岔河水系和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南北长96.8km,东西宽68.8km,土地总面积3584km2。全县交通较为方便,有贵(阳)昆(明)、内(江)昆(明)、株(州)六(盘水)复线、水(城)柏(果)铁路贯穿全境,紧邻西南最大的编组站六盘水南站。有水(城)黄(黄果树)高等级公路及较多跨省、区干线公路交汇于水城,已动工建设的杭(州)瑞(丽)高速、水(城)盘(县)高速等主干公路贯穿水城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强切割中山及高中山为主,海拔6352861m。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年降

15、水量为11001300mm,年日照时数在1369.9小时以上,年均气温1217,无霜期210340天。地形极为复杂,起伏大,岩溶地貌发育强烈。群山相连,切割纵深,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海拔高低差异大,形成了多区域、多层次的山地立体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全县辖33个乡(镇)、372个行政村,总人口77.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42万人,占总人口的92.9%。县域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农村贫困人口比例大,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不高,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力较弱,欠开发、欠发达的县域经济特点比较突出。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45.95亿元,粮食总产量26.4

16、8万吨,财政总收入6.414亿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8kg,农民人均纯收入2538元。全县土地总面积3584km2,耕地面积103286.7hm2(水田面积8225.8hm2,占耕地面积的8.0%;旱地面积95060.9hm2,占耕地面积的92.0),占28.8%;园地面积2713.3hm2,占0.76%;林地面积131313hm2,占36.6%;牧草地面积31239.4hm2,占8.7%;建设用地面积10750hm2,占3.0%;水域面积3132.7hm2,占0.87%;其它用地(含未利用地)面积30976.7hm2,占8.6%。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和2004年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等分析结果表明,

17、全县喀斯特面积2390.58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6.6%,非喀斯特面积1193.5km2,占33.4%。在喀斯特面积中,潜在石漠化面积617.6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7.2%;石漠化面积1148.8km2(轻度石漠化面积270.4km2,中度石漠化面积689.6km2,强度石漠化面积117.1km2,极强度石漠化面积71.7k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2.1%。石漠化在全县33个乡(镇)均有分布,猴场乡、蟠龙乡、滥坝镇、陡箐乡、董地乡、鸡场乡、营盘乡、花戛乡、保华乡、青林乡、南开乡、金盆乡、杨梅乡等面积较大,危害程度较深。针对石漠化突出的状况,近年来在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实

18、施退耕还林还草、“天保”、以工代赈基本农田建设、农村沼气池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农技推广及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珠治”、“长治”工程,综合治理土地面积547.34 hm2,2008年,某某县列入了全国100个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石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某某县石漠化面积大,强度高,石漠化治理任务仍然艰巨。1.2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2008-2010)概况1.2.1 建设目标与任务建设目标到2010年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8480.77hm2。通过项目的实施,某某县石漠化面积将有所减少,森林覆盖率增加,蓄水保土能力增强,石漠化逆向演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

19、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一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承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都将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基本解决因植被不足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枯竭问题,同时有效控制泥沙流入下游。通过9条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6.1%提高到44.8%。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建设任务到2010年,9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布设措施面积8480.77hm2,其中,坡改梯165.83hm2,蓄水池101口,沉沙池47个,引灌渠10455m,拦沙谷坊坝10座,排涝渠140

20、0m,田间生产道路24595m,引水管道17375m,防护林2845.56hm2,封山育林育草3752.59hm2(其中补植补种1466.84hm2),经济林1388.6hm2,人工种草328.19hm2,青贮窖70口350m3,饲草机械20台,碑牌48块。各小流域治理措施布置情况见下表: 实施方案各小流域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统计表 单位:hm2 流域 措施 天生桥小流域凉山小流域双山小流域赵家河小流域田坝小流域一字河小流域木城河小流域干沟小流域补那沟小流域封山育林育草106.61516.1218.6244.48230.94856.5803.64417.1558.6经果林374.95193.26

21、9.3122.3187.92283.42112.6144.9生态防 护林103.76103.62125.26866.9281.04429.23373.53556.9205.3人工种草54.61273.58坡改梯14.2339.2619.7319.17.1515.0633.417.9耕作便道(m)20005495240017502000400031503800蓄水池(口)152410162016沉沙池(个)15248引水渠(m)2000200080065520003000排涝渠(m)1000400谷坊(座)352引水管道(m)3750408350424500饲草机械(台)614青贮窖(m3)50

22、3001.2.2工程总体布局根据项目区的具体情况,以轻度、中度石漠化治理为主,重点布设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和封山育林措施等项目,达到防止土地石漠化,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具体布局为:以项目区内荒山荒坡为主,重点建设生态林,恢复生态植被;以项目区内现有的疏林、幼林、灌木林等植被为主,大力实施封山育林,提高植被的覆盖度;在适宜的陡坡耕地上,种植经济果木林和种草,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以项目区内515缓坡耕地为主,实施坡改梯,同时配套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蓄水池、引灌渠、排水沟、排涝沟、灌溉管网等,建设基本农田,保证粮食生产。1.2.3实施方案小流域情况根据省、市

23、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要求,结合全县石漠化具体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认真分析比选,某某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2008-2010)决定以北部的水南公路和南部的水黄路为主线,沿线布设9条小流域展开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具体布置为:水南公路沿线金盆乡的天生桥小流域,南开乡的双山小流域、凉山小流域,青林乡的田坝小流域;水黄路沿线猴场乡的补那沟小流域,蟠龙乡的干沟小流域、木城河小流域,滥坝镇的一字河小流域;东部化乐乡和陡箐乡交界的赵家河小流域。项目区总面积17713.06hm2,其中:耕地7397.09 hm2,有林地943.78hm2,疏幼林地656.22hm2,灌木林地472

24、9.22hm2,荒山2905.48hm2,经济林10.5hm2,果木林50hm2,草地57.97hm2,水田328.1hm2,水域20.6hm2,难利用地212.2hm2,非生产用地401.91hm2。项目区有喀斯特面积15157.87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85.57%。在喀斯特面积中,石漠化面积为9922.43hm2,占喀斯特面积的65.46%,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7456.41hm2,中度石漠化面积2164.66hm2,强度石漠化面积242.05hm2,极强度石漠化面积59.31hm2;潜在石漠化面积2653.26hm2;无石漠化面积2582.18hm2。非喀斯特面积2555.19hm2

25、,占流域面积的14.43%。1.2.4实施方案投入根据实施方案制定的工程建设内容、规模、工程量,按照有关行业工程概算规定进行概算,项目区9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布设措施面积8480.77 hm2,需总投资33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00万元,地方配套300万元。1.3 2008年度批复的建设内容根据国家投资计划,2008年实施石漠化治理措施面积1345.8hm2,主要建设内容为封山育林育草、经果林种植、生态防护林建设、人工种草、基本农田建设、草地畜牧业发展、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项目实施后可新增林草面积375.18hm2,使项目建设区植被覆盖度提高6个百分点,同时有效地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具体建设规

26、模如下:种植经济林167.68hm2;建设防护林171.6hm2;实施封山育林1001.9hm2(其中人工促进封山育林244.2hm2);人工种草35.9hm2;坡改梯18.87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蓄水池54个,引灌渠3000m,排涝渠745m,引水管道(PE管)12km;其它工程:田间生产道路1690m,碑牌12块,青贮窖40口容积200 m3,饲草机械18台。1.4 2009年度项目实施安排根据2009年投资计划安排,结合某某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年度治理计划,某某县2009年第一批石漠化综合治理选择陡箐乡和化乐乡交界的赵家河小流域、猴场乡补那沟小流域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27、初步设计,其中,猴场乡补那沟小流域2008年度已做好初步设计,并获批复,批复的治理措施面积697.37 hm2,总投资231.56万元,2008年实施封山育林111.2 hm2,坡改梯7.07 hm2,引水渠3000米,蓄水池4口,投资75.52万元,2009年实施封山育林360.4 hm2,人工造林218.7 hm2,投资156.04万元。2009年第一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计划投资660万元,扣除补那沟小流域已批复2009年实施的156.04万元,尚有投资503.96万元。因此,2009年第一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只对赵家河小流域进行进行设计,补那沟小流域的部分设计内容

28、在本次设计中未作详细叙述。赵家河小流域布设石漠化治理措施面积1620.81hm2,其中,经济林120.11 hm2,防护林532.79 hm2,封山育林754.68 hm2(其中人工促进封山育林351.11 hm2),人工种草213.23hm2,青贮窖40个400 m3,饲草机械6套,蓄水池20个,引水管道(PE管)15km。总投资503.96万元。2009年第一批投资预算660万元,实施治理措施面积2199.91hm2,工程涉及猴场乡补那沟小流域2008年度未实施的治理工程和赵家河小流域全部治理工程。2、2009年项目区基本情况2.1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区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其中补那沟小

29、流域属珠江流域、赵家河小流域属长江流域,地貌以山地为主,区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高差大,海拔7452100米。土壤主要为黄壤、山地黄棕壤,微酸性,土层较薄。气候属于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具有雨量充沛、雨热共季、暖湿共节等气候特征,年降水量11001300mm,年平均气温1116。巴都河及其支流穿区而过,区内水资源丰富。植被以灌木林、针阔混交林为主,多为次生林,植被覆盖度38%。项目区包括赵家河和补那沟小流域,总面积3960.43hm2,耕地1266.39hm2,乔木林地76.67hm2,疏、幼林地880.8hm2,灌木林地472.07hm2,荒山890.2hm2,草地7.09hm2,非生产用地90

30、.41 hm2。项目区内现有人口9361人,农业人口8861人,农业劳动力4867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方式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粮食作物主要为玉米、马铃薯、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种植较少,种植结构单一。2008年粮食总产量341.7万kg,人均占有粮食365kg,人均耕地0.13hm2,农村各类总产值1754.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039.9万元,林业产值63.7万元,牧业产值37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68元。项目区喀斯特面积3796.73hm2,占流域面积的95.7%,石漠化面积2852.88hm2,占喀斯特面积的75.14%,轻度石漠化面积2222.82hm2,占石漠化面积的77

31、.9%,中度石漠化面积580.83hm2,占石漠化面积的20.4%,强度石漠化面积39.3hm2,占石漠化面积的1.4%,极强度石漠化面积10.1hm2,占石漠化面积的0.35%,潜在石漠化面积329.7hm2,占喀斯特面积的8.7%,无石漠化面积614.35hm2,占喀斯特面积的16.2%。总体属于轻、中度石漠化地区,人为活动频繁区域石漠化较为严重,呈条带状分布。2.2小流域概况2.2.1 赵家河小流域概况自然条件和资源赵家河小流域位于某某县化乐乡和陡箐乡交界,涉及2个乡4个行政村,流域面积2405.63 hm2,耕地799.29 hm2,乔木林地65.37 hm2,灌木林地47.17 hm

32、2,疏、幼林地754.7 hm2,荒山694.7 hm2,草地7.09 hm2,非生产用地37.31 hm2。喀斯特面积2405.63 hm2,占流域面积的100%,其中石漠化面积1916.58hm2(轻度石漠化面积1819.12 hm2,中度石漠化面积97.46 hm2);潜在石漠化面积148.3 hm2;无石漠化340.75hm2。岩性主要为灰岩、泥岩等,地形起伏大、坡陡、谷深,海拔在15002100m之间,属高中山地貌,流域内岩溶发育强烈,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出露的自然土以黄壤和山地黄棕壤为主,质地疏松,呈现微酸性,土层较薄,土壤肥力低。植被以灌木林、针阔混交林为主,多为次生林,植被覆盖

33、率为26.8%。该流域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具有降水充沛、雨热同季、暖湿共节等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79mm,多年平均气温为11,平均最低气温10,平均最高气温17,10的活动积温为3600,年均日照时数1400小时,无霜期为240天。 社会经济情况流域内现有人口3877人,农业人口3877人,农业劳动力1650个,人口密度为179人/km2。流域内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方式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较少,种植结构单一。2008年粮食总产量158.9万kg,人均占有粮食410kg,人均耕地0.21 hm2,农村各业总产值11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9

34、0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评价赵家河小流域面积2405.63 hm2,耕地799.29 hm2,占33.2%;乔木林地65.37 hm2,占2.7%;灌木林地47.17 hm2,占1.96%;荒山694.7 hm2,占28.88%;草地7.09 hm2,占0.3%;非生产用地37.31 hm2占1.55%。流域内人均土地面积0.62hm2。从该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可看出流域辖区还是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3.2%,人均占有耕地资源较少,荒山资源较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土层较薄,山高坡陡,导致土地资源难以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岩石裸露,石漠化突出,产业结

35、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因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恢复生态,是该流域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要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按照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重点对坡耕地和轻度石漠化进行整治,以发展草食畜牧业和经济林为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荒山荒坡为主,营造防护林,发展林业产业;以现有植被为主,实施生态修复,提高植被覆盖度;防止土地石漠化,同时加快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各行业协调发展。石漠化特征赵家河小流域面积2405.63 hm2,喀斯特面积2405.63hm2,占流域面积的100%,其中

36、石漠化面积1916.58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79.6%,轻度石漠化面积1819.12 hm2,占石漠化面积的94.9%;中度石漠化面积97.46 hm2,占石漠化面积的5.1%;潜在石漠化面积148.3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6.2%;无石漠化340.75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4.2%。2.2.2 补那沟小流域自然条件和资源补那沟小流域位于某某县猴场乡东部,与六枝特区接壤,涉及补那、猴场、长寨3个行政村,流域面积1554.8hm2,岩性主要为灰岩、泥灰岩、砂岩等,地势南北高、东西低,海拔在7451726m之间,流域内岩溶发育强烈,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出露的自然土以黄壤、山地黄棕壤、水稻

37、土为主,质地疏松,呈微酸性,土层较薄。植被以灌木林、针阔混交林为主,多为次生林,植被覆盖度为37%。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具有降水充沛、雨热同季、暖湿共节等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13.1mm,多年平均气温为16,10的活动积温为4750,年均日照时数1391.8小时,无霜期为331天。社会经济情况补那沟小流域内现有人口5484人,农业人口4984人,农业劳动力2742个,人口密度为352人/km2。流域内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方式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较少,种植结构单一。2007年粮食总产量180.25万kg,人均占有粮食362kg,人均耕地

38、0.13hm2,农村各业总产值11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5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评价补那沟小流域面积1554.8hm2,耕地467.1hm2,占30%;有林地11.3hm2,占0.7%;疏林地126.1hm2,占8.1%;灌木林地424.9hm2,占27.3%;荒山195.4hm2,占12.6%;果木林50hm2,占3.2%;水田226.9hm2,占14.6%;水域1.6hm2,占0.1%;难利用地10.1hm2,占0.6%;非生产用地41.4hm2,占2.7%。全域人均土地面积0.23hm2,农业人均耕地面积 0.11hm2。从以上看出该流域还是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

39、的30%,从人均土地和农业人均耕地来看,流域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在长期的意识观念和粗放的土地经营模式下,重农业轻生态,导致种植面积过大,陡坡垦殖严重,造成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突出,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因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恢复生态是流域辖区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在土地利用现状中不利于生态建设的问题是,坡耕地面积过大,荒山荒地土层瘠薄,土壤肥力差,岩石裸露较多,水资源溃乏,工程性缺水严重等。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应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按照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在保

40、证粮食需求的情况下,以发展经果林为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荒山荒坡为主,营造防护林;以现有植被为主,实施生态修复,提高植被覆盖度,恢复生态环境;同时加快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各行业协调发展。石漠化特征补那沟小流域面积1554.8hm2,喀斯特面积1391.1hm2,占流域面积的89.47%;石漠化面积936.3hm2,占喀斯特面积67.3%;轻度石漠化面积403.7hm2,占石漠化面积43.1%;中度石漠化面积483.2hm2,占石漠化面积51.6%;强度石漠化面积39.3hm2,占石漠化面积4.2%;极强度石漠化面积10.1hm2,占石漠化面积1

41、.1%;潜在石漠化面积181.4hm2,占喀斯特面积13%;无石漠化273.4hm2,占喀斯特面积19.7%。2.3石漠化成因与主导因子在赵家河和补那沟两条小流域内,其石漠化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因为地处浅覆盖或裸露型的喀斯特地区;二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森林植被的退化或毁坏,地表裸露,在降雨或径流等移力的作用下,进一步造成土被丧失,基岩裸露,最终导致石漠化的发生。影响石漠化形成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随着人类活动的日趋频繁,人为因素越来越成为石漠化发生的主导因子,具体表现为陡坡地扩张性种植玉米和毁林开荒。3、2009年项目设计的原则和依据3.1设计编制依据3.1.1

42、指导文件(1)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规划(20062010年)(2)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62050)(3)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贵州省人民政府,1999)(4)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贵州省国土资源厅,1999)(5)某某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52050)(6)某某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项目建议书(20052010)(7)某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8)某某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9) 某某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年)(10)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局

43、关于某某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年)的批复(黔发改农经2008915号)(11)省发改委关于请抓紧编制2009年第一批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的通知3.1.2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5)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6)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7)退耕还林条例(2005年1月20日)(8)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1月1日)(9)贵州

44、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2年12月10日)(10)贵州省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办法(1995年6月16日)(11)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暂行规定(1987年3月1日)3.1.3技术规程规范(1)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2)造林初步设计规程LY/T16072003(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4)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1995)(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60001999)(6)主要造林苗木质量等级DB52/2942007(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96)(8)

45、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9)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T2461999)(10)造林质量管理办法(2002年4月17日)(11)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2003年1月25日)(12)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2003年1月25日)(13)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14)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暂行规定(水保2000187号)(15)贵州省水利工程设施管理条例(1996年11月29日)(16)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试行)(NY/T13422007)3.2项目区设计的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某某县实际情况,科学合理

46、确定工程布局,因地制宜安排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治理工作。()治理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石漠化治理,首要任务是恢复生态,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等多种措施,加强植被建设和保护,提高石漠化地区的林草植被覆盖率,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遵循自然规律,宜林则林、宜封则封,做到治理一批、见效一批。()治理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转变传统的耕作模式,集约经营利用耕地,逐步探索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以坡耕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解决好当地群众的口粮问题,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优势

47、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建设经济林,积极寻找和建设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治理与改善农民生存环境相结合的原则石漠化地区人多地少、环境恶化是主要矛盾,要千方百计地减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要有计划的组织劳务输出,同时,以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缓解农民烧柴对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压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依靠科技成果,加强技术推广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将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石漠化综合治理实践中来。按照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通过科学试验,筛选、组装和配套一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的治理技术新模式。4、工程建设任务及主要建设内容4.1建设目标

48、和任务4.1.1总体建设目标和任务两条小流域布设石漠化治理措施面积2199.91hm2,其中,经济林180.41hm2,防护林691.19hm2,封山育林1115.08hm2(其中人工促进封山育林563.91hm2),人工种草213.23 hm2,青贮窖40个400 m3,棚圈建设1480 m2,蓄水池20口(20 m3/口),引水管道(PE管)15km,总投资660万元。4.1.2小流域面上工程治理及项目整合情况补那沟小流域石漠化面积936.3 hm2,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治理石漠化面积697.37 hm2,2007年水利部门实施“珠治”工程治理石漠化面积238.44hm2,2009年度扶

49、贫办在补那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总投资20万元,种植经济林27 hm2。以上措施合计治理石漠化面积935.81 hm2,治理度达99.9%。剩余石漠化面积0.494 hm2,为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难以布设治理措施。补那沟小流域面上工程整合情况表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工程规模(hm2)总投入(万元)备注珠治工程水利局238.441502006年实施整村推进 扶贫项目扶贫办27202009年实施合计265.441704.1.3 2009年第一批石漠化建设内容和规模根据国家投资计划,2009年第一批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面积2199.91hm2,主要建设内容为封山育林育草、经济林、防护林、人工种草、草食

50、畜牧业发展、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项目实施后可新增林草面积1083.93hm2,使项目建设区植被覆盖度提高24个百分点,同时有效地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其建设规模如下:实施封山育林1115.1hm2(其中人工促进封山育林563.91hm2);种植经济林180.4hm2;种植防护林691.2hm2;人工种草213.23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蓄水池20个,引水管道(PE管)15km;草食畜牧业发展工程:棚圈建设1480m2,青贮窖40个400m3,饲草机械6台。4.2治理对策及模式针对石漠化现状,采取“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大预防保护力度”、“以水土林为核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遵循生态经济规律

51、,重视产业链条形成”等治理对策,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一是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大预防保护力度。石漠化地区降雨丰富,气候湿润,植物生长快,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强,尊重自然规律,让自然修生养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和协调能力,实现自然植被的尽快恢复,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同时,防治并举,实施工程措施治理。二是以水土林为核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把地表径流对坡面土壤的冲刷变为水的有序运动,做到土不下山,水不乱流,因势利导,拦蓄径流,解决农作物、树木生长阶段灌溉水源,变害为利。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对25以下石漠化较轻、土层较厚的缓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和耕地整理,并配套水利

52、工程和道路工程,将缓坡耕地建成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三是遵循生态经济规律,重视产业链条形成。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重视产业链条形成,针对种植结构单一、耕作粗放、群众贫困等特点,把石漠化综合防治与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展有市场优势的经济林,形成和延长生态产业链条,增加群众收入,从而促进石漠化地区经济的发展。四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喀斯特山区,小流域是一个最基本的地域单元。流域上、中、下游和地表、地下是紧密联系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森林、草地、农田、村落、城镇等子系统,这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科学阐明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组

53、成、结构、功能及效应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思想来研究和协调喀斯特地区的人地关系;以水土保持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与石漠化综合防治为基础,充分认识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经济功能,科学配置生态防护体系,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精心设计流域景观,提出具有喀斯特地区特色的防治生态治理模式、技术支撑与保障体制。合理布置封山育林、防护林、经济林、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实施综合防护体系和复合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形成符合山区特点的农、林、牧复合农业生产体系。4.3工程总体布局和建设内容4.3.1土地适宜性评价(1)赵家河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分布情况、地形地貌特征,海拔高程,土壤性质,

54、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如下,见表: 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表评价指标评 价 等 级一二三四五六地貌平整大块缓坡大块缓坡小块陡坡小块急坡破碎难利用地地面坡度3355151525253535土壤侵蚀程度微度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土层厚度(cm)200150200501503050153015土壤质地轻壤、中壤轻壤、中壤轻壤、中壤轻壤、重壤重壤、粗沙重粘土、粗沙风化母质有机质含量(%)1.00.81.00.50.80.30.50.10.30.1砾石含量(%)2255151530305050PH值6.57.56.57.56.57.57.5,5.57.5,5.57.5,5.5有无灌溉条件有无无无无无土地适应性宜农

55、宜农、果、牧宜农、果、牧宜农、林、牧宜林、牧需改造后利用 土地资源评价现状表地类号一级分类名称六级分类适宜性等级面积(hm2)1水田一级S1适宜2平地二级S2比较适宜210.63坡耕地三级S3当前不适宜S/T-改梯后适宜四级S/X-综合治理后适宜242.18五级不适宜346.51 4有林地65.375灌木林47.176疏、幼林四级S3当前不适宜SX-综合治理后适宜754.7五级SX-综合治理后适宜7经果林8草地四级7.099荒山荒坡三级S3当前不适宜四级SX-综合治理后适宜694.7五级10水域11难利用地六级S4不予考虑12非生产用地37.31根据以上土地适宜评价结果,流域内宜农面积452.

56、78hm2,占总面积的19.82%,宜农、宜林(含经、果)宜牧面积1753.64hm2,占总面积的72.9%,其它面积199.21hm2,占总面积的8.28%。(2)赵家河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根据流域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在保证农业生产需求,发展经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前提下,对该流域土地利用作如下结构调整:2009年第一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措施配置表 土地利用现状面积其中: 流域 面积措 施 配 置未参与配置面积治理面积梯田工程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果木林种草苗圃封山 育林保土耕作耕地小计799.29346.5100120.21213.23452.78水田00梯地210.6210.6坡耕地小计588.69346.51000120.21242.1852536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