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策略的IP网络的QoS研究毕业设计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8922485 上传时间:2021-11-0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45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基于策略的IP网络的QoS研究毕业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基于策略的IP网络的QoS研究毕业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基于策略的IP网络的QoS研究毕业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基于策略的IP网络的QoS研究毕业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策略的IP网络的QoS研究毕业设计(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基于策略的 IP 网络的 QoS 研究毕业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本科生毕业论文题题 目:基于策略的目:基于策略的 IP 网络的网络的 QoS 研究研究基于策略的 IP 网络的 QoS 研究毕业设计摘摘 要要网络服务质量技术为多媒体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近年来已成为网络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Diffserv 模型和MPLS 模型为解决 IPQoS 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基于 Diffserv over MPLS 模型的流量控制技术。 首先,简要讨论了 IP QoS 体系结构的发展,分别阐述了支持不同 QoS 要求的三种网络体系结构:Intserv 模型、Diffserv 模型和 MP

2、LS 模型,比较了三种网络体系结构在扩展性、鲁棒性、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为了提高 IP QoS,在三种模型的基础之上,研究了 Diffserv over MPLS 体系结构模型,对该模型的框架及实现进行了讨论,并与其它的体系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了 Diffserv over MPLS 模型的技术优势。 其次,本文重点研究了流量控制技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列队管理和队列调度,从提高网络的扩展性和鲁棒性出发,在详细分析现有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动态的列队管理算法,并对 DRR 调度算法进行了改进,分别比较了改进后的算法在延迟性、抖动性和公平性等方面的优势。然后,对动态队列管理算法和改进的 DR

3、R 调度算法进行了实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够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最后,对网络服务质量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工作的几个方面作出展望,指出虽然目前已经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但基于 Diffserv over MPLS 模型的流量控制还只是处于研究阶段,其相应的扩展性和鲁棒性仍需不断的改进。基于策略的 IP 网络的 QoS 研究毕业设计关键字关键字: :网络服务质量 集成服务 区分服务 多协议标签交换 AbstractQuality of Service provides a reliable guarante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u

4、ltimedia, and becomes a hot spot in the research of networks recently. Two models about Differentiated Service an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supply an available route to sesolve the question of IPQoS, the technique of traffic control based on Diffserv over MPLS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Firstly

5、,the development of IP QoS architecture is briefly discussed, and three kinds of architectures: Intserv, Diffserv and MPLS are demonstrated respectively, then the difference of them is compared in expandability, robustness and QoS. In order to improve IP QoS, the architecture of Diffserv over MPLS i

6、s researched on the basis of three models, in addition, 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about it are discussed, and in contrast to the others, the advantages of Diffserv over MPLS are analyzed. Secondly, after deeply analyzing current algorithms, the paper concentrates on technique of traffic control w

7、hich includes queue management and scheduling, a dynamic queue management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enhance their expansibility and robustness, and the DRR scheduling algorithm is also improved. Comparing with other existing algorithms, their benefit in latency, jitter and fairness are presented. The

8、n, the simulating experiments about dynamic queue management algorithms are more robust and able to make more use of network resource.Finally, a summary of the QoS is discussed, and expectation is 基于策略的 IP 网络的 QoS 研究毕业设计devised in some aspects about future tasks. Although many schemes have been put

9、forward to resolve QoS presently, the technique of traffic control based on Diffserv over MPLS is still in experimental phase, expansibility and robustness about it ought to improve frequently.Keywords:Quality of Service Integrated Service Differentiated Service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I目目 录录

10、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11.1 引言 .11.2 QOS 技术现状.11.3 研究意义 .2第二章第二章 QOSQOS 概念概念.42.1 QOS 概述.42.1.1 定义.42.1.2 QoS 的参数.42.1.3 QoS 研究内容.52.2 IP QOS 的体系结构.62.2.1 IntServ 集成业务体系结构.72.2.2 IntServ 集成业务体系结构.102.2.3 Intserv 与 DiffServ 的比较.12第三章第三章 基于策略的基于策略的 QOSQOS 网络管理网络管理.133.1 基于策略的思想 .133.2 基于策略的 QOS 网络管理框架.14第四章第四章

11、基于策略的基于策略的 QOSQOS 网络管理的设计网络管理的设计.174.1 策略网络管理的体系框架 .174.2 策略管理工具 .184.1.1 策略库.194.1.2 策略决策点.204.1.3 策略执行点.224.2 策略网管服务模式 .234.2.1 外购模式.244.2.2 预留模式 .26第五章第五章.295.1 总 结.295.2 基于策略 QOS 的展望.3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31II致致 谢谢.331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1.11.1 引言引言随着 Internet 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呈爆炸式增长,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不断涌现,特别是语音

12、、图像、视频等实时多媒体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实时的多媒体业务对网络传输延迟、延时抖动等特效为敏感,传输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络状态的影响:同时,由于多媒体业务占去了大量的带宽,在现有的网络中保证其他关键业务得到可靠传输就显得很困难。传统的 IP 网络在服务质量方面的缺点显现出来,网络负载分配不均匀,业务无法保证及时准确地传输到目的地址。因此,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机制来改善当前的网络环境,以满足人们对网络传输质量的需求。1.2 QoS 技术现状技术现状对于 IP 网络如何提供 QoS 保证,国内外不同的组织和团体提出了不同的控制机制和策略,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 ISO/OSI 提出了基于

13、 ODP 分布式环境的 QoS 控制,但至今仍只保留在只给出了用户层的 QoS 参数说明和变成接口阶段,具体实现 QoS 控制策略并未提出;(2) ATM 论坛提出了 QoS 控制的策略和实现,ATM 控制是“连接预定”型,它的核心内容是服务建立之前,通过接纳控制和资源预留来提供服务的 QoS 保证,而在服务交互的过程中,用户进程和网络要严格按照约定的 QoS 实现服务 QoS 保证;2(3) IETF 组织也已经提出了多种服务模型和机制来满足对 QoS的需求,其中比较典型的有:RFC2115,RFC2117 以及1998、1999 年提出的 RFC26xx 系列中的综合业务模型Insterv

14、、差分业务模型 Diffserv、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流量工程和 QoS 路由等均用于解决网络的 QoS 控制和管理。 对于 Internet 这样的包交换网络中的服务质量保证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期间,业内人士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到了九十年代后期,IETF 工作组开始制定标准,大量的请求评论也被发布了。目前,QoS 的标准化工作正在以IETF 为主进行推进,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以说主要的标准已准备完备。另外,其他的与 ATM 有关的标准化是由 ATM Forum 制定的,还有与无线有关的标准是由 WAP Forum 制定的。当然今后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当出现新的

15、网络使用方式时,新的 QoS 问题也会相伴而出,预想今后一个时期 Internet 会有丰富多彩的应用相继被开发,随之 QoS 技术也期待取得长足的进步。1.3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进行网络管理 QoS 技术的研究,可在一下方面对网络发展产生影响:(1) 通过研究网络 QoS,可以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避免了网络资源的浪费,降低网络成本。(2) 为用户提高了更高质量的网络服务,避免了用户因为网络服务质量不好而导致的数据延迟甚至丢失等情况的发生。3(3) 网络的不断发展是一个公认的规定,NGN 作为一个全 IP 的网络必须能够承载数据、语音、视频等多种业务的网络,对于网络运营商而言,保障端到端

16、的 QoS 是为用户提供多种业务的一个前提,这就要求必须根据不同业务的要求提供相应的端到端的 QoS 保证。(4) 网络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 QoS 机制,根据不同用户对 QoS 的不同要求,提供多种有区别的服务,提供客户满意度,同时提高网络运营商的经营收益。(5) 促进多媒体等应用服务的迅猛发展,一些对 QoS 有严格要求的服务如视频会议、IP 电话、VOD 视频点播等会得到更多用户的支持,同时其他的新型业务也会继续出现。(6) 资源预留。在源端和目的地之间的传送路径上,在传输持续时间内为应用的数据流维持一定的网络资源,使得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业务的影响。为了给用户提供满意的QoS,经常

17、对传输带宽和时延等相应的资源进行预留,以确保这些资源不被其他应用占用。4第二章第二章 QoSQoS 概念概念2.12.1 QoSQoS 概述概述2.1.12.1.1 定义定义QoS 是网络元素在一定条件和程度上能够保障的网络传输和满足流量及业务服务的能力,是网络与用户之间以及网络上互相通信用户之间关于信息传输与共享的质量的约定。对于 QoS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有一种描述方法是:“随着网络上实时业务的逐步增加,在共享网络上要求提供确定的传输服务。这些确定的传输服务要求应用程序和网络基础设施有能力请求、设置和增加数据的传输。 ”QoS 是用于衡量使用一个服务的满足程度的综合指标,它的目的就是向用

18、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QoS 要满足的传输质量的重点在于,数据包不仅要到达预期的传输目的地,而且要保证数据包到达目的地的实时性、完整性和正确性。2.1.22.1.2 QoSQoS 的参数的参数QoS 有一套度量指标,包括业务可靠性、延迟、可变延迟、吞吐量、丢包率等。(1) 可靠性:用户到 IP 业务连接的可靠性,包括建立时间、保持时间等;(2) 延迟:也称为延时,只在发送点和接收点之间发送和接受数据包的时间间隔;5(3) 可变延迟:也称为抖动,指在同一条路径上发送的一个数据流中数据包之间的时延差异;(4) 吞吐量:网络中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可用平均速率或峰值速率表示;(5) 丢包率:在一定

19、时间范围内,网络中传输数据时丢弃数据包的最高比率,即丢失的分组数/传输的中的分组数。数据包丢失主要是由网络拥塞引起的。2.1.32.1.3 QoSQoS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QoS 本身没有增加宽带的能力,它只能根据应用服务的要求来管理宽带。为了实现对网络的有效管理,提供高质量的 QoS,必须解决如下所述的问题:(1) 准入控制。根据用户的流量约定、请求的 QoS 及网络当前的负载情况决定是否接纳该用户,允许用户进入网络进行数据传输。(2) 优先级和调度机制。在对数据包进行处理和转发的过程中,需要为不同应用的包提供不同的优先级,优先级离的数据包获得优先服务。同时,也需为不同优先级的包提供不同的丢包

20、率,高优先级的数据包具有较低的丢包率,此外,网络节点也必须有一套相关的调度机制,确保应用能获得保证其QoS 的资源,该机制也须提供一种公平的方法来分配空闲的容量。(3) 排队机制。在数据包到达目的地之前,每个路由器或者交换机必须能根据业务流的 QoS 要求将数据流的数据分组恰当的排队,并采用适当的调度策略给予相应的调度时间。一个有效的排队机制对 IP 网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路由器使用单一队列的先入先出的方法,无法保证以较小的时延转发实时性很高的业务。优先级排队算法虽能调整数据包的传输顺序,保证对实时业务的服务,却使优先级低的数据流的抖动加大,甚至有可能长时间得不到处理,因此需要其他的调6整

21、策略保证低优先级的业务的传输。(4) 拥塞控制。如果一个时间段内到达网络中某结点的数据量超过了该结点的承载量,就产生了拥塞。拥塞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网络资源不足或业务流分配不均匀。常见的拥塞控制策略有,在端系统上使用的源控制策略,如 TCP 拥塞控制算法;在网络设备上使用的链路控制策略,如主动对列管理 AQM 等。(5) QoS 的分类。对 QoS 进行分类和定义的目的是使网络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 QoS 进行管理和分配资源,使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服务类型提出相应的 QoS 请求。(6) 资源预留。在源端和目的地之间的传送路径上,在传输持续时间内为应用的数据流维持一定的网络资源,使得数据传输过

22、程中不会受到其他业务的影响。为了给用户提供满意的QoS,经常对传输带宽和时延等相应的资源进行预留,以确保这些资源不被其他应用占用。2.22.2 IPIP QoSQoS 的体系结构的体系结构 传统网络支持的是尽力而为的服务模型,对任何IP数据包都按照FIFO方式进行服务,即网络总是按照数据分组到来的先后顺序处理数据分组,而不进行任何区分,也不提供可靠性、时延性以及吞吐量方面的保证,在传统网络中的网络设备不具备智能管理的能力。但随着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加,新业务种类的不断出现,为不同用户、不同业务按用户要求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是网络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在QoS技术领域中出现了Intserv

23、体系结构和Difserv体系结构两种新的服务体系结构。72.2.12.2.1 IntServIntServ 集成业务体系结构集成业务体系结构 为了更好的满足各种新出现的语音、视频等数据流量大的新的服务类型的需要,IETF 于 1949 年成立了 Intserv 工作组,并制定了综合服务的体系结构和参考框架。综合服务模型以流为单位提供 QoS,是一种单纯、自然的服务模式。流是以单播或多播方式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间传输的数据码流,它为不同服务提供类似连接的逻辑通道。IntServ 的基本原理是对于每一个需要进行 QoS 处理的数据流,通过一定的信令机制,在其经由的每一个路由器上进行资源预留,以便实现端

24、到端的 QoS 业务。为了使 IP 网络能够提供具有 QoS 的传输,并支持对 QoS 要求较为严格的语音、视频等实时业务,为各种应用提供端到端的保证,IntServ 模型定义了一个作用于整个网络的控制服务质量的机制,整个网络中的每一个网络元素都必须有能力实现这一机制。随后,通过一定的信令机制,将特定应用的服务等级要求通知其传输路径上的所有网络元素,并在应用服务与各个网络元素之间进行管理信息交换,网络元素将为该应用进行各种资源预留与处理策略的设置。当整条路径建立起来之后,这一路径上的所有网络元素都已经做好了为相应的数据流提供QoS 服务的准备。IntServ 模 型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流分类

25、、准入控制、调度、拥塞控制和资源预留等。流分类根据 QoS 需求决定数据分组所属的服务等级。调度技术根据数据分组的不同服务等级进行不同的处理。每个网络元素都对进入的数据流进行准入控制,并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满足数据流的 QoS 要求,以及数据流是否有权获得要求的服务等级。IntServ 通过资源预留机制逐个节点的建立或解除每个流的资源预留状况,通过接入控制机制判断网络节点是否能满足 QoS 请求并接受或拒绝请求,模8图 2.1 IntServ 的参考模型型中所有的路由器都要支持 RSVP 机制,即都要有在控制路径上处理每个流的信令消息并维护每个流的路径状态和资源预留状态,执行流的分类、调度和缓

26、冲区的管理的能力。IntServ ( Integrated Services ) 由 IETF 的 IntServ 工作组于 1994 年在 RFC1633 中提出。IntServ 定义了三种服务类型:(1) Guaranteed 可以提供虚拟专线业务。对宽带、时延、分组丢失率提供端到端定量的 QoS 保证。(2) Contronlled Load 给用户提供一种类似在网络负载、无阻塞情况下 Best Effort 的网络服务。它是一种定性的指标。(3) Best Effort 类似于目前互联网上提供的服务,是一种尽力而为的工作方式,基本上无任何质量保证。为了实现上面的三种服务, IntSer

27、v 定义了一个简化模型, 包含 4 个功能部件, 由支持该体系的路由器实现。其参考模型如图 2.1 所示。(1) RSVP (ReSerVation Protocol , RFC2205) RSVP 即资源预RSVP访问控制资源预留路由分类+队列调度器有预留的IP 分组没有预留的 IP 分组消息IP 分组路由协议IP 分组RSVP9留协议。它是Interne上的信令协议。通过RSVP , 用户可以给每个业务流(或联接) 申请资源预留, 要预留的资源可能包括缓冲区及带宽的大小。这种预留需要在路径上的每一跳都要进行, 这样才能提供端到端的QoS 保证。RSVP是单向的预留, 适用于点到点以及点到多

28、点的通信环境。(2) 访问控制(Admission Control) 它基于用户和网络达成的服务合同, 对用户的访问进行一定的监视和控制, 有利于保证双方的共同利益。(3) 分类器(Classification) 根据预置的一些规则, 它对进入路由器的每一个分组进行分类。这可能需要查看IP 分组里的某些域( IP 源地址、IP 目的地址、上层协议类型、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 , 还可以查看第4 层以上协议, 比如URL 、SMTP、NNTP 等协议中的明文信息。分组经过分类以后被放到不同的队列中等待接收服务。(4) 队列调度器(Mapping & Scheduler) 它主要是基于一定的调度算

29、法对分类后的分组队列进行调度服务。常见的调度算法有WFQ、SFQ、PBQ、VC、WRR 等。IntServ 尽管能提供QoS 保证, 但扩展性较差。因为其工作方式是基于每个流的, 这就需要保存大量的与分组队列数成正比的状态信息; 此外,RSVP 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于分组所经过的路径上的每个路由器。在骨干网上, 业务流的数目可能会很大, 同时它还要求路由器的转发速率很高, 这使得IntServ 难于在骨干网上得到实施。目前,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网络的边缘实施IntServ , 或者对流(Flow) 的定义更加粗糙以使业务流的数目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地步。2.2.22.2.2 IntServIntSe

30、rv 集成业务体系结构集成业务体系结构为了了解 IntServ 的一些缺点, IETF 在 RFC2475 中提出10图 2.2 DiffServ 网络模型DiffServ (Differentiated Services)体系结构, 旨在定义一种实施 IP QoS 且更容易扩展的方式, 以解决 IntServ 扩展性差的缺点。DiffServ 简化了信令, 对业务流的分类颗粒度更粗。它通过汇聚(aggregate) 和 PHB ( Per Hop Behavior ,每跳行为) 的方式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 QoS 保证。汇聚的含义在于路由器可以把 QoS 需求相近的各业务流看成一个大类, 以减

31、少调度算法所处理的队列数; PHB 的含义在于逐跳的转发方式, 每个 PHB 对应一种转发方式或 QoS 要求。在 DiffServ 里, 引入了 DiffServ 域(Domain)的概念, 一个 DiffServ 域可以认为是一个能提供 DiffServ 业务的子网, DiffServ 网络模型如图 2.2 所示。DiffServ 域主要由一些路由器组成, 并对这些路由器进行了区分, 把位于 DiffServ 域边界的称为边界路由器( Edge Router) , 而把 DiffServ 域内部的称为内部路由器(Core Router) 。边界路由器需要具有的功能有: 对业务流的分类(基于

32、 IP 分组中一些字段, 与 IntServ 类似的较细分类或者为基于汇聚的较粗分类) 、整形( Shaping ) 、标记(Marking) 和调度( Sheduling) 。内部路由器需要具有的功能有分类(为基于汇聚的较粗的分类) 和调度。DiffServ 力图通过对业务流的分类、整形、标记、调度来实现对业务 QoS 一定程度上的保证。 11目前 DiffServ 定义了三种 PHB 来实现业务:(1) EF ( Expedited Forwarding)提供类似于专线或租用线的服务。EF 只定义了一个 DiffServ 编码点, 实现最小化时延和抖动, 为数据流提供最高的传送级别。超出预

33、置合同的分组将被丢弃(2) AF (Assured Forwarding) 提供不同级别的 Best - Effort 服务。包含 4 个类和 3 个丢弃优先级(共有 12 个编码点) , 当发生拥塞时, 高丢弃优先级的分组先被丢弃。(3) CS (Class Selector) 提供 8 个编码点来重定义 TOS 顺序段( Precedence Bits) , 主要用来兼容 TOS 协议。DiffServ 利用了 IPv4 分组头的 TOS 字段(或 IPv6 的 COS 字段) , 作为 DSCP (DiffServ 编码点)使用。每一种 DSCP 对应一种 PHB 方式。路由器在转发分组

34、时只需查看每个分组的DSCP 值, 从而对此分组提供相应的 PHB 转发方式。目前已定义的 DSCP 值有: 000000 为缺省(Best - Effort ) 、101110 为EF、xxx000 为 CS 的 8 个 DSCP、12 个 AFDSCP。DiffServ 的扩展性是通过汇聚实现的: 汇聚发生在边界路由器, 多个流被归并为一个类别(通过 DSCP 标记) , 核心路由器仅需要较粗的分类以及实现调度和丢弃, 与 MPLS 的汇聚模型明显相符合, 所以 IETF 在 2000 年 2 月推出了“draft - ietf- mpls - diff - ext 03.txt ”, 在

35、 MPLS 上支持DiffServ。2.2.32.2.3 IntservIntserv 与与 DiffServDiffServ 的比较的比较IntServ 模 型是基于流的体系结构,以通信过程中的最低粒度提供多等级 QoS 服务,即使在网络严重拥塞时,也能够向用户提供确定的 QoS 服务,使用户获得很高的服务级别保证。DiffServ 是介于 Intserv 模型和传统加 Internet 之间的一种体系结构,提供类别有限的区分服务,无法独立地实现确保 QoS12服务。IntServ 模 型具有面向连接的特性,在网络中以每个连接为对象,预留和分配网络资源,与 IP 术本身无连接的特性相冲突,容

36、易导致网络复杂化。IntServ 模型以连接为对象区分QoS,服务区分粒度过细,产生了巨大的开销,还需要进行复杂的资源预留、接入控制、QoS 路由和调度机制等,因此即IntServ 模型能够面向连接提供非常细致的 QoS 服务,并确保延时上限、吞吐量等 QoS 参数,单纯的 IntServ 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DiffServ 模型通过业务流分类并向属于不同服务类别的分组提供不同的 QoS。它提供的是一类有相对的 QoS 差别、但没有绝对的 QoS 保证的服务。DiffServ 模型具有良好的简单性和可扩展性,降低了对多级 QoS 服务的要求,将复杂性推到网络边缘,通过使用 D

37、S 域标志服务和在网络边界的通信量聚合,在网络节点内部仅进行简单的面向少量数据流聚集的调度算法,使得网络中状态信息的数目不与连接的数目成正比,而是与通信的分类成比例,较好地解决了 IntServ 几模型中出现的规模危机。13第三章第三章 基于策略的基于策略的 QoSQoS 网络管理网络管理3.13.1 基于策略的思想基于策略的思想基于策略的网络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是网络操作和管理的保证。策略就是一组管理规则的集合, IETF 从两方面对策略进行了定义 :策略是用来指导和制定用于现在和未来决策的动作的具体目标或方法,它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被实现和执行;策略是对网络资源访问进行管理、控制的一

38、系列规则。策略具有如下属性:(1) 策略是相对静止的。持久性执行一个动作的一次性的命令不是策略,而且同被管系统的状态相比,策略具有相对静止的特征。(2) 策略以条件的形式定义系统行为的选择。调用的是预先定义的操作或动作,而不是去改变操作自身的功能,如指定执行什么动作,而不是要维持某种状态。(3) 策略不是独立存在的。策略并不是互相独立,没有关联关系的。策略之间存在着组合和包含等关系。复杂的策略可以通过简单策略的组合得到,多个策略可以组成策略组,多个策略组可以组成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的策略组。策略是由于管理目标的存在而产生的,它来自于管理目标、服务等级协定等,可以说管理目标就是高层策略或抽象策略

39、14策略作为管理员的管理目标,是一个抽象概念,实施这些高层次的目标有赖于各种低层次的网络实体的协助,所以,必须通过某种转换机制将抽象的管理目标与具体的网络实体结合起来。策略可以在不同的层次进行描述,从管理目标到特定设备的配置参数策略定义了当策略规则的条件满足时要执行的动作或功能,策略动作的执行可能导致一个或多个操作的执行,这些操作将会影响网络配置、网络流量和网络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策略条件描述了策略动作执行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或必须的状态。当与某个策略规则相关的条件求值为 TRUE 时,策略就会执行相应的动作。 3.23.2 基于策略的基于策略的 QoSQoS 网络管理框架网络管理框架以建立一个

40、实用的系统标准为出发点, IETF 不仅与 DMTF 合作定义了策略核心信息模型( PolicyCore Information Model, 以下简称 PCM ) 及其扩展,还提出了基于策略的网管系统实现框架。IETF 组织给出了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 PolicyBased NetworkManagement,以下简称 PBNM)的标准体系结构 ,如图 3.1所示。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 PBNM 既反映了用户对网络服务的要求,也体现了网络管理员进行网络管理的目标, PBNM 能够保证网络设备行为的一致性,在降低网络管理的工作量的同时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网络对业务支持的灵活性。QoS 策略描述了为

41、实现某类服务质量需要的网络资源,通过改变不同的 QoS 策略可以配置网络实现不同的服务质量。策略由条件和行为构成,表示当某个或某15图 3.1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标准体系结构图些条件满足时系统要执行某种行为。PBNM 包含了 4 种组件:策略管理系统、策略库、策略决策点和策略执行点。(1) 策略管理工具( PolicyManagement Tool,以下简称 PMT)实现策略的定义和管理。PMT 为网络管理人员提供了对策略和相关信息进行输入、修改、查找、浏览和删除的工具,它把管理员输入的策略存储到策略库中,当管理员改变策略时, PMT 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并将向策略决策点发送策略更新的消息,保

42、证策略决策点能及时对策略进行更新。(2) 策略库( Policy Repository,以下简称 PR)是数据库系统,用于存储策略和相关信息,它包括网络中需要策略管理的用户和资源信息,用于策略管理的策略、策略条件与策略动作的结构定义和全局网络配置参数。策略仓库经常采用目录服务,通过(L ightweight Directory Ac2cess Protocol,以下简称 LDAP)进行访问。(3) 策略决策点( Policy Decision Point,以下简称 PDP)是对支持策略管理的网络设备直接进行直接管理的部分, 与策略库一起组成策略服务器。PDP 根据策略库中的策略和当前网16络状

43、态做出决定,实现对网络的控制。(4) 策略执行点( Policy Enforcement Point,以下简称 PEP)是将策略在网络设备上进行实现的部件。具体的网络元素(如路由器、交换机等)通过网络元素中的排队规则、调度方式等实施策略决策点的策略决定。PEP 与 PDP 之间通过(Common Open Policy Service,以下简称 COPS)协议进行通信。17图 4.1 PCIM 对象组成简单模型第四章第四章 基于策略的基于策略的 QoSQoS 网络管理的设计网络管理的设计本章对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的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PDP 和 PEP 等关键部件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对策略网

44、管的服务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 QoS 高层策略向低层网络设各进行映射,分析了接入控制和队列调度机制,并提出一种改进的 DRR队列调度算法,部分实现了 COPS 协议4.14.1 策略网络管理的体系框架策略网络管理的体系框架IETF 于 2001年提出了策略信息模型PClM,PCIM是在CIM上进行的扩展,其结构如图4.1所示: PCIM 中定义了两种对象类,一种为结构类,表示策略信息;另一种为关联类,使结构类的实例相互关联成一个完整的策略。多个策略可以组成一个策略组,多个策略组还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策略组,策略组不但可是是策略的聚集,还可以是策略组的嵌套组合。182003年 11 月IETF

45、发布了RFC3464文档,在此文档中对基于策略的Qsos信息模型OIPM(QoS Policy Infonation Model)进行了描述。QPIM是基于IETF在之前提出的PCIM模型的,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将策略核心信息模型扩展到QoS管理。OPIM模型建立了独立于特定存储机制和访问协议的,对网络QoS资源进行管理、控制和访问的标准框架。其网络组成和相应的协议使用状况如图4.2所示:以下分别对模型中的各个决策功能实体分别进行说明。4.24.2 策略管理工具策略管理工具与PBNM中的PMT一样,此部分要提供网络管理员与网络管理系统之间进行人机交互的接口。策略管理工具一般具有图形化或文本形式的

46、界面,方便管理员进行策略输入和编辑。除了对策略进行基本的操作外,它还要对添加的策略进行检查,保证其不会和已有的策略发生冲突,即进行冲突检测.策略管理工具由用户接口、资源发现组件、策略转换逻辑组件和策略分发器组成。用户接口是网络管理员输入网络高层策略的接口,可以是命令行工具也可以是图形界面。资源发现组件用于测定网络拓扑结构、用户信息和应用服务等。逻辑保护组件负责网络管理员设置的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还要将高层的策略转化为可以在不同网络设备上应用的设备级策略。策略分发器负责确保设备级的策略可以分发到PEP,由不同的网络设备执行策略。19图 4.2 基于策略网络管理的结构和协议模型 4.1.14.1

47、.1 策略库策略库策略库主要用于存储策略信息。策略库中存储的策略是高层的网络策略,独立于网络设备。由于策略库中的策略数据读取的次数远大于写入的次数,因此一般使用目录服务器作为策略库来实现对其存储。使用目录服务器读取数据时要比使用传统的关系数据库读数据快一个数量级,而且简单高效。策略仓库中除了存储策略规则中的策略条件和策略动作外,还包含大量的用户信息、网络资源信息、全局网络配置参数等公共数据,既方便策略管理者增加、删除、修改策略,也有利于策略决策点参考多种因素进行策略的最优判决。策略库和PDP一起构成了策略服务器,可采用LDAF协议进行策略的读取、编辑和删除。4.1.24.1.2 策略决策点策略

48、决策点策略决策点PDP是策略服务器的核心部分,它是策略服务器的逻辑功能组件,是决定网络资源的使用和接入控制的最终决20图 4.3 PDF 内部逻辑组成图策实体。根据业务策略决策信息和网络运营商的策略规则以及资源的可用性来执行资源控制功能。由于到目前为止,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还没有一个既定的标准,对其组成部件如PDP等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组成结构,因此在很多的研究中对PDP进行了不同的结构定义,但都一直不能很好地完成决策点的任务,如PDP处存在单点瓶颈、不能有效地监控PEP等问题,仍然需要进行改进。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PDP逻辑结构,如下图4.3所示:以下对图4.3中所示的PDF逻辑组成进行详细介

49、绍: 预留/外购适配器被引入到PDP逻辑结构中,通过这个适配器将策略请求按照预留和外购模式分类,对其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范围限定。最终决定器根据策略信息处理器对策略规则进行的分析处21理,决定最后要使用的策略,即要返回给PEP 的策略信息。PDP监测器负责收集EPP的状态信息,如PEP处网络资源的利用情况,数据流传输的延迟和抖动等,并及时得到P印传输任务完成的信息。QoS数据采集器对QoS参数信息进行采集,如当前网络结点的连接建立时间、保持时间、延迟、抖动、吞吐量、丢包率等。PR管理器专门对策略库进行控制,如向策略库中添加新的策略,对己有策略进行查询等。PR管理器是联系到策略库的唯一接口,即使是策

50、略管理工具对策略规则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也要通过策略库管理器进行。4.1.34.1.3 策略执行点策略执行点策略执行点PEP在整个结构中充当策略消费者的角色,它可以作为一个逻辑功能组件驻留在网络设备中,如路由器、VPN网关和防火墙中。在应用请求到达时PEP可以向PDP提出策略请求,并执行PDP返回的策略决定,即把策略信息转化为具体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操作命令,并加以执行。对任何时候PDP发来的策略决定,PEP必须严格执行。PDP和PEP 通信采用COPS协议。图4.4 对PEP的结构进行了改进,总体上由两大部分组成:数据流传输部分和策略控制部分。其中策略控制部分又分为策略收发器、资源配置器

51、、传输监测器和05数据采集器。策略收发器负责与PDP的通信,向策略决策点申请策略信息,并接收DPP回复的策略规则。资源配置器将接收到的策略规则配22图 4.4 PEP 组成结构图图 4.5 PEP 数据传输部分流程图置到负责传输的设备上,将其转化为设备命令,并及时将配置结果通知收发器。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PEP通过传输监测器来监视网络的传输情况。Qos数据采集器直接从设备上采集相关Qos参数的信息,也可以从传输监视器中获得,在对数据进行整理后发送给PDP端,这些QoS数据会成为PDP进行决策的参考。图4.5 所示为PEP中数据的传输流程。数据流在进入网络中首先要被分类,不同的数据流采取不同的传输

52、方法,同类的数据流可以采用同样的策略传输。对分类之后的数据流按照策略条件进行判定,确定其可以执行的动作。对于冗余的或者错误的数据流进行丢弃。其他的数据流根据其状态进行整形或者标记后进入排队队列,排队的方法是按照数据流的类型分别排队。调度器按照时间等参数调度队列,数据包通过。23图 4.6 外购模型框架 4.2 策略网管服务模式策略网管服务模式由IETF创建的基于策略的QoS网络管理体系,主要提供两种管理模式:外购(Outsourcing)模式和预留(Provisioning)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区别在于策略请求和策略决定的时间序列上的对应关系不一致,相关的标准文档有COPS一RSVP卫和COPS

53、一PR,外购模式和预留模式分别适合于加IntServ和DiffServ。4.2.14.2.1 外购模式外购模式外购模式适用于动态的预配置QoS架构,主要用于PFP根据一个临时事件请求策略决策。其简单的模型结构如图4.6所示。在这种模式下PEP需要外购对请求服务信令的处理决定策略,它本身并没有缓存或安装各种可用的配置数据,因此它必须向外部策略服务器PDP请求决定。当网络事件发生时,PEP接受应用服务的请求,向PDP发出策略请求消息。PDP从策略库中取出相应的策略信息,并根据当前网络资源使用的状况及PEP的请求来决定是否接纳应用服务的请求并将决策后的发送到PEF。PEP根据返回的策略指导网络节点执

54、行策略,此时网络事件与策略请求是同时发生的。这种模式多应用于IntServ网络中,其通讯协议为COPS-RSVP(COPS usage for RSVP)。24图 4.7 外购流程 图4.6 已经给出了外购模式的大致框架结构,但其具体的操作流程还不能通过上此图很清楚的表示出来,图4.7 比较想起的描述了外购模式中具体的流程:(1) 管理员设置策略(2) 网络用户建立通讯请求(3) 带有PEP功能的路由器通过COPS一RSVP协议向PDP进行策略请求(4) PDP根据策略请求通过LDAP协议在策略库(通常使用目录服务器)中查询策略(5) PDP将决定的策略返回给PEP(6) 数据通过PEP结点流

55、向下一结点,最终到达请求目的地外购模式的序列图如图4.8 所示:25图 4.8 外购序列图图 4.9 COPS 提供模型4.2.24.2.2 预留模式预留模式预留模式通常应用在 DiffServ 网络中,也被称为提供模式,采用的通讯协议为COPS-PR(Comomon Open Policy Service一Policy Provisioning)。在RFC3084中,IETF给出了COPS提供模型,如图4.9 所示。预留模式适用于静态的预配置QoS架构,其工作流程如图4.10 所示。网络管理员事先定义与网络设备相关的策略,井储26图 4.10 预留模式流程存到策略库中。在这种模式下,应用服务

56、的请求信息到达PEP与PEP向PDP进行策略请求不是同时发生的。在预留模式中,PEP发送配置请求给PDP,请求接口、模块、功能等相关的配置信息。DPF响应请求回复PEP 以可用的配置决定,其中包含各设备单元的配置数据。PEP将数据保存下来,安装、使用这些配置数据,在受到网络事件触发时,根据这些配置信息对网络设备进行控制。PDP也可主动将策略配置到PEP上,通过发送报文修改任何已发送的配置决定。当PDP希望PEP 不再使用某些配置信息时,它可发送通知删除的报文。PEP通过报文向PDP报告本地的状态的改变,但总体上一旦PEP接收了配置信息,对PDP的依赖性就大大减小,PEP具有了对网络事件一定的自

57、主权。(l) 管理员设置策略(2) 带有PEP功能的路由器通过COPS一PR协议向PDP进行策略请求(3) PDP根据策略请求通过LDAP协议在策略库(通常使用目录服27图 4.11 预留模式序列图务器)中查询策略(4) PDP将决定的策略返回给PEP(5) 网络用户建立通讯请求(6)PEP根据已有的策略进行控制,数据通过PEP结点流向下一结点,最终到达请求目的地预留模式序列图4.11 如下所示:综上所述 ,在管理的时间序列上,预留模式与外购模式完全相反。外购模式是由PEP 实时动态地产生的,而提供模式是由PDP在需要进行大量的PEP配置时才开始的。首先在PDP与PEP连接后,将这些策略配置信

58、息安装在PEP上。所有后续发生的网络事件都参照己安装的配置策略,得到相应的处理。PEF请求事件和PDP的决定不是1:1的关系。在策略实施之前,策略就己经确定了。28第五章第五章 结结 论论不断增加的网络用户和新的网络服务类型的出现,使得网络的数据量急速上升,规模也不断扩大,同时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多。随着新型网络设备的出现,网络的复杂性和异构性的提高,网络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如何保证网络服务的QoS,己经成为当前网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5.15.1 总总 结结本文围绕服务质量QoS,研究网络管理技术,详细了解当前网络管理和QoS技术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对IETF提出的策略网络管理框架和其中采

59、用的通信协议进行分析,将基于策略的思想应用到网络管理上,研究基于策略的QoS网络管理,对其内部具体组成部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策略决策点PDP和策略执行点PEP 的新的结构组成:对策略网管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细化了其内部的工作流程;提出了QoS从高层策略向网络设备命令映射的方案,分析了接入控制和队列调度机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队列调度算法,部分实现了COPS协议:并进行了仿真实验。本文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得到如下的结论:(1) 基于策略的QoS网络管理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网络管理方式,将策略思想引入到传统的网络管理框架中,使得网络管理员无需了解网络设备的具体结构,只要进行适当的策略配置就能动态地

60、对整个网络进行控制,而不必对每个网络设备都逐一进行配置,避免了手工操作配置大量网络节点容易出现的错误,保证网元的正确配置。29(2)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买现于对网络设备的目动化管理。网络管理员不需对每台路由器进行参数设置,通过统一的策略配置完成对网元的配置和管理,尤其适用于大规模网络的管理,在简化网络管理的复杂性的同时能够保证良好的服务质量。(3) 论文中对改进后的策略网管系统进行了网络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策略的QoS 网络管理使得网络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4) 将网络级策略问设备配置命令转化的功能模块转移到COPS中来完成,减少了PDP的职责,一切工作都必须在PDP中完成的情况得以缓解,

61、减轻了PDP的负担,解决了PDP处单点瓶颈问题。5.25.2 基于策略基于策略 QoSQoS 的展望的展望(1) 基于策略 的QoS网络管理是当前网络管理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同时还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本文虽然对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在理论和QoS应用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很有限,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继续进行完善:(2) 由于目前网络设各的多样性,不可能将所有的网络设备更换为支持策略管理的设各,只能通过代理等方式来部分解决这种状况。文章中研究的PBNM系统,主要通过对类型不同的服务进行控制来保证服务质量。对于综合服务与区分服务交叉的网络环境,

62、即在主干网络采用区分服务、在分支网络采用综合服务资源预留方式的网络中,需要在分支网络中放弃资源预留才能有效提供QoS保证。(3) 目前本文所提出来的策略框架结构还属于静态的策略控制,如何在基于策略的管理模型中具体实现动态QoS策略管理依然是个研究的难点,还有待于研究人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基于策略的QoS网络管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还处于研究的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具有完善策略30网络管理功能的产品出现。但是具有完备的策略管理功能的网络设备一旦出现,必将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这也成为当前进行网络管理研究的热点。随着网络服务类型的增加、用户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技

63、术因为它简单又具有强大管理功能的特点,必定会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向前发展,日益完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户田岩,朱清,等网络服务质量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4-572 程时端 IPQoS技术的现状于发展趋势(J)中兴通讯技术,2003,4:143 王三海,杨放唇,下一代网络端到端QoS体系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27):32-364 杜建抢 IP网络管理系统中QoS策略的表现与存储(D)长春,吉林大学,20045 Eleni Mykoniati , Charalampos Charalarnpous , Panos Georgalsos , etc .Admissio

64、n Control for Providing QoS in DiffServ IP Networks:The TEQUILA ,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 January 2003:38446 范鹏 基于策略的Qos网络管理系统中的策略管理工具研究与设计(D)长春,吉林大学,2004.7 R.Bradm , D.Clark , S.Shenker.Integrated Services in the Internet Architectuer: an Overview. RFC1633,June 19948 IETF RFC2475 , An archit

65、ecture for differenitiated 31services , 19989 孙岳 IP服务质量(QoS)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报,2003,9:172010李腊元,立春林 计算机网络技术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15816911周微动,奚旭镛 IP 网络服务质量控制的策略与机制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01(8):252912向 渝,雷维礼 黄顺吉 IP QoS 综合服务模型研究电讯技术,2001(3):10611113赵 金,刘振霞 赵序平 IP QoS 实现技术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2001(12):828514李 峰,曹明翠 IP 网络中的 QoS 保证 电讯技术,20

66、01(6):91215沈 晶,石教英,蒋晓红 IP QoS 体系结构浙江大学学报,2001(10):657016区海翔 端到端 IP QoS 体系结构及实现 广东通信技术,2001(9):152017丰 勇,李方伟 移动 IP 上的 QoS 保证 研究与设计,2002(1):101218李春林 QoS 多播路由技术发展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1(4):38638919Jaesup Lee.An implementation of MPLS controller for ATM and IP integration networks (J),June 199920Oliver BONAENTURE A rough comparsion of QoS models in IP networks (J),June 199932致致 谢谢在论文完成之际,特向在我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所有给予过我帮助和关心的人致以深深的谢意。首先忠心的感谢我的导师教授,您辛苦了里从入学,学习,选题,课题研究,一直到论文的最终完稿,每一个过程您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莫大的帮助,在您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