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38906791 上传时间:2021-11-09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3.4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资源描述: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7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49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报批稿报批稿)Design Regulation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son Urban Street2001 年上海年上海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报批稿报批稿)Design Regulation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son Urban Street主编单位主编单位: 同同 济济 大大 学学 上海市

2、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参编单位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批准单位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委员会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施行日期施行日期:2001 年上海年上海前前 言言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沪建建(97)第 0413 号文通知的要求,由同济大学、市公安交通巡逻警察总队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道路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节点” ,其规划、设计与管理得如何,直接影响到道路交通网的通畅与安全。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新建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改善现有的平面交叉口,使之达到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目的

3、,已成为上海道路交通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规程就是在此背景下立项编制的。编制组广泛参考了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吸收借鉴了国内外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的先进技术。本着“规划为先” 、 “因地制宜” 、 “以人为本” 、 “公交优先”等原则,充分结合上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特点,对新建、改建及综合治理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中的各项内容作了严格、细致的规定,旨在确保今后具体工作中的规范性、科学性。规程内容包括:1.总则 2.术语符号 3.一般规定 4.平面交叉口规划 5.平面交叉口设计 6.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 7.交通信号配时设计及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4、 E、附录F、附录 G、附录 H、附录 J、附录 K。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至四平路 1239 号同济大学道交系,邮编:200092,以供修编时改正。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编单位: 同济大学 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参编单位: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要起草人:杨佩昆 滕生强 杨晓光 陈炳生 张 雁 参加起草人:孙明正 王 茜 陈奇苏 郁朝鸣 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室 二 OO 一年四月目目 录录1 总总 则则.12 术语、符号术语、符号.22.1 交叉口部分术语 .22.2 交通信号配时部分术语 .32.3 符号33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84

5、平面交叉口规划平面交叉口规划.115 平面交叉口设计平面交叉口设计.155.1 一般规定 .155.2 平面设计 .155.3 进出口道设计 .155.4 地面公交停靠站的设置 .175.5 公共交通专用道在交叉口进出口道处的处理 .195.6 行人过街横道 .215.7 非机动车交通处理 .225.8 对干道平面交叉口有影响的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匝道的处理 .236 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256.1 一般规定 .256.2 交通信号灯的设置 .256.3 交叉口交通渠化设计及交通岛的设置 .256.4 平面交叉口标线与标示设计 .267 交通信

6、号配时设计交通信号配时设计.287.1 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内容与程序 .287.2 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时段划分 .297.3 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设计交通量 .297.4 交通信号相位设定 .307.5 信号周期时长 .307.6 信号配时及绿信比 .317.7 最短绿灯时间 .327.8 服务水平评估 .327.9 信号配时图 .32附录 A 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汇总表.33附录 B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与饱和流量.34附录 C 饱和流率(附起动损失时间)现场观测方法.42附录 D 延误及交叉口服务水平.44附录 E 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渠化与配时设计算例.47附录 F 交叉口上行人横道通

7、行能力.59附录 G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63附录 H 饱和流量校正系数表.64附录 J 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表.65附录 K 延误及服务水平估算表.66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11 总总 则则1.0.1 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使之达到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目的,特制订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城市新建与改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和原有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治理设计;公路平面交叉口可参考本规程执行。 1. 新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必须按照本规程的规定执行;2. 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应符合本规程规定的基本要求; 3

8、. 改善原有平面交叉口、进行综合治理设计,受具体条件限制,个别标准达不到本规程规定时,经技术经济分析,可作合理调整。1.0.3 平面交叉口应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相交道路性质、类别等进行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流量和流向的交通需求、交通环境、交通组织、用地面积与投资数额等技术、经济因素。1.0.4 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应贯彻“公交优先”的方针,改善公共汽(电)车的站点设置,方便乘客换乘,并减少其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1.0.5 平面交叉口应妥善考虑无障碍设计,以方便残疾人及行动不便者过街。1.0.6 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9、的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22 术语、符号术语、符号2.1 交叉口部分术语交叉口部分术语2.1.1 交叉口设计范围及各部分名称(图 2.1.1)图图 2.1.1 交叉口设计范围及各部分的名称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32.1.2 高峰小时周期平均到达交通量早高峰小时或晚高峰小时内,所有周期到达车辆数的平均值。2.1.3 渠化设计 以消除交叉口各向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使交通流顺畅和安全为目的,运用标线、标志和实体设施对交通流按流向作分流和导向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车道功能划分、导向标线和导向岛等。2.1.4 支路 本规程将支路

10、区分为 I,II()级,I 级表示交通性支路,II()级表示商业性和生活性支路。2.1.5 交通岛 为渠化、分隔交通流和提供行人过街驻足而设置在路面上的各种岛状设施。一般用混凝土围砌成高出路面的构筑物,也可用标线在路面上画出岛状空间。按其功能可区分为:导向岛、分隔岛和安全岛等。2.1.6 公交车辆到站频率 单位时间内公共汽(电)车到达所考察停靠站的平均车辆数,是确定公交停靠站站台长度和线路容量的参数,一般可选用公交高峰时段(15 分钟)的到站频率进行设计。2.1.7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出口道 流入交叉口的车道为进口道、流出交叉口的车道为出口道(图 2.1.1) 。2.1.8 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

11、街非机动车左转车辆,由进口道流入交叉口后,在靠近对向进口道人行横道及右侧相邻道路非机动车进口道前方适当位置等候,待相邻进口道非机动车获得通行权时再通过交叉口的通行方式,适用于(包括人行道空间在内的)交叉口范围较大,或左转交通量适中条件下采用,有利于提高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和通畅性。2.2 交通信号配时部分术语交通信号配时部分术语2.2.1 信号周期:交通信号灯各灯色显示的一个完整过程。2.2.2 信号周期时长:信号完成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以秒为单位。2.2.3 信号相位:交通信号轮流给各方向的车辆或行人分配通行权的信号显示。2.2.4 绿灯间隔时间:上一信号相位绿灯结束到下一信号相位绿灯启亮之间

12、的时间间隔,以秒为单位。2.2.5 信号损失时间:未能供车辆通行使用的时间,以秒为单位。2.2.6 红、绿灯时长:红、绿灯启亮持续的时间。2.2.7 有效绿灯时长:在给定相位中,获得通行权的车辆能够有效通行的时间。2.2.8 绿信比:有效绿灯时长与周期时长之比。2.2.9 有效红灯时长:有效禁止车辆通行的持续时间。2.2.10 流量比:信号配时设计交通量与实际饱和流率之比。2.2.11 总流量比:组成周期的全部信号相位的各个最大流量比之和。2.3 符号符号A 黄灯时长(s)B 自行车交通量(v/h)b 行人过街长度(m)bl前后行人间距(m)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

13、4bL绿初左转自行车数(v/cyc)bT直行自行车每周期平均交通量(v/cyc)bTS红灯期到达停在停车线前排队的直行自行车交通量(v/cyc)bTD绿灯期到达接在排队自行车后直接驶出停车线的直行自行车交通量(v/cyc)C 信号周期时长(s)Co最佳周期时长(s)CAP 通行能力(pcu/h)CAPi第 i 条进口车道的通行能力(pcu/h)CAPL左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CAPLR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CAPR右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CAPT直行车道通行能力CAPTL直左合用车道通行能力CAPTLR直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CAPTR直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d 每车平均信控延误(spcu)dA进口道 A 的

14、平均信控延误di进口道 A 中第 i 车道的平均信控延误dI交叉口每车的平均信控延误d1均匀延误d2随机到达附加延误d3初始排队附加延误ds饱和延误du不饱和延误e 单个交叉口控制类型校正系数fa绿灯期车流达到率延误校正系数fb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fL左转校正系数fg坡度及大车校正系数fLR左右合流校正系数fp行人影响校正系数fpb行人或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fr街角转弯半径校正系数fs短车道相邻车道校正系数fTL直左合流校正系数fTR直右合流校正系数fW车道宽度校正系数fx专用车道短车道校正系数G 道路纵坡Ge每信号周期的总有效绿灯时间(s)gej第 j 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间(s)gj第 j 相位的

15、实际显示绿灯时间(s)gmin最短绿灯时间(s)gp过街行人消耗绿灯时间(s)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5HV 重车率ht车头时距(s)i 进口道的各条车道I 绿灯间隔时间(s)j 一个周期内的信号相位数k 一个周期内的绿灯间隔数KL合用车道中的左转系数KR合用车道中的右转系数l 行人损失时间(s)la行人与右转车间最小安全距离(m)lb公交车辆长度(m)ld进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m)ld1“鱼肚”形标线前段长度ld2“鱼肚”形标线后段长度ld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m)lj 第 j 相位的起动损失时间ls进口道展宽段长度(m)lv换算车辆长度(m)l2 “过渡区”标线

16、两渐变段端点 A、B 间距L 交通信号总损失时间(s)La进口道长度(m)Lb公交停靠站站台长度(m)Lp行人过街道长度(m)Lpcu排队中一辆小轿车的平均占位长度(m)lq进口道实际可供待行排队长度(m)Lr要求排队长度(m)Ls起动损失时间(s)m 周期内到达行人均值N 高峰小时每一信号周期的左/右转车的平均排队车数(pcu/cyc)n 公交停靠站同时停靠公交车数P 绿灯时间到达车辆占整周到达量之比pf右转绿灯期间中过街行人干扰右转车降低率(PHF)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 m、流向 n 的高峰小时系数qA进口道 A 高峰 15 分钟的交通流率qd计算交通量(pcu/h)qdmn信号配时

17、时段中,进口道 m、流向 n 的设计交通量(pcu/h)qi进口道 A 中第 i 车道的小时交通量换算为其中高峰 15 分钟的交通流率(pcu/15min)qL合用车道中左转交通量qpm对向干扰后人行过街道通行能力(人mh h)qPP一条人行过街道实际通行能力(人mh h)qPT一条人行过街道理论通行能力(人mh h)qR合用车道中右转交通量qT合用车道中直行交通量qL合用车道中的左转当量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6qTo对向直行交通量(pcu/h)qTO对向直行车流量(pcu/h)qT合用车道中的直行当量Q 高峰小时交通量(pcu/h)Qb延误分析期初始积余车辆数(

18、辆)Qbr通过人行过街道的右转自行车交通量Q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 m、流向 n 的高峰小时交通量(pcu/h)Q15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 m、流向 n 的高峰小时中最高 15 分钟的流率(pcu/15min)Qr通过人行过街道的右转车交通量r 街角缘右转弯半径(m)R 横向车辆红灯时间(s)Rp车流成队率Sbi第 i 条进口车道的基本饱和流量(pcu/h)SbL左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基本饱和流量SbR右转专用车道有右转专用相位时的基本饱和流量SbT直行车道基本饱和流量Sd设计饱和流量(pcu/h)Sf经各类校正后的估算饱和流量Si第 i 条进口车道的饱和流量(pcu/h)SL左

19、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LR左右合用车道饱和流量SL左转专用车道无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R右转专用车道有右转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R右转专用车道无右转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S停车视距(m) ST直行车道饱和流量STL直左合用车道饱和流量STR直右合用车道饱和流量STS红灯期到达排队自行车绿初驶出停车线的饱和流量STD绿灯期到达直接驶出停车线自行车的饱和流量s2周期内到达行人的方差T 延误分析时段的持续时长(h)t 制动反应时间(s)tb二辆右转自行车同时驶过人行街道的时间(s)tr一辆右转车占用一条人行带的时间(s)ts车辆制动时间(s)tT直行自行车绿初驶出停车线所占用的时间(s)

20、tu 在延误分析期中积余车辆的持续时间(h)ua车辆在进口道上的行驶车速(ms)ub接在红灯排队车队后连续驶出停车线自行车的车速(kmh)V 路段计算行车速度(km/h)v 进口道计算行车速度(km/h)Vp行人过街步速(m/s)vp行人受对向干扰时的步速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7Vr右转车通过人行过街时的车速(m/s)W 车道宽度(m)Wb自行车道宽度(m)W 展宽车道横向偏移量(m)x 饱和度y 流量比yj第 j 相位的流量比Y 组成周期的全部信号相位的各个最大流量比 y 值之和z 停车线到冲突点距离(m) 车辆干扰行人折减系数1右转机动车折减系数2右转自行车折

21、减系数 行人不均到达折减系数b自行车左转率 对向行人干扰折减系数 使用专用车道的车辆比率 对向直行车道数的影响系数i 第 i 条进口车道所属信号相位的绿信比j 第 j 相位的绿信比潮湿系数 粗糙系数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83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3.0.1 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的范围是指构成该交叉口各条道路的相交部分及其进口道、出口道,包括进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所共同围成的区域(见图 2.1.1) 。3.0.2 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车型取大型车与小型车两种车型,两种设计车型尺寸见表3.0.2。表表 3.0.2 设计车型尺寸表尺寸(m)车 型长(m)宽(m)大型车1

22、22.5小型车51.83.0.3 平面交叉口计算车速应视车流行驶方向而定,直行车在进口道部分的计算车速一般宜取路段车速的 0.7 倍,左右转车辆的计算车速宜取路段车速的 0.5 倍。3.0.4 平面交叉口设计交通量视具体规划和设计项目而定,当确定进口道车道数及划分车道功能时,应考虑高峰小时周期平均到达量;设计信号配时应考虑高峰小时内高峰 15 分钟的到达量等;新建道路交叉口,在没有实测交通量的情况下,可采用规划上的预测交通量。3.0.5 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须使进口道通行能力与其上游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并注意与相邻交叉口之间的协调。3.0.6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及渠化设计: 1. 各进口道

23、部分的车道数一般应多于相应道路路段的车道数;2. 应根据其流入交通的流量、流向及相交道路类别确定进口道车道数、划分车道功能,应根据其流入交通的流量、流向及相交道路类别确定进口道车道数、划分车道功能,并作渠化设计。并作渠化设计。 (强制)(强制)3.0.7 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应注意节约用地,合理拆迁。3.0.8 平面交叉口几何设计必须与交通信号控制及交通标志、标线等管理设施设计同步进行。3.0.9 平面交叉口应按远景 20 年交通需求一次性规划,并根据该交叉口所处地理位置、动拆迁情况以及该交叉口属新建、改建还是治理等条件,一次实施规划或分步实施规划。新建、改建道路交叉口,在无动拆迁情况时,应一

24、次实施规划;有动拆迁时,设计年限取 10年;治理交叉口设计年限取 5 年。3.0.10 新建平面交叉口的规划不得出现超过四个进口道的多路交叉口、畸形交叉口;斜交新建平面交叉口的规划不得出现超过四个进口道的多路交叉口、畸形交叉口;斜交交叉口的交角不得小于交叉口的交角不得小于 45 度;度;级支路以下的道路不应与城市主干路相交。级支路以下的道路不应与城市主干路相交。 (强制)(强制)3.0.11 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在分析现状交通问题的基础上,按远景交通需求做出改建方案,并尽可能把畸形交叉口改为正规交叉口。3.0.12 治理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在原交叉口的平面布局和现状交通流量的基础上,调整交

25、叉口的渠化设计、信号灯的配时和相位以及其它交通设施,以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3.0.13 新建、改建交叉口渠化与配时设计,宜根据预测通车时的交通需求先作一试行方案,试用一阶段作定期“跟踪”观察后,再调整设计,确定最终方案。3.0.14 平面交叉口范围内的平面与竖向线形应尽量平缓, 满足车辆安全、通畅行驶的要求;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3.0.15 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考虑行人的通行,并符合残疾人、儿童、老人等交通弱者的通行要求。3.0.16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交叉口,应妥善处理这两类不同性质交通流间的相互干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9扰。3.0.17 平

26、面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可按图 3.0.17 的规定进行,基本程序分为:收集资料、判断分析问题的准备工作阶段;规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3.0.18 新建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基本参数包括:道路等级、红线宽度、车道数等,可按附录 A 表 A1 要求的内容进行调查。3.0.19 改建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基本参数包括与现有交叉口以及改建相关的几何参数,可按附录 A 表 A2 要求的内容进行调查。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所需的基础交通资料交通量、交通事故等按附录 A 表 A2 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10 各可行方案的比较,选定详细设计方案 基础资

27、料的收集、分析 准备工作阶段 现场踏勘 明确或诊断问题 规划、设计条件的整理和基本方针的探讨 方案设计阶段 基于设计规程对交叉口基本形状的探讨 几何结构的修正 几何构造构成要素的参数值确定及初步设计 交通控制方法的修正 交通控制方法与通行能力的讨论 讨论的内容及其存在问题 有 再讨论事项的整理确认 是否有必要再讨论 无 几何结构的修正 详细设计 交通控制方法的修正 详细设计阶段 从交通控制管理方面加以调整 有无问题、讨论内容、方案比较 要修正 确定最终设计 有无必须修正事项 修正事项及方法的整理、确认 不要修正 图图 3 3. .0 0. .1 17 7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上海

28、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114 平面交叉口规划平面交叉口规划4.0.1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按相交道路类别可分为: 1. 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主主交叉口; 2. 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主次交叉口; 3. 主干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 简称为主支交叉口和主支()交叉口; 4. 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 简称为次次交叉口; 5. 次干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次支交叉口和次支()交叉口; 6. 支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 简称为支支交叉口、支支()交叉口、支()支()交叉口; 7. 与快速道路衔接的上

29、述各类平面交叉口。4.0.2 平面交叉口的应用类型可分为: A 型交叉口展宽及信号控制交叉口; B 型设有让路标志或停车标志的优先控制交叉口; C 型不设控制交叉口; D 型环行交叉口; E 型干路中心隔离带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 F 型交叉口不展宽及信号灯交叉口。4.0.3 规划平面交叉口的应用类型,主要根据城市道路网规划的相交道路类别确定(表4.0.3) 。表表 4.0.3 规划平面交叉口应用类型支路相交道路主干路次干路 级()级主干路AAA、EE次干路AAA、B、E 级A 、B、DB、C、D、F支路()级B、C、D、F注:1、应避免()级支路与主干路相交,确实无法避免时可按 E

30、 型交叉口规划。2、丁字交叉口不应设置环形交叉口。4.0.4 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规划红线应做成圆曲线或切角斜线、并须满足视距三角形要求。视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规划红线应做成圆曲线或切角斜线、并须满足视距三角形要求。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高出道路平面标高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高出道路平面标高 1.2m 的视线障碍物。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的视线障碍物。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见图见图 4.0.4-1 及图及图 4.0.4-2。 (强制)(强制)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12SsSsSsSs图图 4.0.4-1 正十字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 图图 4.0.4-2 畸形平面交叉口视距三

31、角形注:图中 SS停车视距4.0.5 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路缘石转弯半径应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行驶要求。路缘石最小转弯半径见表 4.0.5。表表 4.0.5 路缘石转弯半径右转弯计算车速(km/h)30252015无非机动车道路缘石推荐转弯半径(m)35-4025-3015-2010-15有非机动车道路缘石推荐转弯半径(m)30-3520-2510-155-104.0.6 当平面交叉口为非机动车专用路交叉口时,路缘石转弯半径可取 510 m。4.0.7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应根据 4.0.3 规定的交叉口类别,确定规划设置展宽段,当规划阶段无法确定时,表 4.0.3 中各类相交道路的交叉口有展宽要求

32、的,应按展宽要求规划设置展宽段;当进口道设置公交车站时,应设置展宽段。4.0.8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红线的长度和宽度:须根据表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红线的长度和宽度:须根据表 4.0.8 确定平面交叉口规划红线确定平面交叉口规划红线宽度和长度。宽度和长度。 (强制)(强制)表表 4.0.8 新建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红线宽度增加值和长度进口道规划红线长度(m) 相交道路交叉口规划红线宽度增加值(m)展宽段长度(m)展宽渐变段长度(m)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主交叉口1015801203050主次交叉口51051070100507020402040主支交叉口3535507

33、0304015301530次次交叉口51050701530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13次支交叉口35354060304015301530支支交叉口3520401530注:1. 相邻两交叉口之间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之和接近或超过两交叉口的距离时,应将本路段作一体化展宽;2. 跨河桥梁两侧亦应作相应展宽,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按道路类别参照执行。4.0.9 平面交叉口出口道规划红线应增宽平面交叉口出口道规划红线应增宽 3m,增宽长度视道路等级取,增宽长度视道路等级取 6080m,渐变段为,渐变段为3050m,干路取上限,支路取下限。当相邻两交叉口之间展宽段和展宽渐变

34、段长度之和,干路取上限,支路取下限。当相邻两交叉口之间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之和接近和超过两交叉口的距离时,应将本路段作一体化展宽。接近和超过两交叉口的距离时,应将本路段作一体化展宽。 (强制)(强制)4.0.10 进、出口道进、出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规划红线长度和街区地块出人口距交叉口的距离,应从交叉口转角缘石曲线的端点起向上、下游计算(图 4.0.10) 。转角缘石曲线的端点进口道展宽段规划红线长度进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出入口距交叉口距离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出口道展宽段规划红线长度转角缘石曲线的端点图图 4.0.10 进、出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规划红线长度4.0.11 平面交叉口应根据下列要求规

35、划人行天桥或地道: 1. 快速道路的过街设施必须修建为人行天桥或地道; 2. 城市主干路及次干路(进口道单向 3 车道以上,且无中央分隔带道路)的行人过街设施,视行人过街交通及其相交的汽车交通流饱和度而定,当行人过街交通及其相交的汽车交通流饱和度,人均待行区面积和待行时间同时满足表 4.0.11.2 的条件时,应考虑规划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表表 4.0.11.2 城市主次干路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的基本条件道路性质行人过街交通平均饱和度机动车交通平均饱和度人均待行区面积待行时间主干路0.850.7次干路0.850.75行人待行区人均空间6.0mC6.0m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

36、划与设计规程23 5.7 非机动车交通处理非机动车交通处理5.7.1 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的流量较大且用地条件许可时,宜采用两次过街的方式处理;左转非机动车待行区的设计,应在面积上满足非机动车停车的需要,位置上应安全,符合自行车行驶轨迹的要求,且不应影响其它各类交通流的通行。 5.7.2 左转非机动车的流量较小时,可利用行人过街横道两次过街;行人过街横道须相应增加必要的宽度。5.7.3 在右转非机动车流量较大,且交叉口用地条件许可时,应给右转非机动车交通流划出专用通行区或通行车道,以绿化岛、交通岛或隔离墩等与其它非机动车的行驶空间加以区分,见图 5.7.3;非机动车右转专用道入口离交叉口停车线的

37、距离, 视红灯期间直行及左转非机动车排队等候长度而定。 图图 5.7.3 非机动车专用道示意图5.8 对干道平面交叉口有影响的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匝道的处理对干道平面交叉口有影响的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匝道的处理5.8.1 规划、设计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时,其匝道出入口宜远离附近干道的平面交叉口。5.8.2 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的出口匝道,对附近的干道平面交叉口交通运行有影响者,宜按以下要求布设:1. 出口匝道的位置宜按出匝道车辆左、右转交通量的大小布置;左转交通量大时,宜布置在靠近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左转车道与直行车道之间的位置上;反之,则宜布置在靠近右转车道与直行车道之间的位置上

38、;2. 出口匝道近地面段宜分成两条车道以上,按车辆出匝道后左、右转及直行交通量的大小划分出口段的车道功能;3. 出口匝道的出口段离下游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渐变段起点宜大于 80m;这段距离不足 80m 且使匝道车流与干道车流换车道交织有困难时,可在交叉口进口道部分分别设置地面进口道展宽和匝道延伸部分的展宽,并设置干路左转车道、直行车道和右转车道与匝道延伸部分的左转车道、直行车道和右转车道,但对此类进口道的信号相位必须采用双向左转专用相位;4. 出口匝道左转交通量较大,对下游交叉口通车影响较大且干道中央高架道路墩位中央带较宽时,可对匝道或交叉口进口道采取禁止左转、在交叉口下游做远引左转的管理措施

39、;在墩位中央带侧必须有一条左转车道,左转车转弯的入口宜在对向进口道展宽段和展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24宽渐变段的范围以外,同时在交叉口进口道上游及出口匝道上须设有禁止左转标志及分车道悬挂的指路标志(图 5.8.2) 。墩位中央带墩位中央带远引式左转的左转车道左转入口展宽段展宽渐变段设禁止左转标志及分车道悬挂的指路标志图图 5.8.2 利用墩位中央带做远引左转的布设5.8.3 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的入口匝道靠近干道的平面交叉口时,匝道的布设宜符合以下要求:1. 入口匝道的位置宜按进入匝道车辆来自上游交叉口左、右转交通量的大小布置:来自左转的交通量大时,宜布置在靠

40、近左转车来向与直行车来向之间的位置上;反之,则宜布置在右转车来向与直行车来向之间的位置上;2. 入口匝道的入口段宜布置在交叉口出口道展宽渐变段的下游,且最小距离不宜小于80m。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25 6 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6.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6.1.1 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及有关附属设施,包括:交通控制信号灯、交通岛、标志、标线、隔离设施及绿化。6.1.2 交通管理及附属设施,必须与交叉口同步设计;新建交叉口应按本规程规定设计,改建及治理交叉口则应据此作改善设计。6.1.3 交叉口绿化设计不得影响交通安全与通畅

41、;交叉口范围内以及机非隔离带、中央分隔交叉口绿化设计不得影响交通安全与通畅;交叉口范围内以及机非隔离带、中央分隔带的绿化不得影响视距三角形;绿化布置不得影响行人过街;行道树的树干及枝叶不得侵带的绿化不得影响视距三角形;绿化布置不得影响行人过街;行道树的树干及枝叶不得侵入道路界限,不得遮挡驾驶员对交通信号灯与交通标志的视线。入道路界限,不得遮挡驾驶员对交通信号灯与交通标志的视线。 (强制)(强制)6.1.4 附属设施的布置不得有损于改善交通流的安全性与通行效率。6.2 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交通信号灯的设置6.2.1 交通信号灯应按公安部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规范 (GB14886-94)规定设置。6.2

42、.2 有转弯专用车道且用多相位信号控制的干道上,按各流向车道分别设置车道信号灯。6.2.3 信号灯的设置,应包括机动车信号灯、行人信号灯、自行车信号灯。当自行车交通流可与行人交通流同样处理时,可装自行车、行人共用信号灯。6.3 交叉口交通渠化设计及交通岛的设置交叉口交通渠化设计及交通岛的设置6.3.1 平面交叉口应采用交通岛、路面标线及交通流向标志作渠化设计,安全岛应按行人横平面交叉口应采用交通岛、路面标线及交通流向标志作渠化设计,安全岛应按行人横道线宽度铺设人行道板。道线宽度铺设人行道板。 (强制)(强制)6.3.2 渠化的行驶路线应简单明了;根据各流向车流的安全行驶轨迹设计。6.3.3 交

43、叉口内应把各流向交通流行驶轨迹所需空间之外的多余面积用标线或实体构筑导向交通岛。6.3.4 导向交通岛间导流车道的宽度应适当,应避免因过宽所引起的车辆并行、抢道现象;右转专用车道应按转弯半径大小设计车道加宽。6.3.5 交通岛不应设在竖曲线顶部。6.3.6 交通岛宜先用标线画出,实施一阶段后,按实际车流行驶轨迹作调整,再做成永久性的实体交通岛。6.3.7 交通岛面积不宜小于 7.0m2,面积窄小时,可采用路面标线表示。6.3.8 导流交通岛边缘的线形为直线与圆曲线的组合,其偏移距,内移距及端部圆曲线半径见图 6.3.8-1,最小值可按表 6.3.8-1 取用;导流交通岛各部分的要素见图 6.3

44、.8-2,最小值可表 6.3.8-2 取用;需要时,导流交通岛可兼作为行人过街安全岛使用。6.3.9 交通岛端部应醒目明了,并在外形上能诱导车辆前进方向。契形端部应做成圆形;行车道到契形端部的内移距,应根据交通岛的大小和位置确定。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26a.b-1.c.图6.3.8-2 导流交通岛各部分要素图6.3.8-1偏移距、内移距及端部曲线半径RbbbWL1mb2m2mb1m2m b1mLLbbb-2.R0SSSR1R2RaLaWaLcWcQQ表表 6.3.8-1 导流岛偏移距、内移距、端部曲线半径最小值设计行车速度(km/h)偏移距S(m)内移距Q(m)

45、R0(m)R1(m)R2(m)500.500.75500.250.500.50.5-1.00.5-1.5表表 6.3.8-2 导流岛各要素的最小值图示(a)(b)(c)要素WaLaRaWbLbRbWcLc最小值(m)2.05.01.03.0(b+3)1.0(D+3)5.06.4 平面交叉口标线与标示设计平面交叉口标线与标示设计6.4.1 交叉口范围内应设置必要的路面标线。6.4.2 当进口道横断面中心线偏移时,应采用“过渡区”标线加以渠化,如图 6.4.2 所示。ABldldl2图图 6.4.2 进口道中心线偏移时的“过渡区”标线 图中的 ld可按照拓宽条件下确定左右转车道的渐变段长度的方法确

46、定;l2视道路空间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27条件,不应小于 2m。6.4.3 当进口道向右侧展宽而左转车道从直行车道分出时,应采用“鱼肚”形标线加以渠化,如图 6.4.3 所示。ld1ld2图图 6.4.3 进口道中心线偏移时的“鱼肚”形标线图中的 ld1和 ld2可仿照拓宽条件下确定左右转车道的渐变段长度的方法确定。6.4.4 有交通信号管制,或停车让路标志的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处必须设置停车线;设计停车线时,要充分考虑如下要求: 1. 停车线宜垂直车道中心线设置; 2. 有行人横道时,宜在其后 12m 处设置;当畸形交叉口,或特殊需要时,停车线应后退更大的距离;

47、3. 停车线位置不应对相交道路流入的交通流构成影响,当有左转专用车道,且相交道路流入的左转交通流的转弯半径较小时,其停车线位置可以较同进口道的直行车道的停车线后退 23 米。6.4.5 在平面交叉口内部,应选取左转交通流对对向直行交通流影响最小的轨迹划出左转弯导行标线;对于交叉口范围较大,且进口道中心线有偏移时,对应于直行车的行驶轨迹,也应设置导行轨迹线;交叉口内部,具有可停放左转车而不影响对向直行车的空间时,在左转专用车道出停车线后的左转车行驶轨迹范围内,应划设“左弯待转区” 。导行轨迹线及“左弯待转区”可参照图 2.1.1 设计。6.4.6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出口道范围路面标线的设置: 1

48、. 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应分线行驶,设置原则为: 当交叉路口进口道为多车道时,根据交通流向,每条车道应标有明确的箭头标线; 箭头标线的位置按相关规程设计; 对于左转车流量随时间波动较大时,可对应其时变性,用超前提示的可变信息板,动态地显示车道功能,取代地面的车道功能标线。 2. 在下述场合,需要预告前方有行人过街横道,在行人横道前须设置提示标示: 未设交通信号的平面交叉路口; 虽设信号机的平面交叉路口,但道路视线条件不好的场合; 多车道时,每条车道上都应设置行人横道提示标示。3.在停车、让路标志管制,或有优先区分的平面交叉口,应在进入交叉口前设置“优先道路预告”标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

49、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287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交通信号配时设计7.1 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内容与程序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内容与程序7.1.1 配时设计内容单个交叉口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内容应包括:确定多段式信号配时时段划分、配时时段内的设计交通量、初始试算周期时长和交通信号相位方案、信号周期时长、各相位信号配时绿信比、估评服务水平及绘制信号配时图。7.1.2 改建、治理交叉口配时设计程序示于图 7.1.2。图图 7.1.2 定时信号配时设计程序确定配时时段内各进口道各流向的设计交通量确定各进口道车道渠化方案确定信号相位方案估算各相各类车道的设计饱和流量 dS确定绿间隔时间(I)Y0.9是

50、计算最佳周期时间 0C计算总有效绿灯时间 eG各相有效绿灯时间 eg各相绿信比及显示绿灯时间 g各显示绿灯时间满足最短绿灯时间画出信号配时图是否否各类车道设计交通量 aq确定信号总损失时间 (L)确定各相各类车道设计流量比 (y)计算各相最大设计流量比总和(Y)确定多段式信号配时的时段划分计算延误 D服务水平满足要求是否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297.1.3 新建交叉口,在缺乏交通量数据的情况下,十字交叉口,建议先按表 7.1.3 所列进口车道数与渠化方案选取初步试用方案;T 形交叉口,建议先用三相位信号;然后根据通车后实际交通各流向的流量调整渠化及信号相位方案。表

51、表 7.1.3 新建十字形交叉口建议试用方案进口车道数渠化方案信号相位方案544434227.2 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时段划分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时段划分7.2.1 单个交叉口定时交通信号配时应按每天交通量的时变规律采用多段式信号配时。7.2.2 分段视实际情况可从早高峰时段、下午高峰时段、晚高峰时段、早、晚低峰时段、中午低峰时段及一般平峰时段等各时段中选取。7.2.3 各时段信号配时方案,按所定不同时段中的设计交通量分别计算。7.3 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设计交通量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设计交通量7.3.1 信号配时设计的设计交通量,须按各配时时段内交叉口各进口道不同流向分别确定。7.3

52、.2 交叉口各进口道不同流向的设计交通量须取:各配时时段中的高峰小时中的最高 15分钟流率换算的小时交通量,宜用实测数据,按下式计算: (7.3.2-1)mnmnQqd154式中: 配时时段中,进口道 m、流向 n 的设计交通量(pcu/h) mndq配时时段中,进口道 m、流向 n 的高峰小时中最高 15 分钟的流率mnQ15(pcu/15min)无最高 15 分钟流率的实测数据时,可按下式估算: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30 (7.3.2-2)mnmndPHFQqmn式中: 配时时段中,进口道 m、流向 n 的高峰小时交通量(pcu/h)mnQ 配时时段中,进口道

53、 m、流向 n 的高峰小时系数;主要进口道可取mnPHF0.75,次要进口道可取 0.87.4 交通信号相位设定交通信号相位设定7.4.1 信号相位必须同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渠化(即车道功能划分)方案同时设定。7.4.2 信号相位对应于左右转弯交通量及其专用车道的布置,常用基本方案示于图(7.4.2)。两相位 双向左转 专用相位 四相位(单向左转) 单向左转 专用相位 四相位(双向左转) 双向左转 专用相位 三相位图图 7.4.2 信号相位常用基本方案注: 表示该相位左转车应让直行车先行,即在直行车空挡及末尾时允许左转车通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317.4.3 有左

54、转专用车道时,根据左转流向设计交通量计算的左转车每周期平均到达 3 辆时,宜用左转专用相位。7.4.4 同一相位各相关进口道左转车每周期平均到达量相近时,宜用双向左转专用相位;否则宜用单向左转专用相位。7.5 信号周期时长信号周期时长7.5.1 信号周期时长须选用最佳周期时长,按下式计算: (7.5.1)YLC107.5.2 信号总损失时间,按下式计算: (7.5.2)kksAILL 式中: 起动损失时间,应实测,无实测数据时可取 3ssL 黄灯时长,可定为 3sA 绿灯间隔时间(s)I k 个周期内的绿灯间隔数7.5.3 绿灯间隔时间,按下式计算: (7.5.3)satuzI式中: 停车线到

55、冲突点距离(m)z 车辆在进口道上的行驶车速(m/s)au 车辆制动时间(s)st 当计算绿灯间隔时间 I3s 时,其中 3s 配以黄灯,其余时间配以红灯。7.5.4 流量比总和,按下式计算:;(0.9) (7.5.4)jjjddjddjjjjSqSqyyY1/1/,max,maxY式中:组成周期的全部信号相位的各个最大流量比值之和。Yy j 一个周期内的相位数 第 j 相的流量比jy 设计交通量(pcu/h)dq 设计饱和流量(pcu/h)dS计算 Y 值大于 0.9 时,须改进进口道设计或/和信号相位方案,重新设计。7.5.5 设计饱和流量按附录 B 方法确定,现场实测方法见附录 C,可利

56、用附录 H 算表计算。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327.6 信号配时及绿信比信号配时及绿信比7.6.1 总有效绿灯时间:每周期的总有效绿灯时间按下式计算: (7.6.1)LCGe07.6.2 各相位有效绿灯时间:各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间按下式计算: (7.6.2)YyyGgjjeej,max7.6.3 各相位的绿信比:各相位的绿信比按下式计算: (7.6.3)Cgejj7.6.4 各相位显示绿灯时间:各相位的实际显示绿灯时间按下式计算: (7.6.4)jjejjlAgg式中: lj第 j 相位起动损失时间7.7 最短绿灯时间最短绿灯时间7.7.1 最短绿灯时间按下式计算:

57、 (7.7.1)IVLgpp 7min式中: 行人过街道长度(m)pL 行人过街步速,取 1.2m/spV 绿灯间隔时间(s)I7.7.2 计算的显示绿灯时间小于相应的最短绿灯时间时,应延长计算周期时长(以满足最短绿灯时间为度) ,重新计算。可利用附录 G 算表计算。7.8 服务水平评估服务水平评估7.8.1 以平均停车延误作信号交叉口设计与交通信号配时的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平均停车延误按附录 D 方法利用附录 J、K 算表计算。7.8.2 信号交叉口设计与交通信号配时的服务水平,根据计算的平均停车延误,按表 D.1 确定。7.8.3 设计服务水平,新建、改建交叉口宜取 B 级,治理交叉口宜取

58、 C 级。7.8.4 服务水平不合格时,须改变各进口道设计或/和信号相位方案,重新设计。7.9 信号配时图信号配时图7.9.1 以上信号配时设计结果,可用信号配时图集中表达,如(图 7.9.1)所示:绿灯间隔时间第二相位第一相位东西路南北路周期时长红灯黄灯绿灯黄灯红灯绿灯图图 7.9.1 信号配时图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33 附录附录 A 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汇总表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汇总表表表 A.1 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调查汇总表道路名或进口道项 目单位进口道进口道进口道进口道道路等级车道数车道设计车速km/h设计车辆车种红线宽度m表表 A2 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基

59、础道路交通资料项目汇总表资料类别摘要分流向、车种的小时交通量早高峰时段 15 分高峰交通量,必要时用(23 小时,或 12小时)交通量,车种分为大型车与其它两类。必要时包括相邻交叉口及附近支路的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行人交通量交通事故记录交通规划状况交通状况交通控制状况道路网形态地形、地貌道路现状道路状况大规模交通产生设施、公共设施分布西进口公交站北进口南进口东进口东进口(非)北进口(非)西进口(非)南进口(非)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34附录附录 B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与饱和流量与饱和流量道路交通通行能力表征道路交通设施能够处理交通的能力。其通用

60、定义是:道路交通设施中,在要考察的地点或断面上,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多交通单元。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与交通管理等交通工程有关各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各交通发达国家都专门订有道路交通通行能力规程(或指南) ,其中包括道路、高速道路及其入口交织段、各类交叉口等道路交通设施的通行能力估算方法。特别是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因其不但随交叉口几何因素而异,还同交叉口的交通管理方式与到达的交通需求有关,相对比较复杂,有的国家还专门制订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规程(或指南) 。我国尚未制订类似规程。因此有必要为本设计规程编写相应的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估算的建议方法。信号交叉口车辆的通行能力,因其影

61、响因素众多,理论上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少国家虽已颁布现行规程,但都还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所用方法一般都过于繁杂,现在还在不断研究改进中。本规程借鉴各国规程,针对信号交叉口设计的需要,根据在上海典型交叉口上的实测数据,按不同设计阶段对通行能力精度的不同要求,提出以下简化的通行能力估算方法。B.1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估算方法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分别按交叉口各进口道估算,一般以小车当量单位计;信号交叉口一条进口道的通行能力是此进口道上各条进口车道通行能力之和;一条进口车道的通行能力是该车道饱和流量及其所属信号相位绿信比的乘积,即进口道通行能力: (B.1)iieiiiiiicgSSCAPCA

62、P式中: 第 i 条进口车道的通行能力(pcuh)iCAP 第 i 条进口车道的饱和流量(pcuh)iS 第 i 条进口车道所属信号相位的绿信比i 该信号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间(s)eg 信号周期时长(s)CB.2 饱和流量B.2.1 定义饱和流量的定义是:在一次连续的绿灯信号时间内,进口道上一列连续车队能通过进口道停车线的最大流量,单位是 pcu/绿灯小时。饱和流量随交叉口几何因素、渠化方式、信号配时及各流向交通冲突等情况而异,比较复杂。因此,应尽量采用实测数据,实在无法取得实测数据时,如新建交叉口设计时,才考虑用以下估算方法。饱和流量用实测平均基本饱和流量乘以各影响因素校正系数的方法估算。即:

63、进口车道的估算饱和流量: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35 (B.2.1) ibifFfSS式中: 第 i 条进口车道基本饱和流量(pcu/h)biS 各类进口车道各类校正系数 iFfB.2.2 基本饱和流量 各类进口车道各有其专用相位时的基本饱和流量,建议采用表(B.2.2)数值:biS表表 B.2.2 各种进口车道的基本饱和流量(pcu/h)车道biS直行车道14002000平均 1650左转车道13001800平均 1550右转车道1550说明:1.上述数据取自上海若干典型无干扰交叉口的观测数据2.进口车道宽度 3.0-3.5(m)B.2.3 各类车道通用校正系数(

64、1)车道宽度校正: (B.2.3-1)5 . 3)5 .16(05. 00 . 37 . 25 . 04 . 05 . 30 . 31WWWWWfW 式中:W 车道宽度(m)(2)坡度及大车校正: =1- (G+HV) (B.2.3-2)gf式中:G 道路纵坡,下坡时取 0HV 大车率B.3 直行车道通行能力直行车流受同相位绿灯初期左转自行车的影响时,直行车道设计饱和流量除须作通用校正外,尚须作自行车影响校正,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按下式计算: (B.3-1)eLbgbf11 式中: 绿初左转自行车数(vcyc)Lb应用实测数据,无实测数据时,可用下式估算:Lb (B.3-2)CgCBbebL式中

65、:B 自行车流量(vcyc)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36 自行车左转率b 周期时长(s) ,先用初始周期时长计算C 有效绿灯时长(s) ,无信号配时数据时,按下式粗略确定:egegjCGBbebL1直行车道饱和流量: (B.3-3)bgWbTTfffSS式中: 直行车道基本饱和流量(表 B2.2)bTS直行车道通行能力: (B.3-4)TTSCAPB.4 左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B.4.1 有左转专用相位:左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LS (B.4-1)gWbLLffSS式中: 左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基本饱和流量,见表 B.2.2bLSB.4.2 无左转专用

66、相位左转专用车道无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LS (B.4.2-1)LgWbLLfffSS左转校正系数 (B.4.2-2)1 . 0001. 0exp0:TLqf式中: 对向直行车道数的影响系数(见表 B.4.2-1)表 B.4.2-1 对向直行车道数的影响系数对向直行车道数12341.00.6250.510.44 对向直行车流量( pcu/h)0TqjGgee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37 绿信比,缺信号配时数据时,按下式粗略估算:左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 (B.4.2-3)LLSCAPB.5 右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B.5.1 有右转专用相位右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 (B.5.1-1)rgWbRRfffSS式中: 右转专用车道基本饱和流量,见表(B.2.2)bRS 转弯半径校正系数,r 转弯半径rf (B.5.1-2)mmrrrrf15305.0151B.5.2 无右转专用相位右转专用车道无右转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 (B.5.2-1)pbrgWbRRffffSS式中:行人或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pbf bppbfff,min行人影响校正系数:pf (B.5.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