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控专项实施和管理方案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8675826 上传时间:2021-11-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8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变形监控专项实施和管理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变形监控专项实施和管理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变形监控专项实施和管理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变形监控专项实施和管理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形监控专项实施和管理方案(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2节 变形监控专项实施和管理方案1. 概述本工程为深基坑和超高层,周边情况复杂,能够准确地掌握项目变形监测,基坑边坡的变形情况,我司在进行变形监测时遵循以下原则:a. 监测点位布设在能准确反映基坑边坡变形的特征处(如不同土层交接处、基坑开挖高低错落处、常期受动荷载和震动处等);b. 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定期对基坑进行观测,同时对本工程塔楼主体结构施工监测和周边道路进行监测。2. 监测依据及内容2.1 监测的目的通过定期的监测工作,并进行数据分析,提前判断基坑的稳定、安全性,为进行基础施工的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建立理论分析模型和测试系统,在施工过程中监测已完成的工程状态,收集控制参数,比较理论

2、计算和实测结果,分析并调整施工中产生的误差,预测后续施工过程的结构形状,提出后续施工过程应采取的技术措施,调整必要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方案,使建成后结构的位置、变形和内力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并最大限度地符合设计的理想状态,确保结构的施工质量和工期,保证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2.2 监测的依据2.2.1 重庆来福士广场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图;2.2.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2.2.3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2.2.4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2.2.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2.2.6 建筑地基基础工

3、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11);2.2.7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97);2.2.8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2.3 编制原则2.3.1 严格执行施工监测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规范、规程和设计标准;2.3.2 遵守、执行合同文件各条款的具体要求,确保实现业主要求的安全、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各方面的目标;2.3.3 充分研究现场施工环境,通过监测指导施工,使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2.3.4 设计施工图的监测设计要求。2.3.5 监测内容2.3.6 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及竖向位移监测;2.3.7 基坑周边道路的沉降监测;2.3.8 结

4、构施工监测。3. 监测精度及仪器选择3.1 精度要求在监测工作中,监测精度满足以下要求。3.1.1 高程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进行闭合路线或往返观测。水准测量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精度为1mm。3.1.2 平面位移监测精度不大于2mm。3.1.3 观测前对水准仪进行“i”角检测,其“i”角小于15即符合规范规定要求。每次观测的高程中误差均小于1mm。3.2 仪器选择本项目投入仪器设备见表:使用仪器设备一览表序号项目仪器名称数量精度1基坑的水平位移、沉降监测徕卡TS06-2”全站仪1台1.5mm+2ppm、2舜宇DSZ3-32X水准仪1台1mm2基坑周边道路及建筑物的沉降监测舜宇DSZ3-32X水

5、准仪1台1mm3传感器振弦应变传感器180个伺服式加速度传感器 60个气象监测设备 6台棱镜 34个4应变/加速度测试仪振弦应变采集仪 15台加速度采集设备5台5主体水平位移监测RTK10个6基础沉降、标高等的监测自动机器人2个激光测距仪2台水准仪3台经纬仪3台静力水准仪10台7其他仪器UPS不间断电源8个高性能计算机8台机柜10个仪器线缆1根3.3 控制精度的要求3.3.1 水准控制网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进行,各项技术指标如下:等级读数基辅差测站高差中误差路线闭合差备注二等水准0.3mm1mm2mmL为公里数3.3.2 平面控制网采用工程测量规范二级导线,其各项技术指标如下:等级测角中误差边长

6、中误差二级导线81/20000在测量过程中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测量成果必须严格平差。3.4 控制点的布设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基坑施工、主体施工,本次监测工作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即首先布设统一的一级监测控制网,如下图: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周边道路沉降、周边建筑物沉降;基坑的水平、竖向位移等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 3.4.1 水准控制网:用于各竖向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3.4.2 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4. 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4.1 基坑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4.1.1 布点原

7、则监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在基坑支护中部、阳角处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大于20m。4.1.2 测点布设在基坑支护上面布设一组测点,总共布设21个点,编号为JC19JC39。如下图所示:4.1.3 监测方法(1)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置 基准点布置图工作基点布置图水平位移监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监测点3种。位移监测点一般布置在易变形的地方,通常设置在角点和中部,本工程按照上面位置图进行布置;基准点一般距离施工场地较远,故本工程选择贵司所给的控制点作为基准点,它主要用于检查和恢复工作基点的可靠性;工作基点则布设在基坑周围较稳定的地方,直接在工作基点上架设仪器对水平变形监测点

8、进行观测。(2) 水平位移监测主要技术要求对于一个实际工程,变形监测的精度等级应根据各类建(构)筑物的变形允许值进行估算或参考类似工程进行确定,该项目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等级确定为二级。其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见表: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控制点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主要作业方法和观测要求2+3.0150+1.81/70000按二等三级测量进行注:采用二等水平位移标准测量,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3mm。主要仪器:徕卡TS06-2全站仪。数据采集记录采用自主开发的数据采集器,进行记录,数据采集完成,联机即可进行平差计算各监测工作点和监测点坐标,与原

9、有坐标比较即可知道支护体系是否发生了变形。同时,该采集器具有和前次观测数据比较的功能,观测数据异常或有变形存在在现场即可知道。4.2 周边道路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4.2.1 测点布设在基坑的南侧道路每隔一定间距布置一个监测点,编号为JD1JD3。如下图所示:4.2.2 埋设方法在道路上用直径30mm的螺纹钢筋,将上端磨平,在上面刻画十字线作为标点,埋入道路50cm。4.2.3 监测方法周边道路沉降按照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观测。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从高程控制网引入高程,固定测站进行闭合或者附合线路测量,进行平差并计算各测点高程,并与初始值比较,计算累计变化量,与上次高程比较计算本次变化量。4.3

10、主体结构施工监测(以T3N分析过程为例)本工程施工监控体现在两个方面:几何形体和受力变形。其主要原则为:保证结构在施工完成之后的线形和标高最大限度地与设计一致,其误差在容许范围内;综合控制结构的稳定性、变形和内力,使结构的应力和位移在规范规定的范围之内,其中施工的稳定性和建成后结构的形体是关键和前提。根据结构本身特性和施工方法采取以下控制策略:在稳定性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形体和变形进行双控,其中以形体控制为主,严格控制各个控制截面的水平位移、中心轴线的偏移等,同时兼顾应力(应变)的发展情况。在主楼施工过程中,利用健康诊断系统监测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监测。4.3.1 关键部位应力应变监测(

11、1) 应力应变监测的方法对主要受力构件进行应力应变的监测:承受竖向荷载的核心筒、型钢混凝土巨柱、4道组合伸臂为监测的重点。另外根据有限元计算的结果,对4道腰桁架以及外框架局部杆件也进行了应力应变的监测。在钢骨混凝土柱控制点的两侧各布置应变传感器一个,从测量的应变可以计算出立柱的轴力和弯距。而核心筒的受力较为复杂,在核心筒的控制点处布置应变花,测得三个方向的应变用来计算最大应力。实测应变要扣除温度的影响,每一个振弦应变计都带有温度计,根据温度差可以修正温度影响。(2) 传感器介绍钢构件应力应变监测采用GK-4100振弦表面应变计(见图1),GK-4100型振弦式表面应变计为合金弹性体结构,全不锈

12、钢外壳,具有抗高压、抗径向力,且零点稳定。适用于焊接到钢结构表面,也可用螺丝安装固定在各种结构的表面,长期监测其应力与应变。GK-4100振弦传感器的性能见表1。混凝土应力监测采用埋入式传感器,如图2。振弦传感器 埋入式传感器表1 GK-4100振弦表面应变传感器的性能表项目技术参数标准量程3000精度0.1%F.S.分 辨 率0.51非线性度0.5%F.S.温度范围-20+80长度51mm(3) 应力应变采集仪介绍采集单元内置BGK-Micro-VR智能测量模块(见图3),可测量振弦式、差阻式、标准信号、应变片等类型的仪器。模块本身已具有16个测量通道,每个通道均可接入一支标准的传感器,每个

13、通道均装有防雷器件,具有良好的防雷效果,其详细的性能见表2。应力应变采集仪表2 振弦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参数表 项目技术参数通道数量16测量精度0 .2Hz分辨率0.01Hz每通道测量时间5S时钟精度2S/d通讯方式RS232/RS485:9600,8,N,1工作温度-1060数据存储容量128k系统功耗待机:0.5W,测量:1.5W电源系统供电方式:618V直流/220V交流电池:6V/10Ah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箱体尺寸(W)300(H)460(L)160mm 重量:13kg(4) 传感器的安装固定运用振弦应变传感器来测量构件某一方向应变变化时,传感器的轴线方向务必平行于应力测量方向。当采用埋入式

14、时,用细铁丝缠住定位,绑在与应力测量方向一致的钢筋上;当采用表面式传感器时,在监测点上,沿着混凝土应变监测的方向,要使得传感器牢牢地固定在混凝土表面上。4.3.2 结构动力性能监测根据理论计算,在结构上安置加速度传感器,监测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工况及环境因素对已完成结构部分的动力性能,测试结构的加速度,获得结构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通过积分可以得到结构的位移,再通过Fourier变换,经过复杂的运算分析,从而得到结构的频率、刚度、阻尼等动力性能参数。通过实际测试得到的动力性能参数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为判断结构的实际抗震性能提供科学的试验依据,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1) 仪器的选择根据结构模态分

15、析结构,将加速度传感器布置于核心筒上以获得加速度响应,从而识别结构的模态。选用朗斯ULT2056型、ULT2031型和ULT2061型测振加速度传感器进行观测,ULT20 系列内装IC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它将传统的压电加速度传感器与电荷放大器集于一体,能直接与记录、显示和采集仪器连接,简化了测试系统,提高了测试精度和可靠性。其技术指标见表3。表3 ULT20 系列传感器技术参数序号项目精度1电荷灵敏度30pC/g2频率范围0.1-4000Hz(10%)3安装谐振点13kHz4横向灵敏度5%5副值线性500g(10%)6重量60gm7使用温度范围-40+1508安装螺纹M5见图4 振动传感器设备

16、(2) 仪器的安装和使用进入运营阶段后进行安装和使用。安装时传感器与被测试件接触的表面要清洁,平滑,不平度应小于0.01mm,安装螺孔轴线与测试方向一致。如安装表面较粗糙时,可在接触面上涂些清洁的硅脂,以改善耦合。测量冲击时,由于冲击脉冲具有很大的瞬态能量,故传感器与结构的连接必须十分可靠,最好用钢螺钉。如现场环境需单点接地,以避免地电回路噪声对测量的影响,请采取使加速度传感器与构件绝缘的安装措施,或选用能满足试验要求的其本身结构对地绝缘的加速度传感器。每只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出厂时配有一只安装螺钉,用它将加速度传感器和被测试物体固定即可。M5 安装螺钉推荐安装力矩 20kgf.cm。振动传感器顶

17、端输出外形见图5。 振动传感器顶端输出外形示意图(3) 数据的采集安装完成后将传感器的输出同轴电缆连接到信号调理器的输入端。信号调理器的输出端连接朗斯的高速便携数据采集系统CBook2001E,配合CM4016 16 通道振动信号调理模块,可实现振动数据通过以太网接口高速数据采集。CBook2000高速便携数据采集系统设备见图6。图6 CBook2000高速便携数据采集系统 高速便携数据采集系统参数表序号项目要求1采样频率:180KHz高速A/D采样速度(Ethermet口)2分辨率:16-bit高精度分辨率3测试范围:1.25V,2.5V,5V,10V(程控增益)416CH单端/8CH差分(

18、可扩展至240通道)5多种触发方式: 预触发、后触发,可任意设置触发通道6增益误差:1bitMax1kHz采样7输入信号连接方式:BNC8精度:0.25%满刻度9输入类型:双极性10模拟输出通道:2通道缓冲输出11电压范围:10V满刻度12数字输入/输出:8通道输入,8通道输出,TTL兼容13输入保护电压:30VDC或ACpeak(4) 监测点布置根据结构模态分析结构,将60个单轴加速度传感器布置于核心筒以识别结构的振动情况。为了准确地监测出结构的振动情况,对每个监测点均做安装3个单轴加速度传感器,以获得3个垂直方向的加速度响应情况。详细的传感器布置信息见表5。表5 加速度传感器布置情况传感器

19、布置层数传感器个数(个)传感器布置位置示意图第11层12图7第28层12图8第46层12图9第61层12图10第72层12图11 F11加速度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F28加速度传感器布置示意图F46加速度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加速度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F72加速度传感器布置示意图在核心筒上安装加速度传感器的时,要注意传感器应紧贴在结构上,使得各加速度传感器与核心筒成为一个整体。另外,在施工现场,工况比较复杂,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加速度传感器加以保护。4.3.3 气象监测本工程中气象环境检测项目包括风压、温度、日照等。气象观测通过在结构上布置七要素气象监测站和风压传感器进行监测。七要素气象采集站可测量太阳总

20、辐射、环境温度、风向、风速、降雨量、相对湿度、大气压力,且其测量范围广,分辨力敏锐,灵敏度高,适合本工程的气象监测。(1) 风压监测1) 观测方法沿塔楼竖向结构设置3个监测层,在监测层上放置两套七要素气象采集站,在建筑物受强风作用的时间段观测监测层顶部的风速、风向,分别记录脉动风速、平均风速及风向,并在距离建筑物100200m距离内1020m高度处安置风速仪记录平均风速。同时沿塔楼竖向结构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分别布设多个风压盒,采用LQ-062/LE-062风压传感器测定风压分布和当时的风压系数。2) 监测点位的布置 风压随建筑高度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其布置原则为等距布置。本工程以第11层、46层和

21、72层分别作为气象监测层,每个气象监测层在迎风面和背风面各安装一套气象采集站,如下图所示,红色圆圈A、B各代表气象站。 F11气象站布置示意图3) 观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风压和风速的数据采集采用澳大利亚dataTaker DTMCU80G-40型现场监测系统。该系统主最多可同时接入80个监测仪器单元。dataTaker自动采集设备见图13。 dataTaker自动采集设备(2) 温度、日照观测环境温度变化产生的热胀冷缩效应主要影响超高层竖向变形,而日照辐射造成结构的温差主要影响超高层的水平变形。为保证施工质量,需对外框柱和核心筒的温度、日照进行监测,通过计算,对结构温度变形情况进行实时分析,掌握

22、温度、日照因素对结构变形的影响量,为施工的精确定位和安装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温度、日照观测通过布设在监测层(F11、F28、F46、F61、F72)上的七要素气象监测站进行监测。温度观测是记录建筑物在温差较大时段内的温度变化量,可选择早上,中午,晚上各观测一次。日照观测是在建筑物受阳光照射或辐射的过程中进行,每小时观测一次。观测时记录日照面及背阳面的温度及风速,根据观测值绘制温度-时间-位移变化曲线图。4.3.4 水平位移的监测水平位移监测的目的在于掌握结构的几何变化,研究结构的水平位移与环境变化(如温度和风)的关系。结构水平位移特别是顶部的水平位移对结构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结构的

23、安全。由于在施工阶段主要是依靠塔吊来进行的,结构会产生一定的侧向变形。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水平位移监测是一个重要环节,应确保结构主体的水平位移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采用RTK_GPS技术和自动机器人来进行建筑物位移监测工作。(1) RTK技术1) RTK技术介绍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是一种基于载波相位双差模型的定位方法。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Static station)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Rover station),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自身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因为两测站是同步观测相同的卫星,所以

24、卫星的轨道误差、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以及电离层和对流层的折射误差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差分可以有效地消除这些误差。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整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OTF)。在整周未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四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流动站就能实时地给出厘米级三维定位结果。2) 技术指标采用美国天宝公司的R8 GNSS VRS流动站进行监测。Trimble R8 GNSS VRS流动站(如图14所示)是多通道、多频率GNSS (Global Navi

25、gation Satellite System)接收机,把天线和数据链电台整合在一个结构紧凑的设备里。TRIMBLE R-T Rack 技术全面支持GNSS凭借增强型RTK 引擎的支持,还支持最新的GPS L2C 和L5信号,以及GLONASS L1/L2信号。其技术指标如表6所示。 RTK示意图Trimble R8 GNSS VRS 技术指标码相位差分GPS 定位水平:0 .25m + 1ppm RMS垂直:0 .50m + 1ppm RMSWAAS差分定位精度:一般99.9%硬件尺寸 ( 宽高): 19cm x 11 .2cm重量:1 .35 kg 含内置电池,GSM/GPRS 内置无线电

26、台,和标准的超高频天线3 .71 kg 整套整个的RTK 流动站包括电池,对中杆控制器和支架温度使用:40C到+65C存放:40C到+75C湿度100% 冷凝防水/防尘IP67 防尘,临时浸入水下1 m (3.28 ft)不损坏抗震性冲击(非工作时):可抗震从2米高杆掉落在水泥地面冲击(工作时):经受40G,10毫秒锯齿波冲击试验振动:MIL-STD-810F, FIG .514.5C-1电气指标电源:11到28伏直流外接电源,端口1带超压保护(7-pin LEMO),可充电,抽取式,7 .4伏锂电池 和内置电池槽,RTK 模式下内置无线电台耗电3 .1瓦通讯和数据存储端口1的3- 线串口(7

27、-针 LEMO)。端口2的全RS-232串口(Dsub 9针)全整合全封闭的内置GSM/GPRS 选择全整合全封闭的2 .4 GHz 通讯端口(Bluetooth)数据存储在11 MB 的控制器记忆单元:原始观测值:6颗卫星,15秒采样,时记录数据超过302 小时1 Hz, 2 Hz, 5 Hz, and 10 Hz 定位CMR+, RTCM 2 .1, RTCM 2 .3, RTCM 3 .0, RTCM 3.1输入和输出16种NMEA 语句输出,GSOF和RT17输出,支持BINEX 和平滑载波。3) 监测方案采用10台Trimble R8 GNSS VRS接收机进行观测,其中9台为流动站

28、、1台为基准站。在28层、46层、72层分别布置三个监测点 (流动站),共9个观测点,楼层布置如图15所示。参考站(基站)布置距离施工区域1km内的,并且基础稳定,观测条件良好的地面某点上,要保证基准点区域内视野开阔,周围无大楼及高压线等干扰物,观测条件良好,整体测量方案如图16所示。每台监测站与监测计算机间通过无线电台的方式进行连接,监控计算机安装有专用的软件,可对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坐标的计算,还可对位移进行分析、限差检核以及报警。 RTK楼层布置图 RTK结构位移测量方案示意图(2)自动机器人结构上被监测的楼层称为参考层,结构的监测过程是由下至上进行的,参考层上的监测点的变化量经过多

29、次迭加获得。监测时先测出首层的变形,从而可明确首层的具体变形情况;测出各参考层的监测点的坐标值,每个观测点坐标值同以往观测值叠加比较,可明确本楼层测点的变形情况。为减小监测点遭破坏的可能性及监测实施过程方便,各平面监测点和高程监测点采用同一个观测标识。坐标测量时将棱镜拧紧到观测接头上,高程测量时将铟钢尺垂直立在观测标石最上方。为全面反映结构在施工中的变形情况,再选取7层、11层、25层、35层、45层、60层、70层共7个监测断面。在外框架钢结构每个外阳角的墙壁上各布设一个监测点,当核心筒墙体外截面发生变化时重新布设,为能更准确的反映楼层间墙体的位移值,监测点位应尽量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在外框

30、架钢结构墙角内返30cm竖向引测一条通线,与监测层结构标高的1m控制线相交,在交点上安置监测点。观测目标采用L型徕卡90直角棱镜,观测前应将棱镜拧固定,以确保观测精度。观察测后将棱镜拧下并及时复原防护设施。观测目标采用L型徕卡90度直角棱镜,观测前应将棱镜拧固定,以确保观测精度。监测点埋设及安装见图17。 监测点埋设示意图参考层上的监测点布置在钢结构四个角的4根巨柱外侧,测量机器人安放在离建筑物底部300米以上的位置。4.3.5 基础沉降监测在每一个施工阶段,采用静力水准仪来测量监测点彼此之间的垂直高度的差异和变化量。该系统依据连通管原理的方法,测量每个测点容器内液面的相对变化,再通过计算求得

31、各点相对于基点的相对沉陷量。选取平面内主要柱子位置处作为监测点,对其进行全程监测。在安装静力水准仪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连通器的水管一般采用高强压PVC软管,防冻液的与纯净水配比通常为为4:1。(2)在布置时需要注意水管高度不能超过浮筒高度,且形成的曲线应向下凹曲,不要有局部凸起现象,以免在凸起局部出现气泡集中。(3)传压液体的体积变化直接关系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须考虑温度的影响,静力水准仪容器要求有良好的密封性,防止传压液体挥发或大气中气体进入容器。4.3.6 结构层高监测结构楼层标高的监测,可以获得当前楼面标高的实际值,从而可以实现通过考虑材料时变效应的分析技术预测包括收缩徐变和基

32、础沉降的长期变形量,并在施工阶段楼面标高预留一定比例的长期变形量作为标高补偿。本方案将采用激光发射器(图18)、三棱镜装置,引入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用计算机测控系统来实现高精度的楼层高度采集测量工作。 激光测距传感器由于结构在地上约46层之后,核心筒的大小发生变化,并向Y4轴靠近,所以选择的监测位置如图19所示,红色位置代表激光标高监测位置。 激光标高监测位置图在每一个监测位置的底层处放置一台激光发射器,每层楼板在具有代表性的监测位置的上方留设预留洞,并在其上方F9、F20、F25、F30、F35、F40、F50、F60、F72上放置三棱镜装置包括三棱镜及其位置检测、伸缩控制装置,该装置固定在该

33、层楼板上。每一位置上的激光标高监测示意图见图20,图中JG代表激光发射器,LJ代表三棱镜配套装置,该系统通过计算机测控系统控制三棱镜装置的伸缩,自动测量出任一目标楼层的层高。激光标高监测示意图另外,在同一层楼面的不同位置,可增加静力水准仪来测量监测点彼此之间的垂直高度的差异和变化量,实现平面内多点监测。在安装静力水准仪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连通器的水管一般采用高强压PVC软管,防冻液的与纯净水配比通常为4:1。(2)在布置时需要注意水管高度不能超过浮筒高度,且形成的曲线应向下凹曲,不要有局部凸起现象,以免在凸起局部出现气泡集中。(3)传压液体的体积变化直接关系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须考虑

34、温度的影响,静力水准仪容器要求有良好的密封性,防止传压液体挥发或大气中气体进入容器。4.4 监测报警值和监测频率4.4.1 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值监测内容安全性判别判别标准警戒值(报警值)备注支护结构水平位移位移量,变化速率30mm ,连续三天 3mm/d支护结构竖向位移位移量,变化速率20mm, 连续三天3mm/d基坑周边道路沉降位移量,变化速率25mm 或3mm/d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

35、市政管道出现泄漏;(5)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6)支护结构出现开裂;(7)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8)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9)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10)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11)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4.4.2 监测频率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 本基坑 类别施工进程监测频率一级开挖深度(m)51次/1d5102次/1d102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2次/1d7141次/1d14281次/2d281次/3d5. 监测过程控制5.1 质量控制认真做好监测

36、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不断完善监测计划。监测过程中应与施工环节紧密配合,不能中断工作。特别是各预埋点应当牢固可靠,并且要易于识别和妥善保护。充分做好监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原有设备进行保养、检验和维修,并适当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监测元件在埋设前应进行检验。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和测试方法,坚持长期、连续、定人、定时、定仪器地进行测试,采用专业表格做好数据记录和整理,保留原始资料。特别是在发现量测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复测,并加密观测的次数,防止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先兆的误报和漏报。适当采用对比检验和统计检验等误差分析方法,排除各种误差,准确反映监测对象的工作状态。5.2 监测的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5.2

37、.1 监测数据分析在信息化施工中,监测后应及时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其稳定性,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指导施工。监测管理基准见下表: 监测管理基准表 管理等级管理位移施工状态3U0Un/3可正常施工2Un/3U0 Un2/3应注意,并加强监测1U0Un2/3应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表中:U0实测位移值,Un允许位移值,Un的取值,也就是监测控制标准。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经验、有关规范规定及招标文件的要求,提出预警值。根据上述监测管理基准,可选择监测频率:一般在3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可适当放大一些;在2级管理阶段则应注意加密监测次数;在1级管理阶段则应密切关注,加强监测,监测频率可达到12次/天或更

38、多。5.2.2 监测数据的信息反馈信息化施工要求以监测结果评价施工方法,确定工程技术措施。因此,对每一测点的监测结果要根据管理基准和位移速率(mm/d)等综合判断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为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加强信息反馈速度,全部监测数据及图表均由计算机管理,并向驻地监理工程师、设计单位及监测中心提交监测周报或月报(监测数据反馈程序见图) 监测数据反馈程序图5.3 监测工作制度和质量保证措施5.3.1 监测工作管理制度(1) 在正式开展监测工作前7天,我司将有关监测的意见报告(一式四份)报送业主审批,内容包括:各项目的施测方法和计算方法,操作规程、观测仪器和测量人员的配置等。(2) 积极与监理

39、和技术咨询组进行沟通和配合,按照测量监理和技术咨询组提出的技术要求及意见实施作业,并把监测结果和资料及时上报。(3) 各监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程和规范所有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项目部制定的各项管理规定,遵守岗位责任制;(4) 项目部每周日召开内部工作会议,对本周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对监测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磋商和讨论。(5) 项目部每月对组长和组员进行一次业务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首先脱离岗位,限期整改。(6) 项目部随时接受业主、监理和技术咨询组对技术工作和监测质量的监督、检查,并对其要求进行认真总结和改进。(7) 监测人员在监测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规定:1)服从工作分工与安排

40、;2)认真做好各项目的监测工作,按时完成任务;3)原始观测值应在现场用钢笔或铅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外业手薄中,原始记录必须清晰、完整、准确。监测技术人员要认真整理内业资料,保证所有测量资料的完整。资料必须一人计算,另外一人复核。抄录资料,亦须认真核对。当天工作完成后必须记录监测日志;4)必须妥善使用仪器设备,不得马虎行事;5)监理监测复核制度,按“三级复核制”的原则进行施测;6)外业前:监测技术人员对内业资料进行检查,所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所用测点以及监测要达到的目的向测量员进行交底,做到人人明白;7)外业中:满足校核条件要求的测量才能成为合格成果,否则返工重测;8)外业后:应检查外业记录的结果

41、是否齐全、清晰、正确,由另一人复核结果无误后,向技术负责人交底;9)未经同意不得将监测数据向外界泄露;10)尊重监测过程中所接触的有关单位人员,秉公办事,礼貌待人;11)注意个人监测工作安全,加强责任心,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6. 沉降观测的成果资料根据实际观测情况,每天向业主和监理提供一次观测报告。内容如下: 沉降监测点位置布置图; 监测成果表; 监测点的变化曲线图; 监测结论。7. 监控监测数据的管理方案为达到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本项目参建各方(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地勘单位、咨询公司、专业分包等)均应成立信息技术管理机构,总包单位由项目总工负责施工过程监控监测工作的领导与管理。7

42、.1 总包信息化组织机构组长:项目总工成员:技术部经理、测量部经理、质量部经理、钢结构经理、Bim总监、各分包技术负责人、监测工程师、监测信息整理分析工程师项目总工对技术问题以及监测工作质量的人员、仪器设备、技术标准等问题负责。鉴于本项目里施工的危险性和复杂性,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我司组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开展监测工作。采用了精度较高的仪器(徕卡全站仪TS15P R1000、徕卡水准仪NA730等),按国家现行标准执行。7.2 数据的处理原则数据集中处理原则,所有围绕本项目发生的信息数据都为满足业主建设项目服务,数据的第一时间应向业主信息管理机构进行报告,数据的所有权应

43、归业主所有,业主根据信息的内容,时效性,必要性,确定执行对象,及时向各有关单位提供相应数据,并发出相关指令要求相应单位执行或采取措施。7.3 现场总分包监测数据的处理 由我司及现场各分包在现场监测到的基坑沉降水平位移、主体结构沉降、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压缩变形等第一手资料,应由监测单位的监测工程师及时汇总到总包信息管理机构,由总包信息管理分析工程师通过P6之类的信息管理平台,向各参建单位接供授权接口,将现场监测的各项目数据及时提供给授权各单位查阅,并自行分析数据,对分析出影响工程的重大数据,要由信息员及时向项目总工报告,项目总工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及时组织参建相关单位开会协调解决。我司要求项目数据管理员及时将数据分析处理,并每月进行一次备份。数据的传递,共享:首选通过电脑信息平台及时传输,满足授权人员及时了解监测信息,同时将监测分析结果及关键数据用纸质文件及时通报给相关单位/负责人。7.4 场外单位提供的数据由业主委托第三方为本项目监测采集的数据,以及场外单位根据总分包单位提供原始数据再处理后所得信息成果,同样由业主信息管理机构作为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收集,分发处理。7.5 保密原则本项目各种监测的根本目的是为重庆来福士广场的建设服务,未经业主同意,涉及重庆来福士广场的所有监测数据无论这些数据产生于各监测单位,均不得进行传播和用于本项目以外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