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IP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8647805 上传时间:2021-11-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移动IP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移动IP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移动IP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移动IP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IP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移动IP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移动IP技术的发展前景,接着介绍了移动IP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然后分析了移动IP技术产生的必然性,通过综合分析指出现有移动IP技术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最后展望移动IP技术发展趋势。关键词:移动IP技术、移动通信技术、IP网、发展趋势0引言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IT产业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业务,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编织的天罗地网,使人深感世界之大,莫非“网”土。移动通信技术和IP网相融合的结晶移动IP技术,更是容纳了全球通信领域业务。如何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访问Internet,是当前Internet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下一代真

2、正的个人通信技术的目标。无线接入中的移动IP技术使得人们一直梦想的无处不在的多媒体全球网络连接成为可能,它适应了普遍计算时代的需求。现有的移动通信采用的是电路交换方式,用户通话时一直占用固定的带宽资源。这种通信方式适合话音业务,但对IP类型的业务则不是最适合的。为适应快速增长的数据型业务需求,现有的电路交换的移动通信网络必须进行改造,人们需要的是一个以包交换为基础的无线网络,这种新型网络结构正是移动IP未来的结构。移动IP不是移动通信技术和因特网技术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无线话音和无线数据的简单叠加,它是移动通信和IP的深层融合,也是对现有移动通信方式的深刻变革。它将真正实现话音和数据的业务融合,

3、移动IP的目标是将无线话音和无线数据综合到一个技术平台上传输,这一平台就是IP协议。未来的移动网络将实现全包交换,包括话音和数据都由IP包来承载,话音和数据的隔阂将消失。在IMT-2000中已明确规定,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必须支持移动IP分组业务。而IETF(Internet工程任务组)也正在扩展因特网协议,开发一套用于移动IP的技术规范,目前已制订完成了RFC2002(IP移动性支持)、RFC2003(IP内的IP封装)、RFC2004(IP内的最小封装)、RFC2290(用于PPP IP CP的移动IPv4配置选项),其他协议正在制订中。移动通信的IP化进程将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移动业务的I

4、P化;之后是移动网络的分组化演进;最后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全IP化。1移动IP技术的概念 胡耀华.3G时代移动IP技术应用展望DB/OL.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8).移动IP技术从广义上讲,就是移动通信技术和IP技术的有机结合,即对IP协议进行扩展,支持终端的移动性,拥有固定的IP地址,而且不论移动到什么地区或者通过什么方式连接到Internet上都是如此。简单地说,所谓移动IP技术,就是移动用户在跨网络随意移动和漫游中,使用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时,不用修改计算机原来的IP地址,同时继续享有原网络中一切权限。移动IP技术是移动互联时代最基础、最关键的技术之一,也是实

5、现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与任何人通过任何方式进行任何业务通信的全球个人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未来的移动网络将实现全包交换!包括话音和数据都由IP包来承载,话音和数据的隔阂将消失,移动IP技术是实现全球个人通信的关键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基石。移动IP的首要目标就是解决节点的移动性问题。传统的IP选路机理只适用固定主机的路由管理,而移动节点的路由是一种动态路由,因此,移动数据网中的移动性管理必须具备对移动节点动态链路上的管理机制。由于移动IP技术的应用有着广阔前景,它的开发已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此前,一些相关规定也相继出台,许多商家已经出台了应用技术方案和设备,移动IP的应用已经悄然开始。2移动IP的基

6、本原理使用传统IP技术的主机使用固定的IP地址和TCP端口号进行相互通信,在通信期间它们的IP地址和TCP端口号必须保持不变,否则IP主机之间的通信将无法继续。而移动IP的基本问题是IP主机在通信期间可能需要在网路上移动,它的IP地址也许经常会发生变化。而IP地址的变化最终会导致通信的中断。如何解决因节点移动(即IP地址的变化)而导致通信中断的问题?蜂窝移动电话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问题的先例。因此,解决移动IP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处理蜂窝移动电话呼叫相似,它将使用漫游、位置登记。隧道技术、鉴权等技术。从而使移动节点使用固定不变的IP地址,一次登录即可实现在任意位置(包括移动节点从一个IP(子)网

7、漫游到另一个IP(子)网时)上保持与IP主机的单一链路层连接,使通信持续进行。2.1几个重要概念移动代理(Mobility Agent)1:又分为归属代理和外区代理两类。归属代理是归属网上的移动代理,它至少有一个借口在归属网上。其责任是当移动节点移动到外区网时,截收发往该点的数据包,并使用隧道技术将这些数据包转发到移动节点的转交节点。外区代理位于移动节点所在的当前外区网上,它负责解除原始数据包的隧道封装,取出原始数据包,并将其转发到该移动节点。移动IP地址:移动IP节点拥有两个IP地址。一个是归属地址,是移动节点与归属网连接时使用的地址,不管移动节点移至网络何处,其归属地址保持不变。二是转交地

8、址,就是隧道终点地址,转交地址可能是外区代理转交地址,也可能是驻留本地的转交地址。通常用的是外区代理转交地址。在这种地址模式中,外区代理就是隧道的终点,它接收隧道数据包,解除数据包的隧道封装,然后将原始数据包转发到移动节点。位置登记(Registration)1 李建东,郭梯云,邬国扬.移动通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移动节点必须将其位置信息向其归属代理进行登记,以便被找到。有两种不同的登记规程。一种是通过外区代理,移动节点向外区代理发送登记请求报文,然后将报文中继到移动节点的归属代理;归属代理处理完登记请求报文后向外区代理发送登记答复报文(接受或拒绝登记请求),外区代理

9、处理登记答复报文,并将其转发到移动节点。另一种是直接向归属代理进行登记,即移动节点向其归属代理发送登记请求报文,归属代理处理后向移动节点发送登记答复报文。代理发现(Agent Discovery)12:一是被动发现,即移动节点等待本地移动代理周期性的广播代理通告报文;二是主动发现,即移动节点广播一条请求代理的报文。隧道技术(Tunneling)12:当移动节点在外区网上时,归属代理需要将原始数据报转发给已登记的外区代理。这是,归属代理使用IP隧道技术,将原始IP数据包封装在转发的IP数据包中,从而使原始IP数据包原封不动的转发到处于隧道终点的转交地址处。在转交地址处解除隧道,取出原始数据包,并

10、将原始数据包发送到移动节点。当转交地址为主流本地的转交地址时,移动节点本身就是隧道的终点,它自身进行解除隧道,取出原始数据包的工作。RFC2003和RFC2004中分别定义了两种隧道封装技术,见图1。图12.2移动IP协议工作原理 窦剑.浅谈移动IP技术DB/OL.安徽科技,2007(9).1)移动代理(即外区代理和归属代理)通过代理通告报文广播其存在。移动节点通过代理请求报文,可有选择的向本地移动代理请求代理通告报文。2)移动节点收悉这些代理通告后,分辨其在归属网上,还是在某一外区网上。3)当移动节点检测到自己位于归属网上时,那么它不需要移动服务就可工作。假如移动节点从登记的其他外区网返回归

11、属网时,通过交换其随带的登记请求和登记答复报文,移动节点需要向其归属代理撤销其外区网登记信息。4)当移动节点检测到自己已漫游到某一外区网时,它获得该外区网上的一个转交地址。这个转交地址可能通过外区代理的通告获得,也可能通过外部分配机制获得,如DHCP(一个驻留本地的转交地址)。5)离开归属网的移动节点通过交换其随带的登记请求和登记答复报文,向归属代理登记其新的转交地址,另外它也可能借助于外区代理向归属代理进行登记。6)发往移动节点归属地址的数据包被其归属代理接收,归属代理利用隧道技术封装该数据包,并将封装后的数据包发送到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由隧道终点(外区代理或移动节点本身)接收,解除封装,并

12、最终传送到移动节点。在相反方向,使用标准的IP选路机制,移动节点发出的数据包被传送到目的地,无需通过归属代理转发。无论移动节点在归属网内还是在外区网中,IP主机与移动节点之间的所有数据包都是用移动节点的归属地址,转交地址仅用于与移动代理的联系,而不被IP主机所觉察。图2图2说明了移动节点在外区网上时,移动IP的工作过程。1)IP主机经过标准的IP选路,发往移动节点的数据包抵达归属网。2)数据包被归属代理接收,由注册表可知移动节点的关联地址。3)采用“隧道技术”送到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即外区代理。4)外区代理解除隧道,取出原始数据包,并将原始数据包转发给移动节点。5)移动节点发出的数据包通过标准

13、的IP选路规程发送到目的地(本图中外区代理为移动节点的缺省路由器)。3分析移动IP技术产生的必然性3.1市场的驱动 糜正琨.移动IP技术DB/OL.中兴通讯技术,2008,14(4).移动通信和Internet以其市场潜力最大、应用领域最广、吸纳用户最多而成为两大支柱产业。全球移动用户已超过10亿,我国移动用户已跃居全球第一;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过6.65亿,我国互联网用户突破5450万,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目前两网用户仍呈高速增长趋势。到2006年底,移动互联网用户将占移动用户的50%。巨大的市场需求,是移动1 技术发展的第一动力。3.2技术的驱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宽带化、

14、智能化、个人化,使无线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信息、网上娱乐等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高速接入。在移动环境下提供因特网服务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业务特征。全IP网络结构将由基于通用分组无线系统GRPS的通用核心网络逐渐过渡。3GPP在Release4规定了基于IP网络的传输标准,3GPP在Release5中还对IP多媒体系统进行了定义。近几年来GRPS,WLAN,CDMA LX技术正在得到广泛的发展与完善,推动着移动IP技术的发展,并为移动IP业务的技术实现提供了平台。IP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升级,逐步迈向更高的台阶。IP技术向无线技术领域发展的3个目标为:允许用户从专有网络(以太网、无线

15、LAN等)到公共网络的无缝漫游,这样的漫游需要利用一些标准,如移动IP;简化通过个人区域网络(PAN)技术(如蓝牙技术)实现的移动计算机与无线设备之间的连接;IP语音,当地面网络开始利用IP协议传送语音和多媒体信息时,IP语音通信延伸到无线设备显得非常重要。IP协议对底层承载技术有广泛的适应性,IP核心网络由数年前的软件路由器加窄带中继发展到吉比特甚至太比特IP路由交换机加宽带传输网络。IP接入网络由传统的低速调制解调器、ISDN发展到ADSL和Cable Modem,特别是ADSL的简化版GLile是一种实用的低成本宽带IP接入网(IPRAN)。诺基亚已经引入了基于IP的无线接入网络(IPR

16、AN),而Cisco也在其ISO中提供了对移动IP的支持,以增强网络的扩展性、灵活性以及安全性,这将使用户在不改变其IP地址的情况下在企业网内外灵活漫游,为Internet提供全面的可移动性。诺基亚和Cisco也将在移动通信网络和IP网络的互联上展开全面合作,基于这一业界强者之间的合作,诺基亚将提供包括其IP移动核心网络和Cisco骨干路由技术在内的全方位互操作系统解决方案,IP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走向融合和统一将成为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是移动IP得以发展的又一动力。4现有移动IP技术存在的不足与改进1)解决移动节点在子网间漫游时在寻径上却存在如下不足。考虑一个漫游至

17、外地网的用户A,正与用户B进行通信,根据以上寻径方式,用户A的数据必将按照传统IP寻径方法,以某种最佳寻径方式达到用户B;而从用户B发出的数据,由于目的地址是用户A,数据必将先到达用户A的归属代理,在由归属代理传到外地代理,最后才到达用户A。这显然不是最佳路径,特别是当用户A漫游到用户B所在的归属网时,这种寻径方式的传输延迟很大,对实时语音、图像等会造成极大的损害;也增加了网络负担,数据包在网络中运行的时间大大增加。为了解决这个不足,可以引入一种新的代理通信代理,它是与移动节点通信的IP节点的路由器。新结构的工作过程如下:三个代理都发送代理通告报文声明自己的存在,不同的是,通信代理针对的是本范

18、围内的所有用户。用户B要发数据给用户A,他并不知道用户A已移动,仍向用户A所在的子网发数据,被本地代理截获,本地代理一方面将该数据包转发到外区代理,一方面分析源地址,向数据包源端反向发送一条消息,该消息包括用户A目前的状态,如它的关联地址等等,用户B收到本地代理发来的消息后,得知用户A已移动,则向通信代理进行登记,告诉其关于用户A的关联地址,请求建立通信代理至外区代理的通道,建立成功后,由于这是通信两点直接建立的,所以路径最佳,然后用户B把发往用户A的数据包发给通信代理,通信代理截获后由隧道发往外区代理,再由外区代理发给用户A。示意图如图3。通过这种改进,大大减小了时延,更好的满足了第三代移动

19、通信系统IMT-2000中对于传输和寻径时延的要求。图3:移动节点连接在外区网上且使用外区代理转交地址2)由于采用了IP隧道封装技术,使得封装后的数据包大于源路由数据包,这样不但增加了路由上的负担,还必然的增加了消息处理时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数据包的包头进行合理的设计或是对包头进行压缩。3)移动IP节点的成本要高于有线IP网的节点成本,而目前Internet上的大多数设备和ISP不支持移动IP业务。增设外区代理、归属代理、通信代理都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且技术含量更高。4)移动IP的接入对Internet网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Internet网中的防火墙检验每个数据包的源地

20、址时,当发现数据包的归属地址与外区网的网络地址不一样时,会阻截IP隧道数据包。5)IPv4和IPv6。在安全性方面,在移动IPv4中必须依赖自己的安全机制,通过静态地配置“移动安全关联”来完成这些功能,增加了负担。移动IPv6使用IPSec来满足更新绑定时的所有安全需求(发送者认证,数据完整性保护,重传保护等),也就是说移动IPv6的安全性是建立在IPv6的安全机制之上的,这样对移动IPv6就可以省去很多用来应付安全性的工作。IPv6在解决路由的低效性、入口过滤等问题方面也较IPv4有自己考虑的解决的方案。5移动IP技术发展三部曲5.1 IP业务与移动通信结合的第一步:在电路交换的移动通信网络

21、中引入IP电话业务IP电话是一种新的电话业务,是在IP网络承载话音技术创新的产物。它把话音进行压缩编码,打包分组,路由分配,存储交换,解包解压缩等变换处理,在IP网络上实现话音通信。因为它的分组特性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资源,降低了话音传输的成本,所以与传统电话相比有成本价格上的优势。在固定网中,IP电话业务正在崛起。基于成本上的考虑,在移动网络中引入IP电话业务也是颇有发展前景的新业务。在我国,GSM移动网络中引入IP电话是用户关注的新业务,也是运营商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5.2在GSM网络中引入IP分组数据业务:GPRSGPRS 胡维华,童孟军.移动IP在移动通信核心网中的发展D.中国数据通信,2

22、002,4(12).是移动通信网络向分组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GPRS是一个从空中接口到地面接入网再到核心网络部分都分组化的数据通信网络。GPRS的分组化实质,使得空中接口频谱利用率与地面接入网带宽利用效率都得到极大地提高。同时诞生了“按流量计费”这种更加合理的资费政策,使得运营商可以宣称:让用户24小时在线,只有点击的时候才计费。GPRS扫除了阻碍无线互联网应用得到普及在技术和成本两方面的障碍,必将加快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推广。GPRS的骨干网将借助于IP网络和互联网络能够无缝互通互联。对用户来说,移动终端使得原先需要庞大昂贵的PC才能使用的互联网以一种更为简单便捷、亲切易用和廉价实用的方式

23、出现,也更加易于为广大普通百姓所接受。移动性将大大促进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可以大胆地预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结合,会使得以前曲高和寡的数据业务以廉价实用的方式进入寻常百姓家。5.3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将是一个全IP的分组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是在固定网络向宽带电信级IP网络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核心网络将采用宽带IP网络。在此IP网上,承载着从实时话音、视频到Web浏览、电子商务等多种业务,是电信级的多业务统一网络。宽带的IP网络将是分层的:物理承载可以是IP over DWDM、IP over SDH、IP over ATM等多种方式,IP协议是主导的网络路由与寻址协

24、议,网络控制由Call Server服务器实现,而网上的业务则由众多的第三方智能业务提供商提供。实现了传输网络、网络控制、业务提供的分离。相对与传统网络、网络安全性、业务质量保证、新业务提供的便利性、业务种类的丰富性以及开放系统带来的广阔商业机会都是无可比拟的。第三代移动网络发展的初期将继承现有移动网络的基础设施,如移动交换机(MSC/VLR),归属位置登记(HLR)数据库等;在业务发展初期,电路型业务如话音,电路型多媒体业务将仍然由MSC网络承载,而分组数据业务将由GSN分组交换机承载,形成电路和分组两套网络并存的局面。但随着分组业务量的急剧增长和IP技术的完全成熟,所有的业务将会统一到IP网络,形成一个真正的综合业务网络。6结束语IP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完美结合,正使得数据通信发生与语音通信一样的深刻变革。虽然现有的移动IP技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IPv6方案也还没有最终完善。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基于移动IP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Internet网络相结合,提供高速、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业务必将是大势所趋。它将缔造人类个人通信的美好蓝图:人类将实现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可以用任何一种媒体与任何一个人进行通信的梦想。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