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同心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8646463 上传时间:2021-11-0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三亚市同心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三亚市同心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三亚市同心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三亚市同心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亚市同心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三亚市同心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三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评价单位: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二一三年三月海口目 录1 建设项目概况11.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11.2工程基本情况11.3产业政策与规划符合性分析22 建设项目周边环境现状13 环境影响预测及主要环境保护措施23.1环境影响预测评价23.2主要环境保护措施43.3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54 公众参与104.1公众参与的目的及原则104.2调查方式及内容104.3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统计144.4公众参与调查结论164.5建议165 环境影响结论176 联系方式171 建设项目概况1.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1)项

2、目概况三亚市同心路项目位于三亚市东河片区,北起现状同心路与荔枝沟路(金鸡岭路北段)的交叉路口,南至迎宾路与同心路的交叉路口,于荔枝沟路与迎宾路之间。本项目系在原路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项目为城市II级次干道,双向四车道,道路实施红线宽度为28m,全长760m(起点桩号为K0+000,终点桩号为K0+760),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道路路面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内容包括:道路路面工程、增加人行道、栽植行道树、新建雨水排水系统、改造给水、污水工程等;电力、电讯、燃气等其它市政管线工程仅预留管位。该道路的改造,是完善路网及市政配套设施的需要,是创造城市良好居住环境的需要。本项目的建设,将成为区

3、内疏导交通的主导力量。(2)环评委托及环境影响的工作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有关要求,本项目开发建设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建设单位海南省三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于2012年8月委托我院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院接受委托后,认真研究了建设项目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实地察看、调研;并在接收委托后7日内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第一次公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技术导则的要求编制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初稿,在报告初稿完成后,通过海南省环境科学研

4、究院网页()对简本进行了第二次公示,同时采取现场发放公众意见征询表的方式收集项目所在地区直接受影响公众的意见;根据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编制完成了三亚市同心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于2013年1月22日组织专家在海口市主持召开本项目评审会,本报告是在原有报告的基础上,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完成。1.2工程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三亚市同心路项目。(2)项目性质:改扩建项目(3)总投资:1200万元(4)项目地点:位于三亚市东河片区,荔枝沟路与迎宾路之间的同心路。(5)建设单位:三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6)工程内容: 对同心路进行改扩建,该路为城市II级次干道,道路全长7

5、60m。详见表2.1-1。表2.1-1 路网工程道路平面表道路名称走向道路起点道路终点道路长度(m)道路等级红线宽度(m)同心路南北与荔枝沟路相接与迎宾路相接760城市级次干道28改造道路路面工程、增加人行道、栽植行道树、新建雨水排水系统、改造给水、污水工程等;电力、电讯、燃气等其它市政管线工程仅预留管位。(6)工期安排:建设期为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建设期为1年。见图1。1.3产业政策与规划符合性分析(1)产业政策符合性同心路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中“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建设符合产业政策相关要求。(2)与三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6、)的相符性分析本项目为改扩建项目,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从三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可以看到,本道路己规划在三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内,项目所在区域属城镇用地,作为市政道路用地,项目用地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但对项目新征占地部分应依法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落实征地补偿安置相关事项。见图2。(3)与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的相符性分析根据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图可知,项目为规划中的次干道,北段交叉口与荔枝沟路相连接,南段交叉口与迎宾路相连接,路宽为28m。本工程道路选线符合该规划对城市道路布局的要求,本工程选线与

7、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图是相符的。见图3。162 建设项目周边环境现状(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可知,项目用地范围内除了原道路用地和建筑物群外,其余未破坏植被主要为草灌丛和荒植,工程区域生物多样性较差。(2)声环境现状评价本道路所在区域沿线环境噪声监测点噪声值无论是昼间还是夜间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区标准;本道路(3#)交通噪声中1天测值昼间达标,1天测值超标,夜间值均超过GB3096-2008中4a类评价标准值,超标的主要原因为同心路连接着荔枝沟路与迎宾路,路段间来往车辆较多,导至现状车流量较大。(3)空气环境

8、现状目前该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较好,监测因子的监测值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一级标准。(4)地表水现状荔枝沟水质监测断面,各监测因子除石油类超过类标准,符合IV类标准外,其余监测值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类标准,现状水质情况基本良好。3 环境影响预测及主要环境保护措施3.1环境影响预测评价3.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本项目共征用土地总面积为21300m2(31.95亩),其中项目利用原有道路用地面积为8540m2,新增用地12760m2(19.14亩)。新增占用的土地类型主要为草灌丛和园地,所在区域生物多样性较差。因此,项目建设对植被的影

9、响较小。(2)水土流失量根据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在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水土流失量共计468.17t/a。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水土流失量共计75.2t/a,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4%以上。经过23年,植被恢复后,可恢复到原有水平。3.1.2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1)施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工程施工期间,对位于道路沿线的声环境敏感点(荔枝沟村、同心家园一期)将受到施工噪声的影响,尤其本项目为改扩建道路,道路两侧的声环境敏感点己经存在,且离施工道路距离较近。在昼间施工,对道路两侧居民建筑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夜间施工,对居民的休息影响尤为明显,必须严格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噪声对环境

10、保护目标的影响。夜间尽量不施工。随着工程竣工,施工噪声的影响将不再存在,施工噪声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短暂的、可逆的。(2)运营期声环境噪声影响预测本项目作为城市次干道,在城市建成区内进行改扩建,运营后对道路两侧交通噪声的影响较大,主要影响对象是荔枝沟村和同心家园一期的临路住户。根据预测可知,本道路两侧近期、中期和远期产生的噪声值,昼间和夜间在305m范围内均能过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区标准的要求;其中,远期测值昼间在道路两侧20m以外区域,便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区标准的要求;在道路两侧80m外区域,夜间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

11、096-2008)中的2类区标准的要求。因此,考虑到近期交通量变化不大,声环境敏感点影响接近于现状水平,本评价认为近期主要是依靠绿化降噪比较现实可行,中期和远期随着交通量的增大,针对受交通噪声夜间预测贡献值超标较严重的路段(荔枝沟村临路段),采取隔声墙的措施进行降噪,对个别超标居住户,采取安装隔音窗的措施进行降噪。3.1.3水环境影响评价(1)施工期水环境影响施工期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综合利用,对环境影响不大。(2)运营期水环境影响营运期产生的水环境影响主要来自路面径流,属非经常性污水,主要污染物成分为悬浮物及少量石油类。通过雨水管网就近流入附近水体荔枝沟河,对周边水环境有一定

12、的影响,但影响不大。3.1.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采取洒水降尘等有效的防尘措施,施工期的扬尘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影响较小。(2)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城市道路项目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来自于道路上行使的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经分析后交通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对道路沿线的环境空气贡献值很小,因此,汽车尾气排放对周边空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3.1.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垃圾、工程弃土、房屋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其中房屋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合计约5966m3,需要按照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做好建筑垃圾的处置工作。本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2.19t/a。生活垃

13、圾中能回收利用的应尽可能回收利用,其余应集中堆存,加强管理并及时清运到生活垃圾填埋场集中填埋处理,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此后,施工期产生的固废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3.1.6社会环境影响评价(1)拆迁的影响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安置、合理补偿,本工程征地、拆迁对沿线居民生活不会产生显著影响。拆迁安置的目标是使受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较迁移前有所提高或至少持平,并在搬迁过程中得到帮助。为工程征地、拆迁有序实施提供一套完备的计划。为使土地征用及房屋拆迁顺利进行,沿线城镇、开发区均应成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安排土地征用及房屋拆迁。(2)施工期对居民出行的影响道路建设施工将对沿线居民出行

14、产生一定影响;出行的车辆需绕道行驶,增加了其它道路的运输压力。因此,本道路施工不采取中断道路原有功能的建设模式,将采取半幅路面施工,半幅通行的作业方式。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仍可适当的分流周边道路的车流量,同时为沿路两侧居民的出行提供便利。道路建设期间应对正在施工的半幅路面应采取挡、拦措施,并在交叉路口处设告示牌警示车辆绕行,往学院路方向疏导行驶。(3)对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项目建成后,可改善当地以草灌丛和园地为主的单一景观环境;通过道路沿线雨、污水管的建设,可逐步实现所在片区生活污水统一收集进入区内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的目的,可有效解决目前村庄污水随意排放污染水体的问题;对改善当地的交通环境,完善城市

15、交通路网,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较好的经济效应。3.2主要环境保护措施3.2.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通过禁止选用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生态恢复,合理选择施工临时用地,水土保持措施:实行分区防治;做好项目区内的土石方调配,基建施工期的土、石堆必须有专门存放场地,并采取拦挡治理措施;工程建设产生的弃土、弃渣要以工程措施防护为主,并先拦后弃,禁止在道路施工沿线随意倾倒弃渣。建筑垃圾按照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处置。应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选择生物措施种类;采挖、排弃土、填方等场地必须进行护坡和土地整治;裸露土地,应根据土地供应计划进行,可临时作为绿地使用避免土地大面积长时间裸露;在建设期间,要落实好管理措施、监理

16、措施、监测措施和水土保持资金,坚持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的“三同时”制度;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拦挡、护坡、土地整治、绿化等防治措施,使新增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工程安全得到保障。3.2.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项目施工使用商品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不再施工现场设置搅拌站。扬尘防治采取洒水抑尘、遮挡、施工场地远离居民点等措施。(2)运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强道路管理及路面养护,保持道路良好运营状态;做好绿化工程的实施和管养工作。3.2.3水污染防治措施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经流动厕所处理后作为农肥使用。生产废水通过隔油沉淀处理

17、后回用。3.2.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1)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通过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设置临时声屏障,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以及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12:00时至14:00时、22:00时至次日6:00时从事超过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建筑施工作业。针对本项目周边两侧均有敏感点居住楼分布,应严禁施工单位在夜间从事高噪声的建筑施工作业。集中施工场地等的选址应设置于距离声环境敏感点100m以外。(2)运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管理措施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建议有关交通部门设置限速、禁鸣标志等,可以有效的控制交通噪声污染。工程措施近期主要是依靠绿化降噪,种植绿化隔离带能有效降低噪声产生量,在可能情况下要营造多层次结

18、构的绿化林带,使之形成立体屏障,加强对交通噪声的阻隔、吸收作用;中期和远期,针对临路两侧305m范围内的第一排临路居住户夜间预测值超标的,采取安装隔声墙、隔声窗措施降低道路交通噪声对临路居民的影响。规划措施合理规划避让,或功能置换。本项目所在区域己列入旧城改造计划,本道路工程西侧的周边用地也将重新规划,因此,在制定新的规划时,新批民用建筑可根据道路交通噪声达标距离,规划土地使用权限。建议避免在道路两侧4a类区达标距离范围内修建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对声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建筑物。对原有声环境敏感点在规划修编时应作适当的后退,拉大与路边的距离。也可将对声环境敏感目标与非敏感目标进行置换,以减少交通噪声

19、对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3.2.5固废污染防治措施(1)按照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做好建筑垃圾的处置工作。(2)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期由环卫部门清运送至附近的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加强对施工人员环保意识的教育,要求不可随意丢弃垃圾,杜绝白色污染。(3)施工场地应实施封闭型施工,尽可能使施工期间的污染和影响控制在施工场地范围内,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影响。3.3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3.3.1环境监测计划3.3.1.1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工程施工阶段环境监测应由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地方环保部门负责监督。(1)施工期水土保持监测计划对水土流失量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水力侵蚀引起的沟蚀

20、、面蚀。在道路前、中、后段分别选取弃碴场、取土场、陡坡高路堤工点以及路堑高边坡工点等作为监测点。测量项目、每次降雨强度、历时及总降雨量。、下垫面土壤性质:土壤颗粒成分、密实度、雨前含水量及雨后含水量。、每次降雨小区径流量与产沙量随时间的变化,采样间隔视雨强及径流量改变取515分钟。监测技术要求、设置的观测点均应测量地面标高和固定点(基准点)的标高,固定点按普通水准点设置;、小区布设应选择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典型地段,尽可能选取或依托各水土流失区已有的水土保持站,并考虑观测与管理的方便性。同时,应考虑坡面横向平整,坡度和土壤条件均一,在同一小流域内应尽量集中等因数。、固定专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21、;固定使用满足精度要求的仪器;使用固定的观测点;按设计日期、规范要求进行观测。、对于观测的资料经整理填表,正常状态下以旬报或月报形式报送建设单位和海南省水务局及上级主管部门。旬报及月报中,应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说明,必要时应附相关照片和录象资料。同时,根据建设及设计、施工单位要求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和参加相关会议。、其他未详尽之处,参照有关规范、规程办理。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提出道路沿线典型弃碴场、取土场、路基土石方工程地降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和年土壤侵蚀模数,计算工程范围内施工期年土壤侵蚀量。由监测单位向建设单位和海南省水务局及上级主管部门提交项目实施水土保持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道路建设产生的

22、水土流失情况分析;、道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效益分析;、到路设计、施工中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建议整改措施。(2)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根据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施工期主要是针对施工噪声进行监测,监测地点如下:监测点.根据工程施工环境影响特点及环境敏感区域分布情况,确定荔枝沟村和同心家园一期作为施工噪声监测点。测量方法及评价量现状噪声测量按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噪声部分)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执行,在施工高峰期对环境敏感区连续2天进行12次监测,每次在昼间(6:0022:00)、夜间(22:00次日6:00)有代表性的时段内测量。环

23、境噪声测量值为A声级,以等效连续A声级作为评价量。3.3.1.2运营期环境监测计划环境监测是运营期间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工程竣工以后,需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常规环境监测制度。(1)运营期水土保持监测计划由项目业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工程竣工试运营后再选择雨季监测一次。监测时段及方法、监测地段及项目和监测结果同施工期水土保持监测内容要求。 (2)运营期环境监测计划根据运营期间环境污染影响,主要表现为交通噪声影响,营运期监测主要针对环境噪声敏感点进行。业主可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按如下原则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及监测布点监测内容:从道路沿线地区环境现状和实际环境影响因子分析,结合沿线常规监测项目,本线

24、工程竣工后环境监测应以噪声为主要监测内容。监测布点:荔枝沟村和同心家园一期作为营运期声环境监测点。测量方法及评价量。现状噪声测量按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噪声部分)中规定的方法执行;按交通噪声监测每年一期,每期监测一昼夜。噪声监测项目为昼夜、夜间等效A声级。监测结果、道路营运过程中噪声环境影响分析;、道路营运过程中存在的噪声环境污染问题及建议整改措施。3.3.2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清单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3号)和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条件是:(1)建设前期环境保护审查、审批手续完备,技术资料与环境

25、保护档案资料齐全;(2)环境保护设施及其他措施等已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设成或落实,其防治污染能力适应主体工程的需要;安装质量符合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工程验收规范、规程和检验评定标准;(3)各项生态保护措施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定的要求落实,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并可恢复的环境已按规定采取了恢复措施;(4)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需对环境保护敏感点进行环境影响验证,对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工程环境监理的,已按规定要求完成。本项目属非污染型项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以生态和社会影响为主,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3号)规定,建设单位须委托

26、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进行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并提交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具体见表3.3-1。表3.3-1 环境保护竣工验收一览表验收类别验收内容验收标准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1、取土场的生态恢复及其效果;弃土场采取的平整和植被恢复措施及其效果。2、施工站场等临时占地清理,对施工期产生的垃圾及固体废物的妥善处理。3、不良地质路基工程的防护措施。4、工程防护工程和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各措施的效果;边沟和边仰坡雨水沟的设置。5、防护绿化和边坡绿化;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植被措施成活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6、道路沿线水体防护措施。7、施工环保监理文件1、

27、取、弃土场的生态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率。2、临时施工用地基本恢复原有土地使用功能,无明显水土流失。3、不良地质路段路基、路面保持完好,稳定性等指标达设计要求。4、水保措施符合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要求。边坡、路堑因地制宜采取护坡工程防护措施,防护工程较为完善,护坡防护效果较好。边沟和边仰坡雨水沟符合排水要求。5、边坡绿化;保证与周边景观协调一致;道路边坡因地制宜采取护坡工程防护措施,防护工程较为完善,防护工程稳定,护坡防护效果较好。边坡防护绿化成活率高,植被生长良好,成活率高,保证覆盖度。6、道路沿线水体等水利设施恢复正常。7、施工环保监理文件完整。污染影响声环境1、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执行情况,重

28、点关注沿线居民点。验收本工程的降噪措施及降噪指标。2、运营期沿线敏感点噪声超标情况及采取的措施、降噪效果。1、是否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是否设置临时声屏障;是否合理安排施工时间。2、道路沿线两侧第一排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的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以外区域执行2类标准。沿路超标路段是否设置隔声墙、隔声墙。降噪措施及其效果满足设计要求。大气环境1、施工期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执行情况。2、敏感点大气环境是否符合本地区环境空气功能区划要求1、落实施工期扬尘污染防治措施。2、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水环境1、施工期采取

29、的水污染防治措施。2、道路排水是否畅通;弃渣堆放是否对沿线水系产生影响。1、落实施工期各项水污染防治措施,重点关注施工点附近的路段。2、本道路排水保持畅通;弃渣堆放场周边设置排水系统,并按照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具体工程措施进行实施。社会环境1、征地拆迁补偿是否落实到位。2、制定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风险预防及事故应急制度1、征地拆迁补偿方案完全落实到位。2、制定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风险预防及事故应急制度。环保机构设置环保人员负责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理,落实环境监测计划和施工期各项环境监理设立专职环境管理机构,成立事故领导小组,配备应急设备和器材;落实施工期各项环境监理、监测工作4 公众

30、参与4.1公众参与的目的及原则4.1.1公众参与的目的根据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第十五条规定,建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据有关法规规定,征求本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法中也提出了公众参与的具体要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6年2月14日以“环发(2006)28号文件”,颁发了“关于印发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通知”,并从2006年3月18日起施行。公众参与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公众对该建设目的和看法,以便将公众所反映的诸多方面信息向有关部门反映,有利于对该项目可能产生的与公众有关的重大问题得到研究和协调解决,尽量争取得一致意见从而

31、做出满意合理的决策;有利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面具体化,公众对辨别某些模糊的环境资源或特定要素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直接受到影响的人群,其感受是直接的,也是较敏感的,往往会意识到某些重大问题和环境影响。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实施公众参与,有利于评价的全面化,提高评价、决策的有效性,加强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体现了民主,而且,在公众参与中提高了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4.1.1公众调查原则公众参与调查方式以针对性和随机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以达到公正无偏,减少调查者个人倾向和个人感情等因素的影响。4.2调查方式及内容4.2.1调查方式为了解该项目建设后将给周

32、边的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环境带来的利弊,及对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生产工作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深入调查,对本项目的公众意见采取征询、调查和收集。具体调查方式如下:(1)在确定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后,环评单位于2012年8月23日在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监测中心站)网站对“三亚市同心路项目”进行第一次公示,就该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征求公众意见。第一次公示见图4.2-1。图4.2-1网上第一次公示截图(一)图4.2-1网上第一次公示截图(二)(2)在报告书编制过程中,环评单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发放对象主要为项目沿线的居民、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学校等。在发放调查

33、表过程中,简要介绍“三亚市同心路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方面建设该项目的可行性,然后收集调查表。(3)在报告书完成初稿后、对项目建成后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所采取的污染控制及减缓影响措施及项目在环境可行性所下的综合结论,在网站(网址: 图4.2-2 网上第二次公示截图4.2.2调查内容公众参与调查内容见表4.2-1。 表4.2-1公众参与调查表姓 名性 别年 龄民 族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及以上职业或职称农民 工人 教师 学生 公务员 个体劳动者 工作单位或住址填表日期本项目为城市II级次干道,双向四车道,道路实施红线宽度为28米,起点桩号为K0

34、+000,其坐标为(X=24469.914,Y=112220.425,海南平面坐标系,下同),终点坐标为K0+760,其坐标为(X=23720.213,Y=112100.543),路线总长为760m。道路断面为:6.0m(人行绿化带)+28.0m(机动车道)+6.0m(人行绿化带)。车行道和人行道横坡均为2.0%。规划中雨水管布置于道路东侧的人行道下,距离路中8.5m处;污水管道采用道路单侧布管,污水管道布置在道路西侧人行道下,距离路中8.5m处。工程内容包括改造道路路面工程、增加人行道、栽植行道树、新建雨水排水系统、改造给水、污水工程等;电力、电讯、燃气等其它市政管线工程仅预留管位。项目总投

35、资:1200万元。本项目实施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土地使用性质改变和征地、拆迁;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交通噪声为主的环境污染影响;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地区二次开发环境影响。项目实施主要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按照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征地、拆迁和安置补偿;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对噪声、污水等污染,采取设置声屏障、安装隔声窗、敏感点改变使用功能、绿化等措施降噪以及施工期污水处理措施;在线路设计、施工及运营中加强对敏感点的保护。本工程现征求沿线公众对本项目实施中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请在下表中填写上您的意见和建议。1、您知道本项目即将进行扩建吗? a、知道 b、不知道2、您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

36、本项目的? a、网络 b、电视 c、报纸 d、专门宣传资料 e、听说3、您对本项目扩建持何种态度? a、非常必要 b、无所谓 c、不应修建4、您认为本项目建设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促进经济发展 b、改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 c、增强路网灵活性 d、方便出行 e、增加就业机会 f、其他 5、您认为本项目建设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占用土地 b、破坏植被 c、影响景观 d、噪声影响 e、污染水体 f、其他6、您认为本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a、很大 b、一般 c、无影响7、对于工程运营带来的噪声影响,您认为:a、设置声屏障 b、安装隔声窗 c、种植绿化带 d、合理的经济补偿

37、 e、其他8、对征用土地的处理意见:a、合理经济补偿 b、换地 c、解决就业 d、其他9、对房屋等拆迁安置的意见:a、合理经济赔偿 b、还建拆迁房屋 c、改善居住条件 d、其他10、您对工程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您对本工程其它方面的意见和最关心的问题:4.3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统计4.3.1环境信息公告公众参与结果统计在两次公示期间尚未接受到公众关于该项目意见或建议的电话或电子邮件。4.3.2调查表调查结果统计(1)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50份,回收40份,回收率为80%。调查结果见表4.3-1和表4.3-2。表4.3-1公众意见调查与统计表项目内容人数比例%1、您知道本项目即将进行改扩建吗?a、

38、知道2665%b、不知道1435%2、您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本项目的?a、网络00%b、电视00%c、报纸00%d、专门宣传资料00%e、听说40100%3、您对本项目扩建持何种态度?a、非常必要2460%b、无所谓1537%c、不应修建13%4、您认为本项目建设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促进经济发展924%b、改善城市运输体系1434%c、增强路网灵活性37%d、方便出行820%e、增加就业机会512%f、其他13%5、您认为本项目建设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占用土地1846%b、破坏植被24%c、影响景观24%d、噪声影响922%e、污染水体25%f、其他719%6、您认为

39、本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a、很大38%b、一般2152%c、无影响1640%7、对于工程运营带来的噪声影响,您认为:a、设置声屏障614%b、安装隔声窗924%c、种植绿化带1435%d、合理经济补偿615%e、其他512%8、对征用土地的处理意见:a、合理经济补偿3382%b、换地24%c、解决就业26%d、其他38%9、对房屋等拆迁安置的意见:a、合理经济补偿2256%b、还建拆迁房屋1435%c、改善居住条件49%d、其他00%(2)公众参与人群涉及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公众意见征询内容统计情况如下:表4.3-2 公众参与人员基本情况人员情况统计情况

40、(人数/比例)性别男女31/78%9/22%年龄20岁以下20-30岁30-40岁40-50岁50以上1/3%6/15%17/42%11/27%5/13%文化程度大专以上中专高中初中初中以下9/23%4/10%13/33%11/27%3/7%职业干部农民技术人员教师工人其它3/8%14/35%1/3%6/16%14/36%1/3%由表4.3-1可知:(1)当问及您知道本项目即将进行改扩建时,知道的占65%;不知道的占35%;说明超过半数沿线公众对本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公众已通过各种渠道对本项目有了一定认识。本次现场调查,对本项目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仍有少部分公众对本工程还不太了解,希望建

41、设单位加大宣传力度,让本项目所在区块公众都能够了解本工程项目的情况。(2)当问及您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本项目的时,所有调查公众均表示听说。调查得知,知道本项目的公众信息渠道相对较多,而相互攀谈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直接渠道;另外,环评单位的现场调查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3)当问及您对本项目扩建持何种态度时,觉得非常必要的达60%,觉得无所谓的达37%,3%明确表示反对。说明大多数公众对本工程项目的建设是认可并期待的,个别反对公众主要是对今后拆迁赔偿问题表示质疑,因此投反对票。(4)当问及您认为本项目建设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时,回答促进经济发展的占24%,改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的占3

42、4%,方便出行的占20%,增加就业机会的占12%,其它占3%。说明公众认为项目实施后对三亚市今后的发展是有利的。(5)当问及您认为本项目建设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时,认为占用土地的占46%,破坏植被的占4%,认为影响景观的占4%,噪声影响的占22%,污染水体的占5%,其他占19%。说明公众认为项目建成后主要负面影响体现在占地、交通噪声影响等方面。(6)当问及本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时,认为很大的占8%,认为一般的占52%,认为无影响的占40%;大部分公众认为,本工程为市政工程项目,线路较短,对沿线区域环境影响并不大;也有少部分公众认为道路噪声、占用土地等带来的影响将很大。(7)当问及对

43、于工程运营带来的噪声影响时,认为设置声屏障占14%,安装隔声窗的占24%,种植绿化带的占35%,合理经济补偿的占15%,其他占12%;绝大多数公众比较接受绿化林带降低本工程道路交通噪声这一环保措施。(8)当问及对征用土地的处理意见时,认为合理经济补偿的占82%,换地的占4%,解决就业的占6%,其他占8%。(9)当问及对房屋拆迁安置的意见时,有56%的公众要求合理经济补偿,但担心赔偿能否及时到位;有35%的公众要求还建拆迁房屋,有9%的公众要求改善居住条件。4.4公众参与调查结论通过公众参与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使项目方和公众得以沟通,大量的公众信息对本工程设计的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极大的增加了

44、环评工作的实效性。这次公众参与活动对最大限度发挥了项目的综合和长远利益起到了作用。总体来讲,本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绝大部分公众是支持本项目的建设的,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得知个别公众持反对意见,反对对象主要是道路北段西侧的荔枝沟村内的被拆迁户居民,反对原因主要是对征地补偿费有疑意,怕赔偿不到位所以反对,通过与该村居民进行反复沟通,对方表示如果征地、补偿费用合理,才会支持本项目的建设。因此,本评价建议,项目施工建设应尽可能少征地少拆迁;对不得已非占地、拆迁不可的,应搞好拆迁赔偿、安置工作,以尽量减少公众对本项目的抵触情绪。4.5要求和建议 从本工程线路走向设置情况总体而言,受征地拆迁影响的民众主要

45、为荔枝沟村的村民,工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保护村民利益是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公众参与调查结果,本次提出以下要求和建议:(1)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制定有效可操作的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对征地拆迁户就征地、补偿费用等问题进行良好沟通,使双方在赔偿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后,方可进行施工建设。同时有关部门应设立专门的补偿安置询问平台,使公众可随时就有关事宜向有关部门提问、征询,依法保护自身利益。(2)施工准备阶段,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尽早与地方各级政府取得工作联系,密切配合,做好拆迁丈量工作,拆迁补偿费应按照当地补偿标准准确估价,并于新居建造完成前支付给拆迁户,任何单位不得截留。(3)对于征

46、地补偿费用应采取一次足额补偿制。(4)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妥善解决好水土保持、施工噪声、扬尘和废水等各种施工期环境影响问题,使该工程既利于经济建设,又利于环境保护,而成为一项顺应民心民意的样板工程。5 环境影响结论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有关线路走向方案符合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选址选线符合三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程建设的实施,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对改善城市交通路网,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较好的经济效应。虽然工程的实施会给工程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环境破坏和污染影响,但在采取本评价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基本可以得到缓解和消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论证,本工程建设是可行的。6 联系方式(1)建设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建设单位:三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系人:朱先生电话:0898-88272595(2)环评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单位名称: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12号联系人:陈女士联系电话:0898-66727520电子邮箱:chenyan20081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