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体操吊环规则及动作表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8633182 上传时间:2021-11-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男子体操吊环规则及动作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男子体操吊环规则及动作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男子体操吊环规则及动作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男子体操吊环规则及动作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男子体操吊环规则及动作表(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男子】13版 男子体操评分规则 第十二章 吊环12.1一套吊环动作应由合理数量的摆动、力量和支撑动作组成。这些动作环节和组合应该以从悬垂位置开始、成或经支撑位置、成或经手倒立完成,同时,应该以直臂完成为主。现代吊环成套被描述为摆动和力量动作之间的转换变动。吊环带禁止出现摆动和交叉。12.212.2.1 成套信息介绍1.从静止站立开始,选手必须以一个良好的姿态跳上或通过(教练)协助,并腿静止悬垂在环上,评价开始于选手选手离开地面后的第一次运动。教练不能给选手提供助力完成初始摆动。2.选手必须完成所能做的保证安全且具备美感和高技术精度的动作。3.成套中应该包含合理等分的摆动、支撑和力量动作,而且

2、贯穿整套。因此,成套中不能包含超过3个的第3或第4组的动作直接连接。4.后摆成支撑动作并不属于难度价值组成部分,但形成简单回摆趋势和后摆落或慢落成悬垂将被E组裁判扣分。吊环上落下的典型例子如下:屈伸上成支撑,后摆上落下后再前摆上。5.成套组成附加的技术、优美性和完成方面的要求:a)支撑姿态必须以直臂的形式直接到位,且不能对身体姿态和位置进行调整。b)所有的支撑姿态必须保持至少2秒。c)只要摆动的性质允许,翻上的动作必须成或者经手倒立,或直接成力量支撑动作。d)在所有摆动成力量支撑动作期间,肩膀位置都不能高过最后的支撑位置水平线。任何一点偏差都将导致E组裁判的常规扣分,而根据该动作性质,也可能会

3、导致不被D组裁判承认难度。形成力量支撑动作前如果有反向摆动过程的摆动动作(例如,前摆上成燕式支撑;前摆上成倒十字支撑等)将被认为是两个动作。e)力量支撑时的错误握环方式(正握)是被禁止的。f)只要摆动动作性质允许,就要尽可能使用直臂完成动作。g)编排错误将扣掉0.3。例如本间成支撑起成直角支撑或由分腿直角支撑成直角支撑。6.成套中所有技术错误和失误扣分处理方法等,参照第8节和第9.4的详细扣分表12.2.2 关于D分信息1. 动作组别是:I. 屈伸上和摆动动作(直角支撑)II.摆动成手倒立2sIII.摆动成力量支撑动作2s(不包括直角支撑)IV.力量动作和支撑动作2sV.下法2.不能有重复动作

4、(难度表中标号动作)被允许计算入D分中。但在吊环项目上,此规则有一定弹性。在最后(下法前)的相同力量支撑动作不论姿态完成如何,可以出现最多两次。例如:倒十字支撑、燕式支撑等,仅能使用两次。但一串成功直接相连的连接串不能有超过3个此类(力量支撑)动作,第4个随后出现在同一序列直接相连的第3或第4组动作将不被D组裁判承认难度。若选手要做更多的第三或第四组动作,为了被D裁承认其难度价值,选手需要在第一串第三个动作之后加一个难度价值至少为B的摆动动作。(除了屈伸上和后屈伸上)3. 其余信息和章程情况:a) 所有支撑必须保持至少2秒。如果支撑动作没有在停止位置展示,将不会承认动作难度和动作组别要求。b)

5、 慢推起力量动作总伴随着一个起始支撑动作和结束时的2秒支撑保持。它们只有在这个起始支撑动作已经被承认,且结束支撑动作已经位于停止位置展示的情况下才能被承认。c) 完成动作时出现吊环带交叉的情况是被禁止的,将作为编排错误被扣分。d) 针对青少年选手,悬垂起的后空翻类和李宁类动作是被禁止的。e) Pineda类动作需要直体直臂慢做,以避免被扣分或划分到摆动成力量类动作。f) 成套最多包含两个Guczoghy类和两个李宁类动作,第三个任一以上两类的动作将被视为重复动作。4. 有关不承认难度的动作处理办法和其它有关D分的方面,参照第7章和第7.6节。12.3成套开始前多余摆动 0.3教练给予选手初始摆

6、动助力 0.1后摆落下 0.3任何动作期间吊环带交叉 0.3编排错误 0.3跳或被抱上吊环时分腿或其余拙劣的完成姿态 0.3力量支撑动作时握法(正握)错误 每次0.1摆动成力量支撑部分或完成支撑姿态时屈臂 0.1 0.3 0.5手臂、脚或身体任何一部分接触吊环带或环 0.3脚或腿利用吊环带完成支撑或平衡 0.5不承认难度倒立失败(掉下器械) 0.5不承认难度吊环带过分摆动 (by element) 0.1 一个动作 0.3多个动作 0.5成套绝大多数动作超过两次的Guczoghy或李宁类动作 0.1 0.3 0.5并且不承认难度第一组:1 前摆上成支撑 A2 前摆上成直角支撑2s B7 支撑后

7、摆,落下成后摆悬垂A8 前摆上成支撑,前翻落下成后摆悬垂 B (Chechi)13 悬垂拉上起浪落下后摆 A (Nakayama)14 后悬垂前摆上成支撑(Li Ning)前翻落下成后摆悬垂 B (Csollany)20 悬垂前摆经后悬垂前摆上成支撑 B (Li Ning)21 支撑后翻经后悬垂前摆上成支撑 C (Li Ning 2)25 悬垂起的后翻上成支撑 A26 直臂前摆成倒立 B27 团身后空翻两周成悬垂前摆 C (Guczoghy)28 屈体后空翻两周成悬垂前摆 D29 直体后空翻两周成悬垂前摆 E (ONeill)31 屈体或直体后转肩 A32 直臂翻上成脚在手上的分腿支撑2s B

8、 (Deltchev)33 从李宁起或成李宁悬垂的团身Guzchogy C34 屈体Guzchogy成李宁悬垂 D35 直体Guzchogy成李宁悬垂 E37 后摆上成支撑 A38 后摆上或屈体或直体大回环摆动成手倒立 B43 屈体或直体前转肩 A44 后摆屈体前空翻成支撑或直角支撑2s B (Honma) 本间45 直体本间(Honma)2s C49 悬垂起向前慢转肩 A51 团身前空翻两周成悬垂后摆 C (Yamawaki)52 屈体或直体前空翻两周成悬垂后摆 D (Jonasson)55 屈伸上成支撑 A56 屈伸上成直角支撑2s B61 后屈伸上成支撑 A62 直臂的后屈伸上成支撑 B

9、67 支撑前摆成后摆悬垂 A68 后摆上成分腿直角支撑2s B69 支撑后摆,团身或屈体前空翻成支撑 C74 屈体或直体后翻上成支撑 A第二组:2 后屈伸上或后滚翻成倒立2s B3 前摆成直臂倒立2s C9 后摆上或大回环成直臂倒立2s C14 支撑后摆成倒立2s B15 本间(Honma)后摆成倒立2s C16 直体本间(Honma)后摆成倒立2s D第三组:3 前摆上成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2s C6 前摆上成仰身燕式支撑2s F (Rodrigues)9 前摆上成锐角支撑2s C10 支撑后翻经后悬垂前摆上(Li Ning 2)成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2s D15 悬垂前摆经后悬垂前摆上(Li

10、Ning)成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2s C21 后翻上成分腿水平支撑2s C22 后翻上成并腿水平支撑2s D23 后翻上成燕式支撑2s E27 后摆上成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2s C28 后摆上成直臂倒十字支撑2s D33 后摆上成分腿水平支撑2s C34 后摆上成并腿水平支撑2s D35 后摆上成燕式支撑2s E39 后摆上成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2s C40 后摆上环间的屈体或直体前翻直接成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2s D45 屈伸上成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2s C46 支撑后摆屈体前翻成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2s D51 屈伸上成锐角支撑2s C52 后摆上成倒十字支撑2s D54 屈伸上成仰身燕式支撑2s F

11、57 后屈伸上成分腿水平支撑2s C58 后屈伸上成并腿水平支撑2s D59 后屈伸上成燕式支撑2s E63 后屈伸上成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2s C64 后屈伸上成倒十字支撑2s D70 屈伸上成锐角十字支撑2s D (Molinari)76 支撑起的直体后翻上成水平支撑2s D第四组:1 直角支撑或分腿直角支撑2s A2 锐角支撑2s B3 倒十字支撑2s C4 倒十字压上成手倒立2s D7 后水平悬垂2s A8 分腿水平支撑2s B9 并腿水平支撑(planche)2s C10 身体与环等高的并腿水平支撑(燕式十字)2s D (Hirondelle)11 仰身燕式支撑2s E13 前水平悬垂

12、2s A14 任意十字支撑2s B15 锐角十字支撑2s C25 屈臂屈体慢起压上成手倒立2s (可分腿) A26 屈臂直体或直臂屈体或从分腿水平支撑开始的慢起成手倒立2s (可分腿) B27 直臂直体或从并腿水平支撑开始的慢起成手倒立2s C28 从燕式支撑开始的直臂直体慢起成手倒立2s D31 屈体慢滚前翻成支撑 A32 直体慢滚前翻成支撑 B33 直体慢滚前翻直臂起倒立2s C34 直体直臂慢滚前翻成倒十字支撑2s D38 直臂直体慢滚后翻成直角支撑2s B39 直臂直体慢滚前翻成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2s C40 直臂直体悬垂拉上经前水平成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2s D (Pineda)41

13、直臂直体拉上经前水平成燕式支撑2s E (Bhavsar)47 直臂直体向后慢拉上成并腿水平支撑2s E (Yan Mingyong)48 直臂直体向后慢拉上成燕式支撑2s F50 悬垂起屈臂拉上成后水平悬垂2s B51 悬垂起直臂拉上成后水平悬垂2s C52 直臂直体慢翻上成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2s D (Azarian) 阿扎良53 悬垂起直臂拉上成燕式支撑2s E (Balandin 1)56 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前翻成后水平悬垂2s B57 悬垂起直臂拉上成支撑 C58 后水平悬垂起直臂压上成十字或直角十字2s D (Nakayama)59 悬垂直臂压上成倒十字支撑2s E (Baland

14、in 2)60 后水平悬垂起直体直臂压上成倒十字支撑2s F (Carmona)62 倒立起水平落下成后水平悬垂2s B63 支撑起直臂慢落下成悬垂再直臂压上成十字支撑2s C (Li Xiaoshuang)64 悬垂直臂压上成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2s D65 水平支撑平行慢落下成后水平悬垂再慢压上成燕式支撑2s;或者由燕式支撑平行慢落下成后水平悬垂再慢压上成水平支撑2s E (Van Gelder)68 从倒立起,直臂慢落经倒十字支撑成倒悬垂 B70 燕式支撑慢起成水平支撑2s D71 燕式支撑慢落成后水平悬垂,慢压上成燕式支撑2s E72 后水平悬垂慢压上成燕式支撑2s F75 直角支撑压成

15、倒十字支撑2s C76 直角十字支撑压成倒十字支撑2s D77 十字支撑直体压成倒十字支撑2s E81 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压成直角支撑2s C82 并腿水平支撑压成倒十字支撑2s D83 燕式支撑压成倒十字支撑2s E88 十字支撑成并腿水平支撑2s D89 十字或直角十字支撑压成燕式支撑2s E94 倒十字支撑慢落成倒悬垂向后慢翻成水平十字支撑2s D (Vorobiov)95 倒十字支撑慢落成倒悬垂向后慢翻成燕式支撑2s E (Jotchev)第五组:1 前屈或前直 A2 前屈或前直加转180 B3 前屈或前直加转360或540 C4 前屈或前直加转720 D9 前团两周(可加转180)

16、C10 前团两周加转540 D (Fischer)16 前屈两周(可加转180) D balabanov17 前屈两周加转540 E19 后摆后团 A (Koste)20 后摆后屈或后直 B21 后摆后直加转360 C25 后屈或后直 A26 后直加转180或360 B27 后直加转540或720 C29 后直加转1080 E32 后团或后屈两周 B33 后直两周 C36 后团三周 F39 后团或后屈或屈-直或直-屈两周加转360 C40 后空翻两周加转540 D41 后空翻两周加转720 E45 后直加转360成后团 C46 后直两周加转180或360 D48 后直两周加转540或720 F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