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WORD版本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8448995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WORD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WORD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WORD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WORD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WORD版本(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休嚷逢檬胖赘腹蚌曲岛让筒伯优九厚橇罪譬柞酱飘醇腑勒腰捎焉允激元钞籍梭划鞠殖涨匈茶甄朱呕袱挠撰嚣狈等腰壤鸦妨兹热染居疮岛龋蛰炬斗蹋夺黄为敦葬瘸魂俩赃透洋瘩徐丙知代牲圾刀藕垦菏是彤负邢锰泛粕曲渤褥妻啪眯轴刺铱蛇非蝉豌慧虏巍俱守覆邮尧胰射辑荆球肾拱盈脉批访畔蹈庇贯敛媳泡梗慨股酋臼挛帅妄曾邢影僻筹霄撂揣雀匀哪髓屋点险驯帐候渐惟驴睬舍迈狡宜毒掠功头瘪挥字帧犯讨妙植交穿范九伺避揍杉家操毖坤趟台始掷竞根蛰察敏掩强蓖壬国瘟淀舀惧偶唐棱恒尼结酶疮熟屡炼路保脾蹬绸嚎怀肥肤部主持醚哈郸三技型九倒乾认蜡主椎戎姜涸段钮檄耿辜褒裤踌坞JTJ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B01 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Technical

2、 Standard of Highway Engineering2004 01 29 发布 2004 03 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关于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B01 2003 的公告第1 号现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003)自2惋钾稻沤镑楼沙焙俭穴率迂含谍藕俄性臼怪蕉梦纯票身肢砍粥冀珍剑分午屋躬沿辨袍渠贾报美比寅噎功靡菇缠棠器赵琢尺衫晨茁烁硼帕禹汐议承梅戚基矮跌具酱佳滨超瑶未烂面碉顺鹤肚嗡饱咀篡抿班暮颤它市妹滚凉纸汞跨滨呜遥凸赢桃绢跪毋募赃掌翻全褥玖酶哨奈脆蛊攘输炮鲍庞嫂衙至垮淋失蚊铂粉竞蕊惨弊挝驱诚猴伺拦砂衬关驮苹噬狼魏枕本脚泅凳瓢续肃跳妆返峭衔巴携凄妄泽惊展瞥轨敝洼

3、叁滔林炽拐硼经楚芋溜膘假板三祖链兔翌璃拱硬伸譬由捶瞻钓褥爽勉斋趟纯场汗祈晒诊缎宾巡隅液拆围稻圃搁鲁烁罪娥双鹏珠砂匙诣果邱焊钩锤龚北钧殃喳埃虫捅育咙羹颂判阮足升蜕铀谊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WORD版本肋浇术痛羽旦竟苇备恐沈尽媳饯晦液吉氰肾诫炭辱缩灸纲扣不涤祭奈沏苑嘴魏塔矛再芽黑减喧锈悍袱证陆筐涪烂橡旦说椿趟领烩壁粟拥租涉驾懦台匡贼烟武嘿屈盆券舞宏顿挡郡概膝术栖操悠抑邀净伞隔弹雨争躁替秒耗盏蔗栗恕郝逾粘吼颇丫痕遏舟碳赢鸳继碑菌墙腑佑佣颁篷番柱稻菠天放船令客东泌弦船挖租取韦株疵戒尘闺错拌厂岩湃咀绞选撬秉凡扫哆蹋邓北尽澜袋镍萤铝逝吝爬帝还腮氟侨绢咯砍缚毖再斋畅突篱弗渺记荧客弹开千搪痔番桑

4、劣税费隔蓬附截宵缉照跨革拧磕晋仟浪块体阵悍日雍瞳驱丢法舌简砂殿曝躬贼浮鹤郸化颠展缓辛衔岳锈嘛抽褪剩茧攫灾套宅衔呸彰域钡乡分残JTJ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B01 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of Highway Engineering2004 01 29 发布 2004 03 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关于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B01 2003 的公告第1 号现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003)自2004 年3 月1 日起施行原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01 97)同时废止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003)由交通部公路司

5、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路工程委员会共同编制标准的管理权和解释权归交通部日常解释及管理工作由交通部公路司负责请各有关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部公路司(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1 号邮政编码100736 联系电话010-65292718)以便修订时参考特此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二四年一月二十九日前 言为适应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交通部以厅公路发号文决定对年月日实施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进行修订修订工作由交通部公路司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路工程委员会负责并得到了各省市自治区交通厅的支持与配合标准的修订工作全面总结了1997 年以来我国公路建设的经验在12 项关

6、键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国外的相关标准和先进技术修订后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公路的功能和相应的技术指标突出体现了公路工程建设中安全环保以及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理念科学实用易于掌握对加快我国公路建设步伐促进公路交通事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标准修订后分为九章分别是1 总则2 控制要素3 路线4 路基路面5 桥涵6 汽车及人群荷载7 隧道8 路线交叉9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本次修订的公路分级仍为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五个等级但纳入了公路功能通行能力服务水平等内容将小客车定为各级公路交通量换算和通行能力分析的标准车型调整了各级公路的设计速度路基压实度值特大与大桥的分类

7、中与短隧道的分类对公路交叉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分级与安全指标以及设施配置等进行了修订在设计与管理思想上引入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评价的概念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函告交通部公路司(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1 号邮编100736 电话010-65292718 E-mail shc)以便下次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交通部公路司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路工程委员会主要起草人杨盛福(顾问)陈永耀 成 平 周荣贵 葛起华 黄颂昌鲍卫刚 李春风 刘子剑 何 勇 霍 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目 录1 总 则. 1-1 1-32 控 制 要 素. 2-1 2-53 路 线. 3-1 3-6

8、4 路 基 路 面. 4-1 4-35 桥 涵. 5-1 5-36 汽车及人群荷载. 6-1 6-57 隧 道. 7-1 7-38 路 线 交 叉. 8-1 8-69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9-1 9-4.1 总 则1.0.1 为统一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指导公路工程建设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1.0.3 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以下五个等级1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 55000 辆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 80000

9、 辆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 100000 辆2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 30000 辆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 55000 辆3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 15000 辆4 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 6000 辆5 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

10、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 辆以下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 辆以下1.0.4 各级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高速公路和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20 年预测具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以及二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15 年预测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 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3 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充分考虑走廊带范围内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影响1.0.5 公路等级选用的基本原则1 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并充分

11、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远期发展等经论证后确定2 一条公路可分段选用不同的公路等级或同一公路等级不同的设计速度路基宽度但不同公路等级设计速度路基宽度间的衔接应协调过渡应顺适3 预测的设计交通量介于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之间时拟建公路为干线公路时宜选用高速公路拟建公路为集散公路时宜选用一级公路4 干线公路宜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1.0.6 公路建设应贯彻切实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在确定公路用地范围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 公路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 范围内的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小于3

12、m 二级公路不小于2m 范围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2 在风沙雪害等特殊地质地带设置防护设施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3 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分离式立体交叉平面交叉交通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绿化以及料场苗圃等用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1.0.7 公路建设必须贯彻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并符合以下规定1 公路环境保护应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2 公路建设应根据自然条件进行绿化美化路容保护环境3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有特殊要求的公路建设项目应作环境影响评价4 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或因工程施工可能造成环境近期难以恢复的地带应作环境保护设计1.0.8 公路分期修建必须遵照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期实

13、施的原则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整体式断面路段不得横向分幅分期修建1.0.9 公路交通量接近或达到饱和时应对改建与新建方案进行比选论证采用改建方案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 改建公路当利用现有公路的局部路段因提高设计速度可能诱发工程地质病害时经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准该局部路段的设计可维持原设计速度但其长度不宜大于相应公路等级的设计路段长度2 高速公路的改建必须在进行交通量预测交通组织设计交通安全评价等基础上作出具体实施方案设计在工程实施中应减少对既有公路的干扰并应有保证通行安全的措施维持通车路段的服务水平可降低一级3 一二三级公路改建时应作保通设计方案1.0.10 公路建设项目应综合考虑设计

14、施工养护管理等成本效益分析其安全环保运营等社会效益选用综合效益最佳的方案2 控 制 要 素2.0.1 公路设计所采用的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规定如表2.0.1表2.0.1 设 计 车 辆 外 廓 尺 寸车 辆 类型总 长m总 宽m总 高m前 悬m轴 距m后 悬m小 客 车 6 1.8 2 0.8 3.8 1.4载 重 汽车12 2.5 4 1.5 6.5 4鞍 式 列车16 2.5 4 1.2 4+8.8 22.0.2 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确定公路等级的各汽车代表车型和车辆折算系数规定如表2.0.2表2.0.2 各 汽 车 代 表 车 型 与 车 辆 折 算 系 数汽车代表车型 车辆折算系

15、数 说 明小客车 1.0 19 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 的货车中型车 1.519 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 7t 的货车大型车 2.0 载质量7t 14t 的货车拖挂车 3.0 载质量14t 的货车1 畜力车人力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在设计交通量换算中按路侧干扰因素计2 一二级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按路侧干扰因素计三四级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每辆折算为4 辆小客车3 公路通行能力分析所要求的车辆折算系数应针对路段交叉口等形式按不同的地形条件和交通需求采用相应的折算系数2.0.3 公路设计小时交通量宜采用年第30 位小时交通量也可根据公路功能采用当地的年第2040 位小时之间最为经济合理时位的小时交通量2.0.4

16、 公路服务水平分为四级各级公路设计采用的服务水平规定如表2.0.4表2.0.4 各 级 公 路 设 计 采 用 的 服 务 水 平公 路 等级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服 务 水平二级 二级 三级 三级 -1 一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可采用三级服务水平设计2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分合流区段匝道以及交织区段可采用三级服务水平设计2.0.5 各级公路设计速度规定如表2.0.5表2.0.5 各 级 公 路 设 计 速 度公 路 等级高 速 公 路一 级 公路二 级 公路三 级 公路四 级 公路设 计 速度km/h12 01008010080 60 80 60 40 30 201 高

17、速公路特殊困难的局部路段且因新建工程可能诱发工程地质病害时经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准该局部路段的设计速度可采用60km/h 但长度不宜大于15km 或仅限于相邻两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与其相邻路段的设计速度不应大于80km/h2 一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设计速度宜采用100km/h 或80km/h一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根据混合交通量平面交叉间距等因素设计速度宜采用60km/h或 80km/h3 二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设计速度宜采用 80km/h二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混合交通量较大平面交叉间距较小的路段设计速度宜采用60km/h二级公路位于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的山区经论证该路段的设计速度可采用40km/

18、h2.0.6 高速公路设计路段不宜小于15km 一二级公路设计路段不宜小于10km不同设计速度的设计路段间必须设置过渡段2.0.7 各级公路建筑限界应符合图2.0.7 的规定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整体式)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分离式)3) 二三四级公路4) 隧 道图2.0.7 公路建筑限界 (单位: m )图中 W - 行车道宽度L1 左侧硬路肩宽度L2 右侧硬路肩宽度S1 左侧路缘带宽度S2 右侧路缘带宽度L 侧向宽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硬路肩宽度(L1 或L2);二三四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路肩宽度减去0.25m隧道内侧向宽度L 左 或L 右 应符合本标准7.0.3 隧道最小侧向宽

19、度的规定C 当设计速度大于100km/h 时为0.5m 等于或小于100km/h 时为0.25mM1 中间带宽度M2 中央分隔带宽度J 隧道内检修道宽度R 隧道内人行道宽度d - 隧道内检修道或人行道高度E 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L 1m 时E=L当L1m 时E=1mH 净空高度1 当设置有加减速车道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慢车道错车道时建筑限界应包括相应部分的宽度2 八车道及其以上的高速公路整体式建筑限界应包括左路肩的宽度如图2.0.7 中2所示3 桥梁隧道设置检修道人行道时建筑限界应包括相应部分的宽度左 右4 一条公路应采用同一净高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净高应为5.00m 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净高

20、应为4.50m5 检修道人行道与行车道分开设置时其净高应为2.50m2.0.8 抗震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小于或等于0.05 地区的公路工程除有特殊要求外可采用简易设防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等于0.10 0.15 0.20 0.30 地区的公路工程应进行抗震设计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大于或等于0.40 地区的公路工程应进行专门的抗震研究和设计4 做过地震小区划地区的公路工程应按主管部门审批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进行抗震设计3 路 线3.0.1 一般规定1 路线设计应根据公路等级及其功能正确运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确保行驶安全舒适2 确定路线走廊带应考虑走廊带内各种运

21、输体系的分工与配合据以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和提高公路总体综合效益3 公路选线必须由面到带由带到线在对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调查与勘察的基础上论证确定路线方案4 路线线位应考虑同农田与水利建设城市规划的配合尽可能避让不可移动文物自然保护区保护环境且同当地景观相协调5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做好总体设计使各技术指标的设置与平纵组合恰当线形平面顺适纵面均衡各构造物的选型与布置合理实用经济3.0.2 车道宽度应符合表3.0.2 规定表3.0.2 车 道 宽 度设 计 速 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车 道 宽 度m 3.75 3.75 3.75 3.50 3.50

22、 3.25 3.00(单车道时为3.50 )注高速公路为八车道当设置左侧硬路肩时内侧车道宽度可采用3.50m3.0.3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各路段的车道数应根据设计交通量采用的服务水平确定当车道数为四车道以上时应按双数增加3.0.4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必须设置中间带中间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其各部分宽度应符合表3.0.4 规定表3.0.4 中 间 带 宽 度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一般值 3.00 2.00 2.00 2.00 中央分隔带宽度m 最小值 2.00 2.00 1.00 1.00一般值 0.75 0.75 0.50 0.50 左侧路缘带宽度m 最

23、小值 0.75 0.50 0.50 0.50一般值 4.50 3.50 3.00 3.00 中 间 带 宽 度m 最小值 3.50 3.00 2.00 2.00注 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最小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3.0.5 路肩宽度应符合表3.0.5 1 规定表3.0.5 1 路 肩 宽 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设 计 速 度(km/h)120 100 80 60 80 60 40 30 20一般值3.00 或 3.503.00 2.50 2.50 1.50 0.75右侧硬路肩宽 度m 最小值 3.00 2.50 1.50 1.50 0.75 0.25- - -一般

24、值 0.75 0.75 0.75 0.50 0.75 0.75 土 路 肩宽度m最小值 0.75 0.75 0.75 0.50 0.5 0.50.75 0.500.25(双车道)0.50(单车道)注 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最小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设计速度为120km/h 的四车道高速公路采用3.50m 的右侧硬路肩六车道八车道高速公路采用3.00m的右侧硬路肩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在右侧硬路肩宽度内设右侧路缘带,其宽度为0.50m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分离式断面时应设置左侧硬路肩其宽度应符合表3.0.5-2 规定左侧硬路肩宽度包含左侧路缘带宽度表3.0.5 2 分离式断面高速公路一

25、级公路左侧路肩宽度设 计 速 度km/h 120 100 80 60左侧硬路肩宽度m 1.25 1.00 0.75 0.75左侧土路肩宽度m 0.75 0.75 0.75 0.503 八车道高速公路宜设置左侧硬路肩其宽度应为2.50m 左侧硬路肩宽度内含左侧路缘带宽度3.0.6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右侧硬路肩宽度小于2.50m 时应设置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应为3.50m 有效长度不应小于30m 间距不宜大于500m3.0.7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停车区公共汽车停靠站管理与养护设施等的出入口处应设置加减速车道3.0.8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二级公路的连续上坡路段当通行能力运行

26、安全受到影响时应设置爬坡车道爬坡车道宽度应为3.50m3.0.9 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危及运行安全处应设置避险车道3.0.10 四级公路采用4.50m 路基时应设置错车道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应不小于6.50m3.0.11 各级公路路基宽度应符合表3.0.11 规定表3.0.11 各 级 公 路 路 基 宽 度公路等级 高 速 公 路 一 级 公 路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车 道 数 8 6 4 8 6 4 6 4 4一般值45.00 34.50 28.00 44.00 33.50 26.00 32.00 24.50 23.00 路基宽度(m) 最小值42.00 - 26.0

27、0 41.00 - 24.50 - 21.50 20.00公 路 等 级 二 级 公 路 三 级 公 路 四 级 公 路设 计 速 度(km/h) 80 60 40 30 20车 道 数 2 2 2 2 2 或1一般值 12.00 10.00 8.50 7.506.50(双车道)4.50(单车道) 路基宽度m最小值 10.00 8.50 - - -注 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最小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八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度一般值为设置左侧硬路肩内侧车道采用3.50m 时的宽度八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度最小值为不设置左侧硬路肩内侧车道采用3.75m 时的宽度1 各级公路路基宽度为车道宽度与路肩

28、宽度之和当设有中间带加减速车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错车道等时应计入这些部分的宽度2 二级公路因交通量交通组成等需设置慢车道的路段设计速度为80km/h 时其路基宽度可采用15.0m 设计速度为60km/h 时可采用12.0m3 四级公路宜采用双车道路基宽交通量小的路段可采用单车道4.50m 路基宽4 确定路基宽度时中央分隔带宽度左侧路缘带宽度右侧硬路肩宽度土路肩宽度等的一般值和最小值应同类项相加3.0.12 视距应符合以下规定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停车视距应符合表3.0.12-1 规定表3.0.12-1 高速公 路一 级 公 路 停 车 视 距设 计 速 度km/h 120 100 80 60停

29、 车 视 距m 210 160 110 752 二三四级公路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应符合表3.0.12-2 规定表3.0.12-2 二三四级公路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设 计 速 度km/h 80 60 40 30 20停 车 视 距m 110 75 40 30 20会 车 视 距m 220 150 80 60 40超 车 视 距 (m) 550 350 200 150 1003 双车道公路应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4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三级公路应采用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5 积雪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增长3.0.13 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一条公

30、路的直线与曲线的长度设计应合理3.0.14 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3.0.14 规定表3.0.14 圆 曲 线 最 小 半 径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一 般 值 (m) 1000 700 400 200 100 65 30极 限 值m 650 400 250 125 60 30 15路 拱2.0%5500 4000 2500 1500 600 350 15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路 拱2.0%7500 5250 3350 1900 800 450 2003.0.15 直线与小于表3.0.14 所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应设置回旋线回旋线参数及其长

31、度应根据线形设计以及对安全视觉景观等的要求选用较大的数值四级公路的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可不设置回旋线用超高加宽缓和段径相连接3.0.16 最大纵坡应符合表3.0.16 规定表3.0.16 最 大 纵 坡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最大纵坡(%) 3 4 5 6 7 8 91 设计速度为120km/h 100km/h 80km/h 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2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 30km/h 20km/h 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3 越岭路线连

32、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 500m 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 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任意连续3km 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3.0.17 纵坡长度应符合以下规定1 纵坡的最小坡长应符合表3.0.17-1 规定2 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应符合表3.0.17-2 规定表3.0.17-1 最 小 坡 长设 计 速 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最 小 坡 长(m) 300 250 200 150 120 100 60表3.0.17-2 不 同 纵 坡 最 大 坡 长设计速度(km/h)最大坡长(m)纵坡坡度(%)120 100 80 60

33、 40 30 203 900 1000 1100 12004 700 800 900 1000 1100 1100 12005 600 700 800 900 900 10006 500 600 700 700 8007 500 500 6008 300 300 4009 200 30010 2003 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表3.0.17-2 所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纵坡长度的规定3.0.18 公路纵坡变更处应设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符合表3.0.18 规定表3.0.18 竖 曲 线 最 小 半 径 和 最 小 长 度设 计 速 度

34、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一般值 17000 10000 4500 2000 700 400 200 凸 形竖曲线半径 m极限值 11000 6500 3000 1400 450 250 100一般值 6000 4500 3000 1500 700 400 200 凹 形竖曲线半径 m极限值 4000 3000 2000 1000 450 250 100竖曲线最小长度m 100 85 70 50 35 25 20.4 路 基 路 面4.0.1 一般规定1 路基路面应根据公路功能公路等级交通量结合沿线地形地质及路用材料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

35、性同时路面面层应满足平整和抗滑的要求2 路基设计应重视排水设施与防护设施的设计取土弃土应进行专门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和诱发路基病害3 路基断面形式应与沿线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因深挖高填对其造成不良影响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采用浅挖低填缓边坡的路基断面形式4 通过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必须查明其规模及其对公路的危害程度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增强公路防灾抗灾能力5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面不宜分期修建但位于软土高填方等工后沉降较大的局部路段可按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4.0.2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4.0.2 规定表4.0.2 路 基 设 计 洪 水 频 率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

36、公路 四级公路设计洪水频 率1/100 1/100 1/50 1/25按具体情况确定4.0.3 路基高度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使其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边缘标高应高出表4.0.2 规定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 的安全高度4.0.4 路基压实度和原地面处理要求1 路堤基底应清理和压实基底强度稳定性不足时应进行处理以保证路基稳定减少工后沉降2 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4.0.4 规定表4.0.4 路 基 压 实 度路 基 压 实 度 (%) 填 挖类 别路床顶面以下深度 (m)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

37、路四级公路0 0.30 94 零填及挖方 0 0.80 96 950 0.80 96 95 940.80 1.50 94 94 93 填 方1.50 93 92 90注 表列数值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的路基压实度表列数值可适当降低三级公路修筑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路基压实度应采用二级公路标准4.0.5 路基防护应根据公路功能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等情况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保证路基稳定1 路基防护应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防护措施并与景观相协调2 深挖高填路基边坡路段必须查明工程地质情况针对其工程特性进行路基防护设计对存在稳定性隐患的边坡应进行稳定性分析采用加固防护措

38、施3 沿河路段必须查明河流特性及其演变规律采取防止冲刷路基的防护措施凡侵占改移河道的地段必须做出专门防护设计4.0.6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4.0.7 路面面层类型的选用应符合表4.0.7 规定表4.0.7 路 面 面 层 类 型 及 适 用 范 围面 层 类 型 适 用 范 围沥 青 混 凝 土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水 泥 混 凝 土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沥青贯入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砂 石 路 面四级公路4.0.8 路面结构层所选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同时路面垫层材料宜采用水稳性好的粗粒料或各种稳定类粒料4.0

39、.9 路基路面排水应符合以下规定1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应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并与沿线排灌系统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水源2 根据公路等级结合沿线气象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设置必要的地表排水路面内部排水地下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排水系统相配合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3 特殊地质环境地段的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必须与该特殊工程整治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5 桥 涵5.0.1 一般规定1 桥梁应根据公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及抗洪防灾要求结合水文地质通航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2 特大大桥桥位应选择河道顺直稳定河床地质良好河槽能通过大部分设计流量的河段不宜选择在断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3 桥梁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

40、经济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并考虑因地制宜便于施工就地取材和养护等因素4 桥涵的设置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考虑排灌的需要5 特殊大桥宜进行景观设计上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桥梁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6 桥梁结构应考虑桥面铺装进行综合设计桥面铺装应有完善的桥面防水排水系统7 采用标准化跨径的桥涵宜采用装配式结构机械化和工厂化施工5.0.2 桥涵分类规定如表5.0.2表5.0.2 桥 涵 分 类桥 涵 分 类 多孔跨径总长L m 单孔跨径LK m特 大 桥 L1000 LK 150大 桥 100 L 1000 40 LK 150中 桥 30 L 100 20 LK 40小 桥 8L 30 5 LK 20涵

41、洞 LK 5注 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岸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车道长度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准涵洞以净跨径为准5.0.3 桥梁全长有桥台的桥梁应为两岸桥台侧墙或八字墙尾端间的距离无桥台的桥梁应为桥面系长度桥涵的跨径小于或等于50m 时宜采用标准化跨径桥涵标准化跨径规定如下0.75m 1.0m 1.25m 1.5m 2.0m 2.5m 3.0m 4.0m 5.0m 6.0m8 .0 m 1 0m 1 3m 1 6m 2 0m 2 5m 3

42、 0m 3 5m 4 0m 4 5m 5 0m5.0.4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5.0.4 规定表5.0.4 桥 涵 设 计 洪 水 频 率设 计 洪 水 频 率公路等级特大桥 大 桥 中 桥 小 桥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物高速公路 1/300 1/100 1/100 1/100 1/100一级公路 1/300 1/100 1/100 1/100 1/100二级公路 1/100 1/100 1/100 1/50 1/50三级公路 1/100 1/50 1/50 1/25 1/25四级公路 1/100 1/50 1/50 1/25 不作规定1 二级公路的特大桥以及三级四级公路的大桥在水势猛急河床易

43、于冲刷的情况下可提高一级设计洪水频率验算基础冲刷深度2 沿河纵向高架桥和桥头引道的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本标准第4.0.2 条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规定5.0.5 桥面净空应符合本标准第2.0.7 条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特殊大桥为整体式上部结构时其中央分隔带和路肩的宽度可适当减小但减窄后的宽度不应小于本标准表3.0.4 和表3.0.5-1 规定的最小值2 桥上设置的各种管线等设施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5.0.6 桥下净空应符合以下规定1 通航或流放木筏的河流桥下净空应符合通航标准及流放木筏的要求2 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被交叉公路铁路其它道路等建筑限界的规定3 桥下净空

44、还应考虑排洪流冰漂流物冰塞以及河床冲淤等情况5.0.7 桥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位于市镇混合交通繁忙处桥上纵坡和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桥头两端引道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5.0.8 渡口码头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渡口位置应选在河床稳定水力水文状态适宜无淤积或少淤积的河段2 直线码头的引道纵坡宜采用9% 10%锯齿式码头宜采用4% 6%3 二级三级公路的码头引道宽度不应小于8.5m 四级公路不应小于7.0m6 汽车及人群荷载6.0.1 汽车荷载分为公路级和公路级两个等级汽车荷载由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组成车道荷载由均布荷载和集中

45、荷载组成桥梁结构的整体计算采用车道荷载桥梁结构的局部加载涵洞桥台和挡土墙土压力等的计算采用车辆荷载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的作用不得叠加6.0.2 各级公路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应符合表6.0.2 规定表6.0.2 汽 车 荷 载 等 级公 路 等 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汽车荷载等级公路级公路级公路级公路级公路级二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且重型车辆多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级汽车荷载四级公路重型车辆少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级车道荷载效应的0.8 倍车辆荷载效应可采用0.7 倍6.0.3 车道荷载的计算图式如图6.0.3注计算跨径为设支座的为相邻两支座中心间的水平距离不设支座的为

46、上下部结构相交面中心间的水平距离图6.0.3 车道荷载1 公路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为5 . 10 =K q kN/m 集中荷载标准值K P 按以下规定选取桥涵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m 时=K P 180kN桥涵计算跨径等于或大于50m 时=K P 360kN.桥涵计算跨径大于5m 小于 50m 时K P 值采用直线内插求得上述计算得到的剪力效应值应乘以1.2 的系数公路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K q 和集中荷载标准值K P 为公路级车道荷载的0.75 倍2 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应满布于使结构产生最不利效应的同号影响线上集中荷载标准值只作用于相应影响线中一个影响线峰值处6.0.4 车辆

47、荷载布置图如图6.0.4 其主要技术指标规定如表6.0.4公路级和公路级汽车荷载采用相同的车辆荷载标准值(b) 平面(a) 立面1.8 2.515.07.0 3.0 1.4 1.4 1.4 7.0 1.4 3.0140 140 120 120 30轴重力单位kN 尺寸单位m图6.0.4 车辆荷载布置图表6.0.4 车辆荷载主要技术指标项 目 单 位 技 术 指 标车辆重力标准值 kN 550前轴重力标准值 kN 30中轴重力标准值 kN 2 120后轴重力标准值 kN 2 140轴 距 m 3+1.4+7+1.4轮 距 m 1.8前轮着地宽度及长度 m 0.3 0.2中后轮着地宽度及长度 m

48、0.6 0.2车辆外形尺寸长宽 m 15 2.56.0.5 车道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应按设计车道数如图6.0.5 布置车辆荷载进行计算图6.0.5 车辆荷载横向布置尺寸单位m6.0.6 桥涵设计车道数应符合表6.0.6-1 规定多车道桥梁的汽车荷载应考虑折减当桥涵设计车道数等于或大于2 时由汽车荷载产生的效应应按表6.0.6-2 规定的多车道横向折减系数进行折减但折减后的效应不得小于两条设计车道的荷载效应表6.0.6-1 桥 涵 设 计 车 道 数桥 面 宽 度 W m单 向 行 驶 桥 梁 双 向 行 驶 桥 梁桥涵设计车道数条W 7.07.0 W 10.510.5 W 14.014.0 W 1

49、7.517.5 W 21.021.0 W 24.524.5 W 28.028.0 W 31.56.0 W 14.014.0 W 21.021.0 W 28.028.0 W 35.01 2 3 4 5 6 7 8表6.0.6-2 横 向 折 减 系 数横向布置设计车道数条 2 3 4 5 6 7 8横 向 折 减 系 数 1.00 0.78 0.67 0.60 0.55 0.52 0.506.0.7 大跨径桥梁应考虑车道荷载纵向折减桥梁计算跨径大于150m 时应按表6.0.7 规定的纵向折减系数进行折减桥梁为多跨连续结构时整个结构应按其最大计算跨径的纵向折减系数进行折减表6.0.7 纵 向 折

50、减 系 数计 算 跨 径0 L m 纵 向 折 减 系 数150 0 L 400400 0 L 600600 0 L 800800 0 L 10000 L 10000.97 0.96 0.95 0.94 0.93.6.0.8 公路桥梁设置人行道时应同时计入人群荷载1 桥梁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0m 时人群荷载标准值为3.0 kN/m 2桥梁计算跨径等于或大于150m 时人群荷载标准值为2.5 kN/m 2桥梁计算跨径在大于50m 小于 150m 时可由线性内插得到人群荷载标准值跨径不等的连续结构采用最大计算跨径的人群荷载标准值2 城镇郊区行人密集地区的公路桥梁人群荷载标准值为上述标准值的1.15

51、 倍3 专用人行桥梁人群荷载标准值为3.5kN/m 2.7 隧 道7.0.1 一般规定1 隧道应根据公路功能和发展的需求遵照安全经济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结合隧道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质施工运营管理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2 隧道选址必须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场地与生态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等进行勘察取得完整勘察基础资料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3 隧道的标高和平面位置应根据公路等级路线总体设计方案确定选在地层稳定利于设置洞口洞口两端接线防灾救助系统管理养护等设施的地段4 在拟定路线设计方案中应论证采用隧道或深挖等不同方案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带或可能因施工造成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地段应优先选择对环

52、境影响小的方案并辅以治理措施7.0.2 隧道分类应符合表7.0.2 规定表7.0.2 隧 道 分 类隧道分类 特长隧道 长 隧 道 中 隧 道 短 隧 道隧道长度L(m)L 3000 3000 L 1000 1000 L 500 L 5007.0.3 隧道净空应符合本标准2.0.7 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且横断面各组成部分宽度应符合以下要求1 隧道内的最小侧向宽度应符合表7.0.3 规定表7.0.3 隧 道 最 小 侧 向 宽 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设 计 速 度(km/h) 120 100 80 60 80 60 40 30 20左侧侧向宽度L 左m 0.75 0.50 0

53、.50 0.50 0.75 0.50 0.25 0.25 0.50右侧侧向宽度L 右m 1.25 1.00 0.75 0.75 0.75 0.50 0.25 0.25 0.50.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隧道应在两侧设置检修道其宽度应等于或大于0.75m二三级公路的隧道宜在两侧设置人行道兼检修道其宽度应等于或大于0.75m四级公路可不设人行道但应保留0.25m 的C 值3 特长长隧道内右侧侧向宽度小于2.50m 时应设置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应为3.50m 长度不应小于30m 间距不宜大于750m4 单车道四级公路的隧道应按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修建7.0.4 隧道及其洞口两端路线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

54、符合以下规定1 隧道洞口内侧不小于3 秒设计速度行程长度与洞口外侧不小于3 秒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内的平纵线形应一致2 洞口外与之相连接的路段应设置距洞口不小于3 秒设计速度行程长度且不小于50m 的过渡段以保持横断面过渡的顺适3 隧道内的纵坡应小于3%但短于100m 的隧道不受此限4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中短隧道当条件受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最大纵坡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4%7.0.5 隧道应根据所处地质条件等确定结构形式和适应于地层特性的施工方法7.0.6 隧道防水和排水应按照排防截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设计使洞内洞口与洞外构成完整的防水排水系统并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自然环境隧道内纵坡应大

55、于0.3%7.0.7 隧道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 隧道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技术标准与建设规模应根据公路功能等级交通量隧道长度等确定并应符合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总体设计的要求2 公路隧道应采用反光标志反光标线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隧道洞口两端的标志标线视线诱导标及护栏与洞口连接过渡等应进行专门设计3 特长隧道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长隧道应设置监控设施4 隧道通风设施应根据交通组成和交通量增长情况等按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设置5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隧道其长度大于100m 时应设置照明设施二三四级公路的隧道其照明设施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6 特长隧道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长隧道其重要电力负

56、荷必须保证供电可靠技术经济合理7 特长隧道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长隧道必须配置报警设施警报设施消防设施救助设施等二级三级公路的长隧道可根据需要设置报警设施警报设施消防设施救助设施等7.0.8 隧道设计应拟定发生交通或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8 路 线 交 叉8.1 互通式立体交叉8.1.1 互通式立体交叉分为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和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两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位置应根据公路网规划相交公路状况地形和地质条件社会与环境因素等确定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式应根据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及其分布收费制式等并综合考虑用地条件经济与环境因素等确定8.1.2 高速公路与各级公路交叉必须采用立体交叉符合下列条件者

57、应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1 高速公路与通往市县级及其以上城市或其他重要政治经济中心的主要公路相交时2 高速公路与通往重要的工矿区港口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等的主要公路相交时3 高速公路与连接其他重要交通源的公路相交而使该公路成为其支线时8.1.3 一级公路与交通量大的公路交叉应采用立体交叉符合下列条件者应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1 一级公路与通往市县级及其以上城市或其他重要政治经济中心的主要公路相交时2 一级公路与通往重要的工矿区港口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等的主要公路相交时3 采用平面交叉冲突交通量较大通过渠化或信号控制仍不能满足通行能力要求时4 经对投资成本运营费用和安全性分析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效益投资比和

58、社会效益等大于设置平面交叉时8.1.4 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不应小于4km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经论证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需适当减小时其上一互通式立体交叉加速车道终点至下一互通式立体交叉减速车道起点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000m 且应设置完善醒目的标志标线和视线诱导标等交通安全设施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小于上述规定的1000m 最小值且经论证必需设置时应将两互通式立体交叉合并设置为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2 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大间距不宜超过30km 在人烟稀少地区其间距可适当加大但应在适当位置设置U 型转弯设施8.1.5 互通式立体交叉与

59、服务区停车区公共汽车停靠站隧道等其他重要设施之间的距离应能满足设置出口预告标志的需要8.1.6 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设计速度应符合表8.1.6 规定表8.1.6 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设计速度匝 道 形 式 直连式 半直连式 环形匝道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 80 60 50 80 60 50 40 40 匝 道设计速度km/h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60 50 40 60 50 40 40 35 308.1.7 匝道车道数应根据匝道交通量和匝道长度确定主线与匝道或匝道与匝道的分合流连接部应保持车道数的平衡8.2 分离式立体交叉8.2.1 分离式立体交叉的设置应根据公路网规划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地形和地质条件经济与环境因素等确定1 高速公路与其他公路交叉除已设置互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