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专科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措施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8443433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4.4.1专科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4.4.1专科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4.4.1专科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4.4.1专科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4.1专科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措施(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名老中医及继承人工作计划措施一、 名老中医张双彦主任医师及传世大弟子庞敬涛简介二、三、 (一)名老中医张双彦简介四、 张双彦是泊头人,男,汉族, 泊头市中医内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1980年被河北省卫生厅聘为中医师, 1987年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1995年晋升为中医副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来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他医道精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内科疾病,辩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显著。中医辨治经验颇丰,30余年来诊治疾病数万例,并于1998年被泊头市人民政府授予泊头市名中医称号、2009年被泊头市人民政府授予泊头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现为泊头市重点专科、泊头

2、市在建重点专科、泊头市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在本地享有盛誉。 五、 (二)继承人庞敬涛医师简介六、 庞敬涛,男,汉族,主治医师。2002年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工作,具有多年科临床经验。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在泊头中医院学习一年。从2010年至2012年参加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工作期间先后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七、 论文: 1. 张双彦的经验.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12,第33卷,第12期:1147-1149.庞敬涛.中医临床研究,2011,11,第3卷,第21期:33-34. 庞敬涛.泊头市中医院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计划及措施为了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

3、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泊头中医医院开展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现就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总结如下 一、继承学术经验工作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二、继承学术经验工作计划及措施 继承学习时间连续3年。 一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 1学习方式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理论学习的形式进行。其中跟师学习不少于180个工作日独立临床实

4、践不少于250个工作日集中理论授课时间5-6个月。 2教学内容 继承教学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要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等临证精华提高临诊疗或技术水平。二教学要求通过继承工作达到下列要求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肛肠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4 继承人结业时提交由本人独立完成的、能

5、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30份。三、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要求一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5个工作日独立从事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个工作日。二继承人在学习期间不承担行政管理事务不得接受与继承学习无关的其它任务。三继承人自进岗学习期间原则上不得中断。对确有特殊原因中断继承学习时间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者经当地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可继续学习并补足其缺少的教学、实践时间中断学习时间超过6个月的协议自行终止停止学习。 四指导老师在带教期间每周临床或实际操作带教时间不得少于1.5个工作日要对继承人撰写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临床病案进

6、行批阅、指导批语须在100字以上。 五继承工作的平时考核由指导老师和科室负责进行。主要考核继承人平时学习情况、跟师临床和独立临床时间。继承人应认真做好跟师学习笔记平均每月要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手术10000余例治愈率在95以上。他先后被授予名中医、首届十大名中医等称号,曾任泊头市中医学会副会长、资阳市医学会中医副主任委员等职.他所创建的内科已历经30于年,现为重点专科、在建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他在本地享有盛誉,营卫不和则发寒热认为本病与感染化脓有关若治疗不当或失治1 中医辨证欲正确诊断疾病必须首先辨其阴阳。同时在辨阴阳过程中不

7、能只看一时的表象要全面分析疾病的症状以判断疾病的性质。 庞敬涛承总结 跟随张双彦名老中医学习中医已有三年时间,回过头来看看,了解了不少中医方面的知识。但还有些许不足。三年来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这一门学问有了一个宏观的轮廓。确定了一个中期目标就是全力打造扎实的中医知识体系。就我目前的理解这个知识体系应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炙学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等。此外还有中医药史学、历代影响较大的各名著当然这里面首先是四大经典此外诸如脾胃论、傅青主女科、丹溪心法、儒门事亲、医林改错、医学入门、医学三字经等都应包括其中。但是除这些纯中医之外要学好中医我想在这个

8、知识结构中还要包括人体解剖学、营养学、心理学、以及西医的生理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这些对下一步如何入手就有了较为明确的思路。半年来值得欣慰的是学习中医我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相反对于中医的热爱之情有增无减。有一种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趣越学越痴迷的感觉。我想如果这种学习势头良好地保持下去的话不出十年。我就会成为一个中医通。四大经典已粗看一遍。中基也精读了一遍。中医药学方剂学都记住了不少。如果近期能把中医内科看完的话。就能初步把理、法、方、药给统一起来了。阅读中医临床论文时看到一味味中药和一个个药方如同老朋友一般再也不感到陌生了。当然三年来也有遗憾平时

9、在医院业务比较繁忙,在中医学习方面时间需要抓得更紧学习的方式也需要更加灵活。这些会在下一步的学习中医时考虑到,及时作出调整。根据自己理解的中医知识结构排下了学习时间表。要不畏艰难不急燥要入细深思慢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为下一阶段走进临床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注意综合学习、各方面齐头并进、并及时对跟师学习期间遇到的难题及时总结。 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到,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

10、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在生产力、技术手段特别落后的古代,中医已形成一整套的治疗思想、诊断技术和方法这是非常不简单的,是一个很了不起

11、的成就。中医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学问,也提供了一种系统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以“感冒”为例谈谈中西医治病的异同吧。“感冒”的症状主要包括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发热、头痛甚至全身酸痛、高热不退。西医通常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然后通过化验等手段大致分清病原体是细菌抑或病毒,给予解热镇痛、镇咳、抗炎治疗,若确认与病毒有关还有可能开出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鱼腥草注射液、银翘清热胶囊之类的中成药。张主任认为中西医各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治病思路、方法都是人类在探索人体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成果”不能以西医的思维看待中医更不能简单地评论孰优孰劣中医是建立在辨证的、唯物的基础上的治病之学中医的理论

12、和方法是朴素的但很完整在治疗变态反应,过敏、病毒感染、衰老、慢性功能失调等领域西医至今并无较为彻底的解决方法有时候还要求助于中医中药,唐主任运用中医理论的望神、色、舌、苔、唇、体征、闻听患者自述、问重点症状及细节、起因、二便、月事、切脉诊把握患者的体质阴阳再参合环境、气候条件四时分清风、寒、燥、热、湿及其夹杂关系、轻重程度最终定性春瘟、暑湿、秋燥、风热、风寒等然后按解表、化湿、清热、解毒、温里、散寒、止咳、化痰等用药法则拟出方药。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相对于专业医生来说,普通群众心目中对中医中药恐怕主要有以下几个误解,一是理论过时,挺玄,二是同病不同

13、药,想不通,三是疗效不确定,没有实验数据说明,四是与现代科技手段绝缘,太土,五是不分科,没有科学的细化分工,六是药物反应大七是剂量太没谱,随手一抓,10克行,15克也差不多,无法信任。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唐伯亮用中医治病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1.是重视中医治未病, 2.是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

14、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此中医往往会出现同病不同药的现象实际上是“症”表象同而“证”本质、病因不同的缘故。 3. 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中医用药禁忌比西药少得多。中医传统上只总结出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服药忌口等四大类情况。中医在用药上出问题一般主要是下列情况一是诊

15、断错误下错药这是医师水平问题二是用量畸大属庸医所为,象胡万林之流。三是没有遵循中医传统用药。张主任经常强调, 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正是这个意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是把“养生”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内经上说“

16、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因此“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了自然规律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行精神活动才能正常。这就是“健康”的本义啊。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在现代我们在掌握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和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的同时既不能夸大人与自然界的同一性更不能忽视自然界对人的影响。中医的很多观点是值得我们琢磨一番的。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温病条辨;序上载有“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

17、以副之仁以成之。”所以首先是仁者才能为医。中医还认为情志与五脏疾病有关喜伤肺笑能死人怒伤肝大动肝火眼珠突出恐伤肾吓得尿裤子思伤脾单相思吃不下饭悲伤心不用解释啦。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啊这些是在教导人们相互间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彼此间要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地生活。中药是中医治病救人的主要工具只有熟练了解了其性质凉热湿寒酸甜苦咸归经毒性升降沉伏相关禁忌等等那么我们就不能在关键的时候调兵遣将指挥若定。也根本不会起到预后的良好效果。 为下一步跟着唐主任学习积累问题。我把中医本科教材上所列的常用药记在一个巴掌大的口袋书里随身携带。抓住点滴时间进行记忆每天晚上回去默写自己测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记下了30

18、0味中药的大致功效。在记这些枯燥的名词时我主要运了口决、歌决和自编故事联想进行记忆。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搞高记忆效果真的好爽啊。另外我觉得我们生逢在网络时代真是很幸运的不论什么药只要想了解在百度里直接搜图文并茂一目了解既有生物学特点、药性特点还有现代的实验分析。中药记熟后现在正式背方歌了。这虽然也是记忆但通过近几天的学习我感觉到这个记忆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在分析的基础进行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体味前人组成的动机、思考和其中的奥妙。这样就容易记了。并且通过背方进一步深入学习中药的药性进一步强化和加深对中药的学习内容。可谓是一举两得。力争在两个周内记100个以上常用的方子来一个强化冲刺

19、。为以后进行中医临床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唐主任在带教期间不遗余力、倾囊相授严格保证带教时间及时批阅我撰写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和医案、严格要求 “读经典、诵经典”等。通过这三年中医师承学习, 替老师开处方注重实践。在带教中坚持以实践经验和技艺教学为主辅以参观考察。运用“勤考促学、勤写促学、勤用促学”等方法,学习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创造良好的条件。不仅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还在老师接诊之际,对各种疾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方面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运用了以前在学习西医时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中医理论中的,气血津液就与西医理论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通过中医

20、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背药性、方剂.还要根据老师诊治疾病的辨证方法及时总结和调整学习方法。独立在病房临床实践边学习、边体会、边应用在临床中学习、体会、分析、总结唐老师的临床经验。 在中医师承期间,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先后有多篇论文在国际中医中药杂志、中医临床研究杂志、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心理医生杂志等国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 目前中医院和中医师的数目越来越少除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外,其他很多地方的中医院病人、生意越来越少了。这是否意味着中医离我们越来越远, 值得大家深思。其实作为每一个中国人中医始终在我们身边离不开推不掉。我们平时吃的稻米、大枣喝的茶叶、酒、蜂蜜做菜的马齿苋、淮山、藕、莲子当调料的醋、姜、草果、陈皮等等都是中药。有些中药还跟人的身体有关如血余炭头发烤焦的粉末、人中白尿之结晶等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及日常生活都与中医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传统文化的中医其实已经渗透进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和血液里了。所以每一位医学人士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克服困难, 认真总结医疗经验,通过各种方法把中医不断传承发扬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