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音段音位系统的差异与母语的负迁移效应探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8411907 上传时间:2021-11-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9.0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英汉音段音位系统的差异与母语的负迁移效应探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英汉音段音位系统的差异与母语的负迁移效应探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英汉音段音位系统的差异与母语的负迁移效应探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英汉音段音位系统的差异与母语的负迁移效应探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音段音位系统的差异与母语的负迁移效应探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英汉音段音位系统的差异与母语的负迁移效应探析提要: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可发生在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各个方面,其中以语音层面上的影响最为突出。学习一门外语,首先得学习一个全新的语音系统,这就意味着必须习得一整套陌生的发音习惯。在此过程中,母语的迁移作用不可避免。认真比较英汉音位系统的异同,深入探讨迁移产生的各种原因,对于有效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效应、抑制其负面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母语;目的语;音段音位;差异;迁移效应Discrepanc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ystemsof Segmental Phonemes and the Effe

2、ct of L1 TransferAbstract: The effect of L1 transfer on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may occur at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lexical as well as pragmatic levels, and most prominent is its effect at the phonological level. When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one has to learn, first and foremost

3、, a new phonological system, which means acquiring a totally unfamiliar set of articulatory habits. In the process of doing this L1 transfer is inevitable. Therefore,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honological systems, along with an analysis of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leading to int

4、erlingual interference, is of vital importance in making use of the positive effect of L1 transfer and reducing its negative effect. Key Words: first language; target language; segmental phonemes; discrepancies; effect of transfer1引言教育心理学意义上的迁移(transfer),指的是人们将一种情景下所获得的知识用运于另一情景的倾向。而所谓语言迁移,是指“一种语言对另

5、一种语言的影响”(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85: 160),是“目的语与任何先前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异同所造成的影响”(T. Odlin1989:27)。根据迁移的不同性质、不同方向和不同范围,学者们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即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有促进作用的迁移)和“负迁移”(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有干扰作用的迁移)、“顺向迁移”(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和“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的影响)以及“语内迁移”(关于同一语言的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和“语际迁移”(跨语言的相互影响)。二语习得研究表明,语言迁移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可回避

6、的事实。母语迁移的例子俯拾即是,以至于“任何一个只要仔细看一看实证研究资料的人都不会对迁移的重要性持怀疑态度”。迁移理论认为,迁移产生的条件是前后学习内容之间的异同,相似性促发正迁移,差异导致负迁移。基于这一认识,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对英、汉音段音位系统基本特征的比较,揭示二者的差异,探讨引发母语负迁移效应的各种原因,旨在为英语语音教学中有效减少母语的干扰、纠正“中国腔”、习得纯正的英语语音提供指导和帮助。2. 英汉元音系统的比较在任何一门自然语言中,从生理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可辨别的语音数目繁多,千差万别。如果再把个人之间、地域之间的语音差异以及受不同语音环境或毗邻音的影响而发生的各种音变都

7、考虑进去,数目就更多了。然而,在同一门语言中,有些语音之间的差别是重要的,具有区别意义的功能,另一些差别是次要的,不足以区别意义。例如bit 和bid中的/t/ 和/d/可以区别意义,而top, stop以及head, day中的/t/和/d/,尽管发音各不相同,但并不能区别词义。音位学中把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称作音位(phoneme),把某一音位在不同语音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或具体的语音体现称为音位变体(allophone)。音位分为“音段音位”(segmental phoneme)和“超音段音位”(suprasegmental phoneme)两类,前者包括元音和辅音,后者包括重音、节

8、奏、音度、语调等。本文所谈的元音、辅音以及声母、韵母,均指音位而不是音位变体。一门语言所抽象概括出来的具有辩义功能的音位数目是有限的。根据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实施的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里有56个音位,其中声母21个,韵母35个。关于英语的音位数目,语音学家们由于对音位的界定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有42个(C. K. Thomas)或44个(A. C. Gimson),有的认为有49个(R. Quirk),还有人认为有52个(D. Jones),但国内一般教科书的传统分类法认为英语有48个音位,包括20个元音和28个辅音。本文沿用传统分类法。现将汉语普通

9、话和英国普通话(GB)的元音系统用表1的形式分列出来,以资比较。表1:英汉元音对照表汉 语英 语单韵母iuü单元音长元音i: a: : u: :aiauao uo短元音 e æ eieüe复韵母ai uai双元音开合双元音e a ei uei圆唇双元音 aaoiao集中双元音 e ou iou鼻韵母anian uanüaneninuenünang ianguangeng inguengong iong3. 英汉元音系统的主要差易与迁移效应通过表1的对比不难看出,英汉元音系统之间既有相似、相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别。总的说来,异大于同。根据迁移理论

10、,在二者存在相似之处,汉语的语音特征、发音方法、发音习惯等对学习英语语音会起到帮助作用,产生有利于促进学习的正迁移效应。而在二者差异较大的地方,母语的干扰作用或负迁移效应会较为明显。关于英汉元音系统的相似性姑且不论,这里重点分析二者的差别以及母语的负迁移效应。概括起来,英汉元音系统的主要差别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结构类型有别。汉语的韵母分三类,除单韵母、复韵母外,还有16个由单韵母、复韵母或韵母组合加鼻辅音/n/ (n)、/ (ng) 构成的发音特殊(鼻韵母的发音不等于韵母和鼻辅音的简单拼合)的鼻韵母。英语的元音从结构上只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两大类,没有类似汉语鼻韵母的元音音位。值得注意的是

11、,英语中虽然没有鼻化类的元音音位,但在音节中元音加鼻辅音的语音组合却屡见不鲜,而且由于鼻辅音/n/、/ 作为韵尾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读音基本相似,因此,汉语鼻韵母的发音特征不仅不会影响英语语音的学习,反而对准确把握以鼻音结尾的各种音节的读音大有助益。(2)发音部位有别。根据发音的口形和部位,汉语只将元音粗略地分为开口呼(即表1中a(啊)列的韵母)、齐齿呼(i(衣)列的韵母)、合口呼(u(乌)列的韵母)和撮口呼(ü(迂)列的韵母)四类。相比之下,英语元音发音部位的划分更细致、更严格。英语按发音部位对元音分类的标准有三条:一是舌头的部位(即舌头抬起的部位,分前、中、后),二是下颚的高低(即口

12、腔的开合度,分高、中、低),三是双唇的形状(分圆唇和非圆唇)(桂灿昆1985:53)。英语的12个单元音根据舌位分为4个前元音、3个中元音和5个后元音;根据颚高分为4个高元音、4个中元音和4个低元音;而根据唇形又分为4个圆唇元音和8个非圆唇元音。据此,我们可将英语单元音的语音特征描述如下(表2):表2:英语单元音的语音特征 i:a:u:eæ舌位前+中+后+颚高高+中+低+唇形圆唇+非圆唇+汉、英语在元音分类上的宽严之别,实际上反映了英语元音发音时唇、舌、腭的变化比在汉语中更灵活、更微妙这一基本事实。发音部位的差别决定着音质的差别。因此,熟悉英语每一个音位的语音特征,发音时严格做到唇、

13、舌、腭到位,这是避免汉语发音习惯迁移、学好英语语音的关键。教学实践表明,汉语中空缺的英语元音,比如/ /、/ /、/ /、/æ / 等,由于其特殊性反而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反倒是那些与普通话的韵母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英语元音,如/ i: / 与 i(衣)、/ a: / 与 a(啊)、/ e / 与 e(鹅)、/ u: / 与 u (乌)、/ / 与 ou (欧)、/ / 与 ao(熬)等,因受汉语影响,口型不到位而发音不准,教学中需要给予重点强调和认真辨析。(3)音长有别。 汉语单韵母的音长没有长短之分,而英语的单元音有长元音和短元音的区别。长元音的音长没有绝对值,在不同的音节中长短不

14、一,比如在清辅音 /p, t , k , t , f , , s , / 结尾的音节中,其音长大大缩短,因此beat中/i/ 的音长大约只有bead或bee中的一半(Jones 1981:IV)。然而,即便如此,长元音的音长总是长于短元音,约为其两倍的长度,这也是beat /bi:t/、bead /bi:d/、cart /ka:t/ 之所以有别于bit /bt/、bid /bd/、cut /kt / 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口型和发音部位的变化)。研究表明,在 “零对比”(某一范畴目的语有而母语没有)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母语的迁移(Larsen-Freeman and Long:1991)。由于汉语中

15、长元音的缺省,学习者在习得英语双元音时难免遇到困难,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长把握不当,常和短元音混同;二是发音过程中口型、舌位有变,而不是前后一致,一气呵成,结果将长元音读成了不伦不类的双元音。(4) 双元音的发音方式有别。 汉语的复韵母和英语的双元音发音时都从第一个音向第二个音过渡,前响元音由强到弱,后响元音由弱到强。但复韵母前后两音之间滑动快,口型变化小,两个音浑然一体,几乎听不出合音效果,听来像单元音,如“ai 爱”、“ou 欧”。英语的双元音滑动速度漫,口型变化大,两个音相对独立,合音效果明显。由于这种差别,母语的负迁移效应就在所难免。受汉语复韵母发音习惯的影响,许多中国学生读

16、英语双元音时因滑动幅度小、过渡不明显而导致发音不准,比如将night、hope、now中的元音读成类似“爱、欧、熬”的音,使how听起来像“好”、oh像“欧”、I 像“爱”,带有浓厚的中国腔。有效的纠正方法是采用“夸张法”反复练习,即将双元音故意拉长,有意夸张由前一个音向后一个音过渡时的口型变化。4. 英汉辅音系统的比较英语语音学家J. D. OConnor曾指出,世界各地所使用的英语口音各有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元音不同,辅音大致上是相同的,因而元音发的不够准确,只是听起来“不顺耳”,还不至于让人听不懂,但如果辅音念不准,往往会造成意思上的误解,让人听不懂你的话(OConnor,1967)。若

17、把 “Im thirty” 念成 “Im dirty”,或把“我四十”念成“我事实”,岂不让人捧腹或茫然?诚然,元音是英汉音节结构的第一要素,一个音节没有元音就不成其为音节。但是,绝不能因此认为元音永远是起支配作用的“主角”,而辅音是起辅助作用的“配角”。事实上元音与辅音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因此在语音教学中不可厚此薄彼。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为了全面比较英汉辅音系统之间的异同,不妨将两个辅音系统的全部音位及其发音特征列表对比如下(表3):表3:英汉辅音对照表类别汉 语英 语清 音浊 音清 音浊 音送 气不 送 气送 气不 送 气塞音p 双唇音t 舌尖中音k 舌根音b 双唇音d 舌尖中音g 舌根音/

18、p/ 双唇音/t/ 舌齿音/k/ 舌后软腭音/b/ 双唇音/d/ 舌齿音/g/ 舌后软腭音塞擦音c 舌尖前音ch 舌尖后音q 舌面音z 舌尖前音zh 舌尖后音j 舌面音/ts/ 舌龈音/t/ 齿龈硬腭音 /tr/ 齿龈后部音/dz/ 舌龈音/d/ 齿龈硬腭音/dr/ 齿龈后部音擦音f 唇齿音s 舌尖前音sh 舌尖后音x 舌面音h 舌根音r 舌尖后音/f/ 唇齿音/ 舌齿音/s/ 舌龈音/ 齿龈后部音/v/ 唇齿音/ð/ 舌齿音/z/ 舌龈音/ 齿龈后部音/r/ 齿龈后部音/h/ 声门音鼻音 m 双唇音n 舌尖中音/m/ 双唇音/n/ 舌龈音/ 舌后软腭音边音l 舌尖中音/l/ 舌龈音

19、半元音/w/ 双唇音/j/ 齿龈后部音 5. 英汉辅音系统的主要差异与迁移效应从表2可以看出,英、汉语的辅音系统相近相异,异同互见。除微观层面上个体音位发音特征的差异外,更重要的是宏观层面上辅音系统之间的差异。这种系统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数量不同。汉语有21个声母,英语有28个辅音。汉语的舌面音j (基)、q (欺)、x (希) 在英语中空缺,而英语的, ð, tr, dr, v, z 6个音位在汉语中空缺。这种“零对比”状况导致的负迁移效应,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很多学生用/s/、/z/ 代替/、/ð/,如将thin读成sin,breathe读成breeze等

20、,造成混淆词义的音位错误。区别这两对音的关键是要掌握正确的发音要领。/、/ð/是舌齿摩擦音,发音时舌尖位于双齿之间,气流通过齿间时摩擦成音,一清一浊;/s/、/z/是舌龈摩擦音,发音时舌端贴近上齿龈,气流通过舌端与齿龈形成的缝隙时摩擦成音,前清后浊。第二,是部分学生把塞擦音/tr/、/dr/这两个本来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二合音读成两个音,如读tree、drake等词时,就像读free、brake一样,词首的两个辅音之间有明显的过渡,听来类似“特瑞”、“德瑞克”这样的译音。第三,关于/v/这个唇齿摩擦音,有两种有趣的情况。一是在西北大部分地区的方言里,u (乌) 音开头的各韵字往往以/

21、v/ 易u,尽管现代汉语里根本没有/v/这个音,例如把wénhuà(文化)念成vénhuà,qngw(青蛙)念成qngv。这种情况当然是发音习惯所致,并不是英语逆向迁移的结果,因为有这个发音习惯的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学过英语。另一种情况是不少学生说英语时常用/w/代替/v/,把very读作/weri/,verb读作/w: b/ ,这也许是汉语u(乌)韵母或零声母w的发音习惯顺向迁移的结果。(2)类属不同。这是指某些音位在汉语和英语中归属元音或辅音两大不同的类别。首先,舌后软腭音/在英语中是一个独立的辅音音位,但汉语声母中却没有这个音位,在韵母中它也不是一个

22、独立的音位,而只是一个后鼻韵母的韵尾,记作-ng,只有在简写拼式中才省作。这虽然是英汉音位系统范畴的差别,但在两种语言的音节结构中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在英语中后鼻音/和在汉语中一样,永远只跟在元音之后,出现在词中或词尾,从不出现在词首。另外,英语的半元音/w/、/j/ 在汉语中空缺,但发音接近汉语的单韵母u(乌)和i(衣),因此这种“零对比”也不会造成严重干扰。(3)语音特征及其功能不同。 这里所说的语音特征,指的是英汉辅音所共有的“清”、“浊”和“送气”、“不送气”两对二元对立的区别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s)。在汉语的21个辅音中,清辅音占绝对多数,有17个,其中送

23、气与不送气相互对应的就有6对12个。浊辅音只有m(摸)、n(讷)、l(勒)、r(日)4个,其中清浊对应的只有sh(诗)、r(日)一对。因此,汉语辅音的清、浊特征不能区别词义,而清辅音的送气与否才具有区别词义的功能。与此相反,在英语的28个辅音中,浊辅音占大多数,有18个,清浊对应、同时也是送气与不送气相互对应的就有10对20个。因而英语辅音的清、浊特征具有区别音位和词义的功能,而送气与不送气不具有辨义功能,因为英语中所有的清辅音都是送气辅音。由此可见,英语辅音的清、浊和汉语声母的送气与否,是英汉两个辅音系统中极其重要的区别性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对于学好英语辅音是至关重要的。(4)分布规律与组合

24、方式不同。 英、汉语的辅音在音节中的分布规律和组合方式都各有特点,差异较大。在汉语中,除了鼻辅音n(讷)既可以出现在元音之前,也可以作为韵尾出现在元音之后以外,其余所有的辅音只能出现在元音之前或音节开头。如果我们把-n和-ng看作鼻韵母固有的韵尾,那么就可以说“韵前不韵后”是所有汉语辅音在分布位置上的一大特点,而元音或辅音+元音(即V/CV)则是汉语音节的典型结构。汉语辅音的另一特点是组合方式上的“单一化”。汉字不仅一字一音(即一个音节),没有双音节的字,而且每一个音节中也只有一个辅音,没有辅音连缀现象。与汉语相比,英语辅音在音节中的分布与组合更自由、更灵活。就分布位置而言,英语中只有6个辅音

25、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h, r, w, j /只能位于元音之前,/只能位于两个音节之间,/只能位于音节末尾(Gimson 1967: xix)。除此之外,其余的辅音均可出现在音节的首、中、尾部。就组合形式来讲,许多辅音可以在同一音节中相互组合,构成各类辅音群(consonant clusters),从而使得英语的音节结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模式,可以概括为C0-3V1-3C0-4,即一个音节可由0-3个辅音+1-3个元音+0-4个辅音组成,其中元音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前后的辅音可多寡不一。英语辅音所特有的这种分布规律和组合方式,给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带来了许多的学习困难。首先,由于汉语中没有以辅音结尾的

26、汉字,在诵读英语闭音节词、尤其以塞音或塞擦音结尾的词时,学生们往往会在词尾的辅音后加上一个元音,譬如把/let/ 读作/let/, /kk/读作 /kk/。如果让一个中国学生用英语大声呼喊远处的Tom、Bob的名字,这一问题更会暴露无余。另外,辅音连缀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最长见的就是在辅音之间加入一个弱化的短元音/,或者把本来浑然一体的两个辅音(如/tr/、/dr/、/tl/、/dl/、/tn/、/dn/等)分开来诵读。再就是由辅音连缀引起的各种音变,如不完全爆破、失去爆破、鼻腔爆破、同化、异化、增音、减音、联诵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学生语音学习的难点和所谓“中国腔”的部分成因,同时也是听力理解

27、的障碍。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6. 结语外语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重复、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感知、识别、领会、分析、评价的创造性认知过程。在构建、修正和不断完善中介语的过程中,学习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母语的音韵特征、语法规则、表达方式等迁移到外语学习中去,作为弥补知识或技能缺陷的一种学习策略,从而给中介语留下或多或少的母语痕迹。其他方面的母语痕迹相对易于消除,但音韵调方面的痕迹,犹如方音一样,是根深蒂固的,需要经过有意识的反复校正方能消除。 对比和分析母语与目的语在不同层面上的异同,提高学习者对语际差异及其影响作用的理性认识,是促进母语正迁移、抑制负迁移的有效途径。本文只对英汉音段音位的系

28、统性差异进行了宏观的比较,并对和母语迁移相关的语音错误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有关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差异及其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Corder, S.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guistics 5:161-170.2 Franch, P. B. 1998. On Pragmatic Transfer J.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0:5-20. 3 Freeman, D

29、. L. and Long, M. H.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4 Jones, D & Gimson, A. C. 1967. Everymens 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 (14th edition). J. M. Dent & Sons Ltd.5 Odlin,T. 1989.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

30、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Unversity Press.6 Richards, J. 1971. Error Analysis and Second Language Strategies J. Language Sciences 17:12-227 Stern, H. H. 1992.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8 Charls G.& Haike J.1998. Understanding PhonologyM.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9 桂灿昆,1985,美国英语应用语音学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 刘润清,2002,西方语言学流派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1 周玉忠、李银仓,1999,宁夏人学英语M,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12 洪明,2004,英汉语音差异对英语语音习得产生的母语负迁移作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3 李平、齐萌,2005,英汉语流节奏特性的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J,中国英语教学第28卷第1期。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